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秋聲賦教學設計

秋聲賦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3-12 03:05:46

Ⅰ 海濱仲夏夜教案設計

《 海濱仲夏夜》教案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霍霍」、「緋紅」、「廣漠」、「蒼穹」等詞語的含義。
2.初步學會課文抓住景物特徵細膩描寫景物變化的寫法。
3.結合課文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二、難點、重點分析
1.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景的?
分析:按時間順序,分為日落不久、夜色沉沉和月亮升起三個部分,脈絡清晰,條理分明。
2.作者寫星光的出現,選擇了怎樣的時空背景?這對突出啟明星的特點有什麼作用?
分析:時間背景是「霞光漸漸地淡下去了」??「一切紅光都消失了」;空間背景是:高而遠的廣漠的天幕。只有紅光消失才能突出啟明星的亮,以天幕為背景可以顯示出啟明星的大。
3.本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分析:作品分三個層次描繪海濱仲夏的夜景。
第一層(1~4自然段):寫幽美、靜溫的夜色 。本層緊扣題旨,是全文重點描繪之所在,所以作者不惜潑墨,從多方面展開。首先著眼晚霞。先從靜態看,寫出「桶紅」的顏色,再以晚霞與大海相互輝映,化靜為動:「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像一片片霍霍燃燒著的火焰」,「閃爍著」『滾動著」,准確而又形象地描繪了晚霞的絢麗多彩。作者對景物的觀察是精細的,見諸文字時又是十分精確、有條理的。作者接著又描繪了繁星、燈火以及「溫柔」的海水,「清新而又涼爽」的海風。在此基礎上直抒胸臆:「我的心裡,有著說不出的興奮和愉快」。文章情景交融,為下文寫人了充分的鋪墊。
第二層(5~7自然段):寫人們勞動後愉快的休憩光。如果說作品的第一層主要是描繪了海濱的一幅風景畫,那麼第二層則勾勒了一幅入夜後的海濱人物速寫圖,從而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社會主義時代自由幸福的新生活。但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們,並沒有忘記創造更美好的明天。他們在勞動後的休息中,仍在談論著今年風調雨順的好年景。
第三層(8~12自然段):寫皎明亮的月亮休浴下的海濱勝景;作品在描寫「皎潔的月光」的同時,又描寫了人影憧憧聲鼎沸的熱鬧、歡樂的場景:人們可以在這里「 海闊天空地盡情談笑」,「酣暢地休憩。由第一層寫景、第二層寫人,到這里把寫景、寫入、抒情融為一體,創造出一種清新、雋的意境,使入卒讀之餘,似有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
4.本文的寫作特色是什麼?
分析:(1)線索。
所謂線索,就是貫串在整個敘事性文藝作品的情節發展中的脈絡。在一般的記敘文中,線索的作用是體現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繁多的材料由記敘線索貫串起來,將文章組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每一敘事作品都有一條或一條以上的線索,但主要線索只有一條,其他線索則圍繞主要線索來展開。記敘文中作者常以時間的推移或作者認識的發展為記敘線索來安排材料。這叫作「縱式結構」。《海濱仲夏夜》正是以時間推移為線索的。
(2)景物描寫。
文章生動地描繪出一幅海濱夏夜的圖畫。全文寫景既緊扣海濱夏夜的特點,又連類而及地寫了城市風光,勾勒出一幅幅幽美的圖畫,寫出了威海這座城市特有的風韻,給人詩的享受,畫的美感。
首先,作者注意攝取富有特色的景物。自然景物有它自己的特點 ,寫景 ,要抓住此時此景的特點,才能反映出特有的風貌。《海濱仲夏夜》的寫景很注意抓當時當地景物的特點。比如它寫晚霞,不是籠統地去形容「紅霞滿天 」,而是著意寫反照在海浪上的霞光,「 又紅又亮」寫出霞光的色彩特點;「閃爍」「滾動」「消失」表現霞光映在波浪上不停地晃動閃光這個特點。接著,寫夕陽逐漸西沉的景物 ,著重寫了長庚星 。在直接描寫星光之前,先寫天空的變化,為長庚星的出現作鋪墊。「高而遠」「深藍色」的呈現一片「肅穆」氣氛的天幕作為長庚星的背景,把它映襯得更鮮明了。寫長庚星,一是抓住它「最早出現」、天幕上只有它一個的特點,二是抓住它「活像一盞懸掛在高空的明燈 」的特色。繼而寫「夜色加濃」時的景物,著重寫燈光。「次第」一詞用得准確,寫出了許多燈光先先後後亮起來的特點。「尤其」一詞強調描寫的重點是「圍繞在海港周圍山坡上的那一片燈光」。其特點是倒映在海面上,隨著波浪「晃動」「閃爍」,「像一串流動著的珍珠」,把燈光的特點寫活了。寫月亮的升起,則說它是「從那平靜的大海里涌了出來」。這些都是海濱特有的景色,有別於其他地方。
其次,作者突出描寫景物的顏色和動態 。寫景 ,可以從景物的形狀、顏色、聲音、動態等方面著筆。課文為了突出海濱夏夜的美妙多姿 ,特別注意寫景物的顏色和動態 ,因而呈現在讀者面前的,不是一幅幅靜止的黑白圖畫,而是連續不斷變換著的一組組彩色電影鏡頭。如寫海濱傍晚的天空,起初寫它燃燒著晚霞 ,顏色是桔紅的 ,而後逐漸變為緋紅、淺紅,而後霞光消失 ,出現的是深藍色的天幕、閃爍的星星、倒映在烏藍海面上的燈光 ,以及皎潔的月色、在海面上閃爍的魚鱗似的銀波,寫得變化多端。
(3)抒情。
寫景的作用有多種,其中主要的一種是「傳情」。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寫景是描摹客觀風物,傳情是表現主觀情感,寫景以傳情,這個景物當中就寄寓著某種感情或與某種感情相關聯的氣氛。峻青熱愛他的家鄉,對山東的一草一木都有親切的感受。作者正是帶著贊美故鄉的情感來寫威海夏夜的一景一物的。在他的筆下,無論燃燒的晚霞,燦爛的滿月,晚來的海風,柔軟的沙灘,明亮的星光,蔚藍的大海,都浸潤著喜悅贊嘆的感情色彩,讀來使人感到十分親切,使我們的心合著作者的脈搏一起跳動,應著作者的胸膛一起呼吸。他那字里行間流露出的親切感情,使讀者受到了強烈的感染,產生了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
(4)語言。
在語言運用方面 ,這篇散文突出的特點是比喻貼切生動 ,用詞准確優美。在分析課文時抓住這些比喻和詞語來講讀,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而且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詞彙,培養用詞造句的能力。
(5)美學特色
①用多變的色彩描繪了海濱仲夏夜的「幽美」。
現實生活的紛繁復雜,決定了美的形態的多種多樣。「幽美」是介於「崇高」和「優美」之間的一種美。它既有由於量的龐大,如大海、高空等景物,而產生的亢奮而崇高的美;又有由於表現對象的柔和撫媚,如霞光、啟明星、清風等景物,產生的恬適從容的美。就是在這種「深遠、僻靜、昏暗」環境中,作者發掘捕捉瞭望寧靜美、動態美及和諧美。
寧靜美。作者仁立海濱,按時間順序描繪了三幅圖景:一是夕陽落山,海浪染紅霞;二是夕陽西沉,啟明星高掛;三是夜色加濃,燈光與星光相映。這三幅圖景,都是海濱遠眺所見,表現出「深遠」中的寧靜美。作者描繪出祖國海濱的寧靜美,正好反映出我們社會主義祖國各個角落的和平安定。寧靜美是「幽美」的「獨特」所在。
動態美。《海濱仲夏夜》的「幽美」還表現在作者化靜為動,從動態方面來刻畫海濱的夜景上。夕陽緩緩下山,霞光縷縷染浪 ,浪頭排排湧起 。浪峰湧起之處,猶如燃燒的火焰,紅霞、海浪都在「閃爍」「滾動」。形象地寫出了海的色彩、海的氣勢。作者描繪出海濱千姿百態、絢麗多嬌的美來 ,不僅流露出對祖國大好河山無比熱愛的感情 ,而且還旨在揭示偉大祖國的旺盛生命力。化靜為動,化美為媚,是「幽美」的又一「獨特」所在。
和諧美。作者運用他那靈巧的畫筆 ,在三幅圖景中調色布彩: 第一幅圖是海染紅霞流金溢彩;第二幅,淡彩輕描;第三幅點染寫意。天空深藍,海水烏藍,星光閃亮,燈光通明,珍珠耀眼……五彩續紛。作者傾注全部的愛來描繪祖國的海濱 ,筆調既活潑又朴實 。多角度地描繪祖國海濱的夜景 ,給人以和諧統一的立體感 。作者善於抓住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審美對象,善於運用不同形態的美 ,使它們相互聯系、彼此滲透、互相轉化 ,從而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和諧美就是「幽美」的又一「獨特」所在。
②情景交融寫出嶄新的「時代美」。
一輪燦爛皎潔而明亮的月亮照著海濱,「說話聲、歡笑聲、唱歌聲、嘻鬧聲,響遍了整個的海灘」。作者在文章的最後一部分里,用情景交融的筆觸,抒寫了我們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美」。
5.全文描繪了哪三組畫面?
分析:第一組畫面(1?3段):描繪了從「 夕陽落山不久 」到「 夜色加濃」這段時間裏海濱夏夜的景色,作者以「霞光」、「啟明星」、「燈光」為主要觀察對象:第1段以「大海」為背景描繪霞光,寫出了霞光的「 色彩 」和「 動態 」;第2段著重寫「 啟明星 」的「大」和「亮」的特點。第3段由「星」光引出對「燈」光的描繪。
第二組畫面(4?7段):描繪了在幽美的夜色中,海濱沙灘上「勞動者休憩、談笑」的情景。
第三組畫面(8?12段):描繪了從「月亮上來」到「夜深」這段時間里月光下海濱沙灘上「勞動者休憩、談笑」的情景。
抓住海濱仲夏夜的特徵寫景 ,用語准確生動,是本文的主要特點 。霞光色彩的變幻,從啟明星閃爍到繁星滿天,從夜色漸濃到明月升起 ,正是夏夜晴空特有的景象。如「 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紅又亮,簡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燒著的火焰,閃爍著,消失了」;「後面的一排,又閃爍著,滾動著,涌了過來」。准確而生動地寫出了動態的霞光,表現了霞光的色彩變化 。作者不僅抓住了色彩、光線的變化 ,更緊扣了「海濱」這一特定的環境。借海浪寫霞光 ,用藍天襯明星 ,主映在海面的燈火與天空的星斗輝映 ,寫夜中和月光下海灘上的笑語歡聲,等等,使用權景物描繪得形象生動。
6.第3段的燈圖與「天上的市街」的意境地有哪能些相似之處?有哪能些不同?分析:相似處,都有真的燈光和天上的「明燈」,《天》用街燈引出明星,這里是用星星引出真的燈光,寫法類似。不同處,《天》重點寫天上的明星,街燈只是引子和陪襯;這里天上的「 明燈 」、山坡上的燈火、海面上「 流動著的珍珠 」三個層次 ,上中下互相輝映 ,更多彩多姿,富有畫趣。
7.文中為什麼在寫啟明星之前要寫霞光由漸淡而消失的過程?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分析:這一部分絕非閑筆 ,它有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寫啟明星出現前的情景 ,突出霞光由淡而滅的變化過程 。二是突出夏夜晴空「 高而遠 」的特點,只有霞光消失 ,天才顯得「高而遠」。三是為下文寫啟明星作鋪墊,霞光由淡而無,創造了一個寧靜、遼遠的意境,對寫啟明星的「大」、「亮」起到了綠葉扶紅花的作用。
從全文來看,重點是體會第一部分描寫的自然美,難點是理解文章二、三部分蘊含的生活中的美。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過朱自清的《春》,在《春》這篇課文里,我們領略過春天的美麗。那你想知道夏天的景色如何嗎?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描寫仲夏時節海濱景色的文章 ,看了它 ,你將被海濱那迷人的景緻所陶醉。
板書課題、作者。
1.解題:
海濱(地點);仲夏(季節);夜(具體時間)。
2.簡介作者:
峻青,原名孫俊卿 。山東海陽縣人。幼年貧困,曾當過徒工 。抗戰爆發 ,參加革命。主要作品有短篇集《黎明的河邊》、《海燕》、《最後的報告》、《膠東紀事》;散文集《歐行書簡》、《秋色賦》。
3.課文介紹:
《海濱仲夏夜》一文節選自散文集《秋色賦?海濱仲夏夜》。作者抓住夕陽落山不久??月到中天這段時間的光線和色彩的變化 ,描繪了夏夜海濱特有的景色和勞動者閑適 、歡愉的休憩場面,抒發了對美好生活的贊美之情。
(二)指導自讀。
1.出示小黑板。(要求學生運用工具書讀准字音、理解詞義)
霍霍 緋紅 廣漠 蒼穹 煞 皎潔
2.散讀課文,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3節):寫海濱夏夜的美景。
第二段(4~7節):寫「我」在夜色中的感受。
第三段(8~12節):寫月下沙灘。
3.播放錄音。學生看書並思考:
作者在這一部分中描繪了哪兩幅圖景?各抓住了什麼特徵?
提示:這一段按「夕陽落山」、「夜色加濃」的時間順序推進,以蒼穹和大海為背景,抓住海濱夏夜的景物特徵,描繪了兩幅圖景:
教師邊講邊板書:
小結:一天一海,一靜一動,互為映襯。讓人讀來自有一種自然美。
4.再讓學生速讀第一段。要求:邊讀邊展開想像。在具體形象中獲得美的實感。
5.學生表達各自的感受。在此基礎上指名學生運用抑揚頓挫、輕重疾徐、高低升降的語調朗讀這一段,使學生受到感染,進入美的意境。
6.學生默讀第二、三段。
要求帶著下列問題去讀課文:
作者是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描寫沙灘上景物的變化的?作者為什麼用更多的筆墨寫了沙灘上的人?
提示:以上問題的第二問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時,可啟發學生分步思考。
(1)先想一想寫的是什麼人?
??在各個崗位上勞動了一天的人們……
從田裡割麥於歸來的人們……
這些英雄的人們……
(2)他們在怎樣的環境中?心情怎麼樣?
??在軟綿綿的沙灘上,休著海風,望著夜空,盡情地說笑……
點撥:作者從描繪海濱夏夜的自然美進入到描繪海濱夏夜的生活美。
7.學生齊讀:「我漫步沙灘……」到文章結尾。
8.教師歸納:這一部分,作者由景及人,從描繪海濱夏夜的自然美,進入到描繪海濱夏夜的生活美。
板書:
盡情說笑、休憩
人們: 生活美
議論年景、笑聲
9.小結:作者先描繪大海月色,再寫沙灘也突然明亮了起來,寫了沙灘上乘涼人們的眾多和歡鬧。隨著月亮的升高,夜已經很深了,沙灘上的人也「變化」了,有的睡著了,有的還在談笑。最後,作者以抒情的筆調將眼前的情景和人物結合起來,以更多的筆墨寫人們在這自由的天幕下酣暢地休憩,目的在於寫生活美,從而將文章推進了美的境界。
10.學生討論本文寫作特點。
(1)抓住特徵,有層次地描寫景物。(動態)
(2)貼切的比喻和形容詞的運用。

