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難忘的潑水節教學反思

難忘的潑水節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1-03-15 01:22:05

㈠ -------,讓我的生活更美好600字

讀書,讓我的生活更美好
莎士比亞曾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像鳥兒沒有翅膀。」讀書之於教師,就像歌手之於練聲、槍手之於打靶,讀書是教師的「看家本領」。我們要做一名出色的教師就要通過各種的渠道來充實自己而讀書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師范畢業以後我參加了工作。我在三尺講台上耕耘著自己的事業,揮灑著拼搏的汗水。上課、備課、批改作業,好像班車一樣機械准時,每天忙得暈頭轉向仍覺得時間不夠用,讀書的時間也越來越少,逐漸也就不讀了。忙、沒有時間就是我不讀書的最好的理由。就這樣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基本上沒有正經的讀過一本好書。更別說提起筆來寫一寫自己在教學中的得與失,寫一寫自己的心得體會。漸漸地,我越來越意識到自己專業知識的不足,狹窄的知識面使我在備課的時候常常感到力不從心。

於是,我又拾起了被冷落已久的書本開始在工作中讀書,在興趣中讀書,在困惑中讀書。隨著閱讀量的加大,我也越來越感受到閱讀的好處。

一、讀書,讓我在微笑中工作

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如果讓他們從早玩到晚,保准一個個生龍活虎像條龍:可是如果讓他們一堂接一堂的上課,可就是另一番情形了:要麼就是坐不住的孫猴子,要麼就是懶洋洋的象條蟲。有時,我精心准備了一堂課,滿心期望會有好的生成,可是一看到這樣的課堂,首先就泄了氣,就會批一下張三,訓一頓李四,一番訓斥之後,學生是膽戰心驚,人人自危,我是橫眉冷對、心煩意亂。久而久之,成了惡性循環,課堂效果可想而知。看了於永正的《教海漫記》,我大受啟發。於老師教學上的成功,多半歸功於他的微笑。老師笑著看學生,學生才會笑著看老師。慢慢的,我開始以笑臉來面對學生的錯誤,以幽默來化解課堂上的突發事件。學習《難忘的潑水節》一課時,有個同學不小心碰倒了凳子,學生們都看著我,等我的反應,我笑著對大家說:「瞧,他看到傣族人在潑水,也坐不住了,想趕緊去呢。」同學們都哈哈大笑。接下來的朗讀,大家在輕松愉悅的氛圍里感受了課文的歡樂氣氛。

微笑還是班級管理的潤滑劑。有一次,學生們反應,男同學總和女同學搶玩具。在班會課上,我說:「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不過,需要你們來補充一個結尾。」聽我這么一說,他們一個個側耳細聽。我說:「一天,公牛和母牛河對面辦事,他們同時來到了獨木橋前,可是,獨木橋只能容一頭牛,誰先過呢……」有的說打一架比個輸贏,有的說用包袱剪子布來決定。還有的乾脆說一起過,誰力氣小被擠下去了誰倒霉。大家眾說不一,最後問我,我笑著說:「要我說,母牛先過,因為女士優先嘛。」大家鬨堂大笑。笑過後,我說:「連動物都知道女士優先,我們班的男子漢更要賽過小牛犢呀。」那幾個男生聽了,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

二、讀書,讓我在反思中提高

讀書能促使人更好的反思。反思,是一個自我總結、積累、提高的過程。只有不斷反思,才能不斷進步。我們的教學更要反思而行,行則再思,思則再行。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100條建議》之後,我逐步明白了:教育不是大面積的播種,我們要針對不同的學生來設置目標,讓每一個孩子都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收獲到成功的喜悅。於是,在二年級的字詞教學上,我把學生分成了四類,每類學生都設置了不同的目標:一類學生98分達標,二類學生95分達標,三類學生90分達標,個別兩個智力有缺陷的學生50分達標。考試結果與班級常規考核掛鉤,達標學生每次加5分,超標學生根據情況酌情加分。比如一類學生考100分加5分,二類學生考100分加15分,三類學生考100分加20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一看加分,每個學生都興奮不已,特別是二類、三類學生,一看考100分比一類學生加分還多,都暗下決心,想要在積分上超過一類學生。而為了讓一類學生養成認真的習慣,他們在連續三次滿分後也會加30分。這樣的一系列措施,促使每一個學生都想跳一跳去摘桃子。一段時間下來,班裡的每一個學生作業認真了,錯字也少了。我也不用再因為詞語問題頭疼了。

