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一篇高三一輪復習光合作用教案
http://www.shulihua.net/Html/gzsw/gk/85914.html
http://www.qfsky.com/Resource/view_64660.html
只需注冊就能下回載答
『貳』 汗水丑生一輪復習光合作用教學設計
活動目標: 1、從不同角度說出圖片間的多種相反關系,發展逆向思維。 2、能夠盡內可能多地找出容生活中常見的相反關系。 活動准備: 教師操作材料:《找關系》游戲圖一張;關系卡片24張。 幼兒操作材料:《找關系》游戲圖一張;關系卡片24張。
『叄』 誰有高中生物選修一和三的全部學案呀,給我發一下好嗎不要教案哦。是人教版的
一、相關概念、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植物沒有系統)→個體→種群
→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關知識:
1、病毒(Virus)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主要特徵:
①、個體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間,大多數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
②、僅具有一種類型的核酸,DNA或RNA,沒有含兩種核酸的病毒;
③、專營細胞內寄生生活;
④、結構簡單,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所構成。
2、根據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即噬菌體)三大類。根據病毒所含核酸種類的不同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見的病毒有:人類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類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煙草花葉病毒等。
第二節 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一、細胞種類:根據細胞內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把細胞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二、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1、原核細胞:細胞較小,無核膜、無核仁,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遺傳物質(一個環狀DNA分子)集中的區域稱為擬核;沒有染色體,DNA 不與蛋白質結合,;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有細胞壁,成分與真核細胞不同。
2、真核細胞:細胞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細胞核;有一定數目的染色體(DNA與蛋白質結合而成);一般有多種細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藍藻、細菌(如硝化細菌、乳酸菌、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放線菌、支原體等都屬於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動物(草履蟲、變形蟲)、植物、真菌(酵母菌、黴菌、粘菌)等。
三、細胞學說的建立:
1、1665 英國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設計與製造的顯微鏡(放大倍數為40-140倍)觀察了軟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細胞的構造,並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這個詞來對細胞命名。
2、1680 荷蘭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觀察到活細胞,觀察過原生動物、人類精子、鮭魚的紅細胞、牙垢中的細菌等。
3、19世紀30年代德國人施萊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動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的基本單位。這一學說即「細胞學說(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
第二章 組成細胞的分子
第一節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存在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細胞內的含量與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顯不同
二、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20多種:
大量元素:C、 O、H、N、S、P、Ca、Mg、K等;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 O、H、N、S、P;
細胞含量最多4種元素:C、 O、H、N;
水
無機物 無機鹽
組成細胞 蛋白質
的化合物 脂質
有機物 糖類
核酸
三、在活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7%-
10%);占細胞鮮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O、占細胞乾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C。
第二節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相關概念:
氨 基 酸: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 ,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
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連接,同時失去一分子水。
肽 鍵:肽鏈中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
二 肽: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個肽鍵。
多 肽: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鏈狀結構。
肽 鏈:多肽通常呈鏈狀結構,叫肽鏈。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
︱
R — C H —COOH
三、 氨基酸結構的特點: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並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導致氨基酸的種類不同。
四、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是: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數目、種類、排列順序不同,多肽鏈空間結構千變萬化。
