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學設計的意義是什麼
教學設計的意義: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1)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環境簡介指的是擴展閱讀:
教案設計格式:
一、教學內容,要有章節序號及內容,明示本節課在教材中的位置。
二、教學目標
①目標的設置要包含有知識、技能和情感三個方面,通常有3個左右即可。
②要具體、可操作,只能用於本節課,而不能用於其它課,應具有唯一性。
三、活動主題,用一個片語、短語,或一句話,來表述要做的一件具體事情。
四、活動指導思想,參見《課標》的理念部分,結合本節課的實際內容。
五、教學重點 要准確、清晰。有時常與節的名稱相同。
六、教學難點 應為(這些)學生在本節課中的難以理解和接受的地方。
七、教學方法 學無止境,教無定法。可以寫出本節課中,使用的幾種主要教學方法。
八、教學用具如:計算機、網路、投影機。操作系統、應用軟體。
教學設計優點與不足:
一、優點:有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有利於按教學目標的要求來組織教學。這種理論在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領域中有很大的影響.是教學設計的主流。
二、不足:這種理論設計的教學系統中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往往受到一定限制,難以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理論、五成份目標陳述理論等,對新課程實施中教學目標的製成和如何備課有很好的理論指導作用。
② 課例設計中的教學環境及相關資源怎麼填
教學環抄境是一個由多種不同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廣義的教學環境是指影響學校教學活動的全部條件(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它可以是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而這兩類環境又可作為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存在,並具有各自不同的構成要素。狹義的教學環境特指班級內影響教學的全部條件,包括班級規模、座位模式、班級氣氛、師生關系等。教學環境可以分為物理環境和社會文化心理環境
③ 什麼是教學設計教學目標設計分別從那幾個方面進行系統的分析
教學設計可以分為不同層次和不同階段。從宏觀層面和長期性來看,教學設計可指對一組課題或一門課程,乃至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的設計。這樣的設計可以由學校組織的教師團體進行,也可以由教材編寫委員會進行。從微觀層面和較短時間來看,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之前,針對一個班級或單個教學內容的教學所作的設計和准備。這是廣大教師熟悉的課堂教學設計。從教師使用的廣泛角度出發,可把教學設計界定為: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和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確定教學目標,實施教學活動,對教學效果進行測量和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緊密聯系的三個主要環節。其中確定教學目標是實施教學中最重要、最關鍵的環節。一方面它對教學活動起著導向、激勵和檢測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又是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的重要依據和指標。因此,對教學目標進行分析與設計是必要的也是首要的一項工作。 一、教學目標設計的心理學理論基礎 教學目標設計是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確定合適、良好的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國內外教學心理學家提出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和技術,為我們全面、正確地認識教學目標,科學地分析和設計教學目標提供了理論依據,奠定了可操作的技術基礎。(一)教學目標分類理論簡介 在眾多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論是布盧姆的教學目標分類體系和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目標系統。 1.布盧姆的教學目標分類體系 以布盧姆為代表的美國心理學家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教育目標分類體系,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心理運動(或動作技能)三大領域,每個領域的目標又由低級到高級分成若干層次。 (1)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分類。