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反思怎麼寫
如:《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今天上課用兩個課時講了《爬天都峰》這一課.開課時以《黃山奇石》一課為導入,本計劃讓學生把這篇課文回憶著背一下,結果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於是我只得引學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學生回憶起當時的金雞叫天都了.接著以爬山的前後為線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理解.在找自然段時,學生先講學生們說前兩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過程,我當時覺得學生說得有道理,就很贊同,然後我們就這樣進行了練習朗讀及指導,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對話和動作,說明他倆在比,這一點學生體會得較好,邊想像了當時的情況邊述說,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兩個人很有意思大笑起來.學生在讀"我奮力向峰頂爬去……"時我讓他們做動作並想像,學生讀得有的都出了汗,接著讓他們對比想像爺爺爬時的樣子.有的學生就開玩笑似的說,爺爺也很奮力像老猴子一樣……惹得我和其餘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幾個說一說,但卻和學生一樣笑得肚子疼,這時候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了,過了一會兒我忍住笑說:"看來同學們都認為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終於爬上了山頂."然後進行讀七八九段,學生就學會了對比.
在指導讀六七自然段時,有個學生提出來個問題"為什麼要用"爬"字呢 山上不是有台階還有扶的鐵鏈嗎 "當時我就鼓勵說:"她提的問題很有思考價值,她真動腦子!"然後我和學生一起討論了一下,通過看天都峰的高等,學生知道因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動,大都是像猴子一樣爬的,所以用爬山.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了解到課堂必須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裡,讓學生每上一節課就有一些收獲.
② 漫談奇石審美
Free discussion about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of the unusual stone
奇石在我國古代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有著許多美好的傳說。遠在夏禹時代,夏族就以石頭為圖騰進行崇拜。河南嵩山的「啟母石」,曾使多少夏族子孫頂禮膜拜,視為最美的神物。天漏了,女媧煉五彩石用來補天,而她遺留在青梗峰下的頑石,則化作了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聊齋志異》中《石清齋》一文的主角邢雲飛,愛石嗜石,最後以身殉石的生動形象,一直為人所樂道。古人對奇石的崇拜和喜愛融化在文化中,一直流傳至今。
奇石之所以美,就是因為它體現了人的認知力量。奇石的自然美,如果離開了奇石的自然屬性,離開了奇石本身的質料形式和外貌,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奇石的自然美,一方面離不開人,它是人類社會勞動實踐過程中的產物;但另一方面,我們又不能創造自然美,任意的用主觀情趣來解釋自然美,或單純用社會性來解釋自然美。我以為奇石的自然美是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一,既指奇石自然本身,又包括「人化自然」。它是從自然到社會,從客觀到主觀發展起來的一個現實與藝術的過程。從它的根源來看,是客觀自然界,是奇石本身;從它的表現形態來說,是自然物與社會物的統一,又是人的本質在自然中的實現。「有生命的自然物之所以美,既不是為它本身,也不是由它本身為著要顯現美而創造出來的。自然美只是為其他對象而美,這就是說,為我們,為審美意識而美。」(黑格爾《美學》)一般來說,對奇石的美是如實的認識和感受,但如果欣賞者在審美過程中不加以聯想和想像,沒有進行再創造,便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領悟其美。