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 繁盛一時的隋朝一課中的問題及答案
材料一:胡曾詩雲:「千里長江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材料二:「皮日休詩雲:」盡道隋王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回答:
1.兩首詩作者的觀點有沒有共同之處呢?
2.你認為那位是人的評鑒更恰當?為什麼?
1.我國現在已經是世界遺產大國,那麼你所在的省市有沒有世界遺產呢?如果有的話,請你介紹;如果沒有,請你結合平時所知道的例舉一些我國的世界遺產。
2.有人說大運河的主要任務是水陸交通,因此通暢就行,無需特別保護;如果古跡阻礙交通,應立即清除,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請說明理由。
3.如果大運河要申請世界遺產,你認為它有哪些優勢?對於大運河的保護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❷ 北師大八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第一單元 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 第一課 鴉片戰爭的烽煙探究預習習題: 1.設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簡表」。(必做) 2.請你為中國開葯方。(選做) 3.辦小報:「珍愛生命,拒絕毒品。」(選做)探究預習提綱: 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簡述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了解魏源、嚴復等人的主要思想。〖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鴉片走私對中國的危害,知道林則徐廣州禁煙的史實,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知道《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進而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知識拓展和遷移。了解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 過程與方法 收集有關毒品及其危害的文字、圖片資料。 收集有關虎門銷煙的信息,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 初步了解香港問題的由來,對比香港被割讓與香港回歸。 設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簡表」,學慣用表格方式陳述歷史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毒品的危害,樹立「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的信念。 通過對虎門銷煙的了解,認識到林則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學習他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剛正不阿、坦盪無私的品質。 通過對比150多年前香港被割讓與1997年香港回歸,認識到弱國無外交的道理,感受到祖國今天的強大,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信念。〖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虎門銷煙;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影響。 難點 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教學准備〗 學生情況分析 霍山二中八年級學生有的來自城鎮,有的來自城鄉結合部,有的來自農村,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但通過一學年的學習,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較濃,對歷史知識有強烈的求知慾,通過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教材分析 本課是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一課在中國歷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上承古代史,下啟近代史。經過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鋪墊,學生對近代西方列強的崛起和中國近代前夜的危機已有了一些感性認識。但經過暑假後,學生對前面的知識難免有些遺忘。為了便於本單元內容的學習,有必要用一課時的時間對相關內容進行簡要復習,分析第一單元的前言,布置收集材料的任務和課前預習的問題。 教具准備 1.教師課前和學生一起收集有關毒品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 2.人民英雄紀念碑「虎門銷煙浮雕圖」;電影《林則徐》片斷。 3.香港回歸的錄像資料。 4.根據收集的資料製作多媒體課件。〖板書設計〗 第1課 鴉片戰爭的烽煙 一、虎門銷煙 1.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2.林則徐廣州禁煙 虎門銷煙 二、中英《南京條約》 1.中英鴉片戰爭 2.中英《南京條約》 割地:香港島――領土完整遭破壞 賠款:2100萬元――增加財政負擔 五口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自然經濟被解體 關稅協定――喪失主權 三、魏源和《海國圖志》 「師夷長技以制夷」〖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毒品的文字、圖片資料。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多渠道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資源共享,並解決少數學生缺乏資料來源的問題) 學生根據資料介紹: 1.常見的毒品有哪些? 2.毒品有什麼危害? 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珍愛生命,拒絕毒品。 (設計意圖:對學生進行遠離毒品的思想教育) 一、虎門銷煙 教師設疑: 鴉片等毒品嚴重損害人類的身心健康。可是,150多年前,英國卻向中國輸入鴉片。這是為什麼? 學生合作探究: 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 (設計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體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學生代表發言: 英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需要掠奪廉價的原料,還需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而清朝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英國工業品在中國的銷售。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設計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 教師設疑: 閱讀以下材料,分析、討論鴉片走私給中國帶來的危害。多媒體課件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癮至,其人涕淚交橫,手足委頓不能舉,即白刃加於前,豹虎逼於後,亦惟俯首受死,不能稍為運動也。故久食鴉片者,肩聳項縮,顏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 ――俞蛟:《夢廠雜著》 材料二:當鴉片未盛大行之時,吸食者不過其身,故杖徙已足蔽辜;迨流毒於天下,則為害甚巨。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林則徐 材料三:(鴉片)槁人形骸,蠱人心志,喪人身家,實生命以來未有之大患,其禍烈於洪水猛獸。 ――魏源 材料四:不是嗎,「奴隸貿易」比起「鴉片貿易」來,都要算是仁慈的。我們沒有毀滅非洲人的肉體,因為我們的直接利益要求保持他們的生命;我們沒有敗壞他們的品格、腐蝕他們的思想,也沒有毀滅他們的靈魂。可是,鴉片販子在腐蝕、敗壞和毀滅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後,還殺害他們的肉體。 ――(英)蒙哥馬利馬丁 學生合作探究並回答: 給國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傷害;大量白銀外流,造成清朝的財政危機;官員吸食鴉片,愈加腐敗;士兵吸食鴉片,喪失戰鬥力。 (設計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多角度分析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教師引導: 由此可見,鴉片走私給中國造成了嚴重後果。如果你是清朝的統治者,會怎麼做? (設計意圖:體現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突出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 學生: 禁止鴉片走私。 多媒體課件展示電影《林則徐》片斷: 林則徐到廣州查禁鴉片和虎門銷煙。 教師過渡: 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可是,英國卻以此為借口,悍然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 二、中英《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 多媒體課件展示「鴉片戰爭英軍入侵路線圖」,教師據圖講述鴉片戰爭的經過。 (設計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 中英《南京條約》 教師指導學生看書並歸納《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歸納能力,指導學生用關鍵詞來記憶歷史知識) 學生回答《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多媒體課件展示《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割地:香港島 賠款:2100萬元 五口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關稅協定:喪失主權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其影響。 學生回答: 領土完整和主權遭到破壞,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通過《南京條約》的內容來分析鴉片戰爭的影響,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知識拓展和遷移,學會論從史出,防止死記硬背) 學生回答的同時多媒體課件動態展示: 割地:香港島――領土完整遭破壞 賠款:2100萬元――財政負擔增加 五口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解體 關稅協定――主權喪失 思維拓展: 鴉片戰爭給中國近代社會造成了哪些影響? 學生合作探究並各抒己見:略。 教師引導、歸納: 鴉片戰爭前,中國在政治上主權獨立,領土完整;經濟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性質是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後,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的最主要矛盾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中國人民開始肩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革命任務。因此,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教師設疑: 中國為什麼會在鴉片戰爭中失敗? 學生回答略。 思維拓展: 請為中國開一劑葯方。 (設計意圖:創設歷史情境,拓展思維,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授: 當時有一位開明的思想家叫魏源,就為中國開了一劑葯方,寫了一部書叫《海國圖志》。他提出的救國之策是什麼呢? 學生回答: 「師夷長技以制夷」。 教師提問: 「師夷長技以制夷」是什麼意思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追問: 「師夷長技」能「制夷」嗎?為什麼? 學生合作探究略。 教師總結: 由此可見,中國近代史既是中國落後挨打,被西方列強侵略的屈辱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英勇抵禦外來侵略的抗爭史,又是不斷尋找救國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總結 1.教師簡介香港問題的由來。 2.多媒體課件展示錄像《香港政權交接儀式》。 3.學生合作探究:150年前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的失敗和香港重回祖國懷抱的強烈對比說明了什麼道理?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代中學生該怎麼做?〖教案點評〗 此教案大膽跳出教材,結合現實,以毒品的危害為切入點導入新課,引發學生對英國走私鴉片原因的探求欲,並進一步激起學生對罪惡的鴉片貿易的痛恨,對殖民者卑劣行徑的痛恨,突出體現了歷史學科情感和價值觀教育的功能。縮短了教材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探究本課知識的興趣。 