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風流是什麼意思
遺風,流風余韻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貳』 求《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學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學案
一、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人。曾隨耿京起兵抗金,後在南宋任通判,安撫使等職,有政聲。因與當權者不合而屢遭貶抑,一生鬱郁不得志,終憂憤而死。辛棄疾是南宋最偉大的愛國詞人,有將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將一腔忠憤寄於詞間。繼承了蘇軾的開拓、革新精神,其詞題材廣闊,氣勢雄健,意境深沉。善於熔鑄經史,驅遣詩文,亦善白描,沉鬱頓挫、慷慨蒼涼之外兼有清麗明快、纏綿嫵媚之風格。有《稼軒長短句》,存詞六百餘首,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2000多人在家鄉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民抗金義軍。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到了南方後,他繼續堅持主戰,用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被迫隱退,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棄疾64歲退隱江西鄉間已有十多年,被執掌大權的韓侘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並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江知府,鎮江那時正處於抗戰前線。辛初到鎮江,積極做北伐准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侘胄一夥採納,並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後來又把他調離鎮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出力的願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二、謀篇立意
這首詞通過懷古,表現了詞人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熱切願望和壯志難酬的苦悶,也表達了對南宋統治者苟且偷安,不圖恢復,不盡用人才的憤懣。
三、整體感知
上闋,即景生情,追懷孫權、劉裕,表達對英雄事業的嚮往和對苟且偷安的南宋統治者的憤慨。
下闋,陳古警今,借劉義隆失敗的歷史教訓,警告韓侘胄不應草率對敵用兵;借廉頗自況,抒發對南宋統治者的憤懣。
四、分析詞的上片:
1、上闋寫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麼?(都是能夠建立功業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託了什麼情懷?(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3、寫孫權和劉裕一略一詳,為什麼?(寫出劉裕出身貧賤,卻能建功立業,更表現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更表現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在當時韓侘胄急於北伐的現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嚮往他的英雄業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略意圖就能被採用」的意思。
五、分析詞的下片:
1、第一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號。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塗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勝匈奴,封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倉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
2、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麼?(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准備,不能草率從事。)
六、寫作特點
1、圍繞作品思想內容而多用典故,以加強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詞中用典雖多,卻貼切恰當,非但沒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達,而且以少勝多,表現了非常豐富的內容和思想。正如《詞綜》所說,由於這首詞用典恰切,感慨深邃,「發端便欲涕落,後段一氣奔注,筆不遏;廉頗自擬,慷慨壯懷,如聞其聲;謂此詞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詞味!」
2、多用對比,而又各不相同,使詞豐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
以古代英雄業績與可悲的現實相比,用以針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劉裕的「氣吞萬里如虎」與其子劉義隆的「贏得倉皇北顧」相比,這是以歷史上英主與庸才之比,用提出歷史的經驗教訓,指出今日應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揚州路」與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相比,這是抒發憂國憂民的感慨,感嘆由於統治者的長期「和戎」媚敵,把人們的民族感情都沖得淡淡的了;用廉頗的遭讒尚有趙王派人聘問與自己的冷落處境相比,用以抒發報國無門的憤懣。通過這些交互重疊的對比,使詞義更加豐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強烈,形象更加鮮明生動。
七、歸納全詩:
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英雄業績的嚮往,有著抗金救國、恢復失地的抱負以及不能實現的苦悶;也表現了對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徑的諷刺和不滿,以及對韓侘胄的警告。
【模擬試題】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1. 填空:
(1)《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選自______,是我國______時期愛國詞人______的作品。詞人歸宋以後,一直______ ,始終 ______。這首詞寫於1205年。當時,宰相韓侘胄要草率北伐,任命詞人為鎮江知府。詞人既______,又______。在登上鎮江東北______時,______,寫出了這首詞。
2. 選擇:
(1)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詞語是借代用法的是 ( )