課堂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同「課堂教學設計1」)
二、難點、重點分析
(同「課堂教學設計1」)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速讀測試。
1.本文題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
3.本文選自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
4.這篇優美的寫景散文,依次描繪了五幅流動的畫面,這五幅畫面是:
(1)
(2)
(3)
(4)
(5)
5.文章開始既寫晚霞又寫大海,兩者之間是什麼關系?
6.文章是怎樣描寫星空的?
7.文章是怎樣描寫海濱燈火的?
8.文章是怎樣描寫沙灘的?
9.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10.下列比喻描繪了景物的什麼特徵?
(1)簡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燒著的火焰。
(2)活像一盞懸掛在高空的明燈。
(3)像一串流動著的珍珠。
測試記錄:
閱讀速度:___________字/每分鍾
理解率:__________%
閱讀效率:__________字/每分鍾
(二)激疑質疑。
1.文章最後幾段正面寫到「人們」,但為什麼只寫了人們的「聲」,而沒有寫一個個人的「形」和「貌」。
2.這篇散文在布局安排上有什麼特色?各個畫面之間是什麼關系?
3.這篇散文是怎樣把景寫活的?
(三)精讀導引。
第1題:可以著重從寫作的真實性方面,以及從全文的結構特點來看為什麼這樣寫。
第2題:主要體會作者在駕馭這么多景緻時,精心安排的技巧,要體會出各幅畫面之間的內在聯系。
第3題:應當主要體會學習作者善於觀察、善於寫出景緻的變化和動態的特點。
(四)疑難討論。
1.(1)從寫作的真實性看。人們的種種情景,作者是在幽靜的夜色中一路散步所看到的,在濃重的夜色中,在隨意的一瞥中,無法仔細觀察到人們細致的音容笑貌,而給他留下突出印象的,是人們歡樂的聲音,是這種笑語聲所透露出的發自內心的歡樂的情緒。
(2)從全文結構看,本篇是一篇寫景的記敘文,仲夏海濱的人們是作為濱海夜景整體的一部分來寫的,人在景中,人使景動了 ,活了,人和景融合成了一體。如果突出寫一個個人的形貌,就會顯得繁雜,豐收不這篇敘文嚴謹的結構。
2.這篇散文在布局安排上的特色是,以時間為順序,由傍晚寫到深夜海濱的景物,井井有條。
文中所寫的晚霞、星空、燈火、沙灘四幅圖景雖然寫的角度各不相同,但並非各自孤立而是緊針密線、緊緊相連,結構十分嚴謹。描寫景物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或由靜到動,或由動到靜;或由巨到細,或由景及人,層次井然,清晰地表現了中心思想。
3.從本文可以看出,作者把景寫活的技巧是:(1)善於寫出景物的變化 。例如,「 天空的霞光漸漸地淡下去了,深紅的顏色變成了緋紅,緋紅又變成為淺紅」,這是寫霞光色彩的變化。「當這一切紅光都消失了的時候 ,那突然顯得高而遠了的天空 ,則呈現出一片肅穆的神色」。這是寫天空距離與氣氛的變化。「夜色加濃,蒼空中的『明燈』越來越多了。而城市各處的真的燈火也次第亮了起來」。這是寫星星與燈數量的變化。
景物的動態,如寫晚霞,作者藉助比喻,形容它像火焰在「燃燒」,就有了動感。接著把晚霞放在大海的倒映中去寫 ,浪峰上的霞光又紅又亮 ,簡直就像一片霍霍燃燒著的火焰,閃爍著,消失了。而後面的一排,又閃爍著,滾動著,涌了過來。這就把晚霞寫得有聲有色,活了起來。
作者之所以能夠把景寫活,除了寫作的技巧之外,主要還依賴於對事物的精細觀察。善於觀察是把景物寫活的根本。
「速讀測試」參考答案及評分標准。
1.《海濱仲夏夜》。
2. 峻青。
3.《秋色賦》 《海濱仲夏夜》。
4.(1) 夕陽落山不久,浪峰上的霞光。
(2) 霞光由漸淡而消失,啟明星在深藍的天幕上閃爍。
(3) 夜色加濃,海面上燈火與星光輝映。
(4) 幽美夜色中勞動者休憩、暢談的場面。
(5) 海灘月色。
5.寫大海是為了寫晚霞,只不過是從大海浪峰的倒映中去觀察晚霞。把海天連在一起寫,就把霞光寫活,寫得壯觀了。
6.文章描寫了一幅變化著的星空圖。先寫了霞光的消失,又在「肅穆」「高遠」「深藍色」的天幕背景上,描繪那令人注目的啟明星。這幅星空圖背景恢宏,中心突出,富於動感。
7.先寫蒼空中的「明燈」越來越多,再由天上寫到海面,寫海港周圍山坡的燈光倒映在海面上,晃動著 ,閃爍著的動景 ;再由海面寫到天空 ,描繪出星斗與海面燈火交相輝映的景色。
8.寫沙灘是根據「 我 」的感受來寫的,寫了沙灘的軟綿綿( 觸覺 ) ,海水的刷刷聲( 聽覺)。海風的清新而又涼爽( 嗅覺、膚覺 ),大海和田禾混合的香味( 嗅覺 ),太陽炙曬的余溫(膚覺),綴滿星星的夜空(視覺);然後又寫「我」與鄉親們的談論。這幅沙灘圖,由景及人,景美人更美。
9. 這篇散文通過對威海海濱仲夏夜色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壯美和英雄人民不畏困難的樂觀精神的由衷的贊美之情。
⒑(1)借海浪描繪出霞光的色彩各動態。
(2)比喻了啟明星「大」、「亮」的特點。
(3)描繪了海面因燈光融入而流光溢彩的美景。

