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描述運動的快慢 教案 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知識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義。
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單位、符號和讀法。了解生活實際中的某些直線運動的速度大小數據。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義式,會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關的問題。
4.知道瞬時速度的概念及意義,知道瞬時速度與平均速度的區別和聯系。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別。
【能力目標】
1.運用平均速度的定義,把變速直線運動等效成勻速直線運動處理,從而滲透物理學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養遷移類推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解決一些問題,而向復雜問題過渡,使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
2.通過師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
【教學方法】
1.通過例題和實例引導學生分析如何辨別快慢。
2.通過討論來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教學重點】速度,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區別。
【教學難點】
1.怎樣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2.瞬時速度與平均速度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系及在運動中瞬時速度是怎樣確定的。
採用物理學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運動來研究未知運動,用簡單運動來研究復雜運動的一種研究方法)來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教師通過舉例,讓學生自己歸納比較快慢的兩種形式。
2.通過實例的計算,得出規律性的結論,即單位時間內的位移大小。
3.教師講解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意義。
【教學過程】
初始位置/m
經過時間/s
末了位置/m
A.自行車沿平直道路行駛
0
20
100
B.公共汽車沿平直道路行駛
0
10
100
C.火車沿平直軌道行駛
500
30
1250
D.飛機在天空直線飛行
500
10
2500
問題1:比較A和B誰運動的快,為什麼?
問題2:比較B和D誰運動的快,為什麼?
結論: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可以有兩種方法:
1)一種是在位移相同的情況下,比較所用時間的長短,時間短的物體運動快,時間長的物體運動慢;
2)另一種是在時間相同的情況下,比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物體運動得快,位移小的物體運動得慢。
問題3:比較B和C誰運動的快,為什麼?
一、速度
1.定義:位移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用v表示。
2.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定義式:。
3.單位:國際單位:m/s(或m·s-1)。
常用單位:km/h(或km·h-1)、cm/s(或cm·s-1)。
4.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同。
說明: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二、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如果物體做變速直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還是否是恆定的?那又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問題:百米運動員,10s時間里跑完100m,那麼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百米運動員是否是在每秒內都跑10m呢?
答:否。
說明:對於百米運動員,誰也說不來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鍾跑10米多,有的1秒鍾跑不到10米,但當我們只需要粗略了解運動員在100m內的總體快慢,而不關心其在各時刻運動快慢時,就可以把它等效於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全程。此時的速度就稱為平均速度。所以在變速運動中就用這平均速度來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平均速度
1)定義:在變速直線運動中,運動物體的位移和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這段時間(或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用表示。
2)說明:
A.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體在t時間內的平均快慢程度。這實際上是把變速直線運動粗略地看成是勻速運動來處理。
B.這是物理學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運動研究未知運動,用簡單運動研究復雜運動的一種研究方法。
問題8:百米賽跑運動員的這個=10m/s代表這100米內(或10秒內)的平均速度,是否是說明他在前50米的平均速度或後50米內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
C.平均速度只是對運動物體在某一段時間內(或某一段位移內)而言的,對同一運動物體,在不同的過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須指明「哪段時間」或「哪段位移」的。
D.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時間(或一段位移)內的總體快慢,這就是「平均速度」與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根本區別。
E.平均速度不是各段運動速度的平均值,必須根據平均速度的定義來求解。
2.瞬時速度
(1)定義:運動物體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時刻(或此位置)的瞬時速度。