布盧姆將認知領域教學目標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知道、領會、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六級層次。其中除第一級「知道」外,其餘五級均屬於高層次智力技能范疇。智力技能與知識不同之處在於:它是加工知識的方式,需要學習者在思維中對知識進行組織。 知道(knowledge)是認知領域最簡單的目標,指能夠記住獲得的信息,該目標強調記憶的心理特徵,強調材料本身的特性以及對材料的復述、加工和提取過程。例如,背誦概念的定義或復述原理。 領會(comprehension)是最簡單的理解,主要是指對所獲得的信息的理解。例如,能夠用自己的話描述一個概念的定義或者原理。 應用(application)指能在特定的具體情況下對所學的概念和原理以實際的運用。例如,用某個原理來求解數學問題。分析(analysis)是指能將傳達的信息分解成若干要素或者組成部分,明確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和相對結構。例如,能分析出一個概念所包含的幾層含義或某一數學原理所要滿足的條件。 綜合(synthesis)是指能夠將各要素、部分組合成一個整體,以形成新的形式和結構。它既需要對已知的要素和部分進行操作,也需要對未知的要素和部分進行操作。主要包括創作新產品的能力、融合多種觀點形成新理論的能力、超越現有認識水平的能力、提出新見解的能力、獨創交流成果的能力。 評價(evaluation)是指能夠根據特定目的對材料或者方法的價值作出判斷,亦即對材料或方法符合標準的程度作出質或量的判斷。它處於認知技能的最高層次,包含了以上五種能力中的所有各種要素。 認知目標分類的意義不僅在於為教師確定教學目標、評定教學質量提供了一個依據,同時它提醒我們,在設計教學目標或進行教學評價時,不能只停留在傳授或要求「知道」的水平上,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智力技能。而學生智力技能的培養,不能只局限於理解的水平,還應重視創新能力與判斷能力的培養。 教師按六級水平確定教學目標時,需要注意:①不是一節課的教學就能達到六級水平,而是需要通過精心組織一系列的課堂教學來達到;②由於學科特點及學生年齡特徵,某些教學內容只要求達到一定的水平。如為小學生開設的計算機課,通常只要求能操作計算機,達到運用水平。(2)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分類。情感是對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如喜歡、厭惡等。個體的情感會影響其作出行為上的選擇。情感教學是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克拉斯沃爾(D.R.Krathwool)於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學目標分類,並根據價值內化的程度將其分為五級,每一級均由連續的子類構成。現分列如下。「接受、注意」,指願意接受或注意某一事件或活動。由意識、接受意願和控制注意或選擇注意三個連續的子類組成,意識為始端,控制注意或選擇注意為終端。在該目標中,教師的任務是從始端出發,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並引導其指向終端,呈現學生所喜歡的刺激。「反應」,指樂意參加或主動參與。由反應中的默認(如遵從或順從)、反應的意願(贊成、贊同或自願反應)、反應的滿足三個子類組成。在此目標中,教師的任務是使學生伴隨著滿意感,產生一種愉悅的情緒反應,即達到某種滿足。「價值化」,指將特殊的對象、現象或行為與一定的價值標准相聯系,並以該標准來指導自己的行為,作出對某事的接受、追求乃至奉獻。價值化由價值的接受、偏愛、信奉等子類組成。教學要達到該級的最高水平——信奉,教師要使學生確信所學內容的正確性,堅信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獲得成功。 「價值觀的組織」,即當遇到多種價值觀念出現的復雜情景時,將價值觀組織成一個系統,把各種價值觀加以比較,確定各種價值的相互關系及它們的相對重要性,接受自己認為重要的價值觀,形成個人的價值體系。如,先處理集體的事,再考慮個人得失;先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再玩等。該級由價值的概念化(如試圖識別一個其所欣賞的藝術客體的特徵)和價值體系的組織兩個子類組成。價值體系的組織可能產生一種新價值或更高層次的價值復合體。「價值或價值系統的性格化」,指價值觀和價值系統已形成穩定的、具有個人特點的價值體系。其個人行為是一貫的、泛化的和可以預期的。如學習一貫勤勤懇懇,保持良好的個人學習習慣。該級由泛化心向和性格化兩個子類組成。由於情感教學目標難以用行為變化來說明,因此它不如認知教學目標分類那樣清晰、明確,具有明顯的較為具體的外顯指標,這給客觀觀察、測量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克拉斯沃爾的分類畢竟為我們提供了情感教學目標的發展層次,其層次揭示了情感教學是一個價值不斷內化,最後形成穩定的價值體系的過程。其子類構成的情感發展連續體較為詳盡地描繪了教學過程中情感的細微發展變化,這些都為我們探討情感教學目標提供了借鑒。同時,該分類還啟示我們:①情感是一個價值標准不斷內化的過程,外在的要求標准要變成學習者的內在價值,需要經歷接受、產生反應和認識到其價值(價值化)等連續內化的過程;②情感並不是秘不可言、秘不可測的,該分類對情感發展的連續描繪,為教師完成情感教學的任務提供了方向與途徑;③情感教學是各科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每門學科都應重視相應情感的培養。只有當學習者以積極、肯定的情感參與學習時,「我要學」才會代替「要我學」。