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教學設計的基本理論

教學設計的基本理論

發布時間:2021-03-12 12:43:15

㈠ 什麼是教學設計理念

一、教學設計概述
對「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涵義的認識目前還未能達成普遍共識。教學設計專家格斯塔弗森(K.L.Gustafson)指出,「教學設計」被用來描述包括分析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法、指導試驗和修改及評定學生學習的全過程。
在我國,一般認為,教學設計是研究教學系統、教學過程和制定教學計劃的系統方法。它以傳播理論和學習理論為基礎,應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確立目標,建立解決問題的步驟,選擇相應的教學策略和教學媒體,然後分析評價其結果,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一)教學設計的主要特徵
教學設計以明確的教學目標激發、促進和指導學生的學習,幫助每個學生完成學習。它的主要特徵有:
1.教學的計劃、開發、傳播和評價建立在系統理論上;
2.教學目的建立在對系統環境的分析上;
3.教學目標用可觀察的行為術語來描述;
4.對學生的了解是系統成功的重要因素;
5.研究的重點是教學策略的計劃和教學媒體的選擇;
6.評價是設計過程的組成部分;
7.測定和分等依據學生達到預期標準的能力;
(二)教學設計的一般程序
教學設計的程序因設計任務及設計者的不同而呈現多種形式。對整個教育系統設計和課堂教學設計均適用的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學設計程序。他們把教學設計程序分為14個步驟。
1.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優先加以考慮的部分;
2.分析資源和約束條件及可選擇的傳遞系統;
3.確定課程范圍和順序,設計傳遞系統;
4.確定某一門課的結構和順序;
5.分析一門課的目標;
6.確定行為目標;
7.制定課堂教學計劃;
8.開發、選擇教學材料和媒體;
9.評定學生行為;
10.教師方面的准備;
11.形成性評價;
12.現場試驗及修改;
13.總結性評價;
14.系統的建立和推廣。
以上程序分別在系統級、課程級和課堂級的水平上進行。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較為適用於課程、教學單元和課堂教學的教學設計程序,如圖示:

上述程序中包含了教學設計的三個基本要素:
1.教學目標(我們期望學生學會什麼?)
2.教學策略和教學媒體(為達到預期目標,我們將如何進行這種學習?)
3.教學評價(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如何及時獲取反饋信息?)
二、教學設計的模式及其理論基礎
我們可將教學設計模式分為三大類,即認知取向的教學設計模式、行為取向的教學設計模式以及人格取向的教學設計模式。
(一)認知取向的教學設計模式及其理論基礎
認知取向的教學設計模式的理論基礎是認知心理學。信息加工心理學、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說、奧蘇伯爾的認知同化說等都屬於認知心理學的范疇,它們有一個共同的主張:致力於研究人的智能或認知活動的性質及其過程。因此,盡管認知取向的教學設計模式風格各不相同,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特徵:教學設計以學生的認知發展為基礎,以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水平為目的。
認知取向的教學設計模式包括布魯納的教學設計模式、以瓦根舍固為代表的範例教學設計模式、贊科夫的發展性教學設計模式、加涅的教學設計模式和奧蘇伯爾的教學設計模式等。
1.布魯納的教學設計模式
布魯納是20世紀60年代學科結構運動的倡導者。在教學設計上,他提出了「發現學習」的主張,形成了獨特的教學設計模式。
發現學習(discovery leaming),就是不把學習內容直接呈現給學習者,而是由他們通過一系列發現行為(轉換、組合、領悟等)發現並獲得學習內容的過程。這種學習具有以下基本特徵:第一,注重學習過程的探究;第二,注重直覺思維;第三,注重內部動機;第四,注重靈活提取信息。
布魯納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是由結構上的三類表徵系統及其相互作用構成的質的飛躍。這三類表徵系統包括行為表徵、圖像表徵和符號表徵。「即通過行動或動作、映像或圖像以及各種符號來認識事物,它們的相互作用,是認知生長或智慧生長的核心。」在他看來,結構課程的開發及發現學習的指導,都必須與特定階段兒童表徵系統的特點相適應。
布魯納的教學設計理論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適應信息時代需要的開發智力和培養創造性的藍圖。
2.奧蘇伯爾的教學設計模式
奧蘇伯爾的教學設計模式是以其意義學習理論為基礎的。他認為,教學的關鍵在於學習是否有意義,有意義的講解或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基本方式。
奧蘇伯爾在代表作《教育心理學:認知觀》的扉頁上寫道:「假如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學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惟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探明這一點,並據此進行教學。」為了激活新舊知識之間的實質性聯系,提高已有知識對接受新知識的有效影響,奧蘇伯爾提出了「先行組織者」的教學策略。他認為,促進學習和防止干擾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相關的和包攝性較廣的、最清晰和最穩定的引導性材料,這種引導性材料就是「組織者」。由於這些「組織者」在呈現教學內容之前介紹,有利於確定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因此稱為「先行組織者」。
後來,奧蘇伯爾進一步發展了「先行組織者」的概念,指出:「組織者」可以在學習材料前呈現,也可以在學習某一學習材料之後呈現;它的概括性、抽象性和包攝性水平可以高於或低於學習材料。

