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懷念母親優秀教學設計

懷念母親優秀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3-12 10:55:17

❶ 課文《懷念母親》的閱讀資料

案頭擺放了幾本季老的散文集,其中一本的封面上,慈眉善目的季老坐在桌前微笑著。

這微笑總是讓我想起幾天前的拜訪。那個下午,季老也是這樣坐在桌前,幾縷斜陽灑在老人的肩頭、桌上,老人輕輕打著手勢娓娓而談。其實,我們並不忍心問過多需要動腦筋的問題,老人畢竟已屆耄耋之年,而且正在醫院修養。而難得的是,老人聽力甚佳,思路清晰,說著話常有笑意漾在眉梢嘴角,談話興致也很好。

我們的談話內容離不開教材與教學,也談到了季老新近入選教材的文章。季老的《懷念母親》一文被選入了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翻閱著教材,季老說教材編寫者對入選文章進行修改是必要的。就《懷念母親》,他只說了幾句話,同一篇文章,寫兩個母親,比較有意思,也比較容易接受。小學生要懂得熱愛祖國,懂得對自己的父母盡孝心。

《懷念母親》一文是季老的回憶錄《留德十年》中的一篇。《留德十年》從1934年,青年季羨林大學畢業期待赴德留學終於成行寫起,一直寫到1946年歸國返鄉為止。數十篇文章,洋洋十數萬言,寫盡了十一年羈旅生涯中的跌宕起伏。《留德十年》中的文章,每一篇自成一體,各自獨立;連在一起則以時間為序,整體呈現了先生十多年的經歷。在這些文章中,《懷念母親》顯得有些特別,它沒有像其他的文章那樣以寫事或寫人為中心,而是在敘述文字中夾雜了相當比例的日記、文章片段,頭緒比較多。它的主要內容,對母親(生身母親、祖國母親)的懷念是年輕的季羨林歐洲十一年中不間斷的情感。寫羈旅生活中對生母、故國的深切懷念,既沒有像其他文章那樣以敘事或寫人為中心,也沒有恣意抒情,這在季老是有原因的。

季老在《留德十年》的《楔子》中說,「我特別強調『實事求是』四字,因為寫自傳不是搞文學創作,讓自己的幻想縱橫馳騁。我寫自傳,只寫事實。」為了遵從這樣一個寫作原則,寫《懷念母親》時,季老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當時的感情」,幾次引用當年的日記和文章片斷,來「保存自己當時的感情」。這樣一種組織語言材料的方式,是服從於整本書作為回憶錄的性質的。

讀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解讀文本。季老的散文《賦得永久的悔》,回憶幼時的生活和表達對母親早逝而自己無從迎養的愧疚、悔恨,對解讀《懷念母親》很有幫助。此外,《懷念母親》中有兩段文字摘自季老寫於1936年的《尋夢》。《留德十年》附錄中有《尋夢》全文,不但有助於解讀《懷念母親》,而且此文寫得情深意切,讀後齒頰留香,回味無窮。

《懷念母親》一文初讀平淡無奇,甚至感覺跳躍性比較大。讀過一些相關的作品,了解了寫作背景,慢慢走近作者的心靈,再回頭去讀,漸漸讀出了味道。季老學貫中西,文通古今,對如何寫散文有自己的獨有看法。他曾說,散文的精髓在於「真情」二字,「真」就是真實,「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現在,為了自傳「只寫事實」,他在寫此文時盡力取「真」而去「情」,使文章讀來顯得平淡了。可是文章「平」和「淡」的背後,隱藏了更深的「情」。季老一生埋首躬耕於古文字這片堅硬的土地,開掘出一部部豐厚的典籍,他偶爾到散文這片田裡散散步,便留下不少性靈文字。季老一生寧靜淡泊,從他的散文中,我們卻又讀出了一個善感而多情的季羨林。他曾為一莖古藤被砍斷而暗自垂淚(《幽徑悲劇》),他曾為身邊小動物病亡而「內心顫抖」(《老貓》),他曾為異國他鄉偶然相識的少年魂牽夢縈(《塔什乾的一個男孩子》)……母親早逝使少小離家的他今生無法膝前盡孝,這成為他「永久的悔」;去國離鄉時親老、妻少、子幼,本以為兩年即可回國,卻因為戰亂被阻留異國他鄉——對生身母親、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怎不是他異國十一年中內心深處熾烈的情感?也許,這時候正可以用上那句話:平平淡淡才是真。

學習季老的《懷念母親》這篇文章,是很有意義的。如何更好地把握這篇文章的特點當然很重要。這篇文章入選教材之後,有多處改動。並不是編者自認為有多高明,原文在《留德十年》中,與前後各篇文章之間有聯系,把它選出來作為獨立的一篇文章要小學生學習,有必要盡量減少這種聯系帶來的閱讀障礙,此其一;其二,為了便於小學生理解、接受,修改後的文章頭緒也簡化了些。但是,即使作了改動,這篇文章相對全冊教材中的其他課文來說,還是比較特別。了解了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了解到季老歐洲十一年中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始終不斷,季老在散文中想把這種情感經歷表達出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篇課文。那麼,怎麼把握這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呢?季老就這篇文章說的幾句話是不是對我們有啟發:同一篇文章,寫兩個母親,比較有意思,也比較容易接受。小學生要懂得熱愛祖國,懂得對自己的父母盡孝心。

再一次寫下這幾句話,我彷彿又回到了拜訪季老的那個下午。我回想著在病房中安然靜坐的這位年近百歲的老人,忍不住打開了電腦中存放的照片。老人身穿白色的家居服,靜靜坐於桌前。桌上,是他常用的水杯、剛摘下的眼鏡和我們帶去的教材。他右手輕輕抬起,面帶微笑,正在說著什麼。老人的大半個身子、桌上的書、眼鏡、水杯都淋浴在陽光中,看上去是那麼溫馨

