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無題教學反思

無題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1-03-08 00:57:50

Ⅰ 議論文的詳細解說,應注意什麼

議論文應注意的問題:
一、 理順思路,嚴謹結構。
議論文的寫作思路,是議論文寫作過程中思維運行的軌道。如果不懂梳理寫作思路,就會「山窮水盡疑無路」,寫作議論文「冰泉冷澀弦凝絕」;如果善於梳理思路,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寫起議論文「間關鶯語花底滑」。
議論文,分析事實,論證道理,總要遵循一定的思維規律。這種思維規律反映在文章的外部形態上,就是具有一定體式的文章結構。議論問題的一般思維模式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大板塊。「提出問題」即在文章的開頭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分析問題」即在正文部分圍繞論點進行論證;「解決問題」即在結尾得出結論,或發出號召,提出前瞻性希望等。理順思路就要求作者在下筆之前關於「如何提出問題、如何解決問題、得出怎樣的結論或發出怎樣的號召」這些問題有一個系統地考慮,這樣才能寫出一篇結構嚴謹的議論文。
「提出問題」主要有五種思路。即開門見山提論點;講與論點相關的小故事生動引出論點;借名人名言有說服力的引出論點;由日常生活現象引論點;由與論點相關的優美語句引出論點。「解決問題」主要是對論點的重申或針對現實的號召。這兩部分的思路梳理起來相對較為容易,筆者在這里不再贅述。筆者想重點談談如何理順「分析問題」的思路。
「分析問題」部分即對論點進行論證的部分,是文章的重中之重。這一部分就更應按照一定的層次展開論述,理順其論述的思路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要理順這一部分的論證思路,在提出中心論點之後,應該問這樣幾個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何果?一般情況下一篇中學生的議論文習作,在分析問題部分只要從這四個問題中選擇一個或兩個展開即可。但不論從哪個角度展開,其分論點之間都要形成一定的聯系。一般來講有並列式、遞進式、對照式三種。如論點是「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個觀點意在強調「苦」的重要性。「為什麼苦很重要呢」?圍繞著這個問題去思考自然就可得到如下體現思路的分論點:①苦可以激發進取心;②苦可以培養堅強的意志;③苦可以培養創造精神。這幾分論點是對中心論點的條分縷析,它們之間是並列的,能夠顯示思維的全面性。又如論述「要勇於面對困難」可先問個「怎麼樣勇於面對呢」?圍繞這個問題思考可得到如下體現論證思路的分論點:①要承認困難,因為困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②要不怕困難,因為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③要分析研究困難,千方百計地戰勝困難。這幾個分論點之間是遞進的關系,是對事理作縱深剖析,能顯示思維的深刻性。再如「學貴多問」,圍繞這個論點提出「多問有何果,不多問又有何果」?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思考可得到如下體現論證思路的分論點:①多問可以相互參照,便於釋疑;②孤陋寡聞導致學業荒廢。 這兩個分論點是將事理分解成正反兩個方面,能顯示思維的鮮明性。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何果?」再通過對某一問題的回答理順文章思路,這樣就可以在下筆之前對「分析問題」部分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一般來講,寫作議論文的作者如果能梳理好「分析問題」部分的論證思路,也就解決了寫作議論文的重中之重,也就能將之與「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部分相聯系,寫出一篇思路順暢,結構嚴謹的佳作來。
二、理性議論,章顯深度。
議論文是靠議論說理的文章,應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只有充分的議論才能章顯理性的光輝、思想的深度。而現在好多學生的習作有述無論,有據無析,用堆砌的三五個事實論據來完成對論點的證明,沒有體現「我」的思辯色彩的議論之筆。這樣的議論文還停留在淺層次的羅列材料上,缺乏思想的深度。要想攻克這一弊病,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1)擺出事實論據後,要對論據有中肯的分析。只有議論性的闡述和分析,才能讓其更好地為論點服務。如:
自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起,世人頂禮膜拜的都是那些捨生取義的人,而鄙視唾棄苟且偷生的人。我想捨生取義固然可敬,但有時苟且偷生也是一種光榮。
三國後期,諸葛亮死後,姜維成了大將軍。為了完成丞相之遺志,他連年打仗。可最後軟弱的劉禪居然降了魏,姜維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也降了魏。可就在司馬昭死後第二年,奮斗直至兵敗身亡。象姜維這樣的人我們能說他貪生怕死嗎?他的偷生比殉死要承受更多的痛苦與折磨。我們可以想像,他選擇偷生要背負多大的輿論壓力呀!會有多少不懈的眼神,多少冷落的言語……他的偷生是一種爆發前的醞釀,而不是忠貞靈魂剝落。每一個有良知的人都不應因他的偷生而羞辱他,而應為他喝彩,視他為一種光榮。
這段話的後五句是對論據「敘」之後的「議」,有了它,論據才能更好地為論點服務,才能將「議論」二字更好地體現出來。
( 2)可以圍繞論點進行正反對比、比喻性的理性議論。議論文不光可以舉正例、反例,還可正反對比的理性分析。如以「寬容是美德」為論點的文章可以這樣議論:
一個懂得寬容的人一定是個胸懷開闊,目光長遠的人,他們懂得以大局為重,以長遠利益為重,這樣的人肯定能獲得事業與名望的雙豐收。一個不懂寬容的人一定是個心胸狹隘,鼠目寸光的人,他們只斤斤計較於眼前私利,雖可能收獲一時的利益,但最終定會身敗名裂。
當然還可緊扣論點以比喻論證的形式章顯理性的思維。如以「我們應樹立遠大目標」為論點的文章可這樣比喻議論:
目標對於成功,猶如空氣對於生命,沒有目標的人不可能成功。如果一艘輪船在大海中失去了方向,就會在海上打轉,直到把燃料用完,仍然到達不了岸邊。事實上,它所用掉的燃料,已足以使它來往於大海兩岸好幾次。一個人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以及達到這些目標的明確計劃,不管他如何努力工作,都像是一艘失去方向舵的輪船。
也可這樣比喻議論:
對奮發的人來說,目標就是一支號角;對迷茫的人來說,目標就是一聲呼喚;對痛苦的人來說,目標就是一爐炭火;對勤勉的人來說,目標就是一張風帆。
當然還可將正反對比與比喻結合起來進行理性分析。如以「行動是目標實現的保障」為論點的文章可這樣議論:
沒有目標的努力就像在黑暗裡摸索,沒有努力的目標就像是一顆沒發射的衛星,怎能飛向太空呢?只有目標和行動相結合,鳥兒才有了翅膀有了腿,才能自由的棲息,飛翔。
有了對論點的正反對比、比喻性的議論分析,就能在議論文中體現「我」的思辯色彩。
(3)做嚴密性的補充論述,章顯思想上的深度。議論文要求嚴密,無懈可擊,在議論文的總結之前來一段議論性的嚴密分析,既能更好地論證論點,又能體現思維的嚴密、思想的深刻。如《學會諒解》一文結尾之前這樣議論:
我這里所說的諒解不是無原則的妥協對讓,當遇到有損個人尊嚴、民族利益、國家榮譽的言行時,我們就不該諒解。
以「目標」為話題的文章也可這樣嚴密論述:
我這里所說的目標不是不切實際,好高鶩遠的空想;而是對自身能力清醒認識之後量身定做的理想。不是有損於他人、民族、國家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是實現自我價值,造福於人的美好願望。
有了這樣的論述,文章論證嚴密了,思維的全面性,思想的深刻性也就體現出來了。
議論文可以有一定的記敘之筆,但如果「敘」的過多就會消弱議論的性質,就會顯得膚淺,只有議論之筆占文章的大部分篇幅,才能體現論證色彩、思辯色彩,文章才有了思想上的深度。
三、過度有方,粘連得當。
一篇好的議論文除了思路順暢,結構嚴謹;以議為主,較有深度之外,還要做到過度有方,粘連得當。
(1) 論點與論據之間的過渡。這就是要求作者在觀點與事實論據、理論論據之間,用恰當的詞語來勾連,以接通文氣,使觀點和事例在語言形式上暢通無阻。
如:往事如煙,似水流年,漫漫人生路,我們總是面臨無數的選擇,無數的取捨,有時放棄一些東西是艱難的,因為這些東西或美麗、或精彩、或誘人,但當你放下之後,也許你會突然發現:原來放棄也是一種美麗。
當我們回顧浩瀚的歷史,當我們打開塵封的記憶,我們不難發現,有些人放棄少許卻獲得很多。東晉陶淵明不與世俗合污,不為五斗米折腰,他放棄了俯仰由人的仕途,卻享受到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愜意;唐代李白一生豪放不羈,浪漫飄逸,他不願低頭催眉,寧願棄官而去……
又如:諒解是人類的美德,是一種高尚的品質。在人際交往中,同志之間的諒解、支持與友誼比什麼都重要。
確實諒解非常重要,先哲們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聖人孔子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說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這種以己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諒解他人的深刻含義。
這兩段文字都是第一段提出論點,第二段舉事實論據或理論論據論證論點,第二段的首句就是「過渡」,正是有了這句過渡,觀點和論據才有機地聯系起來,上下文才一脈相承,暢通無阻。
(2)論據與論據之間的過渡。
在議論文中,論據與論據之間(這里主要是說事實論據)也要恰當過渡,文氣才能貫通。我們要注意詳寫的例子與略寫的例子之間的過渡,正面的例子與反面的例子之間的過渡,道理論據與事實論據間的過渡,古今中外間的事例的過渡等等。
如:蒲松齡一間草棚,一支毛筆,幾張板凳,幾壺茶水,他長期傾聽無數路人講述民間故事,因而文學史上便有了小說集《聊齋志異》。
學會傾聽,不僅能讓我們寫出精妙的文章,還能讓統治者、領導人在體察民情、安邦定國方面有所作為,取得成就。
唐太宗廣開言路,他善於傾聽魏徵等忠臣的進諫,改革時弊,才有「貞觀之治」我國的多黨合作制和政治協商制度,不就是為了傾聽各民主黨派提出的關於革命和建設的合理意見嗎?中國共產黨人學會了傾聽,才有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和中國建設的突飛猛進!
可見,學會傾聽,在歷史上,在現實里,都是有極大的好處的。相反如果不會傾聽,則於己、於人、於家、於國都會造成或大或小的傷害。
周厲王閉目塞聽,把百姓的意見當成洪水猛獸,把提意見的人抓來殺掉。周厲王最終沒有好下場。西楚霸王項羽聽不進謀士范增的建議,最後落得個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的悲慘結局……
在節選的這幾段文字中,第二段、第四段都起到了粘連上下文論據的作用,有了這樣的過渡、粘連,論據的取材就可縱橫上下五千年,綿延東西幾萬里;有了這樣的過渡、粘連,也就有了文章的順暢。當然寫作議論文還要處理好各層之間的過渡。這里不再舉例。

Ⅱ 老實人為什麼朋友少 人際交往能力低導致人緣太差

從描述上看老實人為什麼朋友少?老實人一般人品都很好,按理說人緣會非常不錯,但事實是老實人的人緣並不好,這也導致老實人普遍沒有什麼事業。

我們先看看人緣有什麼作用?人之間交往,第一可能有利益相關,比如關系好可以尋求幫助,中國人情社會嘛!