藉助多媒體課件的現代教學手段,用形象生動的形式,直觀表現虎門銷煙的民族豪情,鴉片戰爭失敗的民族恥辱,能激起學生對國家、民族命運的反思,引導學生形成適應社會變化,與時俱進、面向世界的人生態度。既有血和淚的感性認識,又充滿了理性的反思;既有教師的循循善誘,又有學生的合作探究;既有歷史的沉重與悲傷,又有現實的光榮與自豪,還有對未來民族復興的責任與夢想。 教學形式多種多樣,重視對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體現了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注意突出教師的組織、引導作用,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學習,發揮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1課 鴉片戰爭的烽煙 教學設計: 《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本節課的要求:能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簡述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了解魏源、嚴復等人的主要思想。依據此要求,確立如下教學目標。(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了解林則徐廣州禁煙的史實,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培養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知道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南京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進而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培養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知識遷移的能力。 了解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作用。過程與方法: 收集有關虎門銷煙的信息,編寫虎門銷煙的故事講稿,講述虎門銷煙的故事。 想像一下假如自己是林則徐怎樣禁煙最有效。是否有歷史責任感,做一名人民愛戴的民族英雄。 觀察「鴉片戰爭形勢圖」中香港島和五個通商口岸的位置特點,討論導致這一位置特點(位於東南沿海)的原因;組織討論這些地區的開放與今天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設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簡表」,學習採用多種方式(包括表格方式)陳述歷史問題的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虎門銷煙的史實的了解,認識林則徐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學習其在禁煙中表現出來的剛正不阿、坦盪無私的品質。 通過學習,認識英國發動戰爭是無恥的、非正義的;受到戰敗求和的刺激,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開始開眼看世界,提出向西方學習主張,這是對閉關自守的傳統觀念挑戰。 通過學習,認識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通過學習,培養適應社會變化,與時俱進,面向世界的人生態度。(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虎門銷煙的有關史實、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注重學生的閱讀、語言表達、知識遷移等能力的得到提高。 難點: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三)教學准備學情分析: 、 學生大都看過電影《鴉片戰爭》《林則徐》或有關通俗讀物對鴉片戰爭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節都很熟悉,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 初二學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維仍起重要作用,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雖已顯著地發展起來,但認識能力還不高,仍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個性方面,學生的自我意識有了迅速的發展,要求獨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學法和教法: 鑒於對《標准》的理解和對教材、學生等因素的分析,確定教師在本課文中的教學方式以啟發、引導為主,課件演示為輔助手段,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的思維由集中到發散到集中;學生的活動形式以情景想像,故事敘述,討論等為主,給學生充分的發散思維空間,培養個性並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學生課前准備: 編寫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講稿。 帶著以下問題預習課文:(1)英國為什麼要向中國走私鴉片?(2)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危害? 設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的表格。表格不僅可以是方形,還可以是圓形、三角形、梯形、樹狀等。鼓勵學生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收集有關鴉片的特性及有關鴉片對人類的危害,了解世界反毒斗爭的資料。可以上網查詢,可以看書查找。教材分析: 就世界史的范圍來說,鴉片戰爭是當時已經完成產業革命的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對一個正處於封建主義遲暮中步履蹣跚的古老國家----中所發動的侵略戰爭;就中國史范圍來說,它引起了中國社會一系列的變化,在歷史上形成了一個從來不曾出現過的局面。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和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起點,也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教材的重組與選材: 從本節課內容看,基本體現了《課程標准》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夠敘述林則虎門銷煙的故事,使學生了解鴉片戰爭性質是英國發動的侵華戰爭,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正義戰爭,除了林則徐,還有許多民族英雄,如:關天培、陳化成、葛雲飛等,須教師准備許多資料供學生參考,體現人民的反抗侵略的精神。 教材的重大變化。新教材打破了舊教材的編年體描述歷史的慣例,以主題的方式再現了歷史,體現了課程改革的理念。由於這一節內容幾乎把舊教材兩節課的內容都融入一節課文學,內容多了一些。所以我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課前預習,學生有了一定知識儲備,也就了有自信,就可以創設一種平等、和諧、互動的參與式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以平等身份參與教學活動,還給學生一個自由探索的空間。教學方法: 談話、討論、演示、啟發、閱讀指導等綜合教學方法。板書設計: 第 根本原因:英看中了中國的市場價值 一 課 直接原因和借口:虎門銷煙 鴉 片 戰爭的性質和戰敗的原因 戰 爭 戰 《南京條約》內容和影響 的 爭 烽 影 煙 新思想:魏源著有《海國圖志》 響 教學過程: 本課要求 要求學生把准備的資料,設計的表格等內容貼在自己的展板上。確定小組的序號,說明評比項目包括:小組發言 3 分,資料准備充分,處理得當 4 分,故事敘述流利,情節入情入理 3 分。鼓勵同學踴躍發言,為組掙分。 導入新課 師:從今天開始,我們學習第一單元《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民抗爭》,同學們閱讀第一單元引言,閱後思考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什麼樣的歷史? 學生:活動略。 師:1840 年----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中國近代史。中國社會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一部受盡侵略的屈辱史,也是一部體現人民反抗侵略的歷史,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事件《鴉片戰爭的烽煙》。 講授新課: 第1課 鴉片戰爭的烽煙 師:引起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和借口是什麼呢? 生:回答略。 師:對了,是林則徐虎門銷煙。 1、林則徐虎門銷煙 師:林則徐為什麼銷煙? 學生可能回答為: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危害太大。 師:英國為什麼要向中國走私鴉片? 生:紛紛回答略。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 英國在 17 世紀中期, 18 實現了資產階級革命, 世紀 60 年代以開展了產業革命。19 世紀初,英國的工業,首先是棉紡織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到 19 世紀中期,機器大生產取代了手工業生產,生產效率和質量大大提高,強大的工業生產能需要尋找廣闊的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正是英國理想的侵略對象。起先,英國商人主要向中國輸毛織品和印度棉花,而從中國輸入茶、絲等物品。由於中國社會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加上政府在對外貿易中實行限制和防範的閉關鎖國政策,英國商人未能在中國為自己的商品打開市場,因而出現貿易逆差。後來,英國商人發現鴉片可以獲得比成本高得多的利潤。由於 鴉片的激增,中英間的貿易逐漸發生了變化,英國由貿易逆差(即入超)變為順差(出超) 。 師:鴉片有什麼特性? 生: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資料回答。 (略) 師:閱讀課本的大、小字部分有內容,進行分組討論: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造成什麼危害? 生:活動過程略。 師:展示現代影片《中華之劍》,鴉片輸入後當時有關圖片,進行總結:損害身心健康;吏治敗壞,軍隊戰鬥力下降;白銀大量外流,造成政府統治危機等。正是因為鴉片私嚴重威脅到清政府的統治,所以,道光皇帝任命林則徐去廣州查禁鴉片。 假如你是林則徐,想像一下你怎麼禁煙最有效? 生:活動過程略。 師:禁海口,禁吸食的禁煙方法,都很難徹底禁絕鴉片泛濫。經過調查研究,林則徐決定從禁貨源入手。禁貨源就是要把英國鴉片販子囤積在廣東海面躉船上的鴉片查繳,以徹底禁絕鴉片,這一禁煙方法無疑是最有效的,但也是最需要勇氣和決心的。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用自己的語言對課文內容進行重組。概述林則徐廣州禁煙的史實。活動略。 師:在學生概述後,總結為:(1)決心堅定。 (2)措施有力。查繳鴉片,嚴懲販運,虎門銷煙。 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大家的語言表達能力,請同學們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體會林則徐愛國主義精神。 學生:活動過程略。 師:虎門銷煙振奮了民族精神,維護了民族尊嚴,林則徐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民族英雄。可是虎門銷煙卻成了英國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借口。 中英《南京條約》 生:在教師引導下自由討論「鴉片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虎門銷煙是戰爭的直接原因和借口,根本原因在於英國看中了中國潛在而巨大的市場價值。 師:利用多媒體演示「鴉片戰爭英軍入侵路線圖」 從 對戰爭過程進行介紹。 1840年 6 月,英國艦隊侵入廣東海面戰爭爆發,到 1840 年 8 月英國艦隊北上天津大沽口為第一階段;1841 年 1 至 5 月,從英國攻佔香港島開始到《廣州和約》訂立為第二階段;1841 年 8 月至 1842 年 8 月,英艦隊從廣東海面北上直至《南京條約》簽訂為第三階段。戰爭以中國戰敗求和簽訂屈辱的《南京條約》而告終。 有的學生可能問(給學生質疑空間,迸撞智慧火花) :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原因? 教師:鼓勵學生討論。 學生:活動略。 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鴉片戰爭是英國發動的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也是中華民族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中國這場正義戰爭中戰敗受辱的原因主要有經濟落後,政治腐敗,武器落後, (圖示《裝備齊全的清軍》)道光皇帝戰和不定,舉止失措等。 1842 年 8 月,英軍用武力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現在大家互相看看展板,關注下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簡表。越有創新越好。 生:分組評選優秀者在全班展示,評選時,注意表格形式的創新,表格內容的正確。重點內容必須記憶。 師:我做的表格供大家參考: 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簡表項目 主要內容 影響割地 ①中國的領土完整遭到破壞 中國.
