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
教材簡析
小說通過對孔乙己的外貌、語言、動作等方面的生動形象描寫,深刻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下層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有力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更著重表現了當時一般群眾的冷漠麻木,從而在更深廣的意義上暴露封建社會的腐朽與黑暗。小說巧妙地通過多重對比和以笑襯悲來達到揭示這一主題目的,充分反映了魯迅作為文學大師對社會的洞察力和小說筆法高超的表現技巧。
教學目標
○1能通過對主要人物的動作、外貌、語言描寫的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徵。
○2能通過對小說其他人物及社會環境的分析與小說主要人物結合起來,領悟小說主旨。
○3能分析小說運用多重對比及以笑襯悲的寫法的作用。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分析主要的性格特徵,把握小說的主旨,小說對比手法及以笑襯悲手法的運用。
課前准備
學生利用工具書結合頁下注釋,讀准課文,了解課文大意;上網或查閱書籍了解作者及寫作時代背景。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內容
作者及寫作時代背景介紹,小說情節分析及人物性格特徵的分析概括。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魯迅先生一生共寫了33篇小說,他自己說最喜歡的就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說,《孔乙己》寫得多麼好呀,日本一位作家也說,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藝術典型,凡讀過《孔乙己》的人,無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這個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現實唾棄的苦人兒形象。魯迅先生怎樣運用鬼斧神工之筆來精心塑造這個形象呢?你們認真讀課文以後,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說,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問題的悲劇,那麼,魯迅寫孔乙己悲慘的一生,是命運的悲劇,性格的悲劇,還是社會問題的悲劇呢?下面我們就從課文中尋找答案。
檢查預習
○1組織學生介紹作者及作品寫作時代背景。
明確:魯迅(1881一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的筆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我們學過他的作品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本文寫於1918年冬天,最初發表於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這是魯迅創作的第二篇白話小說,也是他繼《狂人日記》之後的又一篇反對封建制度和封建科舉制度的戰斗檄文。《孔乙己》寫於五四運動前夜。當時,陳獨秀、李大釗正以《新青年》為陣地,領導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向封建主義、孔孟之道進行猛烈的抨擊。(先請學生介紹,老師引導學生評價並且補充。)
○2介紹封建科舉制度
封建科舉制度是隋朝以後封建王朝用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科舉是分科舉人的意思。它分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考試。院試由縣、府、省主持,及格者稱秀才。鄉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參加者須是秀才。鄉試及格者稱舉人。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二月舉行,由禮部主持,及格者稱貢生。殿試由皇帝在皇宮大殿親自主持,中者稱進土,第一名為狀元。科舉實際上是由下而上的層層考試。科舉考試的內容,明朝以後主要考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某個文句為題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內容是闡釋孔孟之道,從內容到形式都不允許越軌半步,嚴重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從科舉取士人員的情況來看,康有為曾經指出,戊戌變法前,全國每年有100多萬讀書人,參加考選「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選。五四運動前後,科舉制度雖被廢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處昏沉、麻木狀態。少數的讀書人爬上統治地位,但大多數下層知識分子窮困潦倒。
③讀准下列加點字音。
頹唐(tuí) 附和(hè) 分辯(biàn) 惋惜(wǎn) 闊綽(chuò) 葷菜(hūn) 羼水(chàn) 舀水(yǎo) 門檻(kǎn) 綻出(zhàn) 打折(shé) 間或(jiàn)鬨笑(hōng) 漲紅(zhàng) 著了慌(zháo) 不屑置辯(xiè) 咸亨酒店(hēng) 拭(shì) 蘸(zhàn) 硯(yàn)
④補充下列詞語解釋。
不屑置辯:認為不值得辯論或申辯。屑,值得。
