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比較水的多少》教學設計與反思
一、教材分析: 水是生命的搖籃,也是人類一切經濟活動的命脈,在我們生活中離不開水。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通過積極參與、討論和動手實驗,進一步認識水,從而體會到水與每種生物都息息相關,增強節水意識,自覺保護水資源,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比較水的多少》是教育科學出版社三年級上冊「水」單元的,本課是結合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比較液體的多少,但是人的感覺有時會出現錯覺,所以為了精確地測量就需要藉助一些儀器、量筒就是測量液體多少的儀器之一,教材從兩個方面進行:首先從形狀不同而且裝水多少也不同的瓶子,「哪只瓶子里裝的水多,哪只瓶子里裝的水少」,用比較的方法入手,通過引導學生經歷假設(猜想)、制定實驗方案、運用各種材料進行驗證比較、搜集整理事實、思考加工得出結論,最後交流研究成果的過程;其次是引出量筒這一測量工具,量筒是測量液體體積多少的玻璃儀器之一,在以後的科學課上要經常用到。教材用圖片、文字提示了量筒的使用方法。 二、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能用比較的方法認識水的多少。進一步學會用科學實驗來驗證假設的正確與否。學會使用量筒量水的多少。 科學知識:知道比較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是比較簡單的,認識毫升。 情感態度:培養學生認真細致及樂於合作交流的科學精神。 4、教學重點、難點、關鍵:利用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使用量筒,比較出水多了多少。 三、分析學生 三年級的學生對什麼事都十分好奇,學生愛問好動,求知慾強,對實際操作活動有著濃厚的興趣,對直觀事物感知較強,還是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為主的階段,他們有較強的表現欲。因此,在科學探究上,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科學的樂趣。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開展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四、設計理念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達到科學思維的培養。我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如多媒體課件、實驗材料、實驗記錄表等;並積極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1、情景教學法: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生活情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探究比較水的多少的方法。 2、小組合作法: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相互協作、相互交流的意識,共同完成科學探究的任務。 3、師生交流法:通過師生的互動,加深對比較水的多少的認識,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4、對比觀察法:對事物變化的前後進行對比觀察,並描述、解釋觀察到的現象,從而形成新的科學問題。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探究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每個小組的桌子上,老師給大家准備了三瓶水。三個瓶子中,水面都高低不同。哪個瓶子里的水多?哪個瓶子里的水少?還是一樣多?你知道嗎?並簡單說說理由。 自評:這種猜測實際上就是科學思維的培養,猜測的正確與否,需要用科學實驗來證實。以此來引出這節課實驗的重要性。通過創設各種探究情景,引導學生產生問題而形成具體的探究任務來進行科學形象思維的訓練。 2、進行科學探究,解決實際問題。 (1)討論比較水多少的方法。 先提問:要比較這兩個瓶子中哪個瓶子里的水多,直接用肉眼觀察行不行呢?你認為可以用什麼辦法呢?小組同學可以討論一下,不要只局限於一種方法。並進行學生討論交流。再匯報:你們決定用什麼方法來比較?需要用到什麼工具呢?比較的時候要注意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分別板書方法:倒入同樣的杯子、瓶子比高低;倒入小杯比杯數;用秤比重量……) 自評:在科學思維的培養中,討論是一種很直接、很有效的啟迪方式。 (2)學生比較水的多少。 剛才我們積極開動腦筋,想出了很多辦法,這些辦法都可以來比較水的多少,下面就請大家自主選擇一種辦法來比較兩個瓶子中水的多少。同時,老師要提醒大家在倒水的過程中不要將水倒出來,保證比較的准確度,把你們的比較結果記錄下來。 自評: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中,記錄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事,很多靈感或習慣都是在點滴的記錄中逐步培養的。 