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源於生活重視基礎培養能力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教材特色
課程教材研究所 富兵
《歷史與社會》課程是這次課程改革的亮點和難點,如何在課程實施中體現《綱要》基本精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整合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知識,促進學生整體地、歷史地認識社會,有效地進行公民教育,教材編寫至關重要。我們教材編寫組在結構設計、內容表述、呈現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嘗試,具體內容如下。
一、教材編寫的思路和結構
《我們生活的世界(上)》是按照《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所闡述的整合理念,以學生的生活邏輯為主導,以地理和歷史學科為基礎,以相關學科知識為背景和支撐的新型的、綜合教材。它在融合了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側重於對學生進行人文地理和歷史的核心概念、基本觀點和技能方法的教育。
為此,本冊教材設計的基本思路即:生活是主題,包括人們生活的環境、生活的異同、生活的問題,它們是我們生活的社會中的現實存在。
時空是框架,即不同地域人們的生活(空間軸)和不同時代社會的發展(時間軸),它們是我們認識社會的兩個重要維度。
二、教材內容表述的特色
《歷史與社會》是一門開放的課程,它基於學科又超越學科,面向現實世界;始於課堂又不局限於課堂,融入社會生活。為有效地實現課程目標,我們確定了表述課文內容的四個原則:基於案例、基於生活、基於情境、基於問題1.基於案例的思路
教材採取範例性的敘述方式,選用大量的、富有情節的實例或案例呈現問題,營造解決問題的情境,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用知識,變呆板的知識為處理實際問題的手段。在本冊教材第四單元中體現得尤為充分。
教材在「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的每一課中都選取了代表一類同質但特點截然不同的地區,如:「平原人家」中有精耕細作、以手工勞動為主的湄南河平原和集約化大機器生產的代表——美國大平原;「與山為鄰」中有以游牧為生的天山牧民、以梯田開墾為業的元陽哈尼人和利用山區資源發展旅遊業的盧卡索居民;「傍水而居」中有臨湖的江南水鄉、臨海的山東漁村和臨水的義大利威尼斯;「草原人家」中有澳大利亞現代化牧場和內蒙古熱情奔放的草原文化;「乾旱的寶地」中有利用坎兒井灌溉的新疆綠洲農業和蘊藏豐富石油的波斯灣沿岸國家的石油工業;「文明中心——城市」中側重於經濟中心、城市布局和文化之都等角度,分別選擇了上海、築波和巴黎。不難發現,教材在各個點位的確定上頗費心思。每課選取內容的角度都不相同,而且中外兼顧,以中國為主,最大的突破在於沒有按照原有地理學科按地域或區域劃分的方式和選擇首都或重要城市進行介紹的作法,而代之以能夠反映不同區域(如平原、沿海、山地、草原、沙漠、城市或鄉村)人們的生活的典型材料。有的點位可能很小,但只要能反映一類區域人們的生活或某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就可以把它作為一個案例進行解剖。像法國盧卡索這樣的小山村,即使對地理專業工作者都是一個鮮為人知之地。它原是一個貧瘠的小村莊,經過十幾年的開發成為一個著名的度假城市,但在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時,如何治理和保護環境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是看重眼前利益過度利用還是放眼未來善加保護,是擺在那裡居民面前的難題,也當前很多地區都面臨的一個兩難處境。教材實寫盧卡索,實則在對學生進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盧卡索雖小,卻有很強的代表性。
這種案例式教學以點代面,一方面避免了教學內容的面面俱到,掛一漏萬,另一方面降低了知識記憶要求,減輕了教學負擔,節省了時間。有助於學生學得透徹、領會深入、掌握牢固,學以致用。在通過學習某個具體的區域的過程中,掌握了解區域特色的方法、分析區域生活和解決區域問題的方法,並形成一定的概念與看法。既可以達到知識傳授的目的,又可以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將實踐能力培養落到實處的同時,進行了調查和學習方法的滲透。
2.基於生活的思路
本冊教材嘗試改變單純、孤立地提供具體知識的做法,而是在敘述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常識的過程中,提供相關學科的概念和方法。教學內容力求顯現或選擇適用於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況和環境。既從學生的經驗和生活邏輯出發,又不僅以解決具體社會問題為中心,注重教學的長期效果和潛能的開發。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經驗中,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知識,他們對很多問題和現象都會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認識。盡管可能是零碎的、片面的,或者還沒有接觸過,但當問題呈現在面前時,他們也可以憑借相關的經驗,依靠自己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學生這些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歷對新知的獲得大有助益,為此,教材應充分關注並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增強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幫助其在原有的基礎上成長、提高。如「綜合探究一」在介紹不同種類的地圖後,提出「你還知道哪些地圖?你會在怎樣的情況下使用它們?」的問題,促使學生調動已有信息,積極動腦,主動挖掘獲取新知;再如第三單元「山川秀美」中設計了兩個學生的對話,引導他們從各自的經歷討論山區的好處與問題,加深學生對山區的了解和認識。第五單元「社會生活的變遷」中要求學生製作一個年代尺,「把從出生到現在發生的重要事件標識出來」的練習,以及「談談家鄉近幾十年發生的變化,看看其中包含的歷史」等等,這些內容或問題來自於真實的日常生活,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吻合,能夠增強學生與書本的親近感和真實感,學生易於產生主體建構知識的願望,為解決問題創設了良好的前提。
生活化在本書的另一個意義表現為它力圖改變過於強調「學科本位」「學科為中心」的弊病。在不同的主題下、不同的范圍內,緊緊圍繞人們的社會生活這個中心,結合個人生活、人類的生活環境、中國人生活的環境、世界不同地區人們生活的環境和人們生活的歷史等方面,勾勒人類生活的全貌(參見結構圖)。在此過程中,始終將人、地和社會有機聯系在一起,建立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闡述因地制宜和各要素相互聯系的觀點。例如第四單元中「美國大平原」和「元陽梯田」的設計。
美國中部大平原
從以上兩圖可以清晰地理解自然環境對人的生產、生活的影響以及人們如何利用適應、改造自然環境的。
3.基於情境的思路
傳統的觀念認為教材是事實性知識,是普遍規律或原理,是可以獨立於現實情境之外獲得的,學習的結果也可以自然地遷移到各種真實情境中。而實際上,情境總是具體的、千變萬化的,抽象概念、規則的學習往往無法靈活適應具體情境的變化,學生常常難以用學校獲得的知識解決現實世界中的真實問題。教學應力求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而不是只充當知識的復制機器。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是學生選擇學習和自主處理的素材。創設一定的情境,提供富於情節的、豐富的、現實的案例,除了能夠吸引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外,還能比較准確地把握學生在不同情況下如何活用所學知識或技能處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每個單元後的綜合探究是本書集中體現情境教學特點的內容。「在地圖上獲取信息」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課文提供了五個不同的、具體的情境,在每個情境下,要求學生提出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方案。實際上,本課是在交待地理學習和社會生活的工具之一 ——學會使用不同種類的地圖:比例尺大小不同、功能不同(有交通圖、旅遊圖、等高線圖和反映不同歷史時期變化)的地圖。如果以定義加說明的形式直接表達出來的話,不僅枯燥乏味,使知識教條化,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遇到現實問題時仍可能茫然不知所措,不會將書本知識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去。而事實上,地圖的閱讀和使用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的一部分,並且在未來社會中將變得日益重要。在情境式的活動設計中,把傳授和形成知識的兩個過程綜合在一起,不知不覺中達到了教學目的。課文這種處理方法,具有較大的擴展空間。
4.基於問題的思路
一切思維都從問題開始。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把知識裝進學生的腦袋,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從而把知識變成他們自己的「學識」和「主見」。教學要促進學生思維就應首先培養問題意識,教學內容關注問題、引發問題,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圍繞問題展開敘述,針對問題進行探討。問題常常產生於具體的情景、非正常現象,本書注意在教學的重點或難點創設問題情境。問題的編排並不是在每部分單元學習的最後,也沒有提供標准化的統一結論,而是自始至終倡導師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經歷探究過程,通過交流和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如第二單元「自然環境」中關於世界氣候類型的活動設計。氣溫和降水是反映氣候特點的最基本要素,是學生描述某一地區氣候需要掌握的兩個最重要的概念,但教材並未直接把概念告訴學生,而是引導他們仔細讀圖。圖2-11隻畫出不同氣候類型及其分布、不同地區的人們對本地氣候的描述。活動要求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詞語,自己進行歸納得出結論。經過主動觀察、發現、理解、記憶下來的知識,學生可以日後隨時提取並加以應用。
三、教材內容的特點
《我們生活的世界》這些編寫方式的轉變決不意味著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否定、拋棄,相反,基礎知識和技能在本書的處理更加實在、實用。
(一)注重基礎知識
為有效地實現開設綜合課程的目的,提升教學功能和效果,同時又不削弱人文地理和歷史教育的功能,教材精選了對學生終身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特別是對九年義務教育結束後無法再接受學校教育的學生,提供未來學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平台。例如:
1.基礎知識部分。
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可接受程度,循序漸進,有詳有略,提煉相關學科最基本的知識,而不是均衡覆蓋所有相關學科知識的方方面面。
·社區和區域(一些相關的基本概念)包括:社區的功能和類型、區域差異與聯系。
·世界自然與人文的總體特徵(可與分科地理的世界總論相對應)包括: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自然環境(地形和氣候)及景觀差異、人種、國家和地區。
·中國自然與人文的總體特徵(可與分科地理中的中國總論相對應)包括:疆域、行政區劃、人口與民族;地形、氣候、河流;自然環境差異(南北差異和東西差異)對人們生產與生活的影響。
