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在教學中自我反思
一、教師要正確認識反思 反思對看到的、聽到的、親身經歷過的教育教學現象所進行的一番認真思考。教師用批判和審視的眼光看行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並做出理性的判斷和選擇。反思之後用自己的觀點、看法,評價用於自己的實踐教學就是改進教學的行動。一邊教學一邊反思,教學與反思研究相結合,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形成自己的教學思想和風格。 二、教師要提高反思能力 反思是教師教學中一種內省活動,也是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該具備的一種能力。要不斷地對自我及教學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1、要有自我監控能力:提高自我的觀察、判斷、評價和設計的能力。要有教學效能感,對教師自身教學效果的認識,評價進而產生的價值感、自我滿足感,自我信賴感。要有職業意識。2、要有教學監控能力。在教學活動內容中,教師要寫有效的教學計劃,即教學設計,在課堂教學之前,明確教學課程內容、學生興趣和需要,學生發展水平、教學目標、教學任務以及教學方法與手段。預測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可能的教學效果。3、要有課堂的組織與管理能力。在課堂上密切關注所有學生的反應,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隨時准備應付課堂上的偶發事件。4、教學中,師生言語互相溝通,教師要努力以自己積極的態度感染學生,以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努力學習。5、教師對學生的提問、回答、作業、交流、操作等學習行為進行及時評價,或指導學習主體或同伴對學習行為進行評價。6、教學反思。課上完後,對自己上過的課的情況進行回顧和評價。把它記錄下來。 三、 教師要寫教學反思 反思貫穿於教師的整個教學生涯當中,而不是某一個階段的特殊任務。所以要求每一堂課後寫一寫簡短的篇反思。教師要反思以下幾個方面。1. 要反思教學行為是否達到教學目標 在制定每節課(或活動)的教學目標時,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來講,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適用性更廣,持久性更長。因此,情感、態度、價值觀必須有機地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去,並有意識地貫穿於教學過程中,使其成為課程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2. 要反思是否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歷來被作為課程之本。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為教與學的一種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權威文本,而是以一種參考提示的性質出現。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設者。我們在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時,可以在「課後反思」中作為專題內容加以記錄,既積累經驗又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設性的意見。3. 要反思教學活動是否有「溝通」和「合作」 葉瀾教授曾提出:「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於交往,教育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教學活動作為教育活動的一部分,「沒有溝通就不可能有教學」,失去了溝通的教學是失敗的教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不再是「人與物」關系,而是「我和你」關系;教師不再是特權式人物,而是與學生平起平坐的一員;教學便是師與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是只有教學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假教學」。4. 要反思教學過程是否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 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須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長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因此,無論是情境的創設還是內容的呈現,無論是問題的設置,還是釋疑解惑,均應「為了一切學生」,多層次、多維度、多渠道地開展教育活動。
❷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案例
在我們走入新課程的這段時間,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一、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二、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反思,或稱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為產生影響。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那麼,我們應如何在教學反思中學會教學呢?
自我提問
