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設計教案,確定一堂課的教學過程和環節
教師課前的各種教學准備工作,通常稱為備課,又稱為教學設計,教師需要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構思和安排教學環節與教學細節,對教材做出進一步的教學加工、處理。這種加、工處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智慧,理論素養和教學藝術的結晶。搞好教學設計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根本保證,實現教學良性循環的關鍵。所以教學設計是教師一項重要的基本功,而且又是一項精益求精,沒有止境的工作,即使同一教材反復教學多次,仍要認真進行教學設計,因為學生情況在變化,教學內容在不斷更新,教學方法也需要改進,所以教學設計不能一勞永逸。
教師在准備教學時,必須解決的問題是:課型的確定;目標的設計;教材的加工和處理;主要教學行為,方法,組織形式的選擇以及教案的形成等。
一、確定課型
小學數學課根據教學任務和目標的不同,可以分為不同的課型,比較常用的課型有:准備課,新授課,練習課,復習課,講評課等。新授課是以教學數學新知識為主要任務的課型;練習課是以鞏固數學基礎知識以形成熟練的技巧,技能為主要任務的課型;復習課的主要任務是再現,整理,鞏固已學知識,使之系統化。
二、教學目標的設計
課堂教學總是要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對達到一定的目標進行預設,就要設計一個好的教學。必須認真學習和弄清學科課程在標准中相應階段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要求,弄清學習內容的性質,框架,落實課標中相應的建議和評價,現在的教學提倡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二次開發,取捨,根據課程目標和單元目標,以及每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制定課時目標,是新課程下教師專業自主的權利。課時目標是描述學生通過學習,知道,學會一種技能的行為變化。專家指出「制定的課時目標要具體明確,恰如其分」。例如在許多教學目標設計中可以看到這樣的句式「讓學生——」「使學生——」。我認為這樣的目標不能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是老師想學生怎麼樣學生就得怎麼樣,又如「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這樣的目標,我認為不很具體,因為學生的空間觀念不是一節課能培養出來的,這樣的目標適合用在學期目標或單元目標中使用,標准中提出過程性目標,如「經歷提出問題,收集和處理數據,作出決策和預測的過程」「經歷先擺5根小棒,再擺3根小棒,一共是8根小棒的過程」。經歷過程給了學生探索體驗,創新嘗試的機會和發現問題的能力,這是給學生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結果。所以制定好恰當,明確的課時目標有助於教學組織,也有助於學習評價。
三、教材的加工和處理
結合學生和教學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做適當的加工和處理,劃分課時,把教學內容適當分解、組合,分配好每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做好單元、學期復習課,盡可能使每節課都有一個明確中心的任務。一節課的內容不宜過多,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並考慮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和當堂鞏固消化的需要,恰當確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並與目標相結合,崔琦先生說:「喜歡和好奇心比什麼都重要」。數學教學應該成為喜歡和好奇心的源泉,所以把新教學的內容展開轉化為學生喜歡的教學活動,是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慾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當然這種處理需要和每一節課的教學過程的安排結合起來考慮。
四、教學流程設計
課堂教學必須在規定的40分鍾一定的教學任務,就必須精心的安排每一節課的教學活動流程,做到重點突出,層次清晰,結構緊湊,方法靈活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一般數學課堂的流程是:復習准備——導入新課——探究新知——課堂小結。
1、復習准備
安排一節課的教學過程,首先應該考慮學生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基礎和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來看。新課前要用哪些舊知識和做好哪些准備,採用什麼方法來復習。復習的主要目的是刺激學生對以前學習的回憶,為了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復習一般不要面面俱到,要針對本節課的重難點和目標,著眼於新舊知識的連接和轉化,選擇適當的復習內容和方式,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展開教學,能收到幫助學生比較順利獲取新知識的作用。
2、導入新課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樣能讓學生在開始上課時就比較興奮的參與到學習中去,就要我們設計一個好的導入,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激起學生探究慾望,讓他們產生學習的動機。盡量採用符合學生生活實際,與教學內容聯系密切,學生比較關心的事實導入,這樣能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有數學,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3、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是學生學習掌握新知識的關鍵,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以及教師自身的條件,靈活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怎樣組織學生交流,怎樣啟發學生理解分析,課堂上學生可能會提出哪些問題,我們都要預設好,以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針對新知識教學,一定要遵循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課堂小結
為了保證一節課的獨立與完整,課堂小結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有人說「引人入勝的導入能產生『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那麼耐人尋味的小結則是『課雖終,思不盡』的境界」一節課的最後幾分鍾,學生的大腦已經疲勞,更要求老師精心設計課堂小結,使結尾成為畫龍點睛的一筆,激起學生的學習願望。
四、練習設計
練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設計練習時,內容應有針對性,安排要用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層次性,為了保持學生的注意,練習的形式要多樣化,對學困生,我們可以按不同的要求設計,靈活處理。對學生練習不能機械重復,盲目多練,有關研究表明,適當的分散練習比過多的集中練習效果要好。所以每天進行三、五分鍾的練習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著眼於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要求數學教學設計從學生生活、知識經驗出發,不但能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技能的學習,更有利於進行學生數學情感、學習態度、思維方法、學習習慣等方面的培養
2. 教學設計包括哪些環節
教學設計的主要環節有哪些?