·不同自然環境下人們的生活(部分地涵蓋了分科地理中的分區地理內容,但更側重於人的生活)包括:居住在不同平原、山區、水域、草原、沙漠與城市等地人們的生產、生活與文化活動。
·社會生活的變遷(開啟歷史之門的鑰匙,是學習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基礎,有些內容是對分科歷史的有益補充)包括:表示歷史時間和紀年的詞彙、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獲取了解歷史信息的途徑。
2.基本技能部分。
·閱讀、選擇和使用地圖的能力。
·閱讀和使用地球儀的能力。
·收集、辨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掌握和運用社會調查的方法、區域研究的一般方法。
·閱讀和製作年代尺的能力;建立年代和時序的概念。
·掌握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基本觀念:
人地關系——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人的活動對環境的反作用——滲透可持續發展思想。
歷史的觀念——事物都是在發展和變化的——歷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歷史影響著今天的生活。
觀念的形成隱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直白地灌輸給學生,而是經過主動加工、自然發生的,需要學生領悟、思考後逐漸形成。
(二)突出能力培養
1.體現在課題活動的設計上。
改變原來以概念、原理和觀點為主,直白地表達概念、觀點、結論、事實,輔之以少量的活動設計的課文風格,代之以大量引發思考、鼓勵動腦、動口和體驗探究價值的活動設計和案例分析,在活動中注重表達形成概念、觀點、結論和事實的過程。
作為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有些原來正文結論部分(規律性或常識性知識)變成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的過程。大體說來,課堂活動有三種設計方式。
(1)把原來教材總結歸納的內容以活動的方式呈現出來。學生通過討論、讀圖、練習或競賽等形式,體驗獲得新知識的過程,自己得出歸納性的結論。改變了原來先教給學生結論或定論,再讓學生驗證規律的做法。如以往學習中國地理基本概況時,教材一定要寫出與我國陸上相鄰和隔海相望的國家的名稱,但在我們的第三單元「國土與人民」中要求學生閱讀地圖,自己去發現答案,由於課本沒有寫出具體國家,又減少了學生死記硬背的內容,減輕了學生負擔;第三單元「山川秀美」中季風氣候的影響,也是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分析思考、集體討論、概括總結季風的好處以及因其不穩定性導致的危害,除了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總結歸納、語言表達、與人合作能力外,還要能擴展所學知識,否則無法回答出五個方面的問題,對學生提出了較高要求,類似活動還有很多。
(2)有一定難度的重要知識,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又不易推斷的內容,在經過學生大腦思維後,教材再展示給學生。「山川秀美」中需要學生知道我國地勢高低起伏的大致狀況,如果簡單地教給學生西高東低的概念,即時記憶可能很容易,但並未必理解。在本冊教材中我們安排了讓學生「沿著北緯32°的地形剖面圖,看看我國地勢自西向東是怎樣變化的?」的活動,這里學生應具備基本的地圖知識,會閱讀地形剖面圖,還要經過頭腦、視覺等感官活動,體驗規律性知識的獲得過程,最後教材才給出描述。再比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秦嶺-淮河分南北是一個重點內容,南方北方的氣溫、降水以及景觀的差異很大,教材是將結論直白地呈現給學生,還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建構,親歷探究過程,其教育教學效果截然不同。我們嘗試讓學生先閱讀1月中國平均氣溫分布圖及中國年降水量線分布圖,分別找出經過秦嶺-淮河的(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然後交待秦嶺-淮河是劃分南北的分界線及其指標。雖然教材最後還是表達了結論,但學生經歷了學習過程,閱讀使用地圖等基本技能不斷被強化,學習的興趣和滿足感可以得到大大增強。
(3)開放性討論、辯論或技能訓練,不預設任何唯一的標准答案,而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想像,只要言之有理,論之有據,就達到了教學效果。「山川秀美」中兩位學生提出了對山區的不同看法,在此基礎上,進而啟發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加深對山區的了解、熱愛和對問題的認識。「傍水而居」的自我測評中設置了「水對水鄉人們的生活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允許學生開闊思路,自由想像、思維。「從地圖上獲取信息」中讓學生幫助設計從北京到杭州的旅遊路線,時間、交通工具、經費未定,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空間。學生只要了解交通圖的作用和用法就能夠完成路線設計,但不限制少數學生新穎、獨到的創意。這種開放式的編排是力圖將課程標準的理念落到實處的探索。
在教學中體現教與學的過程,活動的設計就是教學的有機、必要組成部分,承擔了課文教學內容應起的作用,好的活動甚至可以收到超過文字表達的效果;改變了在課後用「想一想」「做一做」等集中總結、復習知識的方式,把學習活動安排在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各個關鍵環節上。
2.體現在「自我測評」功能的轉變上。
「自我測評」不是老師用來檢測學生的工具,而是學生課下自我評價、反思學習成果的手段,因此不作硬性規定,習題設計具有很大的彈性,學生完全可以量力而行,因人、因地而異。它的功能不再是簡單的復習,重復記憶,而是教材內容的延伸、拓展和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比如第五單元「區域的故事」中選擇了「小漁村變大城市」的深圳、「逝去的繁榮」——樓蘭和美國的死城——「古老而年輕的北京」等地作為案例,其中暗含的一條主線,即區域變化的不同類型: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古老與現代融合等,這個結論教材並未明確告訴學生,而將它放在課後自我測評中,「比較上海、築波、巴黎、深圳和北京等城市,說出這些區域變化的特點」。學生需要梳理出區域變化的類型,再聯系前面內容,比較、分類、整理。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識准備和必備的技能,高效地完成此類測試是不太可能的。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似乎不需要學生牢記所謂的重點,也無需教師批閱,實際上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但又沒有做劃一的規定,不再用一把尺子衡量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設立切實可行目標,保證學生有所為,有所得。
3.體現在「單元綜合探究」形式的創新上。
體現研究性、綜合性的調查、探究主題,是本課程的特點之一。將研究性學習作為基本內容的呈現方式,貫穿於教材編寫的全程,作為課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本書的特色。在教材編寫的全程貫穿思維過程的引導,尤其注重引發學生產生問題、促進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活動設計。有些本身就是教學內容,如「在地圖上獲取信息」「從地球儀上看世界」等;有些內容是在具體情境下的運用,在做中學,應用性強。
總之,《我們生活的世界(上)》突出體現內容的整合、注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訓練、獲取知識的方法的習得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三)增強教材普適性
為保證課程標准理念、教學讀物編寫和具體教學實施之間的落差,課本盡可能適應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生的需要,以利於師生在不同的條件下、在不同基礎上實施教學,大大增強了適用性、普及性和實用性。
課文提供了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資源,使各個活動在各地學校都能開展。為減少受教學資源限制等困難,教材指示了最基本的資料來源或參考,如「查閱世界地圖、《新華字典》或其他材料,給世界上領土面積前六位的國家排排隊。」
開放性的問題設計,緊密聯系本地和本人自身實際,使每個人都能有的可說、有的可做。例如「如果你家附近有山區,說說當地人是怎樣利用山區資源的。其中哪些措施值得推廣,哪些地方還值得改進。」「牧區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與你所在地區的生活有什麼異同?為什麼?」「談談你的家鄉近幾十年來發生的變化,或者找出自己所在地區的一兩個地名,看看其中包含怎樣的歷史。」「你家鄉的地形和氣候是什麼樣的?這種自然條件會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哪些影響?」這樣的提問為學生的回答提供了很大空間,有助於加強對本地區的了解、關注,產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降低難度,提出具體要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設計了兩位不同地區學生的春節問候。從他們各自的描述中,並提出的問題,學生可了解到南北方氣候、景觀及人們生活的差異。盡管學生水平有高有低,但都可以對某一個方面發表感想。
所設計的活動,適合於有關年級和不同地區學生的特點,呈現出不同的層次,有一定梯度,可操作、可把握,不論是調查研究還是課堂討論,都便於指導、富有成效。
此外,教材充分考慮了初一學生好動、好奇、注意力短暫集中的年齡特點,設計了反映他們年齡特徵、興趣特點和認知水平的活動。如「國家和地區」中給出9個國家的國旗,讓學生把國旗和相應的國家名稱聯系起來;我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的拼圖游戲等,寓教於樂,於不知不覺中達到了知識教學、動手練習的目的,學生更易獲得滿足感,激發學習的內驅力。
本書圖文並茂,採用大量照片、圖畫和表格,一目瞭然,減少了文字說明,增強了現場感。可視性強、可讀性強,文字生動,趣味性強,這些也是本冊教材突破點之一。
⑵ 借鑒古人感受自然,抒發情感,散文100字 快快快!謝謝!是散文哦
清明時分,邁出家門,途經快樂的驛站,細瞧,呵,這就是春日裡的家鄉。
風煙俱盡,天空是潔凈的藍,伸手一抓就是一大把陽光。泥土從清晨露水處借來的滋潤仍未散去,與一起一落的鞋底奏著「吱吱」聲響。柔情似水的春風輕輕掠過臉頰,別樣的清爽。
春天的氣息跳動著,春天的音符也在跳動著,所有的生命都充滿了希望。
林里,鳥兒亮起清脆的嗓子,嚶嚶的鳴聲回盪山谷;一隻野兔從洞里緩緩探出頭來,伸了伸懶腰,便和著歡悅的進行曲勞動起來;枝丫們也不甘示弱,做著伸展運動,露出幾片滴著汗水的嫩芽;鋒芒畢露的野花競相裂開花蕾,披上絢麗的時裝,亂哄哄地在草叢里擠著開;泉水在林木疏朗處閃過亮亮的一泓,為這蓬勃的山林添上完美的一筆。
風是忽悠忽悠的,而娓娓道來的春天故事卻是實實在在的。春天,被春風洗禮過的春天,儲蓄了一年的生命之火,爆發出驚人的力量。在春日裡重生的不只是鳥鳴,還有我們的活力,在春日裡成長的不只有枝丫,還有我們的志氣,在春日裡振奮的不僅為野兔,還有我們的信念,在春日裡絢爛的不僅止於花兒,更有我們的希望!
尋遍山谷,找不到共游春景之人,注意力卻被突襲而來的一道銀光奪去,身體被疑問驅使著挪去,腳步一住,凝眸處卻是一把鋒利的鋤頭,被那劃天而過的力度所振奮,忽起勁兒爬過山腰,而映入眼簾的正是平闊的田野。農民們重重疊疊的身影忽曲忽直,田地里零落的綠點漸漸蔓延。
翻曬貧困和荒涼,播種財富與理想,這是一種精神,刻苦的人又怎會輸給春日裡蓬勃的萬物呢?
用汗水滋潤理想,才能換來累累果實。春天註定屬於每一個人,但收獲的笑容只會掛在那些曾經流過汗水的臉上。相信吧,春日裡手撫泥濘而寬厚的的土地,背灼猛烈而真誠的陽光,以美麗的山林為背景,以清脆的鳥鳴為伴奏,你彎下身子辛勤勞動的背影將是這藍天下最美麗最動人的剪影。
春天那坦誠的笑容,會安撫你所有的傷疤與血泡,解釋你所有的付出與辛勞,激勵你所有的嚮往與理想。
目送遠方的落日,向家門走去,心裡多了一分充實,回首,重重疊疊的身影披著落日的余暉忽曲忽直??