克拉斯沃爾的情感教學分類目標揭示了情感發展的全過程及最高教學目標,但與認知教學目標一樣,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不同的教學內容或一切不同年齡的學生都要完成全過程,達到終端。因此,這就需要教師能依據學科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靈活地確定並描述相應的情感教學目標。(3)動作技能領域的教學目標分類。關於動作技能的分類,先後出現了辛普森(Simpson,1971 )的七級分類、哈羅(Harrow,1972)的六級分類、基布勒(R.J.Kibler)的四級分類等。目前還沒有一個一致的廣泛認可的理論框架。但相比較來看,辛普森的分類應用較廣,下面我們就辛普森的分類作簡要的論述。「知覺」,指了解與某動作技能有關的知識、性質、功用。「定向」,指對活動的准備,包括心理定向、生理定向和情緒准備。「在指導下作出反應」,指能在教師的指導或說明書的指導下,表現出有關的動作行為。例如在示範者的指導下進行練習,直至形成正確動作,按照說明或示範啟用電腦。「機械化動作」,指學習者的反應已成習慣,動作表現無誤。例如,不需要教師示範指導或看說明書,就能啟用電腦。「復雜的外顯反應」,指能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表現全套動作技能,一氣呵成,連貫嫻熟,得心應手。例如,熟練地按指定程序開啟電腦。「適應」,指技能的高度發展水平,學生能修正自己的動作模式以適應特殊的裝置或滿足具體情景的需要。例如,電腦型號改變,按鈕位置發生變化,仍能根據指定程序啟用電腦。「創新」,指創造新的動作模式以適合具體情景,強調以高度發展的技能為基礎的創造能力。例如,練習書法至相當的高度,獨創一格,達到「人各有體」的境界。該目標分類描述了動作技能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對體育課、藝術課、工具操作技能課以及自然科學中的實驗課、語言教學中的書寫技能課等課程的教學目標設計,都具有指導意義。我國的教學心理學研究者在借鑒布盧姆等人的教學目標分類體系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目標分類:(1)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中學階段為記憶、理解、應用、綜合,小學階段為記憶、理解、運用;(2)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按照行為分類和內容分類相結合的思路,中小學階段為接受、反應、愛好、個性化等;(3)動作技能領域的目標,中小學階段為知覺、定勢、熟練、自動化等。(4)人際關系技能的目標分類。當代教學設計專家羅米斯佐斯基(A.J.Romiszwski)在繼認知、情感和技能三類教學目標之後,又提出了人際關系技能目標。羅米斯佐斯基在20世紀80年代初即提出,人際交互技能同認知技能、心理動作技能、反應技能一樣,必須在學校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類目標涉及培養與他人有效地交往、處理人事關系的能力等,包括咨詢、管理、討論、合作、銷售等方面的技能。對此目標分類,這里就不再作進一步具體介紹。2.加涅的學習結果目標分類系統加涅在《學習的條件》一書中,認為學生學習的結果有五種類型,即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但是這五種結果都屬於能力的范疇,不能直接觀察到,只能通過其在使用這種能力完成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的行為推斷出來,為此,必須制訂出清晰的行為目標。於是,加涅確定了九個方面的教學目標。現分列如下。「辨別學習的目標」,是指對各種客觀的情景或者物理特徵進行辨別,涉及聽覺、視覺、觸覺、嗅覺等所有感覺方面。但它不是對情境的全面描述。「具體性概念學習的目標」,是指建立在辨別學習目標之上的,能夠確定某類事物中的一個或多個例子的學習目標。「定義概念學習的目標」,是指學生能夠通過一定的規則對事物或事件進行分類。這個規則表達了概念的本質和功能之間的關系。「規則學習的目標」,是指學生能夠按照一定的要求描述和轉換情景中的概念和命題。「問題解決學習的目標」,是指學習者能夠在新的情景中運用規則和概念去解決問題,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更高級的規則和概念。「言語信息學習的目標」,是指學習者能夠記住由有意義的命題構成的言語信息,具體表現為能夠復述和加工這些命題。「認知策略學習的目標」,是指學習者能夠有效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認知過程。「動作技能學習的目標」,是指學習者在完成操作和動作時達到了一種熟練狀態,它可以用操作或動作的執行速度、精確性、力量或連續性等特徵來描述和測定。「態度學習的目標」,是指學習者形成了一種能夠對行為作出選擇的內部准備狀態或者反應傾向。以上所列目標中,辨別學習、具體性概念的學習、定義概念的學習、規則的學習、問題解決的學習屬於智慧技能學習的目標。總的來說,布盧姆和加涅的教學目標分類經實踐證明是非常適當的,在教學設計中應予以充分的重視。但也不能不論教學情境的差異簡單機械地套用他們的理論。當我們在分析和確定某一具體教學情境的教學目標時,應體現其獨特性。由於學科的特點及學生年齡特徵的差異,不同的教學情境下要求教學活動應達到的水平是不一樣的。況且,並不是所有的學生、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必須達到教學目標體系中的最高水平。