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木蘭詩》的教案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開頭兩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詩以「唧唧復唧唧」的織機聲開篇,展現「木蘭當戶織」的情景。然後寫木蘭停機嘆息,無心織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問一答,道出木蘭的心事。木蘭之所以「嘆息」,是因為天子徵兵,父親在被征之列,父親既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於是決定代父從軍。
第三段,寫木蘭准備出征和奔赴戰場。「東市買駿馬……」四句排比,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馬和乘馬用具;「旦辭爺娘去……」八句以重復的句式,寫木蘭踏上征途,馬不停蹄,日行夜宿,離家越遠思親越切。這里寫木蘭從家中出發經黃河到達戰地,只用了兩天就走完了,誇張地表現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爭氛圍。其中寫「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還襯託了木蘭的思親之情。
第四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生活。「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概括上文「旦辭……」八句的內容,誇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馬,萬里迢迢,奔往戰場,飛越一道道關口,一座座高山。「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描寫木蘭在邊塞軍營的艱苦戰斗生活的一個畫面:在夜晚,凜冽的朔風傳送著刁斗的打更聲,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斗激烈悲壯。將士們十年征戰,歷經一次次殘酷的戰斗,有的戰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的將士中的一個。
第五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先寫木蘭朝見天子,然後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再說到木蘭辭官不就,願意回到自己的故鄉。「木蘭不用尚書郎」而願「還故鄉」,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兒身。天子不知底里,木蘭不便明言,頗有戲劇意味。
第六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別、年齡的舉動,描寫家中的歡樂氣氛;再以木蘭一連串的行動,寫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妝的喜愛,一副天然的女兒情態,表現她歸來後情不自禁的喜悅;最後作為故事的結局和全詩的高潮,是恢復女兒裝束的木蘭與夥伴相見的喜劇場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十二年未被發現的奧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朴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一千多年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
這首詩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簡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這就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問題研究
1.「唧唧復唧唧」究竟是什麼聲音?
對此歷來說法不一。大致有三種:織機聲、嘆息聲、蟲鳴聲。
① 織機聲。如果理解為織機聲,將有如下情境。詩歌一開始,就出現不停不息的織機聲,人未出場聲先聞。然後才交代這是木蘭正在對門而織,一個勤勞的姑娘形象躍然紙上。但織著織著,有節奏的織機聲聽不到了,傳來的是一陣陣長吁短嘆。這究竟是為什麼?木蘭啊,木蘭,是什麼事兒讓你如此發愁呢?於是轉入後面的情節。這樣的理解當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 嘆息聲。有學者對此做如下解讀:「當戶而織,說明木蘭是一個勞動女性,而不是侯門小姐。本應該聽到她的織布的聲音,但聽到的卻是『唧唧復唧唧』的嘆息聲。一個『唧唧』就已經說明是在嘆息了,又重之以『復唧唧』,作者還覺得意猶未足,最後又『惟聞女嘆息』,作者這樣反復強調,是要告訴我們木蘭的憂思之深,木蘭是停機長嘆,而不是邊織邊嘆。作者沒有寫木蘭的愁容,也沒有寫木蘭停機長嘆的舉動,作者只是繪聲,通過接連不斷的聲聲嘆息,刻畫出一個充滿憂愁苦悶的木蘭女的形象。」(張燕瑾《繁而有味,簡能傳神——讀〈木蘭辭〉》,《漢魏六朝詩歌鑒賞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
③ 蟲鳴聲。如果將「唧唧」理解為蟲聲,在我們眼前就會出現這樣一幅畫面——夜深人靜,四下闃無人聲,只有蟲兒在夜幕中「唧唧」鳴唱。接著再寫木蘭姑娘正對門坐在織機旁織布,可是她為什麼手握織機不織布,卻坐在那兒長吁短嘆呢?四野的蟲聲與木蘭的嘆息聲交相應和,渲染出一個女孩兒將要做出一個重大決定之前的心境和氣氛。總之,詩無達詁,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2.「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的問話人是誰?
一說是父母在問,認為只是父親在問或只是母親在問的,也屬此說。的確,父母如果聽到女兒的嘆息,一定會發出這樣關切的詢問。一說是敘事人在問,因為《木蘭詩》是口頭集體創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樂歌唱的,歌唱者能以敘事人的身份進行擬問。這兩種說法其實並不矛盾。在民間講唱文學中,演唱者往往有敘事人和故事人物的雙重身份,敘事人的語言與故事人物的語言有時是相融合一的。因此,這首詩中的「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以及「女亦無所思……從此替爺征」可視為父母與女兒的問答,也可視為敘事人的擬問擬答。此外,這首詩中常以第一人稱來敘事,既可以看做木蘭的自述,也可以看做敘事人的轉述。
3.「雄兔腳撲朔」等四句該如何理解?
第一,應該先明確這是一個生動的比喻。前兩句寫兔子在靜卧時外在行為舉止區別很大,一眼就可以判別出雄雌;而當兔子一起奔跑時,就難以分辨出性別了。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別特徵明顯,而在戰場廝殺時,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難了。
第二,應該進一步思考作者為什麼要用這樣一個比喻句結束全詩。首先,這個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釋了「火伴」們的驚訝,同時也是對讀者必然產生的疑問做出一個合情合理的解答。其次,可以將這四句話看做是木蘭對「火伴」的回答。從這四句俏皮風趣的回答,我們可以看到木蘭富有機趣智慧而又充滿自豪的神態表情,還有什麼能比這四句話更有趣巧妙呢?真是個錦心綉口的木蘭姑娘!再次,用雄兔雌兔來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語言運用的特點。這一機巧的比喻,使全詩為之增色,錦上添花。
此外,這四句詩被認為是吟唱者即敘事人對木蘭的贊詞,這種說法與將其視為木蘭對「火伴」的回答的看法並不矛盾。
4.如何理解《木蘭詩》中的繁簡處理?
