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對外交流
在藝術研究領域不斷深入拓展的同時,中國藝術研究院十分注重加強創作隊伍的建設和相關機構的設置,成立了多個專業藝術創作機構,匯集了一批全國藝術創作專業的一流人才,其中很多文學藝術家在世界舞台享有盛譽。文學院院長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終身研究員范曾獲得法蘭西騎士勛章獎;藝術家袁熙坤獲得匈牙利文化部授予的「最高文化獎」;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在聯合國總部舉辦「文心鑄魂——吳為山雕塑藝術國際巡展聯合國特展」。
近來,中國藝術研究院策劃舉辦了多場主題展覽,包括大型現實主義中國繪畫主題展「同在藍天下——為農民工塑像中國畫主題創作展」、「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中國當代青年雕塑展」、「中國國際攝影雙年展」、「中國攝影家響沙灣國際攝影周」、「中國當代藝術展」、「中國精神——油畫風景學術邀請展」、「當代中國與俄羅斯寫實油畫展」、「中國寫實畫派2012年展」、「2012景德鎮國際陶瓷藝術展」等,在當代藝術創作領域發揮了導向性、代表性、示範性的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面向世界的文化交流,也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積極開展的一項工作。特別是近十年來,中國藝術研究院對外文化交流更加頻繁。通過舉辦研討、展覽、演出、考察及互訪,中國藝術研究院已先後同五十多個國家建立學術聯系與交流,遍及全球五大洲。同時形成了中國藝術研究院自己的品牌論壇和文化對話活動。如「亞洲文化藝術界高層學術論壇」、「中歐文化對話」、「中美文化論壇」等文化交流活動,以其高質量的學術交流成果,塑造成為在海內外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活動品牌。在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文化部領導的支持下,中國藝術研究院創立了多個文化藝術界的重要學術獎項,為推動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其中,「中華藝文獎」是由政府主導、企業支持的,中國藝術研究院設置的國家級學術機構主辦的面向國際的文化藝術獎;「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旨在表彰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做出傑出貢獻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青年藝術家提名獎」包含國畫、雕塑、書法、篆刻、油畫、當代藝術等6個藝術門類。提名獎獎勵遵循中華文化主流價值取向,積極從事藝術創作實踐,具有扎實藝術基本功和執著純粹藝術追求的青年藝術家。
Ⅱ 隋唐時期如何擴大對外交往的
隋唐時期,中央王朝與邊疆各族和鄰近各國之間,有戰有和,實際控制的版圖也隨之伸縮。對外交往在社會生活的許多領域都呈擴大態勢,成為後世稱道的「盛唐氣象」的重要內容和標志。
隋唐王朝主要出於維護和擴大封建帝國的主權與領土的考慮,在不同時期和情況下,對鄰邊民族和國家,採取了各種不同的措施,既有成功的經驗,也不乏失敗的教訓。其中最值得提及的是滅突厥、和吐蕃、伐高麗。
隋朝初年,突厥貴族經常帶領騎兵,在東起幽州、西達河西的界線上,對隋進行騷擾。隋開皇三年(583年),隋王朝派重兵打敗了突厥,促使突厥內部發生分裂,形成以達頭阿波為首的西突厥集團和以沙缽略突利為首的東突厥集團。唐王朝建立之初,東突厥經常侵犯唐的邊疆,並把大批邊疆居民擄去當奴隸。唐太宗即位以後,派大將李勣、李靖帶領十幾萬大軍,分道出擊,於貞觀四年(630年)擊敗東突厥,俘頡利可汗,並在東突厥故地設置都督府州,置於唐王朝的控制之下。唐與西域諸國的通道,也隨著貞觀九年(635年)擊潰吐谷渾而徹底打開。接著,唐王朝又派侯君集率軍滅高昌國,設置西州,有效地控制了西域通道。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發兩路大軍進擊,消滅西突厥,在其舊境設置了許多府州,受唐王朝直接統治。隋唐時期中央王朝消滅突厥,擊敗吐谷渾與高昌等,總的來說帶有防止騷擾、保障內部安定、發展東西貿易及開疆拓土的性質,具有進步意義。
