❶ 哪篇課文出現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想要全文。
《談骨氣》 吳晗 1961年
初中語文初三第二冊
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戰國時代的孟子,有幾句很好的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大丈夫。大丈夫的這種種行為,表現出了英雄氣概,我們今天就叫做有骨氣。
我國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我們就是這些有骨氣的人的子孫,我們是有著優良革命傳統的民族。
當然,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同。這一點必須認識清楚。但是,就堅定不移地為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這一原則來說,我們祖先的許多有骨氣的動人事跡,還有它積極的教育意義,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南宋末年,首都臨安被元軍攻入,丞相文天祥組織武裝力量堅決抵抗,失敗被俘後,元朝勸他投降,他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總是要死的,就看怎樣死法,是屈辱而死呢,還是為民族利益而死?他選取了後者,要把這片忠心紀錄在歷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個陰濕的地牢里,受盡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勸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堅決拒絕,終於在公元1282年被殺害了。
孟子說的幾句話,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現出來了。他寫的有名的《正氣歌》,歌頌了古代有骨氣的人的英雄氣概,並且以自己的生命來抗拒壓迫,號召人民繼續起來反抗。
另一個故事是古代有一個窮人,餓得快死了,有人丟給他一碗飯,說:「嗟,來食!」(喂,來吃!)餓人拒絕了「嗟來」的施捨,不吃這碗飯,後來就餓死了。不食嗟來之食這個故事很有名,傳說了千百年,也是有積極意義的。那人擺著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聲「喂,來吃!」這個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這碗飯,第二步怎樣呢?顯然,他不會白白施捨,吃他的飯就要替他辦事。那位窮人是有骨氣的:看你那副臉孔、那個神氣,寧可餓死,也不吃你的飯。
不食嗟來之食,表現了中國人民的骨氣。
還有個例子。民主戰士聞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國民黨槍殺的。在這之前,朋友們得到要暗殺他的消息,勸告他暫時隱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敵人要殺他,在被害前幾分鍾還大聲疾呼,痛斥國民黨特務,指出他們的日子不會很長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勝利。毛主席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高度贊揚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孟子的這些話,雖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說的,但直到現在,還有它積極的意義。當然我們無產階級有自己的英雄氣概,有自己的骨氣,這就是決不向任何困難低頭,壓不扁,折不彎,頂得住,嚇不倒,為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建設的勝利,我們一定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奮勇前進。
原文出自:滕文公下·第二章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❷ 請問誰有小學三年級傳統文化教案
三年級傳統文化第四單元:「詩詞誦讀」教學計劃與教案
小學傳統文化教案 2009-11-30 14:39 閱讀66 評論0 字型大小: 大大 中中 小小 教學內容:詩詞誦讀(一)
教學目標:
1、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叫學生充分理解是次所表達的情感內容。
2、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從小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過硬的本領,為長大後實現理想打牢基礎。
3、培養學生對詩詞的愛好和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增加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分認識,積累相關的知識。
教材分析:
本單元收錄了我國古代詩詞中抒發情懷、表達志向方面有代表性的三首作品,包括唐代黃巢的《題菊花》、
晉代吳隱之的《酌貪泉》、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所選作品讀起來慷慨激昂,感情真摯熱烈,符合中國古人「詩言志,歌詠言」的情懷,比較合適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和愛好。
教學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題菊花
教學目標:
1.會認:「颯、栽、蕊寒、慷慨、「
2、充分理解是次所表達的情感和內容。能夠藉助詩文解析想像出「菊花」含義,感受菊花的美,並了解作者的理想願望。
3、通過學習,教育學生從小樹立遠大志向,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奮斗;背誦課後拓展活動中所列的名句,領會其內容。
教材分析:該詩是黃巢在起義前寫的一首托物詠志詩,通過對句話不畏寒秋傲然盛開的描寫,抒發了作者不畏艱難、積極要求改造世界、爭取平等的雄心壯志,展現了世人孤傲獨立、不趨炎附勢的品格,隱含了作者對彎頭那個政治腐敗和社會的不滿情緒。作品從側面贊揚了菊花孤傲、清高的品格,展現了詩人的豪放氣概和威武形象。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背誦這首詩,其難點是理解作品的內在含義。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課前預習,並找出文中不認識的字。
1、看過封神榜嗎,你想當裡面的哪個神仙?為什麼?
2、唐朝有個詩人他想當青帝,也就是管百花的花神?想知道為什麼嗎?
二、初讀古詩,讀准讀熟
三、深入探究,領悟感情
1、菊花具有怎樣的品質?抒發了詩人怎樣的理想?
2、你受到怎樣的啟發?
四、學習日積月累,了解與菊花有關的表達理想和志向的詩句。
五、拓展活動
背誦一些表達志向的古代詩歌名句,認真體會其內在的精神。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酌貪泉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會認:「酌、歃、夷、嗟、」
2、了解「志士不飲盜泉之水,連著不受嗟來之食」的來歷及意義。領會陸機所表達的的「志氣」與孔子不飲盜泉、吳隱之故意以引用刀泉等行為所表達的氣節的異。
過程與方法:
1、學生提前預習這首詩,並找出課文中不認識的字和詞。
2、在教學生學習完成生字後引導學生真確朗誦這首詩。
古人
教學內容:詩詞誦讀(一)
教學目標:
1、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叫學生充分理解是次所表達的情感內容。
2、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從小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過硬的本領,為長大後實現理想打牢基礎。
3、培養學生對詩詞的愛好和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增加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分認識,積累相關的知識。
教材分析:
本單元收錄了我國古代詩詞中抒發情懷、表達志向方面有代表性的三首作品,包括唐代黃巢的《題菊花》、
晉代吳隱之的《酌貪泉》、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所選作品讀起來慷慨激昂,感情真摯熱烈,符合中國古人「詩言志,歌詠言」的情懷,比較合適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和愛好。
教學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題菊花
教學目標:
1.會認:「颯、栽、蕊寒、慷慨、「
2、充分理解是次所表達的情感和內容。能夠藉助詩文解析想像出「菊花」含義,感受菊花的美,並了解作者的理想願望。
3、通過學習,教育學生從小樹立遠大志向,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奮斗;背誦課後拓展活動中所列的名句,領會其內容。
教材分析:該詩是黃巢在起義前寫的一首托物詠志詩,通過對句話不畏寒秋傲然盛開的描寫,抒發了作者不畏艱難、積極要求改造世界、爭取平等的雄心壯志,展現了世人孤傲獨立、不趨炎附勢的品格,隱含了作者對彎頭那個政治腐敗和社會的不滿情緒。作品從側面贊揚了菊花孤傲、清高的品格,展現了詩人的豪放氣概和威武形象。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背誦這首詩,其難點是理解作品的內在含義。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課前預習,並找出文中不認識的字。
1、看過封神榜嗎,你想當裡面的哪個神仙?為什麼?
2、唐朝有個詩人他想當青帝,也就是管百花的花神?想知道為什麼嗎?
3、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一首詩。
二、初讀古詩,讀准讀熟
三、深入探究,領悟感情
1、菊花具有怎樣的品質?抒發了詩人怎樣的理想?
2、你受到怎樣的啟發?
四、學習日積月累,了解與菊花有關的表達理想和志向的詩句。
五、拓展活動
背誦一些表達志向的古代詩歌名句,認真體會其內在的精神。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酌貪泉
教學目標:
1、.背誦古詩。,
2、能夠藉助詩文解析了解作者的高貴品質和志向。
3、教育學生從小樹立遠大志向,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奮斗。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二、學習《酌貪泉》
1、初讀古詩,讀准讀熟。
2、藉助詩文解析深入感悟:
(1)、夷齊具有怎樣的品質?詩人以此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2)、讀了詩文後,你受到怎樣的啟發?
