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及如何寫教學案例
一、清楚反思什麼 對教師來說,要反思的無非就是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整個過程的每個環節,當然也包括自己的行為。具體就是反思自己的備課、上課、個別輔導、師生交流、學生表現等,如反思備課,備課是否全面,是否體現了學生為本,是否考慮到了學生的可接受性和學習效果,預設是否合理,生成是否有考慮,如何應對課堂可能的突然事件,學生回答不上來如何及時處理,是讓另一個學生回答,還是引導學生繼續思考等等。 二、把握如何反思 這涉及到反思的方法,包括(1)教學反思筆記:把每堂課的整個過程回憶、再現,對其中達成目標的環節和教學行為進行思考,是否已經事先預設,是否還有更好的設計和教學操作;對沒有達成目標的環節和教學行為進行認真分析,是個人備課時的疏忽,還是課堂教學的靈活性不夠,還是因為個人教學知識和能力儲備不足導致;對課堂中生成的內容進行總結,生成的內容中合理的部分是什麼,不合理的是什麼,今後在課堂中是否會有類似的生成,如果有,如何把握,發揮其最大教育意義等等。(2)教學思想反思: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本身進行思考,發現其中蘊涵著怎樣的教學思想,這些思想是否符合新課程理念,還有沒有應試教育或傳統教育的影子,有沒有自己獨創的教學思想火花閃現,如果有,記錄下來,與經典教學理論相比較,自己的思想有什麼特點,能否有新的發展等。(3)網路教學反思:通過網路研討和寫博客、記日記來進行更廣范圍的教學反思,既是個人思考,也是思考成果交流和思維碰撞。效果也很好。 三、明確反思後做什麼 反思後就要去系統落實自己的反思成果了。正應了那句話:教學+反思=成長。 祝你順利!
⑵ 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教學反思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上傳: 李慶雲 更新時間:2012-12-29 8:21:04
當前的課程改革進入了反思階段。我們教師應該增強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應該在教學中實施反思性教學,這樣才能有效地實現新課程的目標。那麼,教師反思的問題從哪來呢?從教學目標、教學理念中來;從教學方法、教學流程中來;從教師行為、學生表現中來;從學生熱情、主動參與的效度中來;從作業質量、評定中來;從教學階段小結、試卷分析中來。總之,既要重視反思教學中的大問題,又要重視反思自己或學生身上「針頭線腦」的小問題。無論問題大小,只要是沒有解決好的問題,就有反思的價值。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反思」與通常所說的工作之餘進行的簡單、隨機的「想一下」的內省活動或者獨處放鬆時靜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不是模糊的、偶爾為之的、片斷的,而是需要教師認真努力進行的,而且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系統性,甚至需要有一定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有時也需要教師之間合作進行。此外,教學反思並不單純是教學經驗的總結,它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以自己的教學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從而找出過程中的優缺點,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填補漏洞,進一步提高自己教學能力與水平的過程。具體對教師而言,進行教學反思主要是指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作出的某種教學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活動,這也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教學監控能力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今天就如何進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的注意點等問題做一探討。
1、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總的要求,就是要從「對已發生的教學問題進行反思」向「對將要發生的教學問題進行反思」過渡。即:首先要重視教學設計之前的反思,然後才是教學完成後的反思。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三思:即課前反思、課中反思、課後反思。
(1)教學前的反思。
在教學前進行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在以往的教學經驗中,教師大多關注教學後的反思,忽視或不做教學前的反思。其實,教師在教學前對自己的教案、設計思路等進行反思,不僅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設計的再次查缺補漏、吸收和內化的過程,更是教師關注學生,體現教學「以學生為本」這一理念的過程。
課前反思首先體現在對教材的選擇開發和有效利用上。以教材為載體有效地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提高課程的實施效率,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點,也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切入點。每學期開學伊始,我們教師要研究新課程中國家規定的學科課程標准、分析學科教材特點,結合自己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開發課程資源,補充拓展學科教學內容;認真學習新課標,研究剖析新教材,統籌設計學科需開發的內容專題,確保學科課堂教學實施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課前反思還體現在備課上。在備課時以課標為依據,從整冊教材和每個單元出發,對每堂課的內容進行綜合思考、綜合研究,把每一節課都放在單元系統、本冊教材系統,乃至整個小學教材系統去理解、去把握、去定位,做到了站在課程的高度去審視教材,把握教材,進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體現在教師的教學依據課程資源開發計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積極主動地與學生一道開發、豐富和生成新的課程資源,運用這些課程資源,推動課程內容持續不斷地生成和轉化。
(2)教學中的反思:
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達到的效果,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調整設計思路和方法,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課堂教學效果怎樣?我們可以這樣反思:
①對於課堂活動的展開
課堂採用啟發式還是注入式?是否忽視科學學習活動的內核------科學探究思維?學生是否能積極投入、善於合作;勇於發現、敢於表達;是否能自學、善於交流?學生的學習狀態、情感世界如何?在自學交流、合作探究、實踐發現、猜想論證、爭論研究、創新答辯等學生學習方式中,哪些方面的效果是好的?是在怎樣的背景與情境中展開的?
