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結合新課標開展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
【課題背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不少於16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45萬字。「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閱讀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根據這些要求,我們針對語文教師長期以來就教材教教材,就課文上課文,課程資源匱乏,閱讀量嚴重不足,「滿堂講」、「滿堂問」、「滿堂練」,學生閱讀時間嚴重不足的弊端,從2007年起開始了長達7年的艱辛探索之旅,我們一路走來,經歷了自由素讀——經典誦讀——群文海讀——主題閱讀,逐步形成了今天的「1413」單元整體閱讀,讓閱讀真正實現了「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構建出了低消耗高收獲的語文閱讀教學。
【課題研究的內容】
1. 探索在新課程背景下,開展不同文本的主題閱讀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 依託教材以及其他優秀的閱讀資源探索課內外閱讀的銜接點,各類課外閱讀課的基本模式及相應策略,構建課內外閱讀相互溝通、相輔相成的閱讀體系。
3. 學校及家庭在課外閱讀興趣培養、方法指導上的配合的研究
4. 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的途徑研究。
【課題研究的思路】
單元主題閱讀教學以單元主題為核心展開教學流程,遵循「整體性原則」組織閱讀教學,以一個單元的教材為單位組織教學,進行整體設計;以學校的「四環十六字」的總體教學模式為依據,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三級教案」的形成推進課題的研究和發展。具體開展以下活動:
1. 開展單元主題閱讀的研究、研討活動。
2. 開展單元主題閱讀的研究經驗交流活動。
3. 開展單元主題閱讀的研究案例、示範觀摩活動。
4. 開展單元主題閱讀的研究實踐活動。
【課題研究的原則】
1. 科學性原則 2.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 3. 可操作性原則
【課題研究的方法】
1. 文獻研究法:認真學習主題式閱讀相關的科學理論,廣泛汲取、借鑒主題式閱讀相關的先進經驗,收集處理各種資料,把握依託教材開展主題式閱讀的規律和特點。
2. 調查研究法:通過訪問調研等,了解主題式閱讀現狀,發現和分析其存在的利弊、問題和需要,為研究指導方向,提供決策依據,調整和促進課題研究。
3. 個案研究法:選擇有代表性的學習個體和學習組織,進行專題研究,研究項目各有側重,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查、分析,研究發展過程,得出結論,形成案例。
4. 經驗總結法:收集和分析研究資料,分階段總結經驗,形成成果,建立適應我校開展主題式閱讀的機制。
【課題研究的步驟】
1. 准備階段 2011年 8月—— 2011年10月
(1) 加強理論學習,申報課題。
(2) 確定研究對象,培訓研究人員。
(3) 制訂研究方案和課題研究計劃。
(4) 編寫校本教材《主題閱讀》。
2. 實驗階段 2011年 10月—— 2014年 12月
(1) 以學期為單位,制訂計劃,進行小結,形成研究管理制度。
(2) 以抓單元主題閱讀課堂教學研究為重點,根據實際,修正研究思路,加強對課題的指導和管理。
(3) 組織相關的培訓、交流、研討等活動,認真及時總結有關成果和成功案例。
3. 總結階段 2013年 11月—— 2014 年 12 月
(1) 收集整理有關資料,進行分析、總結。
(2) 撰寫結題報告,報請上級科研機構評估鑒定。
【課題成果分析】
單元整體閱讀是在一個單元中不斷地讓學生踐行著精讀與略讀結合,誦讀與默讀結合,通讀與情讀結合,細讀與海讀結合,讀一課書與讀整本書結合的綜合性、整體性閱讀。單元整體閱讀是將國拔課程資源與自我開發課程揉為一體,將學生讀書興趣的激發與讀書能力的培養揉為一體,將學生讀出情感體驗與讀書思想分享揉為一體的主體性、多元性閱讀。單元整體閱讀是從教材出發通往浩瀚書海,從課堂出發通往孩子自然生活,從情感出發通往人類精神文明,讓閱讀真正實現「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旗幟性構建性閱讀。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們的單元主題閱讀教學讓學生在收獲知識的同時,更收獲了主題文化,收獲了學習能力,收獲了良好的習慣。
一、「一主多元」的課程體系讓課程資源豐富充實
「一主多元」的課程體系中的「一主」即以現行的「語文教材」為主體,「多元」即指圍繞語文教材,我們編寫的《經典伴我成長》讀本、《主題閱讀》讀本、圍繞單元主題推薦的一本閱讀書籍,以及學生自己進行拓展閱讀的主題讀物。在這種課程體系中每個單元都是一個主題文化大單元,主題文化大單元以課本中的4篇課文為核心統領,由《經典伴我成長》中的5篇優秀詩文,《主題閱讀》校本教材中的5篇美文和每單元一本推薦書形成14篇+1本的主題文化內容。主題大單元的閱讀內容與過去的一本教材比成倍增長,在這樣的語文教學中,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更廣的語文閱讀資源,閱讀空間大、閱讀視野廣、閱讀內涵深、閱讀效率高。
此外,《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各地區、學校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
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所以,我們在進行「單元主題整體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還經常根據教材中的相關主題開展一些課外實踐活動來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課程學習資源。如:四、五、六年級每個學期的教材中都會有寫景類的文章。主題大都是「壯麗山河」「祖國各地」「景物聚焦」等,在這些主題單元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就會讓學生在網上搜集祖國秀美河山的圖片,或自己旅遊的照片,並配以文字介紹、導游詞或旅遊日記的形式,開展「詩情畫意綉山河」展覽活動,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以此達到主題教育的目的。在學完「春之旅」主題單元後,就讓學生假期在父母的帶領下走進田野、走進公園、走進大自然開展「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的郊遊活動;在學了「名人風采」主題單元後,我們便開展了「尋找身邊的名人」調查走訪活動;在學了「民俗風情」主題單元後,讓學生去體驗趕廟會、看大戲、圓十三、二月二吃糕、七月十五送娃娃等地方風俗帶給自己的獨特感受;在學了「綠色的夢」主題單元後,讓學生開展「爭做環保小衛士」實踐活動,通過學生走上街頭義務宣傳、自製超市環保袋、變廢為寶小製作、環保時裝秀等多彩的活動形式讓環保意識深入到每個學生心裡。異彩紛呈的主題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多元的課程資源,學生們在形式多樣的主題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全面提高了語文素養。
二、自主編寫的主題教材廣受好評並推廣運用
在「單元主題整體閱讀」的實驗過程中,我們圍繞語文教材編寫了《經典伴我成長》讀本、《主題閱讀》讀本及每單元推薦的對應整體閱讀書籍。我們編寫的《經典伴我成長》讀本分年級共6冊,每冊基本由古詩詞、名言警句、成語及《三字經》、《千字文》、《論語》、《聖經》四部分構成。我們所編寫的《主題閱讀》教材,配合各年級學期學習共分為12冊,每年級分上下兩冊,每冊教材配套語文課本分為6——8個單元,每個單元由單元導讀、美文賞析、名家名篇推薦三個部分組成,每冊最後編入本學期推薦書目。這些配套的主題閱讀校本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閱讀資源和廣闊的閱讀空間,對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有著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外,我們編寫的主題閱讀校本教材還受到了教育界權威專家和領導們的一致認可,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姚文俊專門給我們的主題閱讀校本教材寫了序;市、縣教育局局長還專門為我們的校本教材題了詞。同時來我校參加教學研討、觀摩學習的省內外20多所兄弟學校和相關單位對我們編寫的主題閱讀校本教材給予了高度評價,並在他們學校進行了廣泛的推廣使用。還有一些慕名而來要求購買主題閱讀校本教材的單位和個人也得到了我們的贈與。在他們的閱讀反饋中,我們感受到我們編寫的主題閱讀校本教材得到了學生、家長、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三、「1413」的教學策略讓語文課堂多元高效