必須明確以下三點:《木蘭詩》中何處繁,何處簡?這樣的繁簡處理產生了什麼樣的效果?作者為什麼要進行這樣的處理?
① 繁筆的運用:木蘭當戶織時的心事重重,木蘭准備行裝時的活動,木蘭奔赴戰場時的心態,木蘭回家後家人的歡樂,木蘭重著「女兒裝」時的欣喜等內容,都寫得不厭其繁,細致入微。
例如,木蘭采買鞍馬一事,就通過東西南北的排比鋪寫,渲染了戰前准備的緊張和忙碌,讀者似乎可以看到木蘭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見一身戎裝的木蘭是何等的英姿颯爽!
又如,寫木蘭奔赴戰場時反復提及「不聞爺娘喚女聲」,其實正是木蘭此時心態的真實寫照:當夕陽西下,暮色沉沉時,木蘭獨自露宿在黃河之畔時,耳聽黃河流水嘩嘩作響,心中卻時時回響著父母的聲聲呼喚,漸行漸遠,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早已聽不見了,但這聲音卻時時回盪在女兒的耳畔心頭!征程漫漫,何時能再聽到那溫暖女兒內心的爺娘親切的呼喚呢?
再如,末段寫木蘭將回家鄉時爺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動,通過同樣的句調作三次反復重疊,生動表現了親人們十年離別後終於得到團聚時的喜悅心情和歡樂氣氛。
而對木蘭重入閨房,再著「女兒妝」的一段描寫,更是淋漓盡致地渲染了木蘭的熱愛生活、美麗可愛的女兒情態。
② 簡筆的運用。至於簡筆,主要是對戰斗過程的描寫力求其簡,十年生活,只用了幾句話就交代完了。
為什麼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筆墨描繪的往往都是他所要著力突出的。這首詩所要突出的正是對木蘭的孝敬父母、勇於擔當重任的性格的頌揚,所以,對殘酷的戰爭,一筆帶過,而對能夠反映美好心靈的內容則不惜筆墨。另外,這種繁簡安排似乎還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祝福,對戰爭的冷淡和遠離。
一個女孩兒在戰場上拼殺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戰功——「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其勇武強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廣大讀者喜愛的並不是一個沒有女性特點的女超人,所以,戰場上的廝殺作者幾筆帶過,而把「木蘭是女郎」作為構思的核心,所以,著力寫木蘭作為女孩兒對父母的牽掛,寫她的入閨房、巧梳妝,寫她打扮得娉娉裊裊光彩照人的風姿神韻。人們向來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顧大嫂」之流,中國也不乏嬌滴滴鶯聲燕語般的「崔鶯鶯」這樣標準的美人,但既有女兒的嬌美又有男子的剛健的女性,在中國文學史上,卻只有木蘭這獨特的一個!這樣的繁簡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徵、表現作者傾向的作用。
練習說明
一、復述這首詩的故事情節,背誦全詩。
本題檢查學生是否從整體上把握了詩歌內容,要求學生比較准確完整地復述課文,不僅要掌握詩中敘事的各個環節,而且要注意抓住重點,做到詳略得當。復述也是一種很好的口語練習,教師要引導學生清晰流暢有條理地表達。要讓學生在復述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二、翻譯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錯、補充的。
這些句子都容易引起學生的誤解。本題可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句意,並了解古詩詞中常見的「互文」現象。題干已經簡要說明「互文」的含義,教師可以明確指出並要求學生畫線加以重點標示。然後通過翻譯這四個句子,引導學生切實體會「互文」的內涵。
翻譯這四個句子應注意兩個原則:一要理解其「互文」的含義;二要考慮本課的詩歌特徵,不能為了體現「互文」而使譯文變成散文失去詩味。
1.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到東市買了駿馬,去西市買了鞍韉,往南市買了轡頭,從北市買了長鞭。
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處街市備辦鞍馬等戰具,不是一處地方買一樣東西。
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將軍身經百戰生存無幾,壯士(木蘭)戎馬十年勝利歸來。
這兩句的意思是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戰斗,許多將士戰死沙場,木蘭等倖存者勝利歸來。
3.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打開我東屋的閨門,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這兩句的意思是每間房子都要開了門進去看看,不是開了東閣的門而不進去,然後轉到西閣的床上去坐著。
4.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對著窗戶梳理美麗的鬢發,對著鏡子貼上好看的花黃。
這兩句的意思是當著窗戶,對著鏡子,先理雲鬢,後貼花黃。
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點的部分,看看這些句子各有什麼句式特點,從詩中再找出一些類似的句子。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注意這首詩在句式上的一些民歌特色。學生只要注意到這些句子的特點即可,至於所涉及的修辭手法,可以提及,但不必深究。
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這兩句是復沓句。復沓與疊句的區別是,復沓可以更換少數詞語,而疊句的詞語完全相同。「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兩句,以及「旦辭爺娘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兩節八句,也是復沓。
2.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這兩句是頂真句。頂真,又稱「聯珠」。「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也是頂真。
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這兩句是很工整的對偶句。此外,「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也是很工整的對偶句。另有「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等不甚工整的對偶句。
5.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這幾句是排比句。「東市買駿馬……北市買長鞭」一節四句,也是排比句。
四討論:一千多年來,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原因是什麼?