3、學習日積月累,進一步了解有志之士的高貴品質。
三、拓展活動
讀一讀《猛虎行》,體會詩人的志氣。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夏日絕句
教學目標:
1、背誦古詩。,
2、能夠藉助詩文解析了解詩人悲憤的情懷,深情的愛國情感。。
3、教育學生立遠大志向,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奮斗。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二、學習《夏日絕句》
1、自讀古詩,初步了解大意。
2、再讀詩文,深入感知
(1)、古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2)、讀了詩文後,你受到怎樣的啟發?
3、教師小結。
三、拓展活動
1、讀《霸王別姬》,了解項羽這一英雄人物。
2、了解破釜沉舟、鴻門宴、四面楚歌等與項羽有關的成語故事
四、找一找
課後查找幾首李清照的作品欣賞一下。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二、學習《酌貪泉》
1、初讀古詩,讀准讀熟。
2、藉助詩文解析深入感悟:
(1)、夷齊具有怎樣的品質?詩人以此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2)、讀了詩文後,你受到怎樣的啟發?
3、學習日積月累,進一步了解有志之士的高貴品質。
三、拓展活動
讀一讀《猛虎行》,體會詩人的志氣。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夏日絕句
教學目標:
1、背誦古詩。,
2、能夠藉助詩文解析了解詩人悲憤的情懷,深情的愛國情感。。
3、教育學生立遠大志向,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奮斗。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二、學習《夏日絕句》
1、自讀古詩,初步了解大意。
2、再讀詩文,深入感知
(1)、古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2)、讀了詩文後,你受到怎樣的啟發?
3、教師小結。
三、拓展活動
1、讀《霸王別姬》,了解項羽這一英雄人物。
2、了解破釜沉舟、鴻門宴、四面楚歌等與項羽有關的成語故事
四、找一找
課後查找幾首李清照的作品欣賞一下。
❸ 怎樣設計尊嚴的作業
作業題目: 《提高閱讀教學效率》作業2
題目要求:
選一篇記敘文體的課文寫出教案(或已有的教案),然後說明是如何安排「人」與「事」,處理「事」與「情」的關系。(註:可以在教案中以旁註的方式說明)
標 題: 《尊嚴》教學設計及如何安排「人」與「事」,處理「事」與「情」的關系
編號:579136
作者:付忠艷 所屬班級:遷西小學語文三班 地區:/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 創建時間:2009-07-17
學習目標
①認識本課6個生字 學寫14個生字。
②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從描寫年輕人神態、動作、語言的句子里體會到年輕人自尊的品格,從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課前准備
收集有關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第一課時
●導入
同學們,古人有餓死不吃嗟來之食的名言,講做人要有尊嚴。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的是一位外國的年輕人,從他的行為和做法中,會給我們很多新的啟示。
●學生自讀課文
①自學生字新詞。
②質疑問難。
③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記敘文中人和事是不可分的,寫人的文章,事情要為所寫人服務。要從整體上把握事情的主要內容。)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①檢查生字新詞的認讀和理解。
②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③指名分節朗讀課文。
④指名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短文主要寫了一個逃難的年輕人,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下,沒有接受人們送給他的食物,而是執意用自己的勞動,換取了食物,贏得了做人的尊嚴)
●課堂作業
①抄寫生字新詞。
②概括地寫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二課時
●深入朗讀,品味詞句。(通過一件事來寫人,通常是表現人物的一種品質或性格的一個方面。為了刻畫人物,對所寫人物必須進行必要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寫)
①要求學生邊讀書,邊畫出:
描寫小夥子神態的句子:「這個年輕人的目光頓時灰暗了」;
描寫年輕人動作的句子:「他的喉結上下動了動」「年輕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描寫年輕人語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東西,我個能不勞動,就得到這些食物」……
②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這些句子,從內容上體會思想。,
③從描述中看,這個年輕人是個怎樣的人?他是怎麼想的?
●點撥,揭示中心(事中見情,適時點撥,體會思想感情。)
①討論:年輕人的表現令人欽佩,更引發了我們的思考,他為什麼要這么做呢?
②齊讀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
提問:這個年輕人是誰?是什麼使他從一無所有,到擁有一筆計所有美國人羨慕的財富呢?
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誠實的勞動和做人的品質是多麼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結合自身實際,談感受
鼓勵學生從小就要有自尊心,無論什麼時候都要靠自己的誠實勞動來獲取自己想得到的東西。
●指導學生帶感情朗讀課文
①自由讀。
②指名讀。
③分角色讀。
●布置作業
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可以出示有關「尊嚴」和做人方面的格言,讓學生讀一讀,並試著擬一條人生格言。可提示學生從「什麼是尊嚴」和「尊嚴的意義」以及如何做人等方面去想,然後交流。
❹ 《魚我所欲也》的備課資料
《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 魚我所欲也》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 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彙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⑵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⑶ 強化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⑷ 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讓學生掌握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 心,做一個大寫的「人」。 【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 比喻、對比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論證層次,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准備】 教學准備】 多媒體。 【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這是文言文教學最實用的教法,可採取多種形式的朗讀,如默讀、齊讀、跳讀、 精讀、美讀等。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進行文化熏陶。 2、質疑法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問,或對文章觀點提出自己的見解, 或就論證過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大膽質疑。 鼓勵學生自主質疑, 有利於發展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教學課時】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這天寒地凍的時節,同學們來還在上課,真不容易!但如果讓你們自己做出選擇的話,你 們仍然會選擇上課嗎?在人的一生中,我們要做出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選擇,尤其是在對待象 「生」和「死」這樣重大的問題上。當我們必須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的時候,這對任何人都是一 個嚴肅的人生考驗。今天學習的《魚我所欲也》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我們應 怎樣作出選擇。(多媒體顯示課題) 二、作家作品簡介(多媒體顯示) 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是編者加的。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 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後世常以「孔孟」並稱。他生活在兼並戰爭 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 說,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 丑等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 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 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於譬喻,用形象化的 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後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三、解題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 不使這些 「善心」 喪失, 就在道德方面具備 「仁義禮智」 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 。 闡明了 「義」 重於生,「義」重於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捨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 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 捨生取義的人。 斥責了那些苟且偷生、 見利忘義的人。 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 不要失去 「本心」 。 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生動形象;排比鋪陳,氣勢恢弘。體現了《孟子》一書的 文筆特點。 四、朗讀課文 要求: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奏和重音,要讀得流暢,朗朗上口,讀出語言氣勢和感 情。