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認識從何而來人與其他受造物有何區別
認識或許是我們對生活環境的適應的一種本能。人經過了幾千年一代代的經營和努力已經是其他動物無法超越了的,而其中的競爭也比其他動物復雜而殘忍。
❷ 我們的正確認識從何而來,這是一個哲學問題
這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說法,不管是哪種說法都是唯心主義的產物,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都否認物質的決定作用,誇大了意識的能動作用。這兩種形式,雖有某些差別,但本質上是一致的。它們都認為,思維、意識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質是第二性的,顛倒了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真實關系,背離了自然科學和人們的實踐經驗。這是典型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主觀唯心主義的翻版,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實在心即理是永恆不變的。王陽明曾說過:「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這里王陽明並不想探討外界事物是否有獨立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性,他要說的是認識對象離開了認識者就可以意義。在王陽明看來,所謂「花開花落」,著眼的是與人無關的自然外界,花的顏色是不是鮮艷,這是對看花人來說的。作為自然存在,花開花落與人心無關。但花究竟以何種形式呈現出來,也就是說花對主體來說具有何種意味,這與人的意識是有關系的。當王陽明說心外無物的時候,他並不是以心為認識能力、以物為認識對象,把兩者割裂開來。他的意思是心和物是完全相通的,二者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由於心與天地萬物是直接合一的,因而天道作為天地萬物的根本道理,與人性作為人的根本道理是一致的。天之所以為天之道,就是心之所以為心之道。根據這種思維,要認識天道,只要認識自己的心就行了。所以認識的過程就是自我體驗的過程。王陽明說「心外無物」,是為了進一步得出「心外無理」的結論,通過對心的能動作用的強調,否認了心之外的本體如天理、天道之類,把理學的理本體變成心本體,這是對人的認識能力、對人的主體性的弘揚。王陽明認為,只有人心才能賦予天地萬物以意義。用我們今天的哲學觀點來看,雖顯過激背離了唯物辯證法歷史觀,但還是有一些道理的,
❸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1500字左右的論文,關於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從六大感覺器官,從大腦,從內心,從課本,從老師,從同學,從外界
❹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的認識從何而來例題嫦娥三號落月是實踐活動嗎
嫦娥三號落月是實踐活動。
從實踐的定義看,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嫦娥三號落月,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嫦娥三號成功投放到月球就是改造了客觀世界。
從實踐的構成要素看,實踐主體是人,實踐手段是嫦娥三號,實踐對象是月球。
從實踐的基本形式看,科學實驗是實踐活動的重要形式,嫦娥三號屬於科學實驗。
從實踐的基本特徵看,實踐具有物質性、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嫦娥三號登月,符合上述特徵。
❺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教案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而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從事各項斗爭,有了豐富的經驗,有成功的,有失敗的。無數客觀外界的現象通過人的眼、耳、鼻、舌、身這五個官能反映到自己的頭腦中來,開始是感性認識。這種感性認識的材料積累多了,就會產生一個飛躍,變成了理性認識,這就是思想。這是一個認識過程。這是整個認識過程的第一個階段,即由客觀物質到主觀精神的階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階段。這時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論、政策、計劃、辦法)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外界的規律,還是沒有證明的,還不能確定是否正確,然後又有認識過程的第二個階段,即由精神到物質的階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階段,這就是把第一個階段得到的認識放到社會實踐中去,看這些理論、政策、計劃、辦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預期的成功。一般的說來,成功了的就是正確的,失敗了的就是錯誤的,特別是人類對自然界的斗爭是如此。在社會斗爭中,代表先進階級的勢力,有時候有些失敗,並不是因為思想不正確,而是因為在斗爭力量的對比上,先進勢力這一方,暫時還不如反動勢力那一方,所以暫時失敗了,但是以後總有一天會要成功的。人們的認識經過實踐的考驗,又會產生一個飛躍。這次飛躍,比起前一次飛躍來,意義更加偉大。因為只有這一次飛躍,才能證明認識的第一次飛躍,即從客觀外界的反映過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論、政策、計劃、辦法等等,究竟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此外再無別的檢驗真理的辦法。而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只是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無別的目的。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復,才能夠完成。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現在我們的同志中,有很多人還不懂得這個認識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