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寫說明文作文指導課教學設計
說明文是客觀的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於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狀態、性質、功能的特徵;或解說事物的發展變化;或闡述某一種道理;或解說事物之間的關系。
從總體上講,說明文分為兩大類型:說明事物特點的事物說明文和闡明事理說明文。
能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內容具體,中心明確,文字通順」,是(大綱)對初中階段說明文寫作的基本要求,具體講,包括以下幾點:
① 認真觀察說明對象,抓住了特徵;
② 說明講究了一定的順序,條理性強;
③ 依據說明對象或說明內容採用合適的說明方法;
④語言表達講究分寸,用語准確,並力求多樣性。
說明文的命題方式主要有兩種:直接命題式和供材料(提供場景)式,一般只要求寫一二百字,最多為三四百字的說明片斷。
怎樣才能寫好這三四百字的說明片斷呢?
首先,要抓住事物的特徵,即這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標志。說明文十分講究內容的科學性;抓住了事物的特點,內容才科學,介紹的內容和解說的事理才能為讀者所理解。
第二,用詞要准確。在說明事物形態、性質、功用或操作程序時,必須將數量、范圍、程度、次序等表達清楚、恰當,尤其要注意修飾、限制、補充性詞語的選用。
第三,條理要清楚。根據說明對象及其特徵的不同,分別選用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及主次順序、因果關系等。最後,要學習運用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分類別這四種主要的說明方法。
試題具體講有如下特點:
一、說明文一般以小作文的形式考查。
二、短說明文以介紹圖畫、圖表者居多。
三、篇幅一般在300以內。
四、有時轉換為「修改病文」的形式來檢測對說明語言准確、簡明的運用。
例1
下面的文字,先介紹風沙進攻有兩種方式,然後分別說明每種方式的特點及造成危害的嚴重程度。請仿照這種結構,寫一段話,內容自定。
風沙進攻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可以稱為「游擊戰」。狂風一起,沙粒隨風飛揚,風愈大,沙的打擊力愈強。一次大風沙襲擊,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連根拔起。一種可以稱為「陣地戰」,就是風推動沙丘,緩緩前進。沙丘的移動雖然慢,可是所到之處,森林全被摧毀,田園全被埋葬,城郭變成丘墟。
分析 這既是一篇說明文片段寫作題,又是一段仿寫題。說明文片段寫作,要注意抓住說明的對象的特徵。同時也應注意選擇恰當的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和說明的語言等,准確而又簡潔地說明事物;說它是一段仿寫題,就要注意仿寫的特徵,仿寫的要求及方法。仿寫特別應注意句式相同、修辭相同、結構等相同。而此題特別強調依照文段的結構來寫。所以,要做好這道題,只有兩者兼顧,融為一體,才能相得益彰,更好地做好本題。
示例 學習有兩種態度。一種是被動學習,被動學習是指學習目的不明確,只會循規蹈矩地機械學習。一種是主動學習,主動學習是指能帶著問題學習,積極主動思維,有很強的主體參與意識。
例2 以「為什麼隨地吐痰有害」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說明文。
分析 寫好這篇事理說理文,關鍵一點是要有條理地講清隨地吐痰的害處。比如痰中含有有害的病菌,在空氣中傳播或者隨雨水等流入河中或者接觸傳染,會對他人身體造成危害。肝炎、肺炎等疾病和痢疾等腸道傳染病都可能因隨地吐的痰而被傳染。還可以講隨地吐的痰會污染環境,隨地吐痰者缺乏素養,舉止不文明等。還可以從人們不喜歡與有隨地吐痰壞習慣的人交往等方面來分析。
可以選用列數字、分類別、舉例子等說明方法來進行說明。
文章結尾在講清隨地吐痰的危害後,可提出希望,希望人們要自覺地與這種不文明的行為作斗爭。
如果將此篇與另一篇說明文《「痰」的自白》進行比較,可看出,盡管兩篇都是說明文,但前篇是比較客觀地有條理地羅列理由,後題可以通過擬人化的手法把痰的來龍去脈及其對人和環境的危害生動地寫出來。後題可用文學色彩濃厚的文字來說明。
練習寫作
(一)
介紹你最喜歡的—個電視欄目或一本課外讀物。
要求:1.簡要寫出其基本內容和特點。
2.順序合理,語句通順,100字左右。
(二)
仔細觀察這幅漫畫,寫一篇說明文,介紹畫面內容和它所揭示的意義。
要求:①說明清楚,准確。②篇幅200左右。
漫畫《今日景陽岡》
①符合說明文文體特徵
②介紹畫中武松已成為盡心盡職的老虎飼養員