二、教學目標設計的心理學技術(一)教學目標的分析一般說來,目標分析通常從提出問題入手,然後以解決問題為目標收集各方面信息,最後在分析這些信息的基礎上,制訂教學活動的目標體系。具體來說,目標分析過程可以歸納為六個步驟。(1)了解問題,確定目的。了解現實教學活動與期望之間的差距,明確教學活動問題所在,從而確定教學設計的目的。這既是教學目標設計的基礎,也是整個教學設計工作的起點。通常教學設計者可以通過調查、訪談來發現問題。例如,通過對中學校長、教師的訪談調查,了解中學教學的問題所在,從而確定教學設計的目的。(2)確立目標。圍繞某個目的,按照布盧姆或加涅等的目標分類體系,建立一系列具體的教學目標。(3)提煉目標。按照一定的標准(通常是目標對於實現目的的重要性程度)對提煉後的目標進行選擇和排列,區別主要目標、核心目標與次要目標、支持目標,並明確它們之間的關系。(4)再次提煉目標。再次對目標進行提煉,確保目標的價值。這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將已確定的目標一一與現實教學活動進行比較,確定兩者之間的差距,從而確證目標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另一方面,將已確定的目標與前面確定的教學設計的目的進行對照,確定兩者之間的相關性,以保證每個目標確實是圍繞某個共同的目的而設計的。(5)再次排列目標。對目標進行最後的排列,形成教學設計目標體系。(二)教學目標的表述 如何科學地表述教學目標以保證所制訂的教學目標明確、具體、有效是教學目標設計應解決的重要技術問題。對此問題,主要形成了行為觀、認知觀及兩種觀點相結合的陳述方法與技術。1.用可觀察的行為術語來表述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傑(B.F.Mager)於1962年出版了《准備教學目標》一書,系統論述了用行為術語陳述教學目標的理論和方法。馬傑認為行為目標是指用可觀察和可測量的行為所陳述的目標,它應該能夠說明「學生能做什麼以證明他的成績和教師怎樣知道學生能做什麼」。他還指出,一個好的行為目標應該包括行為的表述、行為條件的表述、行為標準的表述。後來,有學者認為還有必要增加對教學對象的表述。據此,教學設計者在確定教學的行為目標時,應該清楚地陳述以下四項內容。(1)教學對象的表述,即說明學習者是誰。學習者是教學設計的核心,只有當學習者積極地進行心智的加工和技能的訓練時,才會有學習活動發生。所以,教學目標設計確定教學的行為目標時必須首先明確教學對象。如教學對象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2)行為的表述,即說明通過教學後學生能做什麼。表述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個動賓結構的短語,動詞說明學習的類型,賓語則說明學習的內容。如能進行加、減、乘、除運算,能列舉三至五個質數和合數等。(3)條件的表述,即說明學習者在什麼情況下表現行為。對行為發生條件的表述,也指明了在何種狀況下對教學活動進行評定。例如,陳述「要求學習者能夠辨別各種鳥類」這一教學目標時,就必須指明「是從黑白圖片中還是從彩色圖片中」;陳述「能夠操作計算機」這一教學目標時,就必須指明是「在教師指導下或者說明書指導下操作還是獨立操作」這一行為條件。 一般來說,行為產生的條件包括下列因素:①環境因素(空間、光線、溫度、氣候、室內或室外、安靜或噪音等);②人的因素(單獨進行、小組集體進行、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等);③設備因素(工具、設備、圖紙、說明書、計算器等);④信息因素(資料、教科書、筆記、圖表、詞典等);⑤時間因素(速度、時間限制等);⑥問題明確性的因素(提供什麼刺激來引起行為的產生)。(4) 行為標準的表述,即規定學習結果的行為的最低要求,以使教學目標具有可測性的特點。行為標准通常是規定行為在熟練性、精確性、准確性、完整性、優良性、時間限制等方面的標准,所以其表述常常與「精確到什麼程度」「至少百分之幾正確」「在多少時間內完成」等問題有關。
④ 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你的教學設計如何體現以學生為中心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的主要特徵是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關系原則。要體現這個原則,必須從學生的學習環境入手。所謂學習環境是指學生學習過程中所面對的人際關系和學習資源的組合。要設計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並不是一件新任務,其實就是在前面所介紹的教學設計的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階段選擇或設計出支持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即可。
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的特徵 學習者控制的傾向 既然知識和技能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為什麼不是學習者控制,而是學習者控制的傾向?這是因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在理論上要求學生能夠自主學習,這就要求學生不但要有自主意識,還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可對於自主意識不能,自律能力和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怎麼辦呢?即使學習能力較強,也具備自主意識的學生有時也會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學習任務。這時就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一旦教師進入主導活動,教師便暫時成為控制者。但教師一定要注意,主導活動要適可而止。如果發現學生有能力和意識從事自主學習時,就要立即放棄控制,將控制權重新回到學生的手中。