【小資料】
一、作者簡介。
峻青(1922~ ),現代作家 。原名孫峻卿 ,山東海陽縣人 。出身貧苦,只上過幾年學。最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深深影響了他以後的文藝創作。他1940年參加革命,1944年後任膠東黨委機關報《大眾報》記者、新華社隨軍記者。艱苦的敵後生活為他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生活基礎。解放後,他留在中南局新聞機關工作。
峻青的散文,向來以充滿時代感和革命性著稱 ,以清新、永的風格而傳誦不衰 。他在新中國成立後還創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說,如小說集《黎明的河邊》、《最後的報告》、《膠東紀事》等,都以濃厚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朴實雋永的筆觸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
二、寫作背景簡介。
1962年,是全國人民執行黨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迅速扭轉三年困難時期嚴重局面的一年。這年春天,作者回到家鄉山東省海陽縣,並住了一段時間,看到了老革命根據地人民在三年嚴重困難時期絲毫沒有動搖對社會主義的信念,他們以一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艱苦奮斗,克服困難,使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表現出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作者親身感受到膠東半島革命根據地人民戰勝三年困難的革命精神和對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定信念,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慾望:「要把我的鄉親們的英勇斗爭和我的故鄉的嶄新面貌,用文學的形式迅速地反映出來,讓更多的人像我一樣得到鼓舞,受到教育,而這,我覺得再沒有比散文和報告文學更合適的了」。(《秋色賦?後記》)