㈡ 主要教學設計理論有哪些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靈魂,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效。有效教內學在很大程容度上取決於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越好,並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隨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

㈢ 教學設計的特點與基本要求是什麼

教學設計是教育實踐工作者以各種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依據教學對象的特點和自己的教學理念、風格,運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的規劃、安排與決策。教學設計特點——學習與創造。教學設計的特點 1. 問題情境體現文化底蘊通過聯系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實例,體現各學科在實踐中的巨大作用;通過深層次的歷史文化背景的展示,體現各學科學習對自然、歷史文化及人類自身的關注和熱愛;通過各學科故事或各學科史的講述,培養學生對各學科學習的興趣;通過對科學研究,特別是各學科研究工作中的偉大人物介紹,幫助學生形成堅強的個性。; 2. 教學設計體現現代教育教學觀念 教學觀念是帶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為其他教育規律的基礎規律和基本觀點.在反映各學科教學觀念的案例中,執教者抓住其中能說明問題的「亮點」展開,並加以分析,進行教學設計. 3. 學習過程的設計體現自主精神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機會和自主發展的空間,使學生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實現自主精神的充分發揮,改變傳統教學過程的「講———學———練」模式,強化通過問題解決來學習的「學———講———練」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事實上,學生的自主精神是通過課堂上的交流活動來體現的,可採用實驗、嘗試、猜測、討論等方式進行. 4. 知識建構體現漸進過程 建構主義的知識觀認為:知識只不過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假設或假說,它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它必將隨著人們的認識程度的深入,不斷地變革、升華和改寫,出現新的解釋和假設.知識並不能絕對准確無誤地概括世界的法則,提供對任何活動或問題解決都適用的方法. 5. 課件製作體現動態交互 在新理念下,計算機課件製作除了要求使用新的技術,體現真實、美觀、動感外,特別強調它的交互性,所用數據可以修改,使課堂成為實驗室;學生可上機設計並操作,還留有課後進一步實驗、探索、研究的餘地.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集中體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1. 教學內容的設計要注意體現各學科的文化價值和人文精神,關注具體各學科內容的特點 一方面,在職業高中各學科教學內容的設計和編寫中,應將各學科的文化價值滲透在各部分內容之中,並採取多種形式,如與具體各學科內容相結合或單獨設置欄目作專題介紹;列出課外閱讀的參考書目及相關資料來源,以便學生自己查閱、收集整理. 另一方面,要注意新理念、新內容在職業高中各學科教學素材編寫上的特殊處理.例如,演算法是職業高中各學科課程中的新內容之一.在設計教學素材時,要注意突出演算法的思想,提供實例,使學生經歷模仿、探索、程序框圖設計、操作等過程,從而體會演算法思想的本質,而不應將演算法內容單純處理成程序語言的學習和程序設計.同時,教學素材的設計還要注意在能夠與演算法結合的課程內容中,融入用演算法解決問題的練習,不斷加深學生對演算法的認識. 此外,應把「各學科探究」、「各學科建模」和「各學科文化」等新的學習活動恰當地穿插安排在有關的教學內容中,並注意提供相關的推薦課題、背景材料和示範案例,幫助學生設計自己的學習活動,完成課題作業或專題總結報告. 2. 教學內容的選取要幫助學生打好基礎,發展能力 在教學設計時,既要關注學生在各學科情感態度和科學價值觀方面的發展,也要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各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能力.(1)強調對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2)重視基本技能的訓練.