⑤ 幼兒園教案中的環境創設是指什麼
幼兒園環境是指幼兒園內幼兒身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一切物質條件和精神內條件的總和。容物質環境主要包括教學設施、生活設施等有形的物質,精神條件主要包括文化環境和心理環境,其中集體氛圍、活動氣氛、師風園風等可歸於文化環境,師生關系、教師的教風和人格特徵可歸為心理環境。
幼兒園環境既有保育的性質,又具有教育的性質。學 前 教育資 源WANG 找到的 幼兒園環境創設,主要是指教育者根據幼兒園教育的要求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兒生活環境中的教育因素,並創設幼兒與環境積極作用的活動場景,把環境因素轉化為教育因素,促進幼兒身心主動發展的過程。
⑥ 什麼是教學實踐開展的前提和基礎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教學環境 教學評價
反思是開展校本教研的基礎和前提。教師的自我反思是以自己教學行為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教學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自我審視和分析的過程。這種反思不是外部強制的結果,而是教師在充滿對事業的熱情,對學生的熱愛和對自己職業價值的珍視所表現出來的一種關注、一種反省、一種透視、一種追求。同時又是結合具體的教育教學情景,對經常性關注的教育教學目標有意識的思考。因此,反思是在一種理性的環境中和氛圍中實施和完成的活動,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的對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模式: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他說:「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是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可見自我反思對於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意義特別重大。
把課堂作為案例,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對教師課堂教學進行診斷與評價。教師上完課後,回過頭來看看,反思自己的這節課達到了什麼目標,用了什麼教學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問題。以前我一直把反思看做一個負擔,無話可寫,但後來我發現我做了實實在在的「反思」,課後的反思寫起來變得順手極了。
在反思的行動過程中,我經常問問自己這是應當發生嗎?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什麼?以前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哪一種解決問題的措施更有效?今天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有哪些?有沒有引發新的問題?有待進一步改進的問題是什麼?也就是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是否按計劃執行?哪些方面沒有按計劃執行?為什麼?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程度如何?哪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為什麼?主要做好下面幾點:
1、課前教學目標確定的反思。
教學目標是教學思想、教學理念的具體體現,是實施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新課程標准下,如何准確、科學地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是落實「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價值目標取向的關鍵。反思後筆者意識到應該把教學目標價值取向更多轉變為「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教學目標應闡明學生在學習結束後能夠做什麼,將會有怎樣的變化。為此,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使行為主體更加明確。如描述、參與、嘗試、交流等,非常明確的表明目標行為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這點正與新課程「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理念相一致。如有的老師將教學目標寫成「使學生……」、「培養學生……」、「提高學生……」等都是不恰當的表述。我們應該這樣表述:「初步學習觀察……」、「能理解……」、「能體會到……」我們在寫教學目標主體時可以不出現「學生」,但意思上應當能明顯地感覺到隱含了學生這個主體。課前要充分的研究學生,在課堂上教學生所不知道的,而不教學生已經知道的知識。因此課前反思能使一個教師整體把握學生、把握課堂。也能成就了他人,發展了自我。