本題主要引導學生認識木蘭的形象。認識木蘭的形象要抓住兩個方面:一是人物的傳奇性,一是人物性格的豐富性。要引導學生緊密聯系課文內容,從故事情節中體察木蘭的思想感情,並加以適當概括。
教學建議
一、學習古詩詞最重要的是背誦,而且要當堂背下來,不能留到課後。當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確無誤,是本課教學成功的主要標志。這首詩長達330字,要讓學生盡快背下來,可以情節為線索並利用這首詩的形式特點。全詩共14節,除「萬里赴戎機……壯士十年歸」「爺娘聞女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對鏡帖花黃」是六句一節外,其餘都是四句一節,一節一節地背,再合節為段,就比較容易成誦。利用詩中排比句、對偶句、復沓句、頂真句等句式特點,也有助於記誦。
二、疏通文義,主要靠學生自行領悟,教師可適當點撥。
1.本課生字詞較多,可讓學生在預習中看注釋或查工具書,教師在課上檢查。
2.對詩中涉及的一些修辭現象,可提醒學生注意,點到為止,不必細講。例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是互文,學生很可能誤解,但只要略加提示,學生並不難理解。
3.要求學生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從整體上把握故事情節,理清故事的基本脈絡。
三、要讓學生注意這首詩的鋪排手法。例如,「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以及木蘭購鞍馬東南西北都跑遍等,都不是在說廢話,而是起著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形象的作用。全詩大半是類似的鋪排式的語句。運用這種鋪排手法,使這首詩的人物刻畫、感情意蘊、音韻節奏等都具有濃郁的民歌情味,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四、可引導學生結合詩句展開聯想和想像,以補充詩歌留下的空白。可讓學生體會木蘭的思想感情,例如停機嘆息時的心境,奔赴前線途中的心情,還鄉後與親人團聚、重著女兒裝時的感情,等等;也可以讓學生擴展詩中的畫面,例如家人喜迎木蘭一節,爺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實不然,姊、弟豈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爺娘恐怕也有不少事要做,但寫詩只能如此,想得細致一些,可以更好地體會到木蘭全家的喜慶情景。詩中的故事情節總的來說是寫得比較簡括的,這就為學生提供了聯想和想像的廣闊空間。
有關資料
一、關於樂府詩
繼《詩經》《楚辭》之後,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叫做「樂府」,它曾大放異彩,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見政治得失。我國的采詩制度有著悠久的歷史,《夏書·胤征》已有采詩的記錄。流傳至今的《詩經》,當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頒布並為社會認可的標准選本。春秋以後,禮崩樂壞,征戰不休,采詩制度無法貫徹。到了秦代,統一時間短,百廢待興,雖然已有樂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沒有采詩之實。漢承秦制,經濟凋敝,樂府機關也只能習常肄舊,無所增更,勉強維持而已。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國力變得大為雄厚,乃擴大樂府的規模,采詩夜誦。到東漢,采詩成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廣求民瘼,觀納風謠」,和帝則派遣使者「微服單行,各至州縣,觀采風謠」。此種風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襲。蕭梁時,社會上已經把「樂府」從官署的名稱轉變而為詩體。劉勰《文心雕龍》於《明詩》之外,另有《樂府》專章。昭明《文選》、徐陵《玉台新詠》也都開辟了《樂府》專欄。其中既有文人詩歌,又有民間歌詩,亦即凡是合過樂能夠歌唱的歌詩,統統稱為「樂府」。在這兩類詩歌中,民間歌詩是精華所在,並且文人歌詩還是在民間歌詩的甘露滋潤下萌發並壯大起來的,所以我們對民間歌詩應給以高度重視。
北朝於戰亂間隙所奉行的采詩制度,與兩漢一脈相承。保存在郭茂倩《樂府詩集·梁鼓角橫吹曲》中的北朝樂府民歌,有的是用漢語創作,有的則為譯文,雖然只有六七十首,卻內容深刻,題材廣泛,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富有與南方大相異趣的粗獷豪放的氣概,呈現出另外一種風情民俗的畫卷。由於北方各族統治者長期混戰,反映戰爭的題材就要多些,有描寫戰爭和徭役帶給人民苦難的,有歌頌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別是《木蘭詩》,滿懷激情地贊美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是個傳奇人物,與《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譽為樂府民歌中的「雙璧」。漢魏六朝樂府是中國文學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直接影響了我國詩壇的面貌。它不僅開拓出了五言詩的新領域,而且對七言詩、歌行體以至律絕,都起了橋梁的作用。
(摘自陳緒萬、尚永亮主編《漢魏六朝樂府觀止》,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二、古人評點《木蘭詩》
1.《詩藪》:木蘭歌是晉人擬古樂府,故高者上逼漢魏,平者下兆齊、梁。如「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尚協東京遺響;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齊梁艷語宛然。又「出門看火伴」等句,雖甚樸野,實自六朝聲口,非兩漢也。
2.謝榛《四溟詩話》:《木蘭詩》雲「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北市買長鞭。」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經意者,其古樸自然,繁而不亂。若一言了問答,一市買鞍馬,則簡而無味,殆非樂府家數。「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等絕似李白五言近體,但少結句耳 。「雄兔腳撲朔……」此結最著題,又出奇語,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諸公補之,未必能道此。
三、《木蘭詩》中幾個有爭議的問題
1.起興手法
北朝民歌《折楊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當窗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開頭六句用的就是《折楊柳》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樣的起興、比喻,有的詞句相近甚至相同(《詩經》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為口耳相傳,詞句相同,容易記憶。這不是抄襲,因為題材、內容可以完全不同。《木蘭詩》的開頭,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經後人改為「唧唧復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沒有什麼具體意義,像「呀呵嗨」「呀唯子喲」一樣,是表聲的字。
(石聲淮《關於〈木蘭詩〉》,華中師院《語文教學與研究》1979年第1期)
2.「可汗」與「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天子」是封建社會漢族對君主的稱呼 。可是在這首詩中「可汗」卻成了「天子」的同義詞,不能再按照《廣韻》中所謂「蕃王稱」的本義了。這只能看做在《木蘭詩》時代漢語里已有了外來語的成分。否則木蘭去時是應「可汗」之徵,而歸來卻受「天子」之賞,那不是前後矛盾了嗎?