3、引導學生使用量筒比較水的多少。 (1)引出量筒。 我們已經比較出來兩個瓶子里水的多少了,那麼其中一個瓶子里的水比另一個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你可以怎樣來描述呢?學生匯報。為了精確地測量水的多少,需要藉助專用測量水的儀器,量筒就是測量液體多少的儀器之一。 (2)認識和使用量筒。 現在我們來觀察量筒,比一比誰的發現多?注意量筒是玻璃做的,我們在觀察使用時要注意什麼?(輕拿輕放) 小結:量筒壁上有刻度,這刻的單位是毫升,毫升就是通常用來表示液體的單位。在我們使用的量筒上,每一格刻度代表多少毫升?一次最多可以測量多少毫升的水? 提問:你們認為在讀數據時,視線應怎樣?出示:(讀數示意圖)視線應與量筒上的刻度與液面相平。 講述:很多同學一定想馬上使用量筒來測量水的多少了,現在就請各小組用量筒分別測出三個瓶子里各有多少水?相差多少水?把測量的結果寫在探究記錄紙上。各組匯報測量結果。 自評:科學思維的培養離不開科學儀器,儀器的介入增加了驗證的准確性,正確使用儀器有利於思維空間的拓展。 4、練習測量50毫升的水。 5、小結延伸。 今天我們就怎樣比較水的多少進行了研究,大家有什麼收獲?還有什麼新的問題嗎?在生活中,大多數液體的包裝材料上都標有具體多少毫升的數據,請大家注意觀察。
『貳』 《100毫升水裡能溶解多少克食鹽》教學反思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這節課,我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經歷了「提出問題——預測——制定實驗計劃——得出結論」的學習過程,通過一節課的教學活動,基本上完成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課堂上,我非常關注學生實驗方案的制定,首先讓學生做出預測,引導學生不能瞎猜,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推測;接著,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根據自己小組推測制定出實驗計劃;最後,全班交流實驗計劃,讓學生在交流當中碰撞思維的火花,讓學生不斷完善實驗方案,提高實驗的可操作性。
在具體的實驗過程中,我設計了比較開放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准備了100毫升水,玻璃棒,每包為1克,2克,5克,10克包裝的食鹽若干。根據自己的實驗計劃領取材料進行實驗,在實驗中可以臨時改變計劃,並且需要不同包裝克數的食鹽可以自由上台領取。
這節課最大的收獲是,學生在實驗中能做到認真實驗,仔細觀察,積極的思考。課堂上,學生精確的分析,深化了科學探究的意識,也培養了學生了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液面比原來高了」;「在攪拌過程中溶液會變白,靜置後又變成透明了」;「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食鹽量是有限的」; 「100毫升水裡能溶解大約能溶解36克食鹽」„„ 這些都是學生的真實發現,也是很寶貴的東西。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悟」中明方法,在「做」中有發現
『叄』 科教版科學三年級上冊比較水的多少優秀教案與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經歷典型的科學探究過程;能夠提出問題,並通過思維設計方案。
知識與技能:能夠運用多種方法比較溶液的多少,並明確必須使用同一標准。認識並學會使用量筒。
情感態度價值觀:注重事實,敢於提出不同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培養自信心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經歷典型的科學探究過程。
教學難點:
在探究時,能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方案。
准備材料:每組大小不同的瓶子一套四個、水槽、漏斗、一次性杯子、廣口瓶、量筒、天平、觀察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提出猜想。
1、出示課件,師:今天這節課啊,老師為大家帶來了兩個老朋友,看他們是誰?他們怎麼了?哦,是八戒遇到了難題,同學們能幫幫他嗎?
2、你認為哪瓶水多呢?能說說你的想法嗎?
二、用多種方法比較不同的容器中水的多少。
1、師:有時候光用眼觀察是無法得出准確答案的,那這時該怎麼辦呢?
2、小組討論:你們能用什麼方法來比較水的多少?在小組內討論一下吧,我們比一比哪個組想出的方法多,方法好。
3、匯報交流:比較水多少的不同方法。適時地對量筒的使用做介紹,並認識毫升這個計量單位。
4、你們覺得哪個組設計的最好?哪個組使用的器材最簡單?哪個組的實驗步驟最少?以激勵學生繼續尋找新的方法。
三、實驗探究
1、利用老師提供的器材,小組商量一下,你們打算用哪種方法來比較,需要什麼器材,然後小組長上來領取所需的器材。
2、學生實驗,記錄結果。教師巡視,做好實驗的安全指導。
3、匯報交流實驗結果。
四、嘗試估算水的多少
1、師:剛才同學通過實驗知道了哪個瓶的水最多,現在你還想做進一步的探究嗎? 想怎麼探究呢?
2、學生實驗,作好記錄。
3、匯報實驗結果。
五、小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獲呢?
