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螳螂捕蟬的教案(北師大六年級的)
螳螂捕蟬》教案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能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悟寓言藉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課文:
1、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獲?
(吳王准備攻打楚國,大臣勸阻無效,並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住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吳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時的形勢等。)(板書:吳王攻楚)
二、 學習課文
(一)學習課文對話部分的內容。
少年:聰明、勇敢。
(少年的聰明就表現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蟬的故事來勸說吳王放棄攻打楚國。)
1、出示對話部分的內容(這就是少年對吳王講螳螂捕蟬故事的經過。)
(1)練習分角色朗讀(學習小組)
註:由學習小組長選一個讀吳王的話,選一個讀少年的話,其他兩個做評委。
(2)指名分角色朗讀 評價(自評,互評) (請同學先點撥點撥。)指點示範後,再指名分角色讀 。(評價過程注意點撥。)
2、出示「螳螂捕蟬」圖(課件)讀完螳螂捕蟬的故事,咱們再一起來看看螳螂捕蟬圖。
(1)對照這幅圖,請大家把這個故事講給同桌聽聽。
(2)學生自練
(3)指名講故事。
3、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想對蟬、螳螂、黃雀說什麼?
蟬、螳螂、黃雀 只顧眼前利益
不顧身後隱患 (教師板書)
4、齊讀螳螂捕蟬的段落。(媒體出示)
5、我們明白了故事當中的道理,那吳王明白嗎?(明白)哪裡可見(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過來;原來不明白)
(2)哪裡可見吳王原來不明白?(回到第一小節)
A:吳王執意要攻打楚國,不聽勸告,還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沒說服吳王,這時你想對大臣說什麼。(表演大臣們可能怎麼勸阻。)你們說我這個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固執)
(3)就這樣一個固執的吳王,怎麼會由於少年的故事而改變想法呢?這是什麼原因呢?看來咱們還得研究研究當時這段歷史。
(4)出示戰國形勢圖(媒體演示):聯系剛才螳螂捕蟬的故事,從這幅春秋形勢圖上,現在你就是吳王,你會從中明白什麼?(引導學生將吳國分別比作蟬、螳螂、黃雀說話,如:我們吳國就像那螳螂,楚國就是那蟬,我們很容易能打敗楚國。但我們進攻時,其他諸侯國就會像黃雀一樣攻擊我們。)
(5)學生互說。
(6)匯報(板書)(理解「不堪設想」)
6、教師小結:吳王的確也悟到了這點,所以他是怎麼對少年說的,(指名說)假如你就是吳王,你會怎麼說、怎麼做?為什麼?(愛國)課文學到這里,吳王又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三、作業:
1、請大家把螳螂捕蟬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請大家回去後把螳螂捕蟬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附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只顧身後隱患 不顧眼前利益
吳王攻楚
⑵ 讀後感教案
[讀後感教案]讀後感教案教學目標:
1、通過學寫讀後感,使學生養成邊讀邊思的良好閱讀習慣,讀後感教案。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會寫讀後感。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談自己的閱讀感受。
教學設計:
一、明確目標。
1、談話導入。
最近你看過什麼書?或者讀過什麼文章?
這本書或這篇文章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你有什麼感受呢?