(康蘇《從教學角度談〈木蘭詩〉的一些問題》,《山東師院學報》1978年第6期)
3.「十二」是虛數
「軍書十二卷」「同行十二年」與「壯士十年歸」——這三句中的兩個「十二」與一個「十」字都是虛數。習慣上這類數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與「壯士十年歸」兩句中的「十二年」與「十年」都是說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實數理解,前後便矛盾不可解了。「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旨在強調木蘭的父親這次非出征不可。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釋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虛數的用法法則,把前人有關數字問題的考證與爭論都搞清楚了。(康蘇《從教學角度談〈木蘭詩〉的一些問題》,《山東師院學報》1978年第6期)
4.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東市買駿馬」等句中的「東、南、西、北」便都是虛位而非實指。這里只是誇張地來形容木蘭出發前做准備的緊迫情況,照實來講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的「東」和「西」也是虛位,照實來講就不通了。這些方位詞的連用,很多是為了造成某種氣氛,而非實指。這種「虛位」也和上面所談的「虛數」一樣,是古漢語中的一種習慣上的法則。
(康蘇《從教學角度談〈木蘭詩〉的一些問題》,《山東師院學報》1978年第6期)
5.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當窗」和「對鏡」是互文。「理雲鬢」和「帖花黃」同是當窗對鏡來做的。這種用法在古代詩歌中,特別是在古代格律詩中是常見的。如唐王昌齡詩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就是一例。
(康蘇《從教學角度談〈木蘭詩〉的一些問題》,《山東師院學報》1978年第6期)
「帖花黃」是北魏婦女的面飾。有兩說:一說「元魏時民間婦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宮人,皆黃眉黑妝。故《木蘭詩》中有『對鏡帖花黃』之句。」(《谷山筆塵》)另一說,將金黃色的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狀,貼在額上。
(竇忠文《〈木蘭詩〉教學中的若干問題》,山西師院《語文教學通訊》1978年第4、5期)
6.關於此詩的主題思想
(1)在封建社會中,婦女是無地位的。木蘭是一個「當戶織」的勞動婦女,代父從軍,「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男人能做到的,木蘭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蘭也能做到。木蘭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對封建社會中歧視婦女的傳統觀念的無情嘲弄。
(2)在封建社會中,追求功名利祿是占統治地位的傳統思想,多少人夢寐以求。而木蘭經過十年的緊張戰斗之後,凱旋而歸,卻拒封辭賞,願意解甲歸田,重過勞動人民的耕織生活,這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質朴謙遜的品質。木蘭的這一行為本身就是對熱中功名利祿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諷刺。
(竇忠文《〈木蘭詩〉教學中的若干問題》,山西師院《語文教學通訊》1978年第4、5期)
(3)《木蘭詩》的主題思想,其實在詩歌裡面就已直接點明。便是:婦女並不亞於男子,她們的才能智慧,膽略見識,是決不在男子之下的。這就是這首詩的主題思想。若用一句話來概括則是:贊頌勞動人民出身的婦女英雄。
(劉彬榮、華雪《須知木蘭是女郎》,《河南師大學報》1979年第6期)
(4)《木蘭詩》的主題,不是歌頌尚武精神,而是反映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嚮往。不過,《木蘭詩》並不像上述北朝民歌那樣用愁苦的情調、悲劇的形式來表達,而是別開生面地用女子代父從軍的喜劇的形式來表達。當然,故事情節本身使詩在客觀上有可能起到歌頌女子英雄精神的作用,但是歌頌英雄這個問題在詩中比之主題所反映的問題畢竟是居於次要的,它只能算是詩所包含的一個思想內容,不能說就是主題。
(錢文輝《〈木蘭詩〉主題芻議》,《昆明師院學報》1980年第6期)
四、木蘭詩(曹道衡)
北朝長篇敘事民歌。它的產生年代及作者,從宋代起,就有不同記載和爭議。始見於《文苑英華》,題為《木蘭歌》,以為唐代韋元甫所作。《古文苑》題為《木蘭詩》,以為「唐人詩」。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據詩中「可汗大點兵」語,認為木蘭「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嚴羽《滄浪詩話》則認為「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之類,「已似太白,必非漢魏人詩」。此後,歷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說,但宋代黃庭堅已指出此詩並非韋元甫所作,而是韋「得於民間」(《題樂府〈木蘭詩〉後》)。《樂府詩集》列入《梁鼓角橫吹曲》,亦題《木蘭詩》,雲是「古辭」,並引陳釋智匠《古今樂錄》說:「木蘭,不知名。」按《舊唐書·韋元甫傳》載,韋曾任浙西觀察使、淮南節度使等職(黃庭堅謂韋任朔方節度使,誤)。又據《舊唐書·音樂志》所載,可知梁代和北朝樂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際鮮卑歌」,且多「可汗之辭」。因此,《木蘭詩》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鮮卑歌。流傳江南,譯為漢語,曾入梁代樂府,後又散落民間,而到唐代為韋元甫重新發現,並擬作《木蘭歌》一首(《文苑英華》)。至於「朔氣」二句這樣的對偶詩句,齊、梁詩中已經習見,自是文人加工痕跡。所以現代學者大多認為《木蘭詩》產生於北魏,創作於民間。