❸ 你好,我急需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第1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朝「繁盛」的歷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實。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麼?」等問題,培養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
本課以「繁盛一時的隋朝」為主題講述隋朝的歷史。隋朝的特點是短暫而繁榮。「繁盛一時」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歷史的特點,但由於課時的限制,本課實際上只講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時」,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課作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學重點為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本課的難點有二個:一是教材對隋初經濟的繁榮寫得比較概括,難以使學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對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導初一的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評價,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
導入:從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滅亡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發展階段,也是我國的歷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國歷史上做出了哪些貢獻?隋朝大運河通到哪裡?隋朝為什麼會成為繁榮一時的朝代?你知道隋煬帝這個人嗎?應當怎樣評論他?學習本課你將得到啟示。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講隋代周的過程:當時北周的小皇帝年僅八歲,被封為隋國公的楊堅手握軍政大權,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簡況如下:
時間: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楊堅 都城:長安
2、隋朝的統一
時間:589年
展現「北周與陳對峙→隋與陳對峙→隋滅陳,南北重歸統一」的演變圖,幫助學生形成應有的空間觀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隋朝統一全國的重大意義:結束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隋唐時期三百七十餘年的「大一統」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思考:聯系南北朝歷史的特點,想想為什麼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後,隋朝能實現重新統一?
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
南方: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
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二、「開皇之治」
出示兩組數據:
(1)
隋初 隋盛時 結論
人口 三千多萬人 四千六百多萬人 人口激增
墾田 一千九百多萬頃 五千五百多萬頃 墾田擴大
糧倉 長安太倉 洛陽含嘉倉;洛口倉 糧倉豐實
(2)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貞觀政要》
後來,唐朝建國20年時,隋朝的庫藏還沒有用盡。隋朝倉庫的豐足在我國歷史上是少見的。
從材料引導學生探究「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
可從課文中找,也可互相議論,大體上可歸納出兩點: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結論: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播放《隋朝大運河》錄像,使學生對大運河有一定感性認識。
出示《隋朝大運河》示意圖。強調: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四五千里。隋朝的大運河,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提問:「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引導學生看書、議論、作答,使學生對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
得出結論:隋文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地有①遊玩江都;②加強南北交通;③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古人評論大運河說:「天下轉漕,仰此一渠。」你能說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再想一想,大運河的開通有什麼歷史意義?
得出結論: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小結(略)
第2課 「貞觀之治」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唐朝的歷史奠定基礎。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唐太宗和武則天進行簡單的評價,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二帝的開明思想及其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到傑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於初中學,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然後思考「為什麼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滅亡了」,使學生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在農民起義過程中,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618年攻佔長安,建立唐朝。
時間:618年 開國皇帝:唐高祖 李淵都城:長安
出示《唐朝疆域圖》,強調唐朝長安城的位置。
二、貞觀之治
出示材料:
〔貞觀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謂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
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及從中可以得到的結論:由於唐太宗對君民關系認識較為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貞觀年間,他的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思想而制定的。
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採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齡、杜如晦、魏徵三個人物,也可以讓學生講述有關魏徵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強趣味性。)
1、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
2、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
3、崇尚節儉;
4、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三、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強調)
展示武則天畫像,邊引導學生看圖,邊簡介武則天經歷。
重點介紹武則天的統治,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後,引用郭沫若對其統治評價的話:「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討論:談談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的看法。
小結:唐太宗、武則天都推行了比較開明的政治經濟措施,促進唐朝的繁榮強盛,對他們的統治應給予肯定。
第3課 開元盛世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像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
「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准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於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回顧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
一、開元之治
出示材料:
後人評論唐玄宗說:「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後來他是怎樣做的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於政事。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由學生講「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通過圖片說明唐朝農業生產情況)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重點講解)
出示「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提問: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麼改進?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
出示筒車圖片,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當時的絲織品和陶瓷的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了美,培養他們的歷史情趣)
3、商業
(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
出示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讓學生總結其城市布局特點:
①城市布局:
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於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布;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雲集,商業繁盛。
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第4課 科舉制的創立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了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通過討論隋朝創立科舉制度的原因、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帶來的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教材分析】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大發展的時期,此時開創並完善的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政權選拔各級官吏的一項基本制度,影響至為深遠;有的學者從「文化」的廣義角度看待科舉制度,認為科舉制度是中華文化中「最顯凸的創發」。本課按序介紹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舉制度形成和完善過程中發揮的關鍵作用。第一個子目介紹科舉制度在隋朝產生的背景和創立的過程及作用,第二個子目介紹科舉制度在唐朝逐漸完善的過程,第三個子目介紹科舉制度對中國以及世界的影響。
