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學設計一般主要包括 ( )等步驟.
正確答案選:「B」。
A沒有確定評價內容
C確定的就是評價內容而不是程序回
D也沒有確定評價內容
拓展資料答: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教學設計
② 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哪三個部分
進行教學設計的目的是支持學習過程。
有計劃的教學在影響人的發展方向上有短期和長期內的目的。容
教學設計以人類學習的某些原理,尤其是學習賴以產生的條件為基礎。
教學的目的就是安排外部事件以支持學習者的內部學習過程,所以有必要對內部學習過程加以分析
③ 教學設計方案應包括哪些方面的
教學設計方案來應包括哪源些方面呢?有這么幾個主要環節:1、分析教學內容2、學習者分析(學生)3、教學重點、難點分析4、教師分析5、教學策略的分析6、教學評價的設計
想要在教學設計方面更近一步的老師可以了解下繼教網舉辦的教學設計指導師培訓班,網路教學設計指導師,第一頁第一條信息。
④ 規范的教學設計應包括哪些內容
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和方法
根據教學研究成果和教學實踐經驗來看,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措施設計;教學評價設計。
一、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設計是對教學活動預期所要達到的結果的規劃,它是教學設計中的首要問題。
1、教學目標設計的步驟
(1)鑽研課程標准,分析課程內容
(2)分析學生已有的學習狀態
(3)確定教學需要並對其進行分類
(4)列出概括性教學目標
(5)陳述具體的行為目標
2、教學目標的表述
二、教學內容設計
1、陳述性知識及其教學設計
陳述性知識主要是有關「是什麼」的知識。這類知識包括:(1)有關事物名稱或符號的知識;(2)簡單命題知識或事實知識(如三角形有三條邊);(3)有意義命題的組合知識,即經過組織的言語信息(如記敘文的特點)。
由於陳述性知識的特徵是關於「是什麼」的知識,它對學生的學習要求重在理解記憶。因此,教師在進行陳述性知識的教學設計時,應將重點放在如何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掌握這類知識上,注重學生對其符號或詞語意義的獲取。在具體設計時,教師應注意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提供新知識與原有相關知識連接的「支點」,講請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效吸收、同化新知識;(2)確定學生學習的起點,即對學生的學習准備狀況作認真細致的分析;(3)適當引入教學媒體,增強教學內容設計的直觀性、形象性和豐富多樣性。
2、程序性知識及其教學設計
程序性知識是有關「怎麼辦」的知識,它主要涉及概念或規則的應用,即對事物進行分類和進行一系列運算、操作。語文中的句子規則,數學、物理、化學中的大部分知識,體育中的動作技能等都屬於程序性知識。
由於程序性知識的特點是關於「怎麼辦」的知識,它對學生的學習要求重在操作和應用,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程序性知識的教學設計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形成運用概念、規則和原理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具體設計時,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1)明確設計教學內容教與學的程序、步驟;(2)要有充分的練習設計,無論是概念學習、規則學習,還是原理學習,都要設計適量練習,使學生得到充分的練習、實踐;(3)注意正反例練習內容的設計,呈現正例有助於概括和遷移,呈現反例有助於辨別,使概念精確;(4)正確處理練習時間的分散與集中,以及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對於較復雜的程序性知識應先練習局部技能,然後進行整體練習;(5)合理規劃、分配講授與練習的時間,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技能訓練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3、策略性知識及其教學設計
策略性知識也是回答「怎麼辦」問題的知識,它與程序性知識的主要區別在於它所處理的對象是個人自身的認知活動和個體調控自己認知活動的知識。一般來說,策略性知識可分為兩種水平:一般認識活動的策略性知識,如調控注意的策略、記憶策略等;創造思維策略知識,如發現問題的策略、獲取靈感的策略等。策略性知識是滲透在各科學習中的,沒有專門和具體的學科內容。
根據策略性知識的特點進行教學設計,需要解決好課程、教師、學生三個方面的問題。我國傳統的課程沒有把認知策略的訓練作為一個重要的目標,教材中缺乏相應的內容;許多教師缺乏有關學習策略、認知策略方面的知識,缺乏策略教學的訓練;學生大多缺乏認知策略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因此,要搞好策略性知識的教學設計,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1)教師必須首先學習和掌握有關學習策略、認知策略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加強策略教學的訓練;(2)注意挖掘課程中的策略性知識內容,依據學生學習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例如,通過提問控制學生的注意,使之逐步由外界控制變成自我控制;教會學生在聽課和看書時如何做筆記;還可以教會學生如何將知識加以組織與意義加工,促進和便於回憶等。