2、師述:如果我們讀別人的文章只是走馬觀花地讀,那還不算讀。真正地讀,是從文章中「讀出自己」,好比看一場電影,看到動情處,你會流淚,這說明你不僅僅是在看電影,而是從電影中「看出了自己」;再如我每天帶上隨身聽,徒步上班,對《老師的窗前》百聽不厭,這同樣是因為由此很自然地想起過去的校園生活,總之,我是把自己給擺進去了,也就是「讀出了自己。」同樣,我們讀到一篇好的文章,會為之浮想聯翩,會為之感慨萬千……我們說這也是「讀出了自己」。今天我們把這種閱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後所產生的感想給它一個科學的名字——讀後感。
3、明確目標。
讀後感可以是閱讀時即興寫在書旁的一句話,可以是及時寫下的一段話,也可以是一篇文章;讀後感可以是邊讀邊做批註,可以是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後認真反思後寫下的一篇文章。今天我們要學的是讀完一篇文章後掩卷而思,用幾段話或一篇文章寫下自己的感受。(板書:寫讀後感)
二、確定感點。
1、讀後感,顧名思義,就是先讀後感,只有把文章讀懂了,讀通了,才有感受可言。
2、理解「感點」。感點就是讀完了文章後最使你感動的那一點或方面,也叫「觀點」或主題。
3、閱讀《背影》,說說你最感動的是什麼?指導學生給這篇文章列感點。
三、暢談感受。
1、推薦文章學生閱讀。
2、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
3、全班交流。
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發散思維談個人閱讀感受,如聯系實際、進行對照、運用聯想等方法談感受。
四、學寫讀後感。
1、默讀例文《做事要有主心骨》,看看你從中學到了什麼?該怎樣寫讀後感呢?
2、交流。
強調重在寫自己的感受。
3、除了像例文這樣寫之外,讀後感還可以怎麼寫?
引導學生懂得讀後感是閱讀筆記的一種形式,只要把自己讀書後的感想、體會或收獲用一種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了就行了。
4、從你所讀的文章中選一篇感受最深的文章學寫讀後感。
反思:
羅曼羅蘭說過:從來沒有人讀書,只有人在書中發現自己,檢查自己,超越自己。學生學寫讀後感,了解寫讀後感的形式、會寫讀後感還不是最終的目的,我們要通過寫讀後感,養成學生邊讀邊思的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閱讀,把作者豐富的、內斂的情感變成學生自己的情感,使他們的認識上升到另一個層面。【擴展閱讀篇】
所謂「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後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後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後感。
第三、選准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
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於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編輯本段如何寫讀後感
格式
一、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讀後感《讀後感教案》。題目可以用《讀後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八、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
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禁止寫成流水賬!
編輯本段要寫關於學習的讀後感應該讀什麼有感
(1)引——圍繞感點 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5)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五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一、先要重視感
感要多 讀要少,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二、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四、敘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復述原文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初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後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完某一展覽後寫\"觀後感\",觀後感的寫法與讀後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後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五、寫景、物的讀後感應該怎樣寫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