吐蕃在今西藏高原一帶。6世紀時,西藏高原上有三股強大的勢力。西部是羊同,以畜牧為業;中部和北部是蘇毗,以射獵和畜牧為主,部分地方也經營農業;西南部為吐蕃,已有較發達的農業。7世紀初,吐蕃的朗日論贊吞並了蘇毗,他的兒子松贊干布又擊滅了羊同,統一西藏高原。在松贊干布統治時期,吐蕃社會進步較快,他曾幾次向唐請婚。貞觀十五年(643年)唐太宗派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贊干布親自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迎接。唐、吐蕃通婚以後,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對各自經濟社會的發展,都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松贊干布死後,吐蕃貴族征服了不少鄰近民族,並曾一度攻佔唐朝的安西四鎮。但長期的戰爭使吐蕃人民疲於徭役,開始起義,被征服的各族也紛紛起來反抗。長安二年(702年),吐蕃贊普遣使與唐和好。景雲元年(710年),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唐、吐蕃又開始和好與交流。在整個隋唐時期,吐蕃雖與中央王朝有和有爭,但唐王朝堅持以和為主的政策主旨,創造了妥善處理民族關系的範例。這一時期在處理與回紇等民族的關繫上,也曾實行和親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
高麗位於今朝鮮半島。當時朝鮮半島尚未統一,其北部為高麗,中部為新羅,西南部為百濟。主要出於大一統的領土擴張企圖,隋和唐前期,曾多次發動對高麗及朝鮮半島的侵略戰爭,但敗多勝少,對兩國人民都造成災難。
雖然隋唐王朝在處理與邊疆各族和鄰近各國的關系方面,有得有失,但在多數情況下,這一時期的邊際關系是相對安寧的,國內形勢是穩定的,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在當時世界上是領先的,這使隋唐王朝較前代統治者有更多的自信,敢於在更多的領域內實行開放政策,對外交往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擴大態勢。
在經濟領域,這一時期的中外商貿交易更為頻繁。憑借便利的交通和繁盛的都市,中外商品貿易的范圍和種類較前代更為擴大,出口商品除絲織品外,陶瓷、茶葉、紙張文具等的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多;進口商品中,除珍珠、寶石、香料、葯品、犀角、象牙等奇珍異寶以外,服、食等日用品也多了起來。由於對外貿易的發達,隋朝在京城建國門外設有四方館,管理外國商人和國外貿易的具體事務;唐朝除了管理陸上貿易的機構外,又在廣州設置市舶使,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海關機構。此外,隋唐政府為了擴大對外貿易,提高自身的威望,還實行一些優惠政策,對外國商人在交通食宿等方面給予優待,在「朝貢」與「回賜」的貿易形式中,也有明顯的體現。當然,隋煬帝時對外國商人的「誇富」,則另當別論。
在文化領域,中外交流的范圍更廣,相互影響更大。仰慕於當時中國文化的燦爛,新羅、日本、越南等國曾多次派遣遣唐使、留學生、學問僧來中國,潛心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及科學技術。相應地,中國的一些學者也走出國門,學習外國的文化藝術,其中唐朝前期的玄奘到印度、義凈到印度尼西亞學取佛經,影響和成效很大;鑒真幾次東渡,並長期居住日本,在宣教受戒的同時,在建築藝術、醫葯等方面,也為日本人民做出很大貢獻。通過中外學者、人士廣泛的往來,這一時期中國的許多科技文化傳播到國外,國外的一些先進技術也傳到中國。特別是這一時期佛教在中國廣為傳播後,對中國當時的文字、文章、文學創作、繪畫、雕刻乃至印刷和建築等許多方面,都增添了新的成分。
最值得重視的,是這一時期的對外開放,已深入到政治生活領域,其主要標志,是外國籍和前來中國學習的外國人士,可以進入中國的政界仕途。如大食人李彥升對中國文化造詣很深,在中國參加科舉考試進士及第,後來留在中國服務。波斯首領穆諾沙於開元時期兩次來唐,被授予軍職,留宿衛。天竺人迦葉濟,唐德宗時任涇州大將試太常卿。新羅人朴球當皇帝侍從。高麗、百濟也有不少人擔任唐朝的武將,其中最著名的有黑齒常之、泉男生、高仙芝、王思禮等。日本文學家阿倍仲麻呂,在長安50餘年,從校書郎一直到秘書監,得到很高的待遇。唐王朝允許這些外國人進入仕途,一方面是滿足他們學習中國行政管理經驗的願望,另一方面,也從他們身上汲取各種可以資治的東西,並不懼怕對自身政治造成不良影響。這一現象說明,唐朝的對外開放的確是全方位的,充滿了自信心的,達到了它那個時代所能達到的最高峰。
Ⅲ 為什麼明清兩朝都是向西擴張領土,不向南方(越泰緬越)擴張
在明清時期,我國的幅員遼闊,是亞洲最大、實力最雄厚的國家。當時的中原地區戰亂不停,經常發生大規模的戰爭。為什麼明清兩朝都是向西擴張領土,不向南方(越泰緬越)擴張?我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