熟練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對學好各學科非常重要.(3)與時俱進地審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隨著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和各學科研究的不斷深化,職業高中各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在發生變化,教學要與時俱進地審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3. 教學素材的選取應注意體現各學科的本質,關注與實際的聯系,關注學生的現實,注意適度的彈性。 教學設計中的素材選取,首先要有助於反映相應各學科內容的本質,有助於學生對各學科的認識和理解,激發他們學習各學科的興趣,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素材應具有基礎性、時代性、典型性、多樣性和可接受性.此外,在教學素材的編寫時,內容的設計要具有一定的彈性. 4. 進行教學內容組織的設計,要關注相關各學科內容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全面地理解和認識各學科 各學科各部分內容之間的知識是相互聯系的,學生的各學科學習是循序漸進、逐步發展的.教學素材編寫時,應充分注意這些問題,不要因為職業高中各學科課程內容劃分成了若干模塊,而忽視相關內容的聯系. 新的職業高中各學科教學內容是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分不同的系列和層次展開的.對此,必須引起教學設計的足夠關注.同時,處理這些內容時,還要注意明確相關內容在不同模塊中的要求及其前後聯系,注意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螺旋上升、逐步提高. 5. 教學內容的呈現應關注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索 在高中各學科教學設計中,呈現教學內容應注意反映各學科發展的規律,以及人們的認識規律,體現從具體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則. 在教學設計中,應注意創設恰當的情境,從具體實例出發,展現各學科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使學生能夠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經歷各學科的發現和創造過程,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 教學素材的呈現應為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較充分的空間,有利於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反思等過程;還可以通過設置具有啟發性、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進行思考,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並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過程中獲得對各學科較為全面的體驗和理解. 6. 教學設計要充分體現現代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的整合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對各學科課程內容、各學科教學、各學科學習等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如何使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的各學科學習提供更多的幫助,是教學設計值得關注的問題.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原則是有利於對各學科本質的理解. 二、教學設計的基本策略和原則是什麼?教學設計的基本策略是: 教學策略是教學活動過程結構和教學方法的靈魂 ,教學策略劃分為三種基本的策略:替代性教學策略與生成性教學策略,指導性教學策略。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是: ①工學結合、職業活動導向; ②突出能力目標; ③項目載體; ④能力實訓; ⑤學生主體; ⑥知識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程教學。