(2)意義:反映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某一位置)時運動的快慢,它能精確地描述變速運動的快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變速運動。
(3)對瞬時速度的理解:瞬時速度是在運動時間時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在時的極限就是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時速度。
(4)瞬時速度的方向:瞬時速度是矢量,在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與物體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運動方向相同,(若是曲線運動,瞬時速度的方向是軌跡上物體所在點的切線方向(與軌跡在該點的延伸方向一致))
三、速率
1.瞬時速率
1)定義: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速率。
2)瞬時速率的測量:技術上通常用速度計來測量瞬時速率。
2.平均速率:
瞬時速度的大小是瞬時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NO)其實我們初中所學的速度也不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給了他一個新的名字平均速率。
1)定義:路程與發生這段路程所用時間的比值。
2)速率是標量。
3)注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例1】一個做直線運動的物體,某時刻速度是10m/s,那麼這個物體( )
A.在這一時刻之前0.1s內位移一定是1m
B.在這一時刻之後1s內位移一定是10m
C.在這一時刻起10s內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從這一時刻起開始勻速運動,那麼它繼續通過1000m路程所需時間一定是100s
【解析】某時刻速度是10m/s指的是該時刻的瞬時速度,不能說物體從此時起以後運動的快慢情況,以後做直線運動或勻變速直線運動,或非勻變速直線運動均可能。所以選項A、B均錯。如果從某時刻(速度為10m/s)起質點做非勻變速直線運動,從這一時刻起以後的10s內位移可能為50m,所以選項C正確,如果從這一時刻起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那麼經過1000m路程所需時間t=100s。正確選項是C、D。
【例2】一物體沿直線運動,先以3m/s的速度運動60m,又以2m/s的速度繼續向前運動60m,物體在整個運動過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根據平均速度的定義公式,s為總位移,t為總時間,等於前一段位移與後一段位移所用時間之和。
全過程的位移s=120m
物體在前一段位移用的時間為
後段位移用的時間為
整個過程的用的總時間為t=t1+t2=50s
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m/s=2.4m/s
*注意:全過程的平均速度只能由全過程的總位移與通過全路程所用的總時間的比值得出。如果用求速度的平均值去做=2.5m/s,這樣得出的結果是錯誤的。可見,平均速度概念與速度的平均值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
❷ 初中物理《怎樣比較運動的快慢》教案
一、溫故:
1、參照物
2、運動
二、新課引入
師:我們通常用「風馳電掣」來形容物體運動得快;而用「老牛拉車」來形容物體運動得慢.
師:烏龜和兔子誰跑的快?
師:在「龜兔賽跑」的比賽中,明明是兔子跑得快,而為何卻是烏龜得了冠軍呢?
三、新課教學
1.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
師:游泳池中,比賽正在緊張地進行著。在比賽過程中,觀眾是怎麼判斷誰游的快?
生:游在最前面的人快
師:而在運動員到達終點時,裁判員是怎樣判斷輸贏的? 生:裁判員認定少的人快。
(1)用「相同時間比路程」的方法:它是比較物體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路程的長短.例如:在1min內,騎自行車可通過200m,汽車可通過1000m,在相等的時間內,汽車通過的路程長,它的運動比自行車快.
(2)用「相同路程比時間」的方法:它是比較物體通過相等的路程所用時間的多少.例如:百米賽跑時,11.25s的成績比11.45s的成績快.
師:比較物體運動快慢有兩種方法:相同的時間比路程,路程多的速度快;取相同的路程比較時間,所用時間少的速度快.在物理學中,採用「相同時間比較路程的長短」的方法. 2.速度及其計算方式 比較下圖中汽車和飛行運動的快慢 物理學中,把物體在單位時間通過的路程叫做速度(velocity) 速度=路程/時間 「單位時間」是指時間間隔,如1s、1h等,是為比較快慢而統一規定的「相同時間」 若用字母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則上面的公式可寫成 v=s/t s——路程——米(m) t---時間——秒(s) v--速度—— 米每秒(m/s)
注意: (1)三個物理量必須對應於同一個物體。S是在時間t內所通過的路程,t是通過路程s所用的時間。
(2)運算中單位要統一,且單位參與計算過程.
(3)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單位是m/s,讀作「米每秒」,例如汽車1s通過10m記作「10m/s」
在交通運輸中常用km/h.
(4)同時進行速度單位換算(做練習)及了解一些物體的速度(課本上的信息瀏覽)
(5)速度計算公式的應用:
例題 : 大型噴氣客機的飛行速度為990km/h,它每分飛行多少千米?如果你騎自行車(速度約5m/s),要用多長時間才能騎完客機1min內飛過的路程?
鞏固練習:一列火車長200m,以36km/h的速度通過一座長1.6km的大橋。問火車從上橋到全部離開大橋所用的時間是多少?
3.勻速直線運動
物體在一條直線是上運動,如果速度保持不變,這種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uniform rectilinear motion)。這是一種最簡單的機械運動。
變速運動:常見物體的運動速度是變化的,這種運動叫變速運動。例如,火車在出站時速度逐漸增大,進站時速度逐漸減小。變速運動比勻速運動復雜,在粗略研究的情況下,也可以用公式v=s/t來處理有關問題。
四、小結
五、布置作業
❸ 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誰運動的更快》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二、能力目標
1.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簡單描述所觀察現象的主要特徵,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
2.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具有初步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體驗戰勝困難,解決物理問題時的喜悅.
