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課文涼州詞 浪淘沙
《涼州詞》與《浪淘沙》賞析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古詩詞詞語解釋
孤城:指玉門關。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羌:古代的一個民族。
古詩詞詩文解釋
澎湃的黃河遠遠望去好像奔流在白雲之間,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嶺之間。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楊柳這哀怨的曲調?春風不願度過玉門關。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遷居絳州(今山西新絳)。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謗辭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縣(今禹河北)尉,卒於官舍。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邊塞詩,與高適、王昌齡、崔國輔等唱和,名動一時。靳能為作墓誌,稱其「歌從軍,吟出塞,皎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中」。《全唐詩》存絕句六首,皆歷代傳誦名篇。
古詩詞詩文賞析
詩人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全詩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徵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唐詩之旅)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間,王之渙與高、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此詩經「孤城」為中心而襯以遼闊雄奇的背景。首句「黃河直上」,有人認為很費解,故易「黃河」為「黃沙」。然而「黃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看見「白雲」?其實,「黃河直上」並不難理解。李白與王之渙都寫過沿黃河西望的景色,不同點在於:李白的目光由遠而近,故創出「黃河之水天上來」 的奇句;王之渙的目光自近及遠,故展現了「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奇景。遙望西陲,黃河由東向西,無限延伸,直入白雲,這是縱向描寫。在水天相接處突起「萬仞山」, 山天相連,這是豎向描寫。就在這水天相接、山天相連處,「一片孤城」,隱約可見。這,就是此詩所展現的獨特畫面。
前兩句偏重寫景,後兩句偏重抒情。然而後兩句的情,已孕育於前兩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蕭索感、荒涼感。而背景的遼闊,更反襯出它的蕭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襯出它的荒涼。「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這「孤城」 顯然不是居民點,而是駐防地。住在這里的徵人,大約正是沿著萬里黃河直上白雲間,來此戍守邊疆的。久住「孤城」,能無思家懷鄉之情?這就引出了三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愁殺行客見」的《折楊柳曲》,其思家懷鄉之情已明白可見。妙在不說思家懷鄉,而說「怨楊柳」。「怨」甚麼呢?從結句看,是怨楊柳尚未發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於加深對這個「怨」字的理解。詩意很婉曲:聞《折楊柳曲》,自然想到當年離家時親人們折柳送別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親人折柳的回憶轉向眼前的現實,便想到故鄉的楊柳早已青絲拂地,而「孤城」里還看不風一點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詩意如此委婉深厚,而詩人意猶未足,又用「不須」宕開,為結句蓄勢,然後以解釋「不須」的原因作結。意思是: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怨」它又有何用?黃生《唐詩摘抄》雲:「王龍標『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李君虞『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與此並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須』二字略略見意故耳。」寫景雄奇壯闊,抒情含蓄深永,正是這首詩的藝術魅力所在。
Ⅱ 王之渙《涼州詞》教案
教學目標
1讀正確,讀通,讀有節奏,即字正腔圓的讀好古詩。
2了解古詩的大意,提出不懂的問題,想像畫面,體會戍邊戰士的思鄉但不能回鄉的情感以及戍邊將士豁達的情懷。讀出詩意境,唱出感受,達到自然成誦。
3課外拓展王翰《涼州詞》,滲透兩首《涼州詞》的不同。
教學重難點
感受王之渙的《涼州詞》的古詩意境,讀出自己對這首古詩蘊涵的情感(感受詩悲中不失其壯的基調)。
教學過程
一、教學指導思想:新課程標准指出:第三學段(五六年級)的階段目標是「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感悟,體現自主學習。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顛峰時期.盛極一時的邊塞詩,確乎前無古人,這其中當首推王之渙的《涼州詞》。板書:王之渙《涼州詞》。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么?
預設:生提問:「涼州」在哪兒?「詞」是什麼意思?題目什麼意思?為什麼兩首詩一樣?……(師及時鼓勵學生會動腦筋,想問題.)