點 評:寫景作文最忌走馬觀花式,見啥寫啥,平鋪直敘。這篇文章題目為「春日的家鄉」,但作者並沒有對「春日的家鄉」進行詳盡的描寫,而是運用凝煉生動的語言,巧妙地
把自己對家鄉的深情與對人生的思考融入到對家鄉春日美景的描寫之中,達到了景與情水乳交融的效果。
2.借景抒情式 荔 林
龔學健
連綿的南方小丘,別有一番風味的醉人的綠影,曾帶給我無限的遐想,飄飛的思緒,讓生命的價值在那一刻升華。 ——題記
雨後的荔林,彌漫著泥土的氣息和草味兒的清香。我站在高處,享受著這和諧動人的美景。
廣闊無垠的荔林幾乎占據小鎮所有的面積。雨後的小丘更顯出它朦朧的美,模糊的輪廓定格在我腦海深處。站在這天然大氧吧之中,我盡情地呼吸這里的新鮮空氣。荔林遍布在這連綿起伏的熱土上,猶如翻滾著的綠浪,給我一種巨大的視覺的沖擊。「接天荔葉無窮碧」,我彷彿置身於綠色的海洋,又猶如走進綠色的夢境。我的思緒開始飄飛並且開始了我的無限遐想。
荔林中有一張湖,微風過處,湖面閃爍著斑駁的綠影。安閑的鴨子在水中游出喇叭形的水紋,彷彿在奏響一曲和諧、動人的大自然旋律。「江南二月,草長鶯飛」。湖邊的雜草叢中,坐著一位安詳的老伯。他一邊小酌,一邊獨釣。他靜靜地享受著大自然恩賜給他的寧靜與安閑。或許,他就是另一個鄭老翁,在功成名就之後,選擇退隱,遠離世俗,做一個大自然的使者。回歸自然,就是對生命的尊重,就是讓疲憊的靈魂得到安歇。
不經意間,夕陽已醉紅了臉,慢慢地消失在荔林的盡頭,晚風也唱出銀鈴般的歌。晚歸的小鳥輕輕掠過湖面,裊裊的炊煙在荔林中迴旋上升。湖邊的荔樹旁,是一間溫暖的小木屋。我想,那一定是陶潛的另一個家。「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是何等的寧靜與悠閑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只有經歷世俗紛爭,才能領悟大自然真正的美。陶潛將一生交給了自然,自然將生命的真諦告訴了陶潛。此中的真意,只有他自己才能夠領會。
暮色中的山、湖、樹、人,還有那溫馨的小木屋組合得更加完美和諧,成為一幅動人的風景畫。我站在畫中默默地咀嚼著鄭翁和陶潛留給我的精神食糧。生命的最高境界在於,人能夠在疲憊之後回歸自然。只有在自然的重陶下,人才能獲得內心的最真實的需要,生命才能得以升華。
篇二:感悟自然
「感悟自然」話題作文導寫
高山無語,但閱盡世事滄桑;大海怒吼,卻源自細流無聲。鮮花綻放,枯葉凋零,金蟬脫殼,蜘蛛結網……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無不充滿智慧,深蘊哲理,富有靈性。崇尚自然,親近自然,融入自然,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和諧,我們的情感才會更加豐富,我們的人生才會更加精彩! 放下一切雜念,懷著一份淳樸,帶上一份純真,用一顆感悟的心,走進自然,與山川草木對話,與花鳥蟲魚對話,在自然中放飛心靈,我們會發現,自然中的一切竟如此美好,如此美麗,如此神奇。
[文題設計]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廣袤的原野,歡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會引起我們深思;朝暉夕陽,寒來暑往,花開葉落,鳥語蟲鳴,都會引起我們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們會有所感悟。請以「感悟自然」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文章。
[話題解讀]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和善於思考的頭腦。
人類之所以進步,是大自然的恩賜。自然給了我們智慧,給予我們生存的空間,給予我們生命的繁衍。從大自然中汲取營養,汲取科學的啟示,人類因而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朱熹詩雲:「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從半畝方塘的清澈而想到源頭活水,由此感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同學們在生活和學習中,面對大自然的絢麗多彩和千變萬化,聯繫到自己的人生經歷,也一定會發出許多感慨,得到許多人生的哲理。比如以花開花落為例:含苞欲放時,你能感悟到花朵的勃勃生機,感悟到要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准備著將來為國家為民族作出應有的貢獻;絢麗燦爛時你會聯想到人生的美麗,感悟到要珍惜青春年華,勤奮學習,讓生命發出燦爛的光輝;隨風飄落時你會聯想生命的奉獻,感悟到「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崇高精神境界。
「感悟自然」這個話題就是讓我們深入生活,去觀察自然景物與現象,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思路點撥]「感悟自然」這一話題是相當寬泛的。材料提供的意境,令我們馳騁遐想的空間十分廣闊。這要求我們要從以下兩點來思考:一是「化抽象為萬象」。要讓「大自然」變成可觸可感的萬千形象,奔涌到我們的眼底。二是「萬象之中取一象」。「取」自然之景,讓自然與自己的心靈碰撞,撞擊出思想的火花。要能從自然之「象」中獲得「美」的享受、「真」的感悟、「善」的啟迪。感悟自然,要有較深的內涵,古人說,「意高則文勝」。總之,用自己的心去與自然溝通,用真情去擁抱自然,就會「在細微處顯出才華」(老舍語),就會寫出獨特的感悟。當然,感悟自然,思考人生,所「感」所「悟」,不能漫無邊際,或浮光掠影,要注意角度小而集中,有意蘊。
[素材積累]路過人家的牆下,偶一抬頭,看見一棵結實累累的柚子樹。一顆顆碩大的黃綠色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頭。這景色不見得很美,卻是一幅秋日風情畫。
我是個生長在都市,從來不曾享受過田園生活的俗子。除了木瓜樹以外,所有結實累累的果樹,都只能夠在圖畫、照片、電視和電影中看到。今天第一次看到這棵果實如此豐碩的柚子樹,霎時間,心頭充滿了喜悅與新奇。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細細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給你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周素珊《第一次真好》
[賞析]第一次看見結實累累的柚子樹,作者感慨,說「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好」,好在新鮮而刺激,「妙」,妙在回味無窮。第一次見柚子樹,心頭充滿了喜悅與新奇。因為有「第一次」的經歷,生命才值得低回品味。這就是「第一次」帶給作者的深刻感悟。 走進這片樹林,每一株樹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著青翠的手勢。有許多鳥喚我的名字,有許多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我靠在一棵樹上,靜靜地,以樹的眼睛看周圍的樹,我發現每一
株樹都在看我。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發長成樹冠,我的手掌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里旋轉、流淌,最後長出樹籽,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李漢榮《山中訪友》
[賞析]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作者運用想像的手法,與樹木融為一體、與自然融為一體,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象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家蟲。——郁達夫《故都的秋》
[賞析]為什麼要寫這蟬聲呢?因為秋天一來,蟬的生命就漸近終點,這與秋天一來草木便要凋零是一致的。面對動植物這種「生命悲劇」, 「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蕭索的感觸來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像郁達夫這樣一個文人,聯想到自身的悲哀,自然也免不了悲秋的傳統。
風 風如生命,生命如風。這是一個亘古的比喻。
纏綿的風,怒號的風,殘逝的風,正如生命中的起起落落。最終,如風般逝去,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然後消失在長街的盡頭,不著一絲痕跡。
我們在這個亘古的的比喻中走馬而過,是否應該停下來,看看風。
莎蒂文作為一個聾啞盲的孩子的老師,實在是太無奈了。面對像個小暴君的海倫,她該怎麼辦?莎蒂文老師和海倫坐在院子里時她在想。她真的想放棄了。忽然吹起了風。風輕輕柔柔,吹起海倫的頭發,吹起無盡的花瓣。多麼美的圖畫啊!可憐的海倫,永遠無法看到了。莎蒂文哭泣了,她堅定了信念:一定要帶海倫走出痛苦的深淵。她感謝風帶給她美麗的畫卷,激起了愛的漣漪。
惟有風,才可如此多情。
海倫後來成了人類的驕傲,莎蒂文老師也默默的死去。只是那夜的花瓣,那夜的風,已無人見得了……
梵高看見了風。他正處於人生的低谷,痛苦盤踞了他的心。為什麼自己十幾年來的心血、那些比自己生命還寶貴的畫作,竟沒有任何一個人欣賞?為什麼自己心中的偉大藝術被世人視為垃圾?為什麼自己付出了那麼多卻被稱為瘋子?他在曠野上狂喊,回答他的只有黑色的杉樹和死寂的荊棘,還有一陣狂風——
沒錯,就是風。幸而他看見了風。這陣風想穿越樹林和荊棘,卻被阻擋了。他被徹底地激怒了!全然不管杉樹的針葉和帶刺的荊棘把自己撕得支離破碎。只管向前!向前!向前!他們成功了。
他也成功了。在他死後,《杉樹》一作價值連城。可那夜跳躍的杉樹,張牙舞爪的荊棘和怒號的風,卻無人見得了……
惟有風,可以穿越荊棘。
當風吹著號角,呼嘯而過叢叢荊棘或吹起片片櫻花時,相信很多星星看到了他們,以及它們所昭示的……
[賞析]當風吹著號角,呼嘯而過叢叢荊棘或吹起片片櫻花時,相信很多星星看到了他們,以及它們所昭示的……
人世間,有許多感動,往往在一瞬間成就。
思路清晰,才思敏捷,富有潛質,望持之以恆。
柔柔的風,甜甜的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當淡淡的春意開始在大街小巷悄然流淌起來,隨心所欲地塗抹著第一抹新綠的時候,春天的第一場雨就迫不及待地來到了人間。淅淅瀝瀝的,猶如斷線的珍珠,牽動著我的心弦。
霏霏細雨,絲絲縷縷。獨自漫步於河邊的小徑,風兒拂面而來,夾雜著調皮的雨點,吹散了我愁亂的思緒。我就像出籠的鳥兒,盡情地享受著大自然的愛撫——那母親般的溫柔與呵護。我呼吸著大自然的氣息,微微濕潤的泥土醞釀著花的味道,有一種沁人心脾的芳香。 春雨的洗禮,讓河畔不知名的野花竟也有了一種攝人心魄的誘惑力,猶如少女的嬌羞,超凡脫俗,恐怕連那花中之王牡丹也要遜色三分。
微風拂面,河邊的楊柳吟出了絲絲白茫茫、虛飄飄、說也說不清、道也道不明的飛絮,漫天飛舞的柳絮,被調皮的雨點兒繞在脖子上,飄落在水面上,盡情地嬉戲著……
魚兒也不再寂寞,你追我趕,在屬於自己的世界裡自由自在地暢游。折下一枝柳條,逗逗那快活的魚兒,魚兒似乎被這突如其來的干擾嚇壞了,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撲通」一聲跳起又迅速地落入水中,把一塊明鏡打得支離破碎。
我想起了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中的一句話:「無須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的確,大自然的美是無窮無盡的,而每個人,只不過是這幅巨畫上的一點色彩罷了。 既然世界這么美好,那麼,我們有何理由不去用心感受它呢?在整日為事業拼搏、為生活奔波的忙碌之後,我們是否也應該多親近大自然,去領略大自然無窮無盡的美呢?
涼涼的雨絲拉回了我的思緒。感謝大自然,感謝它賜予我們的美景,感謝它給予我們生命的啟迪。
我彷彿看到絢麗的彩虹在向我招手。站在柔柔風中,任憑那甜甜的雨兒不斷地落下……
「關於自然」的話題,我們可以任意想像,縱橫馳騁。 我們要化「自然」這一概念為萬象,化抽象為具體,感受自然的生命力,並和自己的心靈碰撞,撞擊出思想情感的火花 。 我們知道,山有崎嶇險怪,水有千變萬化,花有千姿百態,樹有萬種風情。宇宙萬物,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我們托物言志的道具。
我們試著翻開語文課本,不管是名家的經典詩詞,還是凡人的神來之筆,無不放射著「自然」的光芒。他們「借有形之物,喻抽象之理,憑無情之形,傳有情之意。」物與理交匯,情與景相融。
朱自清聽到小草在春天唱著動聽的歌謠。
茅盾看見白楊樹在春天的風聲里挺著偉岸的枝幹。
沈從文在邊城講述著一個吊腳樓下凄美的愛情故事。
壺井榮隨著那蒲公英的小傘飛越萬水千山。
在我們記憶的碎片里,誰沒有踏進過魯迅兒時的那片快樂的「百草園」?
在我們人生的天空中,誰沒有看見過高爾基放飛的那隻勇敢的「海燕」?