教學設計的幾個主要環節:
1、分析版教學內容權
2、學習者分析(學生)
3、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4、教師分析
5、教學策略的分析
6、教學評價的設計
想要在教學設計方面更近一步的老師可以了解下繼教網舉辦的教學設計指導師培訓班,網路教學設計指導師,第一頁第一條信息。
3. 怎樣設計教學方案設計各環節怎樣安排
一、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
「模式」是對理論的一種簡潔的再現。不論哪一種教學設計回模式,都答包含有下列五個基本要素:教學任務及對象;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對象、目標、策略、過程和評價五個基本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了教學設計的總體框架。
(一)教學任務
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是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現代教學思路的一個基本著眼點。因此,教學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轉變。以往教師關注的主要是「如何教」問題,那麼現今教師應關注的首先是「教什麼」問題。也就是需要明確教學的任務,進而提出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和制定教學策略。
(二)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中對於目標闡述,能夠體現教師對課程目標和教學任務的理解,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歸宿。
新課程標准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師所操縱的。因此,目標的主體顯然應該是教師與學生。
4. 體育教學過程的設計包括哪四個環節 每個環節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體育教學的設計分為八個部分:
1、對學生學習需要和發展需要的分析回
2、對學習內容的分析
3、對學生答的分析
4、體育教學目標的設計
5、教學策略的設計
6、教學媒體的設計
7、教學過程的設計
8、教學設計的評價
5. 復習課的課堂教學主要應包括哪些環節可以設計哪些有效的學習活動
復習課應是生動活潑的、是一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復習課要達到的目的是進一步鞏固、深化知識,對已學過的內容進行歸類、綜合、轉化、辨別,挖掘知識的內在聯系,把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聚零規整、條分理析起來,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准確,從而提高應用能力。
在復習課中提高課堂復習效率,應注意一下三點:
一、復習內容,要有「新鮮感」
在復習課中,根據知識重難點的不同,設計搶答競賽形式,會使學生熱情高漲、興趣猛增。競賽有激發學習動機、鼓舞鬥志、克服困難的作用。有了激勵,不甘落後,誰也不願「拖後腿」。對於那些平時貪玩的學生,由其他同學共同監督,讓其養成自覺復習習慣;對於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其他同學進行互幫互助,不僅幫助別人解決了難題,幫助者也有成就感,也鞏固了自己的知識,這樣就形成了共同進步、團結向上的局面。激勵競賽使陳舊的內容不再索然無味,變得有「新鮮感」了。
二、復習內容,要有計劃性和針對性
每一節的復習內容不求多,只求落實,一定要有計劃性和針對性。
根據復習的內容和課時制訂出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周詳地寫出復習課教案。注意復習內容的系統化,把已學的知識系統歸類,把知識聚零為整。
復習內容要有的放矢。重點復習學生容易混淆或感到困難的項目,復習課要「抓的攏」也要「放得開」,切忌面面俱到,才能提高課堂復習效率。
三、復習課堂,以學生為主體
心理學家威廉姆·傑士說過這樣一句話:「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在復習課堂上適當地用正面的、中聽的語言贊美學生,以啟迪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就會自覺地鞏固舊的知識,彌補不足;用正面的、中聽的語言激勵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努力使「重復」變為生動、積極的「再現」。
復習課是以學生「操練」為主的課。以學生為主體,多用激勵語言鼓勵學生多動腦筋思考問題、多動手解答問題、多用嘴說出答案(甚至是多種答案),從而使復習課成為提升能力、展示學生自己、發展潛能的課。
總之,復習課上應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提示、肯定和鼓勵學生學習,而不是代替學生學習;用心去研究教法,採用多種途徑和手段,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發展學生能力。
復習課上教師的主導作用如果能發揮到極致,就提高了復習課的效率。