1出示唐代地圖(標註:黃河,涼州)。師隨機介紹「涼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肅武威。地處西北,十分荒涼。
2詞呢?唱詞。
3釋題:(可以先請學生說)預設:「其實涼州詞准確的說,不是詩題。它是涼州曲的唱詞,盛唐流行的一種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為它填詞,便有許多首涼州詞了。
4作者簡介:師:你們了解詩人王之渙么?
預設:(1)可以隨機指名,請學生說,
(2)如果學生說不出來或沒有查好資料,師介紹。
師:其實《登鸛鵲樓》就是他寫的,正是一曲《登鸛鵲樓》和我們今天要學的《涼州詞》,使他躋身於唐一流大詩人行列。出示幻燈片(指名讀作者簡介)。
過渡:想讀讀這位人稱「小官員,大詩人「的作品么?
(二)初讀古詩:出示幻燈片,提出讀的具體要求:
1自由讀(至少兩遍)。
2指名讀,聽後評讀。(老師或學生評)
過渡:如果說初讀古詩的第一步,那麼讀出感覺,讀出味道那才是我們讀好詩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詩句前兩句
1輕聲讀前兩句詩,找出自己讀的感覺,並且或寫或勾做上自己習慣的學習標記。
2自由大聲地讀一讀自己感覺到的。
3指名讀。(要求說感受,讀出感受。)
4師或生聽後評議。
學習前兩句詩預設:學生可以從第一句里找感覺,也可以先從第二句談起。課堂師要隨機引導。
若學生先體會第一句,則重點點撥:
(1)解決「遠上」的意思。老師用手勢和眼神帶。(自下而上)[]
(2)聽音樂,師:提到「黃河」用什麼詞語可以形容它?(自由搶答:洶涌澎湃、磅礴、氣勢宏大……)
(3)誰帶著你的想像再來讀,其他同學閉眼聽想像畫面。
(4)聽後評讀。
(5)你聽了這樣的朗讀後,你有了什麼新的感受?(高遠遼闊感)
(6)想像畫面,同桌加動作自由讀,聽後說說他哪讀的好?
若先體會第二句,則重點點撥:
(1)談自讀後的感覺。(孤)「孤」什麼意思?師及時鼓勵孩子的感受。
(2)你們也這樣讀讀,體會孤的感受。
(3)解疑(胡興業同學提出的疑問):「片」的意思是什麼?師:是呀,為什麼寫「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預設:a學生自己爭取解決。
b師引導。進情境——詩人由高遠遼闊的黃河,筆鋒一轉,把視角拉下來,遠望,不覺詠出——個人接讀第二句。
c如果讀不出「片」(單薄,小,)的感受,師隨機指導這個學生:再遠些,再遠些看,邊讀邊想像它的樣子。此時,再說你(你們)的理解。指名說或自由說。(師注意捕捉學生的零散感受。(「座」呢,城比較高大,厚實的感覺。寫「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單薄,小。猶如一片小小的樹葉。更加有種悲涼,危險的感覺……)
4師:想看看這「片」城么?(課件)
5配樂《涼州曲》創設情境:(師語速緩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邊戰士,盛夏驕陽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讀:「一片孤城萬仞山」。);秋風颯颯,中秋月掛梢頭,——(生接讀:「一片孤城萬仞山」。);冬夜北風寒,雪花漫天飄——(生接讀:「一片孤城萬仞山」。)。此情此景,身處其中,你感受到了什麼?用一兩個詞說說。(指名說,生:凄涼,蒼涼,寂寞,孤獨……)
6小結:前兩句詩h如果說首句帶給我們更多的是黃河的氣勢磅礴和天空的高遠,用一個字「壯」(板書「壯」),那麼第二句則更側重的守城戰士環境和內心的描寫,我們也用一個字概括:「悲」,
(板書「悲」)。這真是壯中有悲,悲中有壯呀!
7自己再讀讀,體會體會這種盪氣回腸的感覺。
8個人展示讀。(ppt)(師再評:我聽出你在突出「一」和「萬」,對比讀中,反襯了城的「孤」「單薄」和戰士內心的凄涼感。真是用心在讀啊!