說到底,一切有關人際關系方面的學問和技巧都來源於對「人」的本質的研究和體察。准確地把握對方的個性特徵,及時地掌握其心理變化,並相機調整自己的應對策略,這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網路的前提和基礎。

而老實人恰恰是在認識「人」這個問題上不能保持清醒和理智,說得更尖刻一點,就是缺乏必要的悟性;他們往往以一種理想化的方式來看待和對待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他們總是以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來處理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關系,因此總是消極被動、事與願違。

簡單地說,就是老實人不能理解人的差異性和復雜性,不懂得靈活運用道德標准,不是根據現實需要而是只憑藉主觀理念來思考和處理問題。

老實人存在著人際交往上的偏誤,導致了不善外交成為老實人最致命的弱點之一,也是老實人事業無成的關鍵所在。

Ⅲ 以李商隱無題詩一首為列,淺析義山詩用典的特色

錦瑟無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說中國繪畫史上最大的一幅畫,是王維的《雪中芭蕉》;說中國詩歌史上最大的一首詩,無疑非李商隱《錦瑟》莫屬,二者足以堪稱中國文學史上的絕世雙璧。要說《錦瑟》這首詩之大,大得足以使你瞠目結舌。據黃世中先生《論王蒙的李商隱研究》(《文藝研究》2004年第4期)統計: 李商隱《錦瑟》是中國詩歌史上(除作為經書的《詩三百》)解人最多、爭論最大,聚訟最繁的一首詩。依筆者檢索所列,自北宋劉攽至於清末民初之張采田,共七十餘家、一百多條箋釋文字,大別有十種解讀。(《文史》第30輯)去年在《類纂李商隱詩校注箋評疏解》中又集腋新的資料,其詮釋至少在十四解以上,一曰:「令狐青衣說」,有劉攽、李碩、計有功、洪邁、胡應麟、馮舒、施閏章等七家之解;二曰:「詠瑟」說,有邵博、蘇軾、黃朝英、張邦基、胡仔、張侃、方回、姚隧、郎瑛、王世貞、馮班、吳景旭等十二家;三曰:「令狐青衣」和「詠瑟」調和合一之說,有許顗、劉克庄、都穆、屠隆四家;四曰:「詠瑟以自傷身世」說,有廖文炳、徐德泓二家;五曰:「情詩」說,有元好問、釋圓至、胡震亨、周珽、錢龍惕、杜詔、胡以梅、陸鳴皋、紀昀等九家;六曰:「悼亡」說,有朱鶴齡、錢澄之、朱彝尊、王士禎、錢良擇、查慎行、何焯(後轉為「自傷身世」說)、楊守智、徐逢源、陸昆曾、孫洙、姚培謙、程夢星、袁枚、汪存寬、許昂霄、翁方綱、馮浩、梁章鉅(後轉入「自傷身世」說)、姚瑩、陳婉俊、章夔、程韻篁、張采田(後轉入「自傷身世」說)等共二十四家,為清代最多的一種解說;七曰:「自傷身世」說,有王清臣、陸貽典、何焯、徐燮、汪師韓、田同之、薛雷、姚燮、梁章鉅、張采田等十家;八曰:「自傷兼悼亡」說,有杜庭珠、宋翔鳳二家;九曰:「令狐恩怨」說,有吳喬、沈雄、史念祖三家;十曰:「詩序或自題其詩」說,有程湘衡、王應奎、紀昀(兩說並存)、姜炳璋、宋於亭、鄒弢、馬長海等七家;十一曰:「傷唐祚或感國祚興衰」說,有方文輈、吳汝綸二家;十二曰:「寄託君臣朋友」說,有屈復、林昌彝二家;十三曰:「情場懺悔」說,有葉矯然一家;十四曰:「無解」說,有孫緒、胡薇元二家。以上十四解八十八家,約二百條詮釋,真是言人人殊,莫衷一是。 想必就這還會有遺漏,誰知道那些老古董們還會在哪些老古董里「作鄭箋」呢?老古董暫且擱置一邊,新鑒賞家們也來臚列排個隊: 程千帆《李商隱〈錦瑟〉詩張〈箋〉補正〈唐詩考素〉之一》,《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1期 何林天《李商隱〈錦瑟〉詩解辨──義山詩研究之二》,《山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4期 魏明安《評〈錦瑟〉詩的箋解》,《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1期 周振甫《李商隱〈錦瑟〉詩初探》,《山西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3期 張國光《試解〈錦瑟〉之謎──李商隱傾向李德裕黨之一證》《武漢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4期 李文初《李商隱〈錦瑟〉詩頸聯發微》,《暨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1期 李固陽《就〈錦瑟〉解與周振甫先生商榷》,《山西師院學報》1982年第2期 閻 琦《〈錦瑟〉新解》,《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3期 謝光龍《李商隱〈錦瑟〉賞析》,《文匯》1982年第8期 黃世中《〈錦瑟〉舊箋綜述》,《武漢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3期 《李商隱的無題詩和錦瑟詩討論綜述》,《文史知識》1983年第4期 梁 樞《〈錦瑟〉新論》,《西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2期 賈恩洪《考辯〈錦瑟〉 論箋〈無題〉》,《沈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學報)1984年第4期 鍾來因《〈錦瑟〉非音樂詩而是〈玉溪生詩集序〉──兼與梁樞同志商榷》,《西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1期 張昌余《〈錦瑟〉詩舊說新證》,《當代文壇》1985年第2期 鍾來因《論〈錦瑟〉為〈玉溪生詩集〉序》,《藝譚》1985年第3期 劉若愚《關於李商隱的〈錦瑟〉詩》,《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6期 周聖偉《辭微意隱感慨深──李商隱〈錦瑟〉詩臆說 》,《中文自學指導》1986年第7期 鄧韶玉《〈錦瑟〉而今得解人──欣讀吳調公先生〈李商隱研究〉》,《上海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2期 朱光潛《讀李義山的「錦瑟」》,《美育》1987年第3期 李希炎《〈錦瑟〉·象徵詩·朦朧詩》,《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4期 周 蓉《李商隱〈錦瑟〉之我見》,《溫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1期 張佐邦《李商隱〈錦瑟〉反思》,《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8年第3期 張迎勝《李商隱〈錦瑟〉詩臆解》,《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88年第3期 田 谷《解鈴還須系鈴人──李商隱〈錦瑟〉詩臆說》,《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3期 王福民《李義山〈錦瑟〉詩演義》,《文學遺產》1988年第5期 黃世中《〈錦瑟〉箋釋述評及悼亡說新箋》,《文史》1988年總第30期 黃世中《〈謁山〉〈玉山〉詩解與千年〈錦瑟〉之迷》《長沙水電師院學報》1990年第3期 張海鷗《從〈錦瑟〉詩看李商隱詩歌意象的凄幻特徵》,《名作欣賞》1990年第4期 吳奔星《詩的明朗與含蓄──兼論李商隱的〈錦瑟〉》《文學評論》1990年第6期 王 蒙《一篇〈錦瑟〉解人難》《讀書》1990年9期 王 蒙《再談〈錦瑟〉》《讀書》1990年10期 張中行《錦瑟無端》《讀書》1991年4期 王 蒙《錦瑟的野狐禪》,《隨筆》1991年第6期 蕭傳坤《李商隱〈錦瑟〉詩之我見》《閱讀與寫作 》,1992年第6期 阮永謙《李義山〈錦瑟〉》《綿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4年第3、4期 鄭官柱《終身之困 難言之隱──李商隱〈錦瑟〉新釋》《文史知識》1994年第10期 李永英《幽曲縹緲話〈錦瑟〉》《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5/01 陳之卓《李商隱〈錦瑟〉詩別解》《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5/02 郝 瀚《無端的思緒 無限的時空 無盡的惘然──李商隱詩〈錦瑟〉的又一種解讀》《名作欣賞》1995/02 唐嘉榮《李商隱〈錦瑟〉詩審美論析》《學習與探索》1995年第2期 鍾來茵《〈談藝錄〉中〈錦瑟〉為詩集序說發凡》,《江蘇社會科學》1995年第2期 史少青《李商隱〈錦瑟〉詩的藝術特色》,《文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6/01 夏其模《我對〈錦瑟〉詩的理解》,《安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6/01 劉 偉《禪說李商隱〈錦瑟〉詩》,《中國宗教》1996/02 王次澄《李義山〈錦瑟〉詩賞析》,《古典文學知識》1996年第3期 李 平《〈錦瑟〉難解──談當代語義學幾種理論在解讀中的運用》,《徽州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 李固陽《為破譯〈錦瑟〉進一解》《書屋》1997/01 祁曉輝《滄海月明珠有淚──我讀〈錦瑟〉》《呼蘭師專學報》1997/02 楊艷梅《〈錦瑟〉是悼亡詩新證》《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7/04 劉玉峰《詩的明朗與含蓄──兼論李商隱的〈錦瑟〉》《濮陽教育學院學報》1998/02(抄襲吳奔星) 李永英《一曲〈錦瑟〉解人難》,《吉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 寧德厚《一曲〈錦瑟〉詠終生》《昆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02 田寶琴《我心目中的「錦瑟」──讀李商隱〈錦瑟〉》,《名作欣賞》1999年第2期 藍 柯《也談李商隱的〈錦瑟〉詩》,《河池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03 孫明君《追憶與惘然:也談李商隱的〈錦瑟〉》,《文史知識》1999年第5期 王鐵麟《語境與詩解的多元性──李商隱詩〈錦瑟〉論例及其它》《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01 李希炎《從〈錦瑟〉看李商隱的無題詩》,《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欒英良《從意象組合方式解〈錦瑟〉詩》《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0/01 