③介紹畫中老虎與人由過去的敵對關系變成今日和睦相處的關系,說明老虎一家的神態
④介紹漫畫中景陽岡由過去的凶險之地變成今日的野生動物保護基地
⑤點明漫畫寓意:保護野生動物是人類目前面臨的急待解決的課題(意思對即可給分)
⑥說明語言清晰、准確
(三)
結合說明文閱讀[課外閱讀(一)]的內容,從「生物計算機」研製中得到的啟發,請你充分發揮合理的想像和聰明才智,創造設計出一個新的生物產品或仿生產品,並簡要說明產品的構造或者點。
要求:(1)產品名稱啟擬
(2)想像合理
(3)字數不超過200字
(四)題目設計
南京鼓樓市民廣場擴建工程(即第二期工程)總面積1.1萬平方米。擴建後的廣場,集科技、文化、教育、休閑於一體,成了一個寬敞而美麗的現代化廣場。下面是該廣場擴建工程平面圖,請依據此圖寫一篇250字左右的說明文,簡要介紹新廣場的布局(新廣場在圖中花線的右側)。
說明:圖中花線(一•一•)為第一、二期工程交匯處。①國旗台、國旗廣場300m2;②人造瀑布(處於一、二期工程交匯處,落差2.6米);③水池300m2,內有大型電腦燈光音樂噴泉;④露天舞台;⑤地磚廣場1800m2;⑥花壇;⑦科普畫廊,長27米;⑧廣場森林。
(五)某學生寫說明文《談眼鏡》,他選了三個方面的材料:a.眼鏡的作用;b.眼鏡的種類;c.眼鏡的構造。比較這三個材料的關系,應採用什麼說明順序最合適?答:__________請列出結構提綱,反映出內容、詳略、順序。
(六)如果就下列文題寫說明文,你認為應分別抓住什麼特徵?
①保溫瓶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日葵________________
③我們的校園______________ ④貓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以《我家的新居》為題,寫一篇說明文,要求先完成以下幾項:
①編寫簡單提綱,並說明內容的詳略。
②確定說明的順序。
③指出應在文章的哪一部分突出事物的特徵,在哪一部分點明主題。
(八)請應用「阿基米德定律」,說明曹沖為什麼能夠知道大象的重量。題目自擬。
附文:曹沖稱象
曹沖五六歲,有成人之智。孫權進巨象,操欲知其重。沖曰:「置象(於)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而載之,則可知也。」操大悅。(九)寫一個說明片斷:用部首檢字法在《新華字典》中查「愜」字的讀音,將正確的查法寫出來。(附:《新華字典》中的部分名詞術語:①部首目錄;②檢字表;③字典正文。)
(十)閱讀表格內容,完成題目:
我國不同時期文盲情況統計表
時間 文盲總人數(億) 文盲率(%)
1949年 3.2 80
1990年 1.8 22.2
1994年 1.5 17
①寫一段說明性文字把表格內容表述出來。(不超過85個字)
②用一句話概括表中所列數字表明的意義。(字數不超過20個)
(十一)
給你的朋友(同學)寫一封信,介紹(說明)一下你今天考試的這套語文試題。字數在200左右。注意:信中不要出現真實人名、地名。
(十二)
寫一段說明性文字介紹下面一幅畫面的內容。
要求 ①字數在150左右;②說明畫面內容時,不要編故事;③說明性文字不少於三分之二。
㈡ 議論文教學到底該教什麼和如何教
相對於說明文和從小學就開始學的記敘文來講,議論文學習的難度似乎更高一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議論文時多下工夫,幫助學生通過邏輯論證分析道理,在學生靈魂深處點燃思辨的火焰,從而幫助學生切實掌握這一類文章。
一、魚、漁之惑:尋找議論文文本教學的平衡點
議論文課堂教學中,一直存在著怎樣給予「魚」(直接教給學生議論文知識)和怎樣授予「漁」(教給學生掌握議論文知識的方法)的困惑。大多數老師會說,我們是在既授予「魚」也授予「漁」呀!可實際課堂教學果真如此嗎?不可否認,在議論文文本教學中,離不開文體知識教學。這些知識是學習議論文的基礎,那麼,教師該怎樣傳授這些知識呢?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習慣於先提出某些文體知識要點,再將這些知識點用所謂的理性分析來機械地切割文章的語言材料,然後從中提取出一個個冷冰冰的概念,再逐一印證這些概念的正確性。我們不能武斷地說這樣的教學思路一定是無效的,也姑且不論這樣的教學是否合適,但應該進一步提出思考: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們對議論文的閱讀是通過這些僵化的知識來指引的嗎?教師這樣傳授知識對於學生的成長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然而,也有部分教師在議論文教學過程中,既能教給學生文體知識,又能把對知識的理解建立在對學生習得能力的培養基礎之上,促使學生主動建構議論文知識框架體系,從而有效地將學生對議論文知識的學習轉化為實踐。因此,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在文本教學時應努力找尋知識和能力之間的平衡點,既要給學生以「魚」,又要給學生以「漁」。