三、讀書,讓我在研究中成長

回顧自己的工作經歷,我發現自己所取得的一些教育教學方面的成績,都有賴於我能積極地參加教育科研。

我們宋庄學校是一個彌漫著濃厚科研氣息的地方,身處其中,我也受益匪淺,我有幸參與了《「動·樂·愛」小學生微格作文訓練》的課題研究工作。這個課題把作文分成了若干個訓練點,逐步打造作文中的各個「零部件」。為了課題的順利實施,我們語文老師一起查找了大量資料,觀看了名家的課例,反復觀課議課。在課題實施中,我結合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佔主導地位的特點,創設不同的情景,採用不同的方法實施訓練,學生的習作水平提高了,我的理論和實踐水平也提高了,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攥寫的《低年級作文教學點滴談》獲得了省級二等獎並在語文報上發表。

讀書,使我的人生更豐富;讀書,使我的工作更精彩;讀書,使我的生活更美好。讓書的精髓融入我們的生活、融入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的生命之花開得更加絢麗多彩、富有活力吧。

㈡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難忘的潑水節]課文內容

講到傣族,人們都會不約而同的想到傣族潑水節,那盛大的場面,不由得讓人心神嚮往!

潑水節即傣歷新年,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其間豐富神奇的活動內容,吸引著國內外無數遊人,潑水節一般為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除夕,是送舊歲的日子,常有劃龍舟、放高升等傳統活動(放高升即燃放自製的土火箭)。第二天(或第三天)為空白,它不屬於舊的一年,也不屬新的一年,而是舊年和新年之間的空日子,所以,這一天(或兩天)人們可自由安排活動。第三天為傣歷的元旦,也是傣歷年中最熱鬧的一天。傳說是「日子王到來的一天」。這一天清晨人們便身著盛裝開始忙碌做一些佛事活動。到午時忙碌的婦女們便擔水為佛洗塵(即「浴佛」),求佛保佑傣家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至此歡樂的潑水活動便開始了。

潑水是潑水節最主要的傳統活動,人們相互潑水、相互祝福,傣家人常說:「一年一度潑水節,看得起誰就潑誰」。潑水傳遞了男女青年們真摯的友誼和愛情,潑水表達的人們相互間的祝福,聖吉的水把人們一年的辛勞汗水、煩惱、憂傷沖得乾乾凈凈。把歡樂和聖水灑向遠方來客和過路人。以示對客人的尊敬和歡迎,把友情傳給四面八方的朋友。傳統活動還有丟包求偶、跳孔雀舞和雄壯瀟灑的象腳鼓舞、文藝表演、體育競賽、商貿交易、物資交流等。

夜晚,當你躺在草坪上時,你就會看到一盞盞孔明燈從草坪上緩緩上升,帶著人們的願望,飛上天空。

潑水節是傣族人民心中神聖的節日,也是傣族人民心中快樂的節日!如今的大中國真是「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啊!