②對於課堂中教師角色的把握方面
你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幫助者、激勵者、活動的組織者,還是學生學習的知識傳授者?
③對課堂環境的營造
你是否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需求,根據其實際需求調整教學?你是否能積極營造寬松、民主、平等、互助的學習環境?是否能關注學生「喜歡學、願意學、相信自己能學好」的內在心理學習環境?還是比較注重規范、有序的教學秩序?還是讓學生處於專制、服從、沉默、壓抑的狀態?
④對教育技術的運用
你是否能科學地運用各種媒體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設計的過程是否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創新性學習,並藝術地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
⑤在課堂教學中你是否還做到了以下幾點:一廢除,即廢除指責性語言,批評講究藝術;二允許,即允許學生自願選擇回答的問題,允許學生相互評價,質疑教材,超越教師;三開放,即開放課堂的評價空間;開放學生思維空間、開放課堂教學空間。四帶進,即把積極的情感帶進課堂、把尊重信任帶進課堂、把隨機鼓勵評價帶進課堂,把成功的喜悅帶進課堂;五轉變,即課堂教學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重模式化向個性化轉變、由居高臨下向平等中的首席轉變,封閉式教學向開放式教學轉變;六種狀態,即評價中注重學生的注意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情緒狀態、目標達成狀態評價教學課堂;七個讓,即問題讓學生去發現,知識讓學生去探索,實踐讓學生去操作,規律讓學生去揭示,學法讓學生去歸納,道理讓學生去感悟,效果讓學生去評價。
(3)教學後的反思。
教學後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後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在課堂教學實踐後及時反思,不僅能使教師直觀、具體地總結教學中的長處,發現問題,找出原因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學生、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而且是將實踐經驗系統化、理論化的過程,有利於提高教學水平,使教師認識能上升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
"教然後而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一節課留下些許遺憾在所難免。教學後的反思會發現這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從而促使自己不斷學習,進一步地激發自己向更高的目標邁進。怎樣進行教學後的反思呢?每個單元或每節課教學後,要從總結經驗、查找問題兩個方面進行反思。首先,要從經驗、成功方面進行反思:哪些方面設計得好,為什麼好?哪些方面教師引導得好,學生學得好,為什麼?這樣,以便從中提取經驗,今後得以進一步發揚光大。然後,是從存在的問題方面進行反思,從中吸取並總結教訓,以便今後再犯重復性錯誤,少走彎路。
教學後的反思應注意什麼呢?一要注意傾聽,加強同事間的橫向交流。同事之間圍繞某一教學問題,展開討論、進行橫向交流,這是自我反思、積累經驗的重要途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隨意講的幾句話,只要與自己的困惑、內心深處的反思相聯系,往往會給我們自己很大觸動,讓自己有「柳暗花明」之感。二是要真誠地反思教師自己,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需求、學習方法、學習過程等方面,反思怎樣改變自己以適應學生,力戒動輒就埋怨學生如何如何的反思。三是要抓「點」,可以是一點或幾點,最好不要泛泛而談。四要及時將反思的內容和認識進行歸納、總結。五是要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
5、勤於交流,善於合作
我們強調個體學習、個人反思,更重視集體交流。「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相互交換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相互交換,每人兩種思想。」
合作交往的基本屬性是互動性和互惠性,教師與教師的合作是一種動態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合作的互惠性,教師們相互溝通,相互補充,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同伴互助,可以分享經驗,分享智慧。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
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的形式:1、互動式——以溝通對話為主,交換看法,交流資源,協商對策等鬆散合作。2、研究式——以研究學習為目的,專題討論、聽課評課等組織的活動。3、互助式——以具體突破某一關鍵問題而跨學科跨年級的合作。4、媒體式——通過參與平面媒體或網路平台參與合作,如博客、論壇等。5、同伴交流式—— 在研究性的自主實踐的基礎上,才能有高質量的與同伴交流。可以與同伴研究教學中的某個具體問題,也可以進行專題性的研究。參加各級教研部門組織的活動,是一個很好的與同伴交流的機會。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接受,是帶著袋子去,還是帶著腦子去,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我們也要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樂與傾聽別人的意見,善於反思自己的想法,在思想碰撞中得到提高。也可以與同伴合作,搞一個研究性的課題,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我們的交流要充分利用網路來進行,教師要創建自己的成長博客,要廣交同行朋友,特別是同學科的朋友,吸取他們的經驗,與他們互動交流,實現資源共享。人教論壇專門有職業教育專欄,我們都應該藉助這一平台。
一個學校的發展是教師集體智慧的結晶。一般說來,高質量的學校都有一個團結向上、善於合作的教師群體。「學會合作」已經成為現代社會對人類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目前,對於我們學校優為重要,第一,學校的課程是多門類、多專業的。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每門課程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和相互的合作來實現。第二,要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教育,必須發揮班主任、科任教師及每個管理人員的作用,特別是對學生的思想、紀律、生活等要齊抓共管,這樣效果才更好。第三,根據我們學校的背景,較高的硬體平台,更高的目標要求,良好的招生勢頭。下面的工作就是加強管理,提升質量。學校已經把「打造品牌」作為重點工作,也作為學校發展的戰略。這就要求我們全校員工同心同德,全力以赴,密切配合,協同作戰。通過合作,實現師與師、師與生的共同進步,共同提高,共同成長。