(多媒體顯示字音及部分句子節奏) 1、 故不為苟得也(wéi) 2、今為宮室之美為之(wèi wéi) 3、所惡莫甚於死者(wù)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5、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 6、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五、質疑解疑,疏通文意 質疑解疑, 1、你問我答學生提出翻譯中的疑難問題請同學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問師答對學生不能解答的問題,教師酌情給予點撥。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多媒體顯示) ⑴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故患有所不辟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 ⑵ 辨析黑體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魚,我所欲也 欲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賢者能勿喪耳 喪 蹴爾而與之 萬鍾於我何加焉 萬鍾 鄉為身死而不受 受 此之謂失其本心 本心 妻妾之奉 奉 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與 ⑶ 翻譯下列句子: ①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②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④ 此之謂失其本心。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梳理本文論證思路,列出提綱。 第二課時 一、檢查課文背誦情況 二、導入新課學習 上節課,我們已翻譯了全文,疏通了文意。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內容,文 章主題和寫作特色。 1、分析第一段: ⑴ 學生劃出層次,教師點撥可以分成四個層次。 討論並歸納: 第一層 「魚, ( 我所欲也」 —— 「捨生而取義者也」 。 ) 第一句話以魚和熊掌比喻 「生」 與「義」這一對概念。魚是美味,人人可食;熊掌也是美味,但其美遠遠勝過魚,且不易得,因 此舍魚而取熊掌。孟子以魚喻「生」,以熊掌喻「義」,形象地區分了「生」與「義」的價值高 下。第二句是由第一句的設喻引出來的論點:「捨生而取義者也」,這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層(「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從正面闡述,說人們把「義」 的價值看得高於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寧願赴死也不願行不義。這里所說的「甚於生者」就 是指「義」,「甚於死者」就是「不義」。 第三層(「如使人之所欲」——「所惡有甚於死者」)。正反對比,進一步闡述「義」 重於「生」的道理。先從反面論述,用兩個假設復句反問,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就什麼事情 都做得出來;接著用「由是」開頭的句子做正面論述,說明事實上人能不貪生,不避患;最後用 「是故」兩句得出結論,證明「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因而人能捨生取義。 第四層(「非獨賢者」——「賢者能勿喪耳」)。這句話運用了遞進論證法,前文已 論證「義」字的存在,這里使主題升華,證明「義」字不只是少數賢者具備,而是人人皆具備, 它似乎成了一種充塞天地之間的正氣,無處不有,只是賢者更能保持罷了。 ⑵ 縱觀第一段,作者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討論並歸納: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正反論證) ⑶ 教師小結本段: 孟子認為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惡死, 但世上還存在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 也存在比 死亡更可怕的東西,那就是「義」與「不義」。「義」是人類最寶貴的一種品德,為了「義」, 人們可以不避禍患,直至獻出自己的生命。一個真正的人,決不能因貪生怕死而行不義之事。孟 子從「性善說」出發,認為人生來就具有羞惡之心,這是一種善心,它可以幫助人們在「義」與 「不義」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 2、分析第二段: ⑴ 根據教師提示,學生把本段可分為三層。 討論並歸納: 第一層(「一簞食」——「乞人不屑也」)。從正面舉例,以「一簞食,一豆羹」為 例,「呼爾」、「蹴爾」而與之,則「行道之人」與「乞人」也不屑接受,這就是「羞惡之心」。 以食「嗟來之食」為「羞』,這就是「義」的觀念。 第二層(「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從反面舉例,說 明不辨禮義而收萬鍾之祿,是失其羞惡之心,是為求「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 這些比生死都輕的身外之物,這樣的做法,不過是見利忘義。 第三層(「鄉為身死而不受」——「此之謂失其本心」)。運用排比句,以「鄉」與」 今」對比,指出為得到宮室之美、妻妾侍奉、窮人感激而見利忘義,就是喪失了「本心」。結尾 一句話,歸納了此段,照應了開頭,這「本心」就是「羞惡之心」,就是「義」。 ⑵ 在本段中,作者又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討論並歸納: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 ⑶ 教師小結: 本段運用了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作者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鍾」作對比。 按財富的數量來說,「萬鍾」自然是多的,但是「萬鍾」決定的是「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 窮乏者得我」,而「一簞食,一豆羹」決定的卻是生命,自然要比「萬鍾」更重要。然而,無論 是「萬鍾」』,也無論是「一簞食,一豆羹」,與「義」字比較起來都是次要的。兩次舉例及在 舉例中對比論證法的運用,再一次深刻地論證了「捨生取義」這一論點。 三、延伸思考 思考、討論: 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捨生取義」的觀點,那麼 在我們現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四、教師總結全文 1、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論述道德標准和政治節操的說理散文。作者以嚴肅的態度,莊重的言語,闡 述生死與「義」的關系,指出「義」的價值高於生命。一個正直的人,有道德修養的人,應當為 義而生,為義而死,在必要時要「捨生取義」,而不能「見利忘義」。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 為是不足取的。 2、寫作特點: ⑴ 議論嚴密,層層深入: 文章圍繞「捨生取義」的中心論點立論,從正面論述生死與「義」的關系,指出捨生 取義是人的本心;從反面論述見利忘義是喪失人的本心,從而再次重申文章論點。結構嚴謹,層 層深化。 ⑵ 善用比喻: 開篇以魚和熊掌設喻,引出中心論點。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 喻守義不辱,形象生動。 ⑶ 善用對比: 第一段正反對比闡述「義」重於「生」的道理,從反面假設推理,又從正面事實說明 人能不貪生,不避患。第二段舉例論證,以正反兩個事例進行對比,說明人們對待利慾引誘的不 同態度,批判為追逐個人名利而喪失羞惡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論點。 五、布置作業 布置作業 1、《走進名校》之《魚我所欲也》。 2、閱讀下面語段,回答問題: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 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幾可以得 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 則幾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 則可以辟惠而有不為也。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 所惡有甚於死者。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賢者能勿喪耳。 ⑴ 用「||」畫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奏停頓。(每句只畫兩處) 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②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⑵ 解釋下列黑體的詞語。 ① 故不為苟得 ② 二者不可得兼 ③ 如使人之所欲 ④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⑶ 翻譯下面的文言句子。 ① 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 賢者能勿喪耳。 ⑷ 「非獨賢者有是心」文中的「是心」指 。 ⑸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 的主張。
❺ 請問誰沙葉新《尊嚴》的教案有謝謝啦~
《尊嚴》教案
學習目標
1.認識本課6個生字,學寫14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從描寫年輕人神態、動作、語言的句子里體會到年輕人自尊的品格,從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第一課時
導入
同學們,古人有餓死不吃嗟來之食的名言,講做人要有尊嚴。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的是一位外國的年輕人,從他的行為和做法中,會給我們很多新的啟示。
學生自讀課文
1.自學生字新詞。
2.質疑問難。
3.想一想,課文只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檢查生字新詞的認讀和理解。
2.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3.指名分節朗讀課文。
4.指名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短文只要寫了一個逃難的年輕人,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下,沒有接受人們送給他的食物,而是執意用自己的勞動,換取了事物,贏得了做人的尊嚴)
課堂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概括地寫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二課時
深入朗讀,品味詞句
1.要求學生邊讀書,邊畫出:
描寫小夥子神態的句子:「這個年輕人的目光頓時灰暗了」;
描寫年輕人動作的句子:「他的喉嚨上下動了動」「年輕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描寫年輕人語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東西,我不能不勞動,就得到這些食物」……
2.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這些句子,從內容上體會思想。
3.從描述中看,這個年輕人是個怎樣的人?他是怎麼想的?
點撥,揭示中心
1.討論:年輕人的表現令人欽佩,更引發了我們的思考,他為什麼要這么做呢?
2.齊讀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
提問:這個年輕人是誰?是什麼使他從一無所有,到擁有一筆讓所有美國人羨慕的財富呢?