二、問題去哪兒了:文本教學中失去了應有的疑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人們閱讀議論文的目的是了解文本作者對問題所持有的立場。在學習過程中,要麼被作者的觀點說服,要麼就心生疑竇:作者的觀點是否正確?論證過程是否符合邏輯?要解除這些疑問,首先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對問題意識的重視不夠,是現今議論文教學中存在的普遍現象。原本中學教材中議論文文本的選用就存在模式化問題,認為議論文只不過是簡單的告訴我們一定的道理,只要從中找到鮮明的觀點就可以了。殊不知,在真正生活中,我們接觸到的議論文有時是非常復雜的,不經過質疑根本不可能獲得想要的答案。也有部分老師會說,課堂教學中已經提出了許多問題,甚至達到滿堂問的地步。但實際上,許多老師的問題只不過是為了驗證文本知識,完成教學罷了,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意識質疑。沒有受到問題意識培養的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趨於表面化、單一化,不能多維度、多側面地去看問題。當課堂上只剩下教師的聲音時,學生也就沒有「問題」可問了。議論文教學本應教會學生「有疑」,從而使學生產生「追問」。可是教師長期教學實踐上存在的舊有思維方式,卻禁錮了學生的視野。我們的議論文課堂教學本不應是孤芳自賞,而應是多維開放的。
三、遺落了議論:議論文本教學之殤
從小學開始,學生就被敘述性和抒情性的文章包圍著,習慣於感性的宣洩,而缺少理性的思考。面對議論性文本,相當一部分學生看不懂文章內容,找不準文章觀點,理不清文章思路。造成這種議論文課堂教學現狀的原因何在呢?議論文教學的目的是我們教學的出發點和著力點。議論文教學要讓學生能對文章進行理性思考和分析,即要讓學生學會「議論」。議論文重在說理,因此離不開對文本的理性思考,只有這樣,才是對文本的有效解讀。現實的文本教學中,大部分教師的分析都是逐段對文本進行孤立分析。然而,議論文講究內在說理的邏輯性,應該說每段在結構上都存在關聯意義,作者的思維發展也存在脈絡。忽略了這些,學生收獲的就僅剩下議論文的文體知識了,這並不是我們議論文教學的初衷。真正的議論文教學的關鍵,在於教師帶領學生對文本進行辯證思考,揭示問題,分析矛盾,把握其思想脈絡,領會其隱藏在文本中的理性光芒,但這恰恰是現實課堂所缺失的部分。
四、固化的思想:湮沒了議論文教學的靈光由於教學任務繁重,教師將大量的時間用於日常教學,靜下心來對文本進行鑽研的時間很少。另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議論文在中學課本中所佔比例較少,所以教師就將有限的精力大多用在散文、詩歌、小說與戲劇的教學中,對議論文的關注少之又少,更談不上深入研究。長此以往,造成教師自身在理解、品味議論文時也存在一定的障礙,總覺得議論文閱讀過程乾巴巴的,實在沒有什麼可以大講特講之處,對議論文的教學自然也就不待見了。這種認識上的偏差使教師在備課中照搬教師教學用書,照抄名師教學設計的現象變得相當普遍。由於不是自己對文本真正進行的有效解讀,也沒有對文本理性的探究,所以教師的教學思想是僵化的,對文本的再創造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話。在常態的課堂上,文本教學大都淺而不深、泛而不廣。教師還是習慣於膚淺的文體定式,沒有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更沒有具體的邏輯說理分析,只是按照固定文體模式剖析文本,議論文內在的「智慧之理」和外在的「縝密之言」自然就會被視作索然無味了。
可以說,雖然議論文課堂教學的現狀是不能令人滿意的,但只要認認真真地面對問題,用教學智慧去深入淺出地解決問題,我想議論文教學的春天也就快到了。
㈢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的方法有哪些
1讓學生多背多記抄,抓緊早晚自習的時間。(萬丈高樓平地起,打好基礎是關鍵)
2閱讀,注重方法,答題的方法,看分答題,抓住主幹。原文中有答案的最好用原文。
比如一些常考題,環境描寫有什麼種用,加點字在句子中的好處,等等。按格式答題,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題可以不用講太多,關鍵是讓學生會做。這些平常歸納的方法技巧可以叫學生找筆記本抄下來,考前看一看加深印象。
3作文,當然讓學生平常多看一些課外書是可以的。最好平常練習,比如寫周記(裡麵包括字詞,摘抄,作文)然後評講佳作。教學生如何看清題意,等等。
4最最重要的是課堂,不要講得像催眠曲,要幽默風趣,特別是講說明文和議論文。
㈣ 教學設計的起點和終點在哪裡