《木蘭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後不願做官,但求回家團聚的故事。詩中熱情贊揚了這位奇女子勤勞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英勇戰斗的精神,以及端莊從容的風姿。它不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風氣,更主要的是表現了北方人民憎惡長期割據戰亂,渴望過和平、安定生活的意願。它對木蘭的謳歌,顯然也沖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偏見。它「事奇詩奇」(沈德潛《古詩源》),富有浪漫色彩,風格也比較剛健古樸,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詩中用擬問作答來刻畫心理活動,細致深刻;用鋪張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而運用精練的口語,不僅道出一個女子口吻,也增強了敘事的氣氛,更顯民歌的本色。它代表了北朝樂府民歌傑出的成就。
《木蘭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對後世都有深遠影響。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載,黃州黃岡縣(今湖北黃岡)有木蘭山、木蘭鄉、木蘭廟,並引杜牧《木蘭廟》為證。其後,據地方誌所載,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縣等地,都曾立廟奉祀木蘭,反映出《木蘭詩》的深刻影響。直到今天,舞台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操。同時,早在韋元甫擬作之前,杜甫《草堂》詩抒寫遷居草堂的歡欣情景,已明顯汲取了《木蘭詩》描述全家歡迎木蘭歸來的表現手
2. 《木蘭詩》教學設計
《木蘭詩》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了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2.學習古代勞動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3.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木蘭的人物形象及體會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
1、千百年來,花木蘭已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形象,美國迪斯尼公司將她的藝術形象搬上了銀幕。可見,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流芳百世,流傳海外。播放動畫片《花木蘭》片段,學生欣賞。
這個故事最早卻來源於一首詩——《木蘭詩》(板書課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深入學習北朝民歌《木蘭詩》。
2、介紹作品。《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樂府詩」——繼《詩經》《楚詞》之後,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蘭詩》與《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東南飛》,被稱為樂府民歌中的「雙璧」。
二.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配樂朗讀),學生在聽中提出應注意的字音。
2.小組疏通文意,說說情節:學生用自己語言簡要復述故事情節。
3、要求以「木蘭_________」句式概括每節內容,橫線上限填四個字。
(木蘭停機嘆息、代父從軍、奔赴戰場、征戰沙場、還朝辭官、會見親人、謳歌英雄)
女兒性情 英雄氣概 女兒性情
三.賞析人物
1、學生再讀課文,四人一組討論:要求以「我從課文_____讀到木蘭是一個_____的人」句式來說。板書:
勤勞、善良、淳樸、謹慎(女兒性情)
機智、勇敢、剛毅、忠孝兩全(英雄氣概)
教師小結:木蘭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為她既有女兒情懷,更具英雄氣慨的古代傑出巾幗英雄形象,在代父從軍中看到了她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渴望和平的心願。
2.學生舉例我國歷史上的 巾幗英雄(如穆桂英、梁紅玉、紅娘子、花木蘭),
3、其實在地方戲曲中也有歌頌巾幗英雄的作品,學生欣賞豫劇《誰說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蘭代父從軍是一種孝,在戰場上拼殺是愛國。那麼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又是怎麼樣來體現自己對家人的愛,對國家的愛呢?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品味凝練語言。
2、欣賞動畫片《花木蘭》,比較中西方人物形象異同。
附板書: 木 蘭詩
勤勞、善良、淳樸、謹慎(女兒性情)
巾幗英雄 愛國、渴望和平
機智、勇敢、剛毅、忠孝兩全(英雄氣概)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品味語言,並當堂背誦。
2、進行片斷寫作訓練,提高想像和聯想能力,進一步理解木蘭形象。
3、培養學生懷疑精神與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品味語言
教學難點:發現文中的創新之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從上節課木蘭形象導入本課內容。
2、學生提出不能翻譯的重點詞,教師給予解釋。
(惟、願、市、旦、度、策、強、將、著、貼、火、走、安)
二、品味語言
1、學生找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句子,並說明理由。
例舉: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東西南北市都寫到了。為什麼不在一個地方買齊東西?這樣寫繁瑣嗎? 並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確:a渲染戰前緊張的氣氛。b戰事緊迫。c家人對木蘭從軍的重視。d樂府詩常用的一種寫法——互文。)
②.「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介紹對偶、誇張、互文)
——(僅僅三十個字就寫出了征途之遙,生活之苦,戰斗之多,時間之長,戰況之烈,從而表現了木蘭十年艱苦的戰斗生涯,可見語言精煉,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寫木蘭辭官還家,運用哪些修辭手法,表現木蘭的什麼情操?