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誠實的勞動和做人的品質是多麼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結合自身實際,談感受
鼓勵學生從小就要有自尊心,無論什麼時候都要靠自己的誠實勞動來獲取自己想得到的東西。
指導學生帶感情朗讀課文
1.自由讀。
2.指名讀。
3.分角色讀。
布置作業
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可以出示有關「尊嚴」和做人方面的格言,讓學生讀一讀,並試著擬一條人生格言。可提示學生從「什麼是尊嚴」和「尊嚴的意義」以及如何做人等方面去想,然後交流。
❻ 議論文的教學任務是什麼
議論文寫作教學設計
沈陽市第十八中學 白敬學
設計意圖:
針對學生初次接觸議論文,對議論文寫作缺乏整體
認識的現狀,又考慮到大多數學生不會使用道理論據,他們大多會用事實作為論據的情況,以學生的原有記敘文寫作能力為基礎,探討記敘文與議論文的區別,進行議論文寫作方法得初步指導,指導學生就是論理,學會寫作議論文。
教學目標:
1、了解議論文三要素,並在作文中予以明確。
2、了解議論文與記敘文的區別,掌握議論文寫作方法,在作文中合理運用事實論據,提高議論文寫作能力。
3、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積極求真表達見解,不隨波逐流的生活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記敘文和議論文中敘事的區別,以及議論文寫作的方法。
難點:事實論據在作文中的合理運用。
教學過程
(1) 導入
人都是有思想的,一個人對人、對事總會有自己的看法、主張,把這種看法、主張說出來,便是發議論。如果寫成文章,便是議論文了。議論文是人們生活中常用的一種文體,我們要學會寫作這種文體,必須先了解這種文體的基本要求和這種文體寫作所必需要有的內容。
(2) 復(3) 習議論文的三要素
1、論點: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是議論文的靈魂。
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陳述,在形式上應該是完整的句子。
2、論據:事實和道理是論據的兩種基本形式。
3、論證:論證是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邏輯關系紐帶。
常見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道理論證(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精闢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
注意:論點是解決「需要證明什麼」,
論據是解決「用什麼來證明」,
論證是解決「怎樣證明」。
(4) 結合所學課文,(5) 比較議論文與記敘文的區別。
1、比較閱讀《我的老師》(魏巍)和《紀念白求恩》
[《我的老師》(魏巍)可在課前進行介紹。]
2、總結歸納:
(1) 從題目上看:
記敘文以人或事作題,議論文的題目表現為談論的話
題或人們的觀點。
(2) 記敘文側重記敘,(3) 以寫人記事為主,(4) 通過具體完整的事件敘述,(5) 生動形象的人物描寫表現一定的中心。
議論文則側重分析議論,以闡明見解,讓人信服為目的。
(3)記敘文中有時也用議論,即在敘述中穿插議論,議論的作用是:第一,表達作者的觀點;第二,抒發作者的情感;第三,表現人物形象;第四,深化文章主題;第五,嚴密文章結構;第六,增強文章的藝術感染力。如《我的老師》中, 寫蔡老師處理學生間的糾紛一事後,議論「在一個孩子的眼裡,他的老師是多麼慈愛、公平、偉大的人啊!」高度贊揚了中心人物的品質,有助於刻畫人物的形象。
而議論文中有時也用敘述,但議論文中的敘事,是為議論提供事實論據,為議論服務,敘事要簡潔明了。如《紀念白求恩》一文開頭對白求恩的介紹只用了兩個句子共80多字,卻提供了白求恩的國籍、身份、年齡、來中國的目的、派遣到中國的時間、工作地點和去世的原因等各方面的信息,概括性極強,行文非常簡潔。
(4)記敘文中議論著重用在文章最動人出,作者感情最激動的時候,點示全文主旨時。常常採用「潑墨法」和「點示法」。「潑墨法」一般在文章結尾處,集中一大段語言文字進行議論,給人以「潑墨如雨」的感覺。 [此處可舉平日練習中學生熟悉的文章為例]
「點示法」即用很少、很精粹的關鍵語句,在文章結尾點一下,人們常稱這一點為「畫龍點睛之筆」。[此處可舉平日練習中學生熟悉的文章為例]
而議論文中議論應是文章的主體,針對事情談見解,重在把事分析清楚,把道理說透。
(6) 寫作前練習
選一學生喜歡的話題,如「我看『追星』現象」引導學生談自己的觀點作為論點,然後在引導學生尋找實例作論據,
接下來讓學生把自己的例子寫出來,然後看看是否適合放在議論文中,如果過於詳細就要指導學生對主要內容進行概括,使之適用於議論文中。
參考題目
1、以「我看『追星』現象」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談談自己的見解。
2、電視上有這樣一條餅干廣告,畫面上是幾個中國小孩嚼著餅干,喜滋滋地舔著嘴唇說:「真正美國口味,我們都愛吃!」
請你以「由『口味』想到的」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談談自己的見解。
[選這兩個題目主要是因為它們更接近學生的生活,而且從第二
個題目中可以看出中國當代教育的缺失——祖國自豪感,引導
學生對這種習以為常的現象去思考有助於他們獨立思維習慣的培養,不隨波逐流,更可以通過他們的思考讓他們重新審視自己日常的言行,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自豪——祖國]
附例文
談骨氣
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戰國時代的孟子,有幾句很好的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的大丈夫。大丈夫的這種種行為,表現出了英雄氣概,我們今天就叫做有骨氣。
我國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我們就是這些有骨氣的人的子孫,我們是有著優良革命傳統的民族。
當然,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同。這一點必須認識清楚。但是,就堅定不移地為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這一原則來說,我們祖先的許多有骨氣的動人事跡,還有它積極的教育意義,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南宋末年,首都臨安被元軍攻入,丞相文天祥組織武裝力量堅決抵抗,失敗被俘後,元朝勸他投降,他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總是要死的,就看怎樣死法,是屈辱而死呢,還是為民族利益而死?他選取了後者,要把這片忠心紀錄在歷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個陰濕的地牢里,受盡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勸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堅決拒絕,終於在公元1282年被殺害了。
孟子說的幾句話,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現出來了。他寫的有名的《正氣歌》,歌頌了古代有骨氣的人的英雄氣概,並且以自己的生命來抗拒壓迫,號召人民繼續起來反抗。
另一個故事是古代有一個窮人,餓得快死了,有人丟給他一碗飯,說:「嗟,來食!」(喂,來吃!)餓人拒絕了「嗟來」的施捨,不吃這碗飯,後來就餓死了。不食嗟來之食這個故事很有名,傳說了千百年,也是有積極意義的。那人擺著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聲「喂,來吃!」這個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這碗飯,第二步怎樣呢?顯然,他不會白白施捨,吃他的飯就要替他辦事。那位窮人是有骨氣的:看你那副臉孔、那個神氣,寧可餓死,也不吃你的飯。
不食嗟來之食,表現了中國人民的骨氣。
還有個例子。民主戰士聞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國民黨槍殺的。在這之前,朋友們得到要暗殺他的消息,勸告他暫時隱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敵人要殺他,在被害前幾分鍾還在大聲疾呼,痛斥國民黨特務,指出他們的日子不會很長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勝利。毛主席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高度贊揚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孟子的這些話,雖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說的,但直到現在,還有它積極的意義。當然我們無產階級有自己的英雄氣概,有自己的骨氣,這就是決不向任何困難低頭,壓不扁,折不彎,頂得住,嚇不倒,為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建設的勝利,我們一定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奮勇前進!
❼ 孟子論學中奕秋誨弈的作用
注釋
一、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是編者加的。《孟子》是記錄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孟軻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現存七篇。
1.欲:喜愛
2. 熊掌:熊的腳掌。古人認為珍貴的食品。
3.兼:同時
4. 苟得:苟且取得。這里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5.患:禍患,災難。
6. 辟:同「避」,躲避。
7. 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義。
8.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辦法。「者」在這里指代辦法。
9. 何不用也:什麼手段不可用呢?
10.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通過某種辦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詞,指某種辦法。
11. 非獨:不單,不僅。
12. 勿喪:不丟掉。
13.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14. 豆:古代一種木製盛食物的器具。
15. 呼爾而與之:意思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爾,助詞。《禮記·檀弓》記載,有一年齊國大飢荒,黔敖在路上施捨粥。有一個飢餓的人用衣袖遮面而來,黔敖吆喝著讓他吃粥。他說,我就是不肯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般地步的。這人始終拒絕侮辱性的施捨,後來餓死了。
16. 蹴cù:用腳踢。
17.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18.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種的俸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萬鍾,這里指高位厚祿。鍾,古代的量器,六斛四升為一鍾。則,連詞,這里表示假設,翻譯成如果。辯,同「辨」,辨別。
19. 何加:有什麼益處。
20.奉:侍奉。
21.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感激我嗎?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與,通「歟」,語氣助詞。讀"魚"
22. 鄉為身死而不受:從前(為了「禮義」),寧願死也不接受(施捨)。鄉,同「向」,從前。
23. 已:放棄,停止。
24. 本心:天性,天良。
25.是故:所以
26.能:保持
27.捨生而取義者也:而,表並列
二、問題研究
本文的論點是什麼?