❷ 《懷念母親》預習

懷念母親》教學設計之二
佚名
教學目標:
1.學會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詞語。能抄寫對祖國魂牽夢縈的句子。
2.感悟課文內容,能抓住關鍵詞、句、段和日記,體會季羨林爺爺思念祖國的情感,感悟愛國情。
3.感情朗讀。
4.搜集文中相關的資料。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能抓住關鍵詞、句、段和日記,體會季羨林爺爺思念祖國的情感,感悟愛國情。
教學准備:學生搜集關於季羨林的資料和閱讀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國心》的歌碟
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
師:孩子們,我們每個人都有母親,每個母親都是世上最偉大的人,你們愛你們的母親嗎?你們知道失去母親的滋味嗎?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課文吧!
懷念母親。
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1. 默讀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什麼?
(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對這兩位母親的懷念,一直伴隨著我度過了在德國的十年,在歐洲的十一年)
2.再讀課文,想想文中的兩個母親分別指的是誰?
(一個是生身母親,一個是祖國。)
3.你從作者的字里行間,感受到了什麼?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談談自己的感受。
4.小組交流、匯報。師生總結。
(體會到了對親生母親和祖國母親的深深的愛與懷念。
對祖國母親:我的祖國母親,我這是第一次離開她。離開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個月,不知道是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我想到故鄉,故鄉里的老朋友,心裡有點酸酸的,有點凄涼。然而這凄涼卻並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我現在還真是想家,想故國,想故國里的朋友。我有時簡直想得不能忍耐。心裡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國了。一想到我的母親和祖國母親,就心潮騰涌,惶惶不可終日,留在國外的念頭連影兒都沒有。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對這兩位母親的懷念,一直伴隨著我度過了在德國的十年,在歐洲的十一年。)
三、默讀課文,勾出生字詞。
1.通過查字典詞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記號,准備與同學討論。
2.與同學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讀課文,用橫線勾出關鍵詞句,加深體會。
1.找出寫懷念生母的句子,反復讀,想想從中,你體會到什麼?
2.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你是從哪些關鍵的詞句中體會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幾年,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國,來到哥廷根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為什麼,母親頻來入夢。我看了她的神氣,想到自己的在故鄉地下卧著的母親,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淚流不止、頻來入夢等詞體會到作者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失去母親的悲痛等。其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理解寢不安席,頻來入夢的意思,結合對《永久的悔》的閱讀,進一步體會到作者對生母的敬意和真摯的情感。為理解對祖國母親的情感作好鋪墊。)
3.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課時)
四、朗讀全文,師生小結。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品評同學的朗讀。
二、(接第一課時)繼續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點體會以下三個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國母親,我這是第一次離開她。離開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個月,不知道是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想想頻來入夢是什麼意思?
(常常進入夢鄉或夢境。)
祖國母親頻來入夢的原因是什麼呢?(我第一次離開祖國,我熱愛祖國)
從這句話,你知道了什麼?(作者有一顆愛國心。強烈的思國情。)
請有感情地讀讀這句話。
(2)出示第二句:然而這凄涼卻並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為什麼我在想到故鄉、老朋友時,心裡感到凄涼,卻又是甜蜜的呢?
(因為我深愛故鄉、深愛老朋友,雖然我身在異國他鄉,暫時不能與他們見面,但他們在我的心中永遠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鄉、老朋友時,心裡感到凄涼,卻又是甜蜜的。)
從這句話,我們能感受到什麼?(作者認為故鄉、朋友都是最可親、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處何地,他們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鄉情、愛國情。)
有感情地朗讀。
(3)出示第三句: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在你的想像中,母親的面影是怎樣的?
細讀懷念祖國母親的句子,體會愛國情感。
2.自由讀句子,說說自己的感受。
學生自由談。(只要不偏離主題。)
有感情地讀。
3.從其他幾個句子,你又感悟到什麼呢?
【教學說明】此部分教學,不拘泥於一句一句地講解過程,均由學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後秩序,學生找到的句子老師與學生共同朗讀、共同討論,得出祖國母親與自己生母一般,讓作者思念,作者那濃濃的思鄉、愛國之情躍然紙上,同時通過文字也傳遞給了我們。教師應多指導學生通過朗讀及抓住句子關鍵詞語的方法體會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裝句子的意思。
4.齊讀這些句子,想想它們都讓你體會到什麼?把自己的感悟通過讀表達出來。
三、讀文體會表達特點,有機拓展。
1. 通讀全文,說說這篇文章的寫法與其他的文章有些什麼不同。
(如摘錄日記,摘錄文章來表達思想感情等)
2.讀文拓展,想像習作。
《尋夢》的開頭一段和結尾一段都有(見課文),你能想像這篇文章的中間寫了些什麼嗎?學生想像,再寫一寫。
3.學生交流習作片段,交流習作感受。
四、聽音樂讀詩歌,升華情感,結束教學。
1.在1984年的春節聯歡會上,香港歌星張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國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嗎?讓我們隨著音樂一起來唱唱這首《我的中國心》吧!
2.朗誦文後詩歌《我的中國心》。
3.唱完這首歌,你有什麼想說的呢?
4.總結: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遊子的心聲,雖然他們常年漂泊在外,可他們始終不忘自己的祖國,不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
板書:
懷念母親

崇高的敬意 真摯愛慕

生身母親= 祖國母親

❸ 《永久的悔》教案

版本一

教學目標

一、學習掌握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

二、准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並掌握它們的意思。

三、感受本文朴實語言中所含的復雜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平實的語言中所飽含的深情。

教學難點:

本文的線索是吃的東西,這一點較不常見,對此應稍作分析。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永久的悔」,作者是當代語言學家季羨林老師,寫這篇文章時季老師已年近九十,卻還在對一件往事耿耿於懷,可見這件事在他的內心深處有著怎樣的地位。那麼,讓這位九十歲的老人永生難忘,始終無法釋懷的到底是一件什麼樣的事呢?

二、探究課文第l、2自然段

1、讓學生齊讀課文第l、2自然段。

2、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麼?

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3、為什麼說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

三、熟悉文章內容,明了文章線索

1、作者這篇懷念母親的文章是圍繞什麼展開的?

3、具體有哪些吃的呢?

白的黃的紅的。

4、不錯,「白的、黃的、紅的」就是本文的線索,它貫穿文章始終。作者為什麼要以吃的為線索呢?

6、因為孩子最容易關心吃的東西,所以作者對小時候的記憶總與吃的聯系在一起,這一點可以理解。但為什麼母親吃不到好東西這件事也會讓他想起母親呢?

四、小結

本課熟悉了課文內容,明確了文章線索,對第l、2自然段進行了分析,知曉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麼,初步感受了母親對「我」的關愛和我對母親的懷念。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閱讀理解3、4自然段

1.閱讀第3、4段,思考這兩段主要講了什麼,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2、這兩段篇幅不長,卻將作者父輩生活的艱辛深深地印人讀者腦海。文中有些詞語極富表現力,請大家找出來。

3、指導學生用這些詞語造句,以加深理解。

4、母親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

5、如何理解「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組織學生討論。

二、分析閱讀5-8自然段

1、讓學生細讀5~8段,掌握其內容。

2、吃白的是最高標准,其次是黃的和紅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麼呢?