根據張玉新教授在《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及結果》一文中闡述。這里所說的起點就是「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也就是「指設計者在邏輯思維上的出發點」。「通常我們說的預設,體現的就是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那麼教學的終點又是什麼呢?「王邦閣的『教學立意』則是從寫景的散文的特點出發,『引導學生體會游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語言品味語言,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這其實是他的教學結果或終點。」也就是說教學的終點就是教學設計的邏輯歸宿。 《全日制九年制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並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顯然熟悉議論文有關的文體知識有其科學依據。中考語文試題中議論文閱讀與說明文閱讀兩者選其一,這說明學習議論文文體知識有現實意義。所以一般議論文的教學中,教學的終點探明文章的中心論點,教學的起點要麼是論證方法,要麼是議論文的語言,有時是文章的中心論點。教學起點的確定要根據這篇議論文的特點,或者學生的知識基礎特點。這是在遵照《全日制九年制語文課程標准》的要求,這也是中考的召喚。《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一文的教學起點和終點是不是也是這樣呢?第一課與第二課時的教學起點和終點是不是一樣?筆者認為不能這樣。 從教材編排上看,《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一文看有2個特點不利於教師確定這種文體的教學起點和終點:一是蘇教版教材初中階段第一篇議論文。以前學生接觸的知識小說、散文、人物傳記、詩歌。根據課標要求小學階段學生不介紹文體知識,更不用說教學體現文體特點了。因此學生還不知道這叫做議論文,還不知道什麼論點、論據,還不知道論證方法,還不知道什麼議論文語言的特點。因此教學的起點定為論證方法、議論文的語言特點、論證的特點顯然是不妥的。應該是什麼呢?二是教材不是按文體編排,而是按人文內容編排,把它編排在關注科學的單元中。在這一單元中只有這么一篇議論文,前一篇是《斜塔上的實驗》,屬於人物傳記。後一篇是《宇宙里有些什麼》,是屬於說明文,再後一篇是《夢溪筆談二則》,是文言文,在文體上,是筆記體。因此學生學習了議論文的知識又得不到鞏固,所以對於議論文的文體知識不能在一個單元里做整體規劃。那麼這篇議論文的教學設計的起點和終點究竟在哪裡呢?我覺得應該從初中三年的學習做一個整體的規劃。不求一下子讓學生明白議論文的所有知識。根據本單元的主題特點,《斜塔上的實驗》可以確定讓學生領悟伽利略不輕信權威,堅持用實驗來檢驗理論、探索新理論的科學思想和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甘為科學奉獻終身的精神作為一個教學終點。《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可以確定讓學生明白具有創新能力的人,必須要有勤奮求知的品質、活用知識的知識和意識,要有善於抓住靈感的習慣,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作為一個教學的終點。從這篇課文本身特點看,教材有三個難點。⑴開頭用一個有趣的數學問題引入創造性思維這個話題。但這並不是本文的中心論點,一般的議論文,文章的題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在文章的開頭就提出中心論點,這樣學生一讀就捕捉文章的中心論點,這樣的寫法適宜於初學議論文的同學學習。這種開頭沒有提出中心論點的寫法就是教學難度之一。⑵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不是在文章的中間?是不是有一個明顯的句子或段落(過渡段)?都不是。這是難點之二。⑶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不是在文章的結尾呢?是的。但不像一般議論文在結尾直接標明中心論點,即學生通過閱讀直接可以用筆畫出原文的句子作為文章的中心論點。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比較隱蔽,用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整合,用自己的語言概括。這是難點之三。因此,把「掌握文章的中心論點」作為這篇課文的起點是不妥的,因為與學情不符,把它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的終點也不妥,因為文章一課時學不完。