㈣ 現代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以學生為本一、現代課堂教學設計要體現「以學生為本」是時代發展所賦予的要求
本文所謂的「以學生為本」,簡單地說,包括二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以學生的學為本」;第二層含義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其中「以學生的學為本」是基礎和前提;「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歸宿和目的。眾所周知,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已初見端倪。知識經濟時代是「高頻信息」的時代。而信息量的急劇增加則標志著現代學習化社會已悄然而至。
綜合當代國際、國內的時代要求,我們不難發現:在現代學習化社會里,我國的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深化教育改革,培養能適應現代學習化社會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型人才,需要我們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轉變教育觀念和人才培養模式,以課堂教學改革作為突破口,與時俱進,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而要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使現代課堂教學在為學生今天的學習(或成長)服務的同時,還要為學生明天的可持續發展奠基,「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是基礎和關鍵。因此,現代課堂教學設計要體現「以學生為本」是時代發展所賦予的要求。
二、「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徵探析
從本質上講,教學設計是「一個分析教學問題、設計解決方法、對解決方法進行試行、評價試行結果,並在評價的基礎上修改方法的過程。」因此,教學設計(包括課堂教學設計)是一個也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其目的是「獲得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而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最終目的。為了更清晰地把握「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徵,我們先來審視一下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的宏觀特徵及其相應的弊端。
(一)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的宏觀特徵及其弊端分析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的教育、教學工作者開始關注國外的教學設計理論,並在引入、介紹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國情逐步使國外的教學設計理論本土化。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出版了有關的研究著作。為此,一些中小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開始積極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但目前仍有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之前做的工作還是傳統意義上的「備課」,這可稱為傳統的 「課堂教學設計」。從宏觀上來審視,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通常存在著三種特徵及其相應的弊端:
特徵一: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以教師的教為本位。學生的學只能圍繞教師的教而轉。從而使學生只能處於「觀眾」的席位,喪失了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和主動性。
特徵二: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以書本知識為本位。忽視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應有的情感交流。從而使學生只能獲得僵化的知識,喪失了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性和發展性。
特徵三: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以靜態教案為本位。學生只能被動適應。從而使教師對教材、教案的認知過程代替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過程,喪失了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二)「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宏觀特徵探索
從宏觀上來看,「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要求教師做到:
第一,要由以教師的教為本位的教學觀轉向以學生的學為本位的教學觀。但強調以學生的學為本位的教學觀並不否認教師在現代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在現代課堂教學設計中的主體地位,而是要教師明確現代課堂教學設計首先是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服務的。這也是 R.M.加涅所倡導的「為學習設計教學」理念的體現。為此,「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應首先著眼於學生學習的實際的起點才能確定,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的起點才能再來確定適應於學生學習的教學起點;編制有助於學生學習潛能開發的學習目標和實施有利於學生人格整合發展的形成性評價方案。(詳見(三)「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微觀特徵分析中的有關內容)