(5)簡要地說明原文有關內容,重寫有感,不要重點介紹,偏離主題。
⑶ 成語高三語文成語公開課教案.ppt
濫竽充數 濫:失實的,假的。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里充數。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拼音] làn yú chōng shù [出處] 《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廓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效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例句] 老師讓我們背誦課文,總有些同學濫竽充數。 [近義] 名不副實 碌碌無為 湊數其間 魚龍混雜 ... [反義] 名副其實 鶴立雞群 鶴在雞群 寧缺毋濫
⑷ 成語故事(自相矛盾,濫竽充數)》教學設計1doc下
【成語】: 自相矛盾
【拼音】: zì xiāng máo dùn
【解釋】: 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抵觸。
【出處】: 《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之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應也。」
【舉例造句】: 這些理論自相矛盾。
【拼音代碼】: zxmd
【近義詞】: 格格不入、桿格不入
【反義詞】: 自圓其說、無懈可擊、天衣無縫
【燈謎】: 類;開封;尺短寸長
【用法】: 作謂語、定語;用於說話或文章
【英文】: paradox
【故事】: 戰國時期,大思想家韓非子曾講有一個賣矛和盾的人,見人推銷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沒有穿不透的東西;一會又向人推銷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堅硬的盾,沒有什麼東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問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成語】: 濫竽充數
【拼音】: làn yú chōng shù
【解釋】: 濫:失實的,假的。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里充數。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出處】: 《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舉例造句】: 言調整人事,濫竽充數,依然如故。 ★鄒韜奮《抗戰以來》二七
【拼音代碼】: lycs
【近義詞】: 名不副實、掩人耳目、魚目混珠
【反義詞】: 貨真價實、名副其實
【歇後語】: 南郭先生吹竽;紅薯粉摻在藕粉里
【燈謎】: 南郭先生吹竽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混飯吃的人
【英文】: be there just to make up the number
【故事】: 戰國時期,齊國的國王非常喜歡聽吹竽合奏,好吃懶做的南郭先生想辦法混進了樂隊,他不懂裝懂、搖頭晃腦,裝出一幅行家的樣子。不久老國王死後,新國王喜歡聽吹竽獨奏,南郭先生這下心虛了,害怕會露餡就連夜逃出了皇宮
⑸ 成語故事濫竽充數教案
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教案(教版學設計)權是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tr>
⑹ 《日知錄》三則教案
《日知錄》三則教學設計
作者: 加入日期:11-03-24
第九單元 經世致用
《日知錄》三則
顧炎武
【教學目標】
1、學習《〈日知錄〉三則〉》,了解顧炎武「文須有益於天下」、著述貴獨創、立身貴務實等思想,體會其「經世致用」學術精神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2、學習《浙東學術》,了解章學誠反對「空言學問」、提倡「切於人事」的學術思想,體會浙東學術的務實精神。
3、讓學術聯系社會現實或自己的學習經驗,吸收本單元課文闡述的治學方法和表現出的論辯藝術,作一些社會調查或問題探究,切實提高議論文的寫作能力。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的觀點和思想方法。
【教學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南大學的校訓:經世致用。「經世致用」是中華文化特別是湖湘文化的精華,起源於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學說。「經世」的內涵是「經國濟世」,強調要有遠大理想抱負,志存高遠,胸懷天下,側重「形而上」;「致用」的內涵是「學用結合」,強調要理論聯系實際,腳踏實地,注重實效,側重「形而下」。校訓「經世致用」,一是體現了中南大學的文化傳承,有湖湘特色,並與孫中山先生早年為湘雅的題詞「學成致用」一脈相承。二是有利於引導中南學子把遠大理想抱負和鍥而不舍努力結合起來,既要志存高遠,敢為天下先,又要腳踏實地,從點滴做起。