胡菁娜《復義和李商隱的〈錦瑟〉》《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01 張永禮《李商隱〈錦瑟〉詩試釋》《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2000/02 楊憲益《李義山〈錦瑟〉詩試解》,《燕京學報》2000年第8期 汪 權《「軟焦點」建構典型──〈錦瑟〉解讀》《閱讀與寫作》2000/09 林功成《關於語言、闡釋和虛無主義──兼談對〈錦瑟〉詩的解讀》《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03 吳艷玲《〈錦瑟〉為「玉溪生詩集序」說質疑》,《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劉廣濤《心有千千結 詩成千古謎──李商隱〈錦瑟〉創作心態管窺》《聊城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05 羅 漫《錦瑟·日暖·春天之詩》《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1/06 何曉波《朦朧而悠美的錦瑟》《語文教學與研究》2001/06 徐克瑜《人生經驗世界與藝術象徵世界的統一──李商隱〈錦瑟〉詩的細讀批評》《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2/01 杜 成、馬萬倫《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淺論李商隱的幕府生活與抒情詩創作》《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02/01 李希炎《從〈錦瑟〉看李商隱的無題詩》《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01 向樹英《淺析〈錦瑟〉詩的情感內涵》《滁州師專學報》2002/02 黃維梁《迷惘的悲情──李商隱的〈錦瑟〉》《名作欣賞》2002/03 徐 艷《略析〈錦瑟〉的語言張力》《名作欣賞》2002/03 范曉燕《李商隱〈錦瑟〉詩再解讀》《求索》2002/04 徐瑾琪《蒼涼,荒謬的「真理」──也談〈錦瑟〉》《唐都學刊》2002/04 駱冬青《〈錦瑟〉:情成於樂》《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3/02 彭國建《〈錦瑟〉解讀及一種閱讀經驗之探析》《九江師專學報》2003/03 劉思湖《淺釋李商隱〈錦瑟〉詩的藝術魅力》《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03 劉學鍇《從紛歧走向融通──〈錦瑟〉闡釋史所顯示的客觀趨勢》《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3/03 孫桂平《〈錦瑟〉別解》《學術探索》2003/04 吳振華《朦朧歧解千古謎 空幻莫測通境情──李商隱〈錦瑟〉賞析》《名作欣賞》2003/04 戴永忠《以詩證詩 知人論世──李商隱〈錦瑟〉析疑》《學語文》2003/05 張 偉《一篇〈錦瑟〉解人難──李商隱詩歌解讀問題新證》《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05 王繼堯《「一弦一柱思華年」——〈錦瑟〉典故試析》《中華詩詞》2003/08 駱冬青《〈錦瑟〉:情愛心音》《名作欣賞》2003/08 趙永江《眾說紛紜話〈錦瑟〉》《名作欣賞》2003/08 李紅春《徘徊於執著與超脫間的詩魂──李商隱〈錦瑟〉一詩的文化解讀》《名作欣賞》2003/08 陸精康《聚訟紛紜說〈錦瑟〉》《語文天地》2003/15 李 陸《〈錦瑟〉新解》《現代語文》(高中讀寫版) 2003/22 沈時蓉《詠物詩的情節鏈與李商隱的〈錦瑟〉詩》《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02 張雪梅《〈錦瑟〉多重性主題解讀》《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4/04 葉桂桐《李商隱〈錦瑟〉解謎》《名作欣賞》2004/08 曾炳衡《精彩的抒情詩 精簡的回憶錄──〈錦瑟〉一詩新讀》《名作欣賞》2004/08 郭真義《〈錦瑟〉箋釋又一說──介紹一篇新發現的黃遵憲佚文》《文教資料》(初中版) 2004/15 朱慶和《托意空靈 哀怨迷離──李商隱〈錦瑟〉賞析》《中學生讀寫》(高中) 2005/01 賀 靈《李商隱〈錦瑟〉考辯》《黔西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01 李國文《因〈錦瑟〉而想起的》《文學自由談》2005/01 李國文《梁啟超讀〈錦瑟〉》《神州》2005/02 張汝山《自彈錦瑟對潛意識心象的激活──〈錦瑟〉的別一種解讀》《勝利油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02 陶曉躍《〈錦瑟〉:李商隱的「傷」隱之作》《師道》2005/04 蕭 音《感受心靈深處幽微的情思──對李商隱〈錦瑟〉的再解讀》《甘肅教育》2005/05 成 迅《李商隱〈錦瑟〉詩說》《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05 徐 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談〈錦瑟〉中的用典》《語文教學之友》2005/07 楊芙蓉《「寄遙情於婉孌 傳深怨於蹇修」——臆說李商隱〈錦瑟〉詩》《名作欣賞》2005/10 《徐復觀說〈錦瑟〉的藝術性》《名作欣賞》2005/15摘自徐復觀《環繞李義山(商隱)〈錦瑟〉詩的諸問題》 李國文《梁啟超讀〈錦瑟〉》《名作欣賞》2005/15 朱洪舉《追體驗、解碼、暗道之尋找──對徐復觀《環繞李義山(商隱)〈錦瑟〉詩的諸問題》一文之發微》《名作欣賞》2005/15 章 琪《〈錦瑟〉與李商隱》《初中生之友》2005/33 這還只是「文革」後刊物名目里有「錦瑟」的,也必定掛一漏萬。至於很多很多篇名未用「錦瑟」而實際是談論《錦瑟》或談及《錦瑟》的,還有很多很多書籍著作里也都論及《錦瑟》的,這百十來篇也就只是《錦瑟》問題的冰山一角。 瞠目結舌也好,眼花繚亂亦罷,「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看來還得搬出青原惟信那句「見山是山」的老話:乍見《錦瑟》——暫醉佳人錦瑟旁(杜甫《曲江對雨》),當然生「獨恨無人作鄭箋」之感;若得知以上如此之名目——解醉佳人錦瑟傍(陳師道《次韻夏日》),立馬意識是「人人都在作鄭箋」;等對上面各名目略知一二後——肯醉佳人錦瑟傍(朱熹《次韻劉秀野早梅》),自然又回到了「獨恨無人作鄭箋」。的的確確—— 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元好問) 獺祭曾驚博奧殫,一篇錦瑟解人難。(王士禎) 千年滄海遺珠淚,未許人箋錦瑟詩。(葉嘉瑩) 這當然也疊現出《錦瑟》歷程的三個境界。 場子拉開了,陣勢架起了,龍門陣前還得掛出那幅曾經用過的對子: 佣耳賃目,未飲先醉,擊節絕倒,自欺欺人。 不解翻空,務求坐實,尤而復效,通人之蔽。 橫批是「為學知止」。再送上一份註解「以《詩》之喻視同《易》之象,等不離者於不即,於是持『詩無達詁』之論,作『求女思賢』之箋;忘言覓詞外之意,超象揣形上之旨;喪所懷來,而亦無所得返。以深文周內為深識底蘊,索隱附會,穿鑿羅織;匡鼎之說詩,幾乎同管輅之射覆,絳帳之授經,甚且成烏台之勘案。」這些都是錢鍾書先生的。為何都用錢鍾書的言語,首先是錢先生的言語精到,其次談《錦瑟》第一個繞不開的就是錢先生。錢鍾書不世之鴻儒也,海闊天空話《中國詩與中國畫》之大題,然亦高屋建瓴,醍醐灌頂;二川草根門外漢者,局天蹐地談一首詩和一幅畫之小目,還得畫地作牢,步步為營。有一點是相似的——「我想探討的,只是歷史上具體的文藝鑒賞和評判。」(該話原為:我有興趣的是具體的文藝鑒賞和評判。為眾多「錢迷」所引用,錢先生將其作改,想必是有內中原委的。) 前者「中國繪畫史上最大的一幅畫」,那是一盤「回鍋肉」外加一碟「怪味拼盤」;今者「中國詩歌史上最大的一首詩」,則是新鮮烹制一盞「麻婆豆腐」。盡管敝鄉有「豆腐不上席」的說法,但這「麻婆豆腐」雖先讓你嘴唇跳舞、舌頭打摶,實際帶點「疫苗」性質,或許將來有人再來「麻」(敝鄉土語,與東北土詞「忽悠」同義)你時,多少有點預防抵抗力。 《錦瑟》是中國朦朧詩的鼻祖,同時也是這類詩不可超越的頂峰。多少學子殫精竭慮終無所獲,幾許雅士窮經極典不知所雲;釋惑者信誓旦旦而美言難信,解迷者確鑿聲聲且欺世騙己;抉微鉤沉與圓夢解讖難分涇渭,捉風捕影與窮幽洞玄堪稱兄弟。《錦瑟》啊!《錦瑟》——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大師與巫師齊飛,探賾共胡猜一色。 (記不得是《管錐編》多少頁了)美食家們得出一條共識:最好的美食就是飢餓。這碟「麻婆豆腐」過兩天再端上來,漢語的「兩天」具體是多久呢?漢語自己都說不清楚。就美食的角度而言,哈拉子流到地上之日,就是「麻婆豆腐」上桌之時。

Ⅳ 魯迅名言+賞析+看法

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魯迅名言

要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魯迅名言

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魯迅名言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被別國所注意。--魯迅名言

寫小說,說到底,就是寫人物。小說藝術的精髓就是創造人物的藝術。--魯迅名言

勇者舉刀向強者--魯迅名言

寫不出的時候不硬寫--魯迅名言

希望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這就像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名言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國自己是不肯動彈的。--魯迅名言

以無賴的手段對付無賴,以流氓的手段對付流氓。--魯迅名言

希望是附麗於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魯迅名言

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表出來--魯迅 魯迅名言警句精粹

社會上崇敬名人,於是以為名人的話就是名言,卻忘記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種學問或事業--魯迅名言魯迅名言警句精粹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名言