3、但「我」卻偶爾可以吃到點白的或黃的,有哪幾種途徑可以得到呢?

4、讓學生齊讀第7段,注意讀出感情。

5、討論:文中母親在中秋節給我半塊月餅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處對母親行為的描寫,語言極其朴實,卻讓人感觸甚深,為什麼會有這種效果呢?

三、重點研讀9一ll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飽含深情地朗讀「我在她身邊呆到六歲……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2、抽一個學生朗讀第10自然段。

3、這兩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讀來都讓人有一種辛酸的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年少時對母親的恩情理解得並不深刻,等到知道報答時卻已不能,這裡麵包含了作者多少無奈啊!指導學生領悟這兩段作者平實的語言中所蘊含的深情。

四、小結

這節課主要按段落順序對課文進行了較為詳盡地分析,使學生對文中質朴語言所蘊含的復雜情感有了深入體會,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動人應在於情而非文。學生通過此課的學習,認識到父母及長輩對自己的關愛,懂得思索探尋與他們相處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空悲切。

五、布置作業

版本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掌握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
2、能力目標:准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並掌握它們的意思。
3、德育目標:感受本文朴實語言中所含的復雜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平實的語言中所飽含的深情。
教學難點:
本文的線索是吃的東西,這一點較不常見,對此應稍作分析。
教學方法 :
本文的教學主要從找出文章線索人手,然後圍繞這個線索按照段落順序逐步講解,所運用的方法主要有問題法、討論法、教師范讀、演講法等。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創建情景。導入課文
1.師:在學習本課之前,我想請大家回憶一下,有沒有什麼事情讓你們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勵學生舉手講述,注意對學生的心結進行開導。
3.師:本文題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是當代語言學家季羨林老師,寫這篇文章時季老師已年近九十,卻還在對一件往事耿耿於懷,可見這件事 在他的內心深處有著怎樣的地位。那麼,讓這位九十歲的老人永生難忘,始終無法釋懷的到底是一件什麼樣的事呢?
板書課題。
二、分析課文第l、2自然段
1.讓學生齊讀課文第l、2自然段。
2.師: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麼? 抽學生回答。 板書: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3.師:為什麼說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學生回答。 板書: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
4.師:作者在第1段用了兩個成語「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們在文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抽學生回答,總結。
5.讓學生用上面兩個成語造句,並加以點評。
三、讓學生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明了文章線索
1.請學生默讀課文。
2.師:剛才大家都閱讀了課文,對文章的內容有了大致了解。請大家思考一下,作者這篇懷念母親的文章是圍繞什麼展開的?
3.師:很正確,具體有哪些吃的呢? 抽學生回答。 板書:白的黃的紅的。
4.師:不錯,「白的、黃的、紅的」就是本文的線索,它貫穿文章始終。作者為什麼要以吃的為線索呢?這一點作者在文中作了說明,請大家找出來。
5.抽學生朗讀相關語句。
6.師:因為孩子最容易關心吃的東西,所以作者對小時候的記憶總與吃的聯系在一起,這一點可以理解。但為什麼母親吃不到好東西這件事也會讓他想起母親呢?組織學生討論。
7.讓學生匯報討論結果,並加以總結。
四、本課小結
本課熟悉了課文內容,明確了文章線索,對第l、2自然段進行了分析,知曉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麼,初步感受了母親對「我」的關愛和我對母親的懷念。
五、板書設計
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
——永久的悔:不該離開故鄉,
離開母親線索:白的黃的紅的
第二課時
一、 復習提問:
解釋下列詞語:
迎養 盈眶 簡陋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懵懵懂懂 寄人籬下
二、閱讀理解3、4自然段
1.讓學生閱讀第3、4段,思考這兩段主要講了什麼,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2.抽多名學生回答,並總結。
3.師:這兩段篇幅不長,卻將作者父輩生活的艱辛深深地印人讀者腦海。文中有些詞語極富表現力,請大家找出來。
4.指導學生用這些詞語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師:母親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 抽學生回答,將內容板書(見課末板 書設計)
6.師:如何理解「這個五里路,就是我 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 組織學生討論。
二、分析閱讀5-8自然段
1.讓學生細讀5~8段,掌握其內容。
2.師:吃白的是最高標准,其次是黃的和紅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麼呢? 抽學生回答。
3.師:但「我」卻偶爾可以吃到點白的或黃的,有哪幾種途徑可以得到呢? 抽學生回答,將內容板書(見課末板 書設計)。
4.讓學生齊讀第7段,注意讀出感情。
5.組織學生討論:文中母親在中秋節給我半塊月餅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處對母親行為的描寫,語言極其 朴實,卻讓人感觸甚深,為什麼會有這種效果呢?
三、重點研讀9一ll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飽含深情地朗讀「我在她身邊呆到 六歲……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2.抽一個學生朗讀第10自然段。
3.師:這兩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讀來都讓人有一種辛酸的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 待」,年少時對母親的恩情理解得並不深刻,等到知道報答時卻已不能, 這裡麵包含了作者多少無奈啊! 指導學生領悟這兩段作者平實的語言中所蘊含的深情。
4.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為題組織一次小型演講會,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四、本課小結
這節課主要按段落順序對課文進行了較為詳盡地分析,使學生對文中質朴語言所蘊含的復雜情感有了深入體會,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動人應在於情而非文。學生通過此課的學習,認識到父母及長輩對自己的關愛,懂得思索探尋與他們相處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空悲切。

❹ 昨晚編輯的母愛群文閱讀教學設計斷電後丟失怎麼找

教學內容簡析:
1、群文議題:「母愛」
2、群詩材料:《浴著光輝的母親》回《感受拳拳慈母心》《回答憶我的母親》《母親的「存摺」》《母愛是一根穿針線》
3、群文特點:
本課選用的五篇文章,抒寫的都是「母愛」,但各自敘述的內容不同,有懷念母親的,有的表現母愛的方式,有的歌頌母愛的獨特,有的表現孩子對母親愛的回報;敘述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有通過回憶來表現對母親的懷念的,有的直接表達情感的,有的採用借物喻人的方式表現母愛,也有對比描寫的……這組群文採用多種表達方式,多角度地反映了母愛的偉大。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運用「誦讀、批讀、交流、默讀、跳讀」等方法,閱讀五篇文章,初步認識母愛的不同表現形式,讓學生感受母愛的偉大。
2、引導學生結合閱讀材料,聯系生活經歷,述說自己對母愛的認識,相機進行品德教育。
3、推薦課外閱讀《感悟母愛》這本書,激發學生持續閱讀的興趣,感受閱讀的樂趣,培養學生濃濃的親情。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運用「誦讀、批讀、交流、默讀、跳讀」等方法,閱讀五篇文章,初步認識母愛的不同表現形式,讓學生感受母愛的偉大。
2、引導學生結合閱讀材料,聯系生活經歷,述說自己對母愛的認識,相機進行品德教育。

❺ 懷念母親讀後感300字

學完《懷念母親》這篇季羨林老先生的課文,讓我知道了季老雖然在異國他鄉但卻不忘記生母和祖國母親的孝順母親和愛國的優秀品質。

《懷念母親》主要講的是:作者季羨林讀大二時,年僅四十多歲的母親就過世了,這對作者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他很懷念生身母親。後來去外國留學,他進一步感受到了自己的孤寂與傷感,又一遍遍懷念著自己的祖國母親,從未斷過。這種懷念之情,一直伴隨著作者在國外留學的十一年。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中讓我學到了應孝敬父母,不忘祖國.