㈢ 怎麼當好農村小學教師論文

怎樣當好農村小學教師
農村小學生與城市小學生相比,無論是在文化基礎方面還是在社會見識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城市的小學生在文化比較豐富的城市裡,他們可以經常看到新生事物,見識面廣,而農村小學生生活在偏僻的農村裡,他們每天面對的是田野、高山、河流、見識面很窄。所以,當好教師難,當好農村小學教師更難。我在農村小學任教幾年了,憑著幾年的農村小學教學經驗,我覺得,要真正當好一個農村小學教師,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當好農村小學教師,一定要有「五心」。
1、恆心、人貴有恆,做一個農村小學教師尤其如此。在學生心中,一個好老師應該威嚴而又和藹的,如果坐牢似的對學生時緊時松,學生也會時好時壞,時間久了,就不好管理了。特別是農村的孩子,家長們都忙於干農活,沒時間顧及他們的學習,大都是靠老師管理的。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的良好好習慣都來自於老師長期的鼓勵、引導,來自老師持之以恆的培訓、訓練。
2、匠心。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就像沒一件藝術品都有自己的特色,我們因材施教,教學方法也因人而已,這一方面我一直堅持做兩件事:(1)寫教學反思,總結這一周上課情況,哪裡好值得繼續採用,哪裡不太適合,需要改進。(2)研究孩子的弱項,對症下葯。常言道:「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孩子來我們這里學習就是為了學好知識,所以我們要負責任地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發揮一對一家教的最大優勢——個性化。
3、用心。什麼事,只有用心了,才能做好。在課堂上我堅持做到:講課有張有弛。因為我們每次課的時間比較長,而且農村小學教具比較簡單,我們不能讓學生時刻集中注意力。我們知道每個人注意力最多就二十分鍾左右。所以我把課堂化作一個個小的沖鋒,讓學生不會覺得枯燥,(2)在上課過程中要有講解有練習,練習一定是舉一反三。老師不能滿堂灌,別老是在哪講的津津樂道,學生的思緒早已九霄雲外了。
4、熱心。我把熱心這一點用在和家長溝通上。我覺得農村學生家長不是很用心地過問學生的學習、紀律等情況。只有走進家長,明確我們教育方向。勤和家長聯系,你傳遞給家長的信息最起碼也是對孩子的關注。你關注了,家長才能放心。學習進步了,我們發個簡訊,表揚一下;學生這段時間表現不佳,我們大家打個電話共同尋找原因。
5、愛心。教師要愛崗敬業,要愛學生。農村孩子特別純真,教師要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愛護,把學生當做朋友一樣溝通交往。這樣學生才會跟你更貼心、更信任你聽你的話。
二、要當好農村小學教師,必須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全才的教師。
我國進行課教改已經幾年了。這是一場深刻的教學革命。我在語文教學方面我體會較深。新教材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系,著眼於青少年的人格發展和現代語文能力的提高,理解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集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漢語性一體具有很強的可朔性。新教材顯示的這些特點。所以,作為一名農村教師,除了有精深的的專業知識,明確的教學目標和高度的責任感之外,還應具備以下素質:
(一)搜尋信息,博覽群書。農村相對城市而言,信息比較閉塞。教師必須注重搜尋信息、博覽群書,講課時滲透信息,充實教學內容,學生在給自己合作探究的同時教師必須對學生的質疑有一個豐富完美的解答,這樣學生就會學的滿足滿意。同時還要注意課文閱讀教材的廣泛性,使教材承載著大量的社會、人文、歷史及自然科學知識,學生在學習使用語言的同時,還將接觸到許多注入天文地理、文化藝術、古今中外的背景知識和未知領域。若老師孤陋寡聞知識面窄,在教學中就會捉襟見肘,被動應付,就不能應付自如,舉一反三。
(二)左右逢源,多才多藝,就語文課而言,它重實踐運用,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聽得明白,說得清楚,看得透徹,寫得生動,思想正確,新教材注重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樂於探究,如教《海底世界》這篇課文是我在黑板上刷刷幾筆畫了大龍蝦、章魚、海參幾幅圖,讓學生直觀;教二年級語文《春天在哪裡》時,我唱了一首《春天在哪裡》的歌給學生聽,讓學生明白思想內涵。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興趣,活躍課堂,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給學生創造一個直觀、具體、新活的語境是十分必要的,除了有限的電化教育手段外,教師可把書本知識轉換成悅目的圖文信息,我還把課文編成話劇,故事小品。讓學生饒有興趣的參與中鞏固知識,培養語感,使課堂有聲有色,情趣橫生。
(三)多動腦筋,勇於創新。學習知識的目的在於運動,參加社會活動是檢驗和鞏固課文知識的最佳方法,時課堂教學的延續。多開展綜合活動,讓學生走向社會,讓他們去體驗、去感受到學習的實際價值。
三、要當好農村小學教師,要善於發揮農村優勢,拓展農村小學課程資源。