一滴水,用顯微鏡看,也是一個大世界。--魯迅名言
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得難。 —— 魯 迅

在行進時,也時時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頹唐,有人叛變,然而只要無礙於進行,則越到後來,這隊伍也就越成為純粹、精銳的隊伍了。 —— 魯迅

單是說不行,要緊的是做。 —— 魯迅

巨大的建築,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 —— 魯迅

空談之類,是談不久,也談不出什麽來的,它始終被事實的鏡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 魯迅

殺了「現在」,也便殺了「將來」。----將來是子孫的時代。 —— 魯迅

孩子是要別人教的,毛病是要別人醫的,即使自己是教員或醫生。但做人處事的法子,卻恐怕要自己斟酌,許多人開來的良方,往往不過是廢紙。 —— 魯迅

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 —— 魯迅

沒有沖破一切傳統思想和手法的闖將,中國不會有真的新文藝的。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前途的燈光。(魯迅)
所寫的事跡,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者聽過的緣由,但決不會用這事實,只是採取一端,加以改造,或者生發開去,到足以幾乎完全發表我的意見為止。人物的模特兒也一樣,沒有專用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魯迅)

要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魯迅)
從噴泉里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里出來的都是血。(魯迅)
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魯迅)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被別國所注意。(魯迅)
寫小說,說到底,就是寫人物。小說藝術的精髓就是創造人物的藝術。(魯迅)
散文的體裁,其實是大可以隨便的。有破綻也不妨。做作的寫信和日記,恐怕也還不免有破綻,而一有破綻,便破滅到不可收拾了。與其防破綻,不如忘破綻。(魯迅)
節省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於延長了人的生命。(魯迅)

賞析:我們一定要抓緊一切時間,干出一番事業,才能有所收獲,有所成就!!!

Ⅳ 醫學人文包括哪些內容

醫學人文,是一門醫學和人文學的交叉學科。正如其名,是研究醫學與人文關系及從人文觀念角度出發對各種醫學現象,事件進行思考,總結的學科。自文明創始以來,人類對於生命,健康的思考從未停止過,因此有關於醫學人文的思想言論自古即有,但較早時期醫學人文只是醫學的一個分支,一般是由長期或曾經從事醫學工作人員自主思考總結得出的一些結論或心得,醫學人文長期處於無正式定義階段。

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對於醫學其人文性的思考越來越多,對於生命的思考也越來越深刻,這為醫學人文的誕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論基礎;隨著醫學工作者整體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醫學工作者對於工作的思考與總結也日益增多,其質量也日益提高,這為醫學人文的誕生提供了很重要的學術基礎。

醫學人文學系作為一門年輕但是對人類發展意義重大的學科,在不斷探索中逐漸發展。醫學人文(medical humanities)是一個探討醫學源流、醫學價值、醫學規范以及與醫學有關的其它社會文化現象的學科群,包括醫學史學、醫學哲學、醫學倫理學、衛生法學、衛生經濟學、醫學社會學等。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後,隨著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以及關於醫學的「目的和價值」問題的探討成為熱點,我國醫學人文學的教學與研究便出現了熱潮,一些醫學院校陸續開始了醫學人文學的教學,一些醫學人文學方面的著作也相繼問世。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我國醫學人文學在這一熱潮中得到了長足發展。然而這一時期我國醫學人文學的發展還存在許多缺憾,諸如其發展多為孤立的、單向度的,缺乏學科間的交流與融合,沒有形成與醫學相匹配的醫學人文學學科群,沒有充分發揮醫學人文學在醫學發展中「規范與引領」的作用等。正如北京大學醫學史研究中心張大慶教授在《制約我國醫學人文學科發展原因的探究》中所說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醫學在20世紀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現在對醫學失望和懷疑的氣氛卻更濃」。那種對醫學新進展的歡呼已不復存在,「存在的是對遺傳工程和生物技術發展可能出現後果的恐懼日益增長,對醫療保健非人格化傾向的不滿,對不堪重負的醫療費用和衛生資源分配不公的批評。」 這正是對醫學人文學沒能及時地解決醫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而產生的後果的寫照,這也正表明了加強醫學人文學建設的現實必要性。站在二十一世紀的起點,當我們在為二十世紀醫學得失歡呼或悲嘆時,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充滿挑戰與生機的未來。在新世紀的新形勢下,中國必須加強醫學人文學的建設。

首先,醫學作為直接面對人的科學比其它科學更強調人文關懷。

「科技以人為本」,這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終極目的。科學技術的價值最終要通過人們的生產生活狀況體現出來,要以人類社會的文明程度來衡量,故應強調科學技術的社會屬性,突出科學技術的人文價值,防止科學技術的「失范」或「異化」。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原華中理工大學校長楊叔子教授曾指出的:科學是求真,要回答的問題是「是什麼?為什麼?」;人文是務善,要回答的問題是「應該是什麼?應該如何做?」。科學活動本身並不能保證其發展和應用有利於人類的進步,人文活動也並不能保證其本身是建立在客觀規律基礎上的。① 因此,人文必須以科學為基礎,科學必須以人文為導向。沒有人文導向的科學技術,要麼對人類毫無價值,要麼只能給人類帶來災難。

醫學除具有科學技術的一般屬性以外,還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在於醫學是一門直接面對人的科學,即以人為研究客體,又直接服務於人的科學。醫學比其它任何科學都更強調人文關懷,要求醫學工作者具有完善的人性修養。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認為「醫術是一切技術中最美和最高尚的」, 「醫生應當具有優秀哲學家的一切品質:利他主義,熱心、謙虛、冷靜的判斷……」。中國古代南齊陽泉在《物理論·論醫》中指出:「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醫,必選名姓之後,其德能仁恕博愛」。這表明「仁愛」、「達理」是「醫者」的必備條件,「醫者」正是科學技術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典範。中國素有「人文學術之邦」的美稱,人文關懷一直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內涵。中醫十分重視醫療實踐的倫理價值,醫療活動是以病人而不是以疾病為中心,把病人視為一個整體的人而不是損傷的機器,在診斷治療過程中貫穿著對病人的尊重、關懷,主張與病人進行情感的溝通,充分體現了「醫乃仁術」的基本原則。

無論作為有共性的科學技術還是作為有特殊性的醫學,無論是古代哲人的論述還是當今人們的期望,都把「科學技術與人文精神的結合」作為醫學的理想模式。

進入20世紀以後,在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的潮流中,醫學也得到了迅猛發展,現代化的診療設備和葯物可謂目不暇接。醫療設備和葯物的先進,是醫學技術現代化的表現,也是改善人類健康狀況的重要條件,其本身並無可厚非。但是,「科技萬能」、「技術至善」主義的張揚卻使當今醫學出現了非人性化的傾向。醫學工作的對象不再是病人,而是疾病;病人也不再是完整的富有情感的人,而被當作一部需要修理或更換零件的機器;無論是醫生還是病人乃至整個社會人群,都沉浸在「先進儀器設備和葯物保障健康」的現代迷信之中。這是技術至善主義引導下的「醫學異化」,表明醫學已逐漸背離了其固有的價值標准和行為規范,正在違背「科技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醫學異化」帶給我們的不一定是健康幸福,而是不一定有效的「新葯」、不一定必要的手術和一定昂貴的醫療費用。據報道,有30~40%的手術是不該做的。在成千上萬種葯物中,確切有效的僅佔10%,可有可無的佔30%,根本無效的佔60%。② 除此之外,還有越來越多因誤診而導致的醫療事故、醫療糾紛,「見錢才開」、見死不救的醫德失范,葯品和醫療器械銷售中的骯臟交易,以及存在於醫葯衛生戰線的其它腐敗現象等。這些都是醫學與人文精神脫離的嚴重後果,不僅無益人們健康狀況的改善,而且最終將束縛醫學自身的發展。因此,現代醫學呼籲人文精神的回歸,呼籲醫學與人文的完美結合。

醫學在發展中遇到或出現的諸多社會問題,醫學自身是難以解釋和解決的,不得不藉助於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例如當醫院的經濟利益或規章制度與救死扶傷的責任發生沖突時;當醫患關系緊張直至產生醫療糾紛時;當人們對衛生資源分配不公而提出批評時;當醫學新進展給傳統倫理道德帶來沖擊而導致新的恐慌時;醫學將何去何從?人們將如何抉擇?這些問題不得不依靠醫學社會學、醫學倫理學、衛生法學、衛生經濟學、醫學哲學等交叉學科來解決。因此,無論是從增進人類健康角度看,還是從醫學自身發展角度看,都必須加強醫學人文學的建設。在構建醫學與人文完美結合的現代醫學模式的同時,促進人類社會的文明。

其次,新世紀新形勢新型醫學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醫學人文學的建設。

弗洛姆曾指出「19世紀的問題是上帝死了,20世紀的問題是人類死了」。的確,在打碎了神學桎梏之後的20世紀,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比之前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總和還要多;科技進步的速度比之前的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快。這是人類歷史的奇跡,但也正是這個奇跡造成了人類自身的悲劇——物質淹沒了人性,科技代替了人文。回顧20世紀的得失,我們明確了21世紀的責任:回歸人文,找回人性。當然,這並不是要求我們屏棄科學技術,拒絕科技進步帶來的物質財富,而是要求在科學技術中注入人文精神,在物質追求時注重人性修養,實現科技與人文、物質與人性的完美結合。

新世紀,新使命,要求有一代新人。何以培養新世紀能肩負新使命的新人?當然要依靠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的完整教育。20世紀的新中國由於深受科技落後而帶來的無窮災難之苦,因而渴望科學技術的進步,提出了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的觀點,號召全國上下齊心協力,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人才培養理所當然地選擇了科學教育模式。然而到了21世紀,人正在從面片追求智力發展到人的全面發展轉變,人類社會也正在從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向社會全面發展轉變,這些轉變要求教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的前提)也必須轉變,即由單純的科學教育轉變為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的完整教育。就醫學而言,雖然在20世紀末人們就認識到了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在醫學中的重要地位,也提出了醫學模式應當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但是,時至21世紀,這一轉變也沒有真正實現。截止2013年大多數醫學工作者內心深處還是迷信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雖然在部分高等醫學院校和醫葯衛生機構一些人在呼籲重視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交叉學科的教學和研究,但是響應者無幾。要真正實現醫學模式的轉變,實現醫學與人文的完美結合,就得培養大批既有高精尖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又有豐富而深厚的人文知識的新型醫學人才。因此,必須加強醫學人文學的建設,把人文社會科學尤其是與醫學有關的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交叉學科課程納入到醫學教育的教計劃之中,實施完整的醫學教育(醫學科學與醫學人文相結合的教育)。