五、蛋白質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① 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如肌動蛋白;
② 催化作用:如酶;
③ 調節作用:如胰島素、生長激素;
④ 免疫作用:如抗體,抗原;
⑤ 運輸作用:如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
六、有關計算:
① 肽鍵數 = 脫去水分子數 = 氨基酸數目 — 肽鏈數
②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數(—NH2) = 肽鏈數
第三節 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
一、核酸的種類: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 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對於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為脫氧核糖、RNA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鹼基組成 ;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脫氧核苷酸,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鹼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鹼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嘧 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第四節 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
一、相關概念:
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主要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等
單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二糖:是水解後能生成兩分子單糖的糖。
多糖:是水解後能生成許多單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組成單位都是葡萄糖。
可溶性還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
二、糖類的比較:
分類 元素 常見種類 分布 主要功能
單糖 C
H
O 核糖 動植物 組成核酸
脫氧核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重要能源物質
二糖 蔗糖 植物 ∕
麥芽糖
乳糖 動物
多糖 澱粉 植物 植物貯能物質
纖維素 細胞壁主要成分
糖原(肝糖原、肌糖原) 動物 動物貯能物質
三、脂質的比較:
分類 元素 常見種類 功能
脂質 脂肪 C、H、O ∕ 1、主要儲能物質
2、保溫
3、減少摩擦,緩沖和減壓
磷脂 C、H、O
(N、P) ∕ 細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 膽固醇 與細胞膜流動性有關
性激素 維持生物第二性徵,促進生殖器官發育
維生素D 有利於Ca、P吸收
第五節 細胞中的無機物
一、有關水的知識要點
存在形式 含量 功能 聯系
水 自由水 約95% 1、良好溶劑
2、參與多種化學反應
3、運送養料和代謝廢物 它們可相互轉化;代謝旺盛時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減少。
結合水 約4.5% 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
二、無機鹽(絕大多數以離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構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葉綠素、血紅蛋白等
②、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動物缺鈣會抽搐)
③、維持酸鹼平衡,調節滲透壓。
第三章 細胞的基本結構
第一節 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一、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質(約50%)和蛋白質(約40%),還有少量糖類(約2%--10%)
二、細胞膜的功能:
①、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
②、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③、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細胞還有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對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其性質全透性的。
第二節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
一、相關概念:
細 胞 質:在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原生質,叫做細胞質。細胞質主要包括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
細胞質基質:細胞質內呈液態的部分是基質。是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細 胞 器:細胞質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種亞細胞結構的總稱。
二、八大細胞器的比較:
1、線粒體:(呈粒狀、棒狀,具有雙層膜,普遍存在於動、植物細胞中,內有少量DNA和RNA內膜突起形成嵴,內膜、基質和基粒中有許多種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大約95%來自線粒體,是細胞的「動力車間」
2、葉綠體:(呈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具有雙層膜,主要存在綠色植物葉肉細胞里),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是植物細胞的「養料製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含有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還有少量DNA和RNA,葉綠素分布在基粒片層的膜上。在片層結構的膜上和葉綠體內的基質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體:橢球形粒狀小體,有些附著在內質網上,有些游離在細胞質基質中。是細胞內將氨基酸合成蛋白質的場所。
4、內質網:由膜結構連接而成的網狀物。是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質合成的「車間」