在課程資源的平台上,鄉村學校在條件性課程資源方面處於弱勢,但在素材性課程資源自己明顯的優勢。因此,我們鄉村教師要充分開發和利用農村特有的課程資源,彌補村教學資源的不足,縮小城鄉課程資源的差距。
(一)充分利用學校課程資源。每所學校的課程資源都是豐富的。那麼,教師怎樣開發學校課程資源,是學校變成不只是學生讀書的地方,而且是學生的生活地方呢?
1、廣開思路,開發有限設施的多種功能。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應樹立正確的課程資源觀,根據各地和各學校的實際,廣開思路,靈活多樣,創造性的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開發有限的的多種功能。以語文課程與科技活動課程為列,在科技作品的創造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科技作品的多種功能。如《理想的風箏》這一課中講到:他的風箏各式各樣……於是老師們把學生們在科技活動課上精心製作的風箏請上了課堂:有最簡單的「屁簾兒」,也有三四米長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隻黑色的燕子組成的風箏……
2、激發熱情,激活教材「二次生命」。孩子們豐富的想像,獨特的思維,獨到的見解,已獲驗證的成功學習方式,自己的游戲等都有可能成為教材「二次開發」的契機。如上《保護莊稼好兵衛》一課時,對於城市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對青蛙就很陌生,但在農村的青蛙是常見的「有益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於是,教師給學生布置課外興趣作業:搜集有關「青蛙」的資料,可以親自去田裡看看,可以問爸爸、媽媽,也可以找有關「青蛙」的圖片、文字、故事、歌曲等。經過搜集,同學們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點,,還知道了青蛙小時候是蝌蚪,是人類的好朋友,要好好保護它知識。
(二)合理利用家庭課程資源。「事物的存在同發展必然同其所在環境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同樣。學生的發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環境密切相關。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裡有資源,心裡有教育,課程資源無處不在。我們在使用學校資源的同時,還要發現、利用家庭課程資源。
1、結合農家中的課程資源,使學習知識與認識事物相結合。孩子們生在農家,長在農家的蔬菜、水果、玉米、水稻、山芋等作物再熟悉不過了,對它們外型特點和生長過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但對城裡的孩子也許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陌生的原體。」的表面。記得去年我的表姐帶著她8歲的兒子到鄉下探親,他兒子指著路旁的禾苗問道:「媽媽這些水草為什麼長得這么整齊啊?」同姓的人不禁開懷大笑,這也許是他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城裡的緣故吧。而禾苗在我們鄉村田野隨處可見。當交到這一冊識字(一)第2課時,文中的「禾」就可以結合學生所見,讓學生說一說他們的外形特點以及種植方法(為什麼要「整齊」)等。實踐告訴我們,鄉村孩子的見聞也不少,鄉村特有的生活和學習結合起來,就能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2、憑借學生的經歷體驗,是理解課文與切身感同身受相結合。學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課程資源。他們有特殊的生活經歷和家庭故事,如:旅遊見聞、失學、父母打工、家庭離異,山崩屋塌……,也有做農活,捕魚、逮鳥、種蔬果的體驗和收獲。這些競合體驗對學生興趣的培養,能力的鍛煉、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教師要善於引導和利用,把學生的這些經煙筒課文的感悟結合起來。如第三冊《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中講解到蒲公英媽媽、豌豆媽媽、蒼耳媽媽各有自己的辦法讓孩子們去「旅行」,城裡的孩子對這些不易理解,但農村的孩子經常見到這些植物,也許還經常拿來玩呢。課堂上引導他們結合自己的實踐談一談,就能體會到植物媽媽辦法的巧妙,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引發學生的純真情感,使文體對話與心靈交流相結合。鄉村的人際交往相對城市而言更為純真,更具有人性化。類似玉《少年閏土》中「看瓜刺猹」的農趣,「鄉村孩子」的農心,「鋤禾日當午」農活,無不隱藏著鄉村學生純真的情感,作為教師,就應當善於發現每一個可能涌流無限生機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學生的真情實感。鄉村裡的人們有」桃花源式的綠色交往、張揚人性的交往,學生可以敞開心扉純真表達,因此更容易使文體的對話與自我的心靈碰撞融合,升華,在口語交際表達中更具有「純凈」的語鏡優勢。