教會了我要敬重祖國母親,善待生身母親。否則,就會後悔一輩子……成為靈魂不全的單翼天使……

❻ 初二語文泰戈爾《彷彿》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品味語言等方式,感受小詩中詩人豐厚的念母、愛母、頌母的情懷。
2、學會一種「美讀」(從欣賞的角度去讀)詩歌的方法。
說明:
《彷彿》是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眾多歌頌母愛的詩歌中的一首,於1926年寫成,最早由我國著名文學家謝冰心翻譯給中國讀者。
這首詩語言極為質朴,如話家常,所以,對八年級的學生來說,如不巧妙引導,是很難一下子於平淡中感受到母愛的深厚的。況且,這首詩僅有12行、文字極為簡略、用詞極為朴實,會讓學生感到寡淡無味。所以,老師要在引導品讀上下功夫,通過反復誦讀、仔細體味來感悟、體會、理解成為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另外,作者寫這首詩時已經65歲,詩中反復說「我不記得我的母親」,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實際的情形是:詩人是家中第14個孩子,而母親每天要操持近100口人的家庭的事務,忙碌情形可想而知,再者,母親死的那年,詩人才13歲,並且,當時他還處在熟睡之中,等到他一覺醒來,才知道母親已經離開了人世。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方面,詩人對母親的印象應該是越來越談,另一方面,詩人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應該是越來越濃烈、越來越深刻,所以,每節詩的第一句語義總是與後面的三句形成了轉折,跌宕起伏,而且,詩人不斷吟詠,母愛漸次清晰、擴大、直至漫溢開來,將「我」「包裹」。至此,作者用極為樸素的意象如「在游戲中間」、「在我玩具上迴旋」、「她在晃動我的搖籃時所哼的那些歌調」、「在初秋的早晨」、「合歡花香」、「廟殿里晨禱的馨香彷彿向我吹來母親的氣息」、「母親凝住我的目光布滿了整個天空」等等,表達了最深摯的感情。這就是妙筆,體現的是大家風范,這些正是老師要刻意引導學生去玩味的地方。
當然,在完成以上目標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學法的傳授,最終達到「學會一篇,是為了學會一類」的目的。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反復誦讀,仔細品味,用心感受字里行間汩汩流淌著的念母、頌母的深情。
2、難點:感悟作者朴實的文字背後的濃烈的感情。
說明:
這首詩文字簡朴而淺顯,對當今大多數八年級學生來說,閱讀它,字面上不會形成任何障礙,反而會因為文字過於簡單,容易形成閱讀審美疲勞。
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的發生,老師就應該巧妙合理地引導學生去感受朴實的文字背後蘊藏著的深厚而濃烈的懷念母親、歌頌母愛的真摯、崇高、豐厚的情懷。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談話引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 一個口口聲聲「我不記得我的母親」的人,他心中有著怎樣的母愛呢?他又是怎樣來表達母愛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彷彿》這首小詩,走近泰戈爾,走進泰戈爾豐富的內心世界。

隨手板書課題:彷彿
泰戈爾 希望學生心中產生強烈的震撼,思索「不記得母親」的人「心中有著怎樣的母愛呢?」「又是怎樣來表達母愛的呢?」 ①這一提問在於造成學生心裡的巨大反差,激活學生的思維,為理解該詩運用「正反對照」表達情感的方法作必要的鋪墊。
②這樣入題簡潔明了,針對性極強,避免了「先介紹作者,再引入課文」的老套套。介紹作者放在後面的環節中隨機插入。
初讀詩歌,感受作者心中的母愛 ①請同學們放聲自由地朗讀全詩3—4遍,力爭每一遍都能讀出點不同的味兒來。讀的過程中,隨手圈、點、畫出你認為能傳遞深情的詞句來。
②讀完後,哪位同學能與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初讀感受?
(師聽發言,及時點撥,為下一步驟把品析引向深入作必要的准備。) ①學生自由地盡情地讀詩歌,整體感知。

②3—4人發言。說出本詩表現了對母親的懷念之情之類就可以了。
③學生聽老師簡單介紹與本詩相關的作者的情況。 ①讀是解密該詩的關鍵,所以,要讓學生盡情地盡興地讀,教師萬不可操之過急。
②學生發言只要能說出本詩表現了對母親的懷念之情之類的意思就行了。
③這一步是學生初讀詩歌,老師聽學生讀、說,及時了解學生的理解狀況就可以了。
再讀詩歌,
逐節品析 ①請同學們分組朗讀。
②請哪位同學說說,通過這種形式的朗讀,你有了什麼新的感受?
③請大家以「我以為……詞(句)寫得好,它寫出了……」為格式,說一句或幾句話。
④老師及時簡介作者與本詩相關的情況:寫這首詩時作者已經65歲,詩中反復說「我不記得我的母親」,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實際的情形是:詩人是家中第14個孩子,而母親每天要操持近100口人的大家庭的事務,忙碌情形可想而知;再者,母親死的那年,詩人才13歲,並且,當時他還處在熟睡之中,等到他一覺醒來,才知道母親已經離開了人世。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方面,詩人對母親的印象應該是越來越談,另一方面,詩人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應該是越來越濃烈、越來越深刻。