在我們生命的原野里,誰沒有欣賞過孫犁筆下的那片荷香四溢的「荷花澱」? 夜望星空,莊子深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裡面該有多少無奈的慨嘆。 獨立江邊,潤澤高詠「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百舸爭流,萬類霜天競自由」,豪放中抒發革命者偉大的胸襟。
杜甫望岳,抒發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
李樂薇借「我的空中樓閣」寄寓了對「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嚮往。
闖雄關,穿三峽,進天山,神遊柳宗元的小石潭,追逐巴金的燈光。
…… 不必再舉例了,當我們不再局限「自然」這一乾巴巴的概念展開聯想.想像,筆端自然就會有泉涌般的文思流淌。當然要寫好話題作文,在確定了角度之後,還需要作到立意深刻,格調高遠,描繪傳神。
美麗生自然,願君多采擷
自然是美麗的,那裡有春的繁華似錦;那裡有夏的熱烈絢爛;那裡有秋的深沉靜美;那裡有冬的潔白晶瑩:那裡美不勝收。
自然美,數也數不清,說也說不完。
自然有哲學的美。沒有繁雜的論證,沒有激烈的爭辯,自然演繹著生命的哲學。有人看見流星瞬間隕落,便感嘆生命的短暫;有人看見群星閃爍,便高歌生命的永恆。有人看見大海的深沉穩重,便感喟生命的渺小卑微;有人看見浮雲的飄盪輕薄,便反思生命的塌實厚重。有人看見春草的青綠無涯,便感悟生命的堅韌頑強;有人看見梅花的冷艷獨放,便贊嘆生命的孤傲不屈……可自然依舊站在那裡,任你欣賞任你感悟,他依舊演繹著生命的哲學。 自然有文學的美。沒有激昂的文字,沒有冗長的章節,自然擁有著詩一般的韻律,散文一般的靈氣。自然總是靜靜地等著你去品味,等著你去采擷。蘇軾路過時,掬起了一朵大江奔流的浪花;柳永路過時,折斷了一支多情幽怨的楊柳;沈從文路過時,摘下了一株飽含愛情的虎耳草;魯迅路過時,撕開了一片深沉黑暗的秋夜;戴望舒路過時,送來了一條有著丁香姑娘背影的雨巷;徐志摩路過時,留下了一座岸邊拂著金柳的康橋。人們一路走過,一路采擷。而自然依舊站在那裡,用心記敘著人間的美,用心抒寫著美的文學。
自然有音樂的美。沒有流瀉的音符,沒有動人的節拍,自然有著讓人陶醉的天籟之音。它等待著人們用心聆聽。俞伯牙用心聆聽,於是有了《高山流水》;貝多芬用心聆聽,於是有了《月光曲》;阿炳用心聆聽,於是有了《二泉映月》;施特勞斯用心聆聽,於是有了《藍色多瑙河》;班得瑞用心聆聽,於是有了《寂靜的山林》《春野》《日光海岸》……自然還是站在那裡,沒有傾聽者時,它孤獨地彈撥;有傾聽者時,它欣慰地演奏:它使人們心靈深處有了慰藉,使世界有了靈性。
自然有科學的美。沒有現代的實驗室,沒有艱澀的理論公式,自然有著高深而豐富的科學。人們受鳥兒飛翔的啟示,於是製造了翱翔藍天的飛機;人們受魚兒暢游的啟示,於是製造了環游海洋的大船。富蘭克林受電閃雷鳴的啟示,於是發明了給人類以光明的電;牛頓受蘋果下落的啟示,於是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自然中蘊藏著豐富的知識,飽含著無盡學問,自然是人類最好的老師。
…… 自然是美麗的。它的美演繹著哲學,抒寫著文學,演奏著樂音,蘊藏著科學:自然的美,永遠講不完,也永遠聽不完。
美麗生自然,願君多采擷。
希望
東邊升起一輪旭日,載著我的欽佩,我的希望升向高空。
陶淵明,你還在桃花園里悠閑望南山么?
孟浩然,你還在故人那裡把酒話桑麻么?
李太白,你還在西去的蜀道上艱難地攀緣么?
(一)夢回陶潛
微風輕輕地飄來,吹亂了你的頭發,吹起了你的衣裳。我看見,你立在船頭,不住地向前眺望;我看見,你在西邊的豆田裡帶月荷鋤,辛勤勞作;我看見,你在東籬下怡然採金菊、悠然見南山。你在院子里種滿的桃李和榆柳,鬱郁蔥蔥,生機勃勃。好美!這就是你嚮往的田園生活。我欣然地笑了,因為在這里,你過得充足,過得悠閑。
(二)追回浩然
我多麼想坐上你曾經在南窗邊坐過的那個位子,多麼想端起你曾經與故人一起飲酒時喝過的那個杯子,多麼想體味你曾經描繪過的農家快樂生活……我踏遍你的足跡,可是,不見了青山綠水,不見了那座鄉間土屋,不見了鄉民純朴的笑臉,不見了農村特有的情趣。取而代之的是光禿禿的山巒,渾濁的河流和現代化的住宅。我茫然:綠意哪裡去了?自然哪裡去了?
(三)憶回李白
戴一頂太陽帽,穿一套運動服,著一雙運動鞋,再背一個運動包,重走你曾走過的路。我向西面進發,沒有彎彎曲曲的小經,沒有陡峭的枯松絕壁,我很快到達山頂。可是攀越過後,我才發現:蜀道不再向你說的那麼難於上青天,路上沒了子規啼月夜的鳴唱,山澗沒了飛暴湍流的壯景,聽到的卻是劃木工砍伐樹木的機器轟鳴聲,聞到的卻是遊人丟棄垃圾散發的腐爛味。唉,我這遠方的人為什麼跑到這來了呢?
我悲,有些人破壞自然,給自然披上了一件劣質的黑色外套。
我喜,人間自有凈土,人類自有環保意識。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們將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因為我們正在樹立科學、生態的發展觀。我堅信:陶潛的居所將會更加幽靜,浩然的田野里將重回青綠,太白的蜀道將重回「難」與「險」。古人,到那時,我們也會像你們一樣,在桃花源里悠閑著,在故人那裡暢談著,在蜀道那裡奮勇攀緣著。
西邊,落下一輪夕陽,把我的欽佩,我的希望存進心底。我知道,明天。旭日將帶著我的希望從人間升起。
這兩篇文章共同的優點就是能從語文課本中找靈感,激發想像,打開思路;在寫作過程中都能從語文課本中選取有關素材,學以致用,化為己有。小作者在文中或描述大自然的神奇美妙,給人類以智慧和啟迪,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景仰;或追述古人筆下美好的自然景觀,表達對現代文明時代自然環境遭破壞的憂慮和審視,。立意新穎,內容豐富,構思獨特。 一定要立足語文課本。讓學生在文學大師那裡撞擊出思想的火花,感悟到語言的魅力,心志得以提升,情趣得以熏陶,作文也就文思如泉,妙語迭出了。
篇三:話題「感悟自然」美文放送:一葉知秋
話題「感悟自然」美文放送:一葉知秋
「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中」這句話說來多少有些可憐、可笑。在我思考這個話題的時候,教室的窗外對著的北教學樓建築工地上,正不時傳來金屬建材的撞擊聲和電鑽聲,一批磚石正碼放在我們的窗下,遮住了那幾棵灰撲撲的小樹,於是這最後一點「自然」,也被淹沒了。
很多人生活在城市裡,一邊享受著現代化帶來的富足優越,卻又一邊抱怨著鋼筋水泥堆砌的冷漠與隔閡,我也是其中一個。然而又真有幾個能放棄繁華的生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呢?
大自然,成了這城市的高樓大廈燈紅酒綠里,許多人一生無法企及的遠方。 現在政府修改了節假日的安排,除了春節,又有「五一」、「十一」的長假。有了空閑又有了點兒 錢,旅遊便平地驚雷般火爆起來。有人說,許多富貴閑人都說「去感受一下大自然嘛」,語氣中透著些奢侈的味道。
去年「十一」,我們一家三口邀著幾家好友,一起去了趟雲南。出發前,我興奮得整晚整晚睡不好,閉上眼睛就都是書本上描述的鳥語花香、高原奇峰。然而真正到了雲南,便馬不停蹄地穿梭於各個風景點:孩子們迷上了一個又一個的游戲設施,媽媽們每天構思穿哪套衣服擺什麼姿勢照相,父親和各位叔叔們則一邊辛苦地運輸著妻兒,一邊不斷接聽著手機里的長途電話,處理大小生意事務——在匆忙與喧鬧中,自然不過是模糊的背景,就像相片里,有人有風景,但我們不在景中。
不覺沮喪起來,難道真是我們拋棄了自然,自然也拋棄了我們?
我曾經去探望一位病中的朋友,他長期住院,然而神采奕奕。我問他這其中的秘訣,他支起病體,要我扶他到後院走一走。說是後院,那不過是一方小水塘,在微風中盪漾著柔美的漣漪,有親切的溫柔之感。我眼前一亮,平時從不在意的平凡景物在此時竟異常地讓人激動。他側臉望我,笑著說,你看那邊——一棵虯曲消瘦的樹,有干無花,依稀是梅的樣子,不是花期,它在緘默中有孱弱的美。「是誰種的?」我不掩飾自己的興奮與驚奇。他臉上只露出一絲經受了太多病痛折磨後平靜釋然的微笑:「不知道,只是去年冬天下雪的時候,它開了,全醫院的人都來看,有的站在病房門口,有的背著醫生偷偷地跑來,只是想聞一聞花香。那一場花期,所有人都是幸福的模樣。以前不懂不在意,現在才知道,這就是自然的力量。」那一刻,從他目光中閃動的溫柔與幸福中,我找到了自然的地址。
其實城市裡、生活中並非沒有自然,而是我們缺少了發現自然的眼睛、感悟自然的心。只要胸中有山水,何處不風光?
既然註定要奔波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尋找夢想,就不要一味遙想遠方——一枝早綻的桃花,只要它美,它真摯,管它來自街心公園還是來自野外;一顆
孤單的星辰,只要它笑、它閃爍,又何必深究它是否展露於被污染的夜空!一串柔美的漣漪,只要它純,它清澈,又何妨它是在水泥圈住的湖心盪漾! 我站在這城市的高樓上推開窗,讓微風吹在臉上,看靜靜沉落的夕陽,我閉上眼睛總能看到遠方——別說我太阿Q,我真的感到了一葉知秋的幸福。
[點評]
話題是「感悟大自然」,作者卻寫眼前沒有「自然」,欲揚先抑;進而作者宕開一筆,寫國慶長假中的雲南之行,寫去醫院看望朋友。這些都是不經意地道來,卻足見作者的匠心——國慶長假的雲南之行,秀麗風光為父親及各位叔叔「辛苦地運輸妻兒」、用電話「處理大小生意事務」的匆忙與喧鬧所遮蔽,「自然不過是模糊的背景」、「我們不在風景中」——面對自然,看不到自然;去醫院看望朋友,從長期住院的朋友不畏住 院之苦的秘訣中,「找到自然的地址」。以上皆是蓄勢,接下來,作者蓄勢而發,集中地揭示了對大自然的感悟。 全文看似鬆散,實則構思新巧,立意深刻,內容層層深入,語言富有文采。
篇四:「感悟自然」話題作文導寫及範文
⑶ 教研組長發言稿小學語文集體備課怎樣落到實處
「小學語文「校本教研」研討會發言稿
各位尊敬的專家、領導和老師們,早上好!歡迎大家來到實驗小學參加我校語文「校本教研」的研討活動,同時更感謝您能抽出時間來對我校的教研活動給予熱情的關注和指導。今天參加活動的有 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各位來賓。感謝市小語會給了我校一次向諸位專家、老師學習請教的機會。今天的活動安排已在各位老師進門的時候發放給大家了。我們的活動准時開始。現在請授課老師和孩子們做准備。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
大家好!