第二,要由以書本知識為本位的價值觀轉向以學生發展為本位的價值觀。但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位的價值觀並非不要傳授書中知識,而是要把傳授書本知識服從、服務於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的有個性的、可持續的、全面和諧的發展。為此,「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必須著眼於更新原有的知識觀。英國教育家 H.斯賓塞的經典名言「什麼知識最有價值?」在現代學習化社會里需要我們作出新的回答: 「知識的直觀性、形象性、情感化、個性化、活動化、智慧化是學生通往發展的必經之路。」更進一步說,就是在現代課堂教學設計中要把「學科教材的知識」 轉化為「教師的學科知識」,在課堂教學實施中再把 「教師的學科知識」轉化為「學生的知識」。藉助於教師激活知識和播種活的知識,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和創造性的探索活動,使「學生的知識」獲得「生成和生長」。從「廣義知識」的視角來看,也就是說,使學生不僅獲得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而且還要習得策略性知識——有關的學習策略,以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適應現代學習化社會里「知識高速更新」的狀況。
第三,要由以靜態教案為本位的備課觀轉向以動態方案為本位的設計觀。這應是以學生的學為本位的教學觀和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位的價值觀的必然選擇。這也是教學設計的本質屬性,因為如前所述,教學設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但強調以動態方案為本位的設計觀並非要全盤否定靜態教案,而是要以一定的「靜態教案」為基礎,根據課堂上學生學習的實際的反饋情況再作出動態的、實時的調整。因為根據課堂上學生學習的實際的反饋情況,在一定的「靜態教案」 中原先設定的「教學起點」可能不是實際的教學起點;原先設定的教學難點可能不全成為教學難點或還有新的教學難點;等等。因此,教學方案必須要從以顯性為主轉向以隱性為主,使教學方案能成為有助於學生學習和有利於促進學生有個性的、可持續性的、全面和諧發展的動態方案。
(三)「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微觀特徵分析
基於「以學生的學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運用系統科學理論(系統論、資訊理論和控制論)的核心內容——三對范疇即系統與要素、過程與狀態、結構與功能和三大原理即整體原理、有序原理、反饋原理,可以初步勾畫出「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一般(過程)模式,如圖1所示。
順便說明一下,在該模式中,教學背景的分析這一環節作為「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式中的邏輯起點,是指任課教師在初次接受新的班級的教學任務之後和進行本學期(或本學年)一門課程的所有課堂教學設計之前,要進行的一個前奏性的環節。主要是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分別對社會要求、學校條件和班級狀況(包括任課教師自身的素質)進行目標與現實(現狀)之間的差距及其原因的初步分析,以避免現代課堂教學設計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在以後的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都是可省去這個前奏性環節。因此,這個環節用虛框來表示。另外,總結性評價及設計這一環節一般是在一單元或一學期結束時進行的,故在現代課堂教學設計中不作要求。因此,這一環節也用虛框來表示。因此,一般而言,「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其一般過程是從「診斷性評價的設計」這一環節開始到「教學評價及設計」這一環節結束。最後以形成適合於學生學習的、有利於學生發展的動態方案。在深入到「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式後,其微觀特徵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起點的確定取決於對教學內容的任務分析和學習主體的起點才能分析
作為當代傑出的教學設計理論家,R.M.加涅認為學生學習的結果是其才能發生相對持久的變化。因此,本文中所說的才能不同於心理學中通過IQ數值反映出來的認知方面的能力,它包括「認知、態度和動作技能」等。由此,加涅將學習結果分為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態技能和態度五種。因此,對學習主體學習准備的分析實質上是對學習主體起點才能的分析。它應包括二個方面:第一;對學習主體預備才能的分析,即了解學生是否具備了進行新的學習所必須掌握的有關知識、技能及態度等。第二,對學習主體目標才能的分析,即了解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要求學會的有關知識、技能及態度等。通過對學習主體起點才能的分析,目的是要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但是對學生主體的起點才能的分析與對教學內容的任務分析是分不開的。因此,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教學內容的任務分橋又是緊密相關的。這也是本文在「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式中將教學內容的分析與學習主體的分析並列放置(見圖 1)的原因。下面以初中英語里「辨認一段文章中的動詞和名詞」為例來具體說明教學起點的確定。其步驟為:第一,可採用層級分析法畫出其層級分析圖(如圖 2所示)。第二,根據教學大綱(課程標准)或教學參考書上的規定設定教學起點(見圖2中的黑體宇)。第三,對設定的教學起點以下的預備才能和以上的部分目標才能進行預測。第四,根據預測的結果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即實際的教學起點。由此可見,這種取決於對教學內容的任務分析和學習主體的起點才能分析的確定教學起點的客觀方法與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學起點」的確定主要取決於任課教師的主觀意斷或經驗截然不同。