附:
老師賞析示範:
我認為第一節寫得好,作者開篇說「我不記得我的母親」,引人疑惑:為什麼?怎麼會?……正在讀者疑問重重之時,詩人突然把話鋒一轉,滿懷深情地說「只是」「游戲中間」「玩具上面」有母親晃動的「搖籃曲在迴旋」。讀到這里,你不能不驚詫!這哪裡是忘記,分明是記得清清楚楚!60多年來,母親對自己的教育、關愛都歷歷在目,就連自己幼小時最投入的游戲、最喜歡的玩具都沒能占據自己的心靈,而占據心靈的依然是母親,是母親當年的搖籃曲,這是何等的忘情,何等的思念呀!這些樸素的意象,激起人們對布滿母愛的童年的多少甜美的回憶呀!從而也把溫馨而抽象的母愛寫得具體可感了。
①學生一組讀每節的第一句,另外三個組齊讀每節的後三句。
②學生發言,希望能說出:我彷彿覺得,詩人說「我不記得我的母親」這個聲音盡管在每一節都有,但是,越來越微弱,越來越低沉,而「記得」的成分越來越清晰,母愛在詩人的心中越來越具體了。由此可見,詩人是在用「不記得」與大量的「記得」形成巨大的反差(欲揚先抑),以強化突出對母愛的歌頌。
③老師示範後,學生從2、3節中任選一節,獨立思考3分鍾左右,然後把自己對詩歌的品析說給同桌聽。
④同桌間推舉一人參與全班交流。
(對於第二節,希望學生能品出如下內容:第二節,詩人選取了特殊的意象:初秋早晨的合歡花香,暗示或比喻母子和歡的溫馨、甜美。再者,詩人由花香聯想到廟里晨禱的馨香,既自然,又更見精妙:人人都知道,到廟殿里燒香祈禱,心情該是何等的虔誠,而作者在此時此刻竟那麼真切地彷彿感受到了母親的氣息,足見詩人對母親的思念之切、之烈。)
(對於第三節,希望學生能品出如下內容:這一節,詩人選取的環境是卧室里,而且是「我」一個人在「外望悠遠的藍天」,起初,詩人也許感到了孤獨,或許原本就是因為孤獨而引起「外望」——漸漸地思念母親、渴盼母愛的心盪漾開來,強烈起來,於是,正如母親的眼光「凝注在我臉上」一般,母親對自己的關愛具體起來、真切起來。因此,本是孤寂的內心頓時開闊起來,溫暖起來,彷彿覺得母親的眼光「布滿了整個天空」。這不正好告訴讀者:雖然「我」過早地失去了母親,但「我」並不孤單,因為隨時隨地,母愛都相伴相隨,甚至彌漫在「我」生活的整個過程中,將「我」包裹,「我」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厚重而豐富的母愛。) ①這一設計是為了讓學生逐漸感悟詩人說「我不記得我的母親」的真實意圖,從而,在更大范圍內、更大程度上領受到觸手可及的母愛。
②老師賞析示範是把品析引向深入的必須。
③此時巧介作者,便於再次激發興趣,便於把品析引向實在。
④學生的本領應該是習得的,所以品析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感悟特點 ①請同學們滿懷深情地自由地默讀全詩,一邊感受這親切溫暖的母愛,一邊思考:這首詩在表達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對母愛的歌頌之情時,主要表現出哪些特點呢?
②在學生回答過程中,及時准確地點撥,漸漸把對這首詩歌特點的認識引向深入。
③教師及時用「一唱三嘆」、「反復吟詠」、「天然去雕飾」等詞語提示同學,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整體把握上來。
④教師對此步驟作簡單的小結: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對該詩三個小節的細致品析發現,詩人選取生活中幾個極簡易的而又很有代表性的形象,極簡潔的而又典型的場景,表現了深沉而又厚重的母愛,特別是,詩人經過一唱三嘆,反復吟詠,用樸素的語言使母親的形象漸漸清晰起來,詩人對母親的懷念之情也漸漸濃烈起來。我們越讀越覺得,字里行間流淌著詩人滿懷的激情,如春潮般涌動著,撲面而來。母愛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由此看來,我們今後讀詩,就要用心讀出詩歌的形象美,讀出詩歌的情感美。
隨手板書——形象美,情感美
⑤滿懷深情地介紹泰戈爾,抓住兩點:A他是亞洲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B,他的詩作文風朴實,含義雋永。 ①學生讀詩1——2遍,進一步感悟。
②小組討論後,每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學生可能說出「對比」、「反復」、「語言朴實」、「感情真摯」、「生動形象」等特點,老師要給予肯定。
③學生分組讀詩歌,感悟一些具體形象所表達的豐富意義:
A.老師領讀每節第一句,學生齊讀後三句;
B.一個學生讀「我不記得我的母親」,其餘的同學分三個組同時分別齊讀一、二、三節的後三句。
④學生自由說說朗讀的體會。
①經過了上個環節對詩歌各部分的理解、品析,必須把學生引導到對整首詩的理解把握上來,這一方面能把該詩品得又深又透,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對 「由部分到整體」的閱讀詩歌的方法有了感性認識。
②對該詩特點的認識,只能由學生自己或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得出,千萬不要貼標簽,硬性塞給學生。
③不同形式的朗讀只有一個目的,強化詩歌在學生心中的印象,加深理解。
④此時介紹作者要詳盡點兒,目的在於製造一個新的思維高潮點,興奮點,從而激發學生課外閱讀泰戈爾,了解泰戈爾,接受泰戈爾。(不必太詳細)
四讀詩歌,通過想像與詩人神交 ①請同學們再次自由地無限深情地朗讀這首詩,爭取當堂背誦(老師抽查)。
②引導學生說出一些泰戈爾的名言。

①學生自由背誦,也可同桌互背。
②學生交流後,可能說出如下名言:
A.如果錯過太陽時你流了淚,那麼你也要錯過群星了。
B.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
C.當你把所有的錯誤都關在門外,真理也就被拒絕了。
D.錯誤經不起失敗,但是真理卻不怕失敗。
E.果實的事業是尊貴的,花的事業是甜美的,但是讓我做葉的事業罷,葉是謙遜地專心地垂著綠蔭的。
F.我們把世界看錯了,反說世界欺騙我們。 ①在學生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再去閱讀,感受會更深切。
②此時說名言不是先入為主,而是在對泰戈爾有了感性認識的情況下進行的,通過他們熟知的名言,這樣會自然而然地拉近學生與詩人的距離。

布置作業鞏固所學 課外閱讀《吉檀迦利》、《新月集》、《飛鳥集》、《園丁集》、《隨想集》中的一部或幾部或者選擇一些詩篇閱讀。
學生借閱,或者網上閱讀,一周之後分小組交流心得。 通過閱讀《彷彿》,引起學生課外閱讀泰戈爾的興趣。課外閱讀是對課內的必要延伸。