頹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緒低落。
分辯:辯白,辯解。
格局:布置的格式。
纏夾不清,攪擾、夾雜不清。
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語助詞,常用來形容半文不白的話或文章。
14 孔乙己 (方案B)
任務分析
學習這篇小說,學生最終要能夠掌握小說的主旨,明白小說的社會意義,要達到這一目標,就要能夠通過對寫作手法的探究、環境描寫的作用等等的分析,而這一切又需要通過外貌、語言、動作等等的描寫來達到對人物性格特徵的解剖分析。因此,本文的起點就是要在了解寫作背景的基礎上理清故事情節、分析各色人物形象。
教學目標
○1能概括小說的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
○2能通過小說運用以笑襯悲和對比的方式領悟小說的主旨、社會意義。
○3能通過模擬表演,領悟作者語言的精妙。
④能寫出現在生活中的新孔乙己。
教學重點
分析孔乙己的形象,揭示小說的深刻社會含義。揣摩小說寫作方法的作用。
課前學習
掃除字詞障礙,了解小說故事情節。查找作家的有關資料及文章的寫作背景。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內容
概括小說故事情節,理解其思想意蘊。能用自己的話說出閱讀小說的獨到感受。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通過回憶學過的魯迅作品、魯迅自己對《孔乙己》的評價或者我們曾經介紹過的古代一些科舉落榜者,如蒲松齡、張繼、吳敬梓等人的故事導入。
(板書課題,出示目標)
認識名家
請學生簡介作家、作品創作背景及別人對作品的評價。
明確:魯迅(1881一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的筆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我們學過他的作品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本文寫於1918年冬天,最初發表於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這是魯迅創作的第二篇白話小說,也是他繼《狂人日記》之後的又一篇反對封建制度和封建科舉制度的戰斗檄文。《孔乙己》寫於五四運動前夜。當時,陳獨秀、李大釗正以《新青年》為陣地,領導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向封建主義、孔孟之道進行猛烈的抨擊。
名人眼中的孔乙己:
魯迅:孔乙己是一個遭社會涼薄的苦人。
葉聖陶:潦倒不幸的讀書人。
劉再復(美學家):貧賤而悲慘的「多餘人」,失去人的尊嚴與資格,被社會所恥的下層知識分子。
錢理群(北大教授):值得同情與焦慮的,有著悲劇性、荒謬性地位和命運的知識分子。
初讀文本,整體感知——我講孔乙己
要求:
1、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
2、 分小標題講述孔乙己的有關事件,小標題要簡潔,內容在不脫離原作的基礎上可創造性講述。
3、 語言流暢,清晰。
細讀文本,合作探究——我析孔乙己
B. 急求初中教案 !!!
5 《孔乙己》教學設計
張國生
教學重點:
1.理解本文思想;
2.體會精巧含蓄的布局;
3.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4.進行語言訓練。
教學難點:本文思想的理解。
教學時數:3課時。
導入新課
魯迅的小說中,哪一篇最好?學生討論,老師提供魯迅本人意見:魯迅先生有一位好朋友孫伏園,他也向魯迅提過這個問題。魯迅回答,他最喜歡《孔乙己》。原因是,「能於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顯露,有大家作風。」今天,我們就學習魯迅最喜歡的小說——《孔乙己》。(板書課題)這篇小說的思想和藝術,請先看「預習提示」(指名朗讀)。
預習質疑
1.朗讀課文,標出生字詞和不懂的地方。
2.藉助字詞典和課文注釋,自學生字詞。
3.孔乙己失蹤了,魯鎮派出所要填寫一份「失蹤人口檔案」(印發),請你幫助填寫:
魯鎮派出所失蹤人口檔案
姓名曾用名或綽號照片
性別年齡
籍貫現住
外貌特徵
身材
面容
衣著
語言特徵
性格行為特徵
職業及工作單位
最後露面時的情況
時間
地點
事由
當時衣著及外貌特徵
見證人
推測下落
聯系人姓名地址
檔案填寫人
年 月 日
4.提出你的疑問,特別是「無疑之疑」。
課文閱讀與研討
一、指名朗讀課文前三自然段,研討以下問題。
1.本文題為「孔乙己」,前兩段卻不提孔乙己,是否離題?為什麼?不寫這一段可以嗎?為什麼?答案:不是離題。這是交代社會環境(板書)。小說有「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缺一不可。人物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之中,交代環境,是塑造人物之必需。
2.本段交代了在酒店喝酒的兩種人,這兩種人有什麼不同?寫這些有什麼作用?答案:一種是「短衣幫」,他們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靠櫃外站著喝。另一種是「穿長衫的」,他們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著喝。這里一里一外,一坐一站,一貧一富,對比鮮明。用短衣和長衫區別兩種人,具體形象,又為孔乙己的不倫不類埋下伏筆。板書:短衣——站,外,貧;長衫——坐,里,富。
3.「大抵」是什麼意思?查字詞典,糾正課文注釋之不足。答案:(1)大概,(2)大都。這里應是「大都」,課文注釋不準確。
4.「我」是否魯迅?「魯鎮」是否真實地名?為什麼?答案:不是,因為本文是小說,其中人名、地名是虛構的。
