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方案
兒教師與自我等方面的關系為切入點,研究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評價專標准。 一、我關注教屬學活動中的幼兒,由此獲得專業發展 (一)我是如何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的? 1.根據我自己的興趣,選擇教學參考書上提供的某個活動方案.並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 2.根據我自己的興趣,以教學參考書上提供的活動方案為基本思路,依據自己的教學經驗作簡單修改後進行教學。 3.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在教學參考書上選擇適宜的活動方案,依據我對本班幼兒原有知識經驗的了解對方案作適當修改後進行教學。
❷ 教學活動設計與組織研修日記
通過學習,使我對如何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有了更進一步較深刻的認識。新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改革使課堂充滿了活力,從教師層面上看,《品德與社會》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更具有開放性和生成性,具有淵博的知識,熟練的技能,良好的思維品質……因為,各種各樣的活動材料,都和自己的身邊事息息相關,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他們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必然想要開口說,想要參與活動,易產生急於參與的沖動。所以,在缺乏自製力的前提下,使課堂出現難控制的局面。但仔細分析,這也很正常。那怎樣把握好課堂的調控藝術,讓學生既動起來,又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呢?
一 師生關系平等鮮活。教育事業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師生關系。學生稱老師為「恩師」,把對自己幫助最大的老師譽為「良師益友」。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學生的人格,是處理師生關系的基本原則,而師生關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義,同時它也是教育活動得以良好實施的前提和保證。然而,我們常常會對這樣的情況熟視無睹:在樓梯口、操場上、教室旁,幾乎隨時隨地會見到系著紅領巾的小學生向經過的老師敬禮致敬,說「老師好」。老師呢,點頭致意者有之,視若無睹者有之,面無表情者有之,揚長而去者也有之。留給學生的是一臉驚訝,滿腹不解。也許有的教師認為向學生回禮是幼稚可笑的毛頭小子行徑;也或許是寒來暑往聽慣了這樣的問好聲,猶如聽慣了上下課的鈴聲,故而置若罔聞了;還可能是想用掛滿臉頰的嚴霜和冷漠,維持所謂的「師道尊嚴」?我們經常哀嘆,低年級的學生比高年級的學生懂禮貌,小學生比中學生懂禮貌,到了大學,揚長而去者與滿臉驚訝者甚至會產生角色調換。然而哀嘆之餘,我們是否想到,一個我們認為是教育細節上的疏漏----例如向學生友好的回禮----竟會造成學生對所學知識道理產生懷疑,導致多年教育成果的崩潰。同時,這個在我們認為是細節的問題,恰恰反映出一些為人師者內心深處並不曾將自己與學生的人格放在平等的地位。
二 創設活動,使活動形式與實際情況相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他們的年齡特徵、認知水平、興趣偏好等等,在教學中,我創設活動時,是從這幾方面著手進行的:
1、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活動形式。不同的教學內容決定不同的教學形式。一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學生有切身體會的內容,適宜表演活動。一些社會事例,則更多的側重於搜集采訪和交流活動。例如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中「關心你,愛護他」學習單元,在該單元的教學中,我採取了「采訪搜集+交流」的活動形式,大大的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2、根據知識形成階段設計活動。學生的品德形成是螺旋上升的,學生的知識形成有其階段性的不同。應根據學生知識形成階段設計活動。例如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期與下期中都有對家庭生活關注的內容,上期的要求是體會父母工作的艱辛和不易,下期則側重於學生對家庭生活的參與和對父母家人愛的表達。因此,上期適宜開展觀察和交流活動,而下期開展實踐匯報活動更為合適。
3、根據學生年齡特徵設計活動。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多具直觀性,注意力集中時間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動貫穿教學過程,是有效的組織方法,如游戲活動、動手操作、小競賽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學生逐步提出較高的要求,加強意志、情感、動機等的培養,不僅給學生提供外顯的直觀活動,更要注意思維層次方面的活動的開展,如開展嘗試活動、整理活動、探究活動、辨析活動、自學活動等。
三 感悟明理,育情導行
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中不能忽視「總結、提升、引領」的作用,這是教學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這個環節的教學里,教師要根據活動內容特點,與學生一起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做出「水到渠成」的歸納總結。從學習習慣上講,歸納總結是引導兒童體驗發現的快樂,促使兒童以更加飽滿的熱情積極主動地投入以後的探究活動中去,從而達到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的完美結合有效手段;從教學實效上談,歸納總結的作用是在整個探究活動結束後,對學生的品德行為習慣進行正確樹立的有力時機。這一環節使學生明確了正確的品德行為習慣,真正做到了明理導行,教學實效大大提高。