01、經濟上的原因。
在明清兩朝時期仍處於農耕社會,主要還是依靠農作物等獲得稅收。而中原地區,地理位置優越,有利於農作物的種植,屬於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大多數的戰爭都發生在北方。還有當時南方地區例如越泰緬越等地區路途遙遠,行軍不便,大部分都處於山區深山老林之中。假設明清王朝選擇去進攻南方地區,戰爭不是兒戲,可能會花費數年的時間,後勤補給線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就算最後攻打下來也要花費很多金錢去開墾荒地,投入產出比很低,在當時來看根本不值得花費這么大的精力。而且當地民風彪悍,很難被馴服,沒有發展的價值。
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也十分落後,沒有治療瘧疾等熱帶病的特效葯前(比如青蒿素,奎寧),所以如果要強攻,士兵的非戰斗減員將會是一個不能接受的數字。東南亞地區的地表幾乎都是貧瘠酸性的磚紅壤,這意味著遠征軍不能用過種植作物實現糧食自給自足,攻打下來了也基本上不能大規模的對土壤進行改造。
因此,在這種大背景下,即便中原王朝可以靠武力把領土擴張到南方(越泰緬越)地區,但最終也會因為經濟、政治和環境等原因而放棄擴張計劃。
Ⅳ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的對外交流與合作
經濟學院積極拓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後舉辦了多次國際學術會議,版並同美、英、德、日、權加拿大、俄羅斯、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加坡、韓國、朝鮮等國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穩定的學術交流合作關系,經常邀請國際著名學者(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獲提名和得主)來院講學和開展合作並研究,派遣教師到國外進修、講學和學術訪問,選派學生出國留學,接待境外學生接受學歷教育和學習訪問。
Ⅳ 關於漢朝有哪些介紹
漢朝是繼秦朝之後強盛的大一統帝國。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定都長安,又稱前版漢;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權洛陽,又稱後漢。西漢與東漢合稱兩漢。漢朝共歷400多年的歷史。兩漢王朝經歷了「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中興」、「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兩漢時期民族融合空前發展,文化科學異常活躍,對外交流意義重大。兩漢時期開疆拓土,國力強盛,人口眾多,為中華民族2000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挺立千秋作出了巨大貢獻。
Ⅵ 初一上期期末考試復習的方法
一 要立即行動:期末復習是學習過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環節,對系統掌握本學期的內容、提升整體水平意義重大,但要達到以上效果需要時間的保證。從現在開始復習,一科也僅有半個星期多一點的復習時間,如果再不開始,勢必導致最後因壓力太大、頭緒太多而陷入手忙腳亂狀態,由於感覺還有很多遺留問題,又不能以自信的心態走向考場,從而影響正常發揮。
二 要迅速搞清各科的考試范圍:期末命題正在起步階段,考試范圍也已確定,學生應立即把考試范圍搞清楚,為下一步制訂計劃作準備。
三 開始擬定復習計劃:由於好多課都還講新課,你不可能把上課時間用來復習,所以復習計劃對時間的計劃只能考慮你的課余時間,不要抱怨沒有時間,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一定會有的。例如元旦就會有幾天的難得的自由時間,正是復習的大好時機,要是錯過就很可惜。
四 提高復習效率:半個月一眨眼就過去了,沒有效率肯定不行:理解性的學科例如數學、語文,後期應該給記憶性的學科留出一定的時間。各科復習首先從改正錯題開始,當初做錯的題都暴露出學習上的隱患或漏洞,再改正一遍事半功倍。錯題改過後再進入知識歸納、題型歸類、查漏補缺、鞏固提高階段。
五 一定要立足課本: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對課本中基本概念、基礎知識掌握不到位是學習中好多問題的根源,所以應從源頭抓起。但這絕不是簡單的把課本看一遍,做例題就比看例題效果好,做題後發現問題及時回去看書就比單純的看書效果好,結合聽筆記看書就比單純看書理解的深刻。