三、教學措施設計
教學措施設計也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它一般包括: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媒體的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的選用、教學環境的調控等。
1、教學方法的選擇與設計
教師在選擇和設計教學方法時要遵循以下一些步驟和要求:
(1)要明確選擇教學方法的標準是什麼。一般的選擇教學方法的主要標准有:①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②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教學方法;③根據教師本身的素養條件選擇教學方法;④根據現有的教學條件選擇教學方法。
(2)盡可能廣泛地了解有關新的教學方法,以便自己選擇。
(3)對各種可供選擇的教學方法進行比較,主要比較它們之間的特點、適用范圍、優缺點等,進行優化組合。
2、教學媒體的選擇與設計
教學媒體是傳遞教學信息的工具,它直接溝通教與學兩個方面。教學設計中媒體的含義是廣泛的,包括文字、語言、粉筆、黑板等傳統媒體和幻燈、錄象、電視、電腦、互聯網等各種現代教學媒體。選擇教學媒體時,設計者需要綜合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1)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擇教學媒體時,應首先考慮媒體的使用是否有利於達成特定的教學目標,是否切合教學內容的性質和特點。
(2)教學對象的特點。選用教學媒體必須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的實際需要,以最充分地利用媒體的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他們的學習潛能。
(3)教學媒體的技術特性。沒有一種教學媒體是萬能的,要充分考慮各種媒體的技術特點和功能。
(4)現有的教學條件。具體表現為兩方面:一是教師對教學媒體的駕馭能力;二是教學媒體的可提供狀況,包括資源狀況、經濟能力、使用環境、管理水平等。
3、教學結構的設計
教學結構是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在時間和空間上,各種因素的「排列」和「組合」。在確定了具體的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媒體後,如何將這些因素有效地組織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從教學結構的角度加以設計。教學結構的設計一般遵循三個基本步驟。
(1)選取教學環節。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對象及教學內容恰當地選取教學環節,把握好每個環節的任務和要求,相輔相成,互相協調,同時合理地分配各個環節的教學時間。一般地教學環節包括明確教學目標、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練習鞏固、系統小結等。當然,由於各學科的教學性質、教學任務不同,其教學環節也存在差異性,設計者應根據學科特點和教學需要來選擇。
(2)具體設計教學各環節的組織。在選取教學環節後,要具體設計教學環節的組織,如採取何種手段引起學生注意,採取何種方法、運用何種媒體呈現有關內容等。
(3)統整各教學環節。即各部分教學內容、教學環節的組織有機協調、協同作用,做到重點突出,兼顧全面,以保證整體功能大於部分的功能之和。
四、教學評價設計
1、教學評價設計的步驟
(1)確定評價目的
確定評價的具體目的,即解決為什麼評價的問題。教學評價的具體目的是多種多樣的:可能指向教師的教,也可能指向學生的學;可能是為了改進完善教學,也可能是為了評優或選拔。需要注意的是,教學評價的目的與評價方式並不是一一對應的,要想成功地實現某種評價目的,往往需要採用幾種評價方式,同樣,某一種評價方式也可能兼有多種評價目的。
(2)確定評價對象
確定評價對象,即解決評誰、評什麼的問題。評價對象包括內容對象和人員對象兩個部分。內容對象指評價活動針對教學哪些方面,如學生的學習動機、思想品德,教師的教學技能、知識結構等。人員對象指評價活動針對教學中的哪些人員,如教師或學生個體、班級、年級等。
(3)分析評價目標與確定評價標准
這一步驟是教學評價設計中的關鍵環節。它解決依據什麼進行評價的問題。評價目標應盡量具體化,力求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的目標結構。一般而言,教學評價目標應以教學目標為依據。
(4)選擇評價方法與編制測量工具
這一步驟解決的是用什麼評價技術獲取評價信息的問題。評價技術,是指評價主體為完成評價任務所採用的工具以及方式方法。常用的評價方法很多,如觀察、調查、談話、標准測驗、非標准測驗等。根據評價目的和目標的需要,以及評價對象的特點,可以酌情選用不同的評價方法。
2、測驗評價的設計
教學評價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測驗法(俗稱考試)是其中最為常用的一種。下面就側重介紹運用測驗法來實施學生學業成就評價的評價設計。
(1)測驗設計的一般原理
①依據課程標准,突出教學重點;
②注重考評能力,不重復書本;
③題量、難度適當,覆蓋面廣;
④試題彼此獨立,不互相暗示;
⑤文字清楚,題型多樣,不出偏題怪題。
(2)測驗設計的一般程序
