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設計課堂教學問題
現代學習方式強調要通過問題引領學習,同時也要通過學習生成問題,即我們通專常所說的課堂教學屬要具有"問題"意識。要做到"問題"有效,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 問題要具有目標性:以課標中的三維目標為出發點,整合教材,將問題設計成基於掌握歷史知識的問題、基於理解
歷史的問題、利於探究的問題、引導體驗感悟的問題。
二是 問題要具有情景性:
教師要善於創設情境、並盡可能地使這些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需要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在情景中學會讀取信息、提煉信息歸納信息、總結提升。
三是 問題要具有思維性:
(1)問題要有難度,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不能以簡單的一問一答或是引導學生按教材順序讀課本。
(2)問題要有梯度:以層層遞進的問題引領不同層面的學生共同發展。
(3)問題要有密度:一節課問題的多少量要適中,全課無問和滿堂皆問都是不科學的。此外還要注意問題的跨度、深度等。
四是 問題要具有生成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問題、提出問題固然重要,但更要關注來自學生的問題,使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⑵ 教學中的板書設計應注意哪些問題
板書直接體現教學目的與教學內容內在聯系的重點、難點、中心和關鍵的板書。能表現教學中心內容的基本事實、基本思想,反映教學內容的結構及其表現形式。是板書的骨架
⑶ 教學過程中如何設計主問題
在語文課堂來教學中,教師的提問源關繫到整堂課的教學質量,關繫到學生能否把握閱讀要領,以及語
文素養的提高。「主問題」的提出,試圖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我從文章的主題思想,結構,
語言品析,激發學生的聯想想像、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自選或發現的角度來探究設計「主問題」, 對傳統的
課堂提問方式有所改造和創新,對閱讀教學課堂活動方式有所改造和創新。
⑷ 數學教學中如何設計問題
問題是數學的核心,是創造思維的源泉。《數學課程標准》強調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在教學中,我們應有意識地創設能使學生發現問題的情境,這是發展思維的關鍵一環,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好途徑。
一、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學習興趣,學生的思維就會保持在積極的探索狀態之中。在教學中,我們應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
1、利用新舊知識的沖突,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例如,在「正弦和餘弦」概念教學時,設計如下兩個問題:
①Rt△ABC中,已知斜邊和一直角邊,怎樣求另一直角邊?
②在Rt△ABC中,已知∠A和斜邊AB,怎樣求∠A的對邊BC?
問題①學生自然會想到勾股定理,而問題②利用勾股定理則無法解決,從而產生認知上的沖突──怎樣解決這類問題呢?學生的探求新知識的慾望便會油然而生,產生學習興趣。
2、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常見的實際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如在學習「統計初步」時,設計以下例子:
孫老師為了從甲乙兩名運動員中選取一人參加比賽,兩人在相同條件下各跳10次,成績如下表:
甲:5.7 5.8 5.6 5.8 5.6 5.5 5.9 6.0 5.7 5.4
乙:5.9 5.5 5.7 5.8 5.7 5.6 5.8 5.6 5.7 5.7
怎樣比較兩人的成績高低,選誰參加比賽?孫老師經過科學的數據處理,選出一名運動員參加比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他是怎樣計算的呢?學生此時思維活躍起來,對探求新知識興趣昂然,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認識。
3、利用動手實踐,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例如,在講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可以這樣設置問題:
①把課前剪好的△ABC紙片,剪下∠A、∠B和∠C拼在一起,觀察它們組成什麼角?
②由此你能猜出什麼結論?