2、其實啊,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多多思考,就能從現實生活中去發現,再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或者跟小夥伴一起探究,你就會發現科學的奧秘。
六、課外延伸。
用身邊的材料(如飲料瓶等)製作一個能裝500毫升水的桶;一個能裝400毫升水的桶。用這兩只桶怎樣才能夠得到300毫升的水。
《比較水的多少》教學反思
這節課較以前的《比較水的多少》也有了比較大的改進。應該說比以前更加的科學,探究的味道更加的濃厚。從猜測三瓶水的多少,到比較方法的討論,再到製作自己的刻度杯測量,最後認識量筒測量。比以前多了一個自己製作刻度杯比較的環節,弱化了估計液體體積的環節。雖然這個活動是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的,也是很有意思的活動。但估計液體體積對學生的幫助也很重要,況且結合教學實際,我覺得這么幾個環節要在一節40分鍾的課堂展開充分,難度也是非常的大的。假如能夠用充分的時間展開,那是好事,也是我所期待的。
實際教學中,前一個活動我依舊是按照老教材的編排展開的教學,這個活動是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的,也是很有意思的活動。鼓勵學生採用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並對這些方法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明白,所有的方法中,有的方法是簡便的、有效的。對後面的兩個活動:自己製作刻度杯測量和認識量筒 ,由於課堂時間感覺很緊張。我覺得這么幾個環節要在一節40分鍾的課堂展開充分,難度是非常的大的。所以,我還是省略掉了自己再畫刻度杯測量的這個環節。其實,去掉這個環節後,課堂時間還是很緊張的。對於三年級的孩子,認識量筒這一新事物,花費的時間需要很多,要實際測量時間就更多了。在估計液體體積方面我也進行了充分的設計,花了幾分鍾時間來幫助學生估計液體的體積,我想這有利於讓孩子建立毫升這個體積單位。我覺得把「製作自己的刻度杯測量」放在課外小組活動中進行也不錯。
『肆』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教學反思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指導學生制定「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的研究計劃並展開實驗,同時獲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鹽」的認識。本單元圍繞「溶解」這一研究主題,以食鹽和水作為主要的觀察研究材料按問題順序編排起來。本課是在學生加深了對溶解的認識和理解上,已經經歷了「問題—假設---驗證---證實」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的基礎上來學習的。並能通過本課的學習為《分離食鹽與水的方法》的學習將產生積極作用。
教學目的
1、科學知識:通過經歷實驗研究活動,使學生獲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鹽」的認識
2、科學探究:初步感知和經歷探究實驗的方法和步驟,在實驗研究的設計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的嚴謹,激發學生創新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培養樂於探究、注重科學事實、敢於挑戰權威、樂於合作與交流的意識。
教學准備:演示實驗用:食鹽、筷子、塑料小匙、玻璃杯。小組觀察實驗用:食鹽(每包2克的食鹽10包)、玻璃棒、100毫升燒杯盛25毫升水、湯匙、水盆等。
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做出預測
怎樣更好的引出「食鹽在水裡能無限溶解嗎?」這個問題,在對材料進行觀察描述後,我設計了一組對比實驗。為每個小組准備相同量的鹽,不同量的水,並進行食鹽攪拌。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感受到食鹽不能在水裡無限溶解,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鹽。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通過對比實驗引發出來的問題往往更能激發學生地探究欲。接下來讓學生知道要想保證實驗的准確性,必須要保證每個小組具有相同的水量。那麼要想知道100毫升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鹽,我們應該怎樣做?學生馬上能想到通過自己實驗進行驗證。於是教師揭示課題,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一下「100毫升的水裡能溶解多少克食鹽」,板書課題,教師順其自然的引出本課重點,這堂課也在學生們的探究慾望中開始了。
(二)、討論交流,制定計劃
「100毫升水裡能溶解多少克食鹽」的問題就比較復雜,是實驗設計的難點也是亮點。大多數學生可能會採取書本上的實驗方法,當然這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也可能與學生事先預習有關。但是學生的實驗設計都千篇一律與書本完全雷同,實際上也表明學生思維的禁錮,不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事先我設計好三種不同的實驗方法,並做好課件,然後根據學生的匯報情況(當然也許會有學生想到新的實驗方法、也許沒想到),教師作為科學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夥伴可以將這三個實驗呈現給學生,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比較、思考和選擇。
第一種實驗方法:食鹽減少法即先把裝有食鹽的杯子或袋子稱好,再一份一份少量的加入水中,直到不能溶解為止,再稱一稱杯子或袋子里還剩多少食鹽,通過相減就可以得知加了多少食鹽了。
第二種實驗方法:平勺定量法。即用小葯勺盛一勺鹽,用牙簽沿勺子表面水平颳去多餘的鹽,稱量一平勺的食鹽質量,加多少勺食鹽就知道加了多少克食鹽了。
第三種實驗方法:溶液增加法即先稱量每小組盛有100毫升水的小燒杯的質量,記為A克;學生實驗時,只需向水中加食鹽,加到食鹽不能溶解為止,再到教師這兒稱量出溶液質量,記為B克。那麼加入鹽的質量就是B-A克。
三種實驗方法呈現給學生後,教師要給學生一定時間思考、比較,然後詢問學生你認為那種實驗方法更科學、更嚴謹?你准備採用那種實驗方法,為什麼?讓學生各抒己見。然後詢問學生這三種實驗都要注意什麼?引導學生明確:
(1)、實驗操作要規范。加鹽、攪拌不要將鹽或者水灑出。
(2)、正確判斷鹽溶解與否。
(三)、小組合作,實驗探究