21世紀也是開放的世紀,世界正在由區域性向全球化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中國與外界的接觸將會日漸頻繁,尤其是加入WTO以後,中國將全方位地參與到國際交往和國際競爭之中。加入WTO後,知識產權的保護將得到更加嚴格的實施,仿冒專利期內的產品將是違法行為;降低關稅和取消對進口的數量限制,允許外國商品進入本國市場與國產品進行競爭;以及服務貿易的開放都對我國醫學衛生事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根據中國關於加入WTO後削減關稅的承諾,從2000年起中國進口醫葯產品的平均關稅稅率將逐步降低,而葯品進口許可證制度等非關稅措施也將逐步取消。在服務貿易方面,中國承諾在2003年1月1日開放葯品的分銷服務業務,取消地域、數量限制,外商可在中國從事采購、倉儲、運輸、配送、批發、零售及售後服務。此外,外商將可開辦合資、合作的醫療、牙醫服務,並可以控股,有證書的外籍醫生來華工作由半年延長至一年。由此可見,加入WTO後,通過實施知識產權協議、減免關稅並弱化和取消非關稅壁壘、以及執行服務貿易總協定,將對我國醫葯領域的研發、生產、流通(包括批零、進出口)乃至醫療服務等產生全方位的影響。中國的醫葯衛生事業在新世紀的國際交往與競爭中要立於不敗之地,要求有大批富有創新意識、法律意識、競爭意識和服務意識的新型醫學人才。這樣的醫學人才,只有通過醫學科學與醫學人文相結合的完整醫學教育才能培養出來。

加強醫學人文學的建設是實施完整醫學教育的重要途徑,即在教學計劃中除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以外,還包括醫學社會學、醫學倫理學、衛生法學、衛生經濟學等交叉學科和其它的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把不同學科(課程)對人才素質的不同方面的培養作用整合起來,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醫學人才。

再次,加強醫學人文學建設也是適應世界科學發展趨勢的需要。

有人曾預言「軟科學將領導未來科學新潮流」。在科學技術已有了長足發展的21世紀,人們更強調人文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交叉學科的研究。早在199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就發表了一份《聯合國人文發展報告》,提出了「人文發展」的概念,指出人文發展狀況(人的健康長壽、受教育機會、生活水平、生存環境和自由程度等指標的綜合發展狀況)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這表明科學技術的進步並不一定意味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人文發展狀況才是人類文明的標志。因此,世界許多國家都在發展科學技術的同時,加強人文社會科學的建設,尤其是加強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的建設,以充分提高其人文發展水平。

在醫學方面,由於醫學是直接面對人的科學,醫學及醫學人文學的發展對人文發展水平有直接的影響,因而世界各國尤其重視醫學人文學的發展。一些國家在醫學院校紛紛建立了醫學人文學的研究機構

Ⅵ 龔自珍 無題

一、整體感知

1.飲酒(其五)

《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後陸續寫成的一組五言古詩,為酒後即興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上是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這組詩共20首,以這一首的格調最為閑雅有致。

詩人從居住的草廬寫起,反思歸田後自己的生活狀況。他並沒有隱居山林岩穴,也沒有寄身廟宇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身處「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會有鬧市,也就會人來車往,喧囂不絕於耳,可詩人卻說「而無車馬喧」。這是為什麼呢?第三四句的自問自答揭開了謎底。「問君何能爾」一句轉換敘事角度,將抒情主體客體化,彷彿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問下去,頗富情趣。「心遠地自偏」一句,以極為精練的語言,做出了回答:因為心情閑適,心志高遠,所以居所也顯得偏僻安靜。

詩的前四句構成一個意義「方陣」,通過敘事和議論,定下全篇的基調。王安石曾贊賞這四句詩為「奇絕不可及之語」,推崇備至。以下幾句主體隱去,進入「寫景區」,即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所稱道的「無我之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筆,是在不經意中道出的「絕妙好辭」,可謂渾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國維的話來說就是「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兩句,抒情主體又漸漸浮出,寫眼前景物,脫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韻。最後兩句,詩人寫出了面對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這里暗用了《莊子·外物篇》的說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說,再精妙的語言,也不足以傳達人們復雜的感受。語言的盡頭就是音樂,就是舞蹈,就是無聲的沉默。

2.行路難(其一)

「行路難」是樂府古題,多詠嘆世路艱難及貧困孤苦的處境。李白這組《行路難》詩主要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情懷,這里選的是第一首,在悲憤中不乏豪邁氣概,在失意中仍懷有希望。

詩以敘事開篇,漸而過渡到抒情。開頭以極為誇張的筆法領起,寫「金清酒」,「玉盤珍羞」,彷彿在營造歡樂的宴飲氣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轉直下,忽說「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這樣強烈的反差,襯出詩人內心的悲苦。當精神苦悶的時候,美味佳釀也難以下咽。南朝宋詩人鮑照《擬行路難》第六首開頭為:「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李白顯然化用了這一詩句,不過增加了「對比度」,以樂景寫哀,強化了哀的程度。那麼,詩人的悲哀到底是因為什麼呢?答案是模糊的,朦朧的,充滿「詩意」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是一種憂來無端的惆悵,是一種無所適從的迷惘。詩人以形象化的語言,寫出了世途的艱難,寓含著無限的悲慨。現實之路雖然坎坷險阻,但夢還在,理想還在。詩人多麼希望像姜太公一樣,八十歲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樣,夢見自己乘舟到「日邊」,有為於當世。但理想和現實是有距離的,理想不能征服現實,現實也不肯認同理想。這樣的痛苦交織於詩人心中,他終於發出「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嘆。詩的結尾,在沉鬱中振起,堅定了「長風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滄海揚帆的勇氣。

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關中地區鬧飢荒,民不聊生。這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現在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現在甘肅成縣)到了四川。在親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過上了暫時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樂和自足,於是歌唱春雨,尋花漫步,遣興江邊,以詩酒自娛。但是,這種表面上的安逸,掩飾不住他的貧窮,更不能沖淡他那一貫的憂國憂民情懷。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場暴風雨襲擊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從浪漫的隱居生活中敲醒,讓他面對現實,讓他憂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詩題本身就很有趣。茅屋為秋風所破,為什麼還要「歌詩一首」?是什麼牽動了詩人的詩情呢?

詩以描述開篇,完全是寫實的手法。先寫秋風的威力,「怒號」是其聲勢,捲走屋上茅草是其「戰績」;再寫自己無可奈何的情狀,面對這大自然的強者,只好任其所為,眼看著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飛的掛在了樹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面對大自然的暴力,詩人表現得較為平靜,甚至還有幾分耐心去欣賞它。但面對頑童的「趁風打劫」,他卻真的動了肝火。它如實地寫出了自己的失態,是那樣率真。與其說他是在和孩子們生氣,不如說他是在和自己生氣。他恨自己老邁年高,生活無依,一事無成,於國於家都沒什麼用了。也許還深責自己缺乏修養,和小孩子們一般計較。總之,焦灼之後,他轉為沉靜,漸而苦苦地思索。

大風過後,黑雲涌來,不用說,秋雨是不請自來的了。詩人收回自己的視線,不再關注大自然的風雲變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賴以生存的茅屋裡。多年的貧困,多年的流離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鐵的被子,也讓睡覺不老實的孩子蹬破了。滿屋漏雨,沒有乾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卻不管不顧地下個不停。這是怎樣的生活啊!長夜漫漫,詩人失眠了。而「自經喪亂」,已不知有過多少個這樣的夜晚,灑淚沾襟又有什麼用呢?

突然,詩人從沉思中振作起來,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這時,理想戰勝了現實,意志戰勝了嘆息。雖然他現在缺少「風雨不動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現這樣的房屋,能夠溫暖天下寒士,他寧可獨守茅屋,受凍而死!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懷呢?這是一種飽覽民生疾苦、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就像他在兵荒馬亂中寫「三吏」「三別」一樣。

這是一首歌行體的古詩,連續的韻腳變換體現了「歌」的特點,單行散句乃至長短句的錯落搭配,又體現了「行」的動感。正因為有了現實的觸動,有了內心的渴望,詩句才能這樣不假修飾,從胸臆中自然涌現。全詩先敘事,後議論抒情,既寫了詩人貧窮甚至惱羞成怒的窘狀,也表達了詩人博大寬廣的胸懷,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4.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代天寶年間,李唐王朝與西北少數民族邊境戰事不斷,許多文人也紛紛投入軍人幕府,尋求個人發展,並體驗到邊塞緊張激烈的軍旅生活和新奇獨特的自然風光,形成了盛唐邊塞詩派,岑參就是盛唐邊塞詩人的傑出代表,他的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也成為邊塞詩的名篇佳作。

全詩共十八句,正如詩題所示,按內容大體上可分為兩個部分,即「詠雪」(前十句)和「送別」(後八句)。開頭兩句,突出了邊塞的氣候特徵:北風掃盪,草木摧折,八月飛雪。一個「即」字,表明這里與內地相比,冬天來得格外早,不免使人驚異。接著,詩人發揮神奇的想像,將北風看作春風,將雪花比作梨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比喻何等新奇,格調多麼豪邁!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表現出這種化苦為樂、積極向上的樂觀情懷,才能寫出這樣的千古名句。下面兩句詩仍追逐著雪花來寫,不過情景一轉,由戶外寫到室內。雪花飄進珠簾,沾濕羅帷,輕柔而浪漫,還真有幾分梨花的神韻。但「狐裘不暖錦衾薄」的嚴酷現實也提醒人們,伴隨著雪花的到來,寒冷也悄悄地跟進,在考驗人們的毅力和耐心。後面兩句詩就接著寫到:「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這是從軍旅生活方面寫天氣的寒冷。將軍不能彎弓,不能披戰衣,怎麼帶兵打仗呢?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類顯得這樣的無助和無奈。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兩句是過渡性的,將視線又轉向「外景」,以百丈堅冰點綴大的環境,以萬里愁雲引出送別的氣氛。下面寫送別的場面,簡略而有情味。「胡琴琵琶與羌笛」,這種純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樂器齊鳴和響,給邊塞的軍中宴飲增添了幾分蒼涼悲壯的豪氣。天色已晚,暮雪紛紛,紅旗不卷,「歸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黯然。但詩人卻拋開了離愁別緒,以高昂的格調收束全篇。結尾四句,形成頂針,內容接續,如行雲流水,畫出一幅空曠寂寥的雪中送別圖景。「雪滿天山」令人凄迷,「山迴路轉」使人惆悵,而雪地上的馬蹄印跡,又把送別的思念延伸到遠方。這個「開放式」的結尾,給人以無盡的遐思。