5.作者塑造「我」這個人物有什麼作用?答案:(1)「我」是孔乙己悲劇的見證人。這種第一人稱寫法使讀者感到真實可信。(2)寫「我」也是為塑造人物、突出主題服務——寫「我」的「職務」實際上是表現掌櫃對長衫主顧,惟恐伺候不周;對短衣幫則往酒里羼水,能欺就欺。人心如此勢利冷酷,孔乙己的不幸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6.歸納:前三段為孔乙己出場作了哪些鋪墊?答案:先交代環境,次交代職務的無聊,然後用「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引出。這樣寫,布局精巧,行文自然,銜接緊密。
二、指名朗讀「孔乙己出場」一段,研討以下問題。
1.「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又穿長衫的惟一的人」說明什麼?答案:說明孔乙己的奇特身份:站著喝酒,說明他在經濟上和短衣幫一樣窮困;穿長衫,說明他總想保持讀書人的架勢,虛榮心十足,自命清高。板書:站——窮困;長衫——自命清高。
2.孔乙己的長衫「又臟又破,彷彿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說明他有什麼思想特徵?答案:思想特徵有二:一是四體不勤,好喝懶做;二是總想保持讀書人的臭架子,在他看來,長衫再破,也是讀書人的標志。板書:好喝懶做。
3.孔乙己為什麼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答案:和穿長衫一樣,是炫耀讀書人的身份,賣弄學問。說明他的迂腐。板書:迂腐。
4.為什麼別人問孔乙己「你當真識字嗎」,他「不屑置辯」,而問他「你怎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他「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答案:他識字,是毫無疑問的,也是他自傲的資本,所以「不屑置辯」。他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能中秀才,中舉人,中進士,一步步爬上去。他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連半個秀才也沒撈到。這也是他最疼的一塊瘡疤,因此,每當觸及到這一點,他便頹唐不安。板書:失意,潦倒。
5.是什麼原因使孔乙己如此好喝懶做、窮困潦倒而又迂腐不堪?答案: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
6.為什麼說孔乙己是科舉制度的犧牲品?學生討論,教師講:造成孔乙己悲劇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因為從根本上說,科舉制度是為封建統治階級培養和選拔官吏的。這一點,連封建統治者也直言不諱。據《唐摭言》記載,有一次唐太宗私幸端門,見新進士魚貫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投影)因而李白曾寫詩道:「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投影)宋真宗為吸引天下讀書人參加科舉,也寫了著名的《勸學》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必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愁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投影)這是從封建統治者的角度說。從讀書者個人來說,則是在統治者的「千鍾粟」、「黃金屋」、「顏如玉」的引誘之下,走「讀書做官」之路。這樣,考上的,就成了丁舉人,有錢有勢;考不上的,就成了孔乙己,貧困潦倒。因為他學的那些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沒什麼實際用處,於是就成了百無一用的廢人!
孔乙己的悲劇就在於他已經成了廢人,成了科舉制度的犧牲品,卻還沒有認識到自己是廢人,是犧牲品,反而還自命清高,經常迂腐不堪地向別人炫耀他那些知識垃圾!
三、繼續閱讀,研討世人對孔乙己的態度。
1.酒客們是怎樣對待孔乙己的?(指名讀)這說明什麼?答案:有兩段寫怎樣對待:(1)「孔乙己一到店……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2)「孔乙己喝過半碗酒……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教師歸納:一是「笑」,把他當作自己取樂的工具。二是「叫」、「嚷」,即嘲弄,戳他的瘡疤,並以此為快。
2.指導以上兩段的朗讀,重點是「叫」、「嚷」的語氣。教師用三種不同的語氣朗讀,讓學生辨別優劣,體會作者用詞的匠心,然後模仿。注意嘆號、問號、省略號等標點的作用,還可討論它們是否可以刪去、換去。
3.「笑」有多種(初一時我們學過《談「笑」》一文):微笑、譏笑、嘲笑、鬨笑、耍笑、奸笑、竊笑、哈哈大笑、莞而一笑、皮笑肉不笑……酒客們的笑應是哪一種笑?答案:鬨笑、耍笑。因此,孔乙己的悲劇是「笑聲中的悲劇」,而這一段則是「在笑聲中出場」。(板書:笑聲中的悲劇,在笑聲中出場)
4.不僅是酒客們笑孔乙己,掌櫃,「我」,甚至連孩子們也都笑他,這些人的笑有什麼不同?哪個對孔乙己傷害最重?答案:酒客——鬨笑;掌櫃——引人發笑,是「笑」的組織者,傷害最重;「我」——附和著笑。
5.作者這樣寫眾人的笑,目的何在?答案:揭露世人的冷漠與麻木——封建科舉制度、等級制度不僅毒害了孔乙己,也毒害了廣大世人,包括這些酒客的靈魂,使他們思想麻木、冷漠、不辨是非。對於通過科舉制度爬了上去、成為殘酷凶暴的統治者的丁舉人,他們不敢反抗,不敢譴責,不敢抨擊,甚至還懷有敬畏之心;而對於爬不上去,和自己地位一樣低下的孔乙己,卻百般嘲笑、耍弄,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辛酸與不幸上,卻意識不到自己也處於奴隸的地位,自己的命運也是一樣的悲慘!