所謂實踐出真知,隨後根據學生選擇情況,用這三種(或者其他)不同的實驗方法進行分組實驗。教師進行巡視和指導,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完成實驗。教師可做為學生親密的夥伴加入學生探究的行列。這部分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時間去探究,交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探究,提高探究能力,體驗探究樂趣,突出教學重點。
(四)、分享結果,分析數據
實驗結束後,學生們分小組匯報實驗結果,這時教師可以給出參考答案:100毫升水理論上可以溶解36克鹽。在課件上展示實驗結果,然後引導學生交流:那種實驗方法得出的結果最准確,這幾種方法各有什麼優缺點。這樣對不同實驗方法的思考與比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五)、回顧總結,延伸拓展
實驗方法匯報分析完畢後,在後面的時間中,教師可以加以拓展訓練:在溶解的過程中,你還有什麼新發現?(杯里的水位升高了;水的顏色變了。)
同時思考:溶解在水中的鹽是不是就不能使用了?就這樣丟棄嗎?把課堂上製成的鹽水收集起來,以供下節課繼續研究時使用。將內容與下一節課緊密聯系起來。不僅重復利用了實驗材料,還滲透了節約、環保的理念。
總結反思
基於本課的教學目標以及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堅持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生為本,以教師為主導,以思維訓練為主線安排本課教學,通過交流互動的方式,運用觀察法,比較法,發現法,實驗法進行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自主地愉快地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相互交流與合作精神,形成注重事實,敢於提出問題的嚴謹科學態度,發展能力,激發興趣。本課的難點主要集中在實驗操作中。教師將實驗操作的重要步驟或者注意事項以課件形式展示給學生,引領學生一步一步進行科學探究實驗。新課 標第 一網
作業練習:
1、簡單介紹一下你是如何做「一杯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的實驗的?
2、杯子水得多少與溶解鹽的多少有什麼關系?
『伍』 急:一篇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人教版)的教學計劃!謝謝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人教版)的教學計劃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228/20/3768570_96967219.shtml 裡面有自己改下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 一、教學內容:三位數乘兩位數、升和毫升、三角形、混合運算、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找規律、乘法分配律及相應的簡便運算、對稱、平移和旋轉、認識倍數和因數,2、5、3的倍數的特徵,素數和合數、用計算器探索規律、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折線統計圖、用字母表示數等。 二、班級情況分析 1、學習習慣和興趣 :總體說來,良好的學習習慣已經初步養成,大部分同學都能很好的完成作業,學習數學的興趣較高,但上課時思想開小差的現象還時有發生,還需要進一步培養。個別同學的基礎較差,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在這方面有待強化。課堂中喜歡動手參與、小組討論共同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 2、 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1)、 絕大多數的學生已經掌握上半學期所學的知識,並能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部分同學的思維較靈活,有著揭示知識之間的聯系、探索規律的精神。 (3)、個別學生從知識到實踐的跨越還有些難度。 三、教學目標: 1、學習習慣 : (1)、進一步培養學生勤學習、愛動腦的好習慣。 (2)、 繼續加強紀律教育。 (3)、培養學生分析、比較和綜合的能力。 (4)、培養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能受到愛祖國、愛科學等方面的教育。 (5)、 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作業干凈整潔。 (6)、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重視學生養成檢驗的習慣。 2、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經歷從具體問題中抽象數量關系,並探索演算法和運算律的過程,掌握相應的計算方法和必要的計算技能,理解和掌握運算順序,發現一些運算規律;聯系數的已有知識認識整數間的一些關系和整數的一些特徵;結合解決實踐問題,體驗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 (2)聯系現實情境,經歷觀察、操作和探索相關圖形的特徵以及圖形的簡單變換的過程,認識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及其特徵,了解圖形的對稱和圖形位置關系的簡單變換;通過實例,初步形成容量大小的觀念,了解容量的意義和計量單位。 (3)聯系具體的問題情境體驗折線統計圖的作用,掌握用折線統計圖表達數據的方法,並能按照統計圖里的數據變化分析相應的統計結果;經歷從具體問題的需要出發選擇統計圖的活動,體會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初步學會根據實際需要選擇統計圖。 3、數學思考方面: (1)在聯系已有知識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充分開展猜想、討論、解釋、交流等活動,發展推理能力。 (2)在觀察、探究整數之間的一些關系和一些特徵的過程中,發展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 (3)能對現實生活的有關數學問題進行分析和解釋,經歷用字母表示數、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運算規律和概括數量關系的過程,發展抽象思維和符號感。 (4)在探索一些平面圖形特徵和對圖形進行變換以及設計圖案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形象思維和空間觀念。 (5)經歷把現實問題中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並合理地選擇相應的形式描述數據,以及對數據作出分析和解釋的過程,發展初步的統計觀念。 (6)在建立數學概念、獲得數學結論、發展數學規律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充分開展觀察、猜想、實驗、類比、歸納等活動,進行有條理的思考,對結論作出合理的、有說服力的說明與解釋。 4、解決問題方面: (1)能從現實情境中提取數學問題,並能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加以解決;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問題的結果,並進行解釋和說明。 (2)能應用相關計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能解決比較簡單的三步計算的實際問題,並能與他人交流自己解決問題的想法。 (3)能用量杯或自製的量具測量一些液體的多少。 (4)能選擇恰當長度的小棒搭三角形,能判斷一個三角形是什麼三角形,能根據三角形的兩個已知角求第三個角的度數,根據等腰三角形的頂角(或底角)求一個底角(或頂角)的度數。 (5)能判斷平行四邊形和梯形,能從生活中找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實例,能利用方格紙畫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並能測量或畫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高。 (6)能將簡單圖形平移或旋轉到指定位置,能靈活運用對稱、平移、旋轉的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7)能用計算器探索積的變化規律和商不變的規律,並能說明所得的結論。 (8)能從生活中主動收集數據信息,能讀懂有關媒體中的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能設計簡單統計活動,運用統計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能根據問題選擇合適的統計圖來表示相應的數據。 (9)學會並具有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教師的指導下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發展主體意識。 5、情感與態度方面: (1)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主動探索並發現數學知識,獲得成功的體驗,產生對數學事實和數學內在聯系的好奇心,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2)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內容,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應用數學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里的一些實際問題,感受數學知識的價值與作用。 (3)在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嚴謹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初步體驗探索問題的科學方法,並初步形成科學地探索問題的意識與態度。 (4)能主動克服數學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有克服困難的體驗;能與他人合作交流,熱心參與數學問題的討論,有質疑和反思的意識;發現錯誤能主動改正。 (5)主動、認真地閱讀一些數學知識背景資料,感受數學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形成對數學的積極情感。 四、本冊教材重、難點 重點:解決問題的策略。 難點: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認識。 五、教學措施 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應採取以下教學措施: 1、 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氣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使每個學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礎上都能得到提高。 2、 注重學生知識形成和探究過程中獲得的經驗和方法的積累,使學生初步學會自主學習形式上可以多採用手、動腦、動口相結合,討論、搶答等形式的學習,培養學生從周圍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並能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 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內學知識,課外學技能,運用理論,使學生真正做到將知識的掌握靈活運用。 4、 堅持不懈地抓好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重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學習態度和細心計算和驗算的好習慣。 5、 精講多練,熟能生巧。 六、課時安排 周次 教學內容 課時 單元教學要求 教學措施 (一)《乘法》 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 6+機動1 1.引導學生自己探索筆算和口算方法 2.注意通過比較讓學生獲得進一步發展體驗乘法的一些計算規律,進一步掌握計算方法體驗規律進行簡便計算 讓學生嘗試計算 提高靈活計算的能力。 (二)《升和毫升》認識容量和容量單位升和毫升 5+機動1 1、結合實例在具體比較中體驗容量的含義在具體情境中感受、了解「升」 和「毫升」的實際意義,在具體操作中認識升和毫升間的進率 2.聯系現實生活和加強操作,加深對升和毫升的認識 3.重視估計容量多少,發展空間觀念 實踐活動突出實踐性,注意綜合性 聯系現實生活和加強操作 (三)《三角形》 5+機動1 1.聯系現實情景和實際操作認識三角形及其基本特徵 2.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認識並掌握三角形的分類 3.讓學生由特殊到一般探索、掌握三角形的內角和 4.親身感知並認識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的特性 5.