【思路點撥】
1、以泰戈爾名言(盡量用學生熟悉的)引入課文激發興趣,然後再引導學生讀讀——想想——說說——背背,最後達到理解全詩的目的。
附泰戈爾名言:
①小草呀,你的足步雖小,但是你擁有你足下的土地。
②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
③不要因為你自己沒有胃口,而去責備你的食物。
④生命因為付出了愛,而更為富足。
2、也可從介紹作者入手,激起學生對詩人泰戈爾的崇敬之情,然後把該詩與《金色花》進行比較閱讀,兩首詩共同點是:①語言簡潔淺顯。②形象清新生動。③情節簡單真實。④情感豐富深厚。⑤反復吟詠,意味深長,餘味無窮。⑥⑦⑧⑨⑩不同點是:①《彷彿》選取的畫面代表性更廣,幼年、青少年、成年各個時期的影子都可發現;《金色花》只選取了少年這一特定時期的生活畫面。②《彷彿》中的「我」是深沉的、孤寂的(有時)、渴望得到母愛的、叫人同情叫人敬重的;《金色花》中的「我」是活潑的、淘氣的、惹人愛憐的。③《彷彿》詩節排得更工整,詩句節奏顯得沉、穩、悠長;《金色花》詩節排得更自由多變,詩句節奏顯得靈活、明快、情趣盎然。
附——《金色花》
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為了好玩,
長在那棵樹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風中搖擺,
又在新生的樹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裡呀?」
我暗暗地在那裡匿笑,卻一聲兒不響。

我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你工作。
當你沐浴後,濕發披在兩肩,穿過金色花的林蔭,
走到做禱(dǎo)告的小庭院時,你會嗅到這花的香氣,
卻不知道這香氣是從我身上來的。

當你吃過午飯,坐在窗前讀《羅摩衍(yǎn)那》,
那棵樹的陰影落在你的頭發與膝上時,
我便要將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
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
但是你會猜得出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么?

當你黃昏時拿了燈到牛棚里去,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來,
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講個故事給我聽。

「你到哪裡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
這就是你同我那時候所要說的話了。
【練習舉隅】
1.讀了《彷彿》後,一定有不少感慨吧,請你聯系實際,把真實的感受寫下來。
2.讀下面這首小詩,體會其美妙的意境,選取自己喜愛的小物件、小景物,也試著寫幾句詩。
母親啊!
天上的風雨來了,
鳥兒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風雨來了,
我只躲到你的懷里。
3.羅丹說:「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未來。」根據課文《彷彿》及課外閱讀的泰戈爾的詩篇,你認為泰戈爾是這樣的大師嗎?

❼ 《懷念母親》中的季羨林是一個怎樣的人

從這里可以看出季羨林是一個熱愛祖國,富有孝心,熱愛母親,優秀的人。

(還可以看出他對於母親的離去非常悔恨)。

❽ 小學六年級第六課《懷念母親》的資料

教學目標

1. 准確認讀課文中生字詞,在語言環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詞語能運用。

2.感受課文朴實的語言中所含的復雜的思母與思國之情。

3.積累語言。

A案

課件:季羨林相關資料

談話導入

1.了解作者。誰知道一般「國寶」是指什麼?(大熊貓)但是在北京大學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被人稱為「國寶」,他是誰呢?

課件出示季羨林生平及主要經歷。

2.呈現季羨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課件出示:「當我從北京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不該,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

(2)學生默讀,交流感受。

(3)出示課題。

季老的許多文章里都談到了母親,也都表達了這樣的情感。(出示課題《懷念母親》板書)讀,讀出「懷念」的情感。

(4)作者,懷念的僅僅是生他養他的母親嗎?讓我們一起走進《懷念母親》。

初讀課文

1.自學課文。(對學生講清自學的要求:讀准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感悟,文章哪些內容給你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2.自學反饋:讀讀自己印象最深的內容,說說讀懂了什麼。

如,題目的雙重含義。

以下這些語言也可在初讀時結合課文相關內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那個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

「我對這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品讀課文

(一)抓課文主線。

母親去逝後,季老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直到許多年後,母親還常常出現在夢中;留學德國,故國母親的一草一木也常會浮上心頭。請從文中找出描寫這個意思的幾句話讀一讀。

後來我到德國留學,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為什麼,母親頻來入夢。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1.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親」?(兩個「頻來入夢」)

2.朗讀句子。質疑。(如,「頻來入夢」什麼意思?對於「頻來入夢」的初步理解應該聯繫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記中的時間可以反映經常懷念母親,文章的最後一節中的「沒有斷過」、「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讀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頻來入夢」,季老卻說「不知道是為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為什麼。

課件出示資料1:到了中秋節——農民嘴裡叫「八月十五」——母親不知從哪裡弄了點月餅,給我掰了一塊,我就蹲在一塊石頭旁邊,大吃起來。在當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東西,龍肝鳳髓也難以比得上的,我難得吃一次。我當時並沒有注意,母親是否也在吃。現在回想起來,她根本一口也沒有吃。不但是月餅,連其他「白的」,母親從來都沒有嘗過,都留給我吃了。她大概是畢生就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到了歉年,連這個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課件出示資料2: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 』」簡短的一句話裡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 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 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1)學生瀏覽以上資料談體會。

(2)聯系「11月18日」的日記談理解。

指讀或師范讀。

說說感受,談談作者思母的原因。

教師相機引讀:

「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後來到了德國,來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為什麼,母親頻來入夢。」

(三)品讀思國之情。

母親給了我多少的愛,給了我多少的溫暖,遠在異國他鄉,孤寂時時湧上心頭,母親怎不頻來入夢呢?此時此刻,季老懷念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生母,還有那——(祖國母親)

1. 動情地讀一讀季老的幾段日記。

2. 說說祖國母親頻來入夢的原因。

3. 讀讀最讓你感動的一則日記,說說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來了。我覺得這黃昏的時候最有意思。我不開燈,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靜到不能再沉靜的時候,活動起來。我想到故鄉,故鄉的老朋友,心裡有點酸酸的,有點凄涼。然而這凄涼並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

(1)談談體會,或是質疑。

(2) 常人覺得凄涼,可能是因為什麼事?

(3)季老感到凄涼是因為什麼事?再次細讀下文,從字里行間尋找答案。

設計想像說話:

如,因為季老 ,所以覺得有點凄涼。

(4)既然這思念是「凄涼」的, 季為什麼又說這凄涼是「甜蜜」的呢?