Ⅱ 語文教學設計常用的幾種方法

。這是衡量一個教師的教學業務能力水平的標尺,也是我們在聽課過程中最注意的方面,也是評價一節課成功程度的標准。一堂好課,一堂使人耳目一新的課無不是在課堂教學設計上有教者的精心思考和創造性的勞動。下面是本人在多年教學實踐中的思考,談談語文教學設計經常用的幾種方法。
一. 線索引導法在閱讀散文的時候,我們一般用這種方法。所謂線索引導就是把文章的所有內容用文章的主線串通起來。散文一般是形散而神不散,文章的神就是我們要用到的線索,它能夠把所以文章綱舉目張地統領起來,我們抓住了它就能夠居高臨下地審視文章,從而能夠深入地剖析文章內容。比如我們在教學《荷塘月色》一文時,抓住作者的心情變化這根線索,我們就可以分析作者在當時的心情和景色變化的互動情況。心隨景變,情中有景,淡淡的月色和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互相交融。《天山景物記》的線索是作者的進山路線,由外到內由低向高,天山迷人風光和豐饒物產在作者筆下井井有條。
二畫面分析法
這種方法用於是由畫面組成的文章。比如《秦晉崤之戰》,全文是九個畫面組成,我們一一分析了九個畫面,就把全文分析到位了。從穆公咨詢、蹇叔論戰、蹇叔哭師、王孫滿觀師,到穆公認錯,人物的音容笑貌無不一一清楚。還有在分析戲劇時,我們肯定要用場面分析。因為戲劇沒有段落,只有場面。在分析《白毛女》中,我們就要把課文分成四個場面,一一分析,就可以把課文內容充分理解了
尤其在教古典詩歌時,我們不能夠把握畫面,就不能體會詩歌的情節和意境。景物由畫面組成,全面、立體把握畫面,把背景和畫面中心理解清楚,我們就可以把這首詩歌欣賞透徹了。比如學習柳宗元的《江雪》,我們把「千山」和「萬徑」的空曠的背景和「獨釣」的中心結合起來理解,學生就能夠徹底了解這首詩歌的內涵了。
三. 情境分析法鑒賞詩歌一般用這種方法。中國的詩歌有情和景交融的特點。詩人一般用景來蘊涵自己的情感。所謂景中有情,情化為景,詩情和畫意相結合。我們分析了景物的特點,理解景中的情感,就等於理解了詩歌的內涵。比如毛澤東的詩歌《沁園春.長沙》,我們認真分析上闋的景物描寫,理解氣魄宏大的「湘江秋景圖」就知道毛澤東的偉大胸懷,有主宰中國大地的遠大志向,有「浪遏飛舟」的偉大氣魄。還有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橫寫萬里長江,縱寫千年歷史,場面雄奇壯觀。這是一個英雄的場面,氣勢雄偉,為下面寫周瑜出場做好了鋪墊,為作者抒發情感做了充分准備。
四. 細節分析法
小說往往由情節組成。在寫的過程中,只有處處注意細節的照應,才能夠沒有疏忽,用細節來表現人物,細節是作品藝術之樹上的美麗的藝術之花。我們通過分析細節,就可以全面理解作品的人物和內容。比如《一碗陽春面》中,作者就處處用細節來表現人物的命運變化。母子三人的衣著打扮,三人吃面的數量,老闆夫婦的表情變化,沒有一處是隨意寫的,都是為表現人物服務的。
又比如《小桔燈》中,人物描寫處處表現了小孩子的表情和動作,處處是那麼入情入理。小女孩的搬動椅子用挪,看人是抬頭看,打電話爬上椅子,我在房間裡面,是用耳朵聽到。這些細節表現了小女孩的幼小和能幹。這樣分析描寫可以克服學生寫作文,不注意情節照應,亂寫一氣的毛病,在寫作中做到入情入理。
五. 表演示範法
有些課文是有強烈的戲劇性和動作性,我們可以用表演的方法,來對課文進行理解。讓學生充分參與。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比如我們教《皇帝的新裝》一文,我們就讓學生進行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讓學生在繪聲繪色的表演中培養語言表達的能力,一舉兩得。還有在教《雷雨》中,在充分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台詞的基礎上,我們就讓學生分別擔任角色,在表演過程中,讓學生理解周朴園的虛偽、冷酷、專制、血腥、反動;理解侍萍的善良、自尊、哀怨、痛苦。
在表演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朗誦能力。用聲情並茂的朗誦,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課文,體會課文的內涵,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朗誦能力。比如在教學《屈原》節選時,其中的《雷電頌》是最精彩的一段,老師可以把孫道林先生當年在重慶演出時,成功地朗誦這一段,引起觀眾全體起立,長時間地鼓掌的背景告訴學生,並且做示範朗誦。這要比一般的講解分析要好得多。尤其在教情感十分強烈的課文時,朗誦可以做到運用語言作媒體,把作品的思想感情直接注進學生的心田。比如在教《大堰河——我的保姆》時,如果教師和學生能夠很好地朗誦,可以把學生感動得熱淚盈眶。
藝術鑒賞法我們中國古代詩、詞有非常豐富的美學內涵,如果只是讀讀,不去進行分析鑒賞,那麼等於沒有讀。在對詩歌進行分析鑒賞時,我們可以用抓詩眼的方法。比如我們在讓學生學習《朝發白帝城》時,我們就抓住「輕」字。詩人在被流放過程中,途中遇赦,心情愉快,順江而下,船行飛快,歸心似箭,全在一個「輕」字上表現出來了。又比如在分析《楓橋夜泊》一詩中,我們抓住「愁」字,去理解全詩。夜很深了,月已落,烏在啼,抒情主公沒有辦法入睡,江楓和漁火在兩兩相對似乎在幽幽地入眠,萬般無奈,伏枕聽時,夜深了,已經是夜半時分了,寒山寺的鍾聲在徐徐撞擊抒情主人的心房。孤獨、寂寞、無眠都在一個「愁」字上!在進行詩歌鑒賞中,我們還要注意運用人生的生活體驗去幫助學生理解、欣賞,運用中國詩歌傳統手法去理解詩歌
。例如中國詩歌經常運用賦、比、興的手法,我們就要用這些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詩歌
。比如我們在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作者因為牢房陰冷,神思飛揚,想到愛自己如同親生的乳娘,就大量運用了賦的手法,來層層鋪敘她的勤勞、善良,她的辛勞和痛苦,處處用對比的方法來把自己家庭的富有和精神痛苦進行渲染,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
以上是本人在教學過程中所做的幾點思考。教無定法,形式永遠為內容服務,我們要想找到一個非常理想的教學設計,就要不斷地鑽研教材,在教學實際中去摸索、研究。作者聯系地址:江蘇省邗江區甘泉中學邱龍濤

Ⅲ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教學設計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別號稼軒,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一生力主抗金。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於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作品集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背景:這是辛棄疾寄給陳亮(字同甫)的一首詞。陳亮是一位愛國志士,一生堅持抗金的主張,他是辛棄疾政治上、學術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歲才狀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倆同是被南宋統治集團所排斥、打擊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陳亮與辛棄疾曾經在江西鵝湖商量恢復大計,但是後來他們的計劃全都落空了。這首詞可能是這次約會前後的作品。
——解題:「破陣子」是詞牌名。「為陳同甫賦壯辭以寄之」表明這首詞是辛棄疾贈給他的好友陳亮的。同甫是陳亮的字。二人都是南宋著名詞人,又堅決主張抗金,收復中原,共同志向使他們成為知心朋友。「賦壯詞」,即創作一首表達雄心壯志的詞。

Ⅳ 春為主題的古詩群文閱讀教學設計

詩歌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古今中外的詩人們,用生花妙筆寫下了無數優美的詩篇,經過時間的篩選,優秀詩歌已成為超越民族、超越國界、超越時空的不朽經典,叩擊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給人們以藝術的享受和熏陶。語文課程標准在第三學段的課程目標中提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本組綜合性學習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通過搜集和整理詩歌、欣賞詩歌、朗誦詩歌、寫作童詩等活動,進一步了解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

設計理念:

以「單元整合群文閱讀」策略為指導,有效利用同步閱讀教材,延伸課堂教學內容,開拓學生視野。

以知識樹為主線,實現教材內容與課外閱讀的知識對應,整合課內外知識,指引學生自主學習。

教學重難點:

通過閱讀古詩詞,感受古詩詞的魅力。

在交流吟誦中熏陶情感,發展思維,進一步學習古詩詞寫作特點。

感受古詩詞的意境美,及詩人的情感。

教具准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引導談話:

同學們,詩歌一路走來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浩瀚的詩海里,有無數的珍寶熠熠生輝。出示《詩經》、屈原《離騷》、王維《山居秋暝》、杜甫《春望》、李白《望廬山瀑布》、李清照《聲聲慢》、馬致遠《秋思》……

今天,我們就到這詩歌的海洋里去撿拾那顆顆閃閃發光的貝殼吧!

主題回顧

前幾節課中,我們輕叩詩歌的大門,在詩的百花園中徜徉,采擷了一路馨香。學習了書中的四首古詩詞你感受到了什麼?

