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語文
山羊擅長用羊角攻擊對手。
『貳』 試教前給出了教案,但是認課老師有自己的想法,想加一些環節,和改寫一些過程,重點都是為本節課服務這樣
教案,是在認真備課、研究教材、學生和環境等的基礎上,進行規劃課堂教學的活動,是一個動態的、持續創造的過程。這種規劃,既可以以文本的形式表現,但、更豐富的內容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儲於教師心中的架構。前者是「有形教案」;後者是「無形教案」;前者是「顯性備課」、後者是「隱性備課」;前者是「備課於書」、後者是「備課於心」。一、走出寫教案的誤區誤區之一:寫教案=備課;誤區之二:教案越詳細越好;誤區之三:教案可有可無。我們在一次調研中,發現兩個最為突出的問題:一是每位教師都有五、六本教案,每本都寫得密密麻麻(前有課標學習摘要、教學計劃、進度安排;每單元前是單元組備課、中是課時備課、後是單元考查講評;每課時有教學目的、重點難點、教具准備、課時安排、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有導入新課、講授新課、質疑問難、鞏固練習、作業布置、板書設計……);二是在課堂上,基本不用教案。我們心裡納悶:老師花了這么多功夫,這么完整的教案,為什麼不好好去用?於是,我們每到一校,都組織教師座談(下面是根據座談情況綜合的)。筆者:老師們教案寫得那麼詳細,為什麼在課堂上不用?師:教案是應付檢查的,上課我們另有一套。師:那個教案大多是抄的,快呀。課上,用自己的,在書上或在腦子里。筆者:我們發現大家的教案「完整、詳細、超周」,真好!師:教學目的、重點、難點、課時安排等等,《教師教學用書》上都寫得很明白,為什麼不可以記在腦子里,非要抄在教案上?浪費!師:「超周」有什麼意義?課前不都要再認認真真准備。師:課堂教學是動態的,是不斷生成的。課前老師怎麼能預見課堂教學的全部內容?課堂教學的全部內容又怎麼能夠都記錄在教案中?如果能夠預見、能夠記錄,那麼教案不就成了一出劇本,老師就是導演,學生就是演員,課堂就是一出早已編好的戲啦?師:老師的教案越詳細、越工整、頁數越多,我越感到悲哀!師:老師的勞動最不值錢,辛辛苦苦寫得教案,兩三年後,「三毛錢一斤」賣給收破爛的。筆者:那就不要教案啦?師:要,要不拘一格,要簡單實用。師:老師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備課上,不要把太多的時間花在抄寫教案上。我們現在剛好顛倒了。筆者:備課與寫教案不是一回事嗎?師:這正是管理者弄混的地方,有的學校檢查備課「三算」——算本數、算頁數、算字數。寫教案怎麼能等同備課呢?備課的內容怎麼能都寫入教案?師:這是你們研究人員要去研究的。是啊,寫教案怎麼能等同於備課呢;備課的內容、備課的質量怎麼能完全反映在教案上呢;教案那麼詳細,長篇大論,在課堂上怎麼用呢。二、正確認識備課與教案。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寫教案只是備課的一小部分工作。如果把教案分為「有形教案」和「無形教案」,則「備課」基本等同「教案」。「有形教案」,即文本教案,是教師將備課的部分內容,付諸文字,寫於教案本上。有形教案應該「簡而實」。「簡」即簡單、簡約。因為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能、都必要寫出來的,有些內容完全可以記在腦子里,比如,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等,《教師教學用書》中都寫好了,你為什麼要抄到教案本上呢?為什麼不能記在頭腦里呢?如果你要補充、調整,為什麼不能記錄在《教師教學用書》中呢?我們認為,你只要把教學大致步驟、所提精當問題、所設計恰當練習、需要特別強調(指導)的內容,寫下來,就行。節省下來的時間做什麼?備「無形教案」。「實」即實在、實用。教案是教學的方案,是指導教學用的,如果你課堂上,都不用教案,或者你的教案都不能在課堂上用(當然不是一成不變、按部就班),那你還寫教案做什麼?簡單、簡約才實在,實在才實用。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深入,又提出寫「教學反思」(或稱「案例反思」、「教後反思」)。「寫教學反思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備課及實施的總結。認真寫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為優秀教師;但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必定成為有思想的教師,說不定還能寫出一個專家來。……在記的過程中,自己的認識往往會得到升華,負面的東西會一下變成正確的,這是一種非常微妙的感受,所以我說,反思吧,記下來吧,這樣,成功和失誤都是收獲!」(於永正《小學語文教師》2006年第1期)如果能上網的老師,把反思寫在《中國課堂教學網》(/)的「博客」上,馬上就有同伴來閱讀,或支持、或肯定、或鼓勵、或幫助,「喜悅,因分享而永恆」,多麼美妙啊。「教學反思」當然屬於「有形教案」之列,當然有助於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不失為教師「專業成長」的一條有效措施,課課都要反思,但不是課課都要寫反思,更不硬性規定每篇反思要多少篇幅。