5、高爾基體:在植物細胞中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在動物細胞中與蛋白質(分泌蛋白)的加工、分類運輸有關。
6、中心體:每個中心體含兩個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於動物細胞和低等植物細胞,與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
7、液泡:主要存在於成熟植物細胞中,液泡內有細胞液。化學成分:有機酸、生物鹼、糖類、蛋白質、無機鹽、色素等。有維持細胞形態、儲存養料、調節細胞滲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體:有「消化車間」之稱,內含多種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吞噬並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
核糖體(合成肽鏈)→內質網(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蛋白質)→
高爾基體(進一步修飾加工)→囊泡→細胞膜→細胞外
四、生物膜系統的組成:包括細胞器膜、細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節 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
一、細胞核的功能:是遺傳信息庫(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二、細胞核的結構:
1、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樣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狀態。
2、核 膜: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
3、核 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4、核 孔:實現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
第四章 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第一節 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一、滲透作用:水分子(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作用。
二、原生質層:細胞膜和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三、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兩側有濃度差
四、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第二節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細胞膜結構: 磷脂 蛋白質 糖類
↓ ↓ ↓
磷脂雙分子層 「鑲嵌蛋白」 糖被(與細胞識別有關)
(膜基本支架)
二、
結構特點: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細胞膜
(生物膜) 功能特點:選擇透過性
第三節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一、相關概念:
自由擴散: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作用進出細胞。
協助擴散:進出細胞的物質要藉助載體蛋白的擴散。
主動運輸:物質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
二、 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比較:
比較項目 運輸方向 是否要載體 是否消耗能量 代表例子
自由擴散 高濃度→低濃度 不需要 不消耗 O2、CO2、H2O、乙醇、甘油等
協助擴散 高濃度→低濃度 需要 不消耗 葡萄糖進入紅細胞等
主動運輸 低濃度→高濃度 需要 消耗 氨基酸、各種離子等
三、離子和小分子物質主要以被動運輸(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方式進出細胞;大分子和顆粒物質進出細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第五章 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第一節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一、相關概念:
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根本的區別,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細胞代謝: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著的許多化學反應。
酶:是活細胞(來源)所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提高化學反應速率)的一類有機物。
活 化 能: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發現:
①、1783年,義大利科學家斯巴蘭讓尼用實驗證明:胃具有化學性消化的作用;
②、1836年,德國科學家施旺從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③、1926年,美國科學家薩姆納通過化學實驗證明脲酶是一種蛋白質;
④、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質:大多數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合成酶的場所主要是核糖體,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數是RNA。
四、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無機催化劑高許多②、專一性:每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合物的化學反應。③、酶需要較溫和的作用條件:在最適宜的溫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溫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會明顯降低。
第二節 細胞的能量「通貨」-----ATP
一、ATP的結構簡式: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縮寫,結構簡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團,~代表高能磷酸鍵,-代表普通化學鍵。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鍵中儲存著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稱為高能化合物。這種高能化合物化學性質不穩定,在水解時,由於高能磷酸鍵的斷裂,釋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TP與ADP的轉化:
酶