前面已講過,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虧心事來。其實,僅對本文的結構進行一番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講每個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簡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捨生取義」的觀點,並分別從正面和反面加以闡明。行文至「所惡有甚於死者」,作者對這個觀點的論述就結束了。緊接著「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提出了新的命題: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賢者」能夠保有它。第2段就是對這個命題的論說和闡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證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辯禮義」接受「萬鍾」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慣有行為,並對此進行批評和嘲諷。需要注意的是,作者舉的失去「本心」的事例,並不牽涉生死,而只是富貴與「義」之間的矛盾與對立,所以,它和「捨生取義」的說法沒有什麼關系。從課文整體上看,人應該保有「本心」是本文論述的中心。「捨生取義」的觀點和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講的都是「本心」賦予人的極大力量,屬正面論證;「不辯禮義」接受「萬鍾」的故事講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恥,屬反面論證。
朱熹說:「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或能決死生於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於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頃刻不省察於斯焉。」(《四書章句集注》)這段概括主旨的話,還是比較恰切的。
內容簡析
《孟子語錄》一文用面對魚和熊掌之間的抉擇,比喻面對生命和大義之間的選擇,孟子會毅然「捨生而取義者也」。這當中的「義」和文章最後的「此之謂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惡之心」(按現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為「廉恥之心」)。因為人只有擁有「羞惡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線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圍所不接納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於生」的事,這樣才能不被「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識窮乏者得我」所誘惑,而像「不食嗟來之食」的人一樣,內心有一種凜然的「義」。
[編輯本段]藝術特色,主旨,內容思想
:
《孟子語錄》(以下簡稱《孟》)是一篇傳統的語文教材,也是《孟子》一書中的代表篇章之一。但是,不僅很多教師在教學時誤把「捨生取義」當作《孟》文的中心論點,而且不少教參和新編教材也多有此誤。其實,「捨生取義」既不能統攝《孟》文本身的結構和材料,也不能與《孟子》全書,尤其是《告子》全篇的思想內容相吻合。<孟子>是記錄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軻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現存七篇,261章.
文章特點:氣勢宏大,論證嚴密,富有感染力,對後世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孟》文本身的結構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論點應當是:人皆有「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的「本心」,「賢者能勿喪耳」。如果把《孟》文分成三段來分析,是不難說明這一觀點的。
第一段包括兩層,從「魚,我所欲也」到「故患有所不避也」是第一層。這一層的開頭兩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只是作為一個比喻,藉以說明「我」「捨生取義」的果敢,只具有使文章生動形象,鮮明可感,富於氣勢的修辭效果(孟文的特色之一),完全沒有使論點得以證明的論據作用。因為人能「舍魚而取熊掌」並不能證明人就能「捨生取義」。所以,如果把上述兩句換成「果敢地」三字放在「捨生取義」四字的前面作狀語,是不影響文章的思想內容和結構的。可見,這一層的重心全在後面的幾句話中。後面幾句中的「捨生取義」、「不為苟同」、「患有所不避」是同一個意思,即不貪生怕死。這些都是作為事實論據的,分別放在第一個分論點我「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的前後,進行回環論證,即從事實得出結論,再用事實證明它(孟文常用的方法)。所以這一層不是用「舍魚而取熊掌」為論據證明「捨生取義」。而是用「捨生取義」,(即「不避患」、「不苟得」)為論據證明:「我」有「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的「本心」。
從「如使人之所欲」到「賢者能勿喪耳」是第二層,首先用「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兩個假設反問句所蘊含的普遍事實,從反面證明第二個分論點:人們具有「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的本心。接著又用兩個肯定句:「由是則生而有不用」;「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從正面論證分論點。然後順承上文的事實論證,正反論證和酣暢的行文氣勢,概括性地提出了中心論點:「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體現了孟文的辯論色彩),可謂水到渠成,順當明快。
概括上面兩層可知:第一段是用「我」「人」的行為作事實論據,通過推究原因論證了中心論點。
承接第一段,文章的第二、第三段又用具體的事實進一步論證中心論點,使論證更加嚴密有力。第二段(從「一簞食」到「乞人不屑也」)舉出「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的事實證明飢者照樣有人的「本心」:「所欲有甚有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第三段用反問排比句式,通過把「向為身死而不受」與「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今為妻妾之奉而為之……今為所識窮乏者得(德)我而為之」作比較,深刻地提示了「萬鍾不辨禮義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的行為,從而證明了他們也是有「本心」的,只是已經喪失罷了。「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在中心論點得以充分論證後提出的一句號召,增強了文章的現實批判性。
通過分析《孟》文的結構和材料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孟》文是用「我」「人」「行道之人」「乞人」「萬鍾不辨禮義而受之」「者」的行為作論據,通過推究原因,然後概括提示出中心論點的。
從《孟》文的出處看,《孟》是《孟子》一書中第六篇《告子》中的第十章。《孟子》全書對人性的看法是人所共知的性善論。第六篇《告子》更是系統地,全面地,集中地闡明了人性善的哲學觀:其中第二章指出:「人性之向善也,猶水之就下也。」第六章又集中地指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緊接著第八章又以牛山上本來有繁茂的樹木為喻,說明人皆有「性善」的「本心」,在有些人身上看不到善的行為,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善」的「本心」,只是因為它像牛山上的樹木那樣被砍伐殆盡了。正是這樣,第十章《孟》與以上諸章在思想內容上一脈相承,論證了人皆有「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的「本心」。恰如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所指出的:「此章言善羞惡之心,人皆有之。」只有這樣確認人皆有「本心」為《孟》文的中心論點,才能和《告子》全篇乃至《孟子》全書的思想內容相吻合,才有利於正確理解孟子「王道仁政」思想的哲學根源,才有利於把握孟文的藝術風格,才有利於把它作為論說文的範文進行教學。
這篇文章選自《孟子·告子上》,它論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捨生取義。
什麼是「義」呢?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也。」(《告子上》)又說:「義,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萬章下》)孟子認為自己做了壞事感到恥辱,別人做了壞事感到厭惡,這就是義;義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須遵循的正路。
孟子是怎樣提出和論證他的主張呢?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舍棄生命而要義。在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捨生取義」的主張。
為什麼要捨生取義呢?孟子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證。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這幾句論證說:生命是我珍愛的,但還有比生命更為我所珍愛的(指義),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厭惡的,但還有比死亡更為我所厭惡的(指不義),所以有時對禍害(死亡)不願躲避。這是從正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捨生取義。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這幾句論證說:如果沒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惜的,那麼凡是可以用來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樣不能用呢!如果沒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那麼凡是可以用來避免禍患(死亡)的事情哪樣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這樣下去,人們的行為不是會變得無所不為、卑鄙無恥了嗎?這是從反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捨生取義。其三,「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這幾句論證說:通過這樣的手段(指不正當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願意採用;通過這樣的辦法(指不正當的辦法)就可以避免禍患(死亡),而有的人不願意去干。所以,還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愛的(指義),還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指不義);不單是賢人有這種重義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賢人沒有喪失罷了。這是從客觀事實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有人捨生取義。通過以上論證,文章開頭提出的中心論點就成立了。
不過,上面的論證只是講道理。為了使這種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著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簞」是古代盛飯的圓形竹籃,「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爾」是大聲呼喝著,「蹴爾」是用腳踢著。這幾句說:只要得到一小筐飯、一小碗湯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餓死,如果是輕蔑地呼喝著叫別人吃,哪怕是飢餓的過路人都不願接受,如果是用腳踢著給別人吃,那就連乞丐都不屑要了。《禮記·檀弓》有一段故事與此相類似:「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可見,孟子寫這段話是有根據的。「所惡有甚於死者」,當面忍受別人的侮辱比死亡更令人厭惡,所以寧願餓死也不願接受別人侮辱性的施捨。連無人認識的路人和貧困低賤的乞丐都能這樣做,常人更不用說了。這一事例生動地說明了人們把義看得比生更為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就會捨生取義。
在孟子看來,「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這種重義之心,人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之時都應捨生取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並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窮困危急的情況下可以拒絕別人侮辱性的施捨,而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中卻見利忘義。這種現象該如何解釋呢?文章第三段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會上確實存在「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鍾」是古代的計量單位,六斛四斗為一鍾,「萬鍾」指豐厚的俸祿。為什麼有人不問合不合禮義而接受萬鍾俸祿呢?萬鍾俸祿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是為了住房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因為給了所認識的窮朋友以好處而使他們對自己感恩戴德嗎?華麗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這些都是身外之物,與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當初寧肯餓死也不願受侮,現在卻為了這些身外之物而不顧廉恥,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認為這種人原來也有捨生取義之心,後來因為貪求利祿而喪失了。孟子警告說:「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不辯禮義而受之」的可恥之事不是可以罷休了嗎?