①依據考試目的確定測驗目標。在教學實踐中,測驗類型很多,其相應的目的、目標也就不同。如平時測驗,考試目的主要檢測學生是否掌握了所要求習得的新知識、新技能,測驗目標就應側重識記、理解及應用;期末測驗,主要目的是檢查學生一學期總體學習情況,測驗目標就應比平時更復雜一些,除了以上三大目標外,還要注意考核學生分析、綜合、評價、創造等能力目標。
②制定編題計劃。編題計劃包括明確測驗目標、選擇測驗材料(內容)、確定試題形式和數量、制定命題雙向細目表。命題雙向細目表包括測驗目標、測驗材料(即測驗內容)和比例三大部分。
③草擬試題。在編題計劃的指導下草擬試題。草擬的試題可以適當地超出計劃題量,一般可以超出一半,以備定題時選用。
④修訂試題。根據有關測驗編制原理對其進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以保證測驗的質量。
⑤排列試題的順序。即將擬訂的試題按照由易到難的原則編排起來,組成一套完整的試卷。
⑥編寫試卷試題說明、評分標准、標准答案。
⑦檢核試卷。
(3)試題的基本類型及其基本命題要求
一套規范化的測驗試卷,一般都包括客觀題和主觀題。客觀題有填空題、選擇題、判斷題、匹配題、排序題、簡答題等;主觀題有論述題、分析題、評價題、寫作題等。每種題型都有相應的命題方法和要求,具體可參考有關心理測量、教育測驗和教育評價類書籍。
⑤ 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和方法
文化課類的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是:
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回態度與答價值觀。
二、重點、難點;
三、教學准備:包括教具、學具等
四、課時安排
五、教學方法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新授課
(三)課後延伸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安排
七、板書設計
八、教學反思
⑥ 教學設計的主要依據有哪些內容
小學來語文教學設計的依源據主要是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的課程目標。與過去的語文教學大綱相比,《語文課程標准》最大的發展和貢獻就是系統地提出了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也稱「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這個目標中,知識與能力屬於顯性目標,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屬於隱性目標。
⑦ 教學設計包含哪些主要環節
它是一門運用系統方法科學解決教學問題的學問,它以教學效果最優化為目的,以專解決教學問題為宗旨。教屬學設計包含以下主要環節1.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本節(單元)課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2.教學背景分析包括學習內容分析、學生情況分析、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技術准備,以及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對策等研究說明。3.本課教學目標設計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安排等。4.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本部分是教學設計的核心,應把教學內容、教學進程、學生活動、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及教學指導策略表達清楚,可附教學流程圖。6.本次教學設計與以往或其他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
⑧ 現代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以學生為本一、現代課堂教學設計要體現「以學生為本」是時代發展所賦予的要求
本文所謂的「以學生為本」,簡單地說,包括二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以學生的學為本」;第二層含義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其中「以學生的學為本」是基礎和前提;「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歸宿和目的。眾所周知,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已初見端倪。知識經濟時代是「高頻信息」的時代。而信息量的急劇增加則標志著現代學習化社會已悄然而至。
綜合當代國際、國內的時代要求,我們不難發現:在現代學習化社會里,我國的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深化教育改革,培養能適應現代學習化社會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型人才,需要我們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轉變教育觀念和人才培養模式,以課堂教學改革作為突破口,與時俱進,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而要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使現代課堂教學在為學生今天的學習(或成長)服務的同時,還要為學生明天的可持續發展奠基,「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是基礎和關鍵。因此,現代課堂教學設計要體現「以學生為本」是時代發展所賦予的要求。