⑦ 優秀教學設計包括哪幾個方面
教學設計應包括【教學依據】、【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或【教學設計說明】幾部分。設計應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和檢驗過,有較強的操作性,並具有典型性、啟發性、真切性,最好能對其中蘊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技能有恰當的點評。
【教學設計封面】
一、標題 標題要具體、明確。通用格式為「**版**科目***年級**內容的教學設計」。
二、署名 寫明單位、姓名、郵編、聯系電話、電子信箱。
【教學設計正文】
一、設計思想:簡要說明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理論依據和設計特色。
二、教材分析:
1.分析《課程標准》、《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對本課教學內容的要求。
2.分析本課內容的組成以及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學情分析:
分析學生學習該內容的認知起點、學習障礙、學習難度及將採取的學習策略。
四、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教育教學理念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對教學目標描述,注意將三維教學目標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五、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本課教學中所運用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
七、課前准備
1.學生的學習准備;2.老師的教學准備;3.教學環境的設計;4.教學用具的准備。
八、教學過程:
數字序號:一、1、(1)、①
描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力求做到: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注重學生學習實踐過程的體驗,體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主要特徵;努力實現學科教學的科學性,關注學習與生活、社會、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的聯系;較好地體現過程性評價對學生發展的作用,體現老師有效的指導;突出教學重點,巧破難點;內容安排合理、有序,容量適當;教學媒體使用適時、適量、適度,體現創新性和可操作性。
九、知識結構或板書設計
十、作業設計
【教學設計反思】或【教學設計的說明】
教學反思可視為教後總結,「反思」要結合課程標准改革的基本理念進行,可就具體的教學細節,要點中穴位。「說明」用簡潔的文字敘述你是如何完成本課的教學設計的,為什麼這樣設計,以及如何實現重點、難點的突破,可簡單介紹一下解決這些重點難點的方法。
⑧ 教學設計具體指的什麼嗎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教學設計被定義為:
主要依據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進行分析、計劃並作出具體安排的過程。
完整的教學設計過程一般包括前期分析(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和學習環境分析)、確定目標、制訂策略、選擇媒體或資源、試行方案、評價和修改等過程。教學設計人員既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專業的教學設計師。教師主要思考如何確保自己所教的每個學生能發揮其最大的能力,學到盡可能多的課程知識;而教學設計者則常常考慮如何確保提供給學習者的特定課程盡可能相似,盡管這些課程是在不同的時間,由不同的教師提供給不同地點的學習者的,其關注更多的是教學的標准化問題。無論是誰充當教學設計者,都需要系統地考慮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教學設計的幾個主要環節的任務包括:
學習需要分析 根據國家課程標准、社會等對學習者的要求,分析學習者的現有水平與所應當達到的目標水平之間的差距,從而為確定學習目標等提供依據。一般認為,這一環節是教學設計的首要的基本環節,並將影響後續各環節。
學習內容分析 即分析學生該學習什麼和怎麼學,通常可以根據學習內容中各知識點的關系,分別採用歸類分析、層級分析、圖示分析等分析方法,也可以從學習者的認知過程出發,採用信息加工的分析方法,將學生在完成教學目標時對信息進行加工的所有的心理操作過程揭示出來。
學習者分析 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性格的學習者常常會在認知風格等方面表現出較大差異,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者的邏輯思維能力會越來越強,並逐漸達到穩定,如果在低年級階段就要求學習者具備較高的決策和問題解決水平,不僅違背了人的正常認知發展規律,而且也容易使學習者對學習產生畏懼。
學習環境分析 應考慮學習環境的差異,保證設計出的方案可行。