四 拓展延伸,回歸生活
《品德與生活》課程倡導「回歸生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現實生活,實現教材內容的擴展。結合《品德與生活》課程具有生活性和開放性的特性,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擴大教材的內涵和外延,真正把課堂教學延伸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教師可以把一棵剪貼的大樹干粘在了教室後面的牆壁上,起名「班級成長樹」,使學生了解到自己的進步與班集體的成長息息相關,讓學生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紀錄在「收獲果」上,再把「收獲果」貼上「成長樹」。這樣把課堂教學延伸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旨在讓道德培養回歸生活,實現知行統一。
總之,本模式根據《品德與生活》的課程標准以及各課時的教學目標,遵循「激情引趣、自主探究、感悟明理、拓展延伸」這條主線,引導學生從自主探索到獨立思考再到合作交流,多種學習方式互相融合、互相促進,實現了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總結知識的目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相信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探索出一套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❸ 幼兒園設計與組織教學活動的計劃
案例:中班語言活動「我喜歡的書」 活動目標: 1、在看看、講講的交流活動中,豐富與閱讀有關的經驗; 2、體驗在閱讀中發現的快樂,激發閱讀的興趣。 分析目標第一條中所提到的「與閱讀有關的經驗」過於寬泛,空洞無物。教師對幼兒在閱讀方面的經驗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本次活動中可以對哪些具體的閱讀經驗進行歸納、梳理和提升,同時又可以豐富哪些新經驗,都應該在目標中予以較清晰的表述。這樣才能幫助教師在設計活動過程時有針對性地圍繞目標層層展開。
❹ 如何設計與組織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的設計和組織與專業、課程、學生三者聯系非常緊密,應該根據這三者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合理、科學的設計。
❺ 學前語言教學活動設計與組織有幾個步驟
正確設計語言教育活動目標是一次教育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能夠體現幼兒語言發展的預期成果.幼兒語言教育目標是幼兒語言教育的綱領,而幼兒語言教育活動目標是為年齡階段目標、語言教育目標服務的,語言教育目標正是通過每一個具體活動落實到幼兒身上.
一、當前語言教育活動目標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活動目標和活動內容、活動過程不對應
在幼兒教育實踐中,語言教育活動目標有時在活動中不能得到很好的實現,或者通過活動根本就不能實現預先設置的目標.這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
(1)活動目標與活動內容不對應.
活動目標是語言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的向導,是選擇相應的活動內容、方法和途徑的依據.這里所謂的「活動目標與活動內容不對應」指的是具體語言教育的活動內容不能成為實現該活動目標的載體,即忽略了活動目標在選擇活動內容中的重要作用.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活動目標設置為「發展幼兒完整、條理講述的能力」,而活動內容卻是學習一個文學作品,這顯然與活動目標相背離.
(2)活動目標和活動過程不一致.
這是指教師設計的目標過大過泛,不能在活動過程中得到很好的體現;或者是活動目標與活動過程脫節,通過活動根本不能實現所設計的目標.也就是說,活動目標沒有實現統領活動過程的作用,活動過程沒有為實現活動目標服務.例如,活動目標是「體驗長輩對自己的愛,並激發對長輩的尊敬之情」,要求在重陽節的背景下培養幼兒對長輩的尊敬之情,出發點確實很好,而且選擇了一首兒歌《搖到外婆橋》,內容也與目標相呼應.但是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只是組織幼兒一遍遍傾聽這首兒歌,然後讓幼兒扮演爸爸媽媽,跟著兒歌哄小寶寶睡覺,重復了若干次……這樣的活動環節設置根本無法實現預期的目標.
❻ 幼兒教師設計與組織游戲活動方案
幼兒教師試講:手工活動《有趣的樹葉貼畫》
活動宗旨:
樹葉是孩子們生活中處處可見的物體,秋風瑟瑟,當一片片樹葉從樹上搖曳飄落的時候,
把我們一起帶進了多彩的秋天。樹葉千姿百態,用樹葉來貼畫既貼近大自然,又能增進親子間的交流。托班年級組將開展以「樹葉貼畫」為主題的親子活動,讓家長
和孩子們一起收集秋葉,並完成一幅美麗的貼畫。
活動目標:
1、能大膽想像利用不同的葉子拼貼樹葉畫。
2、通過與家長一起合作作畫,大膽想像創作,體驗完成作品的快樂。
活動准備:
知識准備:活動前事先收集好各種樹葉,並擦乾凈、壓平 。
學具: 膠水、彩紙、油畫棒
活動過程:
一、彈唱《小樹葉》導入
秋天到了,風婆婆把小樹葉和樹媽媽分開了,但小樹葉並不害怕,它們飄落到地上,有的為小昆蟲過冬當棉被;有的和泥土做伴,給禾苗當養分;有的喜歡漂亮,想讓小朋友給它化化妝。
二、展示收集的各種樹葉,拿出幾種常見的樹葉,請幼兒說一說,是什麼樹葉?(梧桐樹葉、銀杏樹葉、楓樹葉、楊樹葉、柳樹葉等)
師:小朋友們看看這些樹葉的形狀、顏色,想一想這些樹 葉像什麼?(盡量啟發幼兒想得越多越好)
三、出示範作,引導幼兒想像創作。
教師講解並示範 , 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想像,大膽選用多種樹葉,並用多種油畫棒充實畫面。
四、展示幼兒的作品,互相欣賞,進一步激發幼兒創作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