二、「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徵探析
從本質上講,教學設計是「一個分析教學問題、設計解決方法、對解決方法進行試行、評價試行結果,並在評價的基礎上修改方法的過程。」因此,教學設計(包括課堂教學設計)是一個也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其目的是「獲得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而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最終目的。為了更清晰地把握「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徵,我們先來審視一下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的宏觀特徵及其相應的弊端。
(一)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的宏觀特徵及其弊端分析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的教育、教學工作者開始關注國外的教學設計理論,並在引入、介紹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國情逐步使國外的教學設計理論本土化。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出版了有關的研究著作。為此,一些中小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開始積極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但目前仍有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之前做的工作還是傳統意義上的「備課」,這可稱為傳統的 「課堂教學設計」。從宏觀上來審視,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通常存在著三種特徵及其相應的弊端:
特徵一: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以教師的教為本位。學生的學只能圍繞教師的教而轉。從而使學生只能處於「觀眾」的席位,喪失了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和主動性。
特徵二: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以書本知識為本位。忽視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應有的情感交流。從而使學生只能獲得僵化的知識,喪失了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性和發展性。
特徵三: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以靜態教案為本位。學生只能被動適應。從而使教師對教材、教案的認知過程代替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過程,喪失了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二)「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宏觀特徵探索
從宏觀上來看,「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要求教師做到:
第一,要由以教師的教為本位的教學觀轉向以學生的學為本位的教學觀。但強調以學生的學為本位的教學觀並不否認教師在現代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在現代課堂教學設計中的主體地位,而是要教師明確現代課堂教學設計首先是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服務的。這也是 R.M.加涅所倡導的「為學習設計教學」理念的體現。為此,「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應首先著眼於學生學習的實際的起點才能確定,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的起點才能再來確定適應於學生學習的教學起點;編制有助於學生學習潛能開發的學習目標和實施有利於學生人格整合發展的形成性評價方案。(詳見(三)「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微觀特徵分析中的有關內容)
第二,要由以書本知識為本位的價值觀轉向以學生發展為本位的價值觀。但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位的價值觀並非不要傳授書中知識,而是要把傳授書本知識服從、服務於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的有個性的、可持續的、全面和諧的發展。為此,「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必須著眼於更新原有的知識觀。英國教育家 H.斯賓塞的經典名言「什麼知識最有價值?」在現代學習化社會里需要我們作出新的回答: 「知識的直觀性、形象性、情感化、個性化、活動化、智慧化是學生通往發展的必經之路。」更進一步說,就是在現代課堂教學設計中要把「學科教材的知識」 轉化為「教師的學科知識」,在課堂教學實施中再把 「教師的學科知識」轉化為「學生的知識」。藉助於教師激活知識和播種活的知識,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和創造性的探索活動,使「學生的知識」獲得「生成和生長」。從「廣義知識」的視角來看,也就是說,使學生不僅獲得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而且還要習得策略性知識——有關的學習策略,以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適應現代學習化社會里「知識高速更新」的狀況。