6、不斷的總結與積累
總結是我們研究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教師在對自身教學工作進行研究思考的基礎上,從中輸理提煉出那些能夠有效地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和有效的做法、措施、方案以及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的科學的認識、體會、啟示等。然後經過分析整合,上升到理性高度,並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繼續堅持,並不斷創新,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在總結中成長,在積累中提升。
四、學校將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創設平台
走進附小,讓每一個人都享受成功,這是李校長的辦學理念,也是治學方略。所謂每一個人,理所當然包括我們教師。學校的發展與老師的發展同步,學校的發展依賴於老師的發展,老師在學校的發展中得以成長。教師要自覺的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政治素質、專業素質和技術水平。學校將努力的為教師的成長提供條件,為教師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以適應學校發展的需要。
總之,從以上四大方面來提高教師素質,教師發展一定能取得顯著成效,為我校的健康、快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基礎
⑶ 談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行為,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新課程教學呼喚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走向教學研究者、教學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時期的教師不僅專業學識要較為豐富,而且還善於對教學問題進行研究和反思。那麼,我們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呢?這里我作些簡單的探討。 一、教學反思的意義 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模式,教師的反思能力決定著他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和在工作中開展研究的能力。通過反思,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形成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深層次思考和創造性見解,使自己真正成為「研究型教師」。 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二、教學反思的內容 根據教學活動順序確定反思內容1、教學前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前對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案進行反思,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設計的「再次查漏補缺、吸收和內化的過程」。 教學設計是對課堂教學的整體規劃和預設,勾勒出了課堂教學活動的效益取向。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對當前的教學內容及其在《新課程標准》中的地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教學目的、重點與難點,課堂練習、教學效果等都已經有一定的思考和預設。教學設計的反思就是針對這些思考和預設進行「再思考」 ,從而有效地改進教學。2、教學中反思: 也就是對教學過程的反思,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地掌握雙基、發展能力的認識活動,也是學生在掌握雙基、發展能力的過程中獲得全面發展的實踐活動。教學過程中,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環境、校園文化等都是影響教學效果的直接因素。對教學過程的反思就是對教學過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過程及其效果的反思。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效果,捕捉教學靈感,及時調整教學設計思路和教學方法,努力使課堂教學效果最優化。3、教學後反思:教學後反思也就是對教學效果的反思。對教學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學活動結束後,教師對整個活動所取得的成效的價值判斷,包括學生所獲得的發展和教師自己的價值感受兩個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學生的雙基的掌握,能力發展,學習方法的掌握,科學、人文價值的認識,以及理性精神的養成等諸方面;後者主要考察教師自己在教學活動中對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的了解程度的變化,個人教學經驗的變化,實施有效教學能力的提升,教學思想觀念的變化等。其中,教學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學生行為是否產生了預期的變化,是教學效果反思的重點。 通過教學後反思,教師不僅能直觀、具體地總結教學中的長處,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再次研究教材和學生,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而且能將教學經驗系統化、理論化,使教師認識能上升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4.對個人經驗的反思 這是教師對自己教學活動的持續不斷的反思過程,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由之路。對個人經驗的反思有兩個層面,一是反思自己日常教學經歷,使之沉澱成為真正的經驗;二是對經驗進行解釋、歸納和概括,提煉出其中的規律,使之成為有一定普適性的理論。 三、如何進行教學反思1、反思成功得意之處。如教學中引起師生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上一些精彩的師生對答、學生爭論等;教學思想方法和教學原則運用的體會;教法改革和臨時應變的教學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改進和創造性的處理。這些可供以後教學時參考,有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的功效。2、反思失誤之處。