在匯報開始之前,請允許我先來介紹一下我校的校園網站,匯報時,您可以邊聽邊查閱我校的教研信息。
2002年,隨著新教學樓的竣工,我校的軟硬體各個方面都逐步到位了。目前,我校學生用機、教室教學用機、教師辦公用機共323台,並達到百兆到桌面。
本校校園網站已開辦近3年之久,為校領導的行政命令發布、上下級思想交流、教師辦公提供了一個穩定、高效的平台。大家現在看到的是我校校園網站的首頁。通過導航欄,我們可以清晰的了解我校網站的構成:有學校概況、學校管理、教師天地、學生園地、黨團生活、大隊部、政策咨詢、留言簿和資源庫。同時,校園網站還為我校教師提供FTP,E——mail,VOD視頻點播等服務。
今天,我們是將實驗小學近幾年在語文教學改革中的一點思考、探索和一些嘗試以及困惑坦誠地置於各位老師的面前,希望能得到各位專家、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在這里,我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今天我們所展示的課改實驗工作的想法和做法,其實很多學校都已在實施和研究,也總結了不少有益的經驗。我們在這里不揣淺陋,就是想通過此次活動,給我校的語文老師搭建一個對話、展示、提升的平台,在各位富有經驗的專家老師的指點幫助下,以這次活動進一步地促進我校語文教師將研究與教學實踐融為一體,促進老師們的專業水平的提高,並促進我校向學習型、科研型、實踐型、總結型的教研組織再邁進一步。
自2001年秋季課程改革開始在國家級實驗區啟動至今,已歷經了四個年頭。我校也同新課程一起走上了一條探索之路,老師們在這條充滿艱辛,更充滿希望的探索之路上灑下了辛勤的汗水,也迎來了收獲的喜悅。在我校的語文課堂上,老師們試圖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重視拓寬教學內容,豐富語文實踐活動形式,力求體現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但是,由於新課程理念要求下的新課堂問題多,困惑多,矛盾多,因此,以往教師孤軍奮戰的教學研究方式已不再符合新形勢下的新課堂。在我們倡導著「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轉變的同時,我校也在不斷修正學校的教研方式,同許多學校一樣,我們將我校的教研視角定位在群研上。群研在我校是校本教研與校本培訓相結合的一個操作層面。2003年6月,我校進行了首次校本培訓,當時,張平主任、李晨紅老師等專家做了切合教學實際又具指導意義的理念的引領,令我校的老師受益匪淺。
其實,實驗小學的群研工作歷時已久了。這些年來,我校的語文教研在校領導的關注和天山區教研室、烏市教研中心、自治區教科所以及教育學院人文學院、自治區繼續教育處等各級領導的專業指導下,本著扎扎實實搞教學的精神,特別重視加強教研組內的群體學習和教學研究課的交流。這幾年,在前一任主任梁主任的具體指導下,學校一直堅持教研組隔周學習的制度(本學期改為一周一次的教研組群體學習)。在教導處的指導監督下,各組老師以「推薦與自選相結合,個體研讀與群體研討相結合」的方法開展理論學習,這樣是著眼於培養每位教師做思考型、反思型的教師。同時,我校注重在教學理論引領下的教學研究課的實施,特別是自課程改革以來,我校有幸承擔了自治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研究課題。在教研專題探索的驅動下,我校緊抓各教研組的組內研究課的課堂實踐工作。為了讓教師盡快地將新課程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實驗最初的兩年裡,我校各教研組每位老師每學期上組內研究課達2——3節(每次上課前上報學校,通知各科老師聽課)。同時,教導處非常重視教師課後自我反思能力的訓練,寫教學反思是我校的教研製度。其間,我校每學期堅持開展不同形式的校級教研活動(如校本培訓,教師間的教學比武,家長開放日活動、青藍工程等),充分發掘校內有潛力的教師,並發揮骨幹教師的輻射作用。在理論引領下的較為夯實的課堂實踐,使得我校教師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教學經驗,基本達到了全員參與、全員提高的教研目的。
在這樣的積淀下,我校語文教研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科研特色:以校本教研為突破口,立足基層教研組,實抓群研工作,教研組工作求真、求實、求活,充分發揮學校教研組長和骨幹教師的作用,群策群力,博採眾長,積極推行「集體備課、嘗試走班、集體評課」 的群研製度,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開展教學研究,提升教師的教科研能力。
⑷ 作文字數不夠被老師批抨的檢討書書1000字
敬愛的老師
我不對,我有錯,我辜負了父母的期望,老師的教誨,學校的培養.
本來上課應該注意聽講記好筆記,下課鑽研問題的勤奮精神.而我學習不認真的態度真是讓我感到慚愧!我對學習覺悟不深.在寫檢討書的同時,我真正意識到了我的缺點,錯誤.再次,我這種行為還在學校同學間造成了及其壞的影響,破壞了學校的形象。同學之間本應該互相學習,互相促進,而我這種表現,給同學們帶了一個壞頭,不利於學校和院系的學風建設 老師是非常的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所以我今後要聽老師的話,充分領會理解老師對我們的要求,並保證不會在有類似的事情發生.望老師給我改過自新的機會.老師是希望我們成為社會的棟梁,通過這件事情我深刻的感受到老師對我們那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使我心理感到非常的愧疚,我太感謝老師對我的這次深刻的教育。
我真誠地接受批評,並願意接受處理。對於這一切我還將進一步深入總結,深刻反省,我保證以後認真學習,天天向上!懇請老師相信我能夠記取教訓、改正錯誤。我保證一定不會有下一次的,我一定好好完成,認認真真的完成老師交給我的任務!
您的學生XXX
年月日
其他 供參考 不是碼字的
敬愛的周主任: 您好! 值此天寒地凍之時,高考迫近之際。我校上承國家興教之德,下順本縣萬民之志。不辭勞苦,勵精圖治,發奮教學。自此,即有本校學者挑燈夜戰,師者廢寢忘食之盛況。為校者更是宵衣旰食,日理萬機。乘此佳期良辰,我輩理當規行矩步,踏足方圓之間,無入偏歧之途。曾幾何時,恩師諸多叮嚀,耳提面命。縱校規百文,吾亦早已銘記於心,誠不敢忘。 大試既至,間不容發。學生臨陣試槍,磨刀霍霍。夜戰三更,空乏加身,酣然入夢。待次日晨至,任鈴聲乍響而耳無所聞,難啟朦朧之眼,難驅困頓之身。家母心切,既不忍擾兒清夢,又不能誤兒前程。兩難之餘,思忖再三,百感交急。終痛下決心,以鞭策爾。吾由是於夢中警醒,大驚失色。乘雙輪之車,奔於官道。其勢猛於破籠之虎豹,其疾迅於脫韁之駰騏。但為夢寐以求之學堂,清新爽朗之書聲;比翼鴻鵠之志向,如花似錦之前程。然事與願違,本欲乘風破浪而濟滄海,無奈誤行校道,誤觸校規。本應荊棘披身,請罪於宣室。卻因心系晨讀,一心以學為重。故無聞後至之聲,獨上層樓。 其後幸聞周公教化,感觸良多,猶勝沐浴聖泉。自愧難當,以為不足。遂作此篇,字字斟酌,句句悉心。鄙生驅車入校之錯,未聞公聲之過,望請周公海涵。公之盛德,如窖藏千年佳釀之香醇;天山萬世雪蓮之芬芳。公所居處,定有長年之光景,日月不夜之山川。寶蓋層台,四時明媚。金壺盛不死之酒,琉璃藏延壽之丹,桃樹花芳,千年一謝,雲英珍結,萬載圓成。 以公之德,他日吐哺,天下歸心!也願周公體態安健,鴻運連連。 既得此文,學生驚魂甫定。誠願以此為據,九天為證。他日若然再犯,理當從重,絕無怨言! 學生xxx敬上
Xx年xx月xx日
可自行改動
(要湊字可以啰嗦點
今天我真的是很深刻的認識到了我的錯誤,知道老師說的話就要聽從,老師說的話也絕對會實現她的諾言,老師所要管的一定是為了我們學生好,所以我們不用挑戰老師的紀律,我們還是學生,沒有能力對老師說出來的話產生不聽從的想法,我們學生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好好的聽從老師的話,好好的學習好,讓老師可以放心,讓老師可以信任。
犯了這樣的錯誤,對於家長對我的期望也是一種很大的打擊,家長辛苦的賺錢,讓我們孩子可以生活的好一點,讓我們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當中,可是,我卻違背了家長的心意,我犯了這樣的錯誤,簡直是對於家長心血的否定,我對此也感到很慚愧,家長的勞累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每天為了生存而忙碌,為了家庭而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們所不能夠了解的,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做他們的乖孩子,聽從家長的話,家長是我們最親的人,也是我們在現在這個社會上最可以信任的人,所以我們就要盡量的避免家長生氣,不給他們帶來不必要的煩惱。而我們作為他們最親的人也不能夠惹他們生氣,這個都是相互的,當我們傷害到他們的心時,也是對於自己心的傷害,因為我們是最親的人。沒有任何人可以取代。
這次的事件我真的感到抱歉,希望老師可以原諒我,可以認可我認錯的態度,我真的已經深刻的反省到我的錯誤了,希望老師再給我知錯就改的機會。也希望同學也要引以為戒,不要犯和我一樣愚蠢的錯誤了,這次的教訓真的很大很大。
錯誤的性質是嚴重的。我在上課的時候講閑話,並且影響了其他的同學,其結果損害了多方利益,在學校造成極壞的影響。這種行為,即使是並沒有影響課堂紀律,仍然是不對的,此舉本身就是違背了做學生的原則。我只是顧著自己的一時高興,和一時的想法,完全不理會老師的感受。這也是不對的,人是社會的人,大家不應該只是想著自己,我這么做,害的那個是那些和我一起講話的同學,我這樣做,看似和他很好,實際上是在害他。而且,在上課的時候講閑話也是對老師的不尊重。所以,老師把讓我寫檢討,也是為了讓我深刻的認識到這點。
其次,我在上課的時候講閑話的行為也是一種對老師的工作不尊敬的表現。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自古就講究尊師重道,這是一種傳統的美德,過去我一直忽視了它。拋開著一層面,不單單是老師,無論對任何人,我們都應該尊重他,尊重他的勞動,他的勞動成果。我這樣做,直接造成了不尊重老師,不尊重他人,不尊重他人勞動的惡劣影響。作為一名當代中學生,一名正在接受教育的人來說,這種表現顯然不符合社會對我們的要求。
再次,我這種行為還在學校同學間造成了及其壞的影響,破壞了學校的形象。同學之間本應該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紀律良好,而我這種表現,給同學們帶了一個壞頭,不利於學校的學風建設。同時,也對學校形象造成了一定損害,「第八中學」在人們心目中一直是一個學術嚴謹的學校,我們應該去維護這個形象而不是去破壞它!雖然我在考試的時候寫答案給別的同學,這是作弊行為,我和那個同學關系很好,他找我講話,當時我的也想講話和認為老師不會發現的僥幸心理之下釀成了現在的後果。雖然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是當代中學生理應具備的品質。但是現在我才深刻的意識到這不是與人為善。我在在上課的時候講閑話,還傳染其他同學一起,這並不是真的和別人好,而是在害自己和同學們,晚自習是讓學生復習一天的學習的課,不論是什麼原因在上課的時候講閑話都是很不對的,違背了做學生的原則。當然,我不能說我是為了和別的同學討論什麼問題才在上課的時候講閑話,這是不能成為我作弊的理由。魯迅先生說過:不友善的幫助就是惡意的傷害。我只有認真反思,尋找錯誤後面的深刻根源,認清問題的本質,才能給集體和自己一個交待,從而得以進步。做為一名學生我沒有做好自己的本職,本應該在上課的時候決不講閑話,而我卻在上課的時候講閑話了,辜負了老師平時對我的教育之恩,老師含辛茹苦的把知識教會我們,是想讓我們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我卻在上課的時候講閑話欺騙把知識無私的教給我們的老師,我現在已經徹底認識到我的行為不僅沒有起到幫助同學的目的,反而是害了他,也對老師是一種欺騙行為.自從接受了老師對我的批評教育,我已經深刻認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老師教育我說明 老師是非常的關心我,愛護我,所以我今後要聽老師的話,充分領會理解老師對我們的要求,並保證不會在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如果在上課的時候別的同學找我講話,我不再參與,而是在主動的去告訴他這樣是不對的,這樣就可以幫助老師分憂了,幫助老師給班裡營造良好的學習的氣氛。