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說:「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或能決死生於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於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以頃刻而不省察於斯焉。」朱熹的評語很有道理。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成敗的危難之際,能夠寧死不屈、捨生取義,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的宴安之時,卻不顧廉恥、不擇手段地追名逐利,甚至違法亂紀為親戚朋友謀取私利,這不就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嗎?他們確實是喪失了原來的立場和品德。因此,孟子指責「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不但對當時的黑暗政治和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義,而且也提醒後人應該時時刻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貪圖爵祿而干不合禮義的事情。不過,孟子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他認為每個人一生下來就具有仁、義、禮、智等善心,那些「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是後來「失其本心」,這樣解釋沒有強調後天教育和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是他的唯心主義性善論的表現。
孟子本人是一個比較高傲的人,他不肯遷就,不肯趨附權勢。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經在齊國任客卿,後來因為與齊王的意見不合,便決定辭去齊卿回家,齊王託人挽留孟子,條件是准備在首都的中心地區建一座房子給孟子住,並送給孟子萬鍾糧食作為弟子們的生活費用,結果遭到孟子的嚴辭拒絕。(見《公孫丑下》)可見,孟子在本篇中所說的「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是有所為而發的,表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性格和氣概。
孟子在本篇中對捨生取義精神的頌揚,對「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批判,對後世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歷史上許多志士仁人把「捨生取義」奉為行為的准則,把「富貴不能淫」奉為道德的規范,對國家和民族作出了貢獻。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過零丁洋》詩中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現代無產階級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義詩》中說:「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這都是與「捨生取義」的精神一脈相承的。
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孟子》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生動活潑,充分體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個性,表現了孟子雄辯、善辯的才華。他喜歡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如:「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本來,這話用一句就可以說完,即「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來,加強了氣勢,增強了感情,顯示出說話人的義正詞嚴、理直氣壯。其次,為了把道理說得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孟子喜歡使用比喻,本篇以具體的魚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義,以「舍魚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捨生取義」,就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還大量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把魚與熊掌對比,把生與義對比,把重義輕生的人與貪利忘義的人對比,把「鄉為」與「今為」對比,這樣互相比較,道理說得更加清楚,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❽ 作文教案:如何讓語言富有文采
文之采李國華一、導語 一個寒冷的冬天,紐約一條繁華的大街上,有一個雙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自幼失明」,經過的人沒看見他似的走開了。 有一天,一位詩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詩人乞討。詩人說:「我也很窮,不過我給你點別的吧。」說完,他便隨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寫了一句話。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捨。 請發揮你的想像力,想一想詩人給乞丐寫了一句什麼樣的話,為什麼路人看了這句話都比較願意給乞丐獻上自己的同情和施捨。 答案:春天就要來了,可我不能見到她堅持自我 張揚個性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個性張揚著忠國愛國報國之心;於謙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個性張揚著純潔正直清白之心;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個性傳遞著「要和平不要戰爭」的夙願;孫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個性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革命黨人前仆後繼。 二、高考作文文采訓練 高考作文在全卷中占據「半壁江山」,這話一點也不誇張。據統計,每年因作文成績不理想而與大學失之交臂的考生不在少數(「20%的考生因為作文寫不好而落榜,高中語文新課標的實施,意味著高考作文面臨『大革命』。」 ) 決定高考作文成績的因素盡管很多,但從評卷實踐來看,制約作文成績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語言表達」。因為,在審題、結構、內容等方面不出現「硬傷」的前提下,語言成為感動「特殊讀者」(評卷人)的主要因素。試想,赤日炎炎,揮汗如雨之時,評卷教師每天要評閱大量的試卷,難免身心疲倦。讀著語言無味的文章,更加重了疲憊感。評卷時「一個讀者,兩三分鍾」,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要打動評卷人,文采顯得尤其重要。因此,科學備考高考作文,就不能不重視文采訓練。而且,文采訓練也易見成效。那麼,如何進行文采訓練最有效呢?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方法,供大家參考。1、善於聯想,比喻描寫。 語言無味,往往是由於缺乏聯想,不善於比喻、描寫。其實,直陳的效果,不能引人聯想和想像,審美效果一定很差。 如果說「生活中處處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很乏味。但如果善用比喻、描寫,再輔之以排比,寫出下面的句子,效果迥然不同。 美是游盪在寒冬中的幾點殘雪, 美是漫步在藍天上的幾縷浮雲, 美是跳躍在湖面上的一抹夕陽, 美是回盪在密林中的幾聲鳥鳴。 這幾個句子的鋪排,由於有了比喻、描寫、排比的運用,將美這一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既點明了美「處處都有」,又表現了美的「多姿多彩」。十分形象,有感染力。練習:以「生活中處處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為話題寫一組句子示例:美是飄浮在藍天中的白雲,美是纏繞在青山腳下的綠水,美是春天小雨打濕了的淺綠,美是秋天田野上的一片金黃。2、引用或化用古詩詞 (1) 燦若星漢的古詩詞,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我們在課內外積累了許多古詩詞(或名句),考試作文中我們應該大力弘揚,善於引用或化用古代詩詞,讓詩詞之花在作文中大放異彩! 