過渡:如果說前兩句是「畫意」,那麼後面的「詩情」又是什麼呢?
(四)學習三、四句。
1輕聲讀三、四句,有什麼不懂的問題么?(預設:誰怨誰?「何須怨」又是什麼意思?……)
2解疑。出示ppt
(1)「何須」什麼意思?
(2)「何須怨」 呢?(不必怨。)誰不必怨誰?(羌笛不必怨楊柳)。
(3)看著大屏幕詩句,學生試著說詩句大意。追問:為什麼「不必怨」呢?(怨也沒用,無可奈何的感受。)[]
(4)試著讀出這種感受。
(5)指名讀。
(6)師生評讀。(師隨機評:「我還聽出了你的怨憤之情」。)說說你為什麼這樣讀?(怨憤朝廷的漠不關心;所以突出「春風」一詞的朗誦。)
3師:然而,一個「何須怨」,道出了將士心聲——保家為國,(板書:保家為國),表達了他們豁達的胸懷。怎麼讀出這情懷?自由讀——指名讀——范讀——指名讀——學生自評。
4回讀全詩:同桌互讀,讀後評議他哪讀的好?——展示個人讀——大家評議。
5學唱古詩。播放視頻《涼州詞》。
古詩是可以唱的,想唱么?讓我們唱中表達心中的感受。1遍:輕聲學唱。2遍:自由大聲唱。3遍:起立,加動作,眼神,有滋味的吟唱。(自然課堂呈現熟能成誦的感受。)
(五)課外拓展:師過渡:同學們,還有一首與此題目相同,內容相同,感情相近的詩,但表達將士的情懷直接,更豁達。出示ppt王翰《涼州詞》,相信你們用剛才的方法,一定能很快進入角色的。
1自由讀,找感受。
2小組交流感受或讀出感受。
3小組賽讀。形式自己設計。讀後學生互評,或者老師評議。
4試著比較兩首詩的異同。(可以從題目,作者,詩表達的情懷,內容都是邊塞詩…...)這些都要因學生學情而定。也可以提問質疑,師隨機解疑。
(六)作業: 把兩首《涼州詞》朗誦(也可以唱)給家長聽。
本教學設計的主要特點(不超過300字)
一、尊重學生個體感悟: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自讀自悟自批,讓學生用幾個詞來表達讀完前兩句詩的感覺,再引導學生靜心輕讀《涼州詞》,想一想,詩的哪些地方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感覺和情緒,學生會在古詩詞句中捕捉「感受」的來源。
二、緊扣詩眼,從帶給學生感觸最深的「孤」字入手,以質疑「片」,加深對意境的感受,再配樂朗誦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三次接讀,讓學生在哀怨悲壯的音樂感染下,為情所動,隨情而讀!成為課堂的一大亮點。
三、朗讀指導有目標,分層次,講實效:定了「三步讀詩法」,即「字正腔圓——讀出感覺——讀出意境。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課堂上書聲琅琅。
四、大量課外拓展,如課前題目的理解等,直至課後的拓展閱讀王翰的《涼州詞》。
Ⅲ 涼州詞王之渙教案
教學目標
1讀正確,讀通,讀有節奏,即字正腔圓的讀好古詩。
2了解古詩的大意,提出不懂的問題,想像畫面,體會戍邊戰士的思鄉但不能回鄉的情感以及戍邊將士豁達的情懷。讀出詩意境,唱出感受,達到自然成誦。
3課外拓展王翰《涼州詞》,滲透兩首《涼州詞》的不同。
教學重難點
感受王之渙的《涼州詞》的古詩意境,讀出自己對這首古詩蘊涵的情感(感受詩悲中不失其壯的基調)。
教學過程
一、教學指導思想:新課程標准指出:第三學段(五六年級)的階段目標是「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感悟,體現自主學習。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顛峰時期.盛極一時的邊塞詩,確乎前無古人,這其中當首推王之渙的《涼州詞》。板書:王之渙《涼州詞》。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么?
