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簡述設計美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美學設計的「三要素」是繪畫、色彩和版面,美學就是通過這三要素展現自版然美感的學科。
設計權美學是在現代設計理論和應用的基礎上,結合美學與藝術研究的傳統理論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設計是一門以技術和藝術為基礎並在應用中使二者相結合的邊緣性學科,它的研究對象、研究范圍和具體應用等都有別於傳統的藝術學科。設計美學作為設計學科的一個理論分支,其理論也與傳統的美學藝術研究不同。因此,它不但在學科定位、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上具有自身的特點,不能完全照搬傳統的美學理論,而且在現實應用中也有自己獨特的要求。
⑵ 什麼是單元設計教學大綱
單元教學時必須按大綱的三維目標精心地設計:
⑶ 設計美學ppt下載地址 請注意內容
親,你這個事問題么
⑷ 什麼是設計美學,設計美學的基本構成要素
設計美學是在現代設計理論和應用的基礎上,結合美學與藝術研究的傳統理論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設計是一門以技術和藝術為基礎並在應用中使二者相結合的邊緣性學科,它的研究對象、研究范圍和具體應用等都有別於傳統的藝術學科。
設計美學作為設計學科的一個理論分支,其理論也與傳統的美學藝術研究不同。因此,它不但在學科定位、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上具有自身的特點,不能完全照搬傳統的美學理論,而且在現實應用中也有自己獨特的要求;
設計美學的基本構成要素:
形式美、功能美、技術美和材料美。
(4)設計美學教學大綱doc擴展閱讀:
中國美學史
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從奴隸社會開始,中國思想家就把審美與藝術問題同宇宙、社會、人生的根本問題直接聯系起來加以觀察和思考,雖在表述和論證上顯得不夠系統,但在根本上貫穿著自己獨特的深刻的哲學觀念。在古代文明發達的幾個國家中,中國美學自成一個獨立的嚴整的系統。
中國美學研究「美學是伴隨世界史的全球化進程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進程而產生和發展的」,中國美學研究有一個引進、傳播、發展及創新的過程。
1、美學在中國的引進
清末民初,以王國維先生為代表的留學知識分子,將西方美學的思想方法、學科體系引入中國。以王國維先生修訂的教學大綱將《美學》列入教學計劃,標志著美學在中國的確立。後以朱光潛先生為代表的一批美學家,進一步將西方美學理論介紹到中國。特別是,從德國留學歸來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使美學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重視。
2、美學在中國的傳播
中國美學研究在形成最初的原理著作時,基本上是移植西方的美學原理著作,從1917年到1930年,中國共出版了標準的美學原理著作6部(蕭公弼的《美學概論》、呂澄的《美學概論》、呂澄的《美學淺說》、陳望道編著的《美學概論》、范壽康的《美學概論》、徐慶譽的《美德哲學》),另有美育原理著作3種(李石岑的《美育之原理》、蔡元培等的《美育實施的方法》、大玄、余尚同的《教育之美學的基礎》)。
如果說,朱光潛和蔡儀的美學代表了中國美學在學科上對西方美學和蘇聯美學的移植,那麼,王國維的方向,即用美學的觀念來重講中國材料,特別是重講中國藝術,表現在宗白華和鄧以蟄的著述中,特別是宗白華在西方斯賓格勒思想和國內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從一種世界文化比較的背景中去探討中國美學的獨特性,取得了相當的成就。
3、美學在中國的發展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學界展開了一次關於美的本質的學術大討論。在以美的本質為基礎的美學類型里,討論美的本質,成了共和國前期重建中國美學體系的基礎工程。該討論得出了四種觀點:1、客觀派:美是客觀的,以蔡儀為代表;
2、主觀派:美是主觀的,以高爾泰和呂螢為代表;
3、主客觀統一派: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以朱光潛為代表;
4、社會派:美是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以李澤厚為代表。這四種觀點互相爭鳴,從20世紀50年代爭論到20世紀80年代,80年代的美學熱是這四派爭論的繼續及各派的體系化的完成。李澤厚為代表的實踐美學成了中國美學的主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美學
⑸ 設計美學論文
什麼是設計之美?
設計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它的研究內容和服務對象有別於傳統的藝術門類,因此,設計美學也有別於傳統的繪畫和裝飾,其研究內容自然也不能完全照搬生吞傳統的美學理論。
眾所周知,設計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涉及到社會、文化、經濟、市場、科技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其審美標准也隨著這諸多因素的變化而改變。
設計之美的第一要義就是「新」。
設計要求新、求異、求變、求不同,否則設計將不能稱之為設計。而這個「新」有著不同的層次,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創造性的。但無論如何,只有新穎的設計才會在大浪淘沙中閃爍出與眾不同的光芒,邁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設計之美的第二要義是「合理」。
一個設計之所以被稱為「設計」,是因為它解決了問題。設計不可能獨立於社會和市場而存在,符合價值規律是設計存在的直接原因。如果設計師不能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剩餘價值,相信世界上便不會有設計這個行業了。
而設計之美的第三要義是「人性」。
歸根揭底,設計是為人而設計的,服務於人們的生活需要是設計的最終目的。自然,設計之美也遵循人類基本的審美意趣。對稱、韻律、均衡、節奏、形體、色彩、材質、工藝……凡是我們能夠想到的審美法則,似乎都能夠在設計中找到相應的應用。
⑹ 設計美學的作品目錄
總序
導言
第一章 形態構成論
第一節 自然形態與人工形態
1.自然形態的情感內陸內涵與功能啟示
2.人工形態的構成
第二節 人的感知特性與完形理論
1.感知覺與感受性
2.人對產品的感知方式
3.完形理論
第三節 技術形態與藝術形態
1.技術的產生和歷史的發展
2.藝術的形成過程
3.技術與藝術的異同
第四節 產品形式的構成與意境
1.技術規定性與形式自由度
2.功能形態與幾何造型
3.意境的營造
第二章 功能轉化論
第一節 人的需要的多層次性
1.需要作為人的本性
2.審美需要的滲透性
3.審美淘汰與情感性消費
第二節 產品的功能及其劃分
1.功能與形式關系之辯
2.產品與人的相互關系
……
第三節 功能轉化原理
第四節 審美創造與意象生成
第三章 文化整合論
第一節 文化的形態構成
第二節 設計文化的構成
第三節 生態文化與大設計觀
第四節 文化取向與市場取向
第四章 審美范疇論
第一節 形式美
第二節 技術美
第三節 功能美
第四節 藝術美
第五節 生態美
第五章 符號表現論
第一節 符號與傳播
第二節 建築語言與產品語言
第三節 產品造型的符號學規范
第四節 商標與廣告的形象設計
第六章 風格變遷論
第一節 風格範疇的內涵
第二節中國器物風格的演化
第三節 西方工業產品風格概略
第四節 裝飾的審美趨向
參考文獻
作者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