眾所周知,復習課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課堂教學模式,復習課要達到的是復習鞏固並進一步深化所學知識的目的,對已學過內容進行綜合,歸類,轉化和辨別,挖掘知識的內在聯系,把所學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准確,從而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然而,由於歷史的原因,教師教學觀念陳舊,加上應試的沉重壓力,使得英語教學難從擺脫重知識輕能力的狀況;學生主體地位得不到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難以提高。學生對於如何復習好英語比較盲目,而有的教師復習課的教學方法停留在「教師講語法,學生做練習」的舊模式上。正所謂「費時較多,收效較低」。因此,如何提高復習課的效率是擺在廣大英語教師面前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筆者就如何提高復習課的效率談一談自己的一些膚淺認識:
一、加強復習的計劃性。教師先根據要復習的內容和課時制訂出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詳細地寫出復習課教案,並注意復習內容的系統性,把已學的知識系統進行歸類。例如,將所學課文中題材相近或相同的排在一起,原來分成兩課的完整故事合起來。語法內容在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是化整為零,分散在各課,在復習時就應將它們加以整合。
二、注意復習課的針對性。復習的重點應放在學生的難點,弱點上以及常易出錯或失誤的內容方面上,努力做到有的放矢。把一般復習和重點復習結合起來。通過一般復習重復已學的內容,幫助學生記憶。而重點復習則針對學生容易混淆或感到困難的項目進行重點講解並著重進行復習性練習,如在時態方面,一般過去時與現在完成時,一般過去時與過去完成時的區別等等,著重進行比較、講解和練習。
三、課堂上堅持精講多練,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努力使「重復」變為生動積極的「再現」,寓能力培養於整個復習過程之中,切忌教師「壟斷」復習課堂,「滿堂灌」。復習課上應加強學生的操練活動,而後教師再加以回顧總結。
總之,復習課上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於引導、提示、肯定和鼓勵學生,而不是代替學生學習。這樣,學生就可以開動腦筋,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語言實踐能力。那麼,復習課的效率也就得以提高。同時,也切實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復習課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課型,一個階段教學之後,各種考試之前都必須進行復習,比如,單元復習、期中復習、期末復習、會考復習、中考或高考復習等。
一、 復習課的任務與結構
(1)復習課的主要任務 ①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形成網路,使知識系統化、結構化,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②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和熟練各學科大綱規定的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與技巧;③幫助學生揭示解題規律,總結解題方法,進一步提高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復習課的一般結構 ①教師簡要交待本節復習課的主要內容與要求;②師生系統回顧基礎知識、彌補知識缺漏,使之形成網路與結構;③教師選擇典型例題講解或組織學生討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④學生獨立練習,教師有目的地、緊張地巡視輔導;⑤師生共同小結與講評,並歸納、總結解題方法與規律,提高能力;⑥布置課後作業。
復習課通常還有一種結構是:①教師簡要交待本節課復習內容與要求;②學生獨立練習(課前由教師准備好「題組」),教師巡視輔導,搜集信息;③師生共同梳理知識,彌補缺漏,分析解題錯誤原因,提示解題規律與方法,提高能力;④布置課後作業。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在第③步後可再次安排學生練習。
對學習能力較強、基礎較好的班級可採用後一種復習結構。
二、 復習課應遵循的原則
要上好復習課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系統性原則 復習不是炒舊飯,不是把平時學習過的內容重復一遍,而是要把平時所學的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識縱橫聯系,使之系統化、結構化。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各部分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揭示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所以復習時,可採用「以線串珠」的方法,把知識概括成表格式、綱要式、圖示式、口訣式,便於記憶與理解。
(2)基礎性原則 無論哪一種復習都要抓住基礎知識復習與基本技能訓練。基礎知識的復習要弄清這些基礎知識是怎樣提出來的?具體內容是什麼?應怎樣敘述與證明?有何主要應用?應用時應注意什麼?它和其它基礎知識有什麼聯系?等等;基本技能訓練在復習中應引起高度重視,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多練習一些能直接運用基礎知識來解的題目。另外,該記住的一些詞語、數據、圖形、定義、定理、定律、法則、公式以及一些技巧、方法都應要求學生力爭記住,知識缺漏要補上。