第三,要由以靜態教案為本位的備課觀轉向以動態方案為本位的設計觀。這應是以學生的學為本位的教學觀和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位的價值觀的必然選擇。這也是教學設計的本質屬性,因為如前所述,教學設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但強調以動態方案為本位的設計觀並非要全盤否定靜態教案,而是要以一定的「靜態教案」為基礎,根據課堂上學生學習的實際的反饋情況再作出動態的、實時的調整。因為根據課堂上學生學習的實際的反饋情況,在一定的「靜態教案」 中原先設定的「教學起點」可能不是實際的教學起點;原先設定的教學難點可能不全成為教學難點或還有新的教學難點;等等。因此,教學方案必須要從以顯性為主轉向以隱性為主,使教學方案能成為有助於學生學習和有利於促進學生有個性的、可持續性的、全面和諧發展的動態方案。
(三)「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微觀特徵分析
基於「以學生的學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運用系統科學理論(系統論、資訊理論和控制論)的核心內容——三對范疇即系統與要素、過程與狀態、結構與功能和三大原理即整體原理、有序原理、反饋原理,可以初步勾畫出「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一般(過程)模式,如圖1所示。
順便說明一下,在該模式中,教學背景的分析這一環節作為「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式中的邏輯起點,是指任課教師在初次接受新的班級的教學任務之後和進行本學期(或本學年)一門課程的所有課堂教學設計之前,要進行的一個前奏性的環節。主要是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分別對社會要求、學校條件和班級狀況(包括任課教師自身的素質)進行目標與現實(現狀)之間的差距及其原因的初步分析,以避免現代課堂教學設計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在以後的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都是可省去這個前奏性環節。因此,這個環節用虛框來表示。另外,總結性評價及設計這一環節一般是在一單元或一學期結束時進行的,故在現代課堂教學設計中不作要求。因此,這一環節也用虛框來表示。因此,一般而言,「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其一般過程是從「診斷性評價的設計」這一環節開始到「教學評價及設計」這一環節結束。最後以形成適合於學生學習的、有利於學生發展的動態方案。在深入到「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式後,其微觀特徵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起點的確定取決於對教學內容的任務分析和學習主體的起點才能分析
作為當代傑出的教學設計理論家,R.M.加涅認為學生學習的結果是其才能發生相對持久的變化。因此,本文中所說的才能不同於心理學中通過IQ數值反映出來的認知方面的能力,它包括「認知、態度和動作技能」等。由此,加涅將學習結果分為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態技能和態度五種。因此,對學習主體學習准備的分析實質上是對學習主體起點才能的分析。它應包括二個方面:第一;對學習主體預備才能的分析,即了解學生是否具備了進行新的學習所必須掌握的有關知識、技能及態度等。第二,對學習主體目標才能的分析,即了解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要求學會的有關知識、技能及態度等。通過對學習主體起點才能的分析,目的是要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但是對學生主體的起點才能的分析與對教學內容的任務分析是分不開的。因此,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教學內容的任務分橋又是緊密相關的。這也是本文在「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式中將教學內容的分析與學習主體的分析並列放置(見圖 1)的原因。下面以初中英語里「辨認一段文章中的動詞和名詞」為例來具體說明教學起點的確定。其步驟為:第一,可採用層級分析法畫出其層級分析圖(如圖 2所示)。第二,根據教學大綱(課程標准)或教學參考書上的規定設定教學起點(見圖2中的黑體宇)。第三,對設定的教學起點以下的預備才能和以上的部分目標才能進行預測。第四,根據預測的結果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即實際的教學起點。由此可見,這種取決於對教學內容的任務分析和學習主體的起點才能分析的確定教學起點的客觀方法與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學起點」的確定主要取決於任課教師的主觀意斷或經驗截然不同。