5.己亥雜詩

龔自珍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學家,他在清王朝表面繁榮之際,就向當局發出了警告;在眾人酣歌太平之時,就指出了危機四伏的前景。他稱當時的社會為「日之將夕,悲風驟至」,極力呼籲改革。但他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官職卑微,抱負無法施展。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鴉片戰爭的前一年,他已48歲,對清朝統治者大失所望,毅然決然辭去官職,回歸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雞毛寫在賬簿紙上,投入一個竹筐里。後來共「得紙團三百十五枚,蓋作詩三百十五首也」(《與吳虹生書》),這就是著名的《己亥雜詩》——那一年是己亥年。

這首詩是《己亥雜詩》的第五首,寫詩人離京的感受。雖然載著「浩盪離愁」,卻表示仍然要為國為民盡自己最後一份心力。

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氣概。一方面,離別是憂傷的,畢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雲,往事如煙;另一方面,離別是輕松愉快的,畢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籠,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裡另有一番作為。這樣,離別的愁緒就和回歸的喜悅交織在一起,既有「浩盪離愁」,又有「吟鞭東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廣闊天涯。這兩個畫面相反相成,互為映襯,是詩人當日心境的真實寫照。詩的後兩句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議論。「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鴉片戰爭爆發後,他多次給駐防上海的江西巡撫梁章鉅寫信,商討國事,並希望參加他的幕府,獻計獻策。可惜詩人不久就死在丹陽書院(年僅50歲),無從實現他的社會理想了,令人嘆惋。

這首小詩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復雜的情感。龔自珍論詩曾說「詩與人為一,人外無詩,詩外無人」(《書湯海秋詩集後》),他自己的創作就是最好的證明。

二、問題研討

1.怎樣理解陶詩中的「而無車馬喧」與「心遠地自偏」?

這兩句詩要結合詩人的人生理想和個性追求才能加深理解。陶淵明酷愛田園生活的寧靜和自由,厭惡官場的虛飾和詐偽。為了生計,他幾次出來做小吏,都極不情願,最後終於解職歸田,永不出仕。這里所說的「車馬」意指達官貴人的高軒,也就代表著官場繁瑣的應酬和功利性極強的交往。歸隱田園,雖說仍離不開「人境」,但沒有了這樣的煩擾,所以說「而無車馬喧」。至於「心遠地自偏」,實際上是道出了感覺與處境之間的辯證關系:隱居更主要是一種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於居所是否荒遠。如果心靈的「焦距」調好,就可以「大隱隱於市」,處鬧市若幽谷。

2.《行路難》(其一)的主旨是什麼?

這首詩充滿了隱喻。借樂府古題抒發情志,本來就有慷慨悲歌的韻味,加之詩人對自己政治追求的含蓄表達和形象描述,使詩意更加撲朔迷離。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嬰等名相自期,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鄉人司馬相如、揚雄那樣,以一篇辭賦文章一鳴驚人,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歲離開蜀地,「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歲才奉詔供奉翰林,兩年後又不容於朝,被迫出京。推敲詩意,這首詩當是李白入長安求仕無路時的作品,所以既作激憤之語,亦存有「長風破浪」之志。

3.怎樣看待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理想?

杜甫身處漏雨茅屋,怎麼會突發狂想,要「大庇天下寒士」呢?杜甫生長在一個「奉儒守官,未墜素業」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愛思想對他的影響非常大,使他從小就立下「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由於仕途不順,生計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近下層社會,關心民生疾苦,寫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悲憤之語,以及《兵車行》、「三吏」「三別」這樣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濟為生,但憂國憂民之心不減。他因「茅屋為秋風所破」一事發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愛情懷。杜甫的感情是真摯的,是不容置疑的。

4.岑詩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一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足以讓世人對盛唐邊塞詩人岑參刮目相看。其實岑參集中的好詩很多,他的詩歌成就很大,與另一位邊塞詩人高適齊名,世稱「高岑」。岑參中年以後幾度出塞,對軍旅生活和邊地風光有著切身的體會,他的詩,寫大漠風煙,寫荒崖古道,寫火山,寫熱海,寫城障要塞,都來自親身的感受,因此獨創性很強。他和杜甫是好朋友,杜甫曾說「岑參兄弟皆好奇」,可以說一語道出了他的個性。岑參的詩,氣勢宏大,風格奇峭,想像豐富,色彩絢麗,並充滿樂觀進取的精神。這些藝術特色,很好地體現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中。歌行是岑參最為擅長的詩體,這首詩,寫得流暢灑脫,意氣飛揚,讀之令人心快,在唐詩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5.怎樣理解龔自珍的「化作春泥更護花」?

這句詩以形象的語言,表達了龔自珍的愛國熱忱。龔自珍少有大志,博學多才,以天下興亡為己任。他在清王朝還金玉其外之時,就敏銳地感到內憂外患對這個龐大帝國的威脅。他幻想著像北宋的王安石一樣,發動一次社會改革,挽回清朝頹敗的命運。但不幸的是,他首先不能挽救自己仕途坎坷的命運,也就無從為國效力。他二十七歲中舉,卻三十八歲才中進士。爾後的十年,他不屑於做知縣那樣的小小地方官,苦心經營,千方百計留在朝中,但始終沉頓下僚,縱有經天緯地之才,也無從施展。四十八歲時,只好放棄官職,准備回鄉授徒講學,創一番事業。也許這就是他所說的「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本意吧。縱觀龔自珍的生平和為人,他這樣的話絕不是一時的即興之談,而是表現了他一貫的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一片痴情。

練習說明

一、陶淵明的《飲酒》詩序中說:「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然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而李白這首《行路難》卻寫了對酒停杯的情境。一個是「既飲」之作,一個是「未飲」之歌,試比較這兩首詩抒發的情感有什麼不同。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比較這兩首詩的寫作背景和主旨,把握兩位詩人各自抒發的思想感情。

《飲酒》是陶淵明歸隱田園後寫的抒情小詩,是他的「酒後真言」。他對自己的隱居生活表示滿意,也能從心靈安逸、遠離世俗煩惱的高度來認識。唯其具有寧靜安詳的心態,才能有「採菊東籬」的閑適,「悠然見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霧飛鳥的真趣。《行路難》是李白借樂府古題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詩篇。面對美酒佳餚,他與陶淵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高呼「行路難」,因為他輔佐明君、建功立業的政治理想無從實現,忿忿不平之氣溢於言表。這兩位詩人抒發的情感不同,除了他們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還有一個大的社會背景問題。陶淵明身處晉宋易代之際,社會動盪,民不聊生,雖有濟世情懷不能施展;李白身處大唐盛世,社會相對穩定,士人學子人人自奮,期望為國為民有所作為,故仍存積極進取之心。

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都是「歌行體」詩,形式自由,語言流利,格調奔放。請從句式、敘事、抒情等方面說說這兩首詩的異同。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比較這兩首詩在形式和寫法上的異同,加深對詩的理解。

這兩首詩的相同之處是: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無定句,詩句多少依所要表達的內容而定;都以寫氣候景物開篇,都將景物描寫與敘事融為一體;都抒發了詩人獨特的情懷。不同之處在於,《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七字句為主,間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雜錯;敘事故事性強;抒情強烈而深沉。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齊;敘事點到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

三、從「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句詩中你聯想到什麼?與同學交流。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體會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並結合自己的感受,談談對這兩句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師可參照「課文研討」部分作必要的指導,學生可廣泛聯系歷史與現實,說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教學建議

一、這五首詩,都有各自的創作背景,表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可參照「課文說明」和「有關資料」給學生作一些必要的介紹,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

二、這五首詩,從體裁上可分為三類,即五言古詩、歌行體古詩(以七言為主)和絕句。無論是理解還是朗讀、背誦,都要顧及這一形式特點。比如,五言古詩語言典雅、風格朴實,歌行體流暢婉轉,回環曲折,絕句精練含蓄等。

三、結合完成課後練習第一、二題,對內容相近或體裁相同的詩作比較閱讀。比較時,要找好對比點,從大的方面入手;也可以就某一問題作深入的探討,避免面面俱到的泛泛而論。

四、可以組織一次古代詩歌(不限於學過的)朗誦比賽,對一些情節性較強的詩(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可以編成詩劇表演。

有關資料

一、《飲酒》(其五)賞析(宋曉霞)

《飲酒》詩共二十首,原序說這些詩都是醉後所寫,故總題為「飲酒」。這一首寫詩人如何從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義,獲得恬靜的心境。