(運用誇張,寫出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木蘭辭官不就,表現她不圖功名利祿,嚮往和平的勞動生活的高尚情操。 )
④.第6段寫木蘭回家與親人團聚,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了她怎樣的心情?
(排比、表現她那種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團聚、歡樂的氣氛。)
2、運用多種描寫手法,擴寫第四段,並當堂交流。
三、體驗反思
假如你是木蘭的親人,十幾年沒見面了,見到木蘭會做些什麼?會說些什麼呢?
四、探究發現
1、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除了老師講的理解,你在與《木蘭詩》進行心靈的碰撞時,你有什麼創造性發現嗎?(困惑處或者不同見解處)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復唧唧」聲與「不聞機杼聲」的矛盾。
(「唧唧」聲有三種說法:織機聲、嘆息聲、蟲鳴聲。)
②從《木蘭詩》中「爺」的稱呼看中國古代的稱呼與地位。
(現在在西南地區還有這樣稱呼父親的。「爺」也作「耶」)
③木蘭去時是應「可汗」之徵,而歸來卻受「天子」之賞,那不是前後矛盾了嗎?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天子」是封建社會漢族對君主的稱呼。可是在這首詩中「可汗」卻成了「天子」的同義詞,不能再按照《廣韻》中所謂「蕃王稱」的本義了。這只能看做在《木蘭詩》時代漢語里已有了外來語的成分。——是北魏漢化的結果)
④木蘭不當官是不慕功名富貴嗎?
(木蘭的還鄉,決非什麼不慕功名富貴的問題,也不是什麼熱愛勞動的問題,而是封建社會壓迫、歧視婦女的必然結局。)
A、古代女子的三從四德
B、從《木蘭詩》中看中國女性的命運!
(可以與「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法國的女英雄貞德的故事等進行比較)
(無論是花木蘭、梁紅玉、穆桂英,還是「奧爾良姑娘」貞德,她們「幸運」地躍出歷史地平線的機遇,無論是在歷史的記錄里,還是在傳奇的虛構中,其背景都是烽煙四起、強敵犯境的父權衰微之秋。換言之,除卻作為妲己 一類的亡國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於歷史的唯一可能,仍是是父權、男權衰亡、崩塌之即。)
⑤從《木蘭詩》中看中國古代女子的打扮。
(「帖花黃」是北魏婦女的面飾。有兩說:一說「元魏時禁民間婦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宮人,皆黃眉黑妝。故《木蘭詩》中有『對鏡帖花黃』之句。」(《谷山筆塵》)另一說,將金黃色的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狀,貼在額上。)
五、布置作業
1、描寫家人團聚場面,字數300字。
2、預習《最後一課》
3. 求木蘭詩教案,試講用的
1.通過朗讀感知詩歌的美。
2.了解木蘭詩這一文學形象,培養學生口頭語言表達及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難點
①通過朗讀體味詩歌的語言美、人物美。
②品味詩情,有感情地朗讀。
2.課時安排:一課時(40分鍾)。
【教學步驟】
一 導入新課
導語(見「教學實錄」):
二 把握情節
1.學生散讀、概括主要內容。(明確:女扮男裝,替父從軍)
2.學生再讀,理清情節結構。(明確:決定從軍——踏上征程——沙場征戰——榮歸故里)
三 賞析誦讀
1.教師范讀,學生揣摩教師用了哪四種不同的感情朗讀全詩。(明確:決定從軍——憂愁、苦悶、猶豫;沙場征戰——凄婉又堅定;沙場征戰——悲壯豪邁;榮歸故里——歡快喜悅)
2.學生揣摩體會,並闡述教師這樣朗讀的原因。
3.學生模仿、試讀,互評。
四 選點品析
木蘭榮歸故里部分。
1.教師配樂范讀。
2.學生揣摩如何讀出歡快之情。(明確:語速稍快,音調稍高,表情宜喜)
3.學生試讀。思考:作者如何表達歡快的氣氛和情感?(明確:動詞的連續使用和對偶、排比的修辭手法造成一氣呵成,一瀉千里的語勢)
4.師生共讀。
五 創造性思維訓練
1.詩歌講究文字的簡練,講究讀者的再創造,因而留下了空白處。
①請想像木蘭進屋換妝前後的不同神態變化。
②請想像夥伴們面對木蘭進屋換妝前後的不同模樣,他們復雜的心理活動 。
2.學生想像,回答
教學實錄
師:一提起花木蘭這個人物,我們心中都有既親切又遙遠的感覺。因為對於木蘭,我們中國人真的太熟悉了,但她畢竟生活在千百年前,距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又實在太遙遠了一些。我們還是先來觀看一段木蘭的影片。(播放動畫片《花木蘭》)
師:這是外國人眼中的木蘭形象。原汁原味的木蘭誕生在一千多年前中國南北朝一首民歌《木蘭詩》(板書)
(播放木蘭英姿的幻燈片)
師:在我國文學史上有民間敘事詩「雙壁」的美譽,一首是漢代的《孔雀東南飛》,另一首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木蘭詩》,它們都是我國文學 寶庫中的瑰寶。同學們現在帶著對木蘭詩這個人物的理解和傾注的感情, 放聲的、自由地讀這首詩,然後爭取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學生自由讀書)
師:現在請哪位同學用最簡潔的語言概述《木蘭詩》的主要內容。
生:這首詩講了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
師:用替父從軍概括這首詩的主要內容完整嗎?木蘭是一位女性,她是怎樣 完成替父從軍的任務的?