注意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引導學生實際操作,具體感受所學圖形,積累對其形狀、大小、位置關系的的感性認識,可以發展空間觀念。 (四)《混合運算》 教學整數三步計算的混合運算 6+機動1 1.聯系現實的問題情境和已有認識學習運算順序 2.適當安排比較,引導學生切實掌握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3.通過解決簡單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注意舉一反三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2+機動1 1.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認識相應的圖形及各部分名稱 2.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 3.重視實踐操作,發展空間觀念 重視實踐操作,發展空間觀念 (六)《找規律》 通過觀察、實踐、思考找出事物里的一些數學規律,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數學思考 2+機動1 1。引導學生用恰當的方法找搭配現象中的規律 2。引導學生通過直觀表示找簡單排列、組合問題中的規律 了解找規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掌握其中的規律 (七)《運算律》 教學乘法分配律及相應的簡便運算 5+機動1 1.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問題經歷發現規律的過程 2.讓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一些計算的簡便演算法 3.安排有效練習提高學生合理計算的能力 4.以學生感興趣的素材落實知識的綜合應用 恰當的練習 讓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 (八)《對稱、平移和旋轉》 4+機動1 1.用折紙的方法認識和確定對稱軸,學習畫對稱軸 2.學生利用已有經驗學會平移簡單圖形的方法 3.聯系現實情景體驗旋轉和學會把方格紙上圖形旋轉90° 4.靈活應用對稱、平移和旋轉設計簡單的圖案 讓學生自主探索和交流 (九)《倍數和因數》 認識倍數和因數,2、5、3的倍數的特徵,素數和合數。 7+機動1 1、通過操作並依據乘法算式認識倍數和因數 2、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發現2、5的倍數的特徵 3、採用合適的方法幫助學生發現 3 的倍數的特徵 4.通過學生的活動和思考,認識素數和合數 通過自己的活動發展數學思考 通過綜合性練習加深學生的認識和激發學生興趣 (十)《用計算器探索規律》 4+機動1 1.引導學生經歷探索、發現積、商變化規律的過程 2.逐步提高學習要求,發展學生學習水平 3.注意應用規律,加深有關知識的認識與理解 聯系實際問題的背景理解 (十一)《解決問題的策略》 3+機動1 1.讓學生用畫圖的策略探索解決圖形實際問題的方法 2.讓學生用畫圖的策略探索解決一般實際問題的方法 3。在應用策略中進一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價值 感受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價值 (十二)《統計》教學折線統計圖 5+機動1 1.選擇適當題材讓學生認識折線統計圖及其特點 2.聯系問題的需要和統計圖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統計圖 3.在實踐與綜合應用中重視發展學生統計觀念和統計能力 讓學生聯系具體問題 (十三)《用字母表示數》 4+機動2 1.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字母表示數 2.突出數學化過程,發展符號感 3.注意字母式子的簡單運算 聯系實際數量關系理解字母表示的數的實際含義 (十四)整理與復習 5+機動3
『陸』 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感
所謂的數感,它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或自動化地理解和運用數的態度與意識,從數學教育心理學角度來看。具體表現為:善於用數學的方法理解和解釋現實問題,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數學關系建立起聯系;善於從現實情境中提出問題,從復雜的情境中提出問題,找出數學模型。它是一種基本的數學素養。那麼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加強數感的培養,提升學生數學素養呢?我認為:應該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從學生已有的生活實踐經驗和感興趣的問題入手進行數學教學,從而促進學生數感的建立和數學素養的提升,具體做法如下:
一、在生活體驗中培養學生數感,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有位教育家指出:數學知識不是一人簡單的結果,而是一個過程,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去教學數學知識,讓學生感覺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能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去,要在體驗中培養數感。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例如,我在教學「克、千克的認識」時,我就讓學生尋找並掂量1克與1千克的物體,尋找哪些物體分別用「克、千克」作單位,像新版的一角的硬幣約重1克,4粒黃豆約重1克,兩袋奶粉重1千克,一袋糖重約1千克。像黃金,葯品等細小物體用克作單位,體重、水果等用千克作單位,這樣學生在生活體驗中理解了克、千克的概念。
又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平均分3塊餅,並讓學生邊動手邊思考:你們有幾種方法?平均分成幾份?一份占整體的幾分之一?學生在動手實驗中充分體驗,逐步認識到平均分不僅可以是一個物體,還可以是幾個物體。這樣學生對單位「1」就有很清楚的理解,很容易地、順理成章地聯系實際,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對分數也有了初步的理解。學生對分數的意義是否真正的理解,還表現在學生是否能用多種方法表示分數,所以,我又啟發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物能用分數表示?舉出生活中的分數,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在身邊、在生活中找到各種各樣的分數,學生在根據不同事物說出不同的分數時,不僅進一步理解分數的實際意義,而且也了解分數產生與發展的過程。當學生能夠主動地或自動化的在生活中找到分數、運用分數時,說明學生切實把分數同生活聯系起來,真正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在培養了學生數感的同時也提升了數學素養。