望老師給我改過自新的機會.老師是希望我們成為社會的棟梁,所以我在今後學校的學習生活中更加的努力,不僅把老師教我們的知識學好,更要學好如何做人 ,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一個正直的人,使老師心慰的好學生,老師如同父母對我們的愛都是無私的,所以我 也要把老師對我們的無私精神去發揚,通過這件事情我深刻的感受到老師對我們那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我所犯的錯誤的性質是嚴重的。我在上課的時候講閑話實際上就是在班上和系裡面造成極壞的影響。這種不擇手段的行為,即使老師允許,此舉本身就是違背了學生的道德和專心治學的精神、違背了公平競爭的原則。這樣一種極其錯誤的行為就是典型的錦標主義。尤其是發生在我這樣的二十一世紀的一代少年身上。弘揚第八中學的拼搏精神,走頑強拼搏進取之路既是我的責任,也是我堅定不移的前進方向。然而,我的行為卻背道而馳。一個優秀上進的學生當然要努力爭取好的成績,但不能不顧一切、不擇手段地去達到目的,這是一個關繫到如何成人,如何成才的一個重大原則問題。一個人的成長和進步,不僅僅是學業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思想、作風方面上的培養和錘煉。我忽視了這樣一個重要的問題,為此而犯了方向性的錯誤。我所犯錯誤的影響是很壞的。在上課的時候講閑話,在上課時就直接造成不尊重同學、不尊重老師、不尊重父母的惡劣影響。過去,第八中學不僅是成績好、思想好,在精神風貌、隊紀禮儀、學術建設等方面也享有較好的聲譽,而由於我的錯誤,大大損害了某某中學的形象;本來,老師是對我很器重的,然而,我的錯誤深深地傷害了他們的心;我所犯的錯誤,無疑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帶了一個壞頭;其他的同學在她們成長的過程中,由於我所犯錯誤,給她們帶來了不應有的負面影響和不應承受的思想壓力。總之,們為自己所犯的錯誤而帶來的這一切而深感痛心和後悔。 我所犯的錯誤教訓是深刻的。上級老師,同學都委以重任並寄予厚望,我自己也一直感到責任重大不敢苟且,認真學習,全力投入。但事實證明,僅僅是熱情投入、刻苦努力、鑽研學業是不夠的,還要有清醒的政治頭腦、大局意識和紀律觀念,否則就會在學習上迷失方向,使國家和學校受損失。我知道,造成如此大的損失,我必須要承擔盡管是承擔不起的責任,尤其是作在重點高校接受教育的人,在此錯誤中應負不可推卸的主要責任。我真誠地接受批評,並願意接受處理。對於這一切我還將進一步深入總結,深刻反省,懇請老師相信我能夠記取教訓、改正錯誤,把今後的事情加倍努力干好。同時也真誠地希望老師能繼續關心和支持我,並卻對我的問題酌情處理。
早在我踏進校們,老師就已三申五令,一再強調,全校同學不得在上課的時候講閑話,影響課堂秩序和聽課效果.可是今天上午我還是在一堂老師給我們精心准備的無比生動的課上講了話,沒有好好吸收一次老師嘔心瀝血給我們製作的知識大餐.晚修是很重要的,我應當珍惜這個機會,可是我錯過了,這莫過於人生的一大損失.同時,老師,您的關心也令我深深地感動,我知道幾個人上課講話對您來說是沒有損失的,可是您還是及時發現並教導我,令我下次不再犯.您是多麼慈祥,多麼偉大啊!我感激的淚水可以添滿整個塔里木盆地;我因過分激動而跳躍的心可與唐山大地震相媲美;我浪子回頭的決心可賽過女媧補天時的毅力.我堅決保證以後的早自習除極特別的原因我一定會在課堂上認真聽講不講閑話.如果說把整個太平洋的水倒出來,都澆不滅您對我憤怒的火焰,那麼,整個太平洋的水能全倒出來嗎?不能,所以我相信你一定能原諒我這次無意間所犯的錯誤!
⑸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人教版
http://www.pep.com.cn/czdl/jszx/tbjxzy/qs/jxsj/
源於生活重視基礎培養能力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教材特色
課程教材研究所 富兵
《歷史與社會》課程是這次課程改革的亮點和難點,如何在課程實施中體現《綱要》基本精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整合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知識,促進學生整體地、歷史地認識社會,有效地進行公民教育,教材編寫至關重要。我們教材編寫組在結構設計、內容表述、呈現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嘗試,具體內容如下。
一、教材編寫的思路和結構
《我們生活的世界(上)》是按照《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所闡述的整合理念,以學生的生活邏輯為主導,以地理和歷史學科為基礎,以相關學科知識為背景和支撐的新型的、綜合教材。它在融合了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側重於對學生進行人文地理和歷史的核心概念、基本觀點和技能方法的教育。
為此,本冊教材設計的基本思路即:生活是主題,包括人們生活的環境、生活的異同、生活的問題,它們是我們生活的社會中的現實存在。
時空是框架,即不同地域人們的生活(空間軸)和不同時代社會的發展(時間軸),它們是我們認識社會的兩個重要維度。
二、教材內容表述的特色
《歷史與社會》是一門開放的課程,它基於學科又超越學科,面向現實世界;始於課堂又不局限於課堂,融入社會生活。為有效地實現課程目標,我們確定了表述課文內容的四個原則:基於案例、基於生活、基於情境、基於問題1.基於案例的思路
教材採取範例性的敘述方式,選用大量的、富有情節的實例或案例呈現問題,營造解決問題的情境,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用知識,變呆板的知識為處理實際問題的手段。在本冊教材第四單元中體現得尤為充分。
教材在「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的每一課中都選取了代表一類同質但特點截然不同的地區,如:「平原人家」中有精耕細作、以手工勞動為主的湄南河平原和集約化大機器生產的代表——美國大平原;「與山為鄰」中有以游牧為生的天山牧民、以梯田開墾為業的元陽哈尼人和利用山區資源發展旅遊業的盧卡索居民;「傍水而居」中有臨湖的江南水鄉、臨海的山東漁村和臨水的義大利威尼斯;「草原人家」中有澳大利亞現代化牧場和內蒙古熱情奔放的草原文化;「乾旱的寶地」中有利用坎兒井灌溉的新疆綠洲農業和蘊藏豐富石油的波斯灣沿岸國家的石油工業;「文明中心——城市」中側重於經濟中心、城市布局和文化之都等角度,分別選擇了上海、築波和巴黎。不難發現,教材在各個點位的確定上頗費心思。每課選取內容的角度都不相同,而且中外兼顧,以中國為主,最大的突破在於沒有按照原有地理學科按地域或區域劃分的方式和選擇首都或重要城市進行介紹的作法,而代之以能夠反映不同區域(如平原、沿海、山地、草原、沙漠、城市或鄉村)人們的生活的典型材料。有的點位可能很小,但只要能反映一類區域人們的生活或某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就可以把它作為一個案例進行解剖。像法國盧卡索這樣的小山村,即使對地理專業工作者都是一個鮮為人知之地。它原是一個貧瘠的小村莊,經過十幾年的開發成為一個著名的度假城市,但在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時,如何治理和保護環境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是看重眼前利益過度利用還是放眼未來善加保護,是擺在那裡居民面前的難題,也當前很多地區都面臨的一個兩難處境。教材實寫盧卡索,實則在對學生進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盧卡索雖小,卻有很強的代表性。
這種案例式教學以點代面,一方面避免了教學內容的面面俱到,掛一漏萬,另一方面降低了知識記憶要求,減輕了教學負擔,節省了時間。有助於學生學得透徹、領會深入、掌握牢固,學以致用。在通過學習某個具體的區域的過程中,掌握了解區域特色的方法、分析區域生活和解決區域問題的方法,並形成一定的概念與看法。既可以達到知識傳授的目的,又可以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將實踐能力培養落到實處的同時,進行了調查和學習方法的滲透。
2.基於生活的思路
本冊教材嘗試改變單純、孤立地提供具體知識的做法,而是在敘述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常識的過程中,提供相關學科的概念和方法。教學內容力求顯現或選擇適用於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況和環境。既從學生的經驗和生活邏輯出發,又不僅以解決具體社會問題為中心,注重教學的長期效果和潛能的開發。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經驗中,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知識,他們對很多問題和現象都會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認識。盡管可能是零碎的、片面的,或者還沒有接觸過,但當問題呈現在面前時,他們也可以憑借相關的經驗,依靠自己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學生這些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歷對新知的獲得大有助益,為此,教材應充分關注並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增強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幫助其在原有的基礎上成長、提高。如「綜合探究一」在介紹不同種類的地圖後,提出「你還知道哪些地圖?你會在怎樣的情況下使用它們?」的問題,促使學生調動已有信息,積極動腦,主動挖掘獲取新知;再如第三單元「山川秀美」中設計了兩個學生的對話,引導他們從各自的經歷討論山區的好處與問題,加深學生對山區的了解和認識。第五單元「社會生活的變遷」中要求學生製作一個年代尺,「把從出生到現在發生的重要事件標識出來」的練習,以及「談談家鄉近幾十年發生的變化,看看其中包含的歷史」等等,這些內容或問題來自於真實的日常生活,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吻合,能夠增強學生與書本的親近感和真實感,學生易於產生主體建構知識的願望,為解決問題創設了良好的前提。
生活化在本書的另一個意義表現為它力圖改變過於強調「學科本位」「學科為中心」的弊病。在不同的主題下、不同的范圍內,緊緊圍繞人們的社會生活這個中心,結合個人生活、人類的生活環境、中國人生活的環境、世界不同地區人們生活的環境和人們生活的歷史等方面,勾勒人類生活的全貌(參見結構圖)。在此過程中,始終將人、地和社會有機聯系在一起,建立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闡述因地制宜和各要素相互聯系的觀點。例如第四單元中「美國大平原」和「元陽梯田」的設計。
美國中部大平原
從以上兩圖可以清晰地理解自然環境對人的生產、生活的影響以及人們如何利用適應、改造自然環境的。
3.基於情境的思路
傳統的觀念認為教材是事實性知識,是普遍規律或原理,是可以獨立於現實情境之外獲得的,學習的結果也可以自然地遷移到各種真實情境中。而實際上,情境總是具體的、千變萬化的,抽象概念、規則的學習往往無法靈活適應具體情境的變化,學生常常難以用學校獲得的知識解決現實世界中的真實問題。教學應力求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而不是只充當知識的復制機器。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是學生選擇學習和自主處理的素材。創設一定的情境,提供富於情節的、豐富的、現實的案例,除了能夠吸引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外,還能比較准確地把握學生在不同情況下如何活用所學知識或技能處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每個單元後的綜合探究是本書集中體現情境教學特點的內容。「在地圖上獲取信息」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課文提供了五個不同的、具體的情境,在每個情境下,要求學生提出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方案。實際上,本課是在交待地理學習和社會生活的工具之一 ——學會使用不同種類的地圖:比例尺大小不同、功能不同(有交通圖、旅遊圖、等高線圖和反映不同歷史時期變化)的地圖。如果以定義加說明的形式直接表達出來的話,不僅枯燥乏味,使知識教條化,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遇到現實問題時仍可能茫然不知所措,不會將書本知識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去。而事實上,地圖的閱讀和使用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的一部分,並且在未來社會中將變得日益重要。在情境式的活動設計中,把傳授和形成知識的兩個過程綜合在一起,不知不覺中達到了教學目的。課文這種處理方法,具有較大的擴展空間。
4.基於問題的思路
一切思維都從問題開始。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把知識裝進學生的腦袋,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從而把知識變成他們自己的「學識」和「主見」。教學要促進學生思維就應首先培養問題意識,教學內容關注問題、引發問題,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圍繞問題展開敘述,針對問題進行探討。問題常常產生於具體的情景、非正常現象,本書注意在教學的重點或難點創設問題情境。問題的編排並不是在每部分單元學習的最後,也沒有提供標准化的統一結論,而是自始至終倡導師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經歷探究過程,通過交流和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如第二單元「自然環境」中關於世界氣候類型的活動設計。氣溫和降水是反映氣候特點的最基本要素,是學生描述某一地區氣候需要掌握的兩個最重要的概念,但教材並未直接把概念告訴學生,而是引導他們仔細讀圖。圖2-11隻畫出不同氣候類型及其分布、不同地區的人們對本地氣候的描述。活動要求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詞語,自己進行歸納得出結論。經過主動觀察、發現、理解、記憶下來的知識,學生可以日後隨時提取並加以應用。