教師的勞動,個體創造成份很大,只有充分尊重,才可能充分「個體創造」。「無形教案」,即思想教案,或者說文化教案、人格教案,是教師的文化底蘊、專業素養、道德水準、工作作風、基本功等的綜合體現。如果落實到某一課的備課上,就是老師為上好這一課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准備,特別是閱讀和思考,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無形教案要「豐而深」,即豐富、豐厚、廣博、深刻,包括①讀書——就語文而言,要把課文讀懂、讀透、讀化、讀出自己的東西,要廣泛閱讀、博覽群書;②查閱資料——把與課文相關的信息,盡可能地收集、閱讀;③思考追問——學生為什麼要學習這篇課文、有沒有比這篇課文更好的文章、怎樣學習這篇課文、怎樣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如何指導解決、要為學生提供什麼幫助,等等。把這些工作做好了,或形諸筆端,的是存於胸、儲於腦。只有這樣,課堂才有可能「動態生成」,才有可能「充滿生命活力」。相對而言,「無形教案」是「本」,「有形教案」是「末」。只有根深本固,才能枝繁葉茂,千萬不要「本末倒置」、甚至「舍本求末」。備課要用心,寫教案同樣要用心,用心為課堂教學寫教案、為學生發展寫教案、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寫教案。三、教案的構成。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設計是課堂實施預案,主要是思考實施過程中的大方向、大環節和關鍵性內容,把握課堂內容的整體思路與目標方向,為學生提供學習的經歷與活動的框架,為學生的自主活動提供足夠的時間。這樣,教師的教案,實際上已經變成了學案,即以學生活動為主線,進行教學設計。在備課本上呈現出的內容主體是教與學的主要環節,特別是學習環節,而不是知識性內容的詳細解說。1、教學目標的闡述。教學目標是上課的出發點和歸宿。巴班斯基認為:「任何活動,關鍵都在善於設計它的目的和任務。馬克思早就指出,自覺的目的是作為規律決定著人的活動方式和方法的。」教學目標必須做到明確、恰當。「明確」,是指師生對一堂課應達到的目的、方向要有共同的認識;「恰當」,主要指要符合「三維目標」精神、符合年段的特點、符合教材的要求、符合學生的實際。教學目標一般在《教師教學用書》中都有提示,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研究教材的情況進行取捨、補充、細化,一般情況下照用。如果沒有《教師教學用書》怎麼?課後的思考題和生字的掌握等,就是本課的教學目標。換句話說,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同學的互助中、通過自己的讀書、思考,與同學交流、討論等,完成了課後思考練習、掌握了生字新詞,這節課就完成了教學任務、達成了教學目標。案例:《匆匆》的教學目標:①掌握本課2個生字,正確讀寫「挪移、蒸融、游絲、赤裸裸」等詞語。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語言。③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感受語言的優美和作者的表達方式,嘗試運用。④通過搜集資料、抓住重點詞、句、段進行揣摩,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懂得時間寶貴,樹立珍惜時間的意識。2、教學思路和教學環節的設計。(1)用好課前三分鍾,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調整狀態,激發興趣,進入學習狀態。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這個游戲或活動與所學內容有一定聯系,則是上乘的;如果單純為「游戲」而游戲,則次之;如果課前三分鍾,連整頓一下秩序,要求學生做好上課准備也不做的話,則是一種資源浪費。案例:《田忌賽馬》師:我們來做一個智力游戲吧。假如有大、中、小三棵梨樹,大梨樹上長梨200個,中梨樹長梨150個,小梨樹長梨100個。請兩位同學去摘梨,摘完一棵摘另一棵,看誰摘的梨子多?假如是你,先上哪一棵樹摘?為什麼?生:我先上最大的樹,因為那棵樹上梨子多,所以我摘的也多。生:我先上最小的樹,因為那棵樹上梨子少,我摘的快,摘完這棵我再摘第二棵,兩棵樹加起來是250顆,所以我就了。師:從兩位同學選擇不同的樹摘梨,而得出不同的效果,你們想到什麼道理?生:看問題不能只看錶面,做事要多思考,這樣才能出好成績。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於智慧的故事——田忌賽馬(丁芳摘自《「新基礎教育」發展性研究專題論文·案例集(下)》)(2)質疑問難。教師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或者就預習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問題,把學生的疑難納入教學過程,為學生所需而教。