教學重點
速度的概念及單位.
教學難點
勻速直線運動的判斷及速度單位的換算.
教學方法
觀察比較法:通過對生活中實際事例的比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勻速直線運動與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
練習法:通過學生練習,學會應用速度公式的簡單計算及速度單位的換算.
教具准備
投影儀、錄像機及資料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實際生活中,物體運動的快慢是人們關心的問題。如:在田徑運動會短跑比賽中,人們最關心的是誰得冠軍;人們外出旅行時,總是希望選擇便捷的交通工具盡快到達目的地;軍事上總是希望導彈、作戰飛機能夠飛得快些…… 。
問題: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二、速度
1、 比較物體快慢的兩種方法。
(1) 在游泳比賽中,觀眾和裁判比較運動員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問題:請同學們說說看,觀眾用什麼方法比較運動員游得快慢?裁判用什麼方法比較運動員游得快慢?
學生交流討論後回答。
(觀眾的方法是:比賽中看誰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誰先到達終點,用的時間短。)
歸納:觀眾的方法實際上是:在相同時間內看物體運動路程的長短來比較快慢;裁判的方法實際上是:物體運動路程相同,看運動時間的長短比較快慢。
(2)學生實驗:「比較紙片下落的快慢」。體驗兩種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取兩張16開紙,其中一張對折一次,另一張對折兩次,為了使紙片平穩下落,可將紙片的兩端向上疊起一部分,讓它們從同一高度同時釋放。
(猜一猜):哪一張紙片下落的較快?
(試一試):結果與你的猜測一致嗎?
(議一議):怎樣比較紙片運動的快慢?還有其他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嗎?
(3)再舉例讓學生討論:一位同學百米跑用了12s,而一萬米跑世界冠軍的成績大約是28min,怎樣比較它們運動的快慢?
啟發:有兩個小球各自的運動的快慢都不變,其中一個小球沿直線運動30m,用了1min;另一個小球沿直線運動40m用了50s。圖11-2-1是兩個小球運動在某一段時間內的運動情況。兩個小球運動的時間、通過的路程都不相等,由圖11-2-1,你能否判斷哪一球運動得更快?
(由圖可以看出在每1s的時間內,率二個小球通過的路程長,可以確定第二個小球運動更快。)
學生受到啟發:在運動的時間、通過的路程都不相等情況下,每一個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長的物體運動得快。這樣就將問題轉化為在時間相等的情況下進行比較。
2、在物理學中物體運動快慢的描述
以人們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實踐為基礎,在物理學中用速度表示物體運動快慢,在相同的時間內,物體經過的時間 越長,它的速度就越快;物體經過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時間越短,速度越快。由前面的計算知道,速度等於運動物體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
介紹公式中符號的意義和單位:
s----路程-----米(m) t------時間------秒(s) v------ 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米每秒,在交通運輸中還常用千米每小時做單位,符號是km/h或km.h-1。 1m/s=3.6km/h 1km/h=1/3.6m/s=0.28m/s
3、閱讀課文第23頁中所給出的一些物體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體運動的速度(說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圓周運動時必須具備的速度,也叫環繞速度。)
4、速度計算
(1) 學生閱讀課文第23頁例題,理解題意,根據速度公式計算運動員和摩托車速度。
(2) 學生閱讀課文第24頁例題,分析題意:北京到上海的鐵路線長度和火車運營速度求火車從北京到上海運行時間,可以用公式v=s/t求解,將公式v=s/t變形得到t=s/v,將數據代入求解。
三、「頻閃攝影」------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
四、勻速直線運動
1、 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第25頁的內容:
(1) 物體怎樣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2) 物體怎樣的運動叫做變速運動?
(3) 怎樣粗略地描述物體的變速運動?