三、教材內容的特點
《我們生活的世界》這些編寫方式的轉變決不意味著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否定、拋棄,相反,基礎知識和技能在本書的處理更加實在、實用。
(一)注重基礎知識
為有效地實現開設綜合課程的目的,提升教學功能和效果,同時又不削弱人文地理和歷史教育的功能,教材精選了對學生終身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特別是對九年義務教育結束後無法再接受學校教育的學生,提供未來學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平台。例如:
1.基礎知識部分。
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可接受程度,循序漸進,有詳有略,提煉相關學科最基本的知識,而不是均衡覆蓋所有相關學科知識的方方面面。
·社區和區域(一些相關的基本概念)包括:社區的功能和類型、區域差異與聯系。
·世界自然與人文的總體特徵(可與分科地理的世界總論相對應)包括: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自然環境(地形和氣候)及景觀差異、人種、國家和地區。
·中國自然與人文的總體特徵(可與分科地理中的中國總論相對應)包括:疆域、行政區劃、人口與民族;地形、氣候、河流;自然環境差異(南北差異和東西差異)對人們生產與生活的影響。
·不同自然環境下人們的生活(部分地涵蓋了分科地理中的分區地理內容,但更側重於人的生活)包括:居住在不同平原、山區、水域、草原、沙漠與城市等地人們的生產、生活與文化活動。
·社會生活的變遷(開啟歷史之門的鑰匙,是學習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基礎,有些內容是對分科歷史的有益補充)包括:表示歷史時間和紀年的詞彙、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獲取了解歷史信息的途徑。
2.基本技能部分。
·閱讀、選擇和使用地圖的能力。
·閱讀和使用地球儀的能力。
·收集、辨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掌握和運用社會調查的方法、區域研究的一般方法。
·閱讀和製作年代尺的能力;建立年代和時序的概念。
·掌握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基本觀念:
人地關系——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人的活動對環境的反作用——滲透可持續發展思想。
歷史的觀念——事物都是在發展和變化的——歷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歷史影響著今天的生活。
觀念的形成隱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直白地灌輸給學生,而是經過主動加工、自然發生的,需要學生領悟、思考後逐漸形成。
(二)突出能力培養
1.體現在課題活動的設計上。
改變原來以概念、原理和觀點為主,直白地表達概念、觀點、結論、事實,輔之以少量的活動設計的課文風格,代之以大量引發思考、鼓勵動腦、動口和體驗探究價值的活動設計和案例分析,在活動中注重表達形成概念、觀點、結論和事實的過程。
作為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有些原來正文結論部分(規律性或常識性知識)變成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的過程。大體說來,課堂活動有三種設計方式。
(1)把原來教材總結歸納的內容以活動的方式呈現出來。學生通過討論、讀圖、練習或競賽等形式,體驗獲得新知識的過程,自己得出歸納性的結論。改變了原來先教給學生結論或定論,再讓學生驗證規律的做法。如以往學習中國地理基本概況時,教材一定要寫出與我國陸上相鄰和隔海相望的國家的名稱,但在我們的第三單元「國土與人民」中要求學生閱讀地圖,自己去發現答案,由於課本沒有寫出具體國家,又減少了學生死記硬背的內容,減輕了學生負擔;第三單元「山川秀美」中季風氣候的影響,也是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分析思考、集體討論、概括總結季風的好處以及因其不穩定性導致的危害,除了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總結歸納、語言表達、與人合作能力外,還要能擴展所學知識,否則無法回答出五個方面的問題,對學生提出了較高要求,類似活動還有很多。
(2)有一定難度的重要知識,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又不易推斷的內容,在經過學生大腦思維後,教材再展示給學生。「山川秀美」中需要學生知道我國地勢高低起伏的大致狀況,如果簡單地教給學生西高東低的概念,即時記憶可能很容易,但並未必理解。在本冊教材中我們安排了讓學生「沿著北緯32°的地形剖面圖,看看我國地勢自西向東是怎樣變化的?」的活動,這里學生應具備基本的地圖知識,會閱讀地形剖面圖,還要經過頭腦、視覺等感官活動,體驗規律性知識的獲得過程,最後教材才給出描述。再比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秦嶺-淮河分南北是一個重點內容,南方北方的氣溫、降水以及景觀的差異很大,教材是將結論直白地呈現給學生,還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建構,親歷探究過程,其教育教學效果截然不同。我們嘗試讓學生先閱讀1月中國平均氣溫分布圖及中國年降水量線分布圖,分別找出經過秦嶺-淮河的(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然後交待秦嶺-淮河是劃分南北的分界線及其指標。雖然教材最後還是表達了結論,但學生經歷了學習過程,閱讀使用地圖等基本技能不斷被強化,學習的興趣和滿足感可以得到大大增強。
(3)開放性討論、辯論或技能訓練,不預設任何唯一的標准答案,而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想像,只要言之有理,論之有據,就達到了教學效果。「山川秀美」中兩位學生提出了對山區的不同看法,在此基礎上,進而啟發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加深對山區的了解、熱愛和對問題的認識。「傍水而居」的自我測評中設置了「水對水鄉人們的生活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允許學生開闊思路,自由想像、思維。「從地圖上獲取信息」中讓學生幫助設計從北京到杭州的旅遊路線,時間、交通工具、經費未定,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空間。學生只要了解交通圖的作用和用法就能夠完成路線設計,但不限制少數學生新穎、獨到的創意。這種開放式的編排是力圖將課程標準的理念落到實處的探索。
在教學中體現教與學的過程,活動的設計就是教學的有機、必要組成部分,承擔了課文教學內容應起的作用,好的活動甚至可以收到超過文字表達的效果;改變了在課後用「想一想」「做一做」等集中總結、復習知識的方式,把學習活動安排在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各個關鍵環節上。
2.體現在「自我測評」功能的轉變上。
「自我測評」不是老師用來檢測學生的工具,而是學生課下自我評價、反思學習成果的手段,因此不作硬性規定,習題設計具有很大的彈性,學生完全可以量力而行,因人、因地而異。它的功能不再是簡單的復習,重復記憶,而是教材內容的延伸、拓展和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比如第五單元「區域的故事」中選擇了「小漁村變大城市」的深圳、「逝去的繁榮」——樓蘭和美國的死城——「古老而年輕的北京」等地作為案例,其中暗含的一條主線,即區域變化的不同類型: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古老與現代融合等,這個結論教材並未明確告訴學生,而將它放在課後自我測評中,「比較上海、築波、巴黎、深圳和北京等城市,說出這些區域變化的特點」。學生需要梳理出區域變化的類型,再聯系前面內容,比較、分類、整理。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識准備和必備的技能,高效地完成此類測試是不太可能的。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似乎不需要學生牢記所謂的重點,也無需教師批閱,實際上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但又沒有做劃一的規定,不再用一把尺子衡量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設立切實可行目標,保證學生有所為,有所得。
3.體現在「單元綜合探究」形式的創新上。
體現研究性、綜合性的調查、探究主題,是本課程的特點之一。將研究性學習作為基本內容的呈現方式,貫穿於教材編寫的全程,作為課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本書的特色。在教材編寫的全程貫穿思維過程的引導,尤其注重引發學生產生問題、促進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活動設計。有些本身就是教學內容,如「在地圖上獲取信息」「從地球儀上看世界」等;有些內容是在具體情境下的運用,在做中學,應用性強。
總之,《我們生活的世界(上)》突出體現內容的整合、注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訓練、獲取知識的方法的習得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三)增強教材普適性
為保證課程標准理念、教學讀物編寫和具體教學實施之間的落差,課本盡可能適應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生的需要,以利於師生在不同的條件下、在不同基礎上實施教學,大大增強了適用性、普及性和實用性。
課文提供了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資源,使各個活動在各地學校都能開展。為減少受教學資源限制等困難,教材指示了最基本的資料來源或參考,如「查閱世界地圖、《新華字典》或其他材料,給世界上領土面積前六位的國家排排隊。」
開放性的問題設計,緊密聯系本地和本人自身實際,使每個人都能有的可說、有的可做。例如「如果你家附近有山區,說說當地人是怎樣利用山區資源的。其中哪些措施值得推廣,哪些地方還值得改進。」「牧區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與你所在地區的生活有什麼異同?為什麼?」「談談你的家鄉近幾十年來發生的變化,或者找出自己所在地區的一兩個地名,看看其中包含怎樣的歷史。」「你家鄉的地形和氣候是什麼樣的?這種自然條件會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哪些影響?」這樣的提問為學生的回答提供了很大空間,有助於加強對本地區的了解、關注,產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降低難度,提出具體要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設計了兩位不同地區學生的春節問候。從他們各自的描述中,並提出的問題,學生可了解到南北方氣候、景觀及人們生活的差異。盡管學生水平有高有低,但都可以對某一個方面發表感想。
所設計的活動,適合於有關年級和不同地區學生的特點,呈現出不同的層次,有一定梯度,可操作、可把握,不論是調查研究還是課堂討論,都便於指導、富有成效。
此外,教材充分考慮了初一學生好動、好奇、注意力短暫集中的年齡特點,設計了反映他們年齡特徵、興趣特點和認知水平的活動。如「國家和地區」中給出9個國家的國旗,讓學生把國旗和相應的國家名稱聯系起來;我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的拼圖游戲等,寓教於樂,於不知不覺中達到了知識教學、動手練習的目的,學生更易獲得滿足感,激發學習的內驅力。
本書圖文並茂,採用大量照片、圖畫和表格,一目瞭然,減少了文字說明,增強了現場感。可視性強、可讀性強,文字生動,趣味性強,這些也是本冊教材突破點之一。
⑹ 5000字檢討,學生的
幹嘛那麼要字數……(就這個,你們老師敢說個不字?)