(3)重點性原則 復習課內容一般都較多,時間又有限。因此,不能面面俱到,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而是要有重點地復習,做到:①突出重點教材的復習;②突出重點概念、重點例習題、重點解題思想與方法的復習;③突出重點薄弱環節的復習;④突出重點難點的復習。
(4)針對性原則 復習課中方法的選擇、題目的設計、重難點的確定等都要有針對性,要針對大綱的要求,針對教材的重難點,針對考試說明的要求,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針對學科與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復習,不能帶有任何的盲目性與隨意性。
(5)精選性原則 復習課中例題的選擇,習題的配備必須精心考慮,題目必須有一定的基礎性、綜合性、啟發性、代表性與典型性,要選擇一些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題目進行講解或讓學生練習,幫助學生從中找出解題規律與方法。還可選一些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題目開闊學生思路,使學生通過復習有新的收獲、新的體會。
(6)主體性原則 復習課應同樣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體,要千方百計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復習過程,凡是學生看得懂、講得來、做得出的內容與題目,都要讓學生去獨立完成,教師不要都包辦代替,不要滿堂灌。
(7)指導性原則 復習期間學生要復習的內容很多,特別是中考、高考復習,學生手頭幾十本書,還有眾多的復習資料,有的學生如墜煙海,無從下手。所以教師應指導學生復習的方法,要幫助學生制訂復習計劃,明確復習目的,確定復習重點,落實復習措施,選好復習方法。還要指導學生處理好課本與復習資料、課內與課外、做題與分析題目等的關系。特別對學習困難生要加強指導。
(8)及時性原則 就是復習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教師要及時地了解學生的復習情況,及時幫助學生排憂解難,及時地反饋評價和矯正學生復習的情況,使每一位學生通過復習都有所提高,有所進步。
如何上好復習課?
復習課上得好不好,關繫到教學質量能否提高,學生素質能否增強。我們都知道復習課怎麼上,但是還常常存在這樣的現象:「練習→校對→再練習→再校對」的教學方式,這樣的復習,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往往收效甚微,上出來的效果卻總不盡人意。究其原因就在於我們沒有很好地關注以下四方面的有效實施。教師要組織好學生復習,必須依據復習課本身的特點,以及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學生學會學習為目標,以本班學生實際為基礎,培優扶差,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教育教學質量,由此在基礎上進行創新。
一、明確目標,做到心中有數。
教學目標起著導教導學的作用。我們在確定一節復習課的復習目標時,既要考慮目標必須全面、准確、有度,還要考慮出示復習目標的藝術,掌握目標出示的時機。出示復習目標視需要而定,可直接用小黑板掛出,也可以師生認標或學生之間認標。無論哪種方法揭示目標,最終教師都要引導學生用簡潔、明了的數學語言提出。復習課上教師應緊緊圍繞目標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在復習課堂上帶著目標學習。有了方向性,學生才不會迷失方向。
二、知識再現,喚起學生回憶。
復習課的主體是知識的再現,就是學習將已學過的知識不斷提取的過程,教師要通過合理的方法,設置恰當的問題與習題,通過小組討論、交流以喚起學生的回憶。
基礎訓練要針對學生平時學習時多發病而編擬,以求引導學生辯論,消除、模糊的或錯誤的認識,進一步認清知識的本質。但是,我們大部分教師都只圍繞著課本總復習和一些事先編好的提綱進行復習,這樣就缺乏因材施教,不能發揮復習課的實效性。因此,我們有必要根據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性編擬試題進行因材施教。復習課應「下要保底,上不封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基礎訓練中採用小組學習的方法進行,盡最大可能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根據反饋信息,及時引導矯正,力求保持整體學習在這個階段的同步發展。
三、系統疏理,呈現知識聯系。
疏理就是將已學過的知識點按一定的標准分類,實質就是將知識條理化、系統化的思維過程。我們應引導學生把那些內在聯系的知識點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串聯在一起,也就是所謂的知識泛化,做到學一點懂一片,學一片會一面的目標,這些顯然是復習課的一個顯著特徵。這一過程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引導點撥來達到促使學生相對完善知識,逐步趨於系統化。