(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因此,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其速度應該是一個定值,與路程的大小和時間的長短無關,所以不能將v=s/t理解為v與 s成正比,與t成反比。)
2、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進行小結:
變速運動可以用v=s/t來計算,s是物體通過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體通過這一段路程所用的時間,求出的v就是物體通過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 計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1) 學生嘗試說明列車時刻表。
(2) 根據列車時刻表查詢從襄樊到丹江的行程、運行時間。計算列車從襄樊到丹江運行的平均速度。
(3) 查列車時刻表計算列車從朱坡到老河口行程、運行時間。計算列車從朱坡到老河口運行的平均速度。
五、指導學生課後閱讀科學世界<<時間放大鏡>>
六、達標自查
1、速度是用來表示物體 的物理量。
2、一個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1min內通過的路程是 120m,則它的速度為 m/s,其物理意義為 。
3、一個 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4s內通過的路程是 20m,則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
A、80m/s B、10 m/s C、5 m/s D、無法判斷
4、善於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 v=s/t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物體運動的速度v越大,通過的路程s越長
B、 物體運動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時間t越少
C、 物體運動的速度與路程成正比,與時間成反比
D、 物體v由s/t決定,但與s、t的大小無關
5、下列速度,按大小排列的順序是( )
(1)運行中的火車的速度是72km/h (2)高速公路上飛馳的轎車的速度是1.8km/min (3)草原上狂奔的獵豹的速度是28m/s
A、(1) (2) (3) B、(3 ) (2) (1) C、 (2) (3) (1) D、(1) (3) (2)
6、一輛在平直公路上行駛的汽車,在第1h內通過的路程是80km,在第2h內通過的路程是80km,在第3h內通過的路程還是80km,小華說該汽車在這3h內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小明則認為汽車在這3h內不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他們誰說得對?談談你的看法。
七、布置作業
7、小明跟爸爸坐火車去旅遊,為了測定火車行駛中的平均速度採用了如下方法:從聽到車輪與鋼軌連接處發生第一次碰撞起計數,結果在1min內聽到了25次碰擊聲,爸爸告訴小明鋼軌每一根長25 m ,則這段時間內火車行駛的速度是多大?
8、一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在前5s內通過的路程是10 m,在接下來的10s內通過的路程是25m,在最後5s內通過的路程是16m。
(1)分別求出它在前5s,最後5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2)通過你的計算結果說明,為什麼說到平均速度必須指明是在哪一段時間或哪一段路程的。
❹ 勻變速直線運動速度與時間的關系(教案+學
如果是勻加速:則(v2-v1)/(t2-t1)=dv/dt=a=常數。現在是勻變速,也就是(a2-a1)/(t2-t1)=da/dt=d(dv/dt)/dt=常數。所以也就是二次導數的關系
❺ 哪裡有初中物理速度教案
課題
速度
教
學
設
計
初二物理教材中第一次涉及到要求比較高的計算公式和單位換算,而速度公式的得出又是一個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由於有初一甚至小學數學中行程問題的基礎作鋪墊,學生對速度公式並不陌生,但是如何將兩種不同的比較速度快慢的方法(相同時間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時間)以一個合適的方法介紹給同學們,讓學生確實從方法上去理解這兩種比較速度方法的合理性,需要在引導技巧上有所突破。
在學生活動中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要求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加,增加實驗的可視程度,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對能夠較方便地測出速度的同學給予贊同。在做「測量紙片下落的速度」的實驗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自主設計表格的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實驗中的缺點並迅速度地想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本節課對公式、復合單位、單位換算以及規范計算的格式也作出了嚴格的要求,對於培養學生嚴謹的求學作風起了很大的作用。「生活、物理、社會」中也給出了極好的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以確鑿的關於速度的數據加深學生們對速度的理解。
教
學
目
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知道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義和單位
②了解測量速度的基本方法,測量速度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器材的使用方法
③初步學會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計算,並學會進行速度單位的換算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知道常見的比較速度的方法,並讓學生進行比較
②學會選擇合適的測量時間和長度的工具,並掌握時間和長度的測量方法
③學習自主設計表格,在學生的設計過程中進行必要的規范化指導,並鼓勵不同的表格形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生從測量簡單的速度的過程中,知道其它很多速度都是這樣測量出來的,由此增加對速度大小及測量方法的感性認識;我國體育健兒奧運會速度項目中的嬌人成績,讓同學們領略優秀運動員超人的速度給國家所帶來的容譽,適時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並以此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有頑強的拼搏毅力,才可能取得豐碩的成果。
重
點
難
點
教學的難點: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及不同方法的靈活運用
如何引導學生比較准確地進行速度的測量,多種方法進行比較
教學的重點:速度的定義式,單位時間和速度的理解,常見兩種速度單位的換算
學法指導
實驗法、觀察法、討論法、探究法
教學器材
學生:白紙兩張、刻度尺(可事先測出課桌的高度或教室內某一物體的高度,也可以一同學的身高為測量高度)、秒錶(或手錶)
教師:白紙若干、長軟尺、秒錶、一裝滿水的兩端封閉的玻璃管(中間有一氣泡)、一汽車速度計的模型、氣球等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演示法、講授法、討論法、電腦模擬
課時安排
1課時
過程設計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計意圖
新
課
導
入
一、創設問題情景,激發探究慾望
提出問題:放一段《動物世界》中獵豹追捕小動物的場景。再放一段蝸牛爬行的情景。讓學生比較兩種動物的運動快慢,引入課題「速度」
讓學生體驗到物體運動有快慢
創設問題情景,引入新課問題
新
課
教
學
活動5.5比較紙片下落的快慢
學生取出兩張16開紙A和B ,將A雙折一次,將B對折兩次,為了使紙片平穩下落,可將紙片的兩端向上疊起一部分,讓它們從同一高度釋放。
猜一猜:哪張紙片下落得較快?