學生交流。

設計想像說話:

如,他想到 ,彷彿覺得 ,所以覺得這凄涼是甜蜜的。

(5)朗讀其他相關內容。

從交流中,我們體會到了遊子那誠摯的愛國心,請同學們深情朗讀,再次走進老人的心田。讀:

——11月16日……

(讀中評議,評議後再讀)

這種思念是多麼深切啊,他在異國他鄉想到故國的一切,讀:

——11月20日……

時間愈久,思國的神經愈發敏銳,即便是一絲絲輕輕的驚動,也能勾起遊子對故國的無限眷戀,讀:

——11月28日……

(四)抒發情感

這樣的思緒可以在日記中找到許多許多,這樣的情懷在心中很濃很濃。母親成了遊子夢中一個重要的內容。讓我們縱情讀一讀(課件出示《尋夢》的開頭與結尾)。

1.讀著讀著,你彷彿聽到了什麼?

2. 讀著讀著,你又彷彿看到了什麼?你看到了生母怎樣的面影?你又見到了祖國母親怎樣的面影?

3. 這是何等的魂系夢縈啊!你從這「開頭」「結尾」中感受到了什麼樣的情感?

4. 從文中找出描寫這種情感的句子讀給大家好嗎?

拓展升華

1.賞讀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懷念「母親」的有關語句:

「在夢里向我走來的就是這面影,我只記得,這面影才出現的時候,四周灰濛蒙的,母親彷彿從雲堆里走下來。臉上的表情有點同平常不一樣,像笑,又像哭。但終於向我走來了。」

驚心動魄的世界大戰,持續了6年,現在終於閉幕了。在我驚魂甫定之餘,我頓時想到了祖國,想到了家庭。我離開祖國已經10年了,我內心深處感到了祖國對我這個海外遊子的召喚。離開時,我頭也沒有敢回,登上美國的吉普。我在心裡套一首舊詩想成了一首詩:

留學德國已十霜;

歸心日夜憶舊邦,

無端越境入瑞士,

客樹回望成故鄉。

2.小結:是母親養育了作者,作者也與母親的命運息息相連。這樣一個時刻將母親裝在心中的讓人起敬的學者、作家,在自己的學術領域內,取得了崇高的地位,為祖國母親贏得了巨大的榮譽。祖國母親怎麼能不稱之為「寶」呢?

(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橋小學 張祖慶)

B案

教學准備

季羨林生平簡介和他的相關作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描述心中的母親,引入新課

母親,多麼熟悉的字眼,多麼親切的稱呼,我們曾無數次呼喚著母親,無數次沐浴著母親的愛。讓我們一起輕輕地喊一聲——母親。

你腦海中浮現怎樣的形象?用一兩個詞語來形容。(練說: 的母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母親,都對自己的母親有著一份獨特的愛。著名學者季羨林的文章里,對母親也有著獨特的解釋。

初讀課文,感受文中的母親

1.自由朗讀課文,把生字新詞讀正確,把課文句子讀通順。

2.交流哪些字詞比較難讀或者難懂,引導學生朗讀,結合語言環境理解。

3.選擇自己認為比較難讀的語句再讀一讀,請部分同學進行交流。

4.再讀課文,說說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內容?(作者有兩個母親,對這兩個母親有著同樣的敬意和愛慕。)

哪些自然段給了你這樣的認識?

抓住重點語句,理解「生身母親」

自由讀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對生母的懷念。

1.談感受。質疑。

2.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

(1)理解「寢不安席」的意思

(2)聯繫上下文,說說為什麼作者會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是不是僅僅因為母親的逝世?

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

(1)聯繫上下文理解:「我的願望」(隨母親於地下)「終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讓作者遺憾和痛恨的是什麼?(無法盡孝,心存自責、愧疚之情)

(3)補充資料,談感受

我不忍想像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眼淚盈眶。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
3.再讀整段話。
朗讀文中的佳句,回想母親
1.摘抄詞語

2.朗讀課文,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愛。

第二課時

回顧「親生母親」,感受敬慕

1.聽寫詞語:真摯 寢不安席 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詞語,說說我對生身母親的愛。

研讀「祖國母親」,感受懷念

作者是那樣懷念母親,數十年如一日。24歲那年,作者離開祖國,來到了德國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離,並不能割斷心中的懷念,相反,這懷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讀文章,從字里行間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懷念。

2.說說在作者的懷念中,又增添了什麼?(對祖國母親的懷念)

3.再讀課文,思考: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生身母親的懷念時刻伴隨著對祖國母親的懷念?。

重點研讀以下句子:

……不知道為什麼,母親頻來入夢。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1)說說自己的理解和體會。

(2)你知道「頻來入夢」的原因嗎?(作者旅居在外,對生身母親、對祖國母親的懷念與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兩位母親不斷出現在作者的夢中。)

(3)感情朗讀。

然而這凄涼並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

(1)」甜蜜」和「凄涼」是不是有矛盾?你怎麼理解?(因為在遠離家鄉的日子裡,能時常回憶起在故國的生活情景,不斷回想起故國的親朋好友,感到他們無處不在,彷彿就在身邊,心中自然又多了一絲安慰、一些寬心、一點甜蜜,少了一些凄涼、孤獨。)

(2)感情朗讀

想起自己長眠於故鄉地下的母親,真想哭!我現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

(1)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怎麼樣的?(關愛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為什麼要寫房東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讀。

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①理解「悵望灰天」的意思。

②在作者腦海里,母親的面影是怎樣的?是清晰的,還是模糊的?

③在淚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麼?

④感情朗讀。

呼應文章首尾,適度拓展

一個是生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兩位母親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偉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為——

齊讀文章的最後一段和第1自然段。

這樣的體驗,我們能理解嗎?我們有沒有這樣的感受過?請大家互相交流。

摘錄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摘錄文中描寫對祖國母親魂系夢系的句子,讀一讀。

(浙江省紹興市昌安實驗學校 吳淼峰 )

《懷念母親》「索隱」

人民教育出版社 張立霞

案頭擺放了幾本季老的散文集,其中一本的封面上,慈眉善目的季老坐在桌前微笑著。

這微笑總是讓我想起幾天前的拜訪。那個下午,季老也是這樣坐在桌前,幾縷斜陽灑在老人的肩頭、桌上,老人輕輕打著手勢娓娓而談。其實,我們並不忍心問過多需要動腦筋的問題,老人畢竟已屆耄耋之年,而且正在醫院修養。而難得的是,老人聽力甚佳,思路清晰,說著話常有笑意漾在眉梢嘴角,談話興致也很好。

我們的談話內容離不開教材與教學,也談到了季老新近入選教材的文章。季老的《懷念母親》一文被選入了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翻閱著教材,季老說教材編寫者對入選文章進行修改是必要的。就《懷念母親》,他只說了幾句話,同一篇文章,寫兩個母親,比較有意思,也比較容易接受。小學生要懂得熱愛祖國,懂得對自己的父母盡孝心。