【教學過程】
從當前的考試導入(側重於考試的功能)
那麼科舉制究竟是怎樣一回事,這是我們這節課的內容。
一、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了解科舉制創立的背景: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負責察訪與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現材料,並據此做出簡短的總評語。「家世」也稱「品」,本人才德謂之「狀」,中正官註明士人「品狀」後評定其等第。等第分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讓學生探討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員大多隻能從高門權貴中選拔,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能為朝廷和國家出力。
(2)官員的選拔權力集中在地方權貴手中,不利於中央集權。
怎樣解決這些弊病呢?利用考試選拔官員。
二、科舉制的誕生與完善(學生列表歸納)
人物 貢獻
隋文帝 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誕生階段
隋煬帝 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唐太宗 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的人數 完善階段
武則天 增設殿試、武舉
唐玄宗 豐富考試的內容: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①隋文帝:隋文帝為了集中選士大權,採用考試的辦法,以分科舉人取代了魏晉以來九品官人的制度。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正月,詔舉賢良。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七月設志行修謹、清平干濟兩科。
②隋煬帝: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定十科舉人,包括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臂力驍壯等,其中文才秀美科,當即進士科。放寬了錄取標准,把錄取和任用權完全集中在中央,這便是我國歷史上科舉制度創立的開始。
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
提問:九品中正制與科舉考試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九品中正制主要憑士子的名望和門弟。開科考試錄取標準是士子的考試的成績,注重的是考生的才學和能力。
③唐太宗:唐太宗時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唐太宗時擴充了國學的規模,還增加了考試的人數。例如,進士科考試,每年應試的人少則八九百人,多則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的不過十餘人以至三十人左右,錄取比例不過百分之一二。由於就舉的人多,而錄取的名額少,50歲能考中進士的人,還算是很年輕的了,仍被看作「少進士」,終身不第的人居多數。「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正因如此,進士及弟是一種很高的榮譽,人稱「登龍門」。一旦考中就飛黃騰達,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④武則天:增加了考試科目。殿試:武則天在宮殿親自面試考生。武舉:考察武功和騎射。
⑤唐玄宗:詩賦成為主面的考試內容。
三、科舉制的影響
科舉考試比以前的九品中正制有哪些進步?聯系現在的考試制度,談談你對科舉制的看法。(可以通過下面的問題提示學生思考)
①某單位招聘職員,有一百人要參加,而只能錄取十個人,如果你是考官,你會考試哪些因素,進行哪些測試?——科舉考試也是貫徹「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行競爭、擇優取仕」的原則。讓有真才實學的人可以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②如果沒有考試,你會不會認真讀書?——科舉制把「讀書-科舉-做官」連為一體,所以要做官就得讀書,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③如果你准備參加科舉考試,得知唐玄宗規定詩賦作為今年考試的內容,你會怎麼做?——科舉制十分重視讀書人的基本功,特別是書法和文采。讀書人為了能取得好成績,就得在這方面下功夫,所以科舉制促進了文學藝術(特別是書法和文學)的發展。
總結: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出示兩組材料:
英國大網路全書中說: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所採用的選舉制度,及其定期舉行的考試。
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說過: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
討論:這里的考試制度指的是什麼?從這兩則材料能反映出什麼問題?
第5課 「和同為一家「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會發展及與唐朝的關系,了解回紇、粟末、南詔的社會生活及與唐朝的關系。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出現這種政策的原因及影響,培養學生歸納能力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總結各民族與唐朝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比較概括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祖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和發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於各民族的發展,這種關系是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隋唐時期,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發展」。教材首先介紹吐蕃人的社會生活狀況、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和親、吐蕃贊普的上書,說明了吐蕃與唐朝「和同為一家」的密切關系。其次介紹了回紇、南詔等民族與唐朝的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交流的情況,說明唐朝民族交往的廣泛性。
本課的重點,是吐蕃的發展及唐朝與吐蕃的友好關系。
本課的難點,是唐朝對邊疆各民族採取的比較開明的政策。唐太宗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的態度、唐朝與吐蕃的和親、唐玄宗冊封回紇、與南詔等少數民族首領的政策都是開明政策的體現。
【教學過程】
導入:歷史上中原地區的許多統治者與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卻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贏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擁戴。在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領尊奉他為各族的領袖——「天可汗」,這位皇帝是誰?他為什麼能獲得各民族的尊重?
(通過上述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出要學習的新內容。)
(出示布達拉宮的圖片)大家知道這座宮殿是為誰而建造的嗎?——是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興建的。
松贊干布是哪一個民族的領袖?——吐蕃
吐蕃是生活在哪個地區?是現在的哪個民族?
(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吐蕃的位置,並完成圖表:在地圖上填上唐朝前期邊疆的少數民族)
填圖時注意:
這些少數民族大都分布在哪些地區?
唐朝政府設置了哪些機構管轄這些少數民族?
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這些民族與唐朝的關系如何?
一、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風俗習慣
(出示有關藏族生活的圖片,從中聯想唐朝時吐蕃生活習俗的情況)
生活的地區:青藏高原一帶。
生產:游牧為業,有的以農耕為生。
崇尚戰功,以戰死為榮。軍法很嚴,戰時前隊皆死,後隊方進。以戰死為榮,幾代都戰死的有家被視為高門大族。
贊普——藏語,意為有權勢的君王,沿用為吐蕃國王的專稱。
2、文成公主入吐蕃
學生介紹松贊干布。
松贊干布,吐蕃王國的創建者,629年繼位為贊普,當時年僅13歲。他父親在權力爭奪中被毒死。父王諸臣和母後諸族舉兵公開叛亂。
學生思考並回答: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①維護了和平,增強了友誼
②密切了雙方經濟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出示材料:
吐蕃贊普尺帶珠丹給唐朝皇帝的書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
思考:為什麼吐蕃贊普要自稱外甥,又說是先皇帝的舅宿親?
因為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所以唐朝皇帝是他的岳父,他自稱為外甥;而他的前輩松贊干布曾娶文公主,所以唐朝皇帝又是尺帶珠丹的舅家。
討論:聯系當今的國際形勢,談談唐蕃「和同為一家」對解決民族矛盾和沖突有什麼借鑒作用?
關於其它民族,不作統一的要求,課後完成下面的表格:
民族 活動地區 與唐朝的關系 今何族的祖先
吐番 西北 和同為一家: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尺帶珠丹與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回紇 西北 唐玄宗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 維吾爾族
靺鞨 東北 唐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滿族
南詔 西南 唐玄宗封皮羅閣為「雲南王」。 彝族白族
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的情況,包括日本派往中國的遣唐使與唐文化對日本產生的深遠影響、鑒真和尚東渡日本、隋唐與新羅的友好往來、唐玄奘西遊取經等史實。
通過講述隋唐時期我國同亞洲各國,特別是日本、新羅和天竺等國的友好往來情況,啟發學生思考唐朝與外國頻繁友好往來的主要原因,和這種友好交往對歷史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
通過討論鑒真六次東渡和玄奘歷時18年的西遊和歷時19年的譯經生涯體現的奮斗精神,培養學生追求真知和奮斗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的對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與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課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在於理解封建時代的對外交往為何如此頻繁?它與當今的開放有什麼區別?
【教學過程】
導入:出示《西遊記》劇照。
提問:吳承恩的《西遊記》實際上是以哪一個歷史故事為題材寫成的?《西遊記》以玄奘西遊天竺取佛經的故事為題材寫成的。
出示《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學生在地圖上找到天竺的位置並填出唐朝時的主要外貿城市及與唐朝有往來的國家
一、對外友好往來
(通過填圖讓學生對唐朝對外往來有個粗略的了解,同時提高學生讀圖和填圖能力)
根據《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學生講解從哪些城市出發,經過哪些路線,到達哪些國家:從洛陽、長安出發向西通過絲綢之路,可以到達天竺、波斯、拂菻、大食,向東可以到達新羅;從廣州出發,走海路可以到達東南亞各國、天竺,最遠可以到達波斯灣;從揚州出發可以到達日本。
由此可見,唐朝對外交往相當頻繁,與唐朝有貿易往來的包括亞非歐七十多個國家。當時唐朝的都城長安,雲集世界各國人士,成為世界性的大都市。
下面我們先來了解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的情況。
二、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
由學生列舉唐朝與日本的來與往:
1、遣唐使(同來的還有留學生和留學僧)
想一想:遣唐使來唐的主要使命是什麼?從哪裡可以反映出來?