返回自然是陶淵明的人生理想,他把這一理想落實在「人境」,於樸素的田園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完滿,宅心玄虛卻不輕忽人事,精神高邁而不廢人生。「車馬喧」意謂奔競於仕宦之途的喧囂。這里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系自賦身處人境,不廢衣食,猶能免於世俗的困擾。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詩人以「君」自指,自問自答,言語之間自豪而自足。「爾」,作如此、如是解,概指前面二句。「心遠」謂心境高遠,有此一心境遂能免於「車馬喧」,其地得以自偏。陶淵明之居處,只是結一草廬,然而在他的周圍是蓬勃生發、活潑寬舒的大自然,俯仰之間,物我兩忘,中情欣樂。而陶淵明所託,亦不專在其屋與其耕。耕種之餘還讀吾書,「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又有「素心人」一同「抗言談在昔」、「登高賦新詩」、「言笑無厭時」。這些人文生活,乃使人從其短暫的百年生活之外,接觸到自有人文以來的千載人生。陶淵明身居田園,一面親就自然,一面又能在人文陶冶中,成就了一種藝術化的人生,涵養了一個自由、高邁、充沛的心靈。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心與自然的會意和親近。「採菊東籬下」本是寫實,陶家庭院東邊有一道籬笆,籬下種著菊花。因為陶淵明愛菊、詠菊,寄託著高潔的情致,菊花幾乎成了陶淵明的化身,後人只要言菊花就會想起陶淵明。連帶著「東籬」這個詞也有了一種象徵的意義,象徵遠離塵俗、潔身自好的品格。「南山」即廬山。廬山擁山川之靈異,歷來為高士逸民棲居之地,陶淵明亦常往來之。又《歸園田居》雲「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南山在現實里和陶淵明的精神上都隱然是世俗塵網的對立物。陶淵明以其高潔之情懷、悠然之情興,會心於南山,物我兩契,陶然自樂。

「山氣日夕佳」緊承上句「悠然見南山」而來,是南山的暮景。傍晚,山上的氣象愈發美好,在這從容而渾然的暮色里,飛鳥一群群地結伴而還。陶詩的自然意趣常常寄託在對於飛鳥的吟詠之中。飛鳥翩然來歸,既可以看作是陶淵明歸返自然、躬耕自樂的藝術的化身,又是詩人感興悟會的物態天趣。飛鳥晨出夕還,眷戀山林,宇宙萬物莫不順乎自然;人亦當返回自然,擺脫禮教的各種約束和世俗的各種機巧與虛偽,回到質朴的狀態,恢復人的自然本性。陶淵明從飛鳥悟出返樸歸真的人生真諦,不勝欣慰。他本想說明白,卻又不可言傳。「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謂「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蕭統《陶淵明傳》言其「任真自得」,陶淵明在田園中保全了一份質性自然的「真我」,涵養了一種適性與自得的精神境界,「真」是他的人格力量,「任真」使他能夠獨立於虛偽、污濁的社會之外。他從大自然中領悟到的這一「真意」即是其人生理想。

(選自《詩詞曲聯精鑒辭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年版)

二、《行路難》(其一)賞析(吳企明)

《行路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說:「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為首。」南朝詩人鮑照就寫過《擬行路難》十八首,其中有些詩是傳世的佳篇。李白的這首舊題樂府詩,繼承了鮑照的藝術傳統,抒發自己政治上遭遇挫折後的憤激之情,並吐露了自己的理想和願望。

全詩可分三層,每層四句。第一層,詩人面對「金美酒」、「玉盤珍羞」這樣精美的食饌,卻因心中充滿著難以排解的煩惱,「停杯投箸」,無法下咽,他「拔劍擊柱」(諸本均作「四顧」,一作「擊柱」,誤)心意茫然。「停杯」二句,自鮑照《擬行路難》(其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化出,卻有青勝於藍之妙。「停杯投箸」比「對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長嘆息」更能深沉地表現無所適從之感,與下文「多岐路」遙相呼應。第二層緊承上層詩意,對「行路難」作正面描寫,寫出「四顧茫然」的政治原因。前二句,用「冰塞川」、「雪滿山」作比喻,說明自己的仕進道路受到阻塞,濟世安民的理想無法實現。明人朱諫說:「黃河與太行,水陸之要沖,天下之達道也。將欲渡黃河與?則冰塞而不可渡;將欲登太行與?則雪滿而不可登。」(《李詩選注》卷二)確實,本詩以水陸之道途難行喻奸佞當道,世路艱難,寓意很清楚。後二句,用兩則典故借著歷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實,表達了自己能重新得到任用的願望。「閑來」句,用姜尚典,姜尚未遇周文王以前曾在渭水濱溪垂釣,事見《水經注》卷十七;「忽復」句,用伊尹典,據《宋書·符瑞志上》載:伊尹未遇商湯以前曾夢見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經過,後來被商湯重用。姜尚、伊尹巧遇明主,固然給詩人迷茫的心田注進希望之光,但當他的思路一回到現實人生中來,又感到世道多艱,心緒茫然,因而連用四個三字句,反復詠嘆「行路難」,節奏短促,聲調低抑,唱出無窮憂慮和焦灼不安的心聲,回應上文「擊柱心茫然」的詩句。畢竟詩人對未來還存有一線希望,因此,最後二句筆鋒一轉,括宗的話,表述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終有一天能乘風破浪,沖開險阻,遠渡滄海,實現自己宏大的理想。《唐宋詩醇》以為本詩「尚未決志於去也」,因而推斷它作於「被放之初」,即是天寶三年初離長安之時。細繹全詩思路,這種說法是合乎情理的。

本詩篇幅雖然不長,卻具有長詩氣勢即跳盪、波瀾起伏的特色。經過巧妙的藝術構思,詩人將自己的失望和希望,抑鬱和奮發,急遽地迭相交替、變換,再間以長短句,適當運用感嘆詞,恰到好處地反映了詩人情感迭變的心理歷程,他的苦悶、迷惘、憤慨與充滿信心、執著追求交織起來的復雜心態。

(選自《中華文學鑒賞寶庫》,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賞析(屈守元)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所寫的一首著名歌行。杜甫於公元759年年底由甘肅成縣來到成都。第二年的春天,依靠一些親戚朋友的協助,他在萬里橋西、百花潭北的浣花溪畔營建了一座草堂。從公元755年安祿山叛變以來,流轉兵間、奔波秦隴的杜甫,總算暫時歇下腳來。這時,他已經四十九歲了。可是,好景無多,草堂營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發生了變化。公元761年2月,御史大夫崔光遠來兼成都尹,充劍南節度、度支、營田、觀察、處置等使。崔光遠是一個不學無術的傢伙,他以賭博結識楊國忠,走上陞官發財的紅運。安祿山攻長安,唐玄宗派他作京兆尹,留守西京,他曾向安祿山投降,後來又跑到靈武,跟上唐肅宗,又變成了唐室的「忠臣」。他作成都尹不到一個月,東川將段子璋叛亂。崔光遠依靠部將花驚定的力量,協助東川節度使李奐討平了段子璋。花驚定部下的濫兵趁機對人民肆行搶劫。甚至斷人手腕,掠取金釧。崔光遠這個毫無學識的賭棍,對詩人杜甫當然不會尊重。杜甫的《百憂集行》說:「強將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這個「主人」,就指的是崔光遠。這時候杜甫還寫了《病柏》《病橘》《枯棕》《枯楠》等詩,托物寄興,可見他心情的惡劣。這年八月,恰恰遇到成都平原風雨成災。杜甫經營了一年多的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二百年楠樹也被拔倒了,他為此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楠樹為風雨所拔嘆》。這場災害還致使「灌口損戶口」,威脅到人民的生命。杜甫寫了著名的《石犀行》,諷刺石刻犀牛作為鎮江的偶像是「詭怪」,嘲笑道:「嗟爾三犀不經濟,缺訛只與長川逝。」就在這樣時局動盪,詩人遭到冷遇,又加風雨成災的情況下,杜甫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這首詩不僅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現實,而且也表達了詩人改造現實的願望。「心奪造化回陽春」,這是相傳韓愈在杜甫墳前題詩中的一句,盡管這首詩的真偽很成問題,但是杜甫有一顆「奪造化回陽春」的心,確是不假!

全詩一百七十一字,二十三行,可分為三節。

第一節風破茅屋,先從風寫起,接著就寫它破壞茅屋:「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成都平原的農歷八月,本是秋高氣爽的好節候,卻颳起了怒吼的狂風,這是突變。古人謂之曰「突異」。狂風一起,詩人首先感到是自己的茅屋遭受侵襲。一個「我」字是用得很親切的,為下文的「吾廬」的「吾」字伏下照應之筆。「三」是個虛數,古人用「三」,有時形容多,有時也可以形容少。「三家村」表示不多幾家的小村落,「三」就形容少。這里的「三重茅」,說的是草堂蓋得很