此時,教師要注意傾聽,及時梳理和有效指導,如能馬上解決的表層問題立即解決;與課文無關的「打叉」問題擱置一邊;把有質量的、必須讀書思考才能解決的、觸及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納入到教學中,不斷引導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在提問中學會提問。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准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案例:《灰雀》教學片斷(學習10—12段)師(出示課件):瞧,那隻胸脯深紅色的灰雀回來了,三隻灰雀又在枝頭歡蹦亂跳地唱起了歌,樹下多了一位真心愛它的好朋友,是誰呢?(男孩)請大家自由讀10—12段,想想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問題,或是自己理解了,想考考別人的?生1:男孩為什麼低著頭?生2:列寧為什麼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生3:列寧為什麼微笑?生4:列寧為什麼要問不會說話的灰雀?(丁芳摘自《「新基礎教育」發展性研究專題論文·案例集(下)》)這些問題,第四個「列寧為什麼要問不會說話的灰雀?」最有思維含量,值得揣摩。(3)展示資料。閱讀是搜集和處理信息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能力的過程。在預習課文的時候,學生通過讀書、上網等搜集與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作者的生平事跡、原著等,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對理解課文有著直接的幫助。如教學《草船借箭》讀《三國演義》;教學《景陽岡》讀《水滸傳》;教學《猴王出世》讀《西遊記》;教學《獄中聯歡》讀《紅岩》;教學《爭吵》讀《愛的教育》;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讀《安徒生童話》,等等。案例:《匆匆》1、交流搜集到有關朱自清的資料及作品。2、交流搜集到有關珍惜時間的詩詞。3、交流搜集到有關珍惜時間的名言。資料的處理方式:同桌之間先交流;然後請代表在全班交流。由於時間關系,不能在課上都交流,請同學以小組為單位,一份主題手抄報或者電腦報。(4)初讀感知。語文教學的一般順序是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整體著眼,部分著手。初讀,整體感知課文,給學生一個整體的印象,為後面的細讀、品讀打基礎。案例:《〈荷花〉閱讀教學設計》通讀課文,把握整體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准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體會,課文中的「我」是怎樣看荷花的。教師隨機巡視傾聽學生的朗讀。2、交流體會:「我」是怎樣看荷花的?你是從哪兒體會到「我」是這樣看荷花的?(久久地看、出神地看、美美地看、深情地看、如痴如醉地看……)3、練讀相關的課文段落。①仔仔細細地看荷花,可以從第二自然段中體會到。組織學生發散性練讀這段課文。②津津有味地看荷花,可以從第三自然段中體會到。組織學生競賽性練讀這段課文。③如痴如醉地看荷花,可以從第四自然段中體會到。老師范讀、學生跟讀,讀出「如痴如醉」的感覺。俗話說「綱舉目張」。感悟作者怎樣看荷花是初讀之「綱」,從哪兒體會到這樣看荷花是初讀之「目」。通過舉綱,張開全文主要段落之目,藉以組織學生練讀並讀通課文。誰說初讀沒戲可唱?(巫惠群節選自《小學教學參考(語文)》2006年第3期)初讀「要強化,要求要到位,訓練要嚴格,不放過任何一處錯誤,特別是學困生,更要好好讀書。課文沒讀正確、流暢,別的事先不做。」(5)品讀感悟。在初讀感知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段落,進行揣摩、品味;理解、朗讀;表演、探究等,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是教案設計的重頭戲。案例:《〈荷花〉閱讀教學設計》品讀重點,感悟神韻1、學生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體會課文的哪些句子寫得特別美。2、四人小組合作品讀「有的才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都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①分組學習:美美地讀一讀這幾句話,用心體會荷花三種形狀的美。②組織交流:你們小組體會到了荷花的哪些美?才的荷花美在哪兒?全的荷花美在哪兒?沒的荷花又美在哪兒?③抽四人小組合作美讀這三句話。3、引導品讀「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①「冒」還可以換成別的什麼字呢?(長、鑽、探、伸、露、沖)②讀讀這段課文,體會荷花怎麼樣冒出來。(使勁、拚命、用力、急切、筆直、一個勁兒、高高、痛痛快快、爭先恐後、生機勃勃、興高采烈、精神抖擻、喜氣洋洋)在「冒」前加上這些詞再讀這個句子。