請以「生命」為話題寫一組句子: 生命就是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獻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生命就是蘇東坡「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脫與豁達,生命就是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無奈與感傷。 這段文字直接引用古人詩詞,闡釋了生命的內涵,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練習:以「生命」為話題寫一組句子。示例: 生命有時是「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的無奈,但更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生命有時是「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困窘,但更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豪邁與樂觀!練習:以「親情」為話題,引用古詩,寫一組句子。示例:親情是朱自清文中父親的背影,親情是孟郊慈母手中的針線,親情是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嘆,親情是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願。3、引用或化用古詩詞(2) 另一種方式就是不直接引用,而是化用,這就有了自己的「創造」成分在裡面了。 如以「樂觀」為話題: 樂觀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鷺, 樂觀就是那沉舟側畔的萬點白帆, 樂觀就是那鸚鵡洲頭隨風拂動的萋萋芳草, 樂觀就是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點點落紅。 這里分別化用了古人詩詞,恰到好處,增強了句子的意蘊。4、注入人文精神,增強文化含量。 在闡釋某一概念的內涵時,如果能在文章中把比喻和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或人文精神結合起來,就能使語言更有意蘊。可以在平時的寫作中有意識地開掘和訓練,這包括名人掌故、典故、名言警句等方面。 如以「命運」為話題:(1)名人+名事 命運是項羽英雄末路自刎烏江時的那一聲仰天長嘯,命運是屈原留在汨羅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問,命運是貝多芬在雙耳失聰時指尖下所擊出的那一曲曲悲壯的交響,命運是奧斯特洛夫斯基雙目失明後寫下的那一頁頁輝煌的華章。 這段文字,巧妙地將名人的事例從不同角度排比運用,構成了含意豐富、有文化意味的句子,構成了文章的文采,有感染力。練習:以 「命運」為話題寫一組句子。(2)名人+名言+名德。 骨氣就是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忠貞不渝。 骨氣就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岸不羈。 骨氣就是於謙「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的剛強不屈。 骨氣就是葉挺「人的身軀怎能從狗的洞子爬出」的凜然不懼。5、善用鋪墊、映襯 在寫作中,如果僅把要表達的意思直接傳出,文句顯得單調、乏味。其實,如果只有 紅花而無綠葉陪襯,花也將顯得單調。作文時,我們何不採用鋪墊、映襯手法?先確定好要表達的中心意思,然後展開聯想,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鋪墊,然後推出自己要表達的主旨句,就更有韻味和文采了。 如要表達「真誠是友誼的橋梁」這一中心,就可以用這種方式組句 花朵把春天的門推開,綠蔭把夏天的門推開,碩果把秋天的門推開,飛雪把冬天的門推開,真誠把友誼的門推開。 文章的本意是要突出「真誠」的重要,卻未直接道出,而是首先用四個形象生動的句子從四個方面鋪墊,然後才「隆重」推出中心句。這種寫法,避免了一覽無余式的慣常寫法,給人「柳暗花明」的感覺,拓展了語句的想像空間,使文意豐滿、流暢,留有審美餘味。 這種寫法還可以先確定好中心句,再從其他角度反向展開,進行強調。練習:寫一組句子,要善用鋪墊、映襯在放棄中追求完美 流星放棄了與太陽爭輝,選擇在漆黑的夜晚劃破天幕,它的追求是黑夜的炫目光彩;小草放棄了與群芳爭奇斗艷,選擇在人煙稀少的田野生長,它追求的是「青草池塘處處蛙」的溫馨;小溪放棄了九曲回折的長路,選擇了峻峭的懸崖,它追求的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觀。 歷史的車輪轉過五千年,英雄的光彩光照千古。他們為了兄弟恩義,為了民族榮辱而選擇放棄;為了滴水之恩,為了人生價值,為了天下蒼生而執著追求。 6、巧用仿擬。 仿擬,即仿照、摹擬。指有意仿照、摹擬已有的語言形式,創造出新的語言形式,表達新的思想內容的一種藝術手法。我們在課內外讀了大量的名著名篇,考試時不要忘了借鑒、仿擬。 請看下面一段文字 一位「高手」寫了這樣一段話: 友情,是人生一筆受益匪淺的儲蓄。這儲蓄,是患難中的傾囊相助,是錯誤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時的一把真誠的攙扶,是痛苦時抹去淚水的一縷春風。 有同學「仿寫」了這樣一段話: 信任,也是人生一筆彌足珍貴的儲蓄。這儲蓄,是流言襲來時投向你的善意的目光,是前進道路上給你的堅定的陪伴,是遇到困難時的全力以赴的支持,是遭受誣蔑時驅趕痛苦的一盞心燈。7、運用層遞。 即層層深入,造成語義上的不斷深化,使之層次分明,有力度,有氣勢。 例如: 寬容的朋友一定情同手足,寬容的家庭一定幸福美滿; 寬容的民族一定強盛不衰,寬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麗。8、運用對比 靜物是凝固的美,動景則是流轉的美;直線是流暢的美,曲線則是婉轉的美;喧鬧的城市是繁華的美,寧靜的鄉村則是淡雅的美。 每個人對人生的價值都有困惑。中國有句古語「君子不受嗟來之食」,卻也有「大丈夫能屈能伸」;有李白受不得半點委屈而曰:「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也有勾踐忍辱負重、卧薪嘗膽;有項羽剛直不阿自刎於烏江;也有劉邦忍氣吞聲最後成就霸業;有宰相肚裡撐船的鄧小平;也有被人逼著走完二萬五千里長征路的毛澤東。 台灣作家、詩人餘光中先生在一篇散文中把飛機與火車對比來寫,語言生動,情趣盎然。 飛機雖可想成莊子的逍遙之游,列子的御風之旅,但是出沒雲間,遊行虛碧,變化不多,機窗也太狹小,久之並不耐看。哪像火車的長途,催眠的節奏,多變的風景,從闊窗里看出去,又象是在人間,又像駛出了世外。所以在國外旅行,凡鏗鏗的雙軌能到之處,我總是站在月台--名副其實的「長亭」--上面,等那陽剛之美的火車轟轟隆隆其勢不斷地踹進站來,來載我去遠方。 請仿照本文的形式,任選兩個相關的事物,寫一段話,限50-80字。 9、學會使用「文學語言」 「茶杯放在桌子上」這一句話,還可以怎樣寫? 「桌子上放著茶杯。」 這兩種寫法都可以稱為「信息語言」,而在寫作中為了增強表達效果,我們可以使用「文學語言」文學語言示例 1)、茶杯在桌子上沉默 2)、茶杯在桌子上跳躍 3)、茶杯在桌子上燃燒 1)句用於「大戰」爆發前,2)句用於心情愉快時,3)句用於憤怒時。 又如: 1)、閃電是天公畫在天幕上的一個符號,他怕人們看不懂,便用雷鳴的吼聲警醒世人。 2)、 鄒靜之 有一首詩寫一個牧羊人的羊丟了,找了一天沒找到,到了晚上要睡覺時(大意): 燈關了,耳朵還一直亮著。 3)、狼跑了,身子緊貼著夜。(鄒靜之 ) 4)、餘光中寫晚上在澳大利亞的草原上躺著,很靜,沒有一點聲音:象躺在一隻壞了的表殼里。 5)、許常德為雪候鳥寫的歌詞: 隨候鳥南飛,風一刀一刀的吹。 6)、餘光中形容一個人: 瘦得象耶穌的胡須。 7)、某人寫勇氣: 即使你的家門口來了一頭狼,其結果也不過是你多了一件皮衣而已! 8)、海子詩里的幾句: 早晨是一隻花鹿踩到我額上世界多麼好例文:2004高考四川滿分作文(話題「遭遇挫折與放大痛苦」) 遭遇挫折,笑對痛苦 人之一世,殊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滿了種種荊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於人,猶狂風之於陋屋,巨浪之於孤舟,水舌之於心臟。百世滄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狹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氣消沉;萬古曠世,又不知有多少內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於萬劫不復的深淵……面對挫折,我們不應放大痛苦,而應直面人生,縮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可謂:「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卻能達人知命,笑看人生。試想,如果沒有王勃開朗闊達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千古絕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浪漫詩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順的挫折後,他沉寂了嗎?