側重審視自己課堂教學的失誤之處,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對策。如問題情境的創設有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學習活動的組織是否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有沒有流於形式;是否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學生學習的興趣如何等等。對他們進行回顧、梳理,並作出深刻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以後教學時的借鑒,同時找到針對問題的解決辦法和教學新思路,寫出改進的策略和「二度設計」的新方案。3、反思學生見解。學生的一些獨特見解猶如智慧的火花,不僅能啟發同伴,對教師的教學也有開拓思維的良好作用。如課堂上學生的獨特見解、學生的精彩回答、學生的創新思維等都源於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理解、源於學生對世界的獨特感受,是十分豐富的可貴的課程資源,也是教師可利用的寶貴教學資料。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形勢下要求:一個稱職的教師,決不能「教書匠」式地「照本宣科」 ,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與時共進。新課程下的教學反思對於教師專業發展有很大的作用。一方面,有助於我們在新課程改革下實踐教學智慧。教學的復雜性決定了它不是教師展現知識、演練技藝的過程,而是教師實踐智慧的體現過程。另一方面,有助於我們在新課程改革環境中更加深入研究教學。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只有在教學工作中多多反思,總結發揚教學的成功經驗,改正彌補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不斷進步,不斷完善,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⑷ 教師怎樣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應貫穿於整個教學生涯,而不是某一階段的特殊任務。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就一節課而言,教學反思應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而不應只是課後才做。
一、課前反思,明確目標,加強自覺實踐
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過:「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會說,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知道了什麼。」這說明我們如何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新課程標准非常重視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上進行學習。因此教師在新課教學前,必須充分地了解關注學生已有的相關知識經驗,才能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這種反思就是要找到新舊知識的切人點,使教學在可預見性的前提下向學生易於理解的方向發展。
在教學前進行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在以往的教學經驗中,教師大多關注教學後的反思;忽視或不做教學前的反思。其實教師在教學前對自己的教案及設計思路進行反思,不僅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設計的再次查缺補漏、吸收和內化的過程,更是教師關注學生、體現教學「以學生為本」這一理念的過程。教學實踐表明,經過課前反思後的教學設計更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達到了較好的效果。經過課前的反思與調整,教學內容及方法更適合學生,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課中反思,調控教學,提高教學效益
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達到的效果,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調整設計思路和方法,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動態的過程,尤其是進入新課程以後,教學中可能出現的情況越來越具有挑戰性,常常會有意外的場面突現。這就需要教師要有較強的應變能力,能及時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調整教學策略,順應學生的發展需要,引導他們走上自主探究的道路。
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意見,及時了解學生的困惑;教師要善於抓住契機,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根據課堂上的具體情況,適時地調整、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三、課後反思,變過程終結為教學生成
教學後的反思是目前最廣泛的反思形式,我們平時所說的反思,通常指的就是課後反思。隨著教學過程的終結,教師淡出了課堂教學,學生得到了成長和發展。但教師發展並沒有終結,而是由課內走向課外,學生是發展的,教師也應是發展的。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及時記下其中的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課後反思,不僅能使教師直觀、具體地總結教學中的長處,發現問題,找出原因及其解決的辦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學生,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而且是將實踐經驗系統化,理論化的過程,有利於提高教學水平,使教師認識能上升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教學後的反思使教學經驗理論化。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思一提高一再反思一再提高」的過程,教師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在教學中及時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漸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
「一個人或許工作20年,如果沒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經驗的20次重復。」沒有反思,就沒有覺醒;沒有反思,也就沒有飛躍。「反思」是思想者的靈魂,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老師既是探索者,也是思想者,只有不斷地思考,才有進一步的探索和成功。那