確定學習目標 強調以目標為中心,各環節的安排需要圍繞目標來進行,學習目標也是評價學習效果的基本依據。根據我國新的課程標准,目標的編寫需要考慮三個維度,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強調從過去的重視知識到重視能力,從重視結果到重視過程,從重視認知到重視情感。在目標編制過程中,應當盡量考慮這三個因素。
設計教學策略 在確定了具體的目標和學習內容後,還需要考慮如何幫助學習者快速掌握這些內容,達成學習目標,因此就需要巧妙地運用教學策略,確定是教師授異為主,還是學習者探究為主。另外,學習者分組管理也是策略設計的重要方面。
選擇教學媒體或資源 媒體與資源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教學媒體或資源,需要充分依據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環境條件和學習者的認知水平等,應當符合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媒體資源的使用不應簡單地追求形式,而要關注其對教學效果的優化。
學習效果評價 評價學習效果,不應僅僅關注學習活動的最終結果,還需要考慮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但又要避免走向只重視過程而忽視結果的另一個極端。目前,運用學習檔案袋來支持學習評價的方式已經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系,本教材在記錄學習過程中,要求學員將學習作品保存到自己的檔案袋中,也是為了便於評價。
⑨ 教案中的教室教學資源指什麼
教學資源是為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種可被利用的條件,通常包括教材版、案例、影視權、圖片、課件等,也包括教師資源、教具、基礎設施等,廣義也應該涉及到教育政策等內容。從廣義上來講,教學資源可以指在教學過程中被教學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撐教學的、為教學服務的人、財、物、信息等。從狹義上來講,教學資源(學習資源)主要包括教學材料、教學環境及教學後援系統。
⑩ 教學設計的目標,教學實施過程中應考慮哪些因素
「平等參與」是教學實施的基本前提條件。「平等參與式」的基本理念是師生平等、生生平等,張揚個性,達到自我發展為目的,為學生搭建展示特長的平台,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良好素養的人,適應社會的有用之才。同時,要求教師要有淵博的專業知識,要有既教書、又育人的素質。所以,「平等參與式」教學本身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各位教師積極地更新教育觀念,接受新知識、新理念,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知識,使教師的專業得到發展。「平等參與式」教學的核心是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平等參與、探究學習,教學模式就是改變傳統的座位安排,分小組安排座位。分組時應考慮組員的成績高低、性別比例、民族和能力差異,盡可能使各小組實力相當,以便在各項活動中開展競爭。為了保證合作學習在教學活動中的實效性,教學實施方案直接決定著教學過程的成敗,它關注教學實踐中的每一個細節,需要教師重視。教學實施是良好的教學設計能否變為現實的關鍵步驟,它是將設計好的教案逐步加以實現,並對教學進行有效管理的過程。為了達到教學設計的目標,因此根據我校的教育特點我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應當考慮以下因素。1 教學環境,在教學實施之前,教師需要熟悉教學環境,確保教學所使用的硬體、軟體是可以正常運行的,並且考慮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水平,教師應當做到根據教學模式,選擇相應的技術設備和教學軟體。2 教師處理教學信息的能力,教學環境中的技術設備/軟體能否可靠運行,直接關繫到整個教學過程能否順利地進行,因此教師也要相應地提高自己的技術處理水平,探究型的課堂是相對開放的,教師還要把握課堂的節奏和進展。3 信息的溝通與反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與學生之間信息的溝通與來自學生的反饋,及時改正,更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教學設計與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4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適時進行討論。5 根據學生在實際課堂中的表現,如何引導學生從已有知識輕松過渡到新知識。6 如何有效利用硬體和軟體資源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7 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如何有效控制教學過程。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怎樣讓學生與教師互動,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8 處理好突發事件。如何照顧特殊學生,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