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望岳教學設計

望岳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0-12-16 06:25:40

❶ 《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

學習目標:
1、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
2、通過朗讀、心理模擬和短劇表演體味《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
3、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
設計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敘事詩,反映的是安史之亂時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達了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對朝庭無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導學生體味《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作為重點,通過「朗讀疏通整體感知---揣摩模擬人物心理---短劇表演點評」一層層由淺入深體味詩歌的內容、主題、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多次多元的對話達到對文本的深透理解,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出示一組伊拉克的新聞圖片,問:戰爭給伊拉克的老百姓帶來了什麼?
(這是現代戰爭帶給老百姓的傷害,我們今天要學習一首古詩《石壕吏》,去感受中國古代老百姓在戰爭中的命運。)
二、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學生交流有關的資料:
杜甫,唐朝詩人,字子美,號「少陵野老」,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他歷經安史之亂,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兵敗鄴城後,在他從洛陽到華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瘋狂拉丁,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城鎮成墟,白骨遍野,寫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別》:《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三、疏通字詞,整體感知:
1、 自由讀,要求讀准字音和節奏;指名讀,其他同學聽:是否全讀對了;齊讀。
注意:逾 戍 嫗 咽
2、 自讀,注意哪些句子讀懂了,哪些句子讀不懂,四人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
注意重點字詞:
逾牆走:越過牆逃跑 一何:多麼
戍:防守 附書至:捎信回來
新:最近 絕:沒有
幽咽:隱約、輕聲地哭。 猶得:還可以
3:寫了一個什麼故事?用詩中的詞簡括老婦人一家各個人的糟遇。
明確: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婦人充數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孫方乳,媳無裙;翁逾牆,婦夜往。
4、 解了故事的內容,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讀課文。(悲憤沉鬱)
四、心理模擬:在事發現場,當事的老翁、老嫗、媳婦、差役心裡會怎麼想?
先獨立思考再相互交流。(從不同角度體會當時百姓的痛苦,社會的黑暗腐朽)
五、短劇表演:在走進詩中人物的內心後用短劇的形式來創造表演。
1、 分組准備:4~6人一組。
2、 表演
3、 同學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點評表演。
4、 杜甫目擊了老嫗一家的悲慘遭遇,他心裡怎麼想?
(可從對老翁一家不幸遭遇的同情、對官差如狼似虎的憤恨、對朝庭黑暗無能的批判、對朝庭捉丁平叛的矛盾等角度進行思考。)
再一次聯系杜甫在安史之亂中的經歷了解其人其詩。
六、欣賞:
以視頻形式(選自《唐之韻》之詩聖」杜甫)再一次深入地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內容及杜甫對民生疾苦的關注。
結束語(接視頻解說詞的最後一句:因為他們是弱者):但是,作為弱者的杜甫,並沒有逃避現實的痛苦,他用滿腔的熱血傾注了對戰亂中百姓疾苦的關注,用嘶啞的聲音撕開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憂國憂民,嘔心瀝血,用詩歌唱出時代的最強音,這就是杜甫之所以偉大之所在!
七、作業:
1、 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敘文,要求通過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進行合理想像,有一定的環境描寫,用多種方法刻畫人物。
2、 課外閱讀《三吏》《三別》《兵車行》等詩。

❷ 杜甫詩三首教案

25.杜甫詩三首
一、導入: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創痍,詩中聖哲。滿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同學們,這些對聯中指的人物是誰呢?對,是杜甫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後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鬱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作者簡介:
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這些詩像一面鏡子,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自李唐以來,他的詩歌即被公認為「史詩」,詩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詩宗,被尊稱為「詩聖」。
杜甫( 712~ 770),唐代詩人。字子美。 祖籍襄陽 (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 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後可分 4個時期。
漫遊時期:玄宗開元十九年( 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後漫遊吳越和齊趙一帶。 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 杜甫此期詩作現存 20餘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
三、教學過程:
《望岳》
1. 介紹寫作背景: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後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鬱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2.介紹古體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多數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為主而雜有長短句的;平仄沒有嚴格的限定,體現自由的抑揚韻律;用韻比較自由,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從句式方面看,古詩一般四字為二二式,五字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為二二二一式,有時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況。《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詩,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3.整體感知。
問: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盪胸」兩句是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說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為「俯視」。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4.逐句分析。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麼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系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陰陽」一句又是什麼意思呢?(據注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後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盪胸」兩句。大意已見注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岳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雲團浮現,或高或低,故謂之「層雲」;鳥亦時常出沒於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嚮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說明了什麼?(這是詩人神遊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5.總結。
杜甫一生極為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發生以後,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裡竟至以舟為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於這動盪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後,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么?
學生自由發言。
板書設計:
遠望
望岳 近望
仰望
《春望》賞析
1. 介紹寫作背景: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他乘隙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這首詩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
2. 介紹近體詩
近體詩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詩。近體詩從句式上說有五言、七言之分;從篇幅上說有律詩、絕句兩種。律詩分五律、七律兩種。全詩共四聯,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
3.整體感知:
詩的前四句寫都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托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多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急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白發」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關於表現手法:
A.觸景傷懷,移情於物,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蘊含在形象的描寫中,情景交融。
B.一字傳神。「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驚心;「深」字令人滿目凄涼。「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濺」「驚」體現了詩歌語言的動態美,寄託了詩人強烈的情感。
板書設計:
春望
憂國---------------思親
《石壕吏》
1. 介紹寫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亂後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河陽一帶又騷動起來。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番經歷寫成的。三吏三別:《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情節生動而流傳最廣。
2.理清情節發展脈絡,指導學生背誦。
(1)提問: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理清故事情節,並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
明確:這是一首敘事詩,其主體部分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後四句是結局和尾聲,暗示老婦已被抓走。老婦致詞又可分為兩層:5~16句老婦人敘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婦人主動請求從軍。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的意境,把握本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學生根據思路提示,讀詩,嘗試背誦。
3.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說明是夜裡突然襲捕,令人驚駭)捉人。老頭越過牆走,老婦出門看(突出老婦機警,掩護老頭逃走)。(事情發生的地點、時間及起因)
差役吼叫多麼兇狠,老婦人啼哭多麼痛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讓家庭快些脫離危險,說明河陽戰事緊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詩人獨與老頭告別,暗示老婦已被抓走)
4.分析人物形象
提問:詩中有幾個人物?他們各有什麼特點?
明確:老嫗、石壕吏。老婦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動從軍,有敢於承擔苦難的精神。石壕吏開頭出現,中間便隱入幕後,「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態度蠻橫,凶暴無比。
5.教師引導學生歸納詩歌的思想內容,並分析詩歌流露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明確: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描繪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揭露了官吏的橫暴,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板書設計: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婦哭訴苦難 戰爭給老百姓的災難深重
老婦自請服役

閱讀全文

與望岳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