《詩經.採薇》艱苦思鄉

《春夜喜雨》及時喜悅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恬靜熱愛

《天凈沙.秋》清肅美麗

閱讀概覽

(一)初讀詩歌

在我們的同步閱讀教材中,也選編了五首古詩詞。我們將重點學習其中的四篇。前幾天,老師已經布置了同學們進行提前賞析,並填寫了《同步閱讀紀錄卡》,請在小組內開始交流學習。

出示小組合作學習要求:

1.組內合作讀一讀,遇到不認識的字,合作解決,讀通順詩句。

2.小組合作學習,結合注釋、詞典理解詩歌大意。

3.比一比誰讀得流利,有節奏,優美,並能讀出古詩詞的韻味來。

(二)學生匯報

1.這四首古詩詞你最喜歡的是哪一首?先讀一讀,再說說體會。

引導學生總結回顧詩歌特點:

a、凝練的語言

b、和諧的音韻

c、鮮明的節奏

d、豐富的情感和想像(板書)

2.結合學生匯報引出主題。

《碩鼠》控訴

《竹枝詞》有「晴」

《賦得古原草送別》惜別

《採桑子》知愁

名句分享與精彩賞析

通過提前誦讀,小組合作學習,老師相信你有了很多收獲,在這些千古流傳的詩詞中定有一些讓你印象深刻的詞句,通過他們你能體會到詩人當時的情感,看到詩人眼前的景象,你能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嗎?

要求:先吟誦詩詞句,再說感悟。

1.《碩鼠》「三歲貫女,莫我肯顧。」「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問題:何為「樂土」?當時的農民為什麼要去尋找「樂土」?他們又能找到理想中的「樂土」嗎?

理解:a、「三歲貫女」:統治者剝削壓榨農民多年,貪得無厭。「逝」簡短、凝練的語言表現了農民對統治者沉重剝削的怨恨與控訴,尋找樂土只是空想罷了。

b、「鼠」、「黍」、「顧」、「女」、「土」押押韻u韻,讓我們讀起來音韻和諧,琅琅上口。

2.《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問題:說說你在閱讀時彷彿看到了什麼?又聽到了什麼?眼前出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小結:「道是無晴卻有晴。」詩人只用了七個字就把姑娘微妙的心理變化寫出來了,顯示出了高超的藝術功力。

3.《賦得古原草送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問題:這是一首送別詩,回顧我們曾學過的送別詩,你會想到那些?(《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在這一類詩中詩人是怎樣寄情於景,情景交融的?

a、學生談談理解,看「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時的場景圖,說說自己感受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愫。

b、古代由於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恆的主題。把你的同桌當做即將離別的朋友,對他吟誦這首詩。

4.《採桑子》「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a、在班上交流自己閱讀的體會,師相機介紹這首詞的寫作背景,學生再理解。

b、全文貫穿一個「愁」字,運用對比手法,言淺意深,令人玩味無窮。

小結:結合詩詞的寫作背景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詩詞傳遞的意味。

c、分小組賽讀,看看哪組最能讀出作者的情感。

主題拓展

通過剛才的吟誦,我們進一步感悟和理解了古詩詞,走進詩人內心去再現當時的場景。詩詞,用凝練的語言,傳遞了無限的情感,留給我們遐想的空間;吟誦著這些音韻和諧的句子,我們感受到祖國文字的魅力。同學們,泛舟詩歌的海洋,你還有那些體會呢?生自由交流。

總結: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詩歌就是那一朵朵奇葩,相信與這些奇妙的文字相伴,穿越千年與詩人對話,你定會有更大的收獲。

板書設計

詩海拾貝

凝練的語言

和諧的音韻

鮮明的節奏

豐富的情感和想像

Ⅳ 求《我的空中樓閣》教案

教學目標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於景的手法。

2.鑒賞品味散文的內容,表現技巧、語言。

3.理解作者表達的對「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嚮往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教學設計

第一:用5分鍾檢查《答謝中書書》《秋聲賦》的閱讀

第二:用20分鍾處理練習冊P70/5、6、7、12-17題

第三:用5分鍾介紹作者,聽課文錄音

第四:用25分鍾學習分析課文

第五:用20分鍾處理練習冊P76頁閱讀題

教學過程

一.導語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這是唐代劉禹錫《陋室銘》的語句,雖是一棟陋室,但在詩人眼裡卻充滿了清幽雅靜的情趣。如「苔痕上階綠,草色如入簾青」,「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同樣在高一,我們還接觸過一位身居陋室卻怡然自得的作家。「歸有光」。

他筆下的項脊軒經過修耷後,是什麼樣子的呢?

「使不上漏……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循,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一間「塵泥滲漉」,狹小破舊的陋室,在歸有光的筆下卻充滿了詩情畫意,今天,我們再一起去參觀一座山間小屋。

二.解題

作者李樂薇,江蘇人,現代作家。早年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後一直在台灣從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見長,文筆清麗脫俗,語言優美動人,風格柔和溫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樓閣」,原指海邊或沙漠中由於光線折射而出現的虛幻的樓台景物,後多比喻虛構的事物或脫離實際的理論、計劃等。清代李漁《閑情偶寄·結構第一》曾引用此語:「實者,就事敷陳,不假造作,有根有據之謂也;虛者,空中樓閣,隨意構成,無影無形之謂也。」《我的空中樓閣》也正是通過虛實相生的寫法,表現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愛,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生活,獨立人格的嚮往。

三.課文錄音+字詞

四.整體感知

1.在文中「我的空中樓閣」具體指什麼?

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

2.作者是怎樣寫山和小屋的關系?

①「恰似眉梢的痣一點」:暗喻,擬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瓏、小巧的特點

②「柔和的一個角度上」:明暗和色澤差別不大、不刺眼,和順悅耳,質地柔軟,親切、溫順。

山坡平緩,地勢、地形,具體的事物賦予色彩、質地、性情。

③「點破」:直接了當地捅破,力度突出的是小屋的位置的顯眼、顯要和。

④博喻: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設喻去說明一個本體,叫博喻,又叫連比。運用博喻能加強語意,增添氣勢。

a兩岸都是懸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裡去,像蓮花,像海棠葉兒,像一掛一掛的葡萄,也像仙人騎鶴,樂手吹簫……說不定你忘記自己在灕江上了呢!(楊朔《畫山綉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開在了屋頂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飛濺的浪花。(王蒙《春之聲》)

c「砰」一聲,郎平的一記重扣,激起了全場經久不息的歡呼聲和鼓掌聲,像海濤擊岸,像山洪爆發,像飛瀑傾瀉。觀眾們蜂湧到場子里,將一束束散發著馨香的鮮花,獻給教練、領隊和姑娘們。(魯光《中國姑娘》)

d張老師卻是一對厚嘴唇,冬春常被風吹得爆出干皮兒;從這對厚嘴唇里迸出的話語,總是那麼熱情、生動、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銹的播種機,不斷在學生們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識的種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學生心田上的灰塵無情地掃去……(劉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蓮花」、「海棠葉兒」、「一掛一掛的葡萄」、「仙人騎鶴」、「樂隊吹簫」五個喻體來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這一個本體;例②用「雪」、「玉」、「飛濺的浪花」三個喻體來比喻「白丁香花」這個本體;例③用「海濤擊岸」、「山洪爆發」、「飛瀑傾瀉」三個喻體來比喻「歡呼聲和掌聲」這一個聯合體;例④用「播種機」、「大笤帚」兩個喻體來比喻「話語」這一個本體。如果用一個喻體來比一個本體,又用另一個喻體來比另一個本體,這不是博喻,這是比喻的連續運用。

⑤如果從選景、取景的角度看,這些內容從哪些角度觀察?

遠處。----遠觀全景。

3.作者怎樣寫小屋和樹林的關系:

①樹點綴了小屋(由近及遠)。

近觀:一片純綠色的無花樹。樹動,顯出小屋的靜;樹的高大,顯出小屋的小巧,滿山皆樹,為小屋布置了一個美好的綠的背景,使小屋顯得別致出色。高出屋頂的大樹,\'細而密的枝葉」「美而濃的樹陰」,「使小屋顯得含蓄而有風度」(擬人)。

②小屋點綴了樹林、樹叢(由遠及近)

遠看:小屋前面的樹,「那些樹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樹與樹之間露出一些建築的線條,一角活潑翹起的屋檐,一排整齊的圖案式的屋瓦。一片藍,那是牆;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隱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翩然。」

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實描寫,盡管有豐富的聯想、想像,但寫的是確確實實的山、樹、屋的形勢和情姿。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一個里程碑。

③請用一個成語概括山和小屋的關系?

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4.如果說以上內容是從實處寫,那麼作者還從哪些方面怎樣寫其它?