我認為如果要作為這篇課文教學設計的一個終點,那還要把「掌握文章的中心論點」中的「掌握」一詞改為「感悟」。但還不能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的終點。這是由這篇文章中心論點在文中的特點決定的。也是由學情決定的。那麼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的終點在何處呢?這還要從第一課時的教學起點開始說起。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的起點是什麼呢?筆者認為「概括創造性思維必需的要素——要精通各種知識,要有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並且持之以恆的嘗試。」其理由有以下幾點:一是學生一堂課學不完整篇課文,我們只能鎖定文章中一個獨立的部分。二是學生從小學到初中都訓練概括能力。三是學生要概括出這一點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需要跳一跳。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所以說把它作為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的起點是合情合理的。那麼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的終點是什麼呢?筆者認為是「感受議論文中引用論證與小說散文中語言描寫的區別和議論文中舉例論證與小說散文中寫事的區別」。有人認為這樣閱讀量就大了,一堂課完成不了。我覺得是可以的,我們可以聯系學過的課文來對比研究。這樣既可以減少熟悉課文的時間。又可以把文章的閱讀引向深入。也能使引用論證和舉例論證特徵凸顯了,加強了議論文的文體意識。為以後進一步學習議論文奠定堅實的基礎。中考議論文閱讀試題中學生往往把文體都搞不清。所以有必要也有可能讓學生明白引用論證和舉例論證的特點。例如在課上我們可以聯系《社戲》中雙喜的語言描寫,讓學生明白語言描寫的作用,議論文中引用語言的作用;在散文中出現的位置,在議論文中出現的位置;以及在散文中定義它的科學術語是什麼,在議論文中定義它的科學術語是什麼。學生通過探討明白小說散文中我們把它叫做語言描寫,在議論文中我們把它叫做引用論證。在散文小說中語言描寫起到推動故事的情節、使人物的性格特徵更為鮮明。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藉以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在議論文中的作用是能夠深刻的論證論點。在小說散文中出現的位置一般是在敘述事情的過程中,有時在開頭,有時在結尾,有時在中間,但可以與敘述,環境描寫,議論等交錯進行。而在議論文中只是引用某些人的語言來論證某個觀點,他不需要敘述什麼事,具體的情景是什麼也更不需要描寫出來。一般就是出現某人說的一段話,最多在這段話的最後可以加點議論闡述。使引用的目的更為明顯。在區別舉例論證與散文小說寫事的區別時,我們既可以繼續拿《社戲》中的一件事偷羅漢豆與本課中的舉的兩個例子中的一個例子對比。讓他們研究出其中的區別在哪兒,從中掌握議論文舉例論證的特徵。 因此,《事物的正確答案只有一個》這篇文章的終點有三個:一是關於科學精神和科學品質上的,二是關於文章的中心論點,三是關於文體方面的知識,那就是感受引用論證與舉例論證的特徵。有人還說把開頭引用一個有趣的問題的作用作為一個終點,我認為即使要作為教學的終點,也不能突出它的重要性,為什麼?一篇課文最好是一課一得,太多了就什麼也不得了。這篇課文確定三個教學設計的終點也不少了。這篇文章的教學起點有兩個:一是概括創造性思維的兩個必須要素,二是概括要自信每個人都有創造性,要善於抓住小的靈感,並且鍥而不舍把它發展下去。後者作為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的起點。因為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的終點只能作為這篇課文的一個教學生成點。要讓學生感悟中心論點必須結合第一節課教學設計的終點進行推理。
㈤ 誰有初中語文閱讀技巧方面的資料、備課、教案
閱讀技巧
1. 說明文的類型:事物、事理說明文(從內容角度,根據說明的對象和目的)。事物說明文一般標題就是說明的對象;事理說明文找准開頭結尾的總結句。因為說明對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紹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個名詞或名詞短語,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看文題二看首尾段。事物說明文指出被說明事物即可。事理說明文指出說明內容,形成一個短語:介紹了……的……(對象加內容) 。