以上步驟體現了「以學生的學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這是因為:第一,若將學習起點確定得過高,會使課堂教學活動脫離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得過低,會使課堂教學活動浪費精力和時間。它們都會影響學生的學,從而影響學生的發展。第二,對部分目標才能的測試體現了課堂教學應努力使學生由「現有發展區」轉變到 「最近發展區」的前蘇聯教學論專家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的思想。
2,編寫學習目標而不是照搬教學目標
通過對教學內容和任務分析以及學習主體的起點才能分析,可以確定現代課堂教學的合適起點。為了使現代課堂教學活動有明確的指向性和形成性評價的設計有針對性,現代課堂教學設計還應對學習主體從起點才能出發到可以達到的終點才能的狀態作出明確、具體的說明,這就是有針對性的(課堂)學習目標的編寫。目前許多有關的資料中存在著將學習目標與教學目標不加區分的狀況。更有甚者,有教師在現代課堂教學設計中仍照搬出自「專家」之手的、具有一般性的、來自於教學大綱(課程標准)或教學參考書上的(課堂)教學目標(這是在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的通常做法),來代替編寫有針對性的、適合特定班級及學習主體學習現狀和發展潛能的學習目標。其實兩者是有差別的,從形式上來看:教學目標的內容表述中涉及的語法方面的主語是教師,而學習目標的內容表述中涉及的語法方面的主語是學生。但更重要的應從實質上來看:(課堂)教學目標是指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努力達到的預期結果標准。它是教學的總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化、明確化。它具有一般性卻缺乏針對性。而(課堂)學習目標是指學生在具體的課堂學習中能夠達到的預期結果標准。它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思想在現代課堂教學設計中的進一步體現,也是我國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奉行的「三級課程」,以適應地方、學校、學生發展的多樣化需求的理念在現代課堂教學設計中的進一步深化。它雖缺乏普遍性卻具有針對性。故學習目標與教學目標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為了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有個性的、可持續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在「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中需要我們從學生學習的實際現狀和學生的發展潛能出發來編寫有針對性的、適合於學拿學習和有利於學生發展的學習目標,來替代缺乏針對性、不利於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一般性的教學目標。為此,需要指出的是在適合於學生學習和有利於學生發展的現代課堂學習目標的具體編寫中教師要注意兩點:第一,要在以課堂教學目標為參照的基礎上注重從學習主體的實際才能(包括學習主體的發展潛能)出發。為此,編寫的有針對性的學習目標應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通過教師可促使學生由其「潛在的發展水平」向其「現實的發展水平」過渡。第二,為了使教學評價(在課堂教學設計中主要是形成性評價)能客觀、准確,學習目標的編寫一般情況下應採用「ABCD」編寫模式。利用 ABCD模式編寫的學習目標是基於行為主義觀點編寫的,通常稱為行為目標。行為目標雖有優越性,但它只強調了外在的行為結果而未注意內在的心理過程。而要體現情感態度和學習策略等學生內在的變化有時需要用 「內外結合」的表述方法(內外結合的表述方法是指先用描述內部心理過程的術語陳述學習目標,然後用可觀察的行為作例子使這個目標具體化)來編寫有關的學習目標。
3.形成性評價是基於「進步」的評價
教學評價是指教學活動中按照一定的標准或預期目標,對受教育者的發展變化及構成其變化的諸種要素進行的價值判斷。若按評價功能來劃分,則教學評價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三類。在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教學評價主要是形成性評價。然而在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中,形成性評價的手段通常是常模參照評價或標准參照評價。由於常模參照評價依據學習者之間的相對程度來評價學習者的學習成就,所以必然會有成功者和失敗者。因此常模參照評價在「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中不是理想的形成性評價手段(但常模參照評價可用於以選拔為目的考試中)。而標准參照評價依據固定的標准來評價學習者的學習成就,雖然比常模參照評價合理得多,但在現代課堂教學中運用,它對學習者的學習動力系統(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仍會構成嚴重的威脅。因為在不同的初始才能的情況下,經過相同時間的相同待遇的教學,不同初始才能的學生不可能達到相同的才能水平,即使對「後進生」給予「特殊的照顧」也不可能達到完全相同的才能水平,這是事實(但標准參照評價可用於畢業會考之類的考試中)。因此在「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中,為了充分發揮形成性評價的激勵功能,以促進學生人格的整合發展,形成性評價的最理想手段是基於「進步的評價」。因為現代課堂教學所追求的真正價值並不是才能本身而是才能的變化 (進步),只有才能的變化(進步)才能體現發展。這是與教學評價的定義相吻合的。因為從上述定義中可以看出:第一,評價的基準是一定的標准或預期目標,這可理解為本文中所述的學生能夠達到的具有針對性的學習目標而不是教師要努力達到的具有一般性的教學目標。這是基於進步評價的基礎。第二,評價的內容是受教育者的發展變化及構成其變化的要素,即本文中所述的才能的變化而不是才能水平。這是基於進步評價的核心。