(三)積極開掘社會課程資源。社會課程資源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獨特價值,與傳統教科書相比,課程資源是豐富的、大量的,具有開放性的,它以其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和學生能夠親自參與等特點,給學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調動學生各種感觀參與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愉悅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這是傳統的教科書無法替代的。
1、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綜合實踐活動新課程的增長點,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至關重要。教師應鼓起熱情,給予關注,給學生做現場引領,充分利用農村特有的資源,讓學生實實在在去做,以實踐代替想像。如在學習第八冊《小樹給死囚調查報告》時,可讓學生一小調查員的身份去對一些問題進行調查,如河水為什麼便污濁,為什麼空氣污染嚴重等進行采訪、調查和研究,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語文的表達能力。
2、開發利用農情農俗,培養學生愛想情感。作為農村小學,應當讓學生了解並熟悉農業生產,培養學生熱愛農民、關心農業、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每個地方的農業發展狀況各不相同,這就給學生提供了了一個廣闊的報道空間。教師可組織學生拍攝富有「農情」的照片,撰寫關於「農情」的報道。在深入農村生活、具有切身體驗的基礎上的作品,顯示出十足的「農情味」,從中也鍛煉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經濟,文化等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比如教學《難忘得潑水節》時,教師可以「節」為點,引入到各種「節」或「俗」的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交流過節的習俗,學生發現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情還藏著這么多知識,他們表現了極大的學習熱情。
3、積累運用農諺農語,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新課程強調語言積累,積累語言的途徑、渠道很多,農民群眾的語言生動活潑,富有深刻的寓意。如諺語。歇後語等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如在學習第八冊《積累?運用八》「讀讀背背」時,我們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讓學生虛心地向長輩請教,收集這樣生動的語言。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到閱覽室圖書館查找,把「農語」抄下來。教師選擇恰當的時機,組織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還會使學生的習作富有「農味」,具有個性特徵和鄉土色彩,進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四)努力開啟自然課程資源。《課標》中指出:「各地都蘊藏著自然、社會、文人等多種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因此教師要增強資源開發利用的意識,讓課程開發領域「寬」起來,地域優勢資源「熱」起來,活性的課程生長點「鏈」起來。
1、欣賞自然景觀,培養美好感情。秀麗的山川、雄奇的古跡,都是新課程改革下最具優勢的課程資源。如在學完《圓明園的毀滅》、《鏡泊湖的奇觀》等風景篇後,為進一步學生樹立愛家鄉、保護文物的思想感情,可作以下的課外延伸。將小鎮劃分為交通、旅遊、田園風光等幾個方面;再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運用圖片、文章等形式分別對這幾方面進行特寫最後讓學生的作品張掛在校園的展台上後編寫成特寫集,通過小導游隊進行交流、宣傳。有學生介紹如下:「我校坐落在十萬大山腳下,這里既有美麗的高山田野,清純的小溪流水;還有遠近聞名的優美景觀——神馬瀑布。神馬瀑布在平龍山上,平龍山山水奇秀,風景幽雅,常在茫茫霧海行雲之中。」這樣充分開發和利用校外自然資源,結合校本課程,開展一系列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保護文物的思想感情,又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2、引用傳說故事,感悟傳說內涵。「傳說」是生成「課程資源」的一個亮點。鄉村學生生活純朴真實,在他們的身邊積淀著不少耐人尋味的傳說故事。如:廣西防城地區扶隆鄉自古來家喻戶曉的「神馬射尿傳說」,北侖「五指山」的傳說……教師可讓學生深入農村,像年老的長輩、領里鄉親詢問,搜集民間傳說故事,在進行整理、編寫、交流,開展以「傳說故事」為主題的活動。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我們農村小學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創新,讓我們的鄉村教育真正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讓我們農村的孩子也變成金鳳凰。