2. 說明文的語言:平實、生動說明文(語言表達角度) 。
3. 說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個字,要掌握幾種常見的說明方法,會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舉例子:具體真切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②.分類別:條理清楚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使說明的內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復交叉的現象。③.列數字:具體而准確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使說明更有說服力。④.作比較:突出強調了被說明對象的××特點(地位、影響等)。⑤.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對象/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徵/事理。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辭方法中的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⑦.畫圖表:使讀者一目瞭然,非常直觀形象地說明的事物的××特點。⑧.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下定義與作詮釋的區別是:定義要求完整,而詮釋並不要求完整,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顛倒。⑨.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生動形象。⑩引用:能使說明的內容更具體、更充實。用引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徵,增強說服力,如引用古詩文、諺語、俗話。引用說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
4. 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程序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在答題時可答得具體些。如: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總到分,外到內,前到後,左到右,整體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詞如介紹建築物或實體)。邏輯順序(先結果後原因,層層遞進,現象到本質,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淺入深,個別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順序的詞,如「因為、所以」「首先、其次」)時間順序則是說明事物發展、演變,例如介紹工作程序的文章。ü 掌握答題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說明順序對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便於讀者理解。(第一空應該填具體的說明順序,第二空應該填寫具體的事物名稱或說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說明文,但又不能准確表述,可用「事理」、「科學事理」等模糊性的語言表述。)
5. 說明對象:指文章說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點)。
6. 說明文的結構常見的形式有:「總——分」式(或由總到分,或由分到總,或總分總)、並列式、遞進式等。分析文章結構,抓中心句及連接詞,如「首先」「其次」「還」「也」「此外」等詞語
7. 中心句:出現的位置開頭或結尾,有時在句中。判斷,多為概括性較強的句子。敘述句、描寫句、闡釋句、疑問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其他文體文章也如此。ü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對策:(1)思考該段說明的內容,不僅要注意主要的,還要注意次要的。(2)緊扣表秩序的詞語,如「首先」「其次」「還有」等詞語,參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進行概括。