「1413單元整體閱讀教學策略」是從大單元14篇課文的整體入手設計教學流程,組織教學活動的。經過幾年的實踐研究,我們逐漸形成了「課型多元,課堂高效」的鮮明教學風格。
1.課型多元
「1413單元整體閱讀教學」體系中第一個「1」是每單元的一節起始課——略讀導引課。「4」是每個單元的四節自主閱讀課——精讀品析課。這里的精讀品析課包括「得法型單篇精讀品析課」「遷移型1+X精讀品析課」「運用型多篇聯動課」三種課型。第二個「1」是每個單元精讀之後的思想文化成果匯報課——情讀分享課。最後的「3」是14篇教學任務完成之後圍繞單元主題文化開展的三節由課內向課外的拓展延伸課——海讀拓展課。其中包括了三類7種課型,具體有好書推薦課(繪本推薦課、主題讀物推薦)、名篇欣賞課(古詩吟唱課、詩詞賞析課、美文欣賞課)、名人研究課(名人推薦課、名人交流課)等幾種特色課型。
2.課堂高效
「1413單元整體閱讀教學」模式中的各種課型的課堂都體現了容量大、節奏快、效率高的特點。學生在課堂上思維靈活,表達生動,在獨立閱讀中大膽思考與想像,在分析、比較、歸納中捕捉閱讀感受,對課文的內容、層次、主題、寫法等各個方面在導學案的引領下能夠進行高效、有序的學習。在合作交流環節,學生能夠以小組為核心,先在組內充分地交流,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讀書收獲,同時又能夠在小組內形成合力,進一步完善。在全班交流時組內成員分工明確,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合理高效,充分凸顯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提高了課堂效率,激發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多種學習能力。
同時,這幾種課型均以學生探究為基礎,以自學感悟為主線,注重讀書方法的遷移、運用、滲透,真正體現了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略讀導引課教會了學生略讀、瀏覽的方法,培養了學生概括表達、總結歸納的能力。精讀品析課則側重指導學生運用畫、注、批的方法對文本進行深度品析感悟,創設了開放自主的閱讀空間,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學生在課堂上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能力。辨析文本的能力、概括中心的能力、品詞析句的能力、內化表達的能力。同時,學生在精讀品析課上由「扶」到「放」的過程,也正是學生逐步習得方法的過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在精讀品析課上掌握了不同文章的閱讀方法後,便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多篇聯動課和海讀拓展課中運用內化、形成技巧、收獲能力。幾年下來,學生們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掌握了運用語言的規律,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了豐厚的語言積累。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我們的「1413單元整體閱讀教學」不僅是對單篇閱讀教學「少、慢、差、費」的挑戰,更是對信息時代的主動應對,不僅提高了閱讀效率,更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與同學討論分享,改變了學生的思維方式——有證據的思考、多維度的思考、辯證的思考,以此實現了開闊學生視野、開發學生潛能、開放學生思想的價值追求。
四、主題閱讀碩果繽紛成就學校鑄就輝煌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雖然我們第二小學的校園硬體設施並不是最好的,但這些年我們的「單元主題整體閱讀教學」課改活動卻進行得風生水起,名聲在外。正所謂「牆里開花牆外香」。
2008年全縣古詩文教學研討觀摩會在我校召開,2008年全縣養成教育現場會在我校召開,2009年全市養成讀書寫字好習慣現場會在我校召開,2010年全國養成教育晉城現場會上我校六百多名(兩個年級)學生讀書成果展示得到陶西平郭振友等專家及與會代表的一致好評。2013年4月全縣「1413單元整體閱讀教學研討推廣會」在我校召開,同年5月,山西省區域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陽城現場會上,我校800名學生的主題文化誦讀展示贏得與會代表的熱烈掌聲和高度評價。2014年5月,「晉城市課堂教學改革現場會」在我校召開,與會專家、同仁觀摩了我校課內閱讀教學和課外閱讀拓展課的八種課型的教學,我校的「單元整體閱讀教學」模式受到省教育學會崔雲宏主任、市教研室盧團雲老師的高度好評和認可。而這次現場會的星火也正以燎原之勢,在晉城大地上掀起一片「單元主題整體閱讀」的熱潮!與此同時,我們的課改經驗也先後在《太行日報》《晉城教育》《山西教育》《青少年日記》《全國語言文字報》上刊登,數次在全省校長論壇、骨幹教師培訓會上交流。
如今,「單元主題閱讀教學」已經成為我們陽城縣第二小學一張響亮的名片,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教育同仁。幾年來,來自河北、河南、山西臨汾、運城、太原、長治、呂梁、晉城等省、市、縣學校的局長、校長、教師紛紛前來觀摩學習、取經尋寶,先後觀摩學習20餘次,人數達幾千人。每次他們都是慕名而來、滿載而歸。同時長治潞城、離石城內小學、晉城城區三小等幾所學校已經成為我校課題實驗推廣學校,並將我校的課改經驗做法在他們的學校全面鋪開實踐。
一份耕耘,一分收獲。學校榮譽室內一面面錦旗、一座座獎杯記錄著我校行走在課改路上的點滴收獲。五年來,我們學校年年被評為晉城市和諧校園、晉城市養成教育示範校、晉城市先進單位、陽城縣紅旗單位、小學教育先進單位,課改先進單位,先後獲得中華經典誦讀實驗學校,全國作文教育示範學校,山西省語言文字示範學校,山西省德育示範學校等三十多項榮譽。
【問題與反思】
思考一:單元主題整體閱讀具有較新的理念和操作方式,可供借鑒較少,實踐過程中光有教師們的摸索實踐往往會走一些彎路,需要有更多的專家引領和實踐指導,才能更好的發現課堂中的一些隱性問題,讓課堂更加高效。
思考二:課題組領導、教師都兼任了學校管理工作或班主任工作,工作量較大,而實施單元主題整體閱讀教學,要求教師自身的閱讀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並能敏銳地挖掘課內外可整合的因素,這對我們的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參與課題研究,很多學習和思考都在八小時以外,教師負擔相對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教師課改能力、業務水平提高不快的現象。
總之,既然我們在語文閱讀教學課改方面找到了一條正確的路,我們就會以課題的結題為一個新的起點,繼續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並對課題內容進一步細化、深化,爭取更多、更有價值的成果,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為課程改革作出更大的貢獻。
❷ 中考怎樣寫感悟類作文
一.兩種常見類型
從篇章結構上看,感悟類主題的寫人記敘文,主要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先敘事,然後另起一個自然段,明確揭示故事本身蘊含的哲理。另一種形式,作者只記述事件本身,將哲理寓於記述過程中,而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品味自己要揭示的道理。
例如:
農夫和蛇
寒風呼嘯,大雪紛飛。 一位孤苦善良的老人外出,在雪地里發現了一條凍僵的蛇。看著這條無家可歸的蛇,想著自己貧苦凄涼的命運,老者的惻隱之心油然而生。他用雙手把蛇捧起來,放進了自己的懷里,用自己的體溫給蛇取暖。漸漸地,蛇在農夫的懷里蘇醒了,看到這里,農夫非常高興,沒有什麼事能比挽救一個小生命來得更有意義的。但沒想到的事,農夫臉上的笑容還沒有隱去,剛剛蘇醒的蛇就狠狠地咬他了一口。蛇的劇毒迅速蔓延,沒多久,農夫倒下了,死在了他救助的毒蛇手裡。沒過多久,這條毒蛇也死了,因為他沒有了農夫的溫暖。農夫臨死的時候痛悔地說:「我不辨善惡,一味良善,結果害了自己,也是一種報應。」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不同的人,要採取不同的態度和方法——溫暖的援助之手,只能伸向善良的生命;對邪惡的護佑,就是助紂為虐,最終自己也會為之所害。
文章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記述農夫救蛇反被毒蛇咬死的故事;第二部分,作者由這件小事出發,思考同類事我們應該怎樣做,揭示自己的獨特認識。作者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蘊含在故事之中,但不局限在故事本身。