還有一條復習方法的打油詩推薦給大家:
總復習不必費力
緊抓課本和筆記
還有做過的習題
只要認真過幾遍
保你取得好成績
Ⅶ 山財的對外交流與合作
建校以來,學校堅持走國際化辦學道路,重視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努力探索不同形式的合作辦學,取得了顯著成績。先後與14個國家和地區的33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合作關系,開展了包括合作辦學、互派留學生、學者互訪、合作科研、聯合培養等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一、國際交流情況
2003年以來,該校分別與法國巴黎高等計算學院、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聖伯拉狄諾分校、德國柏林應用技術大學、澳大利亞堪培拉大學、紐西蘭懷卡託大學、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荷蘭北荷蘭大學、加拿大里賈納大學等9所院校建立了校際交流合作關系,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威希布雷學院、法國雷恩第一大學續簽了校際合作交流協議。加大了與國外院校交流合作的力度,為學校實施「開放興校」戰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中外合作辦學情況
2008 年,經山東省教育廳批准,該校將對與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經濟學專業本科合作辦學項目進行試招生。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是加拿大著名的百年老校,也是一所集優良的學術傳統與創新意識為一身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本項目將借鑒達爾豪斯大學先進的辦學模式和管理經驗,融合中外教育理念與課程設計優勢,引進達爾豪斯大學的教師資源和部分原版教材,聯合培養具有良好的學術背景、國際化視野、較高英文水平,適應國際經濟新變化的高素質專門人才。項目學制為四年, 2008 年計劃招生 100 人。
2005 年山東省批准了該校與英國龍比亞大學的商科合作項目。採取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依託山東財政學院優質教育資源,引進龍比亞大學的應用型課程設置、優秀師資資源、與國外同步原版教材和先進的教學管理模式,培養應用型國際化人才。2008 年計劃招生 200 人。該項目實施「 3+1 」培養模式,學生 1 — 3 年級在山東財政學院學習,成績合格獲得山東財政學院專科學歷證書。取得專科證書的學生並達到英語語言(雅思)考試標准要求的學生,可赴龍比亞大學繼續學習一年,修滿龍比亞大學規定課程學分,獲得龍比亞大學本科學士學位證書。經財政廳、物價局、教育廳標准,中外合作辦學按照教育培養成本收費,在國內學習期間每生每學年 17000 元。
三、出訪、來訪情況
2003年以來,該校共組團出訪22項80人次。其中,派出教學管理處級幹部考察培訓團3次共 32人赴英國龍比亞大學考察學習,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教師11 人,出國合作教學科研教師 3人,國家留學基金及省政府資金資助赴外訪學者9人。接待來訪209人次。
通過出訪交流學習,開闊了視野,尤其是該校的教學管理處級幹部考察培訓團是校黨委 「開放興校」戰略的重要舉措。通過對英國龍比亞大學「質量保證與提高」框架體系、「合作中的質量監控模式」、「大學計劃部的作用」、「教師培養計劃及實施方法」、「教育發展的相關問題」和「職業發展機會」等方面的了解,認識中英在社會、經濟、文化特別是教育體制、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異同,感受學校在教育教學國際化方面存在的差距,接受培訓的學員普遍感到通過學習培訓收獲頗多,會對該校的教學改革和管理,尤其是走國際化辦學的道路有很大幫助和促進。
四、學生交流情況