同學們剛才所說的紙片下落快,是根據什麼來判斷的呢?
那你們有沒有其它的判斷快慢的方法呢?
物體運動快慢如何比較呢?
憑感覺有時是不準確的,是不科學的
我們再做一次實驗:讓這兩張紙片從不同的高度釋放,如何來比較他們下落的
快慢呢?
這和我們在體育比賽中比較運動員運動的快慢的方法是不是一樣的呢
請同學舉例
學生作出不同的猜想。
請兩個同學上講台試一試,
結果是:
座位上的同學都可以站起來試一試,驗證剛才自己的猜想
結果是:
根據誰先落地。
憑感覺
測時間
讓他們同時下落,分別記下它們下落的時間和高度,這樣可以比較它們的快慢。
一樣的
初步感知概念
學生可能會認為很簡單,但要過渡到方法上,需要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
新
課
教
學
新
課
教
學
新
課
教
學
那麼在體育比賽中觀眾和裁判所用的比較快慢的方法相同嗎?
如果回答相同,則提問:「觀眾也記時間嗎?」
如果回答不同,則提問:「不同在什麼地方呢?」
很好,有誰能用簡短的語言歸納一下這兩種方法呢?
我們將這個過程用物理的語言敘述出來就是:
觀眾的方法是誰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長,誰運動得就快。
裁判的方法是誰在相同的路程中所用的時間短,誰運動得就快。
好,我們用裁判的辦法在來比較一下紙片下落的快慢。
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對學生實驗過程中的操作方法及步驟的優劣作出評價
我們用不同的方法比較了紙片下落的快慢,現在我們就引入一個新名詞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速度」。大家將書打開到P109,
速度(velocity)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大小等於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我們一般用字母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
提問單位時間的相關問題:實際上日常生活中的單位時間很多,比如:一年、一月、一星期、一天、一小時、一分鍾、一秒等等,但是在物理學中,單位時間只有一個國際單位,那就是一秒,符號為s (second)
有了速度這個物理量,我們怎麼樣來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很好,可是怎麼知道速度大還是小呢?這里我們引入速度的計算公式。同學們應該數學上早就學過這個公式,就是
:
國際單位:米/秒,讀做「米每秒」,符號為」m/s」.
常用單位:千米/時(km/h),厘米/秒(cm/s)
單位換算:
1km/h=1000m/3600s=1/3.6 m/s..
1m/s=(1/1000km)/(1/3600h)=
3.6km/h
剛才我們學習了速度的概念包括它的計算公式,現在就運用它來做「活動5.6」你認為應測量哪些量?用哪些實驗儀器?設計表格並算出紙片的下落的速度。我們生活中有哪些速度 ?