這就要求欣賞者要善於用自己的慧眼去敏銳地捕捉美,但要絕對地忠實自然。換言之,欣賞者需把自己的視覺凈化、清新化、兒童化,用著和兒童一樣的新奇的眼睛去凝視奇石,自然地進行聯想和想像,去發現它的美。可以這樣說,要發現和把握奇石的自然美,首先要准確地把握人的美和社會生活的美。因而,首先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了解人生,然後,才有可能由自然物的觸發,聯想到欣賞者自己的與眾不同的東西來,才能得到獨特的享受。因為欣賞者心目中的自然美,是能夠聯想到人和人的生活,尤其是體現了人們曾經經歷過,或者注意到了的生活現象。實質上人對奇石的審美是人們的感受,是人對自然物所引起的聯想與想像、一種精神、思想、情操的體現。
一塊普普通通的石頭,但人們在它的形態中找出了某些特徵,把它視為某物,這就增加了人們欣賞的情趣。所謂像,不是事物的全部,只是某物的某些特徵,所以,有的它不是一眼可以看出的,需要人們反復觀察去發現,它總是像什麼,又不像什麼,但一經指出,它就會越看越像。只要它的主要特徵被人們所認可,它的不足部分就會由人的想像來補足。這種像常常只是一種特徵,正是這樣的像,激起人們反復端詳、細加揣摩、品評,它給想像留下了空間;太像了,一覽無余,反而使人索然無味了。這大概是符合審美的某種規律的,正如幽默漫畫一樣。白石老人談畫要在「似與不似之間」,大概就是這個道理。這里,人們除了用想像補足一些什麼外,也舍棄了原物的某些部分,這時在欣賞者眼裡,除了某物的特徵之外,其他部分被忽略了,不存在了,只取它的某些特徵的部分,認它為某物,這樣,一塊本身沒有生命的、呆板的、冷漠的石頭,從審美的角度,它已具有了質的變化,變成了一種賦有生氣的,含義豐富的、具有美的奇石。
古人對奇石的評價,主要用「瘦、皺、透、漏、清、丑、頑、拙」八字來概括。瘦,是指石型苗條,忌臃腫,有風骨稜角,傲骨崢嶸,堅挺多姿;皺,即是石上起伏不平,有明暗變化的節奏,紋理丘壑萬千;透,指玲瓏多孔穴,前後能透過視線,外形輪廓飛舞多姿;漏,是石孔上下竅通,有洞或若漏斗狀可盛水。清者,陰柔;頑者,陽壯;丑者,奇突;拙者,渾朴。這主要針對靈璧石、英石、太湖石等造型石而言。這些在平常人表面看起來很醜的石頭,在奇石愛好者心中卻變得很美,可見,美的表現形式是十分復雜的。單就「美」與「丑」來看,它們又是矛盾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是能相互轉化的。有的是外在美與內在美的統一;有的則是外在美,內在丑;有的則是外在丑,但內在確是美的。這種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決定了我們在審美過程中,不能用一個條條框框來套,一概而論。
譬如,欣賞三峽石、黃河石、雨花石、瑪瑙石、大理石等畫面石與大化石、摩爾石,套用上述古人標准,恐怕誰也接受不了。而且現代人大多數更青睞這種像書畫、城市雕塑一般的奇石,以表達更復雜、更豐富的審美情趣。三峽石、雨花石、黃河石、大理石、摩爾石等的質地色彩、紋理的確是迷人的。有的像明月當空,有的似曙光初照,有的猶如一株老梅,花滿枝頭,傲雪迎春;有的彷彿池塘一角,長滿荷葉,出淤泥而不染;有的好像魚蟲小鳥,栩栩如生,有的猶如龍飛鳳舞,神形兼備;還有的似雲山風景,城市現代抽象雕塑,妙不可言……初識者,都不會相信,大自然中居然長出這種彷彿人工造就的藝術品來。然而,確實是天設地造的,是大自然的絕妙創造。人工任何技藝高超的「大巧」在奇石面前,都顯得「若拙」了。它的珍貴性、稀有性、永久收藏性,使得世間一切人為藝術頓顯造作,就連令人嘆為觀止的詩畫歌賦在奇石面前,似乎也略顯蒼白。
【名稱】佛山瑞光
美總有高下之分。美的評判標准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前進而變化發展的。「質、形、色、紋、韻」新的奇石審美標准已基本達成共識。質,就是質料的堅硬與松軟,細膩與粗糙,潤滑與澀滯;形,是外在的形態,大氣與庸俗,逼真(抽象)與牽強(空洞),生動有神與索然無味;色,為色彩的鮮艷淡雅,單調豐富,對比強弱;紋,指紋路(紋理)線條的變化與點塊狀的分布狀態的合理與否;韻,指能否激發欣賞者產生深遠的審美情趣。但在這里,要著重說明一點的是,這里的「韻」是屬於審美者與奇石雙向運動,積極創造的精神產物,並非奇石本身所具有。它存在於審美者和奇石的相互關系中,是奇石美的特性——自然美誘發審美者產生的情感效益,奇石的自然美並不會因此而改變。我們所說的奇石之「韻」,並不在奇石本身;但它又是審美者依據奇石的自然形象,在想像力的驅動下,創造出的一個新的石外的境界。因而,若離開了奇石的自然形象,是無法談韻的。為什麼對同一塊奇石,不同的審美者的感受差別很大呢?甚至對大自然賦予的神品,內容如何充實、回味無窮,對奇石也愛的如醉如痴,可就是一點也感受不到呢?