第三節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一、相關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細胞呼吸):指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 二氧化碳或其它產物,釋放出能量並生成ATP的過程。根據是否有氧參與,分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細胞在有氧的參與下,通過多種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過程。
3、無氧呼吸:一般是指細胞在無氧的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為不徹底的氧化產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
4、發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無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
C6H12O6 + 6O2 6CO2 + 6H2O + 能量
三、無氧呼吸的總反應式:
C6H12O6 2C2H5OH(酒精)+ 2CO2 + 少量能量
C6H12O6 2C3H6O3(乳酸)+ 少量能量
四、有氧呼吸過程(主要在線粒體中進行):
場所 發生反應 產物
第一階段 細胞質
基質
丙酮酸、[H]、釋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第二階段 線粒體
基質
CO2、[H]、釋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第三階段 線粒體
內膜
生成H2O、釋放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
五、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
呼吸方式 有氧呼吸 無氧呼吸
不
同
點 場所 細胞質基質,線粒體基質、內膜 細胞質基質
條件 氧氣、多種酶 無氧氣參與、多種酶
物質變化 葡萄糖徹底分解,產生
CO2和H2O 葡萄糖分解不徹底,生成乳酸或酒精等
能量變化 釋放大量能量(1161kJ被利用,其餘以熱能散失),形成大量ATP 釋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六、影響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溫度:溫度通過影響細胞內與呼吸作用有關的酶的活性來影響細胞的呼吸作用。
溫度過低或過高都會影響細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越低,,細胞呼吸越弱;溫度越高,細胞呼吸越強。
2、氧氣:氧氣充足,則無氧呼吸將受抑制;氧氣不足,則有氧呼吸將會減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來說,細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將增強。但陸生植物根部如長時間受水浸沒,根部缺氧,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過多酒精,可使根部細胞壞死。
4、CO2:環境CO2濃度提高,將抑制細胞呼吸,可用此原理來貯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產上的應用:
1、作物栽培時,要有適當措施保證根的正常呼吸,如疏鬆土壤等。
2、糧油種子貯藏時,要風干、降溫,降低氧氣含量,則能抑制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鮮時,要低溫或降低氧氣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濃度,抑制呼吸作用。
第四節 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
一、相關概念:
1、光合作用: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並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二、光合色素(在類囊體的薄膜上):
葉綠素a (藍綠色)
葉綠素 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
葉綠素b (黃綠色)
色素
胡蘿卜素 (橙黃色)
類胡蘿卜素 主要吸收藍紫光
葉黃素 (黃色)
三、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
①、1648年海爾蒙脫(比利時),把一棵2.3kg的柳樹苗種植在一桶90.8kg的土壤中,然後只用雨水澆灌而不供給任何其他物質,5年後柳樹增重到76.7kg,而土壤只減輕了57g。指出:植物的物質積累來自水
②、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發現,將點燃的蠟燭與綠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閉的玻璃罩內,蠟燭不容易熄滅;將小鼠與綠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內,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③、1785年,由於空氣組成的發現,人們明確了綠葉在光下放出的氣體是氧氣,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 1845年,德國科學家梅耶指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把光能轉換成化學能儲存 起來。
④、1864年,德國科學家把綠葉放在暗處理的綠色葉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過一段時間後,用碘蒸氣處理葉片,發現遮光的那一半葉片沒有發生顏色變化,曝光的那一半葉片則呈深藍色。證明: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了澱粉。
⑤、1880年,德國科學家思吉爾曼用水綿進行光合作用的實驗。證明: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氧是葉綠體釋放出來的。
⑥、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卡門採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釋放的是18O2;第二組提供H2 O和C18O,釋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來水。
四、葉綠體的功能:
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在類囊體的薄膜上分布著具有吸收光能的光合色素,在類囊體的薄膜上和葉綠體的基質中含有許多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五、影響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
1、光照強度:在一定范圍內,光合速率隨光照強度的增強而加快,超過光飽合點,光合速率反而會下降。
2、溫度:溫度可影響酶的活性。
3、二氧化碳濃度:在一定范圍內,光合速率隨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而加快,達到一定程度後,光合速率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再增加。