其實,這種麻木、冷漠,以揭別人的隱私,戳別人的瘡疤為快樂的行為,也是一種「國民劣根性」。作為「國民劣根性」代表的阿Q,不也是以欺負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小D為快樂嗎?——魯迅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認識到這一點,並把它寫進《孔乙己》、《阿Q正傳》等小說。因此《孔乙己》有其極高、極深刻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
6.孔乙己與「我」的對話十分絕妙:一老一少,一冷一熱,孔乙己越說越起勁,「我」卻愛搭不理。作者這樣寫有什麼目的?答案:(1)表現孔乙己的善良(板書:善良);(2)連小伙計都看不起孔乙己,表現孔乙己在人們心目中地位之低,也更顯示出世人對不幸者的麻木冷酷。
7.孔乙己給孩子們分茴香豆的細節,表現孔乙己什麼特點?答案:善良和迂腐。
8.「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這句話有什麼言外之意?答案:孔乙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是一個對社會毫無價值的人。
四、閱讀孔乙己被打折腿一段,討論:
1.掌櫃是怎樣想起孔乙己長久沒來了?這說明什麼?答案:由結賬想起,說明孔乙己的價值在掌櫃眼裡還比不過十九個錢。
2.下面加下畫線的詞句可以刪去嗎?為什麼?(1)這一回,是他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裡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么?答案:不可。借酒客之口,反映丁舉人權勢赫赫,橫行霸道,凶惡殘酷。(2)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答案:不可。「打了大半夜」說明打得時間之長;「再」說明是故意打折了腿,表現丁舉人心狠手毒,非常殘忍。(3)許是死了。答案:不可。表現口氣淡漠,人心冷漠。
3.同是讀書人的丁舉人置孔乙己於絕境,作者這樣寫有什麼用意?學生討論,教師歸納:以上描寫,說明科舉制度是一種罪惡的制度,吃人的制度,戕害讀書人的制度——同是讀書人,爬上去的,就成為人上之人,作威作福,魚肉百姓,殘害爬不上去的;爬不上去的,就成為人下之人,貧窮潦倒,橫遭欺凌。科舉制度,是一把殺人的軟刀!析字:「戕害」的「戕」就帶著一把「刀」。
五、閱讀孔乙己最後一次到酒店一段,討論:
1.這段的環境描寫和「我」的外貌描寫起什麼作用?答案:寫秋風天涼,給孔乙己的末路增加悲涼氣氛;寫靠著火、穿棉襖,反襯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夾襖的凄涼。
2.再次寫孔乙己的外貌,是什麼用意?答案:表現孔乙己命運的悲慘,表現丁舉人的罪惡,控訴科舉制度「吃人」。
3.這時掌櫃怎樣對待他?請加述評。答案:見面先說:「你還欠十九個錢呢!」說明在他眼裡,孔乙己的命運輕於他的十九個錢。然後,「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然後又是「笑」。此時的掌櫃,已麻木冷酷到毫無人性的地步。
4.「摸出四文大錢」的「摸」,可否換成「掏」或「拿」?為什麼?前文「便排出九文大錢」為什麼不用「摸」而用「排」?答案:不可換。「摸」說明這四文錢是僅有的,以此表現孔乙己生活窘迫。前文的「排」是他對酒店表示分文不少,也在只用四文錢買一碗酒的短衣幫面前顯示一下闊氣,還能對酒客們的恥笑表示若無其事。
5.關於孔乙己「滿手是泥」的描寫,和前面「臉上黑而且瘦」等外貌描寫連在一起好不好?為什麼?答案:不好,這樣寫,行文自然。
6.孔乙己是怎樣離開咸亨酒店的?答案:是「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他是「在笑聲中出場,在笑聲中生活,在笑聲中離去」。他的悲劇,是「笑聲中的悲劇」——以笑襯悲,悲劇更悲。(板書)
7.「十九個錢」重復了幾次?說明什麼?後來不提了,為什麼?答案:四次。說明孔乙己是可有可無和被社會拋棄的人,掌櫃只有在結賬時才想起他,表現其命運的悲慘。後來不提了,說明他已經被冷漠的人情、世情吞噬。
8.「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大約」和「的確」是相互矛盾的,這樣寫是否病句?應怎樣理解?學生討論,教師講解:不是病句。孔乙己本來就「不會營生」,又被打折了腿,失去了生存能力。在那樣殘酷冷漠的社會,他是不可能生活下去的,所以說「的確」死了。但是,孔乙己是一個對社會沒用和被社會拋棄的人,他沒有家人,沒有親戚,沒有朋友,沒人關心他的命運,沒人了解他的情況,即使他「的確」死了,也沒人了解確切情況。他無聲無息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就像秋天的樹林里飄落了一片黃葉,就像冬天的大地上枯死了一棵小草,沒有引起任何的反響,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所以,作者又用了一個「大約」。「大約」、「的確」表現了魯迅先生深厚的、爐火純青的語言功力,他不愧是一位傑出的語言藝術的大師!