預設:生提問:「涼州」在哪兒?「詞」是什麼意思?題目什麼意思?為什麼兩首詩一樣?……(師及時鼓勵學生會動腦筋,想問題.)
1出示唐代地圖(標註:黃河,涼州)。師隨機介紹「涼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肅武威。地處西北,十分荒涼。
2詞呢?唱詞。
3釋題:(可以先請學生說)預設:「其實涼州詞准確的說,不是詩題。它是涼州曲的唱詞,盛唐流行的一種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為它填詞,便有許多首涼州詞了。
4作者簡介:師:你們了解詩人王之渙么?
預設:(1)可以隨機指名,請學生說,
(2)如果學生說不出來或沒有查好資料,師介紹。
師:其實《登鸛鵲樓》就是他寫的,正是一曲《登鸛鵲樓》和我們今天要學的《涼州詞》,使他躋身於唐一流大詩人行列。出示幻燈片(指名讀作者簡介)。
過渡:想讀讀這位人稱「小官員,大詩人「的作品么?
(二)初讀古詩:出示幻燈片,提出讀的具體要求:
1自由讀(至少兩遍)。
2指名讀,聽後評讀。(老師或學生評)
過渡:如果說初讀古詩的第一步,那麼讀出感覺,讀出味道那才是我們讀好詩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詩句前兩句
1輕聲讀前兩句詩,找出自己讀的感覺,並且或寫或勾做上自己習慣的學習標記。
2自由大聲地讀一讀自己感覺到的。
3指名讀。(要求說感受,讀出感受。)
4師或生聽後評議。
學習前兩句詩預設:學生可以從第一句里找感覺,也可以先從第二句談起。課堂師要隨機引導。
若學生先體會第一句,則重點點撥:
(1)解決「遠上」的意思。老師用手勢和眼神帶。(自下而上)[]
(2)聽音樂,師:提到「黃河」用什麼詞語可以形容它?(自由搶答:洶涌澎湃、磅礴、氣勢宏大……)
(3)誰帶著你的想像再來讀,其他同學閉眼聽想像畫面。
(4)聽後評讀。
(5)你聽了這樣的朗讀後,你有了什麼新的感受?(高遠遼闊感)
(6)想像畫面,同桌加動作自由讀,聽後說說他哪讀的好?
若先體會第二句,則重點點撥:
(1)談自讀後的感覺。(孤)「孤」什麼意思?師及時鼓勵孩子的感受。
(2)你們也這樣讀讀,體會孤的感受。
(3)解疑(胡興業同學提出的疑問):「片」的意思是什麼?師:是呀,為什麼寫「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預設:a學生自己爭取解決。
b師引導。進情境——詩人由高遠遼闊的黃河,筆鋒一轉,把視角拉下來,遠望,不覺詠出——個人接讀第二句。
c如果讀不出「片」(單薄,小,)的感受,師隨機指導這個學生:再遠些,再遠些看,邊讀邊想像它的樣子。此時,再說你(你們)的理解。指名說或自由說。(師注意捕捉學生的零散感受。(「座」呢,城比較高大,厚實的感覺。寫「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單薄,小。猶如一片小小的樹葉。更加有種悲涼,危險的感覺……)
4師:想看看這「片」城么?(課件)
5配樂《涼州曲》創設情境:(師語速緩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邊戰士,盛夏驕陽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讀:「一片孤城萬仞山」。);秋風颯颯,中秋月掛梢頭,——(生接讀:「一片孤城萬仞山」。);冬夜北風寒,雪花漫天飄——(生接讀:「一片孤城萬仞山」。)。此情此景,身處其中,你感受到了什麼?用一兩個詞說說。(指名說,生:凄涼,蒼涼,寂寞,孤獨……)
6小結:前兩句詩h如果說首句帶給我們更多的是黃河的氣勢磅礴和天空的高遠,用一個字「壯」(板書「壯」),那麼第二句則更側重的守城戰士環境和內心的描寫,我們也用一個字概括:「悲」,
(板書「悲」)。這真是壯中有悲,悲中有壯呀!