二、在具體情境中培養學生數感。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不僅是理解數的需要,同時也會加深學生對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使學生有了大一些,小一些,大的多,小的多等數概念的理解,使數感得到培養,數學素養也得到提升。
例如:在進行數大小比較的教學時,我出示43 、 98 、49 、7這些數時,請學生比較大小,學生很快能用「 > 」或「 <」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於是我引導學生:98與7比較,你覺得他們之間的關系又怎樣?學生很快就會用「大得多與小得多「等語言來描述它們之間的大小。我又引導:49與43兩個數比,怎麼樣?和三個數比,又怎樣呢?學生明白了49>43. 49<98.同樣的方法也可以用在分數意義的教學上,教學時,請學生說出分數,我把一塊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這塊餅的幾分之一?把一盒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占這盒餅的的幾分之幾?為何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請你比較一下,這兩個二分之一表示的大小一樣么?為什麼?學生通過深入理解發現,1/2這個數,它們所佔的單位「1」不同,大小也不同。只有在具體的情景中,學生才能知道數的大小的相對性,從而加深對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又如:在進行數目估算的教學時,我請學生試著估算一下一把大米有多少粒?10000粒大米能堆多高?一頁書刊有多少字?2000張紙有多厚?全校有多少名男生?學生在估算時很少有人會憑空估計,大多數學生都自覺地把估算的數平均分成若干份,數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在看看大數相當於一份的多少倍,用這種方法估算這些大數。當學生把一份的量與大數進行比較時,觀察並感受大數相當於小數的幾倍,體會了大數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學生要這樣估算訓練中,估算能力逐漸提高,能夠見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數建立起聯系,體會了數的大小,多少的實際意義,學生對數的感知能力也會逐步提高。
因此,在學生對數的初步的體驗時,通過具體情境使學生加深對數的理解,體會數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夠以小數感知大數,以及辯證地看待一個數,從而使學生數感得到培養,數學素養得到提升。
三、在表達與交流中培養學生數感,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同學之間相互啟發、相互學習、相互借鑒。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學生在交流對數的感知時,拓展思維,豐富自己對數的認識,體會數學的價值從而能促進數感的形成。
例如:在講「升與毫升」時,我出示練習圖:裝有1000毫升與400毫升的2個量筒,要求學生看圖後說說把兩個量筒的水合到一起是多少?學生看圖後想出很多種方法,有的說1升400毫升,有的說1.4升。有的說1400毫升。學生用多種方法表示同一個數量,通過判斷這些方法都正確的。說明同樣表示一副圖中水的體積可以用整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和分數表示。這樣學生就把分數小數和整數之間建立了聯系,知道了能從多方面了解一個數,豐富了對數的認識。學會傾聽,從別人對某種的數量的描述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也是一種交流。如我在教學「千米的認識」時,讓學生回家量一量1千米有多長?在課堂交流的時候,學生展示了多種多樣「量」的策略,以及各具特色的算的方法,有的直接量,有的先量出100米有多長?10個100米就是1千米;有的在公路旁看里程碑,兩個之間就是1千米;有的量出自己1步跨多長,再通過步測估計1千米有多長;有的說學校跑道一圈400米,2圈半就是1千米。在交流中,大家將自己的想法與別人交流。也體會別人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從不同的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長度,在表達交流中,也培養了數感,提升了數學素養。
四、在解決問題中培養學生數感,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數感說到底是一種心智技能,如果說動作技能主要靠肌肉運動,表現於外部行動,那麼心智技能主要是意識活動,它存在於人的頭腦中,有良好的數感的人在需要數感發揮作用的時候,它就會自然出現,彷彿不需要有人有意識的探索一般,要達到這境界需要一個長期培養的過程。
因此,培養學生的數感還要讓學生更多的接觸和理解現實的問題。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數量關系建立起聯系,要使學生會從現實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從一個復雜的情境中提出問題,選擇恰當的方法解決問題,並對運算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這就需要具備一定的數感,同時也使已具備的數感得到了強化。例如:在教學我們去春遊的實際問題活動中,我問:我們要郊遊會遇上哪些問題呢?或者你能用數學知識解決什麼問題?同學們紛紛想出很多問題,如尋找合適的旅行社,租帳篷問題,購票的問題,安排旅程的問題。學生從多角度考慮。設計了許多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對自己設計方案的合理性作出解釋。學生解決問題時,運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細致周到地考慮到每個方面,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斷完善自己對原有的知識的理解與認識。並不斷建構起來,培養數感。所以說,人們只有將知識運用於解決現實生活實際問題,才能真正的理解它,才能使數學知識真正有用武之地。這樣,學生能夠用自己對數的理解去認識與解決社會生活,反之,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與了解又會強化數感的形成 總之,學生數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實際出發,結合具體地教學內容,創設有助於培養學生感受的情境,讓學生在操作、觀察、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取積極的情感體驗,以促進學生數感的建立與數學素養的提升,使「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個數學教育理念落到實處。