虛寫

寫花園:由「領土」有限,到「領空」無限;由「有形的圍牆」到「無形的圍牆」;由花園的花朵到天上的雲霞。小屋的光線也富有浪漫的文學性;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早晨光線加強,花蕊慢慢綻開,傍晚,光線暗淡,花瓣微微收攏。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嶇的「山路」,卻叫它「幸福的階梯」,「空中走廊」;夜幕中的小屋,卻覺得它彷彿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

由實入虛,將現實的自然景觀,融進迷離朦朧的詩一般的意境,難怪作者情不自禁,「身在小屋享受著人間清福,享受著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個美夢」啊!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二個里程碑。

5.從文章的整體看,「我的空中樓閣」是不是確有其建築?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從全文看,這小屋應是虛構的。作者特意讓小屋踞於「高高的山坡」上,強調「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車」,暗合遠離「入境」「不聞車馬喧」之意。

文章題為《我的空中樓閣》,一語雙關: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於山上,在煙霧迷濛中,猶如聳入天際的樓閣,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樓閣」,理想中「獨立」「安靜」的生活環境。

6.「我的」這一定語反映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情感傾向?從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麼樣的志趣?

喜愛之情。表明了作者對超然物外的「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嚮往。

讀最後一段。作者特意強調,「這座空中樓閣佔了地利之便」。所謂「地利」即「空中樓閣」,它踞於「高高的山坡之上」,「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車」,暗含遠離「人境」,「不聞車馬喧」之意,是「我」理想中「獨立」「安靜」的生活環境。「不必養鳥,無須掛畫」,不要人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對超然物外的「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嚮往。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三個里程碑。

作者把小屋視為「快樂的起點」和「幸福的終點」,表達了對世俗名利的淡薄,遠離鬧市人境,在塵囂中尋找閑靜,從明麗質朴的自然中獲得無限的意趣,是對人生的一種超然態度,但作者這種幸福觀是與眾不同的,有其積極的一面,即對社會現實的厭惡和失望,對名利社會的徹底否定;也有其頗為消極的一面,即超凡脫俗、清心寡慾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這種「快樂」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種海市蜃樓式的幻景罷了,小屋只是一座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他所企望的境界實際上是鏡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過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託。

文章開將從山寫起,用比喻的方法,以神來之筆點出小屋的位置,接著用一組博喻來突出小屋點綴山,接著重點寫小屋和樹的關系,這部分由近到遠,由局部到整體,多方位寫兩者的關系。爾後,又以大量篇幅立足於小屋描寫外面的景緻,在這一部分中,作者在對外面多種景物進行描寫的基礎上更側重於抒寫自己對自然景物的感受,這樣獨具匠心的構思,使文章的內容由淺入深、由實而虛,也自然而然地借景物描寫抒發了情懷。

5.表現手法

文學創作中,作家有時感到某種抽象的精神難作具體描繪,有時也會由於某些原因不便對所表現的失望進行直接描述,於是便往往借對某一適當物象的描寫,便抽象的精神具體化,讓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達出來。《我的空中樓閣》便是這樣的托物言志、詠物寄情的作品。狀物與言志,融洽無間,和抒情也渾為一體。

托物言志就是通對物品的描寫和敘述,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意願。

採用托物言志法寫的文章的特點是用某一物品來比擬或象徵某種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寫好這樣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與「志向」,「物品」與「感情」的內在聯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點要與自已的志向和意願有某種相同點和相似點。其次,描述時,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點為核心。物品要能表達自己的意願。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擬人、象徵等。

示例:

我們學校大禮堂的屋檐下,有一口老銅鍾。

這口老銅鍾和學校大禮堂同齡,已有二、三十年的歷史了。從我上一年級到五年級,幾乎每天都去看看它。由於日曬、風吹、雨打,全身長滿了青綠色的銅銹,因而外表並不美觀,也不光亮,它的表面除了五朵雕花和三圈花紋外,再沒有別的打扮了。

有一天,學校停電,電鈴響不起來。這時老銅鍾響了。「當!當!當!」好像在招呼我們,「上課了,大夥兒快進教室吧!」喲,老銅鍾居然也有比電鈴好的地方呢!

老銅鍾像一位淳樸厚道、不計報酬的老人,打算一輩子都作為我們默默作貢獻似的。(《大禮堂屋檐下的老銅鍾》)

說明:這篇文章通過對大禮堂屋檐下的大銅鍾的描寫,表達了作者的意願做一個淳樸厚道、不計報酬,一輩子為人們默默做貢獻的人。這篇文章在交代了老銅鍾所在的地點和方位之後,重點抓住老銅鍾的兩個特點來言志。一是抓住老銅鍾的「老」。老銅鍾有二三十年的歷史,全身長滿了銅銹,外表並不美觀,也不光亮。贊美了老銅鍾淳樸厚道,一輩子為學生作貢獻的精神。二是說明老銅鍾的作用。在停電的時候,老銅鍾發出「當!當!當!」的響聲,招呼同學們進教室上課。贊美了老銅鍾不計報酬,隨時為學生們服務的精神。作者對老銅鍾的贊美,實際上是表達了作者自己的意願和志向。這篇文章在描寫老銅鍾時,採用了擬人的方法,如老銅鍾在電鈴不響的時候招呼同學們進教室上課。結尾寫老銅鍾像一位淳樸厚道、不計報酬的老人。這樣寫較鮮明、具體地表達了作者的志向。

7.描寫景物的角度:本文在描寫景物時,角度變化多端。

A.近看小屋,呈現的景色是:「有了這許多樹,小 屋就有了許多特點。樹總是輕輕搖動著。樹的動……」看到小屋的整體,看到屋的大小和樹的動靜的配置。總之,近看到得的印象,歸結為「含蓄而有風度」。

B.而遠眺呢?「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翩然。「本質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卻像鳥一樣,蝶一樣,想於枝頭,輕靈而自由。」從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徵鮮明的局部、一些線條、一排瓦屋、一片藍、一片白,而整體則在樹叢中「若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翩然」。遠眺得到的印象,歸結為「輕靈而自由」。

C.此外,還有仰視:「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

D.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綻開了一些,好像層山後退了一些。」

E.又有白天所見——景物線條、色彩、層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見——「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

F.還有從屋內向屋外看:「無須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

總之,作者以心愛的小屋為焦點,從各個角度進行觀察和描繪,寫出了小屋在各種視角下的各個方面,寫出了小屋的神韻。只有心靈自由,襟懷開闊,胸無塵滓,而且愛屋情篤,才能如此放縱筆墨,視點任意東西南北。

五.拓展閱讀

讀下面一段短文,我們或許有了一種閱讀的沖動,想急切地走進李樂薇的精神家園——「山中小屋」。

夢中的家園

—讀《我的空中樓閣》有感

年少時,讀過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記憶中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簡單的一句話,卻把小屋的優美意境表露無遺!

清新、自然、流暢、雋永,是我對整篇短文的印象,讀完此文,猶品了一杯香氣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卻是讓人回味無窮……

隨著都市的繁榮和發展,在現代化的城市裡生活,整天都被包圍在喧囂和嘈雜中,上下班的堵塞和擁擠,工作時的勞頓和辛苦,人們已逐漸湮沒在都市中,難得的假日又得為生活的瑣碎和繁重而操心,購買衣物,購買油鹽醬醋,雙休日就這么葬送在日常家居中,偶爾的出外踏青旅遊,也只是聊解一下心情而已,等到元旦國慶等大節日,幸運地有那麼幾天假期,又該回家看望老父母,真正的讓心情放鬆,呼吸大自然,在我的生活中,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夢。

偶然間,又讀到這篇短文,只讀讀而已,心情就已豁然開朗,多麼美麗的居所,多麼幸福的人生。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生活,遠離凡塵俗世,遠離都市喧囂,真是神仙過的日子!難怪宋代的林通,甘願拋棄榮華富貴,隱居山林,弄梅侍鶴,被後人喻為「梅妻鶴子」,歷代許多的名人都愛歸隱山林,而且愈發萌發靈感,寫出了更動人的詩篇,難道不是因為也浸染了大自然的靈氣?「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茫茫的大自然,雲霧繚繞,層山疊翠,生活在此中,又怎能不釋懷?