二、簡介本單元內容及作者
本單元涉及的是清代學術,主要介紹古代學者的治學態度,「經典課文」為顧炎武的《<日知錄>三則》,而「相關讀物」則是章學誠的《浙東學術》,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經世致用的思想。
《日知錄》是一部經年累月、積金琢玉成的大型學術札記,全書一千多條,最長的五千多字,最短的只有九個字。節選的三則並見於該書卷十九,闡述了他關於作文、著述及立身處世的觀點,體現了顧炎武一以貫之的經世致用精神。
顧炎武,明末清初人,力主反清復明,拒絕出仕,發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清醒地認識到理學崇尚空談的危害,身體力行,注重調查實際,不為空言,以天下為己任,力主治學要經世致用(其思想源於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
《文史通義》是章學誠積一生學力著成的史學論著,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浙東學術》是《文史通義》中很有分量的一篇,集中論述了作者治學要「切合當時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現了作者經世致用的治學精神。作者立論鮮明,引證豐富,反對空言、提倡切實致用的思想貫穿始終,字里行間洋溢著堂堂正氣和烈烈激情。兩文的共同點是「經世致用」。
三、研習第一則《文須有益於天下》
1、結合注釋,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2、討論:
(1)、本則觀點是什麼?(文須有益於天下)
(2)、「文不可絕於天地之間」的原因是什麼?(明道、紀政事、察民隱、樂道人善)
(3)、無益之文有何弊端?(怪力亂神、無稽之言、剿襲之說、諛佞之文)
(4)、本則使用什麼論證方法?(正反對比論證)
↗正:文不可絕於天地——明道、紀政事、察民隱、樂道人善——益
文須有益於天下
(觀點) ↘反:無益之文:怪力亂神、無稽之言、剿襲之說、諛佞之文——損
四、研習第二則《著書之難》
1、結合注釋,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2、討論:
(1)、從著書的角度,作者肯定了哪些書、否定了哪些書?作者提出了一個怎樣的著書原則?(首肯《孟》《荀》及《老》《庄》等,否定了《呂氏春秋》《淮南子》,其「匯而成書」,不自成體系;「古人之所未及就,後世之所不可無」)
(2)作者認為古人中還有誰做到了此原則?作者為何推崇此二人?(司馬光、吳端臨;他之所以推崇這兩部書,表明了他著書的價值尺度,即都是經世致用著作的典範,是史學著作)
(3)作者認為今人堅持了著書原則嗎?原因何在?(後人著書,產量越高,速度越快,錯誤越多。後世作者創作態度不誠實,動機——「成名」不純。)
(4)本則的觀點是什麼?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著書難;古今對比論證。)
小結:作者談古論今,闡述著書原則,表明愛惡褒貶,感嘆今人人心不古,「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
↗《孟》《荀》《老》《庄》等,「自成一家言」↘
古人 著書原則:「古人之所未及就,後世之所不可無」
↘《呂氏春秋》《淮南子》「取諸子之言,匯而成書」↗
→(司馬光、馬貴與:經世致用著作的典範)
↓
今人:「愈多」「愈舛漏」「愈不傳」——原因:「成書太易」「急於求名」
↓
著書難
3、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研習第三則
1、結合注釋,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2、討論:
(1)、作者開篇就慨嘆「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文人多,不好嗎?為什麼單說「唐宋以下」?(作者認為文人多是因為有些「不識經術,不通古今」的「文人」濫竽充數;表明了作者關心社會現實和尊古復古的思想。)
(2)、韓愈之詩是什麼意思?(強調「經訓」是學問的根本,博古通今是治學之基石,舍此如「潢潦」,朝滿夕涸,不但學問做不成,安生立命也陷入困境。)
(3)、作者引用韓愈和劉摯的話有什麼作用?(借他們崇尚經術、重視器量見識,輕蔑文采華意來宣揚經世致用的思想。雖然不免偏激,卻切中時弊。)
(4)、作者引述西漢揚雄和宋代黃庭堅的話,目的何在?(繼續說明務實與尚華的關系,揚雄對別人賞其文辭而不賞其義理痛心疾首,黃庭堅指出以文才的高低作為選拔獎掖後生的標准,是助長了華而不實的社會風氣。)
(5)、作者引用本朝掌故——空同的辯駁,作用是什麼?(證明前文「本朝嘉靖以來,亦有此風」)
(6)、最後一段,作者引用歐陽修的話,表明了什麼?(表明了作者崇尚實用的思想)
(7)本則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引證法、例證法)
↗文人:識經術、通古今——韓愈、劉摯、揚雄、黃庭堅、歐陽修——引證法
文人之多 (經世致用)
↘假文人:華而不實——空同辯駁 ——例證法
(注重文采)
3、熟讀課文
二、討論:比較本課所選三則札記在主旨、語言上的異同?