③由「冒出來的白荷花彷彿想做些什麼?」引導學生寫話: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彷彿……4.或坐或站,有滋有味地誦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巫惠群節選自《小學教學參考(語文)》2006年第3期)(6)遷移練習,延伸拓展。在這個環節,或練筆,把所學習的知識所形成的能力進行遷移、運用;或補充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認識;或拋出與課文觀點相左的內容,引導學生辯駁,升華學生的情感、認識,等等。案例:《匆匆》學習第三自然段:具體描述日子是怎樣匆匆而過的內容。1、練習,讀寫結合、背誦,嘗試運用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師:同學們,轉眼就六年級了,就要告別小學了,日子在我們這也是「匆匆」的啊,你感受到了嗎?請你聯系自己的生活,仿照這樣的寫法,再寫上幾句吧。如果不想寫,你就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摘抄下來吧。同學們寫,然後朗讀,最後把自己寫的放回課文中讀。師:了不起,同學們都快成大作家了。試著把這段話背誦下來吧。同桌之間互相幫助、互相檢查。2、自由提問,拓展延伸。師:同學們還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或有什麼問題,請提出來吧。備課中預設:從字詞方面提出問題(如「凝然」什麼意思?);從句子方面提出問題(如「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這個問句與前面的問句一樣嗎?);從作者的內心世界提問題(如「作者為什麼會『茫茫然』、『掩著面嘆息』?」)……老師相機表揚、指導,把難題帶回去,如「作者為什麼會『茫茫然』、『掩著面嘆息』?」查閱一些關於朱自清先生的資料,對我們的思考會有幫助。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僅是良好的學習方法,更是高強的學習能力,同學們要繼續努力。3、家庭作業:同學們回去,可以把朱自清先生的《春》《荷塘月色》《背影》找來讀,下一次,我們開一個朱自清先生散文朗誦會吧。
『叄』 灰雀 課後反思
這篇課文來講述的是列寧、灰源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里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
通過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事件的發展進程,是本篇課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男孩的語言和行為已經告訴列寧,灰雀的消失與他有關;如何使孩子認識到將灰雀捉走是錯誤的從而自願將小鳥放回來,需要循循善誘。列寧沒有問孩子是否將灰雀捉走,也未進行任何說教,而是藉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 的感嘆,使孩子內心受到震動,從而認識和改正自己的錯誤。在整個事件中,處處可以發現列寧善於觀察對方的言語、行動,既不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對方認識到錯誤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時,也可以體會到列寧對兒童人格的尊重和愛護。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要學生認識到列寧對兒童的愛護;二是要通過對人物語言和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同時,學生還可以受到愛護鳥類等動物的教育。
『肆』 急求~~!!!!
1.4、怎樣設計教案,確定一堂課的基本教學環節?
教案,是在認真備課、研究教材、學生和環境等的基礎上,進行規劃課堂教學的活動,是一個動態的、持續創造的過程。這種規劃,既可以以文本的形式表現,但更多、更豐富的內容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儲於教師心中的架構。前者是「有形教案」;後者是「無形教案」;前者是「顯性備課」、後者是「隱性備課」;前者是「備課於書」、後者是「備課於心」。
一、走出寫教案的誤區
誤區之一:寫教案=備課;
誤區之二:教案越詳細越好;
誤區之三:教案可有可無。
我們在一次調研中,發現兩個最為突出的問題:一是每位教師都有五、六本教案,每本都寫得密密麻麻(前有課標學習摘要、教學計劃、進度安排;每單元前是單元組備課、中是課時備課、後是單元考查講評;每課時有教學目的、重點難點、教具准備、課時安排、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有導入新課、講授新課、質疑問難、鞏固練習、作業布置、板書設計……);二是在課堂上,基本不用教案。我們心裡納悶:老師花了這么多功夫,這么完整的教案,為什麼不好好去用?於是,我們每到一校,都組織教師座談(下面是根據座談情況綜合的)。
筆者:老師們教案寫得那麼詳細,為什麼在課堂上不用?