又如:
塞翁失馬
戰國時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養了許多馬。一天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到這事,都來安慰他,想幫他找回失去的財物。塞翁擺擺手,笑著勸阻大家說:「丟了一匹馬,並不見得是一件壞事,沒准它還會給我帶來福氣呢。」鄰居聽不懂塞翁的話,都覺得這老頭非常好笑。
過了幾天,不但丟失的馬不尋自回,還帶回一匹駿馬。鄰居們紛紛前來道賀,塞翁卻顯得憂心忡忡。他嘆息了一聲,自言自語道:「白白得了一匹好馬,天空掉餡餅,沒准兒會惹出災禍來。」大家想,老人此時一定是欣喜若狂,不過是因為年齡大,在大家面前故作姿態——裝深沉罷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見那匹駿馬膘肥體壯,疾走如風,神采飛揚,自然愛不釋手。一天,他打馬飛奔,一不小心失韁落馬,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過來表示慰問。沒想到塞翁一臉的淡定,彷彿這事故與自己毫不相干:「別看我兒子摔斷了腿,也許這還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呢!」鄰居們都覺得他精神不正常。
不久,匈奴大舉入侵。按照朝廷的命令,凡是邊塞附近的健康青年必須全部應征入伍,保家衛國。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自然留在家裡。幾場大戰下來,這些年輕的戰士全部血染沙場,唯有塞翁的兒子因為跛腳,保全了性命。
這篇文章,從頭至尾,只講述了一個小故事。作者沒有把自己的獨特感悟揭示出來,而把它寓於故事之中——福,禍之所依,禍,福之所伏。寫人記事不過是一種表現手段,其真正的目的是——揭示普遍哲理,表達作者對客觀世界的獨特感悟(見解、認識)。這種寫法,表達自身感悟含蓄委婉,又不拘泥於作者自身的認識,能夠給讀者更大的思維空間,讓讀者深入思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必須強調的是】這類文章,揭示的感悟,雖然寓於某一特定的事件之中,但作者表達自身感悟,揭示人生哲理時,並非就事論事。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作者運用的是發散思維:由單一事件的得失成敗,上升為對同類事件的思考,總結得出的是同類事物的解決方法和規律。同時,不要去揭示別人早已揭示過的人生哲理,人雲亦雲只能讓讀者「倒胃口」——揭示哲理要堅持「見別人所未見,知別人所未知」的原則,寫自己的新發現、新看法,這樣才能讓讀者耳目一新,獲得新啟迪。
二.常見標題形式
(一)以主題類型為標題。既然是感悟類主題,就直接以「悟」字為詞根組詞命題。如:《頓悟》、《感悟》、《省悟》等。還有的雖然沒有「悟」字,卻換成了「感悟」的同義詞或近義詞來命題。如:《醒》、《反省》、《思考》。還有的,在以上兩種形式前後,添加了「感悟」的對象,組合構成命題。如:《生命的感悟》、《挫折的思考》、《生活教會了我》、《愛的反思》、《感悟生命》、《頓悟昨天的蛛網》等等。
(二)以哲理主題為標題。一篇文章要揭示什麼哲理,就用這個哲理做標題。例如:《陽光總在風雨後》、《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酒香不怕巷子深》、《生命的價值在於生命的寬度》、《做好自己》、《走自己的路》、《別為了趕路而忽視了路旁的風景》等等。
(三)以主要人物為標題。例如:《老人》、《吳老二》、《七叔》等。
(四)以中心事件為標題。例如:《考試》、《三氣周瑜》、《中秋趕山》、《第一次跳巢》等等。
(五)以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為標題。例如:《塞翁失馬》、《看場子老人》、《愚公移山》等等。
(六)以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牽涉的主要事物。例如:《看山老人和狗》、《農夫和蛇》、《狙擊手與蘋果的故事》等等。
最常見的命題,是前兩種形式。
三、常見開篇形式
(一)以事件開篇,起筆就開始記述作者選取的經典故事
前面所舉的兩個例子——《農夫和蛇》、《塞翁失馬》,都是這種寫法。值得注意的是,前面敘事,後邊寫感悟,整篇文章只寫兩個自然段,是學校作文和考場作文所不能接受的——只要一涉及到正規教育教學,作文至少要寫三個自然段。
(二)強調某一件或幾件小事給自己的獨特感受
先寫事件,但不做具體敘述,要麼概括記敘,要麼採用「有一件小事」、「有一段特殊的經歷」、「有幾件小事」、「有幾個生活畫面」、「有兩個獨特的瞬間」等不確定形式表達。然後拋開具體感悟,用一兩個詞語,強調這件或這幾件事給自己的獨特感受,總領全文,自然引出下面要詳細記述的具體事件。
例如:
1.和周總理面對面相處的時間,合起來最多不過一個小時,但在這短短的六十分鍾里,有三個精彩的瞬間,卻深深地烙在我的記憶里,讓我終生難忘。(事件——和周總理相處一個小時的「三個瞬間」,事件給作者的獨特感受是——精彩、深深地烙、難忘)
2.奶奶去世八年了。每當我想起當初自己那樣對待奶奶,依舊如芒在背,如鯁在喉。(事件——我當初那樣對奶奶;那些做法帶給我的獨特感受——如芒在背,如鯁在喉。)
3.六歲那年,因為家裡困難,我偷了隔壁王奶奶一塊錢。錢雖然不多,但自從那天起,我的背上,註定要終生背負一個永遠無法缷去的十字架。(事件——我偷了隔壁王奶奶一塊錢;獨特感受——背上永遠缷不去的十字架。)
4.有些事,只要做過了,就會一輩子留在你的靈魂里。(事件——有些事;獨特感受——一輩子無法忘卻)
(三)交代某種感悟生成的特定時間、地點,或者獨特的緣由
在尋常狀態下,人的思維表現出一種慵懶的惰性,只有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特定的情景下,人的神經受到充分的刺激,才會突然活躍起來,生成平常從未感受過的感受,發現平常從未覺察到的規律,看到平常從未認識到的本質,產生連自身都難以理解的「頓悟」和「靈感」。交代某種獨特感悟生成的時間、地點或緣由,就可自然引出具體事件,然後借事說理,給人以深刻的人生啟迪。
例如:
1.我真正認識到生命的價值,已經三十二歲,地點是巴黎——一個不起眼的理發店。(交代獨特感悟生成的時間和地點)
2.幸福就是用自己手中的鮮花換取別人的微笑。我明白這一點,是因為十年前跟隨一位朋友去參加元旦聚會,一位陌生人給我要了一碗熱騰騰的小米稀飯。(交代獨特感悟生成的時間和原因)
3.去年秋天,我應邀參加了一次市文化宮舉辦的書畫展。書畫大家的作品和他們通俗的講解,第一次讓我深深地懂得:藝術高度取決於藝術家靈魂所處的境界。(交代獨特感悟生成的時間、地點和起因)
(四)站在人生、生命、事業、國家、人類的高度上,運用比喻,突出「感悟」中決定因素的重要性
任何一種感悟都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制約因素,一個是結果。如:時間就是金錢,制約因素是「時間」,結果是「(獲得或失去)金錢」,又如:謙虛是生命進步的階梯。制約因素是「謙虛」,結果是「生命進步」。強調制約因素,就明確表達了作者的感悟。其中制約因素,又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客觀條件;二是主觀認識;三是具體行為。
例如:
1.人生是一盤棋,缺少了思考,每個參賽選手都必輸無疑。(站在「人生」的高度上設喻,強調「思考」的重要性,暗示作者要揭示的人生感悟——沒有深入的「思考」,就沒有美好的人生。)
2.事業是一片廣袤的原野,可行的目標是良種,辛勤耕耘是雨露,和諧的人際關系是陽光,離開了良種、雨露和陽光,再肥沃的土地也將一片荒蕪。(站在「事業」的高度上設喻,強調制約因素——「可行的目標」、「辛勤耕耘」、「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性,暗示作者要揭示的人生感悟——只有確立切實可行的奮斗目標,付出艱辛努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事業才能飛黃騰達)
3.幸福是一條河,幸福的源頭是冰山。沒有愛的陽光普照,冰山就不會融化,幸福之水就會枯竭。(站在「幸福」的高度上設喻,強調制約因素——「愛」的重要性,暗示作者要揭示的人生感悟——只有無限地付出愛,才能獲得更多的幸福,一個吝嗇付出愛的人,結局只能是凄涼和痛苦。)
(五)運用比興或類比手法,將感悟寓於中心事件之外的幾種意象及其關系之中
「黃金不足赤」,能夠蘊含「每個人都有缺點和不足,不能求全責備」的人生感悟,「白璧有微瑕」、「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也能蘊含同樣的哲理。當作者想藉助某個人的所做所為揭示某種人生感悟的時候,在文章的開頭,就可以拋開這些具體的事,藉助其他意象以及意象之間的關系,隱性、概括地表達這種感悟,作為文章的開頭。
例如: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最後一句是作者要揭示的獨特人生感悟,可寫,也可不寫。不寫,是運用類比法開頭;寫了,則運用的是比興法開頭。比興法的比就是「類比」)
2.點錯一位小數,相去正確十里;馬虎一個符號,痛失深造機遇;錯愛一個小人,親近淚水一生。(要揭示的哲理是:有些看似非常小的錯誤,將決定性的影響全局,藉助小數點、正確結果、符號、大學、小人、淚水這些意象以及意象之間的關系,將要揭示的哲理,隱形表達出來)