敬愛的周主任:
您好!
值此天寒地凍之時,高考迫近之際。我校上承國家興教之德,下順本縣萬民之志。不辭勞苦,勵精圖治,發奮教學。自此,即有本校學者挑燈夜戰,師者廢寢忘食之盛況。為校者更是宵衣旰食,日理萬機。乘此佳期良辰,我輩理當規行矩步,踏足方圓之間,無入偏歧之途。曾幾何時,恩師諸多叮嚀,耳提面命。縱校規百文,吾亦早已銘記於心,誠不敢忘。
大試既至,間不容發。學生臨陣試槍,磨刀霍霍。夜戰三更,空乏加身,酣然入夢。待次日晨至,任鈴聲乍響而耳無所聞,難啟朦朧之眼,難驅困頓之身。家母心切,既不忍擾兒清夢,又不能誤兒前程。兩難之餘,思忖再三,百感交急。終痛下決心,以鞭策爾。吾由是於夢中警醒,大驚失色。乘雙輪之車,奔於官道。其勢猛於破籠之虎豹,其疾迅於脫韁之駰騏。但為夢寐以求之學堂,清新爽朗之書聲;比翼鴻鵠之志向,如花似錦之前程。然事與願違,本欲乘風破浪而濟滄海,無奈誤行校道,誤觸校規。本應荊棘披身,請罪於宣室。卻因心系晨讀,一心以學為重。故無聞後至之聲,獨上層樓。
其後幸聞周公教化,感觸良多,猶勝沐浴聖泉。自愧難當,以為不足。遂作此篇,字字斟酌,句句悉心。鄙生驅車入校之錯,未聞公聲之過,望請周公海涵。公之盛德,如窖藏千年佳釀之香醇;天山萬世雪蓮之芬芳。公所居處,定有長年之光景,日月不夜之山川。寶蓋層台,四時明媚。金壺盛不死之酒,琉璃藏延壽之丹,桃樹花芳,千年一謝,雲英珍結,萬載圓成。 以公之德,他日吐哺,天下歸心!也願周公體態安健,鴻運連連。
既得此文,學生驚魂甫定。誠願以此為據,九天為證。他日若然再犯,理當從重,絕無怨言! 學生xxx敬上
Xx年xx月xx日
⑺ 初二地理期中考反思 1500字..
地理教學反思
時間飛逝,不知不覺中已經期中考試結束了,對於剛剛參加工作的我來說,有很多東西要學習,也有很多不足要改進,這就需要我在平時的工作中進行反思。我認為教與學的反思是教師和學生對教學中的行為及結果進行審視、分析,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與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期中過後進行了試卷分析,我和我的學生感受多多。
新課程標准實施以來我本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原則,教會科學知識不如培養科學素養,素養的形成我從培養興趣開始。興趣是人積極探究事物的認識傾向。穩定的興趣能使認識過程的整個心理活動積極化,能使觀察更加敏銳,記憶得到加強,想像力更加豐富,克服困難的意志得到加強,使智力活動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人說:「當學習充滿樂趣時,才更為有效」, 「興趣是一種魔力,它可以創造出人間奇跡來(愛因斯坦語)」,「哪裡沒有興趣,哪裡就沒有記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會主動探尋,深入研究。在有了興趣的基礎上,我還時時用問題做引導,使學生的思維常常處在興奮的狀態。
同學們學習地理的興趣非常高,再加上我經常性的表揚,產生興趣的效果很好,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氣環境是個難點,而其中的有關天氣、氣候、季風等內容更是難中之難。如何將這些內容由抽象的理論和圖象轉化為學生通俗易懂的知識,便對地理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於是我在教學設計時做了精心准備,試著編寫了這樣一個案例,通過案例教學法來突破難點
地理學科由於它一定的難記性,為聰明學生所不以為然;又由於它的綜合性,為中下學生所畏難。這道題問題集中出現在平時各方面屬於中等層次的同學身上,他們表格內的內容填充的完全正確,而由於缺乏一定的心理素質,沒有把問題理解完整,把本來會的知識而給忽略了,沒有填圖。這部分同學再次重申:「不是不會,是遺漏」。白失掉了應得的分數,他們感到非常的遺憾和內疚。也是由於我對於學生審題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所造成的。
反思後我有所得:審題失誤在地理解題中是比較常見的。有的學生雖然具備答好題目的知識基礎,但由於不會審題,結果仍然答錯,或不切題、不規范乃至漏題。審題不清主要表現在問域不明和已知條件不明確兩個方面。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學生應用地理知識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完成各種類型的練習,如回答問題、畫地形圖、分析圖表、「預報」天氣過程等等,這類練習必須緊密結合教學任務進行;另一種是解決實際問題,如在野外考察中對某一問題的探索,解決小范圍環境問題等。雖然應用地理知識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是在應用地理知識時,學生的心理過程是相同的。
⑻ 試卷分析
你多寫點標點符號占格子。
其實說事2000字或者5篇作文紙 其實 態度好就ok.
例如:
這次考試並非十分理想 分析並總結原因如下:
第一大題是選擇題 共有11題錯了4題 (然後把每一道錯題分析一下 例如:第4題考點為排列語序 這題錯了是因為審題不仔細 沒有注意首位結合(隨便舉的原因)
把每一道錯題分析一下 這態度已經非常認真了 老師絕對沒理由說什麼的。
每一題的考點我可以大概說一下 但不知道是否非常准確。
第1題:錯別字辨析 這種題說是辨別錯別字其實就是辨認「別」字 卷子上打不出來「錯」字的。注意平時積累 定期認真聽、寫、讀課文。
第2題:選詞填空 這種題型全靠平日積累。多讀課文 需要背的地方試著背 實在背不下來就多讀 讀熟。
第3題:語句銜接 考的是語段之間的鏈接 注意首尾呼應的原則 還得注意關聯詞
第4題:修改病句 考點是病句的修改 注意平時老師教的幾種病句錯的原因 如:用詞不當 用詞雜糅 語序顛倒 缺主、謂、賓或賓語中心語等。
第5題:理解文段(你們的第五題和我們的不一樣 所以自己試著分析吧) 考的是對文段的理解 包括古詩等 特別注意省題 關鍵詞句
第6-8題:課內閱讀理解 考的是你的細心!耐心。做這種題一定要注意每一道題的關鍵詞 如「是」、「不是」一定要看清楚。仔細把文章通讀一遍問題不大。
第9-11題:課外文段閱讀 考的是你的能力 算是拔高的幾道題了 但是9、10一般難度不大 錯的話就是錯在平時的文言文或現代文積累的不夠。11題一般考情景結合的題 要讀文章3遍基本沒有問題。
第二大題就是考平時的詩句積累 文言文 現代文個別句積累。古詩必須全會背 其他的讀熟 文言文要求背 最好背下來.
第三大題無非是考課內或者課外的文言文 這是比較容易丟分的 靠的就是你平時做文言文練習題的認真度了
第四大題課外閱讀是較難的題了 分值有10幾20分。如果想要保持在10分以上必須注意要讀文章3遍 不是說一下子讀完3遍 而是省題 不懂的話 就再度 3遍差不多 其他要點聽老師的。
第五大題綜合性學習是相對來說最簡單的一道大題 如果想只扣1-3分或者不扣分的話 一定要注意答題語言必須准確 嚴謹 並且學會概括的說 這在平時老師講課文時會訓練 注意聽講
第六大題是作文 這要靠自己的能力了 反正注意 一篇作文里千萬不要重復使用太多次同樣的詞語 特別是成語。若寫議論文容易得高分 注意結構為:開頭段(概括的說明論點)→論據一(舉一個例子 分析)→論據二(同上)→論據三(同上)→結尾(最好可以和開頭呼應一下 並概括全文內容)
--------
全是手寫的啊 累死我了。希望你能接受
⑼ 散文與作文有什麼不同呢
作文是可作動詞,重在作,解為寫作文,可作名詞,重在文,解為文章。
散文是一種文章體裁,而且是一種文學體裁。而一般作文(在教學上)限於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四類虛擬文體。這四種文體都有可能是散文,也有可能不是散文。
作文如果要求裡面不限制文體,可以寫成散文。當然也可寫在其它文體。如詩歌、戲劇、小說。
散文的最大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
寫作時應當有內在的線索,即所謂一線串珠。
⑽ 六年級課文草原全文
六年級課文草原全文如下: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兒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迴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牛羊多了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車跟著馬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客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麼親熱,一點兒不拘束。不大一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時候,鄂溫克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點兒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麼,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飯後,小夥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們也舞的舞,唱的唱,並且要騎一騎蒙古馬。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是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文章出自老舍先生的《內蒙風光》,表達了作者對草原的喜愛之情和蒙漢兩族的深情厚誼。
(10)天山之夏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一、作者簡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二、作者影響
1、文化影響
老舍致力於文學的普及和曲藝的改造,是民間曲藝改革的一位先驅者。
在中國現代作家之中,老舍是唯一一個能夠身體力行地將文學與曲藝進行結合,長時間地關注曲藝發展,並且在新中國成立後親自參與了曲藝,尤其是主要曲種(相聲)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作家。
2、政治影響
老舍和郭沫若等人組織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並擔任常務理事兼總務部主任,負責領導日常會務,對外代表「文協」,老舍在擔任總務部主任期間團結了全國的抗戰文人,使這一時期成為現代文學史上文藝界團結得最好的時期之一。
3、文學獎項
為紀念老舍先生以及鼓勵創作優秀的文藝作品,北京市文聯和老舍文藝基金會於1999年創立了老舍文學獎,該獎項主要獎勵北京籍作者的創作和在京出版和發表的優秀作品,每兩至三年評選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