些喜歡反思,並且在此基礎之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學效果的教師,也會成為高人一籌的教師。
⑸ 《如何進行課後反思》心得體會
今天學校組織了校本培訓教研活動《如何進行課後反思》,活動開展完後,使我受益匪淺。 在以前的教學中,我們對教學反思並不陌生,每次課後都會寫教後反思,但是就是認為是對教學中發生的一些事情的回顧而已,在思想上並沒有十分重視,經過學習之後,使我對教後反思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教學反思是教師理解、評價教學實踐的一種手段,是對經驗的重新組織和重建,它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持之以恆地積累點滴的經驗並加以審視,並需要提煉和升華經驗。它不是一般地回想教學情況,而是深究處於教學的決策和技術以及倫理等層面的教師自身、教學行為、教學過程方面存在的問題,就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對自身的教學行為不斷進行反思的一種行為,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活動和課堂情境作為認識的對象,對教學行為和教學過程進行批判的、有意識的分析與再認知的過程。它需要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和具體的教學情境,以開放的心態接納不同的觀點,從多角度積極思考問題,探究教學活動,並對自己的選擇與行為負責,使人更清晰的理解自己的行為和行為的後果,從而更理性、更有目的地開展行動。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學會時刻反思,找到自己的不足,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
⑹ 教師應該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怎樣進行「教學反思」?
(一)選准反思對象
「教學反思」的主要對象有:回顧反思、記錄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和理念;觀摩反思同事的教學行為和理念,參與集體交流研討,診斷自己或同事的教學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分析反思公開發表的課堂實錄(課例)意圖、理念,對比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發現別人成果的可資借鑒之處。
(二)熟悉反思過程
反思過程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步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也有人以經驗學習理論為基礎,將教師反思分為以下四個環節:具體經驗—→觀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積極的驗證。在此過程中提高教師的反思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教學能力。
(三)明確反思方式
1.內省式反思,即通過自我反省的方式來進行反思,可通過反思日記、課後備課、成長自傳等方式完成。
2.學習式反思,即通過理論學習或通過與理論對照進行反思。
3.交流式反思,即通過與他人交流來進行反思,可用觀察交流、學生反饋、專家會診和微格教學等方法。觀摩交流,即教師之間相互觀摩,根據交流觀摩的實際情景,進行分析提出問題,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生反饋,即教師通過從學生那裡了解到的自己教學效果情況,分析提出改進措施,使之達到學生期望的效果。專家會診,即專業研究人員、學校領導、同行教師定期對教師教學行為會診,從中發現教師教學工作中的不足,並通過共同研究來解決問題。微格教學,即以少數學生、教師或專家為對象,在較短的時間內嘗試做小型的課堂教學,並把教學過程製成錄像,課後反復觀看交流,積極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
4.研究式反思,即通過教學研究來進行反思。以研究的態度從事教學、以研究的視角反思教學、以反思的成果改進教學。
(四)掌握反思方法
1.自我提問法。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促進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教學的全過程。如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於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後如何處理」等。備課時,盡管教師會預備好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在計劃時間內回答完問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出現理解分歧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如何調整教學計劃,怎樣的策略與措施更有效」,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教學後,教師可以這樣自我提問:「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從中學會了什麼」等。
2.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如「合作討論」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理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種「形式化」的討論。「如何使討論有序又有效地展開」即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問題確定以後,我們就可以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並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最後撰寫出研究報告。這樣,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必將有很大的提高。
3.教學診斷法。「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教師不妨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自我反省法或小組「頭腦風暴」法,收集各種教學「病歷」,然後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歷」,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4.交流對話法。教師間充分的對話交流,無論對群體的發展還是對個體的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如在集體備課時,教師可以向同事提出自己在教材解讀、教材處理、教學策略、學生學習等方面遇到的疑點與困惑,請大家幫助分析、診斷、反思,並集思廣益提出解決辦法。這樣合作反思、聯合攻關,可達到相互啟發、資源共享、共同成長的目的。