3.蓮出淤泥不染;玉隱荒山不卑;月行陰雲不晦。(作者藉助核心事件要揭示的人生感悟是:對人生能夠起決定影響作用的,不是惡劣的環境和缺失的客觀條件,關鍵在於自身的心性。開頭藉助蓮花、污泥、污染、白玉、荒山、卑微、明月、陰雲、晦暗這些意象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將要揭示的感悟隱藏起來,作為文章的開頭。)
比興手法,是先類比,最後一句把作者要揭示的感悟直接闡述出來。如果只做相似比較,不闡述具體感悟,則是類比寫法。一般情況下,都有寫三句。
四.主體部分的常見寫法
(一)寫好主體部分的前提
1.明確感悟的兩種表現形式
一是理論認識層面——指出如何認識客觀世界才是正確的。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簡入繁的。隨著社會的進步,人的年齡增長和經驗的增多,人們對各種事物、現象、問題不斷進行分析歸納總結,總會生成不同於前人、不同於他人的理論認識。這種理論認識,包括實物的本質、共性、差異、做事規律等,這是感悟的第一種表現形式。比如:人類是從猿人進化來的、恐龍滅絕是由於地球板塊運動導致地質環境惡化造成的、資本主義的內涵就是人剝削人、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產生、發展、高潮、衰敗、消亡的過程;萬事開頭難;經常撒謊,必然失去別人的信任;做事馬虎,結果必然失敗等等。
二是社會實踐層面——指出採用哪種態度和方法去實踐才是正確的。做一件事,有多種態度、多種方法,指出哪種態度是正確的,哪種態度是錯誤的,哪種方法是正確的,哪種方法是錯誤的——對人的行為進行正確指導,這是感悟的第三種形式。例如:做事要聚精會神,不能三心二意;要用積極的心態來買對生活中的挫折;做人要謙虛;做事要重視宏觀規劃,更要注重細節等等。
2.明確寓感悟於事,通過事件表現感悟的寫作原則
一篇感悟類的寫人敘事文章,要麼先寫事,然後把事件中蘊含的哲理揭示出來;要麼單一敘事,讓讀者通過對事件的閱讀和思考,感悟事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無論哪種寫作形式,作者在敘事過程中,都要先將要揭示的人生感悟,寓於敘事之中,並通過一定的技法,讓讀者能夠明顯地感受到這種隱含的哲理。否則,寫出來的文章,就會出現兩種常見情況:一是前面敘述的事件和後面揭示的哲理之間,沒有絲毫聯系,讓人感覺事理「兩層皮」,生硬地捆綁在一起。二是前面敘述的事件和後面的揭示的道理,有一點聯系,但聯系不緊密,似是而非,牽強地捆綁在一起。這也是感悟類作品必須突破的難點。
(二)寓理於事的敘事方法
1.羅列多種同類現象
事物的規律、共性,是從多種現象中歸納總結出來的,自然羅列三種、三種以上同類現象,就將作者感悟之理寓於事件之中。
例如:
1、冰,充分加熱化成了水;木,充分加熱會發生燃燒;火葯,充分加熱會發生爆炸。(不同事物、相同條件、不同結果)
羅列三種物質在相同條件下,出現不同的狀態,自然就將「對事物進行充分加熱,會改變物體的狀態」這一規律寓於敘事之中。
2.甲發表了幾篇文章,受到文學界的好評,他便認為自己是當代最著名的作家,不再研究文學理論,也不再進行更多的創作實踐,從此之後再沒有優秀作品問世。乙搞水產養殖,每天深入專研各種養殖技術,獲得了養殖大豐收,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被同行稱為「魚王」,他喜不自禁,自認為所有最先進的養殖經驗和方法自己已經悉數掌握,每天遊走於酒肆舞場,不想,一種新型傳染病襲來,他從未見過,束手無策,不到二十天就將十幾年創下的基業付之東流。丙熱衷於書法,精心習練七年後,一舉獲得全國最大的書法獎項「杏花村杯」青年組特等獎。捧得大獎以後,他覺得自己已臻書法藝術最高境界,每天到處遊走講學、現場演示、做評委,時間沒過兩年,就被很多後起之秀遠遠拋在後邊。(人物不同,從事的行業不同,前期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然後都目空一切不思進取,最後都走向敗局)
羅列這三個同類事件,就將「無論原來取得了如何突出的成就,只要驕傲自滿,目空一切,必然導致最終失敗」這一感悟蘊藏於敘事之中。
3.李婉的一生似乎註定寫滿悲劇色彩。年輕時讀書,資質聰穎,一學就會,然而大學考試,因為一個符號之差,與大學失之交臂。人到中年,開了一個花炮場,生意興隆,因為隨手丟了一個煙頭,導致工廠爆炸,一次賠光了所有利潤。年近花甲,在家照看小孫子,孩子得了感冒,他給孩子錯服了一片蟑螂葯,孫子命喪黃泉,他也鬱郁而終。(人物相同、時間不同、做事不同,做事不嚴謹不注重細節的行為方式相同,每次都出現巨大事故的結果相同)
羅列一個人做的三個同類件事,就將「做事不嚴謹、不注重細節,必然付出慘重代價」這一人生感悟寓於敘事之中。
【注意事項】這種寫法必須選擇同類事件,事件的總數必須確保3件,也可以略多一點,比如4件,但也不能太多,超過4件就會給人以啰嗦冗長的感受。
2.正反現象(事件)並列羅列
未完待續
❸ 求 底線 800字作文,縱向展開議論
寫法指導 學習縱向展開議論 。
一.議論文縱向層進式結構的基本特徵
層進式結構即文章各層次之間層層深入、步步推進的關系,各層的前後順序有嚴格要求,不能隨意改動。這是議論文經常使用的一種結構方式。
一般說來,一個有社會意義的問題的提出,一種傾向、一個觀點的形成都有其歷史的原因、現狀的原因和將來的原因,探討這些原因,就構成了論證的縱向角度。
所謂縱向論證聯系,是指總論點、分論點和小論點之間的邏輯論證順序,以及分論點之間,小論點之間的邏輯論證順序。議論文內容之間的縱向邏輯聯系,具體表現為議論文的縱式結構,其特點在於議論文的思想體系是縱向展開的。毛澤東同志指出:「寫文章要講邏輯。就是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講話的結構,開頭、中間、尾巴要有一種關系,要有一種內部的聯系,不要互相沖突。」(毛澤東;《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第217頁)只有恰當處理議論文內容的縱向邏輯聯系,才能使議論文有嚴謹的結構。
一篇議論文為了闡述總論點,要列出幾個分論點,每個分論點擴展為一個部分,各個分論點之間,各個部分之間,應有內在聯系。每個分論點又分為幾個小論點,每個小論點又擴展為一段,各個小論點之間,各個段之間,也應有內在聯系。這樣,全篇議論的縱向邏輯聯系便體現出來了,並且相應地形成了議論文的完整體系和嚴謹結構。
層進式的基本結構是「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文章的各個層次之間,環環相扣,步步深入.或從現象到本質,或從原因到結果,或從一般到特殊等等。層進式比並列式和對照式更能體現思維的縝密,能使文章更靈活,更具有個性化色彩。
二、 縱向層進式結構的三種基本格式與運用舉例
(一)將中心論點進行分解,分成幾個分論點,這些分論點之間的關系是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層次間可用諸如「不僅……而且……」「……況且」等關聯詞語過渡,同時又以此反映層次間遞進的關系。例如:
嚴於解剖自己
1、要不斷進步,必須無情地「解剖我自己」。
2、論述如何才能「解剖」好自己。
①對自己要有自知之明。(這是「解剖」好自己的前提。不了解「病」在哪裡,就無從下刀。)
②光有自知之明還不夠,還要勇於自我批評。(這是解剖好自己的途徑。要敢於下刀,不然,就無從去「病」。)
③自我批評的勇氣來源於對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這是解剖好自己的關鍵。不掌握開刀的規律,刀就開不好,也就難以真正去「病」。)
(二)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安排論證結構,即圍繞中心論點回答三個問題:①是什麼,②為什麼,③怎麼辦。例如:
專心致志 方能成功
——讀《弈秋》有感
讀罷《孟子•弈秋》頗有感觸。二人學弈,其一人專心致志;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其結果可想而知。其實,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看似簡單實質深刻的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專心致志,否則一無所成。
迄今為止唯一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有一次在進行提煉鐳元素的研究時,她的同學在她身後壘起十多張椅子她竟毫不覺察。做事到如此專心的地步,令人稱嘆。可以說,居里夫人的成功也許有許多因素,但專心致志不能不說是她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寫作詩文有許多是在「三上」:馬上、枕上、廁上思考成熟的。南宋著名學問家朱熹治學要求自己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現代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要求自己「三此主義」:此身、此時、此地。這里「三上」「三到」「三此主義」,都有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一心一意,集中精力,也就是專心致志。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他們沒有此種專心致志的品德,能成為大學問家嗎?