A.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B. 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D. 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2)「道」,可以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解釋為:a.說,b.路,c.學說,d.主張。試對下列句中的「道」選出正確的解釋
A. 人道寄奴曾住。( ) B. 余將董道而不豫兮。( )
C. 俱會大道口。( ) D. 執手分道去。( )
(3)「望」,可以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解釋為:a.遠望,b.希望,c.盼望,d.回望。試對下列句中「望」選出正確的解釋
A. 望中猶記。( ) B. 不久望君來。( )
C. 悵然遙相望。( ) D. 君還何所望。( )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對這幾句詩中運用的典故理解比較正確的一項是( )
A. 批判劉義隆草率出兵,遭到慘敗,慨嘆劉裕竟有這樣不肖的兒子。
B. 批判劉義隆草率出兵遭到慘敗,慨嘆南宋近期張浚北伐亦曾重蹈覆轍。
C. 以劉義隆草率出兵遭到慘敗,類比南宋近期張浚北伐遭到大敗,慨嘆南宋遭到挫敗。
D. 以劉義隆草率出兵、遭到慘敗的歷史教訓,借古諷今,警告韓侘胄切勿草率出兵。
(5)「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對上述詩句中運用的典故,理解比較正確的一項是( )
A. 寫出異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舉行祭祀,不可一世,表明這是歷史上的恥辱。
B. 寫出異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尋歡作樂,氣焰驕橫,表明陷於異族統治之下的當地百姓,處境凄慘。
C. 寫出宋朝百姓在狒狸祠下迎神致祭,慨嘆人們竟忘卻了歷史上的恥辱。
D. 以「元嘉草草」造成侵略者竟在侵佔地區建宮設廟、迎神致祭的慘痛後果,警告韓侘胄切勿草率出兵。
3. 問答:
(1)千古江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試分析這里運用孫權典故的表現力。
(2)「斜陽草樹……氣吞萬里如虎」,試分析這里運用劉裕典故的表現力。
(3)為什麼說這首詞中運用劉義隆草率北伐、慘遭大敗的典故,旨在警告韓侘胄切勿草率出兵?
【試題答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1. 《稼軒長短句》 南宋 辛棄疾 力主抗金 壯志難伸 支持韓侘胄北伐 反對草率冒進 北固亭 撫今追昔
2. (1)ACD (2)Aa Bd Cb Dd (3)Ad Bc Ca Db (4)D (5)D
3. (1)用「千古」修飾「江山」,表現出深沉的古今興亡之感,蘊含著對南宋國勢日益衰微的深切憂慮。在這大好河山上,自古以來多少代興,多少代亡,現在國勢又日益衰微了。「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即贊美歷史上的孫權,更深恨現實中沒有孫權這樣的英雄。「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緊承上句,並且用「總」修飾「被」:這就既慨嘆孫權時期京口繁華景象和孫權這樣的英雄人物,都已隨著時光的流逝而不復存在;更表明了英雄人物及其業績都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逝。江山本應代有英雄出,當時卻沒有孫權這樣的英雄,抒發了對屈辱苟安的南宋統治者的不滿。
(2)單寫「斜陽」之下的「草樹」,用「尋常」修飾「巷陌」,表明劉裕出身寒微,突出他以寒微出身而建立了赫赫功業,含有諷刺南宋朱紫權貴失地誤國的意思。「金戈鐵馬」,表現出劉裕統帥萬眾精銳部隊勇戰強敵的英雄氣概;「氣吞萬里如虎」,更表現出他滅南燕、平後秦,所向無敵的氣勢聲威。這和南宋統治者的屈辱苟安構成鮮明的對比,抒發了不滿庸懦統治者的感情。
(3)辛棄疾憂國憤時,渴望收復失地而又反對草率冒進。這首因時為事而作的詞中,運用劉義隆草率北伐、慘遭大敗的典故,當然旨在借古諷今,警告韓侘胄切勿草率北伐。如果聯繫到張浚的草率北伐失敗,也只能從警告韓侘胄方面來理解。
『叄』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的賞析
詞以「京口北固亭懷古」為題。京口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設置的重鎮,並一度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生長的地方。面對錦綉江山,緬懷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棄疾這樣的志士登臨應有之情,題中應有之意,詞正是從這里著筆的。
上片懷古抒情。第一、二句中,「千古」,是時代感,照應題目「懷古」;「江山」是現實感,照應題目「京口北固亭」。
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腦子里一一閃過千百年來曾經在這片土地上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國時吳國的皇帝孫權,他有著統一中原的雄圖大略,在遷都建業以前,於建安十四年(209年)先在京口建「京城」;
作為新都的屏障,並且打垮了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了國家。可是如今,像孫權這樣的英雄已無處尋覓的了。詩人起筆便抒發其江山依舊,英雄不再、後繼無人的感慨。
而後的「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在上句的基礎上推進一層,非但再也找不到孫權這樣的英雄人物,連他當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輝功業的遺物,也都被「雨打風吹去」,杳無蹤跡了。
(3)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於宋寧宗開禧元年 ,時辛棄疾六十六歲。當時韓侂胄執政,正積極籌劃北伐,閑置已久的辛棄疾於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這年春初,又受命擔任鎮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從表面看來,朝廷對他似乎很重視,然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他那主戰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
辛棄疾到任後, 一方面積極布置軍事進攻的准備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識到政治斗爭的險惡,自身處境的孤危,深感很難有所作為。辛棄疾支持北伐抗金的決策,但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的作法,又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做好充分准備,絕不能草率從事,否則難免重蹈覆轍,使北伐再次遭到失敗。
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懷古憶昔,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篇詞中佳作。
『肆』 京口北固亭懷古的藝術手法
有用典,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等等,而其中辛棄疾最以善用典故而著稱.