《懷念母親》一文是季老的回憶錄《留德十年》中的一篇。《留德十年》從1934年,青年季羨林大學畢業期待赴德留學終於成行寫起,一直寫到1946年歸國返鄉為止。數十篇文章,洋洋十數萬言,寫盡了十一年羈旅生涯中的跌宕起伏。《留德十年》中的文章,每一篇自成一體,各自獨立;連在一起則以時間為序,整體呈現了先生十多年的經歷。在這些文章中,《懷念母親》顯得有些特別,它沒有像其他的文章那樣以寫事或寫人為中心,而是在敘述文字中夾雜了相當比例的日記、文章片段,頭緒比較多。它的主要內容,對母親(生身母親、祖國母親)的懷念是年輕的季羨林歐洲十一年中不間斷的情感。寫羈旅生活中對生母、故國的深切懷念,既沒有像其他文章那樣以敘事或寫人為中心,也沒有恣意抒情,這在季老是有原因的。

季老在《留德十年》的《楔子》中說,「我特別強調『實事求是』四字,因為寫自傳不是搞文學創作,讓自己的幻想縱橫馳騁。我寫自傳,只寫事實。」為了遵從這樣一個寫作原則,寫《懷念母親》時,季老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當時的感情」,幾次引用當年的日記和文章片斷,來「保存自己當時的感情」。這樣一種組織語言材料的方式,是服從於整本書作為回憶錄的性質的。

讀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解讀文本。季老的散文《賦得永久的悔》,回憶幼時的生活和表達對母親早逝而自己無從迎養的愧疚、悔恨,對解讀《懷念母親》很有幫助。此外,《懷念母親》中有兩段文字摘自季老寫於1936年的《尋夢》。《留德十年》附錄中有《尋夢》全文,不但有助於解讀《懷念母親》,而且此文寫得情深意切,讀後齒頰留香,回味無窮。

《懷念母親》一文初讀平淡無奇,甚至感覺跳躍性比較大。讀過一些相關的作品,了解了寫作背景,慢慢走近作者的心靈,再回頭去讀,漸漸讀出了味道。季老學貫中西,文通古今,對如何寫散文有自己的獨有看法。他曾說,散文的精髓在於「真情」二字,「真」就是真實,「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現在,為了自傳「只寫事實」,他在寫此文時盡力取「真」而去「情」,使文章讀來顯得平淡了。可是文章「平」和「淡」的背後,隱藏了更深的「情」。季老一生埋首躬耕於古文字這片堅硬的土地,開掘出一部部豐厚的典籍,他偶爾到散文這片田裡散散步,便留下不少性靈文字。季老一生寧靜淡泊,從他的散文中,我們卻又讀出了一個善感而多情的季羨林。他曾為一莖古藤被砍斷而暗自垂淚(《幽徑悲劇》),他曾為身邊小動物病亡而「內心顫抖」(《老貓》),他曾為異國他鄉偶然相識的少年魂牽夢縈(《塔什乾的一個男孩子》)……母親早逝使少小離家的他今生無法膝前盡孝,這成為他「永久的悔」;去國離鄉時親老、妻少、子幼,本以為兩年即可回國,卻因為戰亂被阻留異國他鄉——對生身母親、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怎不是他異國十一年中內心深處熾烈的情感?也許,這時候正可以用上那句話:平平淡淡才是真。

學習季老的《懷念母親》這篇文章,是很有意義的。如何更好地把握這篇文章的特點當然很重要。這篇文章入選教材之後,有多處改動。並不是編者自認為有多高明,原文在《留德十年》中,與前後各篇文章之間有聯系,把它選出來作為獨立的一篇文章要小學生學習,有必要盡量減少這種聯系帶來的閱讀障礙,此其一;其二,為了便於小學生理解、接受,修改後的文章頭緒也簡化了些。但是,即使作了改動,這篇文章相對全冊教材中的其他課文來說,還是比較特別。了解了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了解到季老歐洲十一年中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始終不斷,季老在散文中想把這種情感經歷表達出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篇課文。那麼,怎麼把握這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呢?季老就這篇文章說的幾句話是不是對我們有啟發:同一篇文章,寫兩個母親,比較有意思,也比較容易接受。小學生要懂得熱愛祖國,懂得對自己的父母盡孝心。

再一次寫下這幾句話,我彷彿又回到了拜訪季老的那個下午。我回想著在病房中安然靜坐的這位年近百歲的老人,忍不住打開了電腦中存放的照片。老人身穿白色的家居服,靜靜坐於桌前。桌上,是他常用的水杯、剛摘下的眼鏡和我們帶去的教材。他右手輕輕抬起,面帶微笑,正在說著什麼。老人的大半個身子、桌上的書、眼鏡、水杯都淋浴在陽光中,看上去是那麼溫馨

❾ 《懷念母親》教學設計及說課

一、說教材
《懷念母親》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中的第六課,是季羨林所寫,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 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作者開門見山,指出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同時引出下文對兩位母親的描述。接著,作者描述了自己與親生母親的關系:雖然相處時間不多,但母子感情卻絲毫未減,相反因為母親的離世,更加深了自己對母親的歉疚,並為此不斷懷念母親,這為闡述自己對祖國母親的愛鋪墊了感情基調;然後,作者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祖國的懷念,將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酣暢淋漓,這是文章的重點所在。最後,作者呼應文章開頭,說明為什麼會有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結構渾然一體。
編排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方面在於從多個角度表現本單元的主題──祖國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學習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本課的具體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特製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揣摩重點語句,感受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教學重、難點
抓住關鍵詞、句、段和日記,體會季羨林爺爺懷念母親、思念祖國的情感,感悟愛國情。
二、說教法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本課我主要運用以下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1、情景教學法
上課伊始,由「國寶」引出季羨林,課件出示:季羨林生平、主要經歷及季羨林的作品《賦得永久的悔》讓學生默讀,交流感受,揭示課題。
2、以讀代講法
葉聖陶老先生認為語文教學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讀;朱熹也說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採用多種形式的讀,如:默讀、指名讀、自由讀、齊讀、范讀等,達到「讀中感悟」,以讀代講的效果。
三、說學法
教與學是相長的,為了老師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根據我班學生的情況,在學法方面我主要採用朗讀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讀悟結合,以讀為主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質疑探究的能力。引導學生注意緊繞所設計的問題,扣住文中關鍵性語句,聯系自身的生活,來體會理解文中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將個別學習,班級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閱讀全文

與懷念母親優秀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