5.案例研究法。在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在此基礎上,通過閱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形式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後對案例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教師既可以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也可以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進行研討,還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學理論問題進行闡釋。
6.觀摩分析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在觀摩中,教師應分析其他教師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麼這樣組織課堂教學;我上這一課時,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我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效果與他們相比,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從他們的教學中我受到了哪些啟發;如果我以後教這一課時,會如何處理……通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啟發、得到提高。
7.總結記錄法。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後,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呈現的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識規律,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安排是否合理,教學方法運用是否得當,學生思維能力與動手能力是否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訓練,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進;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其成敗得失的原因何在?還有什麼困惑?等等。把這些想清楚,然後記錄下來,這樣就為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8、質疑法。質疑是人的思維走向深刻的開始。人們認識事物的初始只是以領會接受為主,而要真正理解其內在價值需要不斷質疑才會有新的發現,有發現才會有努力,有努力才會有發展。建議教師進行這樣的反思:「這樣做對嗎?」「這樣合理嗎?」「這是最佳方案嗎?」
9、對比法。過去的經歷對我們來說雖不可回,但我們可以通過反思它的對立面來堅定我們今後面對這類問題的態度,「用另一種方法會怎樣?」「我先這樣做會怎樣?」這樣的反思並非事後諸葛,它暗示著我們下一次類似經歷,該怎樣去做。
10、因果法。事物處於普遍聯系的狀態之中,事物的發展都有其過去和未來,找出過去經歷的因果關系,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把握將要發展的方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我這樣教會出現什麼結果?」教師經過這樣的反思,其自主性、自覺性一定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11、歸納法。教學經驗一般是在自然狀態下零星地存在與我們的記憶之中甚至於記憶之外,而一旦我們將它們聯系起來,找出它們的共同之處,這些經驗就會顯現出一般規律了。「我這些成功有相同之處嗎?」「我堅持這樣做會怎樣呢?」經過這樣的歸納反思,找出了解決問題的策略。
12、換位法。橫看成嶺側成峰。人的認識受自我經歷的局限,會使自己的認識產生偏離,這樣容易產生沖突,「如果我是學生會怎樣想?」「如果我教會怎樣設計?」經常進行這樣的移位換情反思,對於形成互助平等、教學相長的學習氛圍是大有裨益的。
(五)養成反思習慣
教師的成長過程也就是不斷反思、重構自己對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基本看法的過程。讓教師真正意識到並切身體驗到反思對其專業發展的作用,對於督促教師自覺進行反思、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自身也應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培養持之以恆的精神、創造良好的反思氛圍,養成自覺反思的好習慣。
⑺ 在日常教學中怎樣進行教學反思
備好課是教師教學基本功之一,如何將學科知識和教學規律綜合並運用好,是每位教師不斷探討的問題。而從備課中尋找論題就是教師積累教學實踐、儲蓄教研能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最佳途徑。帶著問題意識深入到備課每一個層面中去,細心觀察、搜集、整理和分析每一教學難點,可供挖掘的論題多得很。
從教材研究中選擇反思視點。教師獨立鑽研教材,有時會有獨到的發現。如果這種發現是《教參》及教學報刊所未曾有的,同時又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就可以把它整理成文。
從教學疑點中選擇反思視點。問題意識培養是教師創造性教學的重要條件之一,特別從學術爭鳴問題中選取寫作素材,更可以活躍研究氣氛,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因此在教學研究中培養學生主動質疑、存疑、設疑等良好習慣,是教師選擇論題的一個有效著眼點。
從作業批改、學生輔導中選擇反思視點。批改學生的作業、試卷,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想出糾正這種偏差的措施——這些措施是新的、得力的、對學生確實有幫助的。
從學生學情(考情)中選擇反思視點。教會學生學,是當代新的教學觀念。制約學生學習的因素之一就是學習觀念和學習方法跟不上。因此說學法指導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有效的輔助手續,它貫穿於教育教學過程始終,這當中處處都有論題值得研究、探討、挖掘。
從聽課、評課中選擇反思視點。參加各級各類的教學研究活動,有時會有教材深度開發的挖掘,會有課堂教學火花的精彩碰撞,會有邊緣學科對解決本門學科教學的借鑒意義,這些都需要我們去思考,去研究。
總之,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養成反思的習慣是提升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徑,是教師追求教育精髓、享受成功教育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