也許我們大家都還記得小時候聽過的「小貓釣魚」的故事:小貓釣魚時,一會兒捉蟋蟀,一會兒種蝴蝶,最後連一條魚都有沒有釣到。其實,這個故事同《孟子•弈秋》闡明了同樣的道理:做事如果不專心致志,將一無所成。
那麼,怎樣才能專心致志呢?我以為,首先要熱愛這項事業。非此,無動力,更談不上專心致志。運動員在訓練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跌打滾爬,幾多汗水幾多傷。沒有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熾熱的愛,是很難一心一意做到底的,更談不上站在世界冠軍的領獎台上。其次,還要有不怕挫折、鍥而不舍的精神。貝多芬成了音樂家後,失去了聽覺,但他卻「扼住命運的咽喉」,鍥而不舍,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創作,被譽為一代「樂聖」。如果沒有此種對音樂和旋律的專心致志,也許早已躺在安樂椅上坐享其成了。
今天,我們所置身的世界五彩斑斕,我們所生活的環境誘惑頗多,我們做任何事都要熱愛這項事業,都有要有不怕挫折、鍥而不舍的精神。我們唯有專心致志,才能成功。
評析:
作者用層進式結構形式,先提出「做任何事要專心致志,否則一事無成」這一論點,接著分析「專心致志」的必要性,然後綜合起來,提出解決的辦法,層次清楚。
(三)針對某些不好的現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產生根源,指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即「擺現象 ——析危害——挖根源——指辦法」的格式。例如:
給愛一點空間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即將步入婚姻殿堂的女孩問她的母親:「怎樣才能使愛天長地久?怎樣留住愛人的心?」母親無語,她默默地彎腰,從沙地上捧起一捧沙子。她雙手平攤,沙粒在她的掌中穩穩而立,一滴也未漏出。突然,母親雙手緊握,用力擠壓掌中的沙子,許多沙粒從她的指縫間滑落。當她再次向女兒攤開手掌時,掌中的沙粒已所剩無幾了。她望著驚訝又疑惑的女兒,說:「給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一個自由的空間,過多的愛和壓力會使愛窒息」。
聽完這個故事,我沉思良久。愛是沒有錯的,但愛的方式卻各有千秋。不能否認有些愛的方式只能給你愛的人帶來禁錮和傷害。
報紙上曾經多次報道過「巨型嬰兒」的故事。一對夫婦中年得子,異常興奮。對孩子千嬌萬寵,一直讓他睡在搖籃里,不管孩子實際年齡是多少,還把他像嬰兒一樣呵護著。不料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奪走了夫婦倆的生命,當警察走進他們的家時,被一個躺在巨型搖籃里的「巨型嬰兒」驚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處理這個已是青年的「嬰兒」。他既不會自己走路也不會自己吃飯,自理能力為零,不知如何走完剩下的大半人生。夫婦倆愛孩子,這無可厚非,但他們如此溺愛他,卻毀了他本該燦爛美好的一生。孩子如同美麗的鮮花,把他們放在溫室中培養,雖然避過了風雨,卻使他們越發嬌嫩,不小心受到一丁點傷害,就謝了。而真正經歷過風雨的野玫瑰,卻能在惡劣的環境中昂首屹立,常開不敗,絢麗多姿。那麼,深愛著孩子的父母呵,何不給孩子一個空間,一次機會,讓他們自由的穿越風雨,展翅九天?
據說,鷹都在懸崖上築巢,巢中先鋪一些荊棘,然後再鋪大量的柔軟的乾草,以免傷到小鷹。當小鷹慢慢長大後,老鷹就漸漸拿去乾草,小鷹自然受不了刺痛,都退到巢邊,這是老鷹就把她的孩子們推下山崖,迫使它們自己飛起來。求生的慾望使小鷹們撲騰著起飛,從而學會了飛翔。我們難道能說鷹媽媽不愛小鷹嗎?不!她是愛孩子的。正是因為愛,才不得不用這種方式讓它們在殘酷的生存環境中盡早自立,展翅九萬里,一躍上青天。
有人曾說:「自由是愛的空氣,禁錮會使愛窒息,賜予是愛的雨水,泛濫會把愛淹沒。」不要用熱烈的心炙烤鮮花,因為這樣它會凋謝,不要強加給琴弦一個它不能承受的力道,因為這樣它會斷掉。給愛一點空間,讓你愛的人在愛的滋潤下健康成長!
評析:
本文典型地運用「擺現象 ——析危害——挖根源——指辦法」的格式,逐步深入,從而揭示愛需要空間和自由。思路清晰,邏輯嚴密,語言流暢。
三、請以「幸福」話題為文,運用縱向並列結構
幸福是一種感覺,幸福是一種心境,幸福是一種體驗,作家畢淑敏還說幸福需要提醒。幸福是清閑無事,幸福是艱苦創業;幸福是書山尋寶,幸福是親近自然;幸福是攫取與佔有,幸福是互助與奉獻;幸福是父親遞來的一頂草帽,幸福是媽媽傳出的一聲呼喚,幸福是朋友捧上的一束鮮花……幸福究竟是什麼,怎樣才能擁有它?
請以「幸福」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文章。文題自定,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文題詮釋:
幸福是如此地令人神往,卻又如此地被人忽略;幸福常常是觸手可及,卻又被人視作縹緲虛無;幸福是那麼急切地扣擊著我們的心門,可是我們卻老是渾然不知,還緊鎖心門。有道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恐怕是當代人、特別是當代青少年的一大通病。擬題者給出的話題「幸福」,雖然不大新鮮,但是極有現實針對性:讓廣大考生正視幸福與不幸,珍視幸福,學會創造幸福,從而形成正確的幸福觀。通過植一顆幸福的種子在青少年的心田,給他們的人生大樹源源不斷地輸送精神的養料,永葆生命的枝繁葉茂。可以這么說,「幸福」與生活息息相關,與情感心心相印,與成長環環相扣。這是一個具有良好思想導向、易於動筆寫作的好題目。要寫出好的作文,須得從以下方面著力:
一、擬題:圍繞一個中心。話題作文選材、立意范圍非常寬泛,在教學過程中,不少學生容易出現寬泛無度、偏離話題的情況,有的同學甚至從擬題開始就偏離了話題。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就要從擬題開始:緊緊圍繞話題這個中心,擬出切合話題的標題。直接以話題作為文章的標題固然不錯,但是范圍太廣,容易出現題大文小和重復泛濫的問題。簡便易行的方法就是,以話題中心詞為主,在其前後添加若干詞語,組成一個短語作為標題。比如,「幸福家庭」、「五彩的幸福」、「幸福在哪裡」、「創造幸福」、「幸福的回聲」、「我奮斗,我幸福」,等等。由於標題的指向性非常清楚,比較容易打開思路,扣題作文。
二、切入:兼顧兩個角度。每個話題,都好似錢幣,都有正反兩個方面。比如,「幸福」是正面,「不幸」就是它的反面。從這兩個角度切入,都是切題——通過展示不幸者的經歷,議論不幸產生的原因,提出幫助不幸者戰勝不幸的建議,從而到達呼喚幸福、共同幸福、創造幸福的目的,不就是對話題的演繹與表現么?從一定的角度講,反面切入也是一種創新出奇的方法。
三、立意:思考三個問題。文章立意,應該思考「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三個問題。圍繞話題,拋開 「是什麼」的話題,思維直奔「為什麼這被視作一種幸福」、「怎麼樣提高我們的幸福指數」等問題,層層深入,立意能以深見長。另外,拋開單方面、直線型的立意方式,找出「幸福與創新」、「幸福與奉獻」等關系發表高見,也能別具一格。
例文評析
思維,請守住幸福
高考考生
時間是一隻神奇的手,推動著歲月的輪回更替。我們駕一葉扁舟於人生的江渚之上,尋覓傳說中的幸福。
厚厚的史冊中,從未缺少幸福記錄:劉邦是幸福的,因為他勝利了;武則天是幸福的,因為她執政了;楊國忠是幸福的,因為他有權了。然而,項羽是痛苦的,因為他慘敗了;唐中宗是痛苦的,因為他被廢了;杜甫是痛苦的,因為他失望了。於是,時間追問歷史:「幸福何在?」我迎著時間在現代的荒原上吶喊:「幸福在自己心中!」
世間萬象,無所不有。幸福,只有用心體會的人才能擁有。每件事的前面都有一扇雙面鏡,從這面看,很好看;另一面看,醜死了。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機會,你選哪一面?幸福其實在於自己的把握。對著丑的一面,你萬般痛苦,忘記了鏡子可以翻過來,於是,幸福與你只是一鏡之隔,卻遙不可及。而有些人註定是幸福的,因為他們看到醜陋時會翻看鏡子的另一面,於是,幸福就屬於他們了。
貝多芬就是一位會看鏡子的人。當有人問他是否為失聰而痛苦時,他說:「不,我很幸福!因為我僅僅失去了六分之一!除了耳,我還有眼、鼻、嘴、手、腳。」還有六分之五,這就是貝多芬從鏡子另一面看到的幸福。
有時候,不幸只是「塞翁失馬」,要看到「焉知非福」的另一面。
求幸福,就要有點阿Q精神。魯迅筆下的阿Q,是一個被辛辣諷刺的對象。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容易滿足、善於自我開解的阿Q也是幸福的。
面對死亡,是恐懼不已,還是坦然笑迎?尼克松知曉自己患了癌症以後,竟微笑著這樣詮釋死亡:「酒吧打烊時我就離開!」這簡直就是一個「阿Q」,一個美國版「阿Q」。在余留的生命中,他依然很幸福。
幸福,似乎很難定義。其實,幸福就是一種思維方式。選擇了正確的思維方式,你就選擇了幸福快樂。
歷史的千年余輝搖落了那些花季雨季,我們不妨把或深或淺的記憶放進日記,把或多或少的往事交給歲月,選擇一種正確的思維方式,不再因外界的風聲鶴唳而瑟瑟發抖,不再因世間的榮辱得失而錙銖必較,不再因生命的倏忽飄逝而惆悵莫名——人生因此快樂、因此幸福!