4、水: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少時光合速率下降。
六、光合作用的應用:
1、適當提高光照強度。
2、延長光合作用的時間。
3、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積------合理密植,間作套種。
4、溫室大棚用無色透明玻璃。
5、溫室栽培植物時,白天適當提高溫度,晚上適當降溫。
6、溫室栽培多施有機肥或放置乾冰,提高二氧化碳濃度。
七、光合作用的過程:
光
反
應
階
段 條件 光、色素、酶
場所 在類囊體的薄膜上
物質變化
水的分解:H2O → [H] + O2↑ ATP的生成:ADP + Pi → ATP
能量變化 光能→ATP中的活躍化學能
暗
反
應
階
段 條件 酶、ATP、[H]
場所 葉綠體基質
物質變化 CO2的固定:CO2 + C5 → 2C3
C3的還原: C3 + [H] → (CH2O)
能量變化 ATP中的活躍化學能→(CH2O)中的穩定化學能
總反應式
CO2 + H2O O2 + (CH2O)
『肆』 幼兒中班科學太陽公公教案
中班科學教案:太陽公公本領大 2013-06-29 活動目標: 1、簡單了解太陽的作用(發光、發熱、光合作用、發電等),知道太陽給生物帶來的好處。 2、激發幼兒探索自然的情感。 活動准備: 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1、用猜謎的方式導入活動。 老師:小朋友,請你們猜個謎語——天上有位老公公,圓臉龐,紅面孔,天一這就出工,人東到本照大地,直到傍晚才收工。 2、小組討論太陽的作用。 老師:你們知道太陽有什麼作用嗎?請你先和小組里的朋友們討論一下。等下來告訴大家,好嗎? 3、集體交流太陽的作用。 4、引導幼兒看幼兒用書,了解太陽有哪些作用呢? (1)老師這里有一張圖片,請你找找太陽有哪些作用呢? (2)老師總結:太陽的本領可大了, 人們需要它,動植物需要它,有了太陽,我們的世界是亮亮的(發光),植物才能更好地生長(光合作用),太陽還可以幫我們做許多事呢,暖暖的太陽可以把濕衣服曬干(發熱),因為太陽的能量很大,人們很聰明,想出辦法,利用太陽的能量發電,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去(發電),這種方式不僅可以節約其他能源,而且還很環保呢! 5、延伸活動:太陽還有什麼作用呢?回家去找找並收集一些資料過來跟大家一起分享。
『伍』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4節光合作用過程的教學設計怎麼寫
2 教學目標
2.知識 ①光反應、暗反應的過程及其聯系。②光合作用過程中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③光合作用的實質。
2.2能力 ①對卡爾文實驗現象的解釋和對實驗結果的預測,讓學生體驗應用已有知識進行邏輯推理來探究問題的過程。②通過讀圖來歸納、建構自己的光合作用核心知識結構,並掌握這種構建的方法。
2.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感悟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對地球生命的意義,培養愛護地球生態環境的意識。②重視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
3 教學重難點的設定及解決方法
3.1教學重難點的設定 認識光合作用的實質,首先要能理解光反應、暗反應的過程及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所以把教學的重難點設定為光反應、暗反應的過程及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此外,對高中學生來講,學會分析與處理信息,並獲得其核心內容也是重要,必備的能力。所以本節的另一個重點,就是讓學生學習分析與處理信息,並獲得其核心內容的方法。
光合作用的過程是非常復雜、深奧的,大部分學生不能通過課本的描述,圖示,將這些知識建構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不能掌握好這部分的主要問題是不能理解光反應、暗反應的過程。
3.2怎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來實現教學目標 光反應、暗反應的過程設定為教學的重難點,課本的描述是靜態的,無法被觀察,可採用flsh動畫來展示,讓學生「看到」光合作用中各項化學反應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另外,在教學中可以將光合作用中光反應分成4個步驟,暗發反應分成2個步驟,結合動畫,詳細講解每個步驟。在初步建構了光反應、暗反應各步驟的反應過程後,在讓學生歸納光反應、暗反應的過程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最後,歸納出光合作用的實質。完成對光合作用過程相關知識的整體建構。本節課採用傳統而有效的講授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完成光反應、暗反應的過程的知識建構,同時也考慮新課改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求,預留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學習分析與處理信息的方法,體驗收集已有知識探究問題的過程。教學策略,採用接受式探究,主動接受式學習。
4 教學過程
4.1導入 學生學習了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知道光合作用的反應式怎樣表示,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出光合作用的反應式: CO2 + H20→ (CH2O) + O2(若不正確,可以通過師生共同討論來確定)。來分析物質是怎樣轉化的。此反應式是一個總反應式,只寫出了最初的反應物和最終的產物,其中很多的中間反應物和中間產物都沒有表示。然後以問題「這一系列復雜的化學反應是怎樣進行的呢?」點明本節課的主題:光合作用的過程。
4.2 建構光合作用知識,再歸納、整理形成學生自己的知識體系 教師先結合flsh動畫將光反應分成4個步驟講授,①葉綠素a激發電子;②NADPH的生成;③水的光解;④ATP的生成。然後讓學生在觀看這4個步驟視頻, 歸納、整理出每步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在 ①葉綠素a激發電子步驟中,讓學生回顧已學過的葉綠體結構的相關知識,弄清光合作用有關的酶和色素的分布部位,總結少數特殊的葉綠素a,全部葉綠素b、葉黃素、類胡蘿卜素和絕大多數葉綠素a的作用. ②水的光解、NADPH的生成,讓學生回顧科學家魯賓和卡門所做的實驗。並讓學生自己能寫出反應式:2H2O→4[H]+O2↑由此推導,要釋放 6 mol的 O2,需要光解 12 mol的水,可見生成物中的水是後來重新生成的,因此可將反應式簡化。④合成ATP 教師設疑提問:什麼叫能量守恆定律?從「能量既不能產生,也不能消失,只是從一種形式轉變成另一種形式」入手,引導學生探索,要把光能轉變成葡萄糖中穩定的化學能,首先要把光能轉變成電能,再轉變成ATP中活躍的化學能,留待暗反應用。一般學生很容易理解ATP中活躍的化學能,還要讓他們知道NADPH也包含了能量。
建構了光反應後,師生在共同建構暗反應,教師先把暗反應的2個步驟,結合動畫,詳細講解①CO2的固定,②CO2的還原.然後學生再對照視頻歸納這兩步反應的化學式, ① CO2的還原CO2+C5→2C3,②2C3+[H]→C6H12O6(CH2O)+C5+H2O.