『柒』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怎麼寫
教學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學。教中學,學中教。
如何寫好教學反思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與大家探討:
(1)寫成功之處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達到光輝頂點。
(2)寫不足之處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今後再教學上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
(3)寫教學機智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4)寫學生創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後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5)寫"再教設計"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總而言之,寫課後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時寫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寫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獲。
『捌』 《比較水的多少》教學案例與評析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經歷典型的科學探究過程;能夠提出問題,並通過思維設計方案。
知識與技能:能夠運用多種方法比較溶液的多少,並明確必須使用同一標准。認識並學會使用量筒。
情感態度價值觀:注重事實,敢於提出不同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培養自信心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經歷典型的科學探究過程。
教學難點:
在探究時,能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方案。
准備材料:每組大小不同的瓶子一套四個、水槽、漏斗、一次性杯子、廣口瓶、量筒、天平、觀察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提出猜想。
1、出示課件,師:今天這節課啊,老師為大家帶來了兩個老朋友,看他們是誰?他們怎麼了?哦,是八戒遇到了難題,同學們能幫幫他嗎?
2、你認為哪瓶水多呢?能說說你的想法嗎?
二、用多種方法比較不同的容器中水的多少。
1、師:有時候光用眼觀察是無法得出准確答案的,那這時該怎麼辦呢?
2、小組討論:你們能用什麼方法來比較水的多少?在小組內討論一下吧,我們比一比哪個組想出的方法多,方法好。
3、匯報交流:比較水多少的不同方法。適時地對量筒的使用做介紹,並認識毫升這個計量單位。
4、你們覺得哪個組設計的最好?哪個組使用的器材最簡單?哪個組的實驗步驟最少?以激勵學生繼續尋找新的方法。
三、實驗探究
1、利用老師提供的器材,小組商量一下,你們打算用哪種方法來比較,需要什麼器材,然後小組長上來領取所需的器材。
2、學生實驗,記錄結果。教師巡視,做好實驗的安全指導。
3、匯報交流實驗結果。
四、嘗試估算水的多少
1、師:剛才同學通過實驗知道了哪個瓶的水最多,現在你還想做進一步的探究嗎? 想怎麼探究呢?
2、學生實驗,作好記錄。
3、匯報實驗結果。
五、小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獲呢?
2、其實啊,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多多思考,就能從現實生活中去發現,再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或者跟小夥伴一起探究,你就會發現科學的奧秘。
六、課外延伸。
用身邊的材料(如飲料瓶等)製作一個能裝500毫升水的桶;一個能裝400毫升水的桶。用這兩只桶怎樣才能夠得到300毫升的水。
《比較水的多少》教學反思這節課較以前的《比較水的多少》也有了比較大的改進。應該說比以前更加的科學,探究的道更加的濃厚。從猜測三瓶水的多少,到比較方法的討論,再到製作自己的刻度杯測量,最後認識量筒測量。比以前多了一個自己製作刻度杯比較的環節,弱化了估計液體體積的環節。雖然這個活動是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的,也是很有意思的活動。但估計液體體積對學生的幫助也很重要,況且結合教學實際,我覺得這么幾個環節要在一節40分鍾的課堂展開充分,難度也是非常的大的。假如能夠用充分的時間展開,那是好事,也是我所期待的。
實際教學中,前一個活動我依舊是按照老教材的編排展開的教學,這個活動是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的,也是很有意思的活動。鼓勵學生採用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並對這些方法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明白,所有的方法中,有的方法是簡便的、有效的。對後面的兩個活動:自己製作刻度杯測量和認識量筒 ,由於課堂時間感覺很緊張。我覺得這么幾個環節要在一節40分鍾的課堂展開充分,難度是非常的大的。所以,我還是省略掉了自己再畫刻度杯測量的這個環節。其實,去掉這個環節後,課堂時間還是很緊張的。對於三年級的孩子,認識量筒這一新事物,花費的時間需要很多,要實際測量時間就更多了。在估計液體體積方面我也進行了充分的設計,花了幾分鍾時間來幫助學生估計液體的體積,我想這有利於讓孩子建立毫升這個體積單位。我覺得把「製作自己的刻度杯測量」放在課外小組活動中進行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