㈣ 我愛我家的祖國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怎麼寫

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
教學目標:
1.知道民族節日是一個民族或幾個民族特有的,用自己民族特殊方式慶祝的節日;
2.了解我國民族節日豐富多彩。
教學重點:
知道民族節日是一個民族或幾個民族特有的,用自己民族特殊方式慶祝的節日;
教學難點:
了解我國民族節日豐富多彩
教學過程:
一、了解民族節日
1.你知道那些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2.還有些民族也有自己的節日,用本民族特殊的方式進行慶祝,稱為民族節日
3.介紹自己民族節日:
漢族:春節 端午節 中秋節 元旦。。。。。。
蒙古族:那達慕大會
彝族:火把節
傣族:潑水節
。。。。。。
4.介紹了解這些節日的來歷
二、民族團結的橋梁
1.你和少數民族人民過過傳統的民族節日嗎?
2.介紹國家總理過少數民族的節日
《難忘的潑水節》
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想法?
3.圖片欣賞:了解各族人民在傳統節日中的表現
4.這些節日有什麼意義?
5.我們和他們過這些節日有什麼好處?
板書設計:
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
蒙古族 那達慕大會
彝族 火把節
傣族 潑水節
和睦相處
民族團結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民族節日豐富多彩;
2.初步理解民族節日的積極意義。
教學重點:
了解我國民族節日豐富多彩;
教學難點:
初步理解民族節日的積極意義。
教學過程:
一、認識各民族節日
1.介紹你了解的民族節日
2.連線:
蒙古族 潑水節
傣族 火把節
彝族 那達慕
二、民族文化窗口
1.說一說,你喜歡哪個民族的節日?為什麼?
2.介紹節日中的活動
3.分組介紹:
從民族的歷史、文化生活、生產勞動、宗教信仰、音樂舞蹈、飲食、服飾、禮儀
第一組 苗族
吹蘆笙 單人或集體吹奏 翩翩起舞
服飾 挑花 刺綉 織錦 蠟染。。。。。。
第二組 壯族
對歌 即興表演
故事 劉三姐的故事
第三組 傣族
潑水節 水越潑得多 福運就多
。。。。。。
4.從這些民族節日的介紹,你有什麼感受?
板書設計:
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
民族文化 發揚光大
課後反思:學生了解了少數民族的節日,理解了民族節日的積極意義