——學習唐朝的文化。(從遣唐使的人員構成和遣唐使回國帶回大量的書籍可以反映出來)
同時,使團對唐朝的贈品(珍珠、絹、琥珀、瑪瑙),和唐朝的回禮(高級絲織品、瓷器、樂器、文化典籍),實際是兩國之間的貿易。
2、鑒真東渡
播放《鑒真東渡》的錄像。
鑒真的六次東渡,可以說是歷盡磨難。第五次東渡時,鑒真剛出海就遇上了風暴,鑒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達海南島。在這次東渡中,先後有36名中日人員犧牲,而鑒真本人也因病雙目失明。
鑒真仍支持不懈,終於在753年,東渡成功。
(通過鑒真的感人經歷,培養學生追求真知和奮斗的精神)
鑒真的六次東渡,傳為中日交往的一段美談。郭沫若稱贊鑒真東渡:「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學生解釋郭沫若贊美鑒真的詩句,並用事例說明。
舍己為人傳道藝:鑒真把唐朝的建築、醫葯等道藝傳到了日本。在鑒真主持設計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在唐招提寺內保存的鑒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為國寶。
日本政府為什麼要把鑒真坐像定為國寶?
表明這坐像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鑒真坐像是唐朝與日本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日本政府把它定為國寶,表示對鑒真的尊崇和對中日友誼的珍視。
「唐風洋溢奈良城」——說明通過日本與唐朝頻繁的友好往來,唐朝文化對日本產生巨大的影響。
3、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學生列舉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制度、建築、錢幣和文字、茶道、服裝、坐姿。
例如在建築方面:(出示日本平城京和唐長安城的對比圖)兩幅圖有什麼相似之處?說明唐朝文化對日本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都有朱雀大街,把南城一分為二;都有西市、東市,商品貿易同居民區分開;都是街道布局整齊筆直如棋盤狀;都有皇帝的宮殿並都在城北中央。
這說明日本建築、城市建設與管理、經濟制度、皇權思想等從里到外,都滲透著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
總結:唐朝時,國力強盛、文化發達,日本與唐朝保持頻繁的友好往來,積極地學習唐朝的文化,促進了其自身的發展。
下面我們來看看唐朝與新羅友好往來的情況。
三、唐朝與新羅的友好往來(略講)
在地圖上找到新羅的地理位置。
新羅就是今天的朝鮮半島,新羅與中國毗鄰,所以兩者的貿易往來十分頻繁。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的首位。新羅商人給唐朝帶來牛、馬、人參等,從唐朝帶回絲綢、茶葉、瓷器、葯材和書籍。
同時唐朝文化對新羅的影響也很深遠。如韓國的國旗,韓國的國旗被稱為太極旗,是以儒教及道教的思想為基礎而繪制的;韓國的文字是在中文的基礎上創造的。
剛才我們講了日本、新羅在與唐朝密切的友好往來中,學習唐朝的文化,促進了自身的發展。同時,唐朝也不忘學習其它民族的先進文化,充實自己。
學生舉例:朝鮮音樂傳入中國;玄奘西遊取經。
四、玄奘西遊
學生自製課件,並根據課件講解玄奘西遊的經歷。
玄奘取經回來後,還根據旅途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這本書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藉。後來,考古工作者就是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找到了那爛陀寺的遺址。
小結:略
❹ 繁盛一時的隋朝教案隋朝統一全國的條件是什麼隋朝統一全國有什麼意義
條件:
楊堅在北周和北齊的基礎上,進一步採取一系列加強君主集權、發展社會經濟的措施,使隋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力量日益壯大。
而陳朝,政治腐朽,上下猜忌,賦稅繁重,府庫空虛,刑法殘暴,人民怨聲載道;後主陳叔寶沉醉於酒色,疏於戒備。
584年沙缽略可汗因為對隋作戰不利,向隋朝求和。至此北部邊患基本消除,解除了南下滅陳的後顧之憂 。
意義:
隋滅陳的作戰,僅經2月之餘,便將立國30多年的陳國一舉滅亡,接收陳國土地共三十州、一百郡與四百縣,以及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財富。至此,結束了古代中國自東晉十六國以來270多年分裂割據、戰亂不止的局面,使中華大地重新統一於中央政權之下,這是隋王朝對中國歷史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
❺ 繁盛一時的隋朝是怎麼滅亡的
隋王朝(581年-618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隋朝建立者是隋高祖楊堅。大業十四年(618年)隋朝滅亡,享國38年。亡國皇帝是隋恭帝楊侑。由李淵廢黜楊侑。
隋朝是五胡亂華後,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於北周靜帝建立隋朝,至619年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隋朝滅亡為止,國祚38年。
隋王朝如何走向滅亡?
隋煬帝多次發動戰爭勞民耗財,最終引起統治危機。611年,山東、河南大水成災,漂沒四十餘郡,王薄率眾於長白山(山東章丘)發動民變,抵制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唱出著名的《無向遼東浪死歌》。當時民變范圍大多集中在山東地區,不久被隋軍鎮壓。613年,劉元進據吳郡,自稱天子,同年被滅。直到楊素的兒子楊玄感於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舉兵叛變,達官子弟紛紛參加,隋朝統治階級正式分裂,帶動全國各地紛紛叛亂。
河北地區有竇建德的叛軍,616年,竇建德領導河北叛軍轉戰河北各地,占據冀州大部分地區,兩年後自封夏王,建國夏。
江淮地區以杜伏威、輔公?較強。613年,兩人在齊郡(今山東)舉兵叛亂,隨後南下到江淮南地區發展。617年,佔領高郵,切斷江都(今江蘇揚州)與北方的聯系。杜伏威自稱總管,以輔公?為長史。
隋廷在此局勢下迅速的土崩瓦解。
617年5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隋煬帝第三個孫子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即隋恭帝。李淵自任大丞相,進封唐王。618年6月12日,李淵逼迫隋恭帝禪位,618年6月18日,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為唐高祖。
隋王朝就此滅亡,大唐王朝由此開始??