生:女扮男裝。
師:你從詩中何處知道木蘭曾經女扮男裝?
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師:對,《木蘭詩》就是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板書)現 在請同學再思考一個問題:圍繞中心內容,這首詩敘述了哪些情節?也就是 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有哪些經歷?(生速讀,思考,紛紛舉手)
生:木蘭先是離開家,然後……
師:木蘭是怎樣離開家的?生:木蘭是嘆息著……
師:很聰明。木蘭是懷著 復雜的、矛盾的心情,最後下定決心從軍的。
生:然後,木蘭勇敢地在戰場打仗,勝利以後不願做官,最後回到她的家裡。
經典 教案
師:這位同學說得相當簡潔,語言組織也好。木蘭先是決定從軍,然後登上征程,在沙場多年征戰,最後榮歸故里。(邊講邊板書)同學們現在看黑板上我寫的這四段情節,有沒有漏掉詩中的內容?
生:漏掉了最後一段。
師:請你為大家讀一遍,好嗎?
生:(朗讀)「雄兔……雌雄。」
師:同學們知不知道這一段叫作什麼?古時候的民歌在結尾的時候,作者常常要寫一段表示贊美的話,叫贊詞。它是民歌的特點之一。同學們,對於詩歌,朗讀是走進詩歌世界的捷徑。只有認真去讀,反復吟誦,我們才能把握像《木蘭詩》這樣的敘事詩的情節,領會詩歌創造的意境,體味詩中包蘊的情感,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邊講邊板書)下面,我來朗讀這首詩,同學們要邊聽邊想,仔細地揣摩老師在朗讀這四個部分的時候分別運用了怎樣不同的感情?(教師有感情地范讀)
師:(讀畢,停頓片刻)我覺得這首詩很美。現在請同學們發言說說你剛才 聽出來老師運用的感情。
生:老師讀木蘭決定從軍的時候用了一種很憂愁的感情。
師:你覺得用很憂愁的感情讀木蘭決定從軍這一部分合適不合適?
生:我覺得是合適的。因為木蘭很想幫助她的父親,可她又是一個女孩子,所以她很為難。
師:這位同學體會得很准確。木蘭在想啊,我到底替不替父親去打仗呢?她左思右想,所以很猶豫,很發愁。那麼木蘭最後去了沒有呢?
生:去了。
師: 所以木蘭下定決心的這兩句「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應該讀得堅決一些。你試著為大家讀一遍,好嗎?(生讀)
師:讀得有味道。請大家像剛才一樣繼續發言。
生①:我覺得第二部分「登程」老師讀得很悲傷。
師:怎麼會悲傷呢?
生①:因為木蘭想念親人。師:想念親人就悲傷嗎?這個詞用得准不準確?
生②:我覺得這一段有一種依依不捨的感情,因為木蘭要走上戰場,但又捨不得與親人分開。
師:說得很細膩。木蘭是英雄,但又是位年輕的姑娘,她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有豪情萬丈,也有柔情萬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木蘭心中懸掛著家人,同學們一塊兒朗讀出來。
生齊:「不聞……鳴啾啾。」
師:這些詩句寫得情感多麼豐富啊!我們要反復誦讀,才能品味出來。這首詩還有兩個部分,同學們剛才聽老師是用什麼感情讀的?
生:老師讀「征戰」這一部分是很豪邁的感情,木蘭榮歸則很高興。
師:這位同學回答得真准確。戰爭的場面我們從電影電視上見過一些,千軍萬馬,氣勢磅礴。這一部分最適合集體朗讀,請同學一齊朗讀一遍。(生讀)
師:我為大家描繪一個畫面,大家閉著眼睛想像:木蘭騎著戰馬馳騁邊關, 浴血奮戰。北方的寒夜裡傳來更鼓聲聲,軍營中將士們披掛著冰冷的鎧甲,枕戈待旦,木蘭又經歷一個不眠之夜。同學們想想這組畫面,用我們的聲音和情感將它們傳遞出來。(生讀)
師:很有進步。同學們,剛才大家各展其能。現在,我們將注意力投注到木蘭榮歸這一部分,剛才有個同學說他聽出了高興的感情,我再讀一遍。(師配樂配幻燈朗讀)
師:這一部分的確是歡快的。同學們,老師是用什麼節奏和語調表達歡快之情呢?