以上步驟體現了「以學生的學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這是因為:第一,若將學習起點確定得過高,會使課堂教學活動脫離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得過低,會使課堂教學活動浪費精力和時間。它們都會影響學生的學,從而影響學生的發展。第二,對部分目標才能的測試體現了課堂教學應努力使學生由「現有發展區」轉變到 「最近發展區」的前蘇聯教學論專家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的思想。
2,編寫學習目標而不是照搬教學目標
通過對教學內容和任務分析以及學習主體的起點才能分析,可以確定現代課堂教學的合適起點。為了使現代課堂教學活動有明確的指向性和形成性評價的設計有針對性,現代課堂教學設計還應對學習主體從起點才能出發到可以達到的終點才能的狀態作出明確、具體的說明,這就是有針對性的(課堂)學習目標的編寫。目前許多有關的資料中存在著將學習目標與教學目標不加區分的狀況。更有甚者,有教師在現代課堂教學設計中仍照搬出自「專家」之手的、具有一般性的、來自於教學大綱(課程標准)或教學參考書上的(課堂)教學目標(這是在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的通常做法),來代替編寫有針對性的、適合特定班級及學習主體學習現狀和發展潛能的學習目標。其實兩者是有差別的,從形式上來看:教學目標的內容表述中涉及的語法方面的主語是教師,而學習目標的內容表述中涉及的語法方面的主語是學生。但更重要的應從實質上來看:(課堂)教學目標是指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努力達到的預期結果標准。它是教學的總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化、明確化。它具有一般性卻缺乏針對性。而(課堂)學習目標是指學生在具體的課堂學習中能夠達到的預期結果標准。它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思想在現代課堂教學設計中的進一步體現,也是我國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奉行的「三級課程」,以適應地方、學校、學生發展的多樣化需求的理念在現代課堂教學設計中的進一步深化。它雖缺乏普遍性卻具有針對性。故學習目標與教學目標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為了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有個性的、可持續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在「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中需要我們從學生學習的實際現狀和學生的發展潛能出發來編寫有針對性的、適合於學拿學習和有利於學生發展的學習目標,來替代缺乏針對性、不利於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一般性的教學目標。為此,需要指出的是在適合於學生學習和有利於學生發展的現代課堂學習目標的具體編寫中教師要注意兩點:第一,要在以課堂教學目標為參照的基礎上注重從學習主體的實際才能(包括學習主體的發展潛能)出發。為此,編寫的有針對性的學習目標應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通過教師可促使學生由其「潛在的發展水平」向其「現實的發展水平」過渡。第二,為了使教學評價(在課堂教學設計中主要是形成性評價)能客觀、准確,學習目標的編寫一般情況下應採用「ABCD」編寫模式。利用 ABCD模式編寫的學習目標是基於行為主義觀點編寫的,通常稱為行為目標。行為目標雖有優越性,但它只強調了外在的行為結果而未注意內在的心理過程。而要體現情感態度和學習策略等學生內在的變化有時需要用 「內外結合」的表述方法(內外結合的表述方法是指先用描述內部心理過程的術語陳述學習目標,然後用可觀察的行為作例子使這個目標具體化)來編寫有關的學習目標。
3.形成性評價是基於「進步」的評價
教學評價是指教學活動中按照一定的標准或預期目標,對受教育者的發展變化及構成其變化的諸種要素進行的價值判斷。若按評價功能來劃分,則教學評價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三類。在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教學評價主要是形成性評價。然而在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中,形成性評價的手段通常是常模參照評價或標准參照評價。由於常模參照評價依據學習者之間的相對程度來評價學習者的學習成就,所以必然會有成功者和失敗者。因此常模參照評價在「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中不是理想的形成性評價手段(但常模參照評價可用於以選拔為目的考試中)。而標准參照評價依據固定的標准來評價學習者的學習成就,雖然比常模參照評價合理得多,但在現代課堂教學中運用,它對學習者的學習動力系統(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仍會構成嚴重的威脅。因為在不同的初始才能的情況下,經過相同時間的相同待遇的教學,不同初始才能的學生不可能達到相同的才能水平,即使對「後進生」給予「特殊的照顧」也不可能達到完全相同的才能水平,這是事實(但標准參照評價可用於畢業會考之類的考試中)。因此在「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中,為了充分發揮形成性評價的激勵功能,以促進學生人格的整合發展,形成性評價的最理想手段是基於「進步的評價」。因為現代課堂教學所追求的真正價值並不是才能本身而是才能的變化 (進步),只有才能的變化(進步)才能體現發展。這是與教學評價的定義相吻合的。因為從上述定義中可以看出:第一,評價的基準是一定的標准或預期目標,這可理解為本文中所述的學生能夠達到的具有針對性的學習目標而不是教師要努力達到的具有一般性的教學目標。這是基於進步評價的基礎。第二,評價的內容是受教育者的發展變化及構成其變化的要素,即本文中所述的才能的變化而不是才能水平。這是基於進步評價的核心。
綜上所述,在「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中,形成性評價的手段不採用常模參照評價和標准參照評價,而採用最理想的基於「進步的評價」,以促進學生人格的整合發展,也體現了「以學生的學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