內容相關,主旨相同:都是宣傳經世致用的精神,識經術,通古今。而二、三則在立論上不同:《著書之難》以著述為話題,從正面立論,「難」是高標准嚴要求,與「後人之書」的「易」作對比;《文人之多》以人為話題,從反面立論,說假「文人」多,揭示真「文人」少。
語言風格不同:第一則立論鮮明,鋒芒畢露;第二則委婉曲折,敘議結合;第三則感情熾烈聲勢奪人。
第三課時
一、輔導學生自讀《浙東學術》
1、簡單介紹此文背景及章學誠與顧炎武的學術淵源、立論異同,並重點指出學術的共同之處:經世致用。
(詳見教參,略)
2、學生自讀課文。
二、完成課後練習。
⑺ 有文言文而濫竽充數的教案嗎
教學背景
本課是郭昶老師在2002年7月全國「注音識字,提前讀寫」教學改革20周年教學競賽活動中獲得特等獎的一節課。由於課文簡短而寓意深刻,在本課教學中,教師以課文為中心,開展課內拓展閱讀等豐富而生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感受寓言魅力的同時,獲得語言的發展。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讀准「竽眼兒」「齊湣王」等詞的字音。
2、通過對課文前後描述的對比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對照課文初步理解相對應的古文,並能根據古文復述故事。
4、能讀懂含有「濫竽充數」的句子,並能用濫竽充數造句。
教學方法
從寓言本身的文化特性出發,鏈接古今文化,構建立體語文,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展示寓言學習的特質,讓學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獲得語言的發展。
教學流程
一、看圖寫詞
1.在祖國的語言寶庫中,成語是一顆閃亮的珍珠。通過幾年的學習,同學們一定掌握了為數不少的成語,下面我們就來「看圖寫成語」。請同學們准備好本子,等會兒出示的每幅畫面只停留10秒鍾,同學們得仔細看圖,認真思考,然後快速地寫下來。
2.(課件逐幅出示相關畫面)學生看圖寫成語。
3.交流。(出示答案:驚弓之鳥狐假虎威畫蛇添足濫竽充數)齊讀成語。
4.學生較對並訂正。(采訪全部正確的學生,說說是怎樣學會沒學過的成語的。)
二、揭題解「竽」
1.揭題。會寫「濫竽充數」並不等於真正掌握了這個成語,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寓言《濫竽充數》(板書課題)
2.理解「竽」。「竽」指的是什麼?
學生猜想,教師簡介。(出示「竽」圖,播放用竽吹奏出的《鳳凰展翅》片段)這就是竹做的樂器——竽,我們聽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來的名曲《鳳凰展翅》的片段。
3.設疑。那麼「濫竽充數」是什麼意思呢,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課文,注意把字音讀准確。讀完一遍後把手舉起來繼續讀。
三、初讀課文
學生自讀課文,檢查交流。
1.指名分段讀課文。(隨機指導讀准「竽眼兒」「齊湣王」的讀音。理解「竽眼兒」。竽有眼兒,還有什麼樂器有「眼兒」?「眼兒」就是小孔)[
2.再讀課文。課文雖然簡短,但要真正讀通也不容易。請同學們再讀一遍。並且思考提出不懂的問題。
3.交流問題。(預測學生可能不懂的問題:課文寫誰濫竽充數?南郭先生怎樣濫竽充數?隨機理解復姓「南郭」。)
四、學文明意
1.找重點句。課文中哪句話寫南郭先生在「濫竽充數」?
出示重點句:每次吹竽,他也鼓著腮幫捂著竽眼兒,裝腔作勢,混在隊里充數。(學生齊讀)
2.理解重點詞。這句話中哪個詞語最能說明他濫竽充數?(裝腔作勢)
換詞理解。請給「裝腔作勢」換個詞。(裝模作樣)
3.看錄像練說。
1)看錄像。你能想像他是怎樣裝腔作勢、怎樣充數的嗎?我們來看一南郭先生第一次吹竽的情景。(播放錄像)
2)說話練習。請你根據課文中的描寫,根據剛才看到的畫面來說說南郭先生是怎樣裝的?怎樣充的?