還記得讀過白居易《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當時的感覺就是楊玉環終於得到了解脫,告別皇宮里的爭權奪勢,掙脫頹廢低迷的愛情,終於找到了屬於她自己的人間仙境,難怪傳言貴妃並未死,但她卻始終沒有再回去。心靈一旦放飛,又怎能輕易地收回?

一直追尋夢想中的家園,希望有心靈的一片空間,但是我沒有李樂薇那麼幸運。擁有自己的空中樓閣,最經典的兩句:雖不養鳥,每天早晨有鳥語盈耳。無需掛畫,門外有幅畫——名叫自然。真是叫人羨慕欣喜,鳥語花香,自然清新的生活是最滿意的人生。

六.這篇散文把小屋置於一幅幅圖畫中呈現給我們讀者,圖畫有小屋的全景、夜景、遠景、近景、特寫景,從不同角度、不同時間把小屋點染勾畫,加欣賞一系列畫卷,使我們大飽眼福,可我們能否結合文人的作品機及文人,描述一下生活於其間的作者應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可以用我們知道的文人為其畫像?

提示:這一步實際是在調動學生的文化積淀,通過比較,發散思維,來尋找古今文人在寄情山水的相同點,學生可以各抒己見,不一定就是生搬硬套某一文人和李樂蔽是完全一樣的,只要尋找到某一相通點即可。

1.可想像為當代「陶淵明」的形象,他在《歸園田居》中寫到「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陰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入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這樣一個情然自樂的「世外桃源」,詩中表現出他回到田園、重溫田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氣氛的內心欣慰之情。田園的和平安寧的生活,正是詩人心中的嚮往之景。

2.可以想像為當代「王維」,他在《山居秋瞑》中寫到「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問照,清泉石上流。竹暄歸院女,蓮動下舟漁。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中的「明月」、「清泉」、「竹」、「蓮」構成大自然清雅靜美的畫面,暗示了詩人嚮往自然、追求歸隱的人生理想。

3.可以想像為當代「李白」,他創獨坐敬亭山種寫到「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所有鳥類都已離開敬亭山高飛遠逝,極目長天,空空盪盪,山頂僅有的一片孤雲,也在慢悠悠地竟自獨向天邊飄離而去。鳥去山空,雲去山孤。而此時,詩人眼前默然無語的敬亭山,卻賦予了靈性,與詩人「相看兩不厭」,山與人,兩相親,山水自然成為詩人的知己,使詩人精神上得到莫大的安慰。

4.可以想像為當代「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寫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我們看到作者目接山水之美而樂,娛清山水悠閑自適的情調。「樹林陰毀,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馬樂也。」作者「醉」於山水之間。「禽鳥」同樣「醉」於山水之間,而作者耳聞鳥鳴之音也為之樂,使大自然的山水禽鳥都富有了靈性,達到了人與大自然融匯為一的境界。

5.還可以想像為「孟浩然」、「劉禹錫」、「周敦頤」,甚或「朱自清」,「郁達夫」、「徐志摩」。

註:指導學生聯想和想像,一定還要圍繞文章的內涵會發散思維,要能自圓其說,側重一點來讀。如想像成「陶淵明」、「王維」就抓住與李樂薇都是寄情山水,嚮往大自然,嚮往清幽閑適的生活這一點來談;想像成「李白」、「歐陽修」則可談到文中小屋的「含蓄而有風度」、「輕靈而自由」一樣,文人筆下的「敬亭山」、「滁州山水」都賦予了靈性,與文人在心靈上有了靈通,達到了「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自然審美境界。

Ⅵ 《綠》教學設計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
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仙瀑有三個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邊,便聽見花花花
花的聲音;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於眼前了。
我們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對著那條瀑布;坐在亭邊,不必仰頭,便可見它的全體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彷彿一
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個環兒擁著;人如在井底了。這
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微微的雲在我們頂上流著;岩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
分油油的綠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響了。那瀑布從上面沖下,彷彿已被扯成大小的
幾綹;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許多稜角;瀑流經過時,作急劇的撞擊,
便飛花碎玉般亂濺著了。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
微雨似的紛紛落著。據說,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覺得像楊花,格外確切
些。輕風起來時,點點隨風飄散,那更是楊花了。--這時偶然有幾點送入我們溫暖
的懷里,便倏的鑽了進去,再也尋它不著。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揪著草,攀著
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了。瀑布在襟
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盪。那醉人的綠呀,彷彿
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
妄想呀。--站在水邊,望到那面,居然覺著有些遠呢!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
實可愛。她鬆鬆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
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
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法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
--但你卻看不透她!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指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
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重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
那又似乎太濃了。其餘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愛的,我將什麼
來比擬你呢?我怎麼比擬得出呢?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彷彿
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裡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
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
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我捨不得你;我怎捨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摩
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
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不禁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