生:節奏較快,語調很尖。(眾笑)
師:說得對。節奏明快,音調稍高,表情呢,也應該帶著喜悅。同學們也這樣試著讀讀。(生配樂朗讀)
師:的確,我能夠聽出歡快之情。那麼,作者是用什麼手法把這種喜悅歡快表達出來的呢?我們先看看用詞。
生:有很多動詞。
師:是啊,「開」、「坐」、「脫」、「著」、「理」、「帖」,一連串的動詞,(板書),一氣呵成,乾脆利落。還有修辭手法……
生:對偶、排比……
師:對。對偶、「排比(板書)的修辭手法,都很整齊,有氣勢,所以我們讀起來彷彿就有「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感覺,所以呢,木蘭榮歸故里的喜悅 歡快就表達出來了。我們一齊讀一次。(師生共讀)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體會了「木蘭榮歸」這一部分的感情,我們可以很明顯聽出有兩句詩在朗讀時,語調有些不一樣,這兩句詩是……
生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師:對。木蘭是以一名壯士的身份回來的,當進屋換妝後,一個女郎卻款款走到了同行多年的戰友面前。這時,夥伴們自然又是驚奇,又是迷惑,他們想,同行這么多年,居然還不知道木蘭是個女的,他們再一思索,當然還有不少難以言表的復雜情感。詩歌在這時留下了空白,也留下了想像的空間 。夥伴們的表情自然取決於木蘭換妝前後截然不同的言談舉止、神情。
請同學們開動腦筋,設想木蘭進屋前與出來後判若兩人的樣子,然後爭取表演一下。(生討論,氣氛活躍)(男、女生分別表演)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感受是豐富的,但《木蘭詩》還有很大的魅力等待 大家去品味,希望我們進一步努力,提高我們的素養,豐富我們的知識,然 後將從這首詩和無數首和《木蘭詩》一樣優美的詩篇中采擷更多的美。
(下課)
4. 木蘭詩 教案
木蘭詩
學習目標
1.體會民歌剛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對偶、互文等修辭手法。
2.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了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3.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背誦這首民歌。
一、資料鏈接
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符詩集》。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見政治得失。我國的采詩制度有著悠久的歷史,南北朝皆相沿襲。蕭梁時,社會上已經把「樂府」從官署的名稱轉變而為詩體。其中既有文人詩歌,有有民間歌詩,亦即凡是合於樂能夠歌唱的歌詩,統統稱為「樂府」。
《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樂府雙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東南飛》),屬於敘事詩,敘述了古代女英雄木蘭代父從軍、建功立業的傳奇故事,刻畫出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形象,木蘭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二、初讀文章
1.自讀課文,掌握加橫線字的字形和讀音。
機杼( ) 可汗( ) 鞍韉( ) 轡頭( )燕山()鳴濺濺 ( ) 鳴啾啾( )胡騎( )戎機() 金柝( )著( ) 傍地走()
2.劃分下列句子的節奏。
(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2)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三、疏通文意
1.參照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並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問女何所憶( ) 願為市鞍馬( ) 北市買長鞭( ) 胡騎( )
萬里赴戎機( ) 關山度若飛( ) 朔氣傳金柝( ) 策勛十二轉( ) 賞賜百千強( ) 著我舊時裳( ) 安能辨我是雄雌( )
2.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
(1)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2)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3)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4)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5)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深入探究
1.文章開頭為什麼要寫木蘭停機嘆息?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2.「旦辭爺娘去,……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一節中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兩句在詩篇前後段落上起著什麼作用?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4.「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表現出木蘭的什麼精神品質?
5.第6段寫木蘭回家與親人團聚,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了她怎樣的心情?
6.學習完課文木蘭給你怎樣的印象?以「我從課文_____讀到木蘭是一個_____的人」句式來說。
五、積累遷移
1.按要求默寫。
(1)《木蘭詩》中表現軍情緊急、將士奔赴戰場行軍急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寫木蘭從軍後艱苦的戰地生活的句子---------------------------
(3)表現木蘭戰功顯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家人喜迎木蘭歸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比喻的修辭贊頌木蘭機謹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蘭代父從軍是一種孝,在戰場上拼殺是愛國。那麼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又是怎麼樣來體現自己對家人的愛、對國家的愛呢?
附參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二、1.zhù kèhán jiān pèi yān jiān jiū róng jì tuò zhuó bàng
2.(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2)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三、1.思念;買;集市;戰馬;戰爭;過;北方;記功;有餘;穿;怎麼。
2 .(1)到各處街市備辦鞍馬等戰具。
(2)不遠萬里奔赴戰場,像飛一樣跨過一道道關,越過一座座山。北方的寒風中傳來打更的聲音,清泠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鐵甲戰袍。
(3)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了,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4) 記功授爵木蘭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
(5)據傳說,兔子靜卧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爬搔,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所以容易辨認。雄雌兩兔一起貼著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四、1.引起讀者懸念——木蘭為何憂愁。能使文章簡潔。
2.在荒涼夜間環境烘托中,揭示出木蘭乍離家鄉,思念親人,離鄉愈遠,思念愈切的心情,從而細膩地透漏出木蘭少女思親的情懷,活生生地刻畫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 形象,形象地寫出了木蘭賓士遙遠征途的豪邁氣概。
3.是對上段描寫的賓士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馳抵戰場,
引到描寫戰場上的生活和戰斗,在詩篇前後段落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兩句
詩,誇張地表現出木蘭身跨飛馳戰馬,萬里奔赴戰場的矯健雄姿。
4.表現出木蘭功成身退、眷戀家鄉的耕織生活、不募榮華富貴的純真性
格、高貴品質。
5. 木蘭詩的公開課教案
木蘭詩講好的關鍵是把握好重點,要做到重點突出,講課要落落大方,做好師生互動,望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