3)指導朗讀。小結:同學們,「濫竽充數」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樣不會的充會的,不懂的裝懂的,以次的充好的。
4.明寓意。
這樣做會有什麼結果呢?指名讀描寫結果的段落
⑻ 誰有《論語》十則的教案
《論語》十則教案9
作者: 加入日期:06-10-26
《論語》十則 教材分析:《論語十則》是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學生接觸古代經典文化的開始,可以說肩負著使學生學習並熱愛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師應精心備課、厚積薄發,真正開啟學生的智慧。《論語十則》選自於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對人們的人生抉擇和價值取向也有著重要的影響。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則》,著重敘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於心理發展正處於萌芽狀態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2、過程與方法: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典的原創精神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並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教學重點: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教學難點: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並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方法:合作探究學習法;引導教學法。教學時間:2課時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初讀課文,疏通文意;初識《論語》,走近經典。教學重點:結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理解各則語錄的字面意思。教學方法:分組學習,合作探究。教學過程: 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參觀導入播放多媒體課件:(山東濟寧「孔廟」的視頻錄像與講解)要求學生思考:孔子曾被封建統治者神化為「先聖」也曾在文革期間背負一身「罪狀」,請說說你自己的眼睛發現和理解的孔子。「參觀」後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見解。 通過「參觀」活動增長見聞,激發興趣,引發思考。初識作者和論語多媒體展示:1、 孔子: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2、《論語》:我國儒家經典著作,共20篇,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 的說法。指定學生讀簡介、學生記憶並筆記。對作者和論語地位的了解有助於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正確把握文章主旨。 初讀課文 1、 播放課文錄音,布置聽讀任務:注意讀音、斷句。2、 指名讀課文,糾正讀音和斷句。3、 要求學生大聲齊讀課文。後自由朗讀。學生聽讀課文並完成聽讀任務。反復朗讀。在經典誦讀中培養學生對古文的語感和興趣。嘗試自己疏通文意1、布置自學任務:結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翻譯課文;2、教師巡迴指導點撥3、讓學生分組討論解決疑難4、教師解決共同存在的問題。 通過自讀、合作、聽講逐步疏通文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閱讀習慣。擯棄滿堂灌的做法。齊讀課文師提出要求生讀進一步熟悉課文布置作業1、熟讀、背誦課文及重要的文言詞語意思。2、課下搜集孔子的資料,並積累幾則其餘的自己感興趣的論語在下節課交流。3、背誦全文。 鞏固並拓展延伸本節課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第二課時教學內容:深刻理解各則語錄,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教學重點: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設疑導撥法。教學過程: 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檢查復習發一份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子翻譯的小測驗題。(可收部分)答題,未收部分學生課下交學習小組長協助檢查。檢查學習效果。但務必及時反饋。齊聲背誦全文師觀察哪些學生尚屬濫竽充數和不熟悉者,以便課下重點檢查督促。生背誦課文。既是檢查鞏固也是在誦讀聲中進入經典學習的情境。 分組討論探究布置討論任務:十則語錄中哪些是探討學習方法的,哪些是探討學習態度的。請分類筆記。學生分組討論,並各自分類做出筆記。然後各組展示學習成果,由教師引導對不同意見的討論。培養自主合作學習的習慣。改變滿堂問的學習模式。 自由論壇要求學生說出對自認為最有價值的一條論語的認識。深入思考並積極發言啟發學生深入思考並鍛煉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體驗反思要求學生思考:舉出實例說一說哪一條自己做的比較好,哪一條還很有差距,以後的生活實踐中應如何做。針對自身情況認真總結反省並發言從經典文獻中汲取豐富的營養用來完善自身的道德修養 學以致用要求學生用學過的一條或兩條論語來寫一段話在筆記本上造句並互相交流鍛煉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百家講壇開設「百家講壇」要求學生交流課外搜集積累的成果,並說出自己對孔子和論語以及經典作品的認識過程和獨到見解。在寬松的學術氛圍中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共同探討和提高。在鞏固知識的同時,進一步調動學生熱愛經典的興趣,增強其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使命感。 布置作業課外閱讀並選背《弟子規》年終進行比賽。 讓國學之精華沉潛於學生們的血液之中熔鑄出民族之魂。 教學反思傳統的串講式文言文教學法已經不適應時代要求,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設計使陳舊的文言文課堂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學生從僵化的學習中解放出來,饒有興味的吮吸著傳統文化的營養,與遠古的原創大師進行著精神對話,相信,通過文言文教學,學生定能增加對國學的認識,增強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