分層次的練習題的設計應把握知識的連接點,做到一道練習題擊中多個知識點,起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同時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不同層次的習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對號入座」,各取所需,選擇基本的一類進行練習,讓每一位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以此來調動各層次學生的積極性。
四、深化提高,促進學生發展。
教師要引導和幫助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要以知識結構轉化為認知結構,以創造性的綜合訓練為手段。以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為目標。綜合訓練要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在學生間引起辯論、評價,達到能靈活運用知識。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等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化以學生自主發展為本的思想為教學行為。復習課堂應關注評價練習,因為評價練習是一堂復習課效果的檢查,也是對教學目標的驗收,它包括練習中的基礎知識的准確性與正確的理解,也包括對基礎知識的應用,通過學生自己的評價和教師評價來激勵學生學習的熱情,為學生提供一個得以發揮的自由空間。 •
一、 巧用導學提綱,引導學生自主復習
復習課不好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新授課的新鮮感,不宜引起學生興趣。你如果給學生講解,學生自以為會而沒興趣,但是抽查時又大多忘記而答不上來;讓學生自己復習,又不知從何下手,復習哪些內容也不清楚。這時導學提綱就應時而生,將上述問題輕松解決。
導學提綱是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工具,通過導學提綱將要復習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當然,它不是問題的簡單羅列,要重在一個「導」字上做文章。一是導學提綱提出的問題要呈現一定的梯度,引導學生由易到難逐步深入,輕松學習。例如在復習《種子的結構》時,如果開始就問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麼,很多學生回答起來都有困難,而如果先讓其弄清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結構再問二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問題就容易多了。二是提出的問題不能過大,讓學生無從下手。例如在復習《種子的結構》時,我曾問過這樣的問題:種子植物比蕨類植物和苔蘚植物更適應陸地環境的原因?這個問題涉及的方面很多,而學生只學過有關種子比孢子更適應陸地環境這一方面,因此學生很難回答這一問題。三是問題的呈現還要有一定順序。在復習《種子的結構》時,我曾這樣設計過:①說出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結構;②說出種皮、胚的作用;③說出子葉和胚乳在種子萌發過程中的作用;④說出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些問題的提出從,本身在次序上就有點問題:①④屬於結構,而②③屬於功能范疇。准確順序應是①④②③
由於是復習課,學生對知識有一定基礎,因此運用導學提綱的第一步是讓學生自主復習,在自主復習過程中把自己能弄明白的問題記憶准確,把不明白的問題用筆做上記號,有什麼疑問就記下來,准備在小組內討論解決。小組討論時在組長的主持下學生將自己的問題提出,大家一起討論解決。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參入其中,及時了解情況,採取相應措施。如果小組內仍有疑問,可在班級內進行交流;教師根據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顛簸、提示。
二、 多種形式檢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復習課學生興趣本來就不大,如果教師只布置任務而不檢查,會使許多學生缺乏積極性。因此,檢查反饋在復習課上顯得就尤為重要,它不僅能督促學生積極復習,而且還可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掌握情況及存在問題,便於教師及時採取相應的針對措施。
檢查反饋要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檢查面要廣,我們多採用小組內抽背和小測。小組抽背也可以是小組長抽查組員,也可以是組內結對抽背(如六個人的小組,1號與6號學生結對,2號與5號結對,3、4號結對)。不管是哪中形式的檢查,都要設置評價制度,如:組內答對了獎幾分,答錯扣幾分,以增加學生的積極性。小測檢查面最廣,可以是當堂學生批改,這樣反饋及時;也可教師批改,這樣有利教師全面了解情況,缺點是反饋不及時。教師可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方法。
檢查反饋還要注意的問題是不管你採取了哪種檢查措施,每堂課都要有教師抽查。教師抽查可直接對小組進行考評,以增加學生的團隊意識和競爭意識。教師抽查的內容一定要是本節的重難點,要突出知識的應用和理解,以了解學生是否真正掌握。