㈤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質疑能力

素質教育要求要調動全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獲得主動發展和全面發展。教師重視學生的質疑正是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參與學習的重要手段。關鍵詞:創設 氛圍 教給 方法 當前在課堂教學中,很多老師往往採用先提問,再讓學生思考、回答問題的辦法,這是一種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但它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把學生當做知識獲得過程中的被動者,讓學生按照教師的思維過程進行學習,這是不利於學生主動發展的。素質教育要求要調動全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獲得主動發展和全面發展。教師重視學生的質疑正是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參與學習的重要手段。現結合本人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認識。一、為學生創設質疑氛圍1、為學生創設寬松的環境。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積極主動性發揮的前提,它能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使學生處於一種寬松的心理環境中。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傳授知識的無聲媒介,是開啟智慧的無形鑰匙。學生心情舒暢,就能迅速地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樂於思維,敢於質疑。教師要與學生角色平等,變「一言堂」為師生互動。在課堂上我們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對學困生更應該傾注以愛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師的厚愛和關注,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而縮短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角色距離,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師生關系。2、要允許學生質疑「出錯」。允許學生質疑「出錯」,這是學生敢於質疑的前提。教師善問只是為學生樹立了「問」的榜樣,而「善待問」才為學生的質疑提供了可能。要採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手段對學生的質疑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一個人如果體驗到一次成功的樂趣,就會勇氣倍增,激起無數次的追求。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畏懼錯誤、不敢質疑就是放棄進步,學生一旦具有這樣的意識,就會消除自卑心理,毫無顧忌地勇於質疑。3、要留給學生質疑的時空,使學生想問。學生在課堂上提不出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往往是還沒有想出來或還沒有完全想好問題,而老師卻就說出來了。可見,不是學生不想質疑問難,而是教師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提問時間和空間,使得學生質疑問難的參與面不廣,學生失去質疑問難的機會。有的教師為了完成課時任務,往往是剛說出:「你們還有什麼問題?」幾秒鍾,看到沒有學生舉手發問,就立即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質疑學生,有的教師甚至採用自問自答的方式進行質疑和釋疑,剝奪了學生質疑的機會和權力。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了質疑的興趣和信心。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為每一節課設置學生質疑的思維空間和時間,並要在實施的過程中認真落實,尤其在解決了問題之後,教師千萬不可急於解決另一個問題,而要留給學生對已解決的問題進行反思和進一步質疑的時間和機會。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他們始終處於自覺地學,主動地思維的最佳學習狀態之中。二、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使學生會問。常言道:授之一魚不如授之一漁。學會是前提,會學才是目的。學生想問、敢問、好問,更應該會問。要使學生認識到不會問就不會學習,會問才是具備質疑能力的重要標志。所以,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耐心地進行啟發、引導,教給他們如何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提問水平。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啟發和引導:1、針對課題進行質疑。如出示「比例尺」課題後,教師問:「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麼?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等。2、針對關鍵字詞進行質疑。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概念、法則、規律、性質、定律等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進行質疑。如在學習「分數的意義」時,要抓住「平均分」引導質疑:為什麼一定要平均分?如果不平均分行嗎?……3、在動手操作中進行質疑。如推導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學生按照教材中用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通過旋轉、平移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方法進行操作後,教師可引導學生質疑:只用一個梯形剪一剪,拼一拼,能否推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4、在問題解決後進行質疑。當學生解決了一個問題後,學生可自我質疑:用這種方法是不是最好的方法?還有不同的方法嗎?……5、在實際生活中進行質疑。如在學完「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後,學生知道了比的後項不能為0,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質疑:為什麼在球賽中,記分牌上的比分可以寫成3:0呢?6、在產生認知沖突時進行質疑。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與舊知識產生矛盾沖突。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利用這種沖突進行質疑。總之,教師要教會學生質疑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過程的困惑處、法則規律的結論處、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處;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算理的推導過程中、解題思路的分析過程中、動手操作的實踐中等,還要讓學生學會變換視角,既可以從正面問,也可以從反面或側面問。同時,我們教師要教學生會說。一開始學生提的問題有時不得要領;有時只言片語;有時淺顯幼稚。教師在關鍵時刻要扶一把,送一程。採取低起點、嚴要求、勤訓練、上台階的策略,循循善誘不厭其煩。使學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學會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疑惑,並進而達到問的巧,問的精,問的新,問的有思維價值。還要讓學生明確質疑問難必須勤學善思,有創見;認真觀察,善比較。三、培養習慣,使學生「好問」小學數學教學,不但要讓學生想質疑,敢質疑,還要讓學生主動質疑。1、激疑:教學中,當學生的思維停止或處於消極狀態時,教師要巧妙地進行激疑,啟動學生思維的內驅力。如教學「梯形的面積」後,許多學生囿於課本的推導方法,而不思創新。教師激疑:還有與課本不同的方法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躍躍欲試,並先後將梯形轉化成了三角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還有的學生將梯形分解成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等。學生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了探索和創造。 2、導疑:所謂導疑,就是教師引導學生質疑。如教學「比的基本性質」後,教師引導質疑:學了比的基本性質後,你會想到什麼性質?一學生頓時舉手:我想起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商不變的性質。另一學生說:老師,為什麼在「商不變的性質」中沒有「同時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數」而用「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的說法?又有學生說:小數的基本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有聯系嗎?學生質疑的情趣極其高漲,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讓學生撥開疑雲,疏通障礙,變阻為通。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它們的聯系和區別,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師導之有方,常導不懈,學生便能自獲其知,自增其能。3、樹立典型,以「點」帶面:教師要抓住典型,樹立榜樣,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最佳問題」和「最佳提問人」等活動。利用榜樣的號召力,在學生中形成質疑的比、學、幫、超的良好風氣,使學生由被動質疑逐步轉向自動質疑,進而養成習慣。

㈥ 徵集「我心中的中國傳統節日」活動方案

我做過類似的方案,寫下來太煩了,直接聯系,在線等

記得給我加分哦

閱讀全文

與難忘的潑水節教學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