簡評:
這是一篇發揮充分的聯想,組織豐富的材料,論證生動嚴密的作文。作文圍繞著「幸福取決於正確的思維方式」的核心論點,分為兩層主體內容:辯證的看待事物就能獲得幸福和易於滿足、善於自我開解就能獲得幸福。兩層主體內容互不雷同。第一層主體內容運用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第二層主體內容運用一般的分析論證方法。
作文開篇就設立了「尋找幸福」的探求目標,然後列舉劉邦、武則天、楊國忠和項羽、唐中宗、杜甫等人的例子,以反思「勝者王,敗者寇」的幸福觀引出「幸福在自己心中」的求證。接下來,作者深入一筆,以「雙面鏡」為喻,形象的闡述了「幸福取決於自己怎麼看」的道理,將「幸福快樂」與「思維方式」的關聯揭示出來。再通過兩種不同選擇的對比,鮮明的展示了「思維方式決定著幸福感受」。為了進一步證明,作文舉貝多芬「由不幸中體會幸福」的事例為證。然後,文章進一步深入,以對「阿Q精神」的積極理解來具體解說什麼樣的思維方式能使人獲得快樂幸福,並以尼克松樂觀面對死亡的事例加強論證。文章舉證豐富,論證得法,表現了作者較為豐厚的學識積累和比較深刻的認識。
❹ 怎樣才算做到仁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❺ 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解答的有效性
一、教師要有創新意識,改進教學方法
教師要有改革創新的意識,樹立體現課改精神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要學習和掌握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要有豐富的學識和深厚的專業知識,要有較高水平的業務素質和教學技能。要有一顆尊重學生、熱愛學生的美好心靈;要有博採眾長、虛懷若谷的高尚品格,要有善於思考、奮發進取的創新意識,要有善於總結經驗、不斷進行自我反思的進取精神。教師要改進課堂教學內容,由傳統的單一傳授知識,改進為知識和方法並重。
傳統語文課堂教學過分注重傳授給學生知識,幾乎把課堂教學內容定性為:知識。總是羅列了一大堆語文知識點,這也要那也要,整節課塞得滿滿的,學生厭倦,教師勞累。還經常抱怨課教不完。所謂的沒上完,就是知識沒傳授完罷了。這就好比給學生「魚」,雖然可以喂飽學生,但卻不得體現「過程與方法」。這就要改「給魚」為「給法」,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及學生中心理論代表人物羅傑斯主張「學會學習」。可見學習方法的重要性。
因此,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應包括知識和方法。由注重知識,改為知識和方法並重。在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中學方法,再運用已有方法自主學習和獲取知識。尤其要特別重視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教學中要不斷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獲得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養的方法。正如教學生打魚,不直接給「網」、給「船」,而是要教會學生怎樣「織網」、怎樣「造船」,怎樣「打魚」。讓學生掌握「捕魚」的方法,鍛煉培養學生運用方法去捕「魚」的能力。這樣,學生掌握了學習語文的方法,今後的終身學習就有了支柱。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結合文體的特點,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閱讀方法。
例如,結合《在山的那一邊》、《金色花》(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等現代詩歌教學,重點進行朗讀訓練,教會學生朗讀的技巧、方法,學會處理停頓、輕重音、緩急、揚抑、悲歡等。學會藉助語音、語調及肢體語言等方式方法表達感情。閱讀詩歌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誦讀,反復的讀,即能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詩歌閱讀教學中,就要以朗讀為重頭戲,促進學生感悟意象並體驗情感。再如,結合《春》、《風箏》(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等散文教學,教會學生整體感知及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抓住散文的線索,尋找散文的「散形」和「聚神」點,藉助重點語句和精彩語段,歸納概括文章內容大意,進行整體感知,感受散文的「神」。再如,《中國石拱橋》(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等說明文教學,重點就要放在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抓住「橋」的哪些特徵,介紹趙州橋時按照什麼順序,採用什麼方法來介紹中國的石拱橋的。這三大方面是閱讀和理解說明文的鑰匙,因此,說明文教學就要注重引導學生抓住事物的特徵,理清說明順序,了解說明方法。再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學會閱讀的幾種方式:瀏覽、略讀和精讀;默讀與朗讀;速讀等。
同時,還要提高閱讀效率的方法。例如,「抓文眼」就是一種簡便有效的方法。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背影》、《台階》、《老王》三篇文章的教學,其中的一項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文章的一種方法,即抓「關鍵性語句」或「抓文眼」。「抓文眼」能有效提高閱讀能力,是學生快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重要方法。要提高學生的這種能力。那麼,在教學《背影》的過程中,就要重視指導學生閱讀中抓住關鍵語句,引導識別,體會作用。從整體來說,體會抓住全文的文眼:「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一句,及幾次的「背影」語句。從片斷來說,文章第六段是重點,要深入理解和體會此段的內容和情感,可以藉助抓幾句「文眼」。這一課學完後,接下來的《台階》和《老王》兩課,就要引導學生運用這一方法來閱讀。《台階》中抓住「台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句,《老王》中反映幾件事的句子。當然,以後的許多文章都會有,如《陋室銘》(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全文「文眼」:「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句,凡此等等,在適當的機會,就要提醒或檢查學生是否已學會了此方法。
二、激發興趣,開發有效課堂的源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不竭的動力,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素質的源泉。有源之「水」長流,興趣就如學習語文之「源」,因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願學、樂學、勤學語文,改變他們被動學習的局面,最好的辦法就是激發其學習語文的興趣。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是優化課堂教學效率的內在因素。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注重激發與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譬如,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導入激趣這一環節,以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體驗。這樣教與學就能得到了和諧的發展,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就會隨之大幅度提高。具體可以通過採取引用既膾炙人口又發人深省的名言警句,合理而精當的設置懸念,精彩、高超、新穎、別致的課堂導語,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的故事,形象直觀的演示、板書、圖畫影視多媒體教學等教學方法,使每一節課都能給學生一種新奇,一種學習的沖動,讓他們感受到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富有激情與想像,從而自然地激發學生深入了解文本的興趣,以實現課堂教學的過程的有效與高效。
只有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發語文有效課堂的源動力,引起師生情感的共鳴,使學生願學、樂學、勤學語文,才能達到了「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從而使課堂呈現出五個變化:變「教師為本」為「學生為本」,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與引導者;變「師道尊嚴」為「平等、和諧、民主、互動」的師生關系,師生在教與學中共同感悟、共同體驗;變「聚焦式」教學為「立體型輻射型」教學,營造課堂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場面;變「被動接受知識」為「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變「知識傳授」為目的為「全面提高學生能力、提升學生素質」為目的,對學生作出動態的、發展性的評價。