消沉了嗎?沒有。「長安市上酒家眠」,笑對痛苦,面對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訪名山,終於成就了他千古飄逸的浪漫情懷! 由此看來,面對挫折,我們不應過分地沉迷於痛苦失意的陰影中不能自拔;面對挫折,我們不應整日浸泡在悲傷痛苦的淤泥中越陷越深;面對挫折,我們不應長期頹廢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遭遇挫折,縮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選擇。相反,若一味沉迷於挫折的痛苦中,後果將不堪設想。 劉備面對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無法釋懷,放大痛苦,結果在痛苦中做出錯誤決定,貿然出兵伐吳,落得「白帝託孤」的千古悲劇。可悲可悲!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古人已經為我們做出了太多的榜樣,也留下了太多的遺恨。在現在競爭日益加劇的社會里,挫折無處不在。若因一時受挫而放大痛苦,將會終身遺憾。遭遇挫折,就當它是一陣清風,讓它從你耳邊輕輕吹過;遭遇挫折,就當它為一陣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讓它在你心中擊起驚濤駭浪;遭遇挫折,就當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顆塵粒,眨一眨眼,流一滴淚,就足以將它淹沒。 遭遇挫折,不應放大痛苦。擦一擦額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淚,繼續前進吧!相信總有一天你會看見藍藍的天,白白的雲,青青的草,還有你嘴角邊的甜甜的笑……文章以議論為主,通過抒情性語言,縱論古今,揮灑自如,極富表現力。二、三自然段以列舉論據為主,以王勃的達觀、李白的飄逸來證明人在遭遇挫折時,應笑對痛苦的觀點。更可貴的是文章嵌入了多處引用,第一段三處,第二段兩處,有經典,有詩句,有名言,使議論生動活潑,如風行水上,清新自然,哲理橫生,論證效果極佳,為滿分結果助了一臂之力。
❾ 語文問題
描寫朝陽或夕陽的四字詞語:
日薄桑榆
猶日薄西山。比喻老年的時光
日薄西山
太陽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臨近死亡。薄,迫近。語出《漢書·揚雄傳上》:「臨汨羅而自隕兮,恐日薄於西山。」
日薄虞淵
猶日薄西山。虞淵,神話傳說中日入之處。《淮南子·天文訓》:「扞日呴至於虞淵,是謂黃昏。」庄逵吉校:「《太平御覽》作『薄於虞淵』。」
日不我與
時日不等待我。極言應抓緊時間
日不暇給
形容事務繁忙,沒有空閑。語本《史記·封禪書》:「雖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
日不移晷
日影沒有移動。形容時間極短
日不移影
見「日不移晷」
日程月課
每日每月按一定的程式課試。形容因循守舊,無所創新
日出不窮
形容接連不斷地出現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太陽升起就起來勞動,太陽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後亦泛指單純簡朴的生活
日出三竿
同「日上三竿」。《南齊書·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硃色赤黃。」
日東月西
比喻遠隔兩地,不能相聚
日短心長
時間少,心裡想要做的事情多。謂心願一時難以實現
日鍛月煉
謂長期下苦功磨練,以求達到精熟的地步
日復一日
過了一天又一天。形容日子久,時間長
日旰不食
同「日旰忘食」
日旰忘餐
見「日旰忘食」
日旰忘食
天色已晚仍顧不上吃飯。形容專心致志,勤勉不懈
日高三丈
猶日上三竿
日和風暖
見「日暖風和」
日積月聚
同「日積月累」
日積月累
長時間地積累
日角龍庭
舊時相術家謂天庭隆起為龍庭。「日角龍庭」為帝王的貴相
日角龍顏
舊時相術家謂額頭隆起為龍顏。「日角龍顏」為帝王的貴相
日角偃月
舊時相術家稱極貴之相。偃月,指額角似半弦月
日角珠庭
形容人額角寬闊,天庭飽滿,相貌不凡
日近長安遠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夙惠》:「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後以「日近長安遠」喻指嚮往帝京而不得至
日久見人心
時間長了,便可看出人心的好壞真假
日久歲長
見「日久天長」
日久歲深
見「日久月深」
日久天長
亦作「日久歲長」。謂時日長久
日久月深
謂時日長久
日就月將
每天有成就,每月有進步。形容積少成多,不斷進步
日居月諸
日月。居、諸,語氣助詞。《詩·邶風·日月》:「日居月諸,照臨下土。」毛傳:「日乎月乎,照臨之也。」後用以指歲月流逝
日來月往
見「日往月來」
日累月積
見「日積月累」
日麗風和
陽光明麗,微風和煦。形容天氣晴和
日麗風清
陽光明麗,清風送爽。形容天氣晴和
日陵月替
謂逐漸衰落、弛退
日落千丈
形容景況急劇下降
日落西山
①太陽從西山落下。指黃昏時。②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臨近死亡
日莫途遠
見「日暮途遠」
日暮道遠
同「日暮途遠」
日暮路遠
同「日暮途遠」
日暮途窮
①天色已晚,路已走到盡頭。比喻到了末日。語本唐杜甫《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幾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窮。」②比喻到了無路可走、忍無可忍的地步
日暮途遠
亦作「日莫途遠」。天色已晚而路程尚遠。比喻力竭計窮
日暖風和
陽光溫暖,微風和煦。形容天氣晴和
日暖風恬
見「日暖風和」
日乾夕惕
乾乾,自強不息貌;惕,小心謹慎。「日乾夕惕」形容自早至晚勤奮謹慎,不敢懈怠。語出《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日日夜夜
每天每夜。形容延續的時間長
日上三竿
太陽升起來離地已有三根竹竿那麼高。約為午前八、九點鍾。多用以形容天已大亮,時間不早。《南齊書·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硃色赤黃。」
日甚一日
一天超過一天。形容事物發展的程度越來越加深或越來越嚴重
日慎一日
一天比一天謹慎。形容做事十分小心
日升月恆
旭日冉冉上升,月亮漸漸盈滿。比喻事物興盛發展。語出《詩·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毛傳:「恆,弦;升,出也。言俱進也」。鄭玄箋:「月上弦而就盈,日始出而就明」。後常用為祝頌之詞 yanqintin 2009-05-21 22:55:28 119.134.111.* 烈日炎炎、旭日東升、夕陽西下、日升月恆、日薄西山、風和日麗、日月如梭
旭日東升、驕陽似火
噴薄而出、旭日東升、夕陽西下 susaimei 2009-05-21 23:07:12 119.134.111.* 日月如流
時光像流水一樣迅速消逝
日月如梭
太陽和月亮像穿梭似地來去,形容時間過得很快
日月入懷
①舊時指生貴子的吉兆。《三國志·吳志·孫破虜吳夫人傳》「於是遂許為婚,生四男一女」裴松之注引晉干寶《搜神記》:「初,夫人孕而夢月入其懷,既而生策。及權在孕,又夢日入其懷,以告堅曰:『昔妊策,夢月入我懷,今也又夢日入我懷,何也?』堅曰:『日月者陰陽之精,極貴之象,吾子孫其興乎?』」②形容神容俊秀清朗
日月逾邁
日月前行。謂時光流逝
日月逾邁
見「日月逾邁」
日月重光
《書·顧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陸德明釋文引馬融曰:「重光,日月星也。太極上元十一月朔旦冬至日月如疊璧,五星如連珠,故曰重光」。孫星衍疏:「重光者……言文武化成之德比於日月也」。後以「日月重光」比喻經過動亂後,出現了穩定昇平的新局面
日昃不食
太陽已偏西還不吃飯。形容專心致志,勤勉不懈
日昃旰食
太陽偏西天色晚了才吃飯。形容勤於政事
日昃忘食
太陽已偏西還顧不上吃飯。形容專心致志,勤勉不懈
日增月盛
一天天一月月地增加、興盛
日增月益
一天天一月月地增添、加多
日征月邁
喻指時間不斷推移
出自於寓言故事的成語:
退避三舍 洛陽紙貴 草木皆兵 按圖索驥 後來居上 邯鄲學步 守株待兔
如火如荼 望梅止渴 探驪得珠 望洋興嘆 掩耳盜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請君入瓮 高山流水 胸有成竹 唇亡齒寒 聞雞起舞 指鹿為馬 不寒而慄
不學無術 雞鳴狗盜 勢如破竹 枕戈待旦 抱薪救火 樑上君子 脫穎而出
嗟來之食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精衛填海 靡靡三音 入木三分 八仙過海
人琴俱亡 三令五申 下逐客令 門可羅雀 寸草春輝 天衣無縫 不名一錢
未雨綢繆 出爾反爾 樂極生悲 樂不思蜀 禮賢下士 對牛彈琴 曲高和寡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囫圇吞棗 投筆從戎 敝帚自珍 餘音繞梁
杯弓蛇影 畫龍點晴 夜郎自大 盲人摸象 庖丁解牛 吐哺握氣 誇父逐日
拋磚引玉 圍魏救趙 過門不入 曲突徙薪 投鞭斷流 為虎作倀 一衣帶水
推敲 車載斗量 分道揚鑣 開卷有益 天經地義 井底之蛙 馬革裹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