師:教案是應付檢查的,上課我們另有一套。
師:那個教案大多是抄的,快呀。課上,用自己的,在書上或在腦子里。
筆者:我們發現大家的教案「完整、詳細、超周」,真好!
師:教學目的、重點、難點、課時安排等等,《教師教學用書》上都寫得很明白,為什麼不可以記在腦子里,非要抄在教案上?浪費!
師:「超周」有什麼意義?課前不都要再認認真真准備。
師:課堂教學是動態的,是不斷生成的。課前老師怎麼能預見課堂教學的全部內容?課堂教學的全部內容又怎麼能夠都記錄在教案中?如果能夠預見、能夠記錄,那麼教案不就成了一出劇本,老師就是導演,學生就是演員,課堂就是一出早已編好的戲啦?
師:老師的教案越詳細、越工整、頁數越多,我越感到悲哀!
師:老師的勞動最不值錢,辛辛苦苦寫得教案,兩三年後,「三毛錢一斤」賣給收破爛的。
筆者:那就不要教案啦?
師:要,要不拘一格,要簡單實用。
師:老師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備課上,不要把太多的時間花在抄寫教案上。我們現在剛好顛倒了。
筆者:備課與寫教案不是一回事嗎?
師:這正是管理者弄混的地方,有的學校檢查備課「三算」——算本數、算頁數、算字數。寫教案怎麼能等同備課呢?備課的內容怎麼能都寫入教案?
師:這是你們研究人員要去研究的。
是啊,寫教案怎麼能等同於備課呢;備課的內容、備課的質量怎麼能完全反映在教案上呢;教案那麼詳細,長篇大論,在課堂上怎麼用呢。
二、正確認識備課與教案。
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寫教案只是備課的一小部分工作。如果把教案分為「有形教案」和「無形教案」,則「備課」基本等同「教案」。 「有形教案」,即文本教案,是教師將備課的部分內容,付諸文字,寫於教案本上。有形教案應該「簡而實」。「簡」即簡單、簡約。因為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能、都必要寫出來的,有些內容完全可以記在腦子里,比如,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等,《教師教學用書》中都寫好了,你為什麼要抄到教案本上呢?為什麼不能記在頭腦里呢?如果你要補充、調整,為什麼不能記錄在《教師教學用書》中呢?我們認為,你只要把教學大致步驟、所提精當問題、所設計恰當練習、需要特別強調(指導)的內容,寫下來,就行。節省下來的時間做什麼?備「無形教案」。
「實」即實在、實用。教案是教學的方案,是指導教學用的,如果你課堂上,都不用教案,或者你的教案都不能在課堂上用(當然不是一成不變、按部就班),那你還寫教案做什麼?簡單、簡約才實在,實在才實用。
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深入,又提出寫「教學反思」(或稱「案例反思」、「教後反思」)。「寫教學反思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備課及實施的總結。認真寫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為優秀教師;但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必定成為有思想的教師,說不定還能寫出一個專家來。……在記的過程中,自己的認識往往會得到升華,負面的東西會一下變成正確的,這是一種非常微妙的感受,所以我說,反思吧,記下來吧,這樣,成功和失誤都是收獲!」(於永正 《小學語文教師》2006年第1期)如果能上網的老師,把反思寫在《中國課堂教學網》(http://ktjx.cersp.com)的「博客」上,馬上就有同伴來閱讀,或支持、或肯定、或鼓勵、或幫助,「喜悅,因分享而永恆」,多麼美妙啊。
「教學反思」當然屬於「有形教案」之列,當然有助於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不失為教師「專業成長」的一條有效措施,課課都要反思,但不是課課都要寫反思,更不硬性規定每篇反思要多少篇幅。教師的勞動,個體創造成份很大,只有充分尊重,才可能充分「個體創造」。
「無形教案」,即思想教案,或者說文化教案、人格教案,是教師的文化底蘊、專業素養、道德水準、工作作風、基本功等的綜合體現。如果落實到某一課的備課上,就是老師為上好這一課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准備,特別是閱讀和思考,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無形教案要「豐而深」,即豐富、豐厚、廣博、深刻,包括①讀書——就語文而言,要把課文讀懂、讀透、讀化、讀出自己的東西,要廣泛閱讀、博覽群書;②查閱資料——把與課文相關的信息,盡可能地收集、閱讀;③思考追問——學生為什麼要學習這篇課文、有沒有比這篇課文更好的文章、怎樣學習這篇課文、怎樣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如何指導解決、要為學生提供什麼幫助,等等。把這些工作做好了,或形諸筆端,更多的是存於胸、儲於腦。只有這樣,課堂才有可能「動態生成」,才有可能「充滿生命活力」。