8. 說明語言 類型1、加點字詞有何作用?抓住說明文語文准確這一特點答題。對策:答:准確/生動形象/ 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類型2、能否替換為另一個詞語?並說明理由。對策:答:(1)不可以。(2)原詞的意思或內容。(3)所換詞語的意思或內容。(4)換了後意思有何改變,與不符合實際。 類型3、限制性詞語能否刪去?對策:答:(1)表態(刪還是不刪)。(2)定性。如:「比較」「幾乎」「相當」等詞表程度修辭;「大約」「可能」「左 右」等表估計,「多」「有餘」等表數量。(3)若刪去,原來什麼樣的意思就變成了什麼樣的意思了,不符合實際,太絕對了。(4)xx詞體現了語言的准確 性、周密性、科學性。 類型4、從文章中找出一個能體現說明文語言「准確」特點的詞句,並體會。 類型5:指代——「這些條件」、「這種現象」「同樣道理」等在文中具體指代什麼。對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詞前面的那句話,找最近的一句話。有時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話,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常見考點:
1. 對說明對象及說明特徵理解。
2. 對說明方法辨識與理解。
3. 對說明順序的分析與理解。
4. 對文章段落結構特點的分析。
5. 對文意、層意、段意的概括。
6. 對關鍵詞語、重點句子含義及其表達作用的評析。
7. 對說明語言准確性的體會。
議論文閱讀答題技巧
1. 論點(證明什麼) 論點應該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個完整的簡潔明確的句子。從全文看,它必能統攝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個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句,是明確的表態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論點。 中心論點只有一個(統帥分論點) ⑴明確: 分論點可有N個(補充和證明中心論點)⑵方法 ①從位置上找:如標題、開篇、中間、結尾。②分析文章的論據。(可用於檢驗預想的論點是否恰當) ③摘錄法(只有分論點,而無中心論點)B.分析論點是怎樣提出的:①擺事實講道理後歸結論點; ②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③針對生活中存在的現象,提出論題,通過分析論述,歸結出中心論點; ④敘述作者的一段經歷湖,歸結出中心論點; ⑤作者從故事中提出問題,然後一步步分析推論,最後得出結論,提出中心論點。
2. 論據(用什麼證明) ⑴論據的類型:①事實論據(舉例後要總結,概述論據要緊扣論點);②道理論據(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論據要真實、可靠,典型(學科、國別、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應論點);⑷判斷論據能否證明論點; ⑸補充論據(要能證明論點)。
3. 論證(怎樣證明)
⑴論證方法 (須為四個字) ①舉例論證(例證法) 事實論據記敘 ②道理論證(引證法和說理)道理論據 議論
③對比論證(其本身也可以是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 ④比喻論證比喻 在說明文中為打比方,散文中為比喻。⑵分析論證過程: ① 論點是怎樣提出的; ②論點是怎樣被證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實,是否有正反兩面的分析說理); ③聯系全文的結構,是否有總結。
⑶論證的完整性(答:使論證更加全面完整,避免產生誤解)
⑷分析論證的作用:證明該段的論點。
4. 議論文的結構 ⑴一般形式:①引論(提出問題)―――②本論(分析問題)―――③結論(解決問題)。
⑵類型: ①並列式 ②總分總式 ③總分式 ④分總式 ⑤遞進式。
5. 議論文的語言 ⑴嚴密(修飾性、限制性的語言的運用); ⑵生動(成語、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⑶詞序(從生活邏輯和上下文的照應上判斷); ⑷句序(關聯詞語的使用,特別要注意遞進關系)。
6. 駁論文的閱讀
⑴作者要批駁的錯誤觀點是什麼? ⑵作者是怎樣進行批駁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論據; ⑶由此,作者樹立的正確的觀點是什麼?