4.3分析與處理信息,獲得其核心內容,並掌握這種處理信息的方法 在建構光反應、暗反應各階段後,怎樣將他們聯系起來, 讓學生收集已有知識,分析與處理這些信息。指導學生去讀課本上的示意圖, 尋找光反應、暗反應之間聯系, 學習分析與處理信息的方法.歸納總結得出結論:光反應必須在有光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它為暗反應提供了[H]和ATP;暗反應不需要光,但要以光反應為前提條件,並且需要CO2和酶等。
從上面的探討分析中.學生對光合作用的過程已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此時再觀察光合作用完整過程的視頻, 理順反應步驟,可以幫助學生理順思維,形成正確的認識。觀看後再採用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一步一步地將課本中光合作用過程的圖解板書出來,與視頻中光反應分成的4個步驟,暗發反應分成的2個步驟作對照,並由此歸納出光合作用的實質。這時學生很容易能總結出光合作用的實質:物質方面的變化是把水和二氧化碳變為有機物,並釋放氧氣;能量方面的變化是光能轉化成化學能。
4.4變換形式,提供變式,加強應用已有知識探究問題的過程 根據光合作用的整體過程思考與討論以下問題 (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組,先在小組內討論以下問題,在有小組代表發表觀點,其他小組給予補充) 。
(1)光合作用過程中突然中斷光照,C3與C5含量會發生什麼變化?
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出:如果二氧化碳的濃度不變,突然停光照,此時,二氧化碳的固定照常進行,C3,還原受阻,那麼C5含量將下降,C3含量將上升。
(2)光合作用過程中突然中斷CO2時,C3與C5含量又會發生什麼變化?
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出:如果在光照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突然降低CO2濃度,此時,CO2固定受阻,而C3則照常還原,那麼,C5的含量就會上升,C3的含量就會下降。
學生在思考討論回答這2個問題時,既全面認識和回顧了光合作用的過程,又體驗應用已學的光反應和暗反應知識探究問題的過程,培養了他們邏輯推理和有序表達的能力。
5 教學反思
5.1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建構主義學生觀認為,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們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教學不能無視這些經驗,另起爐灶,從外部裝進新知識,而要把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所以這節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開始,來生長出光合作用新的知識。
5.2我是採用怎樣的教學法來完成這堂課的
《光合作用》是一堂較典型的讓學生學習周圍自然現象的以知識為主的課。按照傳統的方式,以知識為主的學習是以接受式學習為主的。但新課標解讀中說:「探究式的學習不一定是發現式的,接受式學習也可以是探究式的。目前我們大力提倡探究式學習,並非大力倡導發現式學習。應該說,接受式探究或稱主動接受式學習應成為目前倡導探究式學習的重點之一。」所以這堂課的教學策略是:接受式探究,主動接受式學習。
5.3讓學生主動去發展,順著學生的思路的發展去組織教學
當孩子們的研究方案在我們大人看來似乎有問題,而且確實有問題,沒事,孩子在發展中會糾正、會反思,他們的接受能力強,當他們的閱讀報告出現偏差,沒事,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以其寬容維護每一個小生命的尊嚴。孩子們面臨的人生道路還很長,他們擁有許多時間去發展自己。在這期間,教師的理解和寬容、欣賞和贊許,則是促進孩子們加速前進的動力所在。
5.4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葉的光合作用是人們經過幾百年的不斷反復驗證得出來的,所以在課堂上我也時時提醒並要求同學們帶著懷疑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結論、看待同學的結論、看待科學家的結論,不要輕易相信。同時感悟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對地球生命的意義,培養愛護地球生態環境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