相對而言,「無形教案」是「本」,「有形教案」是「末」。只有根深本固,才能枝繁葉茂,千萬不要「本末倒置」、甚至「舍本求末」。
備課要用心,寫教案同樣要用心,用心為課堂教學寫教案、為學生發展寫教案、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寫教案。
三、教案的構成。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設計是課堂實施預案,主要是思考實施過程中的大方向、大環節和關鍵性內容,把握課堂內容的整體思路與目標方向,為學生提供學習的經歷與活動的框架,為學生的自主活動提供足夠的時間。這樣,教師的教案,實際上已經變成了學案,即以學生活動為主線,進行教學設計。在備課本上呈現出的內容主體是教與學的主要環節,特別是學習環節,而不是知識性內容的詳細解說。
1、教學目標的闡述。
教學目標是上課的出發點和歸宿。巴班斯基認為:「任何活動,關鍵都在善於設計它的目的和任務。馬克思早就指出,自覺的目的是作為規律決定著人的活動方式和方法的。」
教學目標必須做到明確、恰當。「明確」,是指師生對一堂課應達到的目的、方向要有共同的認識;「恰當」,主要指要符合「三維目標」精神、符合年段的特點、符合教材的要求、符合學生的實際。教學目標一般在《教師教學用書》中都有提示,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研究教材的情況進行取捨、補充、細化,一般情況下照用。
如果沒有《教師教學用書》怎麼辦?
課後的思考題和生字的掌握等,就是本課的教學目標。換句話說,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同學的互助中、通過自己的讀書、思考,與同學交流、討論等,完成了課後思考練習、掌握了生字新詞,這節課就完成了教學任務、達成了教學目標。
案例:《匆匆》的教學目標:
①掌握本課2個生字,正確讀寫「挪移、蒸融、游絲、赤裸裸」等詞語。
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語言。
③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感受語言的優美和作者的表達方式,嘗試運用。
④通過搜集資料、抓住重點詞、句、段進行揣摩,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懂得時間寶貴,樹立珍惜時間的意識。
2、教學思路和教學環節的設計。
(1)用好課前三分鍾,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調整狀態,激發興趣,進入學習狀態。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這個游戲或活動與所學內容有一定聯系,則是上乘的;如果單純為「游戲」而游戲,則次之;如果課前三分鍾,連整頓一下秩序,要求學生做好上課准備也不做的話,則是一種資源浪費。
案例:《田忌賽馬》
師:我們來做一個智力游戲吧。假如有大、中、小三棵梨樹,大梨樹上長梨200個,中梨樹長梨150個,小梨樹長梨100個。請兩位同學去摘梨,摘完一棵摘另一棵,看誰摘的梨子多?假如是你,先上哪一棵樹摘?為什麼?
生:我先上最大的樹,因為那棵樹上梨子多,所以我摘的也多。
生:我先上最小的樹,因為那棵樹上梨子少,我摘的快,摘完這棵我再摘第二棵,兩棵樹加起來是250顆,所以我就更多了。
師:從兩位同學選擇不同的樹摘梨,而得出不同的效果,你們想到什麼道理?
生:看問題不能只看錶面,做事要多思考,這樣才能出好成績。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於智慧的故事——田忌賽馬
(丁芳 摘自《「新基礎教育」發展性研究專題論文·案例集(下)》)
(2)質疑問難。教師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或者就預習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問題,把學生的疑難納入教學過程,為學生所需而教。此時,教師要注意傾聽,及時梳理和有效指導,如能馬上解決的表層問題立即解決;與課文無關的「打叉」問題擱置一邊;把有質量的、必須讀書思考才能解決的、觸及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納入到教學中,不斷引導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在提問中學會提問。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准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
案例:《灰雀》教學片斷(學習10—12段)
師(出示課件):瞧,那隻胸脯深紅色的灰雀回來了,三隻灰雀又在枝頭歡蹦亂跳地唱起了歌,樹下多了一位真心愛它的好朋友,是誰呢?(男孩)請大家自由讀10—12段,想想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問題,或是自己理解了,想考考別人的?