隋王朝滅亡原因總結:
1、大一統表面下的各種割據勢力暗流涌動,統治基礎很不穩固;
2、門閥對科舉制度不滿,與敵惡勢力勾結,對抗皇權;
3、隋煬帝個人因素: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窮奢極欲與濫用民力;但是,像搞科舉、建東都、修馳道、鑿運河、征高麗,都是苦在當代,功在千秋的。
❻ 求:初中人教版歷史7年級關於鄭和下西洋教案
http://www.isud.com.cn/down.asp?cat_id=10&class_id=86
『初中歷史教案』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第一課 隋朝的統一與大運河教案示例本課重點:隋朝大運河;暴君隋煬帝本課難點:科舉制度的創設教學過程:一、導入復習提問:(1)北周是什麼時候統一北方的?(......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1748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下全冊教案
·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第1課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第一屆中國人民協商會議、開國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識要點 ......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353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全部教案)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全部教案) 第一單元 繁榮與開放的社會(1—9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237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川教版九年級歷史上教案全冊
·世界古代史部分【五個主題】第一學習主題:史前時期的人類第1課 早期人類(閱讀課文) 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 1.使學生掌握世界三大人種、世界上最早進入奴隸制社會的國......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295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川教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教案
·九年級下冊教案(川教版) 《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教案 世界近代史(下) 第五學習主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課 ......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379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歷史全套教案
·八年級下冊歷史全套教案[北師大版] 第1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課程標准〗 講述開國大典的史實,認識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簡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1111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川教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教案
·九年級下冊教案(川教版) 《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教案 世界近代史(下) 第五學習主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課 ......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723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人教版八年級(上)歷史與社會教案全
·八年級(上)歷史與社會的教案第一單元:史前時代第一課 人猿相揖別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初步了解從古猿到人的進化過程,知道人類產生的基本條件和生活方式。過程與方法......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730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全冊
·初一年級歷史下冊教案第1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朝「繁盛」的歷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實......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1561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全冊教案
·初一年級歷史上冊教案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1—4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739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第一課 隋朝的統一與大運河教案示例本課重點:隋朝大運河;暴君隋煬帝本課難點:科舉制度的創設教學過程:一、導入復習提問:(1)北周是什麼時候統一北方的?(......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1526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教案全集
·九年級歷史與社會教案全集 第一單元 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 第一課 戰後世界新格局 課程標准 1......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882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人教版七年級歷史與社會上全冊教案
·走進社會,探索時空,擁抱生活一、教案設計思路: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是失敗的課。這堂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習《歷史與社會》課的興趣、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623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北師大版初三歷史教案
·第1課 向人性扼殺者宣戰〖課程標准〗知道《神曲》,復述達•芬奇的主要活動,初步認識文藝復興對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所起的作用。知道莎士比亞的主要作品。說出《最後......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776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教案試題教學資料大全
·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教學資料大全第一課 隋朝的統一與大運河教案示例 本課重點:隋朝大運河;暴君隋煬帝 本課難點:科舉制度的創設 教學過程: 一、......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1507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初中歷史教案 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全
·第一課 隋朝的統一與大運河教案示例本課重點:隋朝大運河;暴君隋煬帝本課難點:科舉制度的創設教學過程:一、導入復習提問:(1)北周是什麼時候統一北方的?(......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990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八年級歷史下全冊教案集(人教版)
·第五單元 工業文明的來臨第一課 工商業的興起 第一課時 工廠從這里發展而來 ●課程標准 4-3 列舉近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說明它(他)們在社會變革中的突出作用。 ......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1390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歷史藍色的地中海文明》多媒體教學..
·選自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用書,第四單元第18課《藍色的地中海文明》,具體內容如下:眾所周知,現代西方文明是由古希臘羅馬文明經由中世紀的基督教文明而到近代的工業文明獨立發展......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766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新課程下《歷史與社會》教學反思
·「3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3次的重復;(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能有什麼改進。」新課程教學呼喚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即不僅專業學識要較......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687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嶽麓版歷史教案 七年級《江南地區的開發》教案
·教學目標(一)知識教學目標: 使學生了解三國至南北朝歷史的大概脈絡:西晉的滅亡、少數民族的內遷、東晉和十六國的簡單概念、淝水之戰、南朝的簡單概念。了解這一時期,我國江......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467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嶽麓版歷史教案 七年級北方民族大融合
·20課北方民族大融合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系統地了解南北朝時期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實,包括自十六國以來北方地區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400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嶽麓版歷史教案 七年級《三國鼎立》教案
·《 三國鼎立》教案【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435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嶽麓版歷史教案 七年級秦漢時期的宗教、史學和藝術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1)知識目標說出佛教傳入、道教興起的時間,兩大宗教的基本教義;探究佛教、道教對我國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廣泛影響;簡述司馬遷的生平事跡及《史記》的內容......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423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初中歷史教案 秦漢時期的科學技術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1)知識目標說出造紙術發明和改進的過程,闡明中國古代造紙術發明的偉大意義;說出《九章算術》的成書時間、內容、特點;列舉張仲景和華佗的主要醫學成就......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349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課程標准:講述張騫通西域等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掌握張騫通西域的過程和影響;絲綢之路途徑的地區;商品和技術的交流;絲綢之路的影響。 ......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590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七年級上冊:第16課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 教學片斷..
·(三)、絲綢之路教學設計:教師首先對「絲綢之路」的情形稍微介紹一下,指出: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一條從中國通往歐亞兩大洲的陸路通道.在這條通道上,漢朝政府設驛站、築長城,為來......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403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七年級上《歷史與社會》教學案例絲綢之路
·七年級上《歷史與社會》教學案例絲綢之路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我國古代絲路的線路、交流的內容,及其在古代經濟、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對照古代絲路,了解當代亞......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675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嶽麓版歷史教案 七年級六王畢,四海一
·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秦王滅六國及其意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車同軌,焚書坑儒,修築萬里長城,秦朝疆域的基本歷史知識. 通過指導學生......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443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嶽麓版歷史教案 七年級春秋戰國的紛爭
·第6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課型 新授 課時 1課時知識目標:春秋的爭霸戰爭和戰國七雄能力目標:以豐富的歷史故事,開拓學生的視野,拓寬思路德育目標:引導學生為國家的興亡增強......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222 推薦程度:
『初中歷史教案』嶽麓版歷史教案 甲骨文與青銅器之教案設計
·設計思路: 一個人在未來社會要獲得發展,必須具備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歷史教學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這一理念的關鍵,在於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有效性,而問題探討式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294
❼ 歷史:繁榮一時的隋朝
3)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
農業有較快發展,其特點是:①江南地區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②農田灌溉發展和農具改進。③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手工業發展的特點:①產地分布廣。②生產規模大,產量多。③分工細、品種繁多,有不少新產品。④技藝水平高,且融入了外來風格。
商業較前代更繁榮,交通便利,有統一的貨幣和固定的交易市場——市。城市興旺,出現長安、洛陽等商業大都會,揚州、成都成為長江流域的兩個商業都市中心。
❽ 歷史教學如何導入繁榮一時的隋朝這一課
最好用多媒體的形式,視頻的效果比較好。
❾ 求:中學歷史第四單元封建社會的繁榮——隋唐。。教案(新人教版)
第1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朝「繁盛」的歷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實。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麼?」等問題,培養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
本課以「繁盛一時的隋朝」為主題講述隋朝的歷史。隋朝的特點是短暫而繁榮。「繁盛一時」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歷史的特點,但由於課時的限制,本課實際上只講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時」,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課作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學重點為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本課的難點有二個:一是教材對隋初經濟的繁榮寫得比較概括,難以使學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對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導初一的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評價,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
導入:從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滅亡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發展階段,也是我國的歷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國歷史上做出了哪些貢獻?隋朝大運河通到哪裡?隋朝為什麼會成為繁榮一時的朝代?你知道隋煬帝這個人嗎?應當怎樣評論他?學習本課你將得到啟示。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講隋代周的過程:當時北周的小皇帝年僅八歲,被封為隋國公的楊堅手握軍政大權,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簡況如下:
時間: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楊堅 都城:長安
2、隋朝的統一
時間:589年
展現「北周與陳對峙→隋與陳對峙→隋滅陳,南北重歸統一」的演變圖,幫助學生形成應有的空間觀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隋朝統一全國的重大意義:結束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隋唐時期三百七十餘年的「大一統」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思考:聯系南北朝歷史的特點,想想為什麼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後,隋朝能實現重新統一?