六、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教師組織討論。
鞏固深化
1.歸納、記憶本課字、詞、文學常識等知識要點。
2.完成課後練習。
3.敘述性說話練習:請按照下面的提綱,採用並列式結構,說明孔乙己是怎樣一個人。(1)窮困潦倒而又自命清高;(2)好喝懶做,不會營生;(3)心地善良;(4)思想麻木。此題讓中等以上學生完成。
4.議論性說話練習:請你以下面這句話為開頭,採用先總後分的結構方式,說說孔乙己的悲劇是怎樣造成的——造成孔乙己悲劇的原因有三個:一是封建科舉制度的戕害,二是冷漠世情的摧殘,三是自身性格的缺陷。此題由優秀生完成。
5.想像性小作文:假如孔乙己中舉。(可以此導入《范進中舉》)
課外活動
將《孔乙己》改編成小話劇劇本,設計好服裝、道具、布景,再配以效果,然後排練演出。此題由特長生完成。
C. 《孔乙己》
介紹:孔乙已是一個讀書人,是封建社會的思想使他只會讀書考科舉,沒有一點生存回技能,寫得一手好字,答但是人很懶,寧可偷書賣錢也不願用正當的手段掙錢,最後被人打斷了腿,悲慘死去。
評價:《孔乙己》寫於1918年冬天,當時以《新青年》為陣地,雖已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但是封建復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舉制度雖於1905年廢除,但是培植孔乙己這種人的社會基礎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會教育的核心內容,這樣就有可能產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讓他們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魯迅選取了社會的一角——魯鎮的咸亨酒店,藝術地展現了20多年前社會上的這種貧苦知識分子的生活,就在於啟發讀者對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當時的教育現狀,思考當時的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
本文發表於1919年4月的《新青年》雜志,後來收入短篇小說集《吶喊》。
D. 試從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的角度,比較《社戲》教學設計與《孔乙己》教學設計的異同點 試從教師
兩篇文章的風格來完全不同,反映的自作者的思想也完全不同。指導學生閱讀時可以從寫作技巧和思想兩個方面來比較異同點,學生若能獨立歸納出那麼對於課文的掌握應該時比較可以了的,另外可以引導學生去讀魯迅的其他作品,以期對上述文章有更深入的了解。
E. 試從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的角度,比較《社戲》教學設計與《孔乙己》教學設計的異同點。
0 0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由於「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教師成為了知識回的權威,傳統答的課堂教學始終圍繞「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書本為中心」開展灌輸式教育。教師是教材的「奴隸」,是教材、教參的「忠實的執行者」,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課堂教學的「接受器」。單一的教學模式和風格,嚴重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地位和關系發生了變化,學生成為求知過程的探究者,主動的學習者,教師也不再是居高臨下的傳授者,而是作為課題研究的組織者、平等的參與者。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自主選題、自主研究。在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中進行實踐活動,教師失去了壟斷地位。同時學習的內容的開放性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信息化的社會里,課本已不再是人類經驗存在的唯一的形式,知識的獲得可以通過學校以外的互聯網、電視、報紙等多種媒體、多種途徑,獲得知識的途徑由單一變為多樣化,教師也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來源和壟斷者。教師的地位由權威者向平等者,由傳授者向參與者等角色轉換。當然,長久的「權威者與傳授者」的思想還枝繁葉茂、根深蒂固,真正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還需教師徹底放下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