生1:男孩為什麼低著頭?
生2:列寧為什麼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
生3:列寧為什麼微笑?
生4:列寧為什麼要問不會說話的灰雀?
(丁芳 摘自《「新基礎教育」發展性研究專題論文·案例集(下)》)
這些問題,第四個「列寧為什麼要問不會說話的灰雀?」最有思維含量,值得揣摩。
(3)展示資料。閱讀是搜集和處理信息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能力的過程。在預習課文的時候,學生通過讀書、上網等搜集與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作者的生平事跡、原著等,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對理解課文有著直接的幫助。如教學《草船借箭》讀《三國演義》;教學《景陽岡》讀《水滸傳》;教學《猴王出世》讀《西遊記》;教學《獄中聯歡》讀《紅岩》;教學《爭吵》讀《愛的教育》;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讀《安徒生童話》,等等。
案例:《匆匆》
1、交流搜集到有關朱自清的資料及作品。
2、交流搜集到有關珍惜時間的詩詞。
3、交流搜集到有關珍惜時間的名言。
資料的處理方式:同桌之間先交流;然後請代表在全班交流。由於時間關系,不能在課上都交流,請同學以小組為單位,辦一份主題手抄報或者電腦報。
(4)初讀感知。語文教學的一般順序是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整體著眼,部分著手。初讀,整體感知課文,給學生一個整體的印象,為後面的細讀、品讀打基礎。
案例:《〈荷花〉閱讀教學設計》
通讀課文,把握整體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准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體會,課文中的「我」是怎樣看荷花的。教師隨機巡視傾聽學生的朗讀。
2、交流體會:「我」是怎樣看荷花的?你是從哪兒體會到「我」是這樣看荷花的?(久久地看、出神地看、美美地看、深情地看、如痴如醉地看……)
3、練讀相關的課文段落。
①仔仔細細地看荷花,可以從第二自然段中體會到。組織學生發散性練讀這段課文。
②津津有味地看荷花,可以從第三自然段中體會到。組織學生競賽性練讀這段課文。
③如痴如醉地看荷花,可以從第四自然段中體會到。老師范讀、學生跟讀,讀出「如痴如醉」的感覺。
俗話說「綱舉目張」。感悟作者怎樣看荷花是初讀之「綱」,從哪兒體會到這樣看荷花是初讀之「目」。通過舉綱,張開全文主要段落之目,藉以組織學生練讀並讀通課文。誰說初讀沒戲可唱?
(巫惠群 節選自《小學教學參考(語文)》2006年第3期)
初讀「要強化,要求要到位,訓練要嚴格,不放過任何一處錯誤,特別是學困生,更要好好讀書。課文沒讀正確、流暢,別的事先不做。」
(5)品讀感悟。在初讀感知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段落,進行揣摩、品味;理解、朗讀;表演、探究等,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是教案設計的重頭戲。
案例:《〈荷花〉閱讀教學設計》
品讀重點,感悟神韻
1、學生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體會課文的哪些句子寫得特別美。
2、四人小組合作品讀「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
①分組學習:美美地讀一讀這幾句話,用心體會荷花三種形狀的美。
②組織交流:你們小組體會到了荷花的哪些美?才展開的荷花美在哪兒?全展開的荷花美在哪兒?沒展開的荷花又美在哪兒?