綜上所述,在「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中,形成性評價的手段不採用常模參照評價和標准參照評價,而採用最理想的基於「進步的評價」,以促進學生人格的整合發展,也體現了「以學生的學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
⑨ 教師教案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教案,又稱課時計劃,通常以一節課為單位編寫,是教師實施教學活動的具體方案。編寫教案,可以使教師在備課中所考慮的多種教學活動設想,經過進一步的推敲,使之條理化、科學化,明確地體現於教案文字之中。它既是備課成果的提煉和升華,又是備課的繼續和深入。編寫教案是使教師的備課更加系統、准確和深刻的重要一步。寫成教案,又為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提供了備忘材料。 (一)教案的基本內容 編寫教案雖有一定的格式,但不能強求一律,應多從實際出發,以方便教學為宜,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准。教案的主要內容有:課題、教學目的、重點和難點、課時安排、教法和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過程、板書設計、課後回憶等。 1.課題 課題是本課時所講的題目,一般要醒目地寫在一頁的首行中間。 2.教學目的 教學目的是一篇(節)教材教學的行動綱領,是教學大綱的具體落實,也是一節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所以必須寫得具體、明確、恰當、適中,有指導作用,要防止籠統或瑣碎、偏高或偏低的現象。確定教學目的的依據,一是大綱,二是教材,三是學生。教學大綱中規定了各年級各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具體要求,因此不能脫離大綱的指導;每篇或每節教材都有各自的特點,因此必須從具體的教材內容出發;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有差異,因此必須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總之,擬定教學目的必須有利於學生增強知識,強化智能。 3.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確定,應從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出發,有利於實現教學目的。在編寫教案時,要在系統地講述過程中,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教師的作用貴在從重點和難點上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智能。 4.課時安排 課時安排要根據教材的分量和學生的接受能力而定。各課時教學內容的分配要講究科學性,要注意重點難點和合理分布。要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各課時教學內容的量要基本相近,不能過輕或過重。 5.教法和教學媒體 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什麼方法,編寫教案時要考慮並寫明。教師各有各的特長專長,教學方法的選擇要揚長避短,講究實效。教學媒體的選擇是指上課時需用的各種教學儀器、掛圖、實驗用品等等的准備,要寫清楚,以防止遺忘,並在使用前做好檢查和試用,以確保課堂上的成功利用。 6.教學過程(步驟) 這是在教案上編寫好落實教學目的、完成教學內容的實施程序。哪些地方由學生自學試講,哪些地方由教師講解;哪些地方使用教具,哪些地方進行板書等,都要有一個周密細致的安排。教學過程的安排既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又要符合教材的邏輯規律,循序漸進,做到既完整又系統。教學的內容,要充分體現教學目的。要有明確的目的性、選擇性、邏輯性,力求寫得正確、具體,主次分明、重點突出。 7.板書設計和課後回憶 教案中要設計好上課的板書,板書設計要盡量體現編者的用意,作者的思路,符合學生學習理解的心理,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把傳播與吸收的意念聯在一起,形成有機的統一體。教師還要注意寫課後回憶,及時總結每節課的成敗優劣,為以後的教學總結經驗,積累資料,這是提高教學水平的有效措施。 目前各個學校根據教學的基本原理,結合學校自身的特點,設計印製出不同格式的教案「表冊」。一般在第一頁規定一些共同的項目,如班級、授課時間、課題、教學目的、重點難點、課程、教具及作業等,要求教師逐項填寫。這可幫助教師思考,並達到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的規范化,是很有必要的。教案的第二頁通常為空白,供教師填寫教學進程,包括一堂課教學內容的詳細安排、教學方法的具體運用和教學時間的分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