如果說,詞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還比較軒豁呈露,那麼,在下片里,作者通過典故所揭示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隱了.
『伍』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在藝術手法上的主要特色及作用
南宋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在藝術手法上的主要特色是:用典貼切自然,緊扣題旨。作用是:增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
在這首詞中用典雖多,然而這些典故卻用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正體現了他在語言藝術上的特殊成就。作者通過典故所揭示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感慨,更加意深而味隱,增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
從表情達意看,詞中典故的作用:
1、典中塑形象「憑誰問」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釋義: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的故作疑問,展現了廉頗雖老思用的場面,一位須發皆白、忠心依舊、雄心不已的老將形象躍然紙上;聯系作者際遇,自況以表報國之心的用意不言而喻以典塑人,以人明志,形象而深刻。
2、典中生意境「江山」既實指京口之江山,也虛指天下之江山;飾以「千古」,置孫權及其英雄業績於時空的邈遠遼闊之中,既有多嬌江山之美,又含英雄豪邁之氣,兼有感慨今昔之情,終成雄壯開闊之境因典生境,境中隱情,自然而生動
3、典中寄情理典中含「情」例如,上片表現英雄不再的感慨和對英雄業績的嚮往之情,下片則表現慷慨中的失望和悲憤中的希望雖然有元嘉北伐「倉皇北顧(釋義:倉促北伐)」和佛狸祠「神鴉社鼓(釋義:百姓在那裡祭祀,烏鴉啄食祭品)」這樣的反面切入。
不難發現和把握詞中情感的流動因情用典,以典蘊情,切合詞人表情達意的需要,這是本詞用典最主要的特點。
4、典中明「理」例如,上片孫權、劉裕的典故,在「京口」情境下暗含了有準備才能成功的道理,而下片廉頗思用的典故,暗含了老臣不僅忠心可嘉而且經驗可用的道理。最後,所有典故於情於理都落腳於「忠心報國」這一主旨。
5、增強感染力以內容特定的典故來表情達意,不僅簡省精練,還可曲盡其妙;同時,用典與形象、意境和情理有機結合,體現了詞的精練性和含蓄性,使詞作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有機統一。
(5)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原詞: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南宋: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bi)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釋義:
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台還在,英雄人物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斜陽照著長滿草樹的普通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回想當年,他領軍北伐、收復失地的時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劉裕的兒子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卻反而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乘機揮師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我回到南方已經有四十三年了,看著中原仍然記得揚州路上烽火連天的戰亂場景。
怎麼能回首啊,當年拓跋燾的行宮外竟有百姓在那裡祭祀,烏鴉啄食祭品,人們過著社日,只把他當作一位神祗來供奉,而不知道這里曾是一個皇帝的行宮。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創作背景: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於宋寧宗開禧元年 ,時辛棄疾六十六歲。當時韓侂胄執政,正積極籌劃北伐,閑置已久的辛棄疾於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這年春初,又受命擔任鎮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從表面看來,朝廷對他似乎很重視,然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他那主戰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辛棄疾到任後, 一方面積極布置軍事進攻的准備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識到政治斗爭的險惡,自身處境的孤危,深感很難有所作為。
辛棄疾支持北伐抗金的決策,但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的作法,又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做好充分准備,絕不能草率從事,否則難免重蹈覆轍,使北伐再次遭到失敗。
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懷古憶昔,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篇詞中佳作。
『陸』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的課堂導入應如何寫
在我國這一詩的國度里,宋詞是繼唐詩之後又一塊璀璨奪目、競放異彩的瑰寶。同學們知道宋詞有豪放和婉約兩派,豪放派的開創者為北宋的蘇軾,那麼到了南宋是誰再舉豪放之旗呢?對,是辛棄疾。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辛棄疾豪放詞風的代表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