三、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採用探究式學習方式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置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余文森認為,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彼此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比如說指導學生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語文「綜合性」的寓意有兩點:一是聽說讀寫融於一體,尤其是把寫作與口語交際滲透於綜合性學習之中,中心內容是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提高書面表達能力與口語交際能力;二是突出學習過程中的探究性,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篩選信息與研究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指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教師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個活動階段應該做什麼。基本原則是:教師精心設計學習情境,學生明確任務,有組織、有章法地開展活動。「語文綜合性學習」重在學習過程而非學習的結果;重在知識能力的綜合運用而非掌握知識的多少;重在親身參與獲得的感悟和體驗,而非接受別人傳授的經驗。
四、有效訓練,夯實基本功。
新課程標准實施後,語文重視了學生的體驗、感悟,但決不能忘記訓練這項基本功。我們要看到以往的語文教學中,一些機械枯燥乏味使得學生對語文學習喪失信心的訓練,但是,我們不能就此認定,語文教學就不需要訓練,這其實是矯枉過正的做法。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猶如游泳,如果不把學生拋入水中去嗆幾口水,去實際訓練,只在岸上指手畫腳,任你如何比劃,恐怕幾年下來,學生還是一個旱鴨子。要體現新課標提出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實踐「三維目標」思想,語文課堂就要扎扎實實地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我們在反對高消耗的應試訓練的時候,把語文學習應有的訓練也當作一盆臟水一樣潑掉了。這真是可惜!比如,有的學生字寫得七歪八扭,書讀得支離破碎,說話像蚊子嗡嗡叫,作文更是詞不達意、別字連篇、語句不通……這些都必須要旗幟鮮明地加以訓練。否則,語文素養的達成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就以「小組討論」來說,它可謂是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要做到扎實有效首先要設計好「討論」的程序:(1)出示教師事先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的或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設計的貫穿全文的有討論價值的問題。(2)學生根據問題各自安靜閱讀文本,思考。(3)小組展開低聲討論,先由組員輪流闡述自己觀點,組長記錄,再由組長組織討論修訂代表本組的觀點寫好發言提綱。(每一次教師只選擇其中一組全程參與和指導)(4)小組推選代表上台發言。(5)教師點評、總結。這當中的論題,應該是有討論價值的。盡管沒有標准答案,但必須是有利於學生思維素質和思想素質養成的。其次「說」要「說」得好,先要有充分的閱讀和思考,形成個人觀點,還要認真傾聽,聽明白了他人的觀點之長才得以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聽出了他人的不同理解才得以言之有物地據理力爭。再者是「寫」,將小組觀點有機結合簡練概括下來,共同斟酌推敲表述的詞句。這就是語文教學綜合訓練的基本功,這一過程要逐一落實到位,才能體現合作學習效果。
總之,語文有效課堂教學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只要我們能立足課堂,立足學生,不斷學習、實踐、反思,為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提供空間和機會,培養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語文,實現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質量的互動,我們一定能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❻ 顏淵對老師孔子的學說如何評價
「好學生」顏回
顏回(字子淵,又稱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在孔子所親許的「孔門十哲」中,顏回居於首位;在《論語》中顏回被提及的次數不是最多,但卻是受「表揚」最多的一個。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時間的腳步走過了兩千多年,但孔老夫子對愛徒這發自內心的稱贊仍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大凡受過中學教育的國人都知道在兩千多年前有這么一個品德高尚的顏回。粗茶淡飯,簡屋陋巷,生活的清苦貧窶並沒有改變他對生活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顏回的才華,要擺脫貧窮,過一種還算過得去的「小康生活」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他不願放棄向老師學習的快樂,更不願放棄自己的人格理想與處世原則。我想,這樣的「知足常樂」才算得上真正的高境界。於是「陽光男孩」顏回成了後世身居陋室、身處貧境的知識分子心目中的精神偶像,「君子固窮」成了聊以慰藉那些暫時棲身於寒枝的寒士們孤苦零丁心靈的靈丹妙葯。
顏回是謙謙君子,「願無伐善,無施勞」,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這需要怎樣的修養才能做到啊。把名看得淡淡的,認認真真做人,踏踏實實做事,說起來容易,真正能落實在自己的舉手投足中的往往鮮有其人。天地旋轉,乾坤位移,顏回如果生活在今天,恐怕會陷入深深的困惑中。我們這個時代講究的是包裝、是自我推銷,講究的把成績說足、把優點講夠,甚至是把不是當理說,這樣你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挺然「秀」出。「無伐善,無施勞」是不開竅兒,是迂腐,是傻冒兒。
在待人處世上,顏回曾說:「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韓詩外傳》)他以仁愛、誠信之心,以寬宏的心胸,深得孔子及同門的稱贊和愛戴,孔子說:「自吾有回,門人益親。」有這樣的弟子來和諧眾弟子的關系,孔子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政事與教學之中了。
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從不拿別人出氣,不犯同樣的過錯。這看似很一般般的幾個字,真正做起來很不容易。你想啊,自己正處於情緒低潮期看啥啥別扭,或者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正煩著呢,或者自己有不開心的事如職稱沒評上、勞模沒當成等等,擱誰都得找個出氣的渠道,發些無名火,罵些無名街,保准有倒霉蛋被「火」燒到。「不遷怒,不貳過」需要的是高深的修行和定力。從這個意義上評價顏回,顏回可算得上自我心理調節的高手。有了煩心事、鬧心事,不能怒及他人哪怕是自己最親近的人,就只能自己給自己開心,來點兒「精神勝利法」,楞是能從不吉利的圖像中看出點「大吉」「上利」來,要不,還不把自己憋屈死?至於「不貳過」,同樣也是知易行難的事,需要事事用心,時時提醒自己,在對所犯之「過」的反思與警戒中提升自己。事實上,顏回還真沒犯過什麼錯兒,孔子這么評價顏回主要還是說給活著的人聽的,更具體地說是說給問話者魯哀公的,國君「不遷怒,不貳過」就會君臣和諧,朝政無失,從而天下大治。
顏回做事很有韌勁兒,也就是常說的「持之以恆」。「其心三月不違仁」,他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內不違背仁德,更主要的是讓自己的待人處事的節拍准確地落在「仁」的旋律上,「三月不違仁」的背後其實是顏回的自我砥礪,他追求的最高境界則是讓「仁」成為自己日常言行的「下意識反射」。
顏回被孔子評價為「德行科」的高材生,有很多人便想當然地誤認為,顏回只是品行高潔而已,別的方面未見得有多出色。其實,在孔門四科中,德行科是排在言語、政事、文學之前的一個綜合科目,德行科的高材生也須在其他各科有一定的造詣。