③在拼圖中,你受到哪些啟發?(指如何添加輔助線來證明)
這樣創設情境,使學生認識到∠A+∠B+∠C=180º ,從而對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有一個感性認識,同時通過拼角找出定理的證明方法,學生在動腦、動手、動眼、動口的實踐中,培養了觀察能力,提高了學習興趣。
二、創設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在親歷數學建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取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的主動參與者。」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發現,親歷數學構建過程,掌握認識事物、發現真理的方式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講勾股數時,教師出示這樣幾組勾股數,請同學們討論這些勾股數的特徵:3,4,5;5,12,13;7,24,25;9,40,41……
學生們起初只注意到:每組勾股數的前一個數都是奇數,後兩個數是一奇一偶,之後陷入僵局。教師啟發道:一奇一偶之間有什麼聯系?學生們發現是連續數。忽然一名學生發現後兩數之和恰是一個完全平方數,「這兩個數的和恰是一個完全平方數,這個完全平方數就是前一個數的平方……」這樣,在思考、觀察中發現規律,靈感一觸即發。學生們找到了勾股數的特徵:即大於1的奇數的平方分成兩個連續的自然數,此奇數與這兩個連續自然數成勾股數。
在教學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創設具體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去探索和思維。
⑸ 淺析教學活動中如何進行問題設計
教學活動在設計與實施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1.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內情境中,包含有容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
⑹ 關於如何設計課堂問題的教學反思
上好課,上有質量有效率的好課,是每一個教師的願望。怎樣才能在四十分鍾內把握好、上好課呢?相信每一個有志於教育事業的教師都有心鑽研,以下是偶的一點經驗。
一、認真鑽研教材,用心設計教案
備好課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基礎,作為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暑假中我就開始備課,用心研讀文本,與文本對話,認真研讀教材(課程標准、教科書、教參、相關的資源)。做好開學前的准備。。在每周的教研活動時,我說完課後,虛心聽取別的教師的評課和建議。對自己的備課再進行修改。通過這樣的環節,提高了我課堂教學的時效性,為有效教學做好了充分的准備。
二、有效組織教學,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
備好課,接下來就要組織好上課了。對於小學生而言,缺乏自控能力,集中注意力時間短,是大多數小學生普遍存在的現象。作為教師,如果不善於組織教學,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注意力分散,課堂秩序混亂。在這種情況下是難以保證教學效果的。而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和教學效果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教師組織教學技巧。我在課堂上,要求學生要做到三看,看書本,看教師,看黑板。我的眼睛也始終關注著所有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感到老師在注意他們,讓他們感覺到自己在老師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尤其是當學生有開小差或者講話的情況,我會停下來,眼睛注視著他們,在最短的時間里拉回他們注意力。同時,我們做教師的要注意語言的藝術,數學教師的語言在做到精煉簡潔的同時,也要注重形象生動。如果語調平緩缺乏激情,就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還要特別關注學困生。優等生在注意力,理解力等方面都優於這部分學生,因此我們教師在課堂上要更關注這部分學生。比如,一些簡單基礎的問題可以請這部分學生來回答,例題後的同類練習也可以請這些學生來黑板板演。給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學困生做作業的速度往往很慢,所以在布置作業時,我減少他們做題的數量,比如布置四道題,只要求他們選擇其中的兩道完成。同時重點巡視他們的作業,遇到問題及時給他們指出,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解決。
三、分層設計練習,提高教學效率
練習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我們現在的課堂存在著這種現象,有不少老師拿著課本按部就班的講,書上有多少習題,全部都要處理完,所以經常會聽到他們抱怨課堂時間不夠用,一節課的教學任務根本就完不成。我認為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練習,不僅能使學生掌握新知,同時也能大大的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練習,練習還要分層次進行。第一層次是基礎練習,用於例題講解完以後,這類練習題和例題的形式基本相同。目的是鞏固基礎知識的應用。第二層次是變式練習:這類練習在基礎題的基礎上略有改變,如:「在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時候,基本題是「紅花有40朵,比黃花朵數的2倍少22朵。黃花有多少朵?」,我把基礎題改編為「紅花有40朵,比黃花朵數的2倍多22米。黃花有多少朵?」比黃花朵數的2倍少22朵,變成了比黃花朵數的2倍多22朵,引導學生進行對比,並抓住題目中的數量關系進行解答。在完成這兩道題以後,我又出了一道題「紅花有40朵,黃花朵數比紅花的2倍少22朵,黃花有多少朵?」受思維定勢的影響,不少學生用方程來解答,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題目的數量關系,學生明白後恍然大悟。通過這樣的練習,防止了學生的定勢思維,培養了他們發散思維,認真觀察的習慣和思維的敏捷性。第三層次是綜合型練習:就是把新舊知識綜合在一起,進行綜合應用的題目。如「一套《少兒網路全書》共16本,每本單價相同,甲乙兩個書店都在出售這套叢書,分別採取了不同的促銷方式:甲書店:購一套按八折出售。乙商店:購3本贈1本。如果買一套書,到哪個商店去買最合適?」這一題,既綜合了「打折」、「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等知識,而且和生活緊密聯系。要在不同的方案中選擇最優方案,既運用了所學知識,又培養了應用的意識。