自我提問是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促進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這種方法適用於教學的全過程。如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於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後如何處理」等。備課時,盡管教師會預備好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計劃時間回答問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教學計劃,採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教學後,教師可以這樣自我提問:「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從中學會了什麼」等。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如「合作討論」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理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種「形式化」的討論。「如何使討論有序又有效地展開」即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問題確定以後,我們就可以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並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最後撰寫出研究報告。這樣,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必將有很大的提高。
教學診斷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教師不妨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自我反省與小組「頭腦風暴」的方法,收集各種教學「病歷」,然後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歷」,並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交流對話
教師間充分的對話交流,無論對群體的發展還是對個體的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均分」時,設計了學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魚、分餅干、分蘋果等。在交流對話時有的教師提出,僅僅圍繞「吃」展開教學似乎有局限,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進行分配,可以適當擴展教學設計面。這樣開放性的討論能夠促進教師更有效地進行反思,促進教師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
案例研究
在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在此基礎上,通過閱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後對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教師既可以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也可以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進行研討,還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學理論問題進行闡釋。如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套課桌椅的價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價格是課桌價格的5/7,椅子的價格是多少?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用多種方法算出了椅子的價格為20元。正當教師准備小結時,有學生提出椅子的價格可能是10元、5元……這時,教師不耐煩地用「別瞎猜」打斷了學生的思路。課後學生說,假如一張桌子配兩張椅子或三四張椅子,那麼,椅子的價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過對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對照案例檢查自身的教學行為,教師們認識到,雖然我們天天都在喊「關注學生的發展」,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卻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慮學生的需要,很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
觀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在觀摩中,教師應分析其他教師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麼這樣組織課堂教學;我上這一課時,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我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效果與他們相比,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從他們的教學中我受到了哪些啟發;如果我遇到偶發事件,會如何處理……通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
總結記錄
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後,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是否合理,講授內如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套課桌椅的價格是48元,其容是否清晰,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進;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還有什麼困惑等。把這些想清楚,作一總結,然後記錄下來,這樣就為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❸ 尊重中學生獨立人格教學反思
7尊重小學生獨立人格,維護小學生合法權益,平等對待每一個小學生。不諷刺、挖苦、歧視小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小學生。