三、 精設習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經常聽到有同學說:我把知識都背上來了,但就是不會做題。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每節課都要出一定的反饋試題,以此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課堂時間有限,學生又要自主復習還得進行反饋檢查,剩下做習題的時間就有限了,這就對習題的設置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第一題量不能過大,因為時間有限。第二要多聯系實際,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三題量雖少要盡可能多地影射知識點。
6. 教學環節包括哪幾部分
一、備課
備課是上課前的准備工作,是教好課的前提。此句本身會考察單選題。備課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鑽研教材、了解學生和設計教法。這三方面可以簡單記為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
二、上課
(1)根據教學任務可為:傳授知識課(新授課)、鞏固知識課(鞏固課)、培養技能技巧課(技能課)和檢查知識課(檢查課)。其中最重要的是傳授知識課。
(2)根據一節課所完成的任務的數量可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
(3)根據使用的主要教學方法可分為:講授課、演示課(演示實驗或放映幻燈、錄像) 、練習課、實驗課、復習課。
三、課外作業的布置與批改
及時批改作業以便及時了解學生知識掌握和技能發展的情況,作為改進教學的依據。
四、課外輔導
課外輔導是在課堂教學規定時間以外,教師對學生的輔導。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使他們能夠獨自計劃學習和自我監督學習,並養成良好的習慣。
(6)教學環節設計擴展閱讀
任務:
1、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訓練學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
2、培養學生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共產主義的道德品質。
3、使學生身體正常發育,健康成長。
4、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知識和能力。
5、使學生掌握現代工農業生產的基本知識,學會使用基本生產工具的技能。
教學要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上述任務,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是必須遵循教學規律,處理好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相結合的關系,傳授知識和提高思想覺悟的關系,傳授知識和發展智力的關系,以及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調動學生積極性、自覺性的關系。
7. 如何設計教學環節的銜接
可以說,在一堂課里,如果沒有周密的各個環節的自然銜接,總感覺這一節課是"一盤粗糙的快版餐",總讓人感覺缺少權"味道和色彩"。一、導入要承上啟下,前後呼應在最早的"五步教學法"中,復習一環節是必須的一個重要環節。隨著新課程的出現,似乎這個重要環節被教師"抹殺"。教師只做簡單導入或無關的調侃,直接就到了下一個環節即新課講授上,這讓學生有點不自然和不適應。 更多還原
8. 如何設計課堂教學中的各環節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依據課標中指出的任務型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因此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在上課鈴響後,我面帶微笑走入課堂,並且熱情地向學生們打招說:Hello.或I am Mr Hao,your English teacher."hello,hi"這兩個句子孩子們早已從電視,電影上接觸過,再加上我的表情和動作學生們馬上領悟到這是我在向他們問好並在作自我介紹,這時與靠近我的學生握手,向遠處的學生揮手.表揚那些用英語向我打招呼的學生隨即教如何稱呼教師的單詞,待學生操練後,可要求學生互致問候,對剛接觸英語的一年級學生而言,通過和老師握握手,打聲招呼,使他們緊張的心情得到放鬆,他們會覺得原來英語課是那麼美好,那麼輕松.
2,教師在黑板上寫出English.
3,教師告訴學生英語是世界上最廣泛的語言,許多國家都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問一問學生都有哪些國家說英語(如: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
4,教師問學生為什麼學英語.並告訴學生,學好英語就可以和更多的人交流,結識更多的朋友,學到更多的知識.
(二)整體呈現,重點掌握,創設懸念
師:同學們,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四位新朋友,這四位新朋友將一直陪伴我們,和我們共同來學習,你們想知道他們都是誰嗎?
觀看課件(多媒體展示)這一遍要求學生帶著以上問題看,聽,思考.第二遍模仿,跟讀.在此階段我運用了視聽法,挖掘學生的視覺空間智能.讓他們通過看,聽就能大致理解所學語言的含義.
師帶著頭飾(Daming Amy ling ling Sam)主動與學生打招呼,介紹自己,鼓勵學生回應自己.