四、設計彈性作業,提高學生興趣
作業設計是教學設計中的基本環節,也是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一直以來我都是全班一刀切,布置統一作業,結果導致學困生遇到靈活的題目不會做,為了完成任務抄襲的現象比較嚴重。針對這一現象,我在作業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我的作業基本分為三大塊,第一大塊,是把當天學習的內容說給家長聽。這個作業,旨在讓學生及時的對當天內容進行復習,在講的過程中,既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又復習了當天所學的知識。第二塊,是進行當天的內容的鞏固練習。在布置作業時,我給學生選擇上的一些自主權。比如說:學困生,可以只選擇基礎題;優等生,對於已經掌握很好的基礎題目,可以不做,把重點放在那些變式練習和綜合練習上。這類題學生如果能做對,就說明基礎知識已經掌握。第三塊,是預習作業。顧名思義,就是預習第二天要學的內容,完成預習題。這樣嘗試
⑺ 課堂教學設計中需要關注幾個問題
教學設計是為了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依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環境條件,運用教與學的原理,為學生策劃學習資源和學習活動的過程。它不同以往的教案,具體地講教學設計的編寫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一、教學目標的設計
在開始一堂課或一個教學單元的教學之前,每個教師都要思考:通過本節課或本單元的教學,學生應該獲得那些知識和能力?怎樣設計教學能適應這個班級的學生,學生能否完成預期的學習任務?這就是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目標的設計一般分為三個方面即知識、能力、情感與價值觀。教師在理論上應重點關注知識目標的分類,在技術上關注目標導向教學設計中怎樣確定和表述知識、技能的教學目標,怎樣避免教學目標表述的含糊性及知識、技能教學目標設計要注意的問題。為此,我認為設計好教學目標要把握住這樣幾點:1、全面設計教學目標不能只注重知識領域的目標,而忽略其他領域的目標。2、不能以課程的具體內容標准代替教學目標。3、要正確理解和把握學習水平要求,准確選擇和使用行為動詞。4、正確處理教學目標與實施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
二、 教學過程的設計
教學過程的設計一般分為導入、新授和結束三個階段。導入的設計沒有固定模式,它完全因教學氛圍、對象、目標的不同而不同,其主要作用是引起學生注意,並激發學生興趣。課堂導入成功與否,直接關繫到整堂課的教學質量。一般常見的導入方法有:開門見山式、復習舊課導入新課式、故設懸念式、啟發誘導式、故事導入式、謎語導入式、實驗導入式等。新授階段是上課的主體部分,要求學生對新任務有實質性的理解,教學任務是否能順利完成,很大程度上同新授環節的課堂結構是否優化預設有關,要讓學生更加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教師應運用以下方法:1、設計新穎教學,引起學習興趣。2、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情緒,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3、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為學生主動參與創造條件。結束階段的設計也非常重要,一般在教學終了時,教師要運用准確精練的語言,對課文的精要之處進行點化、揭示、氣勢如虹,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同感,對鞏固所學知識和學會運用所學的新知識,用實踐檢驗知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教師常採用:1、歸納法、2、遷移法、3、點撥法、4、前後呼應法、5、設疑激趣法、6、情感升華法。
總之,教學過程的設計可以說學問很深,需要教師們潛心研究。特別是職業教育對廣大教師的教學過程設計要求更高,一方面要重視圍繞讓學生體驗到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過程,另一方面還要重視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和活動的空間,讓學生充分經歷和享受獲取知識與技能的樂趣。
三、 教學內容的設計
教學內容的設計,我認為應充分注意學生的認知發展、情感發展及行為發展三個方面。學生的認知發展具有一定的規律,教師要理性把握這個規律,認真貫徹現代教育理論,了解各類教學對象,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創設各種氛圍以適應不同風格的學習者。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自我分析、自我激勵、自我監控、取長補短,全面發展。學生的情感發展也是教學內容設計中不可忽視的環節,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到以下幾點:1、要真心實意熱愛學生。2、寓教於樂、寓教於趣。3、以情施教,以情育情。4、注意教學活動中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的協調統一。5、發揮情感因素的維持作用,磨練學生認知活動中的意志。學生行為發展規律在教學設計中更是需要教師多加思考的問題,更要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重要地位。
四、 學習策略的設計
新時期的教學改革,提出要將「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雖然僅僅調整了兩個字的位置,但裡面蘊涵的教學思想卻非常豐富。「我要學」不僅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是學習動機被激發、被增強的結果。教學過程是教學設計的動態實施過程。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教師開展教學過程的一個關注點,有一般要注意這樣幾點:1、教學設計要有利於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和關切。2、教學設計要有利於學生發現和優化學習方法。3、教學設計要有利於學生增強學習信心。4、教學設計要有利於學生獲取滿足感。要幫助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將學法指導有機溶入教學過程之中。
⑻ 如何設計有效教學問題
(一)有效的教學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1、學習者參與目標或子目標的提出或確立。
2、學習者在「做」中進行學習