要點解讀:所羅門說:「明智之人的嘴在於他的心靈,愚昧之人的心靈卻在他的嘴上。「因此,聰明和懂得自我剋制的人總是避免心直口快、直言無忌,絕不以傷人感情為代價而逞一時口舌之快。而有一些人的話語比打人還更傷人心。雖然人們不用匕首,但人們經常聽說「語言像匕首。「法國諺語如是說「語言的傷害比刺刀的傷害更可怕。「而那些傑出人物在說話方面,也如同做其他事情一樣,總是注意自我控制。良好的修養主要在於一種脾性之中,能公正、理智、慎重和仁慈地對待和處理生活中的實際事物。因此,有文化修養和生活經驗豐富的教師總是很好的剋制自我、寬厚待人,其性格的寬厚程度與其實際智慧成正比。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的實驗結果表明,經常遭受批評和挫折的學生容易形成習得性無力感,時間久了就會自暴自棄,不再努力嘗試,這種消極行為妨礙新的學習。因此尊重小學生獨立人格,維護小學生合法權益,平等對待每一個小學生。因此就要求教師通過觀察法、調查法和談話法掌握學生基本需求,幫助其分析哪些需要是合理可行的,進而制定學習計劃。這樣有助於小學生明確學習努力方向,當得到老師積極肯定,他也獲得尊重和認可的需要得到滿足,促使他認為自己的努力值得的,有回報的,進而重新評價自己。
作為教師我們並不只是將知識有效傳遞給學生就夠了,更應該重視以知識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其他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幫助小學生正確運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優勢力量,激發個人的自信心,以點帶面,逐步走向全面發展的最佳狀態。小學生畢竟還是孩子,肯定會因為認知局限性,片面性、單一化,而不能較好處理日常遇到的各種問題。對於膽小孩子可能就會忍氣吞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久而久之就會失去表達自我勇氣,甘於沉默中接受發生事情。但是長期較壓抑的性格不利於小學生身心成長的健康發展。而活潑好動、思維活躍的小學生總喜歡大膽表達自己觀點想法,但是由於班額過大,應試教育的壓力,不能充分滿足他們需求,就會轉化為擾亂課堂紀律的負面力量,給其他同學帶來不良的影響,也讓自己不知不覺成為負面例子。
這時教師如果不能客觀、樂觀接納小學生成長中各種心理微妙變化,或者這些狀況沒有得到及時干預與疏導,甚至因為個別小學生好動、不遵守紀律,過於淘氣影響課堂正常教學,就會激化矛盾,有些老師一時沖動就難免出現諷刺、挖苦、歧視、體罰或變相體罰等極端做法,給小學生留下深刻的負面成長陰影,不利於小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會影響到自己職業的順利發展,最關鍵這樣的解決方式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會讓教師職業成長也產生挫敗感。
因此一定要學會善加駕馭自己的情緒,多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的專業知識,開拓視野,讓自己學會換角度思考、換位思考、適時轉換角色、學會寬容的不過度追求完美、眼光放長遠一些,始終保持積極情緒對待學生就會避免很多不良事情的發生。說真的,因為是小孩子,所以才會犯各種問題,但這是小學生成長的必經過程,作為教師只需及時對小孩子不當行為不加情緒的給與正面指正,加強後期的行為鞏固與引導,幫助小學生逐步走向更好自己就夠了。
每個小學生因家庭環境、個人性格、智力、興趣、學習動機差異性等因素,註定發展中出現各種不同問題。因此就要求教師對待每個學生都要有足夠的耐心,必經盡管每天對很多要求要重復很多遍,但對於某一個孩子,可能才是第一次犯這樣的錯誤。或許教育的局限性,小孩子感受性唯有與自己實際有關才會有深刻記憶,而部分小學生可能要反復很多遍才會內化。因此就再次告訴我們教育工作是長期的、復雜的、反復的,教師更要有足夠的耐心與毅力,通過自己一言一行來影響身邊這些小學生慢慢健康成長。
示例分析: 老師挖苦諷刺學生的事例
不知為什麼,老師最愛乾的事就是諷刺挖苦學生(大部分老師)。我們班老師也不例外,挖苦的語言幽默風趣。常常會引起全班同學的鬨堂大笑。
比如有一次,我們班的「四大金剛」(其實就期中考試排名倒數一、二、三、四名,被數老師呼為四大金剛),被數學老師叫到講台上做題,三大金剛都已經做好了,唯有一大金剛死活做不出來,最近暴雨連下好幾天,數學老師望著窗外下著的雨道:「你出門都不帶傘的。」台下的同學都不明其意,獃獃地望著數學老師,數學老師又補了一句:「腦袋給淋得進水了。」我們這才恍然大悟,鬨堂大笑。
還有一次,英語課上有一個同學在搗亂課堂紀律,屢罵不改,無奈的老師只好使出終極殺手鐧——讓他去班主任老師的辦公室。那個同學立即安分了,英語老師洋洋得意的同時還罵了一句:「Not want to face。」(不要臉)教室里頓時傳出笑聲。
———摘錄 黃舸的blog
近20名十四五歲的男孩雙膝跪在操場上,或低頭沮喪,或四處張望,這令人震驚的一幕發生廣西桂平市大洋中學。昨日,一個「學生被老師罰跪」的帖子在各大論壇迅速傳播,引發眾多網友圍觀,發帖人稱自己因為在網上曝光了此事,「影響學校聲譽」而被學校開除。(南方日報 11月1日)
同樣是《南方日報》的消息,11月2日,網友爆料稱「慈溪某小學的孩子被要求脫了褲子在操場上跑步」,並且配發了學生「脫褲跑」的圖片。該小學校長兼黨支部書記胡孟才向記者證實確有此事發生,並表示「該老師已經幾次提出辭職,並且在全體教師會議上做了深刻檢討,學校也對她進行了嚴肅的教育,希望網友能再給她一個機會」。
通過以上的簡單案例,其實打開網路搜索,關於諷刺、挖苦、體罰的案例舉不勝舉,讓人驚駭。作為受過高等的教育的成年人,面對未成年人就會失去自我情緒的控制力。不能冷靜地站在些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有失職業風范。教育是心與心的呼喚,不是冰冷知識的傳入與輸出,需要每個有良心的教師都能客觀、冷靜、耐心對待小學生,有問題的學生才是我們教育者更需關注和思考的發展方向。
行動指南:對於成長的青年教師,不要怕遇到各種問題學生,他們的存在可能是你成長的必經過程。首先心理不要畏懼,用心與小學生交朋友,通過談話、訪談、作業輔導、課間交流,增加對學生各方面的了解,更好走進孩子心理。其次要多鼓勵,欣賞的眼光發現他們的優勢力量,稍加運用,調動其他方面的全面發展。然後注意教學中分層教育的意識,提供小學生個人發展需要的平台,幫助每個人找到自己成長的自信心。
提升建議:作為教師,更應該清晰認識到每個個體都有他閃光的一面,每個人的存在都是獨創,我們只是需要時間耐心深入地了解,不可僅僅憑借簡單的一面印象給他或她貼上負面標簽,因為這樣不負責任的判斷會傷害到孩子,同樣也會讓我們與孩子漸行漸遠。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對立統一的,我們只需學會欣賞別人身上的優點來完善自身不足,客觀接受普通個體都不足,等待合適契機,潛移默化地影響啟發他們就足矣。每個人因生活環境、工作環境的不同,自然形成個性化的關注面;深淺不一的感悟力、與眾不同的興趣愛好等都是客觀存在的不可忽視的事實,只要我們以善念出發,敏於思考,身體力行,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簡單而平凡生活中那種幸福,不是可遇不可求,只因為它的存在太普通,讓你覺察不到而已。珍惜每日遇到每個人、每件事,只要你能靜心思考,定會擦出智慧火花,照亮前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