Ⅶ 有需要漢語言文學本科段音頻資料\文字資料的嗎

14 .文學語言的規范與變異 (提示:文學作品的語言的運用往往不合一般語法,這些超出常規現象有些是積極的修辭現象(變異),有些是消 極的語病(不規范

Ⅷ 合川區涼亭小學10冊語文書里的語海拾貝和古詩是什麼

1.關於識字寫字與漢語拼音。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2年級的教學重點。
識字與寫字的要求應有所不同,1~2年級要多認少寫。
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寫字教學要重視對學生寫字姿勢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漢語拼音教學盡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游戲為主,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
2.關於閱讀。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
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
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還應注意學生閱讀時的心理衛生和用眼衛生。
3.關於寫作。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1~4年級從寫話、習作入手,是為了降低起始階段的難度,重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
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激發學生展開想像和幻想,鼓勵寫想像中的事物。
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
寫作知識的教學力求精要有用。應抓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
4.關於口語交際。
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
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
重視口語交際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
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
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5.關於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
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
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
四、評價建議
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
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而量化和客觀化不能成為語文課程評價的主要手段。應避免語文評價的繁瑣化。
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是必要的,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提倡採用成長記錄的方式,收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如,關於學生平時表現和興趣潛能的記錄、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結、教師和同學的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等。
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更應重視定性評價。學校和教師要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資料和考試結果進行分析,客觀地描述學生語文學習的進步和不足,並提出建議。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
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應該讓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要綜合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考試只是評價的方式之一。
根據各學段目標達成的要求,抓住關鍵,突出重點,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
(一)識字與寫字
1.漢語拼音能力的評價,重在考察學生認讀和拼讀的能力,以及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糾正地方音的情況。
2.評價識字要考察學生認清字形、讀准字音、掌握漢字基本意義的情況,以及在具體語言環境中運用漢字的能力,藉助字典、詞典等工具書識字的能力。不同的學段應有不同的側重。
3.關注學生日常識字的興趣,關注學生寫字的姿勢與習慣,重視書寫的正確、端正、整潔,激發學生識字寫字的積極性,不能簡單地用罰抄的方式來達到糾正錯別字的目的。
(二)閱讀
1.閱讀評價要綜合考察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考察其閱讀的興趣、方法與習慣以及閱讀材料的選擇和閱讀量。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
2.朗讀、默讀的評價。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根據階段目標,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
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評價默讀,應根據各學段目標,從學生默讀的方法、速度、效果和習慣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
3.精讀的評價。
重點評價學生對讀物的綜合理解能力,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根據各學段的目標,具體考察學生在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現。
4.略讀、瀏覽的評價。
評價略讀,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評價瀏覽能力,重在考察能否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5.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
根據文學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強的特點,可著重考察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
在7~9年級,可通過考察學生對形象、情感、語言的領悟程度,來評價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水平。
6.古詩文閱讀的評價。
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
(三)寫作
1.寫作評價要根據各學段的目標,綜合考察學生作文水平的發展狀況,應重視對寫作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評價,如是否有寫作的興趣和良好的習慣,是否表達了真情實感,對有創意的表達應予鼓勵。
2.重視對寫作材料准備過程的評價。
不同學段學生的寫作都需要佔有真實、豐富的材料,評價要重視寫作材料的准備過程。不僅要具體考察學生佔有什麼材料,更要考察他們佔有各種材料的方法。要用積極的評價,引導和促使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
不僅要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內容的情況,而且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
4.採用多種評價方式。
提倡為學生建立寫作檔案。寫作檔案除了存留學生有代表性的課內外作文外,還應有關於學生寫作態度、主要優缺點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記錄,以全面反映學生的寫作實際情況和發展過程。
對學生作文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根據實際需要,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評語表示;還可以綜合採用多種形式評價。
(四)口語交際
評價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應重視考察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情意態度。評價必須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讓學生承擔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以反映學生真實的口語交際水平。
(五)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重考察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尤其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這種探究,既有學生個體的獨立鑽研,也有學生群體的討論切磋,所以除了教師的評價之外,要多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評價的著眼點主要在:
--在活動中的合作態度和參與程度。
--能否在活動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
--能否積極地為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
--能否根據佔有的課內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設或觀點。
--語文知識和能力綜合運用的表現。
--學習成果的展示與交流。
在評價時,要充分注意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採用的思路和方法。對不同於常規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和積極的評價。
附 錄
一、關於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
《課程標准》中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段),7~9年級學生背誦80篇(段),合計240篇(段)。此處僅推薦古詩文120篇(段),其餘部分(也包括中國現當代和外國優秀詩文)可由教材編者和任課教師補充推薦。
1~6年級(70篇)
1.江南(江南可采蓮) 漢樂府
2.敕勒歌(敕勒川) 北朝民歌
3.詠鵝(鵝鵝鵝) 駱賓王
4.風(解落三秋葉) 李嶠
5.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 賀知章
6.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 王之渙
7.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 王之渙
8.春曉(春眠不覺曉) 孟浩然
9.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 王翰
10.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 王昌齡
11.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 王昌齡
12.鹿柴(空山不見人) 王維
13.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 王維
14.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 王維
15.靜夜思(床前明月光) 李白
16.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 李白
17.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 李白
18.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 李白
19.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 李白
20.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 李白
21.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 李白
22.別董大(千里黃雲白日曛) 高適
23.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杜甫
24.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 杜甫
25.絕句(遲日江山麗) 杜甫
26.江畔獨步尋花(黃師塔前江水東) 杜甫
27.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 張繼
28.遊子吟(慈母手中線) 孟郊
29.江雪(千山鳥飛絕) 柳宗元
30.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張志和
31.塞下曲(月黑雁飛高) 盧綸
32.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 劉禹錫
33.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 劉禹錫
34.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 白居易
35.池上(小娃撐小艇) 白居易
36.憶江南(江南好) 白居易
37.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綸) 胡令能
38.憫農(鋤禾日當午) 李紳
39.憫農(春種一粒粟) 李紳
40.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 賈島
41.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 杜牧
42.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 杜牧
43.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 杜牧
44.樂游原(向晚意不適) 李商隱
45.蜂(不論平地與山尖) 羅隱
46.江上漁者(江上往來人) 范仲淹
47.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 王安石
48.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 王安石
49.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凈無苔) 王安石
5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黑雲翻墨未遮山)蘇軾
51.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灧晴方好) 蘇軾
52.惠崇春江曉景(竹外桃花三兩枝) 蘇軾
53.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 蘇軾
54.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 李清照
55.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 陸游
56.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陸游
57.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 范成大
58.四時田園雜興(梅子金黃杏子肥) 范成大
59.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 楊萬里
60.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 楊萬里
61.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 朱熹
62.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 林升
63.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 葉紹翁
64.鄉村四月(綠遍山原白滿川) 翁卷
65.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 王冕
66.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 於謙
67.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 鄭燮
68.所見(牧童騎黃牛) 袁枚
69.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 高鼎
70.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 龔自珍
7~9年級(50篇)
1.孔子語錄
2.魚我所欲也 孟子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4.曹劌論戰 左傳
5.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6.出師表 諸葛亮
7.桃花源記 陶潛
8.三峽 酈道元
9.雜說(四) 韓愈
10.陋室銘 劉禹錫
11.小石潭記 柳宗元
12.岳陽樓記 范仲淹
13.醉翁亭記 歐陽修
14.愛蓮說 周敦頤
15.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16.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宋濂
17.關雎(關關雎鳩) 詩經
18.蒹葭(蒹葭蒼蒼) 詩經
19.觀滄海(東臨碣石) 曹操
20.飲酒(結廬在人境) 陶潛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 王勃
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王灣
23.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 王維
24.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李白
25.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26.望岳(岱宗夫如何) 杜甫
27.春望(國破山河在) 杜甫
28.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 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卷地白草折) 岑參
30.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 韓愈
3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凄涼地) 劉禹錫
32.觀刈麥(田家少閑月) 白居易
33.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 白居易
34.雁門太守行(黑雲壓城城欲摧) 李賀
35.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 杜牧
36.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 杜牧
37.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 李商隱
38.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李商隱
39.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李煜
40.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晏殊
42.登飛來峰(飛來峰上千尋塔) 王安石
43.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 蘇軾
44.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45.游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 陸游
46.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 辛棄疾
47.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 文天祥
48.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馬致遠
49.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 張養浩
50.己亥雜詩(浩盪離愁白日斜) 龔自珍
二、關於課外讀物的建議

《課程標准》要求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閱讀材料包括適合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對此提出如下建議:
童話:《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中外現當代童話等;
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國古今寓言等;
故事:成語故事、神話故事、中外歷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間故事等;
詩歌散文作品,如魯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
長篇文學名著,如吳承恩《西遊記》、施耐庵《水滸》、老舍《駱駝祥子》、笛福《魯濱遜漂流記》、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羅曼·羅蘭《名人傳》、高爾基《童年》、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
當代文學作品,建議教師從"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以及近年來發表的各類中外優秀作品中選擇推薦;
科普科幻讀物和政治、歷史、文化各類讀物可由語文教師和各有關學科教師商議推薦。
三、語法修辭知識要點
一、詞的分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嘆詞。
二、短語的結構:並列式、偏正式、主謂式、動賓式、補充式。
三、單句的成分: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
四、復句(限於二重)的類型:並列復句、遞進復句、選擇復句、轉折復句、因果復句、假設復句、條件復句。
五、常見修辭格: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

Ⅸ 如何提高三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狠抓自主學習的品質,學困生普遍存在不會學習,不會預習的現象,因此教師必須要教給他們預習的方法,要求他們在上課前將所要學習的內容提前閱讀學習,達到熟悉內容的目的。遇到自己不懂之處,做上記號,以便在上課時,認真聽講從而真正理解這一內容。要求他們在聽課的過程中必須專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要抓住重點做筆記。在課堂上教師都會強調某些問題,即本節課的
重點。學生在聽時只是暫時記住和理解,因此要將知識點記下來,以便復習和鞏固。積極回答老師的提問,做到先思考,後回答,不要不經思考亂回答。認真完成課堂練習,將所學知識當堂鞏固,發現自己在這節課中不足之處多想多問,要將當天的問題當天解決掉,不要將問題留過夜,保證做到當天的任務當天完成。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增加情感投入,熱愛學生、用耐心、愛心感化學生,在教學中,教師要熱愛自己的學生,以愛心去感染他們,把師生間的距離縮短,和學生做知心朋友。力戒發脾氣、惡言批評、變相體罰,多談心、多交流、多關心,讓學生喜歡自己,同時喜歡學數學,充分的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去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4、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
加強基礎知識的訓練,努力轉化學困生,要求學困生牢記乘法口訣,要小組長抽查過關,利用晨讀課進行概念、進率、公式、算理的試記。重視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每天堅持口算訓練,提高學生的口算正確率和速度。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循序漸進,也要注意能力的滲透與培養,注意興趣的培養,使學生在進行「兩基,訓練的同時,也得到其他方面的提高。
5、努力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採用參與式、合作探究式、鼓勵啟發式、提問式等新型教學方法,積極運用多媒體教學軟體與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加大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力度,力爭每周上好一堂有多媒體課件引領的數學課。根據教材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師應關注全體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主體性,不斷培養創新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向每節課要教學質量
6、加強「學困生」的轉化工作。
一定要防止學困生反彈,要堅持「以人為本」,做到「補心」與「補課」相結合,及時與學生溝通,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每學期至少召開一次家長會,分
析學生的學習情況,思想動機;學習小組設立幫扶對子,小組長輔導學困生;根據學生差異,教師進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交本作業老師全部面批,隨時指導或改錯;積極與家長溝通,督促學生按時完成作業,有條件的要求家長輔導學生作業;加強對「學困生」的基礎知識訓練和學習方法指導,讓他們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
7、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
在平時教學中,應結合具體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認真觀察、閱讀、思考,然後確定解決問題的策略,最後進行反思與評價。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教師應加強練習設計研究,一方面要精選、精編靈活多樣的有針對性、發展性、綜合性的練習,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指導,比如:在教學解決數學問題時可採用四步解決問題法:①認真讀題至少三遍,邊讀邊思考。②認真審題,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即題目提供的數學信息)③認真分析問題,確定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最後算什麼(逆向思維法)。④認真列式解答,列出算式,答上答案。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有利於培養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解題習慣,提高學生自我認識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閱讀全文

與無題教學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