教師告訴學生四個新朋友要和大家玩一個捉迷藏的游戲,藏起來之前他們來向大家說再見.然後學生通過聽錄音,並進行模仿
教師布置任務,讓學生練習本課會話.這里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方法,同學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巡視,引導,幫助並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來.
第二,學中做(即鞏固操練)
大綱中指出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是英語學習成功的關鍵,注意不斷地激發並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導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成穩定的學習動機.因此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三個活動.
1,對話表演
學生四人一組練習對話並進行表演,展示他們的模仿效果,這一環節鞏固新知,練習所學語言.針對基礎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任務目標,使學生在這一活動中認識自己學習的優勢與不足,培養合作精神,體驗成功和快樂.
2,製作名片
這一活動的目的是學習與鞏固有關自我介紹的表達方法,培養學生口語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通過這么一次活動,學生不僅掌握了所學的知識點,更發揮了他們的潛能,在這么有創意的活動中,不僅運用了語言,學以致用,而且促進了英語與美術學科之間的滲透和交融.
3,游戲鞏固
《國家英語課程標准》中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以學生能做某事Learning by doing的描述方式.設定目標要求,來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根據小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徵,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任務設計首先要以能引起小學生的興趣為先,激勵和培養孩子們學習英語的興趣.由此可見,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而游戲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它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習變成樂事,使孩子們在游戲中學習知識,鍛煉能力,培養興趣.使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交流與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
活動1:做一做,猜一猜.讓一名學生在教室前面用肢體語言來表達今天所學內容,其他的學生來猜出動作所表現的語言.這項活動挖掘了孩子身體運能智能,同時又體現了老師的TPR教學法.
活動2:選出一名學生背對大家,這時教師指定一名學生說"Hi"或"Hello"前面的學生從聲音辨別(如辨別是Tom)要說:Hi,Tom.Hello,Tom. 如猜對後面的學生這時要說Yes.I am... 如果沒猜對要說 No,I am...
活動3:擊鼓傳花.首先,將全班學生分成兩組.教師可有節奏地敲擊小鼓,兩組學生分別傳花.當老師的鼓聲停住時,拿到花的同學就站起來說:"Hello/Hi,I am..."如果學生已有英文名字,即可在此處進行練習,如沒有,可先用中文名字代替.(這個游戲也可以用放音樂來代替擊鼓,學生可待音樂停止時,起立做自我介紹.)
以上幾種活動進一步鞏固了自我介紹這一學習目標.
第三,做中得(即實踐活動)課外延伸
新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要求在設計"任務型"的教學活動時,活動不僅限於課堂教學,而且要延伸到課外,讓學生自己努力去創設一個學習英語環境,更好的學習英語.所以我要求學生在學習後主動用英語向班裡不認識的小朋友介紹自己.回到家裡和父母,朋友用英語問候,告別.
實踐證明:玩中學,學中做,做中得,這三個環節的使用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孩子們在玩中掌握語言,運用語言."親其師,信其道",課上我始終運用smile教學法(此教法的使用使孩子們緊張的情緒得到鬆弛,使他們隨時感到老師的親切,和藹,願意主動地去親近老師.)和TPR教學法(此教法的使用能幫助組織教學,達到增進師生感情,激活學生學習情緒,突出教學重點,提高教學效果等作用.)用自己的微笑,手勢贏得學生,使學生在快樂,有趣的課堂氛圍中收獲知識!我相信只要我堅持不懈地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不斷總結和實踐,一定會達到我們所追求的使學生愛學英語,會學英語,善學英語的境界!
9. 課堂教學設計包括哪些環節
什麼是教學設計?包括哪些主要環節?
教學設計是主要依據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對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
、
教學媒體
、
教學策略
、教學評價等教學
要素
和教學環節進行分析、計劃並做出具體安排的過程。其主要環節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環境分析、確定學習目標、設計教學策略、選擇教學媒體或資源和學習效果評價。
教學設計是主要依據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進行分析、計劃並做出具體安排的過程。
主要環節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環境分析、確定學習目標、設計教學策略、選擇教學媒體或資源和學習效果評價。
教學設計方案,內容包括學習內容
特徵
分析、學習者特徵分析、任務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思路或意圖、
教學過程
、課堂小結(含板書設計)、自主性教學評價(教學反思)、教學資源鏈接等。
1、評估
需求
確定教學目的:測量學習差距、確定完成
教學
後能夠做什麼?