目標一旦確立,學習者在進行主動建構的過程中必然要藉助一定的操作對象,也就是說總是要有一定的事情讓孩子們去做。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鼓勵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活動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一般先講授所要學習的概念和原理,而後再讓學生去做一定的練習,嘗試去解答有關的習題,其潛在的假設是:學和做是兩個獨立的過程,只有先學會了,才能去做,去解決有關的問題。建構主義所倡導的現代教學理論正好用相反的思路來設計教學。先鼓勵學生去做,在做中學。因為在學生做的過程中,學生要綜合運用原有的知識經驗,甚至可能還要查閱有關的資料,從而作出合理的綜合和推論,分析、解釋當前的問題,形成自己的假設和解決方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便可以建構起與此相應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提煉和概括,使得學習者所建構的知識更明確、更系統。
(二)有效的教學應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保持有有效互動的過程。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個人根據自己的經驗所建構的對外界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著局限性,通過意義的共享和協調,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確、豐富和全面。因此,在學生學習中的交流就應該是多向的,教學過程不僅包括師生之間的互動,還應包括學生與其他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在教學中應始終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和合作者。具體表現為: 1、促進者:教師參與協商,鼓勵和監控學生的討論和練習過程。不不是包辦代替,不是控制學生討論的結果。2、指導者:教師應抓住學生學習中形成矛盾的地方,設計出相應的問題情境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提供必要的線索和反饋,發展學生判斷、交流、反思和評價的能力,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通過示範、講解,尤其是提煉和概括,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3、合作者:教師把自己當作學習者,與學生一起去學習,敢於承認自己不如學生的地方;同時也願意與其他學科的教師和專業人員合作。
(三)有效的教學應為學生的主動建構提供學習材料、時間以及空間上的保障,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應更多地取材於現實生活,並且在很大程度上與問題解決聯系在一起,讓學生感受到問題的存在,並學會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種原始數據去進行分析、思考,展開探索,提出假設,進而檢驗假設,得出結論。第二,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充足的時間保障。。因為在學習者面對一個新問題時,必然先要求他們用自己的頭腦獨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後,開始嘗試用一些方法對該問題展開探索。根據嘗試後的結果,學習者還需准備自己在小組中需要交流的信息,必要時甚至要寫出書面的提綱。在小組交流討論時,一方面學習者需要讓別人理解自己的解題策略,另一方面還要努力理解他人的解題策略,並不斷回顧和反思自己與他人在解題策略上的正確與錯誤、相同與不同,對正確的需給出證據或闡述理由,對錯誤的需找出錯誤的原因,對都正確但方法不同的解題策略,需比較不同方法之間的特點,優化解題策略等等。第三,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空間上的便利。這里的空間主要是指學生座位的安排。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往往是插秧式地編排座位,使得學習常常被視為孤立、個體化、相互存在競爭的活動。如果我們把孩子們編排成一些工作小組,從空間上給予一定的調整,孩子們會十分樂於彼此進行交流、傾聽、解釋、思考他人的觀點以及自己進行反思,從而更有效地完成對知識的 建構。
(四)有效的教學旨在使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真正的理解。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這樣在課堂上教師想通過提問「你們懂了嗎?」或「你們還有什麼問題?」來判斷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就會變得毫無意義。學生是否形成了深層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斷定:
(1)能否用自己的話去解釋、表達所學的知識。
(2)能否基於這一知識作出推論和預測,從而解釋相關的現象, 解決有關的問題。
(3)能否運用這一知識解決變式問題。
(4)能否綜合幾方面的相關知識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
(5)能否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實際問題中去。這些方面,教師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和練習是可以判斷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況的。而要做到這些方面,教師在教學中則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因為只要理解和關注學生是怎樣學習的,才能促進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真正的理解。
(五)有效的教學必須關注學習者對自己以及他人學習的反思。建構主義強調,學習不是簡單地讓學習者
⑼ 如何進行問題式教學設計
中班社會性抄教案《我會和小朋襲友一起玩》
活動背景:如今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裡與同伴相處的機會少,與他人分享、合作、關心他人的意識薄弱,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中班幼兒有了與他人合作、交往的需要,但由於缺少交往經驗與能力,有些幼兒不能和同伴友好合作、交往,常為一些小事與同伴發生爭吵,為了滿足幼兒交友的渴望與需求,預設本次活動《我會和小朋友一起玩》,旨在引導幼兒學習一些交往技能,與同伴友好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