千姿百態的觀賞石帶給人們美的享受
雖然奇石審美的偏愛不可避免,可主要問題還在於審美者的審美水平。「奇石之美的創作者不是別人,而是欣賞者自己。」(蘄之林《新世紀中華奇石》前言)可見審美者自身的審美文化素養在奇石審美中是多麼的重要。玩石並非喪志,實際上就是玩文化,審美者沒有廣博的文化知識與實踐經驗,是很難從奇石中得到審美情趣的。
人們流連在奇石的海洋中
【名稱】嬉娛碧波
在奇石的審美過程中,還有一點是不能忽視的,那就是「真」。首先必須是奇石自然物的全天然的真;其次是賞石者審美時主觀意識的真。前者,面對高科技制假技術的挑戰,有些以假亂真的石頭,偏偏就在「專家」的鑒賞下變成「精品」,甚至還有假石頭在大展獲獎的。後者,強調的是賞石者審美時不僅要真心真意地對待奇石,而且還要真心真意地對自己,充滿對大自然的真愛。
總的來說,我們要全面了解奇石文化,欣賞到奇石的美,就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科學、藝術地進行審美。雖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賞石者要激發自己健康的審美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操,建立美好的審美情趣。正如著名雕塑家、美術家王朝聞先生在《中華奇石》畫冊前言中所言:「對石頭之美的掌握,不能用投票表決方式進行;只有當人們能用自己的眼光,從供觀賞的各種石頭發現與別人既一致又有偏愛的審美特徵時,才能獲得真正審美自由與快感,更有效的提高自己辨別美醜的能力。」
③ 二年級語文黃山奇石教學反思人教版
課文標題 黃山奇石
教學目的 1、通過看圖學文,體會黃山奇石的奇妙,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
熱愛之情。
2、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想像能力。
3、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弄懂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1、理解重點詞句,了解作者從哪些方面介紹黃山奇石,並用自己
的話復述。
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及媒體資源播放
教學用具 生字詞卡片、媒體資源(PPT、動畫、視頻)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師:中國有很多風景優美的名山。誰能說說?在這些山中,最有名的是五嶽。所以有「五嶽(泰山、恆山、華山、嵩山、衡山)歸來不看山」的說法,也就是說看了五嶽後,其它山都不必去看了,都不值得看了。我國古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一生當中游遍了中國。他說:不,有座山,你去看了,五嶽也不必看了,它的風景最美了。所以,後來有「黃山歸來不看岳」的說法。黃山的風景非常美,有哪位同學聽說過黃山?黃山的風景中最著名的是:黃山的奇石、松樹、雲海和溫泉。
今天,我們一起去欣賞黃山的奇石吧。
二、學習生字詞
1、播放《黃山奇石》視頻,讓學生對黃山風景特別是黃山奇石形成初步的印象。
2、學生朗讀課文,並把生字作好標記。
3、學習生字詞
(1)出示生字詞卡片,學生跟讀、小組輪流讀。
(2)學生拼讀,互相糾正。
(3)教師抽查學生拼讀以上生字詞。
4、教師講解重要的生字,學生書寫。
(1)老師講解重要的生字,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這些字的筆畫、筆順、結構、部首。尤其是注意字形相似的生字,如:區、巨的書寫。
(2)學生書寫,教師巡視。
(3)讓學生到黑板上書寫,其它同學到黑板批改。
第二課時
一、解題
師:奇石是什麼意思?(奇形怪狀的石頭)
二、欣賞黃山奇石圖片,學生自讀課文
1、學生討論:課文介紹了哪些奇石?在它們給標出來。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板書:猴子觀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談琴。
2、哪些是具體介紹的?哪些只是簡單舉了名字?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
出示地圖,黃山在哪個省,什麼位置?請學生在地圖上找出來。
四、學習第二自然段
1、朗讀並背誦第二自然段
2、播放媒體資源,展示圖片
3、這段介紹了什麼奇石?(仙桃石)它是什麼樣子的,請看圖片,用自己的話描繪。
五、學習第三自然段
1、朗讀並背誦第三自然段
2、播放媒體資源,展示圖片
3、看圖理解「陡峭」的含義
4、這段介紹了什麼奇石?(猴子觀海)它是什麼樣子的?