顏回的「好學」是出了名的,僅《論語》中孔子的贊語就有好幾條。他的「好學」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對所學問題愛尋根究底,以窮其「目」;一是思悟闡發,強調學、思、精、博、通,活學活用,融會貫通,以求有所創新。比如顏回曾向孔子請教怎樣才算做到了「仁」,孔子答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回對這樣的回答顯然感到有些不夠解渴,於是追問:「請問其目?」在得到老師「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回答後,顏回很愜意地對老師說「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要把老師的教誨作為自己行動的准則。顏回的「問」涉及面很寬,《孔子家語》中有顏回問「成人之行」、問「君子」、問「小人」、問「朋友之際」等。尤其可貴的是,顏回對這些問題常常能有所發揮,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孔子稱贊他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子家語》還記有一段顏回與魯哀公的對話,對話是從談論當時最有名的馭馬手東野畢的馬開始的。顏回說,東野畢的馬「必役」(即肯定會逃走), 魯定公則認為顏回對東野畢有偏見,後來聽了掌管畜牧的官員的匯報,證實顏回的判斷正確後,又與顏回進行了深入的交談才明白其中的道理。顏回認為東野畢的馭馬技能雖然比較高明,但他不能像造父那樣「不窮其馬力」,遠未達到盡善盡美的境地。顏回「諷諫」道:「帝舜巧於使民,造父巧於使馬,舜不窮其民力,造父不窮其馬力,是以舜無佚民,造父無佚馬。」「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馬窮則佚,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不管是馭馬,還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則就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這段對話的具體時間無法確定,想來應是孔子任大司寇前後的事。其時顏回也只有二十五六歲。顏回對東野畢之馬所做的若神契的預測令魯定公欽佩不已,顏回借評價東野畢的御馬的得失「諷諫」魯定公,則又顯其政事、言語方面的才能。而孔子卻認為這才是真正的顏回,一個全面發展、而又能學以致用的出色學者。
顏回聰敏過人,虛心好學,使他較早地體認到孔子學說的精深博大,他對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師之情。他以尊崇千古聖哲之情尊崇孔子,其親若父與子。《論語·子罕》記載: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老師的道德品德學識,越抬頭看,越覺得它高明;越用力鑽研,越覺得它深奧。看著它似乎在前面,等我們向前面尋找時,它又忽然出現在後面。老師的道雖然這樣高深和不易捉摸,可是老師善於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知識來豐富我們,提高我們,又用一定的禮來約束我們,使我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我已經用盡我的才力,似乎已能夠獨立工作。要想再向前邁一步,又不知怎樣著手了。顏回曾感嘆:「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子罕》)崇敬老師,是因為對老師人格學識的真正的理解,而不是盲目地吹捧,因而後人評價說:「顏淵獨知孔子聖也。」(《論衡·講瑞》)
顏回既能深得老師思想學說的精髓,又具有超出其他弟子的胸懷,尤其是在身處窮途的情況下,他仍能給老師以精神上的理解,給老師以心靈上的安慰。在這一點上他要遠遠高於自己的師兄子路。孔子與眾弟子在陳絕糧,很多人病了,不能走路,此時子路「有慍色」滿臉惱怒,「君子亦有窮乎」的發問道出了心中的疑惑,像老師這樣注重道德修養、心懷天下的人無論如何是不應該有這樣的磨難和困窘的。莫非老天真的不長眼睛?子路不理解老師內心的苦楚,50來歲的人了,卻一點兒也不知體諒老師的難處,率直倒是率直,老師卻仍然無法開心釋懷,要知道老師也不想做個空懸無用的「匏瓜」,但他的苦水能傾訴給誰呢?別看顏回比子路也小20多歲,但在善解人意這一點上要遠遠勝過子路。《史記·孔子世家》有一段同是記載孔子師徒被困陳蔡時的對話:
孔子曰:「回,《詩》雲:『匪兌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
當時為了堅定弟子們的信念,孔子把弟子們叫到身旁,對他們說:《詩》里說:「不是老虎,不是犀牛,徘徊在曠野,是何緣由?」我的主張不對嗎?為什麼受困在這里?顏回說:老師的主張是偉大的,別人不接受,那是他們的責任。如果我們的「道」沒有修好,這是我們的恥辱;我們的「道」已經完善而不被採納,那是各國掌權者的恥辱。正確的主張不被人家採納,自己仍堅持下去,這才顯出君子的修養。孔子聽了顏回的議論,很是高興,說:好樣的,顏氏之子,如果將來你發了財,我願替你當管家。怎麼樣,這個顏回簡直就是老師的開心果兒。這開心當然不是窮開心,因為顏回真正理解了孔子的君子觀,理解了孔子的自強不息精神的內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追求人生的幾個境界,其中修身是最基本的開始。
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顏回、子路、子貢可以說是孔子三大高足。顏回在學問品德上最受孔子稱許;子路在眾弟子中最勇敢,有多次「護駕」救師之功;子貢則是在囊中充盈後才皈依的。孔子的偉大就在於,在距今兩年五百多年的那個時代,他居然能充分認識到「人」字的豐富內核,盡管他沒有提出諸如「人文關懷」「為了每一個學生」的時髦口號,但他卻實實在在地實踐著「人文關懷」的全部要旨。顏回從十幾歲就跟隨孔子,他的人生志向就是做一個像老師那樣的學者進而成為「通人」,所以他孜孜以求之,俗世的名利、物質的誘惑於他如浮雲,他的心理焦點除了學習還是學習,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耐得住寂寞」。而子路在「學」與「行」的關繫上更看重後者,所以有時有輕視「學」的表現。孔子對二人的要求或曰期望就有明顯的側重:他希望顏回成為一個道德學問上的完人,而子路則成為治理國家的「具臣」。如果像今天的某些教師一樣,來他個天地混沌一鍋粥,後果可想而知。沒有孔子,顏回可能不會有如此的成就,子路恐怕仍然是「卞之野人」,子貢仍有可能是一個只知「利害」的巨賈。人格的魅力,思想的熏陶,如坐春風的沐浴,孔門屋檐下成長著的是姿態各異的秀木嘉林。
有弟子如斯,孔子應該頗感欣慰了吧。但紅顏多薄命,英才常蹇蹇。剛剛四十齣頭的顏回卻過早地和閻王爺握上了手。據《論語·先進》所載:「顏淵死,子哭之慟」,甚至捶胸頓足,連呼「天喪予!天喪予!」顏回的英年早逝對孔子的打擊是巨大的。因為孔子是把顏回作為能繼承自己思想衣缽、能使自己的學說發揚光大的學生。我曾無數次地在心裡設問:如果天假以時間,顏回真的能夠不負老師的期望,成為繼老師之後的第二座高山么?盡管歷史不能假設,盡管人都有可能有這樣那樣的改變,但我還是很快地就給出了答案:會的,一定會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我上面這些羅里啰嗦的文字所能得出的結論只能如是。
❼ 燈謎大全
本是一幫盜賊烏合之眾 4字逢年過節活動用語 元宵小聚
清明前夜說不清 京劇 元宵謎
此時此地 越劇 元宵謎
一夜有喜 電影名 元宵樂
二月 節日紀念日 元宵節
清明前夕約會 節日 元宵節
十五花燈艷,萬人期中彩 金融詞語 元宵獎儲蓄
好歹倒置令心怯 四字慶祝語 元宵佳節
一夜魚龍舞 民俗風俗詞語 元宵燈會
清明前夜析疑案 民俗活動 元宵猜謎
下了一夜圍棋 食品二 元宵包子 清
正月十五晨炊忙 中驪雙珠 元宵·早點·火燒
園牆四面開,窗前小月來 節日 元宵
園外隱約聞猿叫,小橋星月聽蕭聲 節日 元宵
月上園中小寐前 食品 元宵
初夜 節日一 元宵
園里俏聲笑,笑聲漸消,人隱星橋 傳統節日 元宵
園外隱約聞猿啼,星月小橋聽蕭聲 節日紀念日 元宵
清明前夜 節日紀念日 元宵
園里俏聲笑,笑聲漸消,人隱星橋 傳統節日 元宵
一縷月光灑窗前 傳統節日 元宵
園中月露初覺寒 傳統節日 元宵
歸客天涯看月光 節日 元宵 貴
佇立人不見,月光猶迷離 節日 元宵
格格出宮月當頭,遠走之後卻回首 小吃 元宵
❽ 諸葛亮誡子書 翻譯
1.君子的操守,(應該)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朴以淳養品德。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寧靜就不能高瞻遠矚。學習必須靜心,才識需要學習,不學習無從拓廣才識,不立志不能學習成功。沉迷滯遲就不能勵精求進,偏狹躁進就不能冶煉性情。年年歲歲時日飛馳,意志也隨光陰一日日逝去,於是漸漸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會,可悲地守著貧寒的居舍,那時(後悔)哪來得及! 2.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朴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奮發向上,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破房子里,悲傷嘆息,又怎麼來得及呢?(窮廬,亦可解為空虛的心靈。) 3.有道德修養的人,他們是這樣進行修煉的:(夫君子之行) 他們以靜心反思警醒來使自己盡善盡美。(靜以修身) 以儉朴節約來培養自己的高尚品德。(儉以養德) 除了清心寡慾、淡泊名利,沒有其他辦法能夠使自己的志向明確清晰、堅定不移。(非淡泊無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靜,安定安寧,沒有其他辦法能夠使自己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非寧靜無以致遠) 要想學得真知,必須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寧靜中專心研究探討。(夫學須靜也) 人們的才能必須從不斷的學習之中積累。(才須學也) 除了下苦功學習,沒有其它辦法能夠使自己的才幹得到增長、廣博與發揚。(非學無以廣才) 除了意志堅定不移,沒有其它辦法能夠使自己的學業有所進、有所成。(非志無以成學) 貪圖享樂、怠惰散慢就不能夠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發奮向上。(淫慢則不能勵精) 輕險冒進、妄為急躁就不能夠陶冶生性使品德節操高尚。(險躁則不能冶性) 如果年華虛度,任隨歲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隨時間而消磨,(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就會像衰老的樹葉般一片片凋落成灰,變成無用之人,(遂成枯落) 這樣的人對社會沒有一點用處,大多不能夠融入於社會,(多不接世) 只能夠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窮家破舍之中,空虛嘆息,(悲守窮廬) 等到將來那時知道要悔過、改過,卻怎麼也來不及了。(將復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