2、教學內容分析:學習者學習之前的知識技能分析?
3、學習者分析:學習者個性特徵和學習環境分析?
4、編寫教學目標:具體陳述學習後能夠做什麼?
5、開發評價方案:你准備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
6、開發和選擇教學材料:你設計各種教學資源和材料為教學做准備?
7、實施與評價:實施你的設計並進行多方面的評價?
8、修改:整理反饋資料和數據,進行修改教學設計
9、總結性評價:對學習者使用效果進行最終評價
教學設計的本質是建立在理論
基礎
之上的一門應用性的教學技術,最早起源於美國。美國
教育家
杜威
最先提出應發展一門連接學習理論和教育實踐的「橋梁科學」,橋梁科學即為教學設計的原意。80年代初,由鄔美娜、
劉茂森
等人
引入我國
教育技術
領域
,但那時的教學設計只是原封不動的將教學設計從國外「拿來」,介紹給大家的觀點和
理論
也是零星的、支離破碎的,根本談不上
體系
,實踐幾乎沒有。經過這些專家20年的努力,現在教學設計在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個別成功的實踐應用。
但是縱觀我國教學設計的理論,我們看到的多數還是國外教學設計的印跡,由此導致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我國的
教學實踐
不適應,表現為:理論反映的是西方教育觀念、學習理論、
教學模式
發展的軌跡和
成果
,提倡學生
創造性
和
科學精神
的培養,實踐是我國千百年形成的「儒家」教育觀念、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實踐,以
應試教育
為主,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樣必然造成教學設計在我國形成了所謂「兩張皮」的尷尬局面。在教學設計理論的普及過程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教學設計的理論比較抽象、宏觀,缺乏可操作性的實際環節。既使教學專家都很難把握其實質,更別說新手了。我們可以看教學設計的一般
模型
,其中前期分析、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三個過程都只是宏觀的描述,根本未提供容易掌握的
研究方法
和操作工具,
教師
只能根據已有的教學經驗來揣摩模型所提供的教學設計過程,這樣,優秀的教學設計就成為個別
教員
的
專利
,遠遠沒有發揮教學設計的教學應用性,實現
規模效益
。認為教學目標是高於一切的,它既是教學過程的
出發點
,又是教學過程的歸宿。通過教學目標分析可以確定所需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學評價檢查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教學過程的一切圍繞教學目標的實現。
探究型學習的基本過程。
雖然因為探究的程度不同,探究
學習活動
有多種不同的表現方式,但是總的來說,探究的過程是一個
解決問題
的過程,包含了一些基本的活動要素。
確定問題
探究過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確定問題,分析問題的屬性,根據問題的屬性,進而可以確定採用哪一種程度的探究活動,有沒有必要展開深入的研究,是進行完全的探究還是不完全的探究,還是以調查及資料的收集、整理和評價為主。在解決問題之前,不僅要將問題界定清楚,還需要確定問題
所處
的
情境
,也就是描述清楚
問題空間
。
形成探究思路
確定問題以後,需要在
經驗
的基礎上,形成解決問題的研究思路。
有些時候
,可以考慮與學生一起討論決定問題,這樣,問題對學生來說更是「自己的」,也更能夠將學生自己的
知識經驗
調動起來,分析問題,
收集信息
材料,形成解決的思路和策略。另外,問題的屬性不同,所採取的解決策略也有很大差別,不同的解決策略需要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動。
實施探究
開展探究是整個活動的
核心
過程,探究的過程是學生根據所確定的探究思路,進行調查、
實驗
、
資料收集
、訪問、考察等各種探究活動,最終將問題予以解決,並得出探究結果的過程。所開展的活動
類型
可以是豐富多樣的,在進行學習活動設計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問題的
性質
來探究的程度選擇相適應的活動類型。
結果展示/交流
經過一系列探究活動以後,將形成不同
形式
的探究結果,可以是
實驗報告
、訪談結果、調查報告、作品等。探究結果的展示和交流,實際上也是探究過程的一種活動方式,可以將其看作是探究過程的結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