③抽四人小組合作美讀這三句話。
3、引導品讀「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
①「冒」還可以換成別的什麼字呢?(長、鑽、探、伸、露、沖)
②讀讀這段課文,體會荷花怎麼樣冒出來。(使勁、拚命、用力、急切、筆直、一個勁兒、高高、痛痛快快、爭先恐後、生機勃勃、興高采烈、精神抖擻、喜氣洋洋)在「冒」前加上這些詞再讀這個句子。
③由「冒出來的白荷花彷彿想做些什麼?」引導學生寫話: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彷彿……
4.或坐或站,有滋有味地誦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巫惠群 節選自《小學教學參考(語文)》2006年第3期)
(6)遷移練習,延伸拓展。在這個環節,或練筆,把所學習的知識所形成的能力進行遷移、運用;或補充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認識;或拋出與課文觀點相左的內容,引導學生辯駁,升華學生的情感、認識,等等。
案例:《匆匆》
學習第三自然段:具體描述日子是怎樣匆匆而過的內容。
1、練習,讀寫結合、背誦,嘗試運用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
師:同學們,轉眼就六年級了,就要告別小學了,日子在我們這也是「匆匆」的啊,你感受到了嗎?請你聯系自己的生活,仿照這樣的寫法,再寫上幾句吧。如果不想寫,你就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摘抄下來吧。
同學們寫,然後朗讀,最後把自己寫的放回課文中讀。
師:了不起,同學們都快成大作家了。試著把這段話背誦下來吧。同桌之間互相幫助、互相檢查。
2、自由提問,拓展延伸。
師:同學們還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或有什麼問題,請提出來吧。
備課中預設:從字詞方面提出問題(如「凝然」什麼意思?);從句子方面提出問題(如「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這個問句與前面的問句一樣嗎?);從作者的內心世界提問題(如「作者為什麼會『茫茫然』、『掩著面嘆息』?」)……
老師相機表揚、指導,把難題帶回去,如「作者為什麼會『茫茫然』、『掩著面嘆息』?」查閱一些關於朱自清先生的資料,對我們的思考會有幫助。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僅是良好的學習方法,更是高強的學習能力,同學們要繼續努力。
3、家庭作業:同學們回去,可以把朱自清先生的《春》《荷塘月色》《背影》找來讀,下一次,我們開一個朱自清先生散文朗誦會吧。
『伍』 灰雀一顆中概括短文的主要內容,內容該寫什麼。
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里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
原文:
有一年冬天,列寧在郊外養病。他每天到公園散步。公園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樺樹,樹上有三隻灰雀:兩只胸脯是粉紅的,一隻胸脯是深紅的。它們在枝頭歡蹦亂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愛。列寧每次走到白樺樹下,都要停下來,仰望這三隻歡快的灰雀,還經常給它們帶來麵包渣和穀粒。
一天,列寧又來到公園,走到白樺樹下,發現那隻胸脯深紅的灰雀不見了。他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也沒有找到。
這時,列寧看見一個小男孩,就問:「孩子,你看見過一隻深紅色胸脯的灰雀嗎?」
男孩說:「沒看見,我沒看見。」
列寧說:「那一定是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天氣嚴寒,它怕冷。」
那個男孩本來想告訴列寧灰雀沒有死,但又不敢講。
列寧自言自語地說:「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會飛回來了。」
男孩看看列寧,說:「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著。」
列寧問:「會飛回來?」
「一定會飛回來!」男孩肯定地說。
第二天,列寧來到白樺樹下,果然又看到那隻灰雀歡蹦亂跳地在枝頭歌唱。那個男孩站在白樺樹旁,低著頭。
列寧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著說:「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兒去了?」
當然,灰雀沒有告訴列寧昨天它去哪兒了。列寧也沒再問那個男孩,因為他已經知道男孩是誠實的。
(5)灰雀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灰雀》是阿列克謝耶夫創作 、李聲權翻譯的一篇短文,為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組第5課課文 ,由金鋒朗讀 。
作者簡介:
阿列克謝耶夫(Aleksyev,Vasiliy Mihaylovich 1881~1951),出生聖彼得堡,於前蘇聯漢學家,前蘇聯科學院院士。
1902年畢業於聖彼得堡大學東方語言系,1916年獲碩士學位,1918年任教授,翌年獲博士學位。長期在聖彼得堡-列寧格勒大學、莫斯科東方學院等處任教和工作。
曾先後到中國、英國、法國進修和講學。阿列克謝耶夫繼比丘林和瓦·瓦西里耶夫之後把俄蘇漢學推向新的階段,對其任務、目標和方法都提出了與眾不同的見解,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教學和研究方法,並且培養了如費德林、艾德林等漢學家。
阿列克謝耶夫一生譯著甚豐。有《中國論詩人的長詩——司空圖的〈詩品〉》、《中國文學》(論文集 )、《中國風情錄》、《舊中國游記》、《東方學》、《中國古典散文》等。他翻譯、作序的幾種聊齋故事集曾多次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