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
南方: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
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二、「開皇之治」
出示兩組數據:
(1)
隋初 隋盛時 結論
人口 三千多萬人 四千六百多萬人 人口激增
墾田 一千九百多萬頃 五千五百多萬頃 墾田擴大
糧倉 長安太倉 洛陽含嘉倉;洛口倉 糧倉豐實
(2)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貞觀政要》
後來,唐朝建國20年時,隋朝的庫藏還沒有用盡。隋朝倉庫的豐足在我國歷史上是少見的。
從材料引導學生探究「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
可從課文中找,也可互相議論,大體上可歸納出兩點: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結論: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播放《隋朝大運河》錄像,使學生對大運河有一定感性認識。
出示《隋朝大運河》示意圖。強調: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四五千里。隋朝的大運河,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提問:「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引導學生看書、議論、作答,使學生對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
得出結論:隋文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地有①遊玩江都;②加強南北交通;③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古人評論大運河說:「天下轉漕,仰此一渠。」你能說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再想一想,大運河的開通有什麼歷史意義?
得出結論: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小結(略)
第2課 「貞觀之治」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唐朝的歷史奠定基礎。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唐太宗和武則天進行簡單的評價,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二帝的開明思想及其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到傑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於初中學,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然後思考「為什麼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滅亡了」,使學生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在農民起義過程中,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618年攻佔長安,建立唐朝。
時間:618年 開國皇帝:唐高祖 李淵都城:長安
出示《唐朝疆域圖》,強調唐朝長安城的位置。
二、貞觀之治
出示材料:
〔貞觀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謂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
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及從中可以得到的結論:由於唐太宗對君民關系認識較為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貞觀年間,他的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思想而制定的。
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採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齡、杜如晦、魏徵三個人物,也可以讓學生講述有關魏徵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強趣味性。)
1、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
2、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
3、崇尚節儉;
4、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三、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強調)
展示武則天畫像,邊引導學生看圖,邊簡介武則天經歷。
重點介紹武則天的統治,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後,引用郭沫若對其統治評價的話:「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討論:談談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的看法。
小結:唐太宗、武則天都推行了比較開明的政治經濟措施,促進唐朝的繁榮強盛,對他們的統治應給予肯定。
第3課 開元盛世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像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
「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准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於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回顧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
一、開元之治
出示材料:
後人評論唐玄宗說:「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後來他是怎樣做的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於政事。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由學生講「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通過圖片說明唐朝農業生產情況)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重點講解)
出示「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提問: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麼改進?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
出示筒車圖片,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當時的絲織品和陶瓷的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了美,培養他們的歷史情趣)
3、商業
(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
出示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讓學生總結其城市布局特點:
①城市布局:
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於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布;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雲集,商業繁盛。
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第4課 科舉制的創立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了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通過討論隋朝創立科舉制度的原因、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帶來的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教材分析】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大發展的時期,此時開創並完善的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政權選拔各級官吏的一項基本制度,影響至為深遠;有的學者從「文化」的廣義角度看待科舉制度,認為科舉制度是中華文化中「最顯凸的創發」。本課按序介紹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舉制度形成和完善過程中發揮的關鍵作用。第一個子目介紹科舉制度在隋朝產生的背景和創立的過程及作用,第二個子目介紹科舉制度在唐朝逐漸完善的過程,第三個子目介紹科舉制度對中國以及世界的影響。
【教學過程】
從當前的考試導入(側重於考試的功能)
那麼科舉制究竟是怎樣一回事,這是我們這節課的內容。
一、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了解科舉制創立的背景: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負責察訪與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現材料,並據此做出簡短的總評語。「家世」也稱「品」,本人才德謂之「狀」,中正官註明士人「品狀」後評定其等第。等第分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讓學生探討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員大多隻能從高門權貴中選拔,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能為朝廷和國家出力。
(2)官員的選拔權力集中在地方權貴手中,不利於中央集權。
怎樣解決這些弊病呢?利用考試選拔官員。
二、科舉制的誕生與完善(學生列表歸納)
人物 貢獻
隋文帝 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誕生階段
隋煬帝 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唐太宗 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的人數 完善階段
武則天 增設殿試、武舉
唐玄宗 豐富考試的內容: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①隋文帝:隋文帝為了集中選士大權,採用考試的辦法,以分科舉人取代了魏晉以來九品官人的制度。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正月,詔舉賢良。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七月設志行修謹、清平干濟兩科。
②隋煬帝: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定十科舉人,包括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臂力驍壯等,其中文才秀美科,當即進士科。放寬了錄取標准,把錄取和任用權完全集中在中央,這便是我國歷史上科舉制度創立的開始。
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
提問:九品中正制與科舉考試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九品中正制主要憑士子的名望和門弟。開科考試錄取標準是士子的考試的成績,注重的是考生的才學和能力。
③唐太宗:唐太宗時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唐太宗時擴充了國學的規模,還增加了考試的人數。例如,進士科考試,每年應試的人少則八九百人,多則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的不過十餘人以至三十人左右,錄取比例不過百分之一二。由於就舉的人多,而錄取的名額少,50歲能考中進士的人,還算是很年輕的了,仍被看作「少進士」,終身不第的人居多數。「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正因如此,進士及弟是一種很高的榮譽,人稱「登龍門」。一旦考中就飛黃騰達,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④武則天:增加了考試科目。殿試:武則天在宮殿親自面試考生。武舉:考察武功和騎射。
⑤唐玄宗:詩賦成為主面的考試內容。
三、科舉制的影響
科舉考試比以前的九品中正制有哪些進步?聯系現在的考試制度,談談你對科舉制的看法。(可以通過下面的問題提示學生思考)
①某單位招聘職員,有一百人要參加,而只能錄取十個人,如果你是考官,你會考試哪些因素,進行哪些測試?——科舉考試也是貫徹「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行競爭、擇優取仕」的原則。讓有真才實學的人可以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②如果沒有考試,你會不會認真讀書?——科舉制把「讀書-科舉-做官」連為一體,所以要做官就得讀書,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③如果你准備參加科舉考試,得知唐玄宗規定詩賦作為今年考試的內容,你會怎麼做?——科舉制十分重視讀書人的基本功,特別是書法和文采。讀書人為了能取得好成績,就得在這方面下功夫,所以科舉制促進了文學藝術(特別是書法和文學)的發展。
總結: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出示兩組材料:
英國大網路全書中說: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所採用的選舉制度,及其定期舉行的考試。
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說過: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
討論:這里的考試制度指的是什麼?從這兩則材料能反映出什麼問題?
第5課 「和同為一家「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會發展及與唐朝的關系,了解回紇、粟末、南詔的社會生活及與唐朝的關系。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出現這種政策的原因及影響,培養學生歸納能力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總結各民族與唐朝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比較概括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祖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和發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於各民族的發展,這種關系是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隋唐時期,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發展」。教材首先介紹吐蕃人的社會生活狀況、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和親、吐蕃贊普的上書,說明了吐蕃與唐朝「和同為一家」的密切關系。其次介紹了回紇、南詔等民族與唐朝的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交流的情況,說明唐朝民族交往的廣泛性。
本課的重點,是吐蕃的發展及唐朝與吐蕃的友好關系。
本課的難點,是唐朝對邊疆各民族採取的比較開明的政策。唐太宗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的態度、唐朝與吐蕃的和親、唐玄宗冊封回紇、與南詔等少數民族首領的政策都是開明政策的體現。
【教學過程】
導入:歷史上中原地區的許多統治者與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卻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贏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擁戴。在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領尊奉他為各族的領袖——「天可汗」,這位皇帝是誰?他為什麼能獲得各民族的尊重?