注意:作者用了幾個表示動作的詞來形容,並表演其動作。(板書:抱 蹲 望)
5、請看圖片,請用自己的話描繪。
六、學習第四自然段
1、朗讀並背誦第四自然段
2、播放媒體資源,展示圖片
3、這段介紹了什麼奇石?(仙人指路)它是什麼樣子的,請看圖片,用自己的話描繪。
七、學習第五自然段
1、朗讀並背誦第五自然段
2、這段介紹了什麼奇石?(金雞叫天都)它是什麼樣子的,請用自己的話描繪。
八、學習第六自然段
1、朗讀第六自然段
2、這段介紹了什麼奇石?(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它們是什麼樣子的,請用自己的話描繪。
九、小結
這篇課文形象地描繪了黃山上的奇石。每塊石頭都有一個神奇的故事。
④ 秦皇島奇石美術學校
不怎麼樣,看你什麼心情,如果是想混著玩玩 還是可以的!畢竟北戴河這邊風景好!
⑤ 求小學語文「黃山奇石」教學設計。
《黃山奇石》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這是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游覽黃山之後的感嘆。《黃山奇石》這篇課文抓住黃山「四絕」之一——怪石,娓娓道來。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橫生的奇石原本無生命,但在作者筆下被描繪得活靈活現,呼之欲出。讀了這篇課文再去游黃山,孩子一定會更喜愛黃山石,也一定更會欣賞黃山石了。本課圖文並茂,學習本課應在培養學生觀察力與想像力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並讓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一一表述出來。朗讀是得以完成這一目標的載體,因而組織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朗讀是本課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讓學生在初讀中嚮往黃山的神奇,在研讀中欣賞黃山的怪石,在品讀中回味黃山的魅力。教師要創設多種情景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生能以不同的角色在感悟語言、摹仿語言的同時也能創造語言,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對話的過程。
【學生分析】
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了獨自識字的能力,因此在識字教學中,更多的以學生的自主識字為主,這更有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語文教學很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增強創新意識,尤其在學習初期更是如此。我們班學生思維敏捷,想像力豐富,敢想敢說,這就是一個好的開始。針對這一特點,我為學生提供的廣闊的思維空間,讓每一位學生都盡情展示自己的思維成果。
【設計思路】
觀察插圖展開想像,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結合插圖敘述石頭的奇特。
以讀為主線。在學課文前,進行反復地自由度,選擇喜歡的段落讀,小組讀,分自然段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怡情。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會認14個生字,會寫8個字。
2. 過程與方法: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贊嘆。
3. 態度、情感、價值觀:喜愛黃山,嚮往去黃山看奇石。
【教學設計】
一、組織教學
二、談話導入
在假期中同學們都去過哪些地方?你認為那裡最有趣、最好玩的是什麼呢?今天呀,我們也去一個有趣的地方玩一玩,看看那裡有些什麼東西最能吸引你呢?
(設計意圖:玩是孩子的天性,說到玩總有說不完的話題,以此引入,把學生的思維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教學中。)
板書:黃山
三、整體感知,認讀生字
黃山到底有什麼地方吸引我們呢?先聽一聽朗讀吧!
1、師范讀課文,學生聽完之後說說自己都知道了些什麼。板書:奇石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把生字找出來,讀准字音;把難讀的句子找出來,並試著讀通順。
3、⑴ 指名學生朗讀,師生評議。
⑵ 學生交流識字方法,指導識字。
(設計意圖:經過兩學期的識字教學,學生基本上具備了自主識字的能力,讓學生在讀中識字,做到了將認字語言化,加深了對字義的理解。)
四、研讀課文,感悟語言
黃山奇石真是太有趣了,你認為哪幾處怪石最有趣呢?找出來讀一讀,並說一說有趣的地方。
1、學習「猴子觀海」段落:
⑴指名朗讀,說說這一處為什麼有趣?它為什麼有這樣的名字呢?
⑵結合插圖理解「陡峭」、 「雲海」;
動作演示理解「一動不動」;
認讀「峰、胳膊」。
(設計意圖:在課文中識字,輕松愉快,效果頗佳。)
⑶練讀這一段,怎麼讀出趣味來呢。
⑷表演讀:我們能把「猴子觀海」介紹給你周圍的小朋友聽嗎?指名說。
(設計意圖:表演是孩子們喜歡的一種形式,學生的活動不僅是肢體的,更是思維的,表演中包含著對文章內容的感悟。)
⑸換角色讀:石猴可想和大家交朋友呢,它還會說話,會向別人介紹自己哦!