㈤ 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有哪些理論

(1)系統理論

系統理論是作為一種科學的方法論對教學設計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任何系統都包括五個要素:人、物、過程、外部限制因素和可用資源,這五個要素間有三種聯系形式:①過程的時間順序;②各因素間數據或信息流程;③從一個系統中輸入或輸出的原材料(人或物)。

(2)傳播理論

信息傳播是由信息源、信息內容、信息渠道與信息接受者為主要成分的系統。進行信息傳播,必須對信息進行編碼,考慮信息的結構與順序是否符合信息接受者的思維與心理順序。信息不能「超載」,過於密集的信息直接影響傳遞效果,增加負擔。而且不同信息的注意獲得特性不同。有些材料宜於以視覺方式呈現,有些則宜於用聽覺方式呈現。還可以運用多種暗示技巧來增強這種注意獲得特性,更重要的是考慮信息接受者的特性(年齡、性別、偏好等),激發其內在學習動機等。

(3)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理論與教學設計。概括地說,行為主義觀點在教學設計中最基本應用是把可觀察行為作為教學基礎,提出用可觀察行為動詞界定各類教學目標(包括價值觀與態度教學)並依此進行教學傳遞與評價。

認知理論與教學設計。認知理論探討學習者內部的認知活動,其中主要是信息加工學習理論和認知建構學習理論。信息加工學習理論把人類的學習過程看成是由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轉換過程,例如,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學習與記憶的8個階段的學習模型。認知建構學習理論是在皮亞傑和維果茨基的學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認知建構學習理論對教學設計指導意義是:建構過程要引導學生發現原有知識結構與新知識之間的不協調性,然後主動去改變它。學習的認知建構發生在具體的情景中,在具體的情景中,能夠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意義。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與教學設計。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教學設計的意義大都是在觀念上,如何發揮人的潛能問題等。

(4)教學理論的概念模式

教學理論的概念模式是教學設計的基礎理論,教學的概念模式分為三類:時間中心模式、學習者中心模式與任務中心模式。

時間中心模式的代表性是卡羅爾模式,用理解教學的能力、能力傾向、教學的質量決定所需時間,用毅力與學習機會決定學生實用時間,與學習程度一起組成一個公式:任務中心模式關注於如何促進學習的過程,例如,布魯納模式與加涅模式。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與儲存取決於知識的結構方式,提倡編制學科中心的結構化教材,通過學生自我的探究來把握、理解學科結構。加涅模式源於他對認知學習的信息加工觀點。他把學習結果(學習領域)分為動作技能、言語信息、智力技能、認知策略與態度五類,形成系統的教學任務分析觀和九個事件的教學過程等。

學習者中心模式把有效教學建立在對學習者個體差異的分析上。它的目的不在於要求每個學生接受所有學科規定的內容,而在於強調每個學習者都能得到個體的充分自由發展。依據一般都是採用皮亞傑對兒童認知發展的研究理論。

㈥ 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加涅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建立在兩個基本觀點之上:第一,學生的"學"才是獲得學習結果的內因,教師的"教"只是外因,所以應"以學論教";第二,不同的學習結果需要不同的學習條件即教學事件。

㈦ 什麼是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

教學設抄計可以分為不同層次和不同階段。從宏觀層面和長期性來看,教學設計可指對一組課題或一門課程,乃至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的設計。這樣的設計可以由學校組織的教師團體進行,也可以由教材編寫委員會進行。從微觀層面和較短時間來看,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之前,針對一個班級或單個教學內容的教學所作的設計和准備。這是廣大教師熟悉的課堂教學設計。從教師使用的廣泛角度出發,可把教學設計界定為: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和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

㈧ 教學設計的基本特點有哪些

教學設計的基本特點有:

1、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

2、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

3、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

4、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8)教學設計的基本理論擴展閱讀:

教學設計的原則:

1、系統性原則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是由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評估等子系統所組成,各子系統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2、程序性原則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諸子系統的排列組合具有程序性特點,即諸子系統有序地成等級結構排列,且前一子系統制約、影響著後一子系統,而後一子系統依存並制約著前一子系統。

3、可行性原則

教學設計要成為現實,必須具備兩個可行性條件。一是符合主客觀條件。主觀條件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已有知識基礎和師資水平;客觀條件應考慮教學設備、地區差異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學設計應能指導具體的實踐。

4、反饋性原則

教學成效考評只能以教學過程前後的變化以及對學生作業的科學測量為依據。測評教學效果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反饋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學設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教學設計

㈨ 什麼是教學設計理念

教學設計理來念是一個自動態過程,就是要把教師創造性突顯出來。因為,教學設計理念是指導教學設計的,是要把教學看作備課、上課、課後反思等一連串的動態過程,要看到在整個過程中老師的創造性勞動,惟其如此,教師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教學,理解教育。
說教學設計理念還意味著,一個教師對教學設計的理解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旅程。教學設計理念是一個學術概念,教學設計理念也是活生生的實踐,與教師的創造勞動聯系在一起的時候,這教學設計理念就有了豐富的意義。一個優秀的教師,他不斷地學習教學理論,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設計。

閱讀全文

與教學設計的基本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