(通過上述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出要學習的新內容。)
(出示布達拉宮的圖片)大家知道這座宮殿是為誰而建造的嗎?——是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興建的。
松贊干布是哪一個民族的領袖?——吐蕃
吐蕃是生活在哪個地區?是現在的哪個民族?
(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吐蕃的位置,並完成圖表:在地圖上填上唐朝前期邊疆的少數民族)
填圖時注意:
這些少數民族大都分布在哪些地區?
唐朝政府設置了哪些機構管轄這些少數民族?
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這些民族與唐朝的關系如何?
一、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風俗習慣
(出示有關藏族生活的圖片,從中聯想唐朝時吐蕃生活習俗的情況)
生活的地區:青藏高原一帶。
生產:游牧為業,有的以農耕為生。
崇尚戰功,以戰死為榮。軍法很嚴,戰時前隊皆死,後隊方進。以戰死為榮,幾代都戰死的有家被視為高門大族。
贊普——藏語,意為有權勢的君王,沿用為吐蕃國王的專稱。
2、文成公主入吐蕃
學生介紹松贊干布。
松贊干布,吐蕃王國的創建者,629年繼位為贊普,當時年僅13歲。他父親在權力爭奪中被毒死。父王諸臣和母後諸族舉兵公開叛亂。
學生思考並回答: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①維護了和平,增強了友誼
②密切了雙方經濟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出示材料:
吐蕃贊普尺帶珠丹給唐朝皇帝的書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
思考:為什麼吐蕃贊普要自稱外甥,又說是先皇帝的舅宿親?
因為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所以唐朝皇帝是他的岳父,他自稱為外甥;而他的前輩松贊干布曾娶文公主,所以唐朝皇帝又是尺帶珠丹的舅家。
討論:聯系當今的國際形勢,談談唐蕃「和同為一家」對解決民族矛盾和沖突有什麼借鑒作用?
關於其它民族,不作統一的要求,課後完成下面的表格:
民族 活動地區 與唐朝的關系 今何族的祖先
吐番 西北 和同為一家: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尺帶珠丹與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回紇 西北 唐玄宗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 維吾爾族
靺鞨 東北 唐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滿族
南詔 西南 唐玄宗封皮羅閣為「雲南王」。 彝族白族
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的情況,包括日本派往中國的遣唐使與唐文化對日本產生的深遠影響、鑒真和尚東渡日本、隋唐與新羅的友好往來、唐玄奘西遊取經等史實。
通過講述隋唐時期我國同亞洲各國,特別是日本、新羅和天竺等國的友好往來情況,啟發學生思考唐朝與外國頻繁友好往來的主要原因,和這種友好交往對歷史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
通過討論鑒真六次東渡和玄奘歷時18年的西遊和歷時19年的譯經生涯體現的奮斗精神,培養學生追求真知和奮斗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的對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與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課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在於理解封建時代的對外交往為何如此頻繁?它與當今的開放有什麼區別?
【教學過程】
導入:出示《西遊記》劇照。
提問:吳承恩的《西遊記》實際上是以哪一個歷史故事為題材寫成的?《西遊記》以玄奘西遊天竺取佛經的故事為題材寫成的。
出示《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學生在地圖上找到天竺的位置並填出唐朝時的主要外貿城市及與唐朝有往來的國家
一、對外友好往來
(通過填圖讓學生對唐朝對外往來有個粗略的了解,同時提高學生讀圖和填圖能力)
根據《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學生講解從哪些城市出發,經過哪些路線,到達哪些國家:從洛陽、長安出發向西通過絲綢之路,可以到達天竺、波斯、拂菻、大食,向東可以到達新羅;從廣州出發,走海路可以到達東南亞各國、天竺,最遠可以到達波斯灣;從揚州出發可以到達日本。
由此可見,唐朝對外交往相當頻繁,與唐朝有貿易往來的包括亞非歐七十多個國家。當時唐朝的都城長安,雲集世界各國人士,成為世界性的大都市。
下面我們先來了解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的情況。
二、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
由學生列舉唐朝與日本的來與往:
1、遣唐使(同來的還有留學生和留學僧)
想一想:遣唐使來唐的主要使命是什麼?從哪裡可以反映出來?
——學習唐朝的文化。(從遣唐使的人員構成和遣唐使回國帶回大量的書籍可以反映出來)
同時,使團對唐朝的贈品(珍珠、絹、琥珀、瑪瑙),和唐朝的回禮(高級絲織品、瓷器、樂器、文化典籍),實際是兩國之間的貿易。
2、鑒真東渡
播放《鑒真東渡》的錄像。
鑒真的六次東渡,可以說是歷盡磨難。第五次東渡時,鑒真剛出海就遇上了風暴,鑒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達海南島。在這次東渡中,先後有36名中日人員犧牲,而鑒真本人也因病雙目失明。
鑒真仍支持不懈,終於在753年,東渡成功。
(通過鑒真的感人經歷,培養學生追求真知和奮斗的精神)
鑒真的六次東渡,傳為中日交往的一段美談。郭沫若稱贊鑒真東渡:「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學生解釋郭沫若贊美鑒真的詩句,並用事例說明。
舍己為人傳道藝:鑒真把唐朝的建築、醫葯等道藝傳到了日本。在鑒真主持設計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在唐招提寺內保存的鑒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為國寶。
日本政府為什麼要把鑒真坐像定為國寶?
表明這坐像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鑒真坐像是唐朝與日本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日本政府把它定為國寶,表示對鑒真的尊崇和對中日友誼的珍視。
「唐風洋溢奈良城」——說明通過日本與唐朝頻繁的友好往來,唐朝文化對日本產生巨大的影響。
3、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學生列舉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制度、建築、錢幣和文字、茶道、服裝、坐姿。
例如在建築方面:(出示日本平城京和唐長安城的對比圖)兩幅圖有什麼相似之處?說明唐朝文化對日本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都有朱雀大街,把南城一分為二;都有西市、東市,商品貿易同居民區分開;都是街道布局整齊筆直如棋盤狀;都有皇帝的宮殿並都在城北中央。
這說明日本建築、城市建設與管理、經濟制度、皇權思想等從里到外,都滲透著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
總結:唐朝時,國力強盛、文化發達,日本與唐朝保持頻繁的友好往來,積極地學習唐朝的文化,促進了其自身的發展。
下面我們來看看唐朝與新羅友好往來的情況。
三、唐朝與新羅的友好往來(略講)
在地圖上找到新羅的地理位置。
新羅就是今天的朝鮮半島,新羅與中國毗鄰,所以兩者的貿易往來十分頻繁。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的首位。新羅商人給唐朝帶來牛、馬、人參等,從唐朝帶回絲綢、茶葉、瓷器、葯材和書籍。
同時唐朝文化對新羅的影響也很深遠。如韓國的國旗,韓國的國旗被稱為太極旗,是以儒教及道教的思想為基礎而繪制的;韓國的文字是在中文的基礎上創造的。
剛才我們講了日本、新羅在與唐朝密切的友好往來中,學習唐朝的文化,促進了自身的發展。同時,唐朝也不忘學習其它民族的先進文化,充實自己。
學生舉例:朝鮮音樂傳入中國;玄奘西遊取經。
四、玄奘西遊
學生自製課件,並根據課件講解玄奘西遊的經歷。
玄奘取經回來後,還根據旅途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這本書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藉。後來,考古工作者就是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找到了那爛陀寺的遺址。
小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