在學生回答如何設計表格的基礎上,總結常見的幾種表格形式:
實驗次數 高度/m 時間/s 速度/m/s
1
2
3
實驗次數 1
2 3
高度/m
時間/s
速度/m/s
教師也可將下一堂課要用到的封閉一小氣泡的細長玻璃管作為測速度的一個小實驗,讓學生來進行速度的測量,這樣學生對下一堂課《勻速直線運動》可有一點了解。但是要求要低,只要求測速度,至於做什麼運動不要介紹。
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可以由它的速度表直接讀出。見書上P110。
書上例題,講解解題格式
這是一條知道速度,路程,求時間的題。
書後習題第一條,乘熱打鐵,當堂糾正他們解題格式和演算法的錯誤。
速度在體育運動中是重要的,直接影響到運動員的成績,書P111
了解我國運動員在各項大賽奪取金牌的成績和速度,
比如百米賽跑,記下運動員跑完一百米所用的時間,就可以知道誰跑得快,誰跑得慢。
學生思考並回答
觀眾看誰跑在最前面,裁判看誰用的時間最短。
一個是比路程,一個是比時間
可讓學生另舉一例,來說明剛才老師所講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引導學生如何進行比較,讓它們從同樣的高度下落,測出時間,但這種方法實際操作起來是不是不容易呢?
可讓學生來設計並做這個實驗
體驗兩種方法的不同
請一位學生讀一下速度的概念
速度大的物體運動的快
速度小的物體運動的慢
同學們對單位時間可能認識上有缺限,會出現對我們物理上所要求的單位時間不一致的說法。
學生回答:相同路程比時間或相同時間比路程。
對學習的這一回答,結合剛才我們所講的速度的定義,教師進行總結:對於兩個路程和時間都不相同的運動物體的速度大小比較,可用速度的公式進行計算,直接用速度的數值進行比較,這樣可以更方便地進行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這才是我們這一堂課的主要目的。這們從方法上將運動快慢的比較方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讓學生舉例(一些生活中常見的速度數值)加深對速度數值的理解
請兩位學生上黑板做答並演示
10m/s= Km/h
36Km/h= m/s
書上P110列出了一些物體運動的速度,請同學們進行比較,知道通常情況下人、動物、汽車、飛機、以及光的速度數值,對通常情況下物體的速度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器材:捲尺(米尺)、手錶(秒錶)
方法:量出某一高度到地面的距離,測出從某一高度紙片落到地面的時間,計算出速度
減小誤差的方法:
①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②想辦法減小紙片下落的速度,這樣便於測時間
③可以增加紙片下落的高度
④可以換用氣球,也許氣球下落的速度要慢些(讓學生實際進行演示,進行測量)
由同學來舉例日常生活中的汽車速度。你知道哪些車的行駛速度?由同學們列舉出來,進行比較。
可由學生對P111表格中的奧林匹克冠軍的成績舉一例進行計算,由學生上黑板進行計算,教師對他在計算過程中出現的不規范之處作出及時指正,作出適當的評價。並請同學們結合自己在體育課的測試成績與奧運冠軍進行比較,知道有多大的差距,讓學生們知道0.1s、0.01s成績的提高都是要付出艱辛的汗水才可能獲得
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現象引起關注,並思考其中蘊涵的物理問題
提高可視度
培養學生歸納比較和分析問題能力
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對於為什麼要學速度這個物理量有一個深刻的理解,讓學習知道這是常用的也是非常好的方法。
對有困難的同學可出一些常見速度、簡單速度進行換算,降低要求。
應提倡多種方法,奇異的方法,鼓勵求導師思維。
培養學生觀察和交流能力,與實際生活聯系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習奧運健兒的拼搏精神,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將競爭意識貫穿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中。
小
結
物體運動有快慢
如何比較快慢;
速度的定義:
物體單位時間內,運動的路程;
單位及換算:
單位:米
1km/h=1000m/3600s=1/3.6 m/s;
1m/s=(1/1000km)/(1/3600h) =3.6km/
h
速度公式:
第一次進行計算題的教學,應嚴格要求,對格式作出規定:
①已知:
②公式:
③代入數據:數據後面要帶單位,這是區別小學及初一數學課的唯一的地方,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④計算結果
⑤答
培養學生嚴謹的求學作風,規范的作題方式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
板
書
速度
一、 物體的運動有快慢
二、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三、速度的定義:
1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大小等於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2單位:國際單位 米/秒(m/s)
常用單位 千米/時(Km/h) 厘米/秒 (cm/s)
3計算公式:
板書規范的計算題格式:
已知:s=180Km v=100Km/h
求:t
解:由v=
得
答:汽車需要1.8h可到達上海。
作
業
P112
1、 2、
教學目標評價手冊
課後實踐
P112
3、
你能找到比較好的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嗎?為了方便地測出速度,最好選取運動速度比較慢的物體,請試著找一找。
教
學
後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