2月8日,溫州作

Ⅶ 閱讀教學設計如何從文本中提取主幹問題略談

□舟山二中 王舟勇
閱讀教學,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常令我們的年輕教師無所適從。其實,只要把握好教學設計中的核心環節,閱讀教學就會有思路,有質量,有底氣。
舉個例子。《鴻門宴》裡面的人物繁多,事件錯綜復雜。教學這樣篇目,一時間真的會讓人無從下手。我聽過一些教師教這一篇目的公開課,總覺得他們在閱讀教學設計時缺少了什麼。同時,也正是這個「什麼」的缺失,導致了這樣的結果:教的人思路不甚清晰,聽者的思維總是被教者牽制著走。那麼,《鴻門宴》這一課教學設計的「什麼」是什麼呢?我覺得應該是對劉項斗爭起到關鍵作用的東西。如果能夠拎出這個「什麼」,就能解決設計的核心問題。
有人從劉項兩人的性格入手進行教學設計,這樣做本也無可厚非。但從文本內容的側重來看,性格問題似乎並不是作者想要突出的。文本交代了眾多人物的言行,作者像是要揭示雙方陣營的某種反差。如果細細比較劉項各自部下的表現,那麼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項羽集團,真正能夠給予項羽幫助的人,少之又少。因為,季父項伯為了一己之私,連夜通風報信,被劉邦糖衣炮彈擊中,而後成為劉邦集團的有力外援;都尉陳平於劉邦逃脫之際出去召喚劉邦,眼見著張良眾人密謀逃跑,卻不積極採取行動,任由劉邦「置車騎而去」;而亞父范增,作為項羽集團的核心成員,是一個真正能為項羽未來考慮的人,可惜有點師心自用,與項羽的溝通不夠,同時,作為一個謀士,盤算也很不周密,在一個小小的宴會場所,竟未能挑選一個武藝超群的刺客去結果劉邦,而令良機痛失,遂成千古恨事!而劉邦集團則不同,為劉邦出死力者甚眾。謀士張良「為韓王送沛公」,大難臨頭卻心懷忠義,談吐間胸襟坦白,行事時縝密周到,可謂殫精竭慮義薄雲天;參乘樊噲有勇有謀,闖帳護主,外在看似粗俗魯莽,內里卻是如發心細,正是他,硬生生把劉邦救離虎穴。在這場斗爭中,劉邦就是因為身邊有這樣的一些追隨者,才化險為夷,最終掌握了斗爭的主動權。所以,從這點上看,正是雙方陣營的人心向背決定了鴻門宴的結果。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們完全可以設計出類似「項羽的手下支持項羽打劉邦么?」「劉邦的手下面對重重殺機團結一致么?」這樣的主幹問題,讓教學的內容始終圍繞著這個「什麼」展開,既把教學的內容積極整合起來,又能夠讓學生深入到文本的內里,最後水到渠成地獲得文本真正要告訴他們的思想層面上的一些東西。而通過《鴻門宴》的學習,學生們就可以從中獲得「得人心者得天下」「能否用對人決定事業的成敗」「人心齊泰山移」等良好的教益。
有教師提倡「一節課就講清一個問題」,這個提法是相當有道理的。事實上,一節閱讀教學課的設計,如果能夠抓住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主幹問題,考慮讓學生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進行探究,那麼,閱讀教學設計中的核心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不過,這個主幹問題的設計,卻是大有講究的。
一要緊扣文本,領悟其中意旨。我們應該了解,主幹問題的設計是依託作品主旨進行的,如果文本解讀得到位,設計的主幹問題就能夠提挈文本內容,引領學生開展有益而深入的文本探究。反之,則不然。蘇教版《語文必修二》里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作品,可是許多教師覺得難教。的確,文化背景的差異性、歷史事件的久遠性、作者表達習慣的獨特性等因素制約著文本的解讀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生成的問題,就更應該作為文本解讀的著力處。只要細讀文本,就會形成「標題為何用省略號?」「一個中學生為何為何走上戰場?」「為何炮聲和陣亡將士紀念碑在主人公的心目中會如此優美?」「既然回到了母校為何不敢馬上確認?」「為何反復描寫學校的藝術布置」「認出了比爾格勒卻為何不喊名字只喃喃地說『牛奶』?」等問題,通過這些問題可以發現一個關鍵點,那就是主人公內在的思想變化。參戰前狂熱,受傷後「震撼」,這中間到底是什麼在促使其轉變呢?那就是作品要告訴世人的真相:軍國主義思想對青少年的毒害。這個作品理解到這一層,才算解讀到位,也只有理解到這一層,主幹問題的設計才有了依託。可以形成這樣的主幹問題:是什麼促使主人公在參戰前和受傷後對於戰爭的感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個主幹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概括主人公參戰前和受傷後兩段經歷,深入去探討主人公思想變化的根源。如果我們的年輕教師們明白了這個點,就能形成這樣的閱讀教學設計思路:教師深入文本生成問題——找准解讀著力點——領悟文本的主旨——設計主幹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究。
二要根據體裁,依循一般思路。前些日子有一個高中語文年輕教師閱讀教學設計大賽,設計的文本是歐陽修的《秋聲賦》。從設計的教案來看,絕大部分年輕教師,還沒有具備根據文本主旨迅速地從文本中提取主幹問題的能力。事實上,這些年輕的語文教師們已經比較到位地理解了《秋聲賦》的主旨——「人事憂勞甚於秋之肅殺」。可是,在主幹問題的設計上,卻顯得不夠周密有點避重就輕顧此失彼了。分析其中原因,主要在於體裁意識的缺乏。因為,同一類體裁的文章,有其相同的體裁特徵和行文思路。就散文而言,「形散而神不散」是其主要特徵,「引入」——「鋪陳」——「升華」是其一般行文思路。《秋聲賦》圍繞主旨,逐層表達作者對於「秋聲之悲」的獨特見解。第一層引出秋聲之悲;第二層多方鋪展,揭示「秋聲之悲,悲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最後表達對人生的深刻認識:「秋聲之悲,更悲在原本可以擁有一秋的人生,卻因為人事憂勞而不得完全擁有」。若能根據體裁依循一般思路,對文本進行如上解讀,主幹問題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它可以設計為「秋聲之悲,悲在什麼?」。我們知道,無論記敘性的,還是議論性文本,總也是有其這一類的特徵,把握這些對於閱讀教學的設計是十分有益的。
三要開渠引流,吸收眾人見解。語文閱讀教學主幹問題的設計,應該是一項開放性工作。懂得借鑒,善於吸收,方能把此項工作做得更好。就拿《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來說,年輕的教師們,大多會依循悼辭的一般寫法,來設計主幹問題。而我卻發現過與眾不同的一例,設計者把主幹問題設定為「馬克思主要貢獻中最主要的貢獻是什麼」,引導著學生去發現作者行文構思的匠心之處。這樣的設計讓閱讀教學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所以,語文教師要依循更適合所教學生標准,善於辨別,比較優劣,在閱讀教學的主幹問題設計上越做越好。
事實上,閱讀教學的主幹問題設計能力,是每一個語文教師都必須具備的。如果用一篇議論文章來比喻一節課,那麼,設計一個主幹問題就好比提出了一個中心論點。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同時,也只有圍繞了這個「中心論點」,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多層面的探討,逐漸深入的挖掘,才能得以實現。這樣看來,語文教師還真得重視主幹問題的設計,不斷從閱讀教學中獲得新的認識。

Ⅷ 赤壁賦 教案 真的有客人這一個角色嗎

【教學目標】
1、掌握有關蘇軾的文學常識;了解寫作背景;了解賦的相關知識。
2、學習本文生動形象、優美的語言以及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手法。
3、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觸發的情思和曠達樂觀的情懷;學習作者雖然身處逆境卻依然樂觀、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
【課時安排】2課時
一、背景介紹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台詩案」(見小知識1)被貶黃州,這是他人生道路的轉折。元封三年正月到黃州,蘇軾一住就是五年,在這里他生計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開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築屋,躬耕其中。蘇軾在黃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這樣殘酷的打擊感到憤懣、痛苦;另一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求得解脫。同時,在他躬耕農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溫暖,增強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現了曠達自適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現實。他的前後《赤壁賦》正反映了這時的思想情感。本文是《前赤壁賦》。
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黃岡,在黃岡市區的西北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為赤鼻磯;又因山崖陡峭如一面牆壁,所以也被稱為赤壁)。在這里,蘇軾經常來赤壁磯頭游覽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蘇軾又來到赤壁。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後來蘇軾又兩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後《赤壁賦》,這兩篇文章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它為以後的戲曲、繪畫、雕塑等提供了創作的題材。宋代畫家李公麟、明代畫家唐寅都畫過蘇軾舟游赤壁的畫。
蘇軾在赤壁的創作活動,給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乾脆把黃州赤壁命名為「東坡赤壁」,並鐫刻在建築物的門額上,由此名滿天下。
二、有關「賦」的知識
賦是一種文學體裁,是專事鋪敘的用韻散文,介於詩歌與散文之間,講究文采,注重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描寫事物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句式多以四言六言為主。盛行於漢魏六朝。規模宏大,以鋪敘為主的稱為「大賦」;篇幅較短,著重抒情的稱「小賦」。賦體的流變大致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和文賦這樣幾個主要階段。賦體經歷了長期演變的過程,發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影響下,賦又出現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求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象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都是文賦的佳作。
本文作者擺脫了過去一些懷古賦和問答賦的寫作方法,而把寫游記散文的方法運用到賦中來了。借用這種方法,作者把情與景主觀與客觀,古與今,幻想與現實很好地結合起來了。
三、課前預習
1、作家作品:
蘇軾 (1037-1101 ) ,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和書畫家,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書、文、詩、詞、畫,俱成大家。一生仕途坎坷,壯志難酬。 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均以詩文稱著於世,世稱「三蘇」。「三蘇」和同時代的王安石、歐陽修、曾鞏,唐代的韓愈、柳宗元一起,被稱為「唐宋八大家」。
此外蘇軾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齊名「蘇辛」。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歌與黃庭堅並稱「蘇黃」。書法與米芾、蔡襄、黃庭堅共稱「北宋四大家」。
2、字音:
壬戌(rén xū)之秋 舉酒屬(zhǔ)客 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徘徊(paíhuaí) 斗(dǒu)牛之間 扣舷(xián)而歌之
馮(píng)虛御風 桂棹(zhào) 幽壑(hè) 麋(mí)鹿
擊空明兮溯(sù)流光 倚歌而和(hè)之 餘音裊裊(niǎo)
泣孤舟之嫠(lí)婦 蘇子愀(qiǎo)然 山川相繆(liáo)
舳艫(zhú lú)千里 釃(shī)酒臨江 橫槊(shuò)賦詩
漁樵於江渚(zhǔ)之上 駕一葉之扁(piān)舟 舉匏(páo)尊以相屬
寄蜉蝣(fú yóu)於天地 無盡藏(zàng)也 相與枕藉(jiè)乎舟中
3、字形:
壬xū(戌)之秋 qiǎo(愀)然 mí(麋)鹿 扣xián(舷)而歌
shù(戍)邊 啁jiū(啾) 風mǐ(靡) (弦)xián外之音
mí(糜)爛 (炫)xuàn耀
頭暈目xuàn(眩)

閱讀全文

與秋聲賦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