(指名學生可以加進適當的動作。)
⑹情景表演:石猴在黃山頂上呆了好長時間,無數遊客都與它合影留念,它想為大家介紹一次觀海的景象呢!
2、黃山的奇石數可多了,我們再去看看其他幾處吧!(用以上方法學習其他段落)
(設計意圖:培養學習能力是教學的主要任務,在完成對第一部分的學習後,放手讓學生自學,達到了學法遷移的目的。)
五、品讀課文,拓展想像
1、我們知道黃山的奇石數都數不完,可惜像「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等就沒有具體說了,我們也能用有趣的語言給大家介紹,敢和書上寫的挑戰嗎?
「天狗望月」為例:
⑴學生上台做「望」的動作。
⑵「天狗」望到了什麼呢?它心裡在想什麼呢?
⑶學生先可以一句一句的說,然後連起來說。
(設計意圖:讀是語文教學的生命,在品讀中升華情感,陶冶情操。)
2、「天狗望月」被同學們說的栩栩如生, 黃山還有很多叫不出名的奇形怪狀的岩石聽後,可著急了,正等著你去給它們起名字呢!出示奇石圖片。
⑴分小組選擇喜歡的圖片,然後討論怎樣說。
⑵指名說。
(設計意圖: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插上想像的翅膀,說出奇石之「奇」。)
六、總結全文
今天我們游覽了黃山,見到了很多奇形怪狀的石頭,你回家准備給爸爸媽媽怎麼說你的收獲呢?
學生交流。
(設計意圖:總結是學生對知識的回顧,更是汲取他人學習收獲的途徑。)
教學反思
——構建和諧 讓思維起舞
在教學中,我積極營造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讓每個孩子在贊美聲中對自己充滿信心。他們在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中無拘無束地參與學習活動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教師一句恰當的贊美能讓讓孩子欣喜若狂,擁有一種成就感。一句贊美的話並不難說,但是在平日的教學中發自我們內心對學生的贊美確實很少。其實,學生身上有很多動人之處,這都是要靠老師用心去發現的。贊美在孩子們的眼裡,是老師對自己的認可、肯定獎勵,他們常常從老師的贊美中來悄悄地衡量自己,從贊美中獲得成功、信心。既然一句贊美的話對孩子們如此重要,我們為什麼還還要那麼吝惜贊美的語言呢?
保護學生大膽、奇特的想像。想像是兒童的天性,更是培養創造能力的必要條件。剛踏進校園的學生,對學習充滿了渴望,他們也很想通過老師、課堂來了解身邊的人和事,來認識這個奇妙的世界。在他們的腦海里,有一套屬於他們自己認識世界的獨特的方法。這種方法在成人看來,可能是滑稽可笑,更有可能是嗤之以鼻。在過去的教學實踐中,學生的獨特體驗是不被重視、不受關注,甚至是不允許的。不管什麼問題,都求唯一答案,不允許獨立思考。可正是這種獨特的思維才得以讓孩子們在想像的天空自由的翱翔。「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他們可以不受任何束縛,特別是不受外界的約束,從而暢快的表情達意。為什麼兒童的想像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在慢慢地下降,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為的破壞。作為教師再也不能成為破壞者,而應該是保護者、開發者。所以在這節課中,我讓學生自由想像暢所欲言,尤其是 「天狗望月」「仙女彈琴」「獅子彈琴」等,學生的回答超出了我的想像,我不禁為他們精彩的表現喝彩。很多時候,我們總抱怨學生的想像力太貧乏,思維方式太單一,這時候我們是否也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
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孩子們充分地思考、自由地表達、盡情地表演。有很多老師忽視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經常是越俎代庖,這樣一來,教得省事,教學任務又完成得快。但這樣造成的後果確實相當嚴重,完全背離《課標》的精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就是改變學習方式,改變一種學習習慣,應依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需求來實施課程改革。因而,要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體,在課堂上就應該讓學生成為主人,老師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把更多的空間留給學生。
在對話與合作中學習,才會促成新的意義的創造。閱讀教學中的對話不是從知識的傳授走向知識的接受,而是發生在對話與合作中的知識生成,它意味著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創造的。因而自主對話的課堂,不再是教師唱主角的舞台,也不再是部分學生成功的樂園,而是生機勃勃,五彩繽紛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