常見考點
1. 議論文的論點考點:第一,分清所議論的問題及針對這個問題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論題和論點)。第二,注意論點在文中的位置:(1)在文章的開頭,這就是所謂開宗明義、開門見山的寫法。(2)在文章結尾,就是所謂歸納全文,篇末點題,揭示中心的寫法。這種寫法在明確表達論點時大多有。所以,總之,因此,總而言之,歸根結底等總結性的詞語。第三、分清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分論一般位於段首或有標志性詞語:首先、其次、第三等第四、要注意論點的表述形式:有時題目就是中心論點。一篇議論文只有一個中心論點。第五、通過論據來反推論點: 論據是為證明論點服務的,分析論據可以看出它證明什麼,肯定什麼,支持什麼,這就是論點。
2. 議論文的論據考點:論據是論點立足的根據,一般全為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1、用事實作論據。事例必須真實可靠,有典型意義,能揭示事物本質並與論點有一定的邏輯聯系。議論文中,對所舉事例的敘述要簡明扼要,突出與論點有直接關系的部分。明確論據時,不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實論據,還要會概括事實論據。概括時,要做到准確,必須依據論點將論據本質特點把握住,然後用確切的語言進行表述。 2、用作論據的言論,應有一定的權威性,直接引用時要原文照錄,以真核對,不能斷章取義;間接引用時不能曲解願意。
3. 議論文的結構、層次考點: 結構有:並列式結構、對照式結構、層進式結構、總分式結構。此考點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證明論點的?答題思路是:作者為了證明……觀點,首先使用了……論據,然後對……論據進行了怎樣的分析,從而證明了……觀點。關鍵要說清楚證明過程的層次性。
4. 議論文的論證方法考點 論證方法是指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論點和論據之間邏輯關系的紐帶,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種:1)舉例論證:是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的方法。因為「事實勝於雄辯」,所以舉出確鑿典型的事實來證明論點,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2)道理論證:是引用具有權威性的言論證明論點的方法。所以這種方法使用得當,有很強的論證力量。分析引證法的作用,應先弄清引用了誰的言論,是為了證明什麼,再把握引證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權威性,論證有力。3)比喻論證: 就是通過形象的比喻來證明論點的方法。這種方法可深入淺出地把道理講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4)對比論證:是用正反兩方面的事實和道理進行鮮明對比,從而證明論點的方法。分析對比論證方法作用,兩個方面XX比較,使其對與錯更加分明,正確的觀點更容易被讀者接受。答題思路:(1)道理論據,增加論據的權威性。(2)事實論據,從哪個角度來證明論點。(3比喻論證,或生動形象證明了……,或深入淺出證明了……(要根據本體和喻體之間的關系來確定)。(4)對比論證,兩個方面比較,使其對與錯更加分明,正確的觀點更容易被讀者接受。
5. 議論文的語言特色考點:分析議論文的語言特色:①、要從邏輯的角度,分析其用詞的准確,嚴密:②、要從說理的角度分析其敘述的概括性和簡潔性:③、要從修辭的角度分析其用詞的鮮明、生動和感情色彩。下面從不同角度解釋一下:
A、語言准確表現為:① 概念使用准確,② 定語、狀語等修飾成分恰當。 B、語言嚴密表現為:判斷和推理嚴密,語言表達周密,邏輯性強。 C、語言鮮明表現為:表述明確,不模稜兩可,態度明確,愛憎分明,恰當使用修辭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和說服力。 D、語言概括簡潔表現為:議論文中事實敘述不細致,較籠統。用議論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詳細敘事。否則會喧賓奪主。這一點一般的議論文都有體現,就不再舉例說明了。答題思路:如加點詞語有什麼作用?思路:(1)確定、回答詞語在語境中的(表層)含義;(2)詞語對表達中心或闡明觀點的(深層、比喻或引申)作用;這類題主要考語言的准確周密性和形象生動性。又如詞語順序是否可以顛倒?答題思路:(1)解釋詞語的含義;(2)闡明詞語之間的時間或事理程序的先後順序,強調其先後順序或層次性。
6. 議論文中代詞的指代對象考點 :這種考題在各種文體的閱讀中都較為常見。基本上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需要聯繫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內容,這種情況,指代的內容一般出現在代詞之前,找到後可用其替換代詞,通讀句子視句意變化與否來檢驗其正誤。
7. 開放性、拓展題考點
這種題一般都是,考查學生閱讀文章後所產生的情感體驗或理性思考。解題時需結合文章發揮個人從閱讀中獲得的感悟。答題方式:相當於寫一篇小的議論文,要有論點、論據。注意必須引用名言或名人軼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或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