經濟的全球化要求大學培養出的學生不僅能夠適應經濟全球化環境而生存,還要在經濟全球化環境中尋求自我發展,為培養具有國際眼光的學生,學校從 1998 年開始與國外友好院校互派交流學生,目前,每年在本科三、四年級學生中選拔優秀學生分赴英國龍比亞大學、法國雷恩大學、荷蘭北荷蘭大學、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維西布雷學院學習。其中,英國龍比亞大學在學分互認的基礎上,完成在龍比亞大學一年的規定學分後,可以同時獲得該校和龍比亞大學的學士學位。為了拓展交流渠道,為更多的學生提供出國學習的機會。該校與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里賈納大學簽訂的校際交流協議中均有學生交流意向,並積極做工作盡快付諸實施。2003年至今,共派出交流學生156人。交流學生具有熟練的英語使用能力,豐富的海外留學經驗,獨立的海外生活閱歷,為就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派出交流學生的同時,該校接收友好院校學生來校學習,共接收交流學生62 人。
五、留學生工作
該校的留學生工作,起步較晚,截至現在,累計招收留學生100人。主要來自韓國、日本、俄羅斯、瑞士,以學習漢語為主。今後將逐步擴大招生規模,拓展辦學層次,增加招生學科門類,使留學生教育成為學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提高學校國際知名度。
六、外籍專家工作
按照省外專管理局及省教育廳的要求,該校平均每年聘任外籍教師4人,累計聘任30餘人。主要從事語言教學。同時,積極聘請外籍專家來校合作教學、合作科研、作學術報告。今後將更加註重外籍專家聘任工作,提高聘任層次,充分發揮外教資源優勢,增加聘任效益。
該校「開放興校」戰略的實施,進一步促進了該校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的開展,為該校師生開拓視野,參與體驗國際化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對於提高該校教育質量,促進該校的國際化發展,提高學校國際知名度有著重大的意義。
Ⅷ 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的對外交流
合作共建共同發展--學院與奉賢區質監局簽訂局校共建協議
2008年12月11日上午,學院與上海市奉賢區質量技術監督局合作共建成立大會在學院多功能會議廳隆重召開。奉賢區質監局局長馮冬春、副局長龔曉、副局長陳傑、庄行鎮有關領導以及學院校領導班子成員等出席了大會。
會上,傅小龍院長和馮冬春局長分別介紹了學院和質監局的有關情況,並相互做了深入的交流。庄行鎮有關領導也熱情致詞,對學校與政府部門的合作給予了美好的祝願。
隨後,大會舉行了簽字儀式。儀式上,傅小龍院長和馮冬春局長分別代表學院和質監局簽署了合作共建的協議,並為合作項目進行了揭牌。
雙方表明,將相互依託對方的師資資源、技術優勢,建立起長期、全面的戰略夥伴合作關系。
學院思政課教研組赴立信會計學院學習改革試點經驗
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是學院黨委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扎實推進學校德育工作,落實《2009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工作要點》的一項重要工作。為更好地探索思政課教法改革途徑,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促進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2009年2月25日,在院黨委書記謝幼書同志的帶領下,思政教研組以及相關教育教學部門負責人一行赴立信會計學院學習思政課實踐教學試點改革經驗。
立信會計學院是上海市教委開展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8所試點高校之一,被列為開展實踐教學試點單位。學院一行受到了立信會計學院思政教學部的熱情接待,黨委副書記朱堅強就立信會計學院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工作的組織領導、途徑、機制、成效,以及人、財、物保障等問題做了系統介紹。接著,立信文法學院院長黃家瑤教授從思政課實踐教學如何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換作了詳盡的介紹。思政教研室四門課程負責人分別就各門課程體系的主要內容、採用的實踐教學方法、形式以及教學設計等具體問題進行了介紹。該校提倡的「5進」(「典型事例進課堂、重大現實事件進課堂、學生思想實際進課堂、學生行為方式進課堂、教師人格魅力進課堂」)和「5個一」(把讀、寫、做、講、論結合起來,要求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自覺履行「閱讀一本原著、撰寫一篇調查報告、製作一個專題PPT、進行一次課堂演講、組織一次討論會」)等實踐經驗,為學院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