7自己再讀讀,體會體會這種盪氣回腸的感覺。
8個人展示讀。(ppt)(師再評:我聽出你在突出「一」和「萬」,對比讀中,反襯了城的「孤」「單薄」和戰士內心的凄涼感。真是用心在讀啊!
過渡:如果說前兩句是「畫意」,那麼後面的「詩情」又是什麼呢?
(四)學習三、四句。
1輕聲讀三、四句,有什麼不懂的問題么?(預設:誰怨誰?「何須怨」又是什麼意思?……)
2解疑。出示ppt
(1)「何須」什麼意思?
(2)「何須怨」 呢?(不必怨。)誰不必怨誰?(羌笛不必怨楊柳)。
(3)看著大屏幕詩句,學生試著說詩句大意。追問:為什麼「不必怨」呢?(怨也沒用,無可奈何的感受。)[]
(4)試著讀出這種感受。
(5)指名讀。
(6)師生評讀。(師隨機評:「我還聽出了你的怨憤之情」。)說說你為什麼這樣讀?(怨憤朝廷的漠不關心;所以突出「春風」一詞的朗誦。)
3師:然而,一個「何須怨」,道出了將士心聲——保家為國,(板書:保家為國),表達了他們豁達的胸懷。怎麼讀出這情懷?自由讀——指名讀——范讀——指名讀——學生自評。
4回讀全詩:同桌互讀,讀後評議他哪讀的好?——展示個人讀——大家評議。
5學唱古詩。播放視頻《涼州詞》。
古詩是可以唱的,想唱么?讓我們唱中表達心中的感受。1遍:輕聲學唱。2遍:自由大聲唱。3遍:起立,加動作,眼神,有滋味的吟唱。(自然課堂呈現熟能成誦的感受。)
(五)課外拓展:師過渡:同學們,還有一首與此題目相同,內容相同,感情相近的詩,但表達將士的情懷直接,更豁達。出示ppt王翰《涼州詞》,相信你們用剛才的方法,一定能很快進入角色的。
1自由讀,找感受。
2小組交流感受或讀出感受。
3小組賽讀。形式自己設計。讀後學生互評,或者老師評議。
4試著比較兩首詩的異同。(可以從題目,作者,詩表達的情懷,內容都是邊塞詩…...)這些都要因學生學情而定。也可以提問質疑,師隨機解疑。
(六)作業: 把兩首《涼州詞》朗誦(也可以唱)給家長聽。
本教學設計的主要特點(不超過300字)
一、尊重學生個體感悟: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自讀自悟自批,讓學生用幾個詞來表達讀完前兩句詩的感覺,再引導學生靜心輕讀《涼州詞》,想一想,詩的哪些地方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感覺和情緒,學生會在古詩詞句中捕捉「感受」的來源。
二、緊扣詩眼,從帶給學生感觸最深的「孤」字入手,以質疑「片」,加深對意境的感受,再配樂朗誦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三次接讀,讓學生在哀怨悲壯的音樂感染下,為情所動,隨情而讀!成為課堂的一大亮點。
三、朗讀指導有目標,分層次,講實效:定了「三步讀詩法」,即「字正腔圓——讀出感覺——讀出意境。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課堂上書聲琅琅。
四、大量課外拓展,如課前題目的理解等,直至課後的拓展閱讀王翰的《涼州詞》。
Ⅳ 《涼州詞》王翰 教案
目標正確就是指制定的教學目標既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回情況。教學目標是設答計教學過程的依據,是課堂教學的總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點,也是進行課堂教學的終極回宿。如何制定出一個具體明確又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呢?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結合數學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制定出本節課的教學計劃:要使學生把握哪些知識、形成什麼樣的技能技巧、達到什麼樣的熟練程度、會用哪些方法解題等,這就是雙基目標。其次是考慮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應該培養學生哪些思維能力,這是思維能力的目標。再次是想一想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哪些思想教育,培養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是滲透思想教育的要求。最後是考慮哪些地方可以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這是創新教育的要求,這也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目標。
Ⅳ 涼州詞和浪淘沙
浪淘沙:唐代一種曲子的名稱,是詞牌名。「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
Ⅵ 6年級北師大版教材全解 語文 古詩二首(涼州詞、浪淘沙)復習課怎麼上,有哪些問題
教材分析:
本課的兩首古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劉禹錫有關黃河的詩歌。《涼州詞》寫的是邊塞的荒涼,《浪淘沙》寫的是黃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較長。了解詩歌的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是本課的學習重點,體會詩人豐富的想像是學習難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詩歌的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3.體會詩人是怎樣展開豐富的想像的。
關鍵處處理:
利用教學課件,直觀演示,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古詩的韻律,加深理解。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涼州詞》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我們剛剛學習了有關長江的文章,同長江的熱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黃河的凝重、悲涼。從古到今,黃河也是詩人們描寫的對象之一,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兩首有關黃河的詩歌。
二、學習《涼州詞》。
1.簡介作者王之渙。
2.解釋題目。
3.初讀課文。播放錄音,范讀。自由練讀,指名朗讀,分男女生朗讀。
4.理解詩意。
(1)分小組合作學習,根據查閱的有關資料,理解詩意。
(2)全班交流,結合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理解詩意。
5.想意境,悟詩情。
(1)自由讀詩歌,思考: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指生讀詩並交流。結合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體會到:這首詩通過描寫邊塞、玉門關的荒涼,表達了作者的孤獨、悲涼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齊讀這首詩。邊讀邊想像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7.練習背誦。先自由練習背誦,再指名背誦。
三、誦詩會。
學習夥伴還會背別的古詩,你們也一定行!把自己積累的古詩有感情地背給同學們聽。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教學《浪淘沙》
教學過程:
一、背誦《涼州詞》
1.指名背誦。
2.全班集體背誦。
二、學習《浪淘沙》。
1.初讀課文。播放錄音,范讀。自由練讀,指名朗讀,分男女生朗讀。
2. 理解詩意。
(1)分小組合作學習,根據查閱的有關資料,理解詩意。
(2)全班交流,結合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理解詩意。
3.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1)再讀詩歌,思考: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樣體會到的?
(2)討論交流,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想像詩歌描寫的情景,進一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5.練習背誦。先自由練習背誦,再指名背誦。
四、體會詩人是怎樣展開豐富的想像的。
1.自讀詩歌,想一想詩人是怎樣展開豐富的想像的?
2.小組討論後,全班交流,結合詩句具體談。
五、填寫"我的視角"。
1.閱讀丁丁、冬冬的視角,自讀課文,填寫"我的視角"。
2.先小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配樂朗誦詩歌。
七、課時小結。
作業設計:
1.背誦並體會詩的思想感情。 2.《同步學習與探究》。 3.預習下一篇課文。
板書設計:
涼州詞 浪淘沙
孤獨 蜿蜒曲折
荒涼 流程長
同情 激奮
課後反思:
古詩的教學還要以讀為手段,鼓勵學生積極的自主探究,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經過訓練後,基本上能自己結合工具書,完成對詩意的理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加強對詩歌的評析,使學生的理解達到更高的層次
Ⅶ 涼州詞 浪淘沙
涼州詞
唐
王之煥(688—742)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詩描寫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象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浪淘沙
(唐)白居易
白浪茫茫與海連,
平沙浩浩四無邊。
暮去朝來淘不住,
遂令東海變桑田。
浪淘沙
劉禹錫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見金。
唐.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意思:
白浪一望無邊,與海相連,岸邊的沙子也是一望無際。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海浪從不停歇地淘著沙子,於是滄海桑田的演變就這樣出現。
浪淘沙.懷舊
李煜
(南唐後主)
Ⅷ 誰知道王之渙《涼州詞》和劉禹錫《浪淘沙》的主要內容
涼州詞: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雲中流出來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怨」它又有何用。浪淘沙:九曲黃河從遙遠的地方蜿蜒奔騰而來,一路裹挾著萬里的黃沙。既然你是從天邊而來,如今好像要直飛上天高空的銀河,請你帶我扶搖直上,匯集到銀河中去,一同道牛郎織女的家裡做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