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六年級下冊跨越百年的美麗 教案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
生:我覺得居里夫人的美麗表現在她的堅定、剛毅、頑強,有遠大、執著的追求。
師:課文哪個部分讓你的這種感受最深?
生:我覺得第三自然段寫發現和提煉鐳的過程讓我感受最深。
生:我也覺得第三自然段寫居里夫人提煉鐳的過程最能體現她的堅定、剛毅和頑強的精神。
師:好,就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找出最能體現居里夫人堅定、剛毅、執著的追求的句子畫下來,讀一讀,並說說自己的感受。
(生讀書。)
師:下面請同學們結合課文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吧。
生:我讀到這一句,「就像是在海灘上撿到一個貝殼,別人也許僅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卻要研究一下這貝殼是怎樣生、怎樣長,怎樣沖到海灘上來的。別人摸瓜她尋藤,別人摘葉她問根。」我就想,放射性的發現,居里夫人並不是第一人,但是,別人為什麼沒有研究下去呢?我覺得居里夫人善於發現問題的精神特別讓我佩服。
師:還有誰來談談?
生:我覺得寫居里夫婦提煉鐳的過程讓我感受最深。「為了提煉純凈的鐳,居里夫婦搞到一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他們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鍋,一鍋一鍋地進行冶煉,然後再送到化驗室溶解、沉澱、分析。化驗室只是個廢棄的破棚子,瑪麗終日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里的礦渣。她衣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鹼的點點燒痕。」從這段話里可以知道居里夫人從事科學研究的條件是非常艱苦的,他們提煉鐳的工具只是「一口大鍋」,化驗室只是「一個廢棄的破棚子」。在這樣的條件下從事研究工作沒有遠大的目標和堅定的信念是不可能做到的。
生:工作條件的艱苦還可以從這句話看出來,「她衣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鹼的點點燒痕」。這說明工作不但辛苦,而且還常常有被燒傷的危險。
生:我來補充一點,從這段話里還知道,當時不僅工作條件非常艱苦,而且實驗能不能成功還很難說。
師: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
生:這里有句話,「為了提煉純凈的鐳,居里夫婦搞到一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可能」的意思就是也許能從這成噸的工業廢渣中提煉出鐳,也許還提煉不出。
師:你能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課文,很好!從「可能」這個詞語中我們還能體會到什麼?
生:居里夫人的工作有可能成功,但也有可能他們的心血全都白費了。從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學研究的艱辛。
生:我感受到的是居里夫人對科學研究的執著追求和不懈努力,她知道研究有可能失敗,但她決不放棄。我想他們即使失敗,也會繼續努力,一直到實驗成功的。
師:說得真好,讓我們把這段話再讀一遍,把我們的這些感受讀出來吧。
(生齊讀。)
師:請同學們接著談。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這一句,「經過三年又九個月,他們終於從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克鐳。」從這句話中的幾個數字我體會到雖然工作環境這樣艱苦,可居里夫人仍然堅持不懈,用了近四年的時間,才從成噸的廢渣中提煉出0.1克鐳,這實在是太不容易了,她對科學事業的堅定信念和執著的追求太令人佩服了!我認為這種精神是美麗的。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0.1克鐳大概是多少嗎?它比我們的圓珠筆筆尖還要小。要從成噸的廢渣中提煉出那麼小小的0.1克鐳,這是多麼艱難呀!那麼我們在讀這句話時應該怎麼讀呢?
生:我覺得在讀三個數字時應該讀出漫長而艱辛的感覺。
生:我覺得「終於」這個詞要讀出一種成功的喜悅。
師:那你們倆能一起讀一讀這句話嗎?
(生讀。)
生:老師,我有個問題不太明白:作者在敘述居里夫人提煉鐳的艱辛的時候,為什麼要寫她和皮埃爾的對話呢?
師:問題提得很好。我們請兩位同學分角色讀讀他們的對話,其他同學邊聽邊想,從他們的對話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生分角色讀。)
師:從他倆的對話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生:我體會到居里夫婦千辛萬苦地尋找新元素,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為了讓科學為人類造福,這就說明他們的追求目標是遠大的。
生:我覺得這里還體現出居里夫婦的一種樂觀精神。
師:是呀,如此艱苦的條件,如此艱難的實驗,可是他們想要得到的是希望有美麗顏色的鐳。他們得到了嗎?讀——
(生齊讀:「它真的有極美麗的顏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發出略帶藍色的熒光。」)
師:從第3自然段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了居里夫人為了發現和提煉鐳所付出的艱辛。我們深深地為居里夫人那種對科學事業堅定的信念和執著的追求精神所感動,這種信念和精神無疑是美麗的。正如書上所說的,「這點美麗的淡藍色的熒光,融入了一個女子美麗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居里夫人的美麗還表現在哪些方面呢?讓我們再讀讀課文其他幾個自然段。
(生讀。)
師:誰來說說?
生:我認為居里夫人的「美麗」還表現在她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師:你是從哪裡感受到的呢?
生:課文第四自然段寫到,「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時,鐳射線也在無聲地侵蝕著她的肌體。她美麗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隱退,逐漸變得眼花耳鳴,渾身乏力。」
師:既然課文說「她美麗健康的容顏在悄悄地隱退」,你們為什麼還覺得這是居里夫人的美麗所在呢?
生:我覺得雖然居里夫人美麗健康的容顏在悄悄地隱退,但是居里夫人用自己的美麗和健康換來了科學實驗的巨大成功,換來了對人類的巨大貢獻。
生:我也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精神打動。我覺得這是平常人難以做到的,正是這種犧牲精神使得居里夫人取得了別人無法得到的成功。這種美麗比外表的美麗更持久,更能經受時間的考驗。
師:說得好!她把外在的美麗變成了什麼呢?一起來讀讀課文中的句子。
(生讀。)
師:還有體現她獻身精神的地方嗎?
生:從第5自然段的這一句也能感受到居里夫人的獻身精神。「直到她身後40年,她用過的筆記本里,還有射線在不停地釋放。」讀到這里,我就在想,做實驗的時候,射線該是多麼強烈呀!她知道射線對健康有害,可她還是堅持工作,我覺得居里夫人真正做到了為科學獻身。
師:還有誰能從其他角度談談居里夫人的「美麗」表現在哪裡呢?
生:我覺得居里夫人的「美麗」還表現在她的淡泊名利。
師:課文中的哪些句子能夠體現她的這種美麗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邊讀邊思考這個問題。
(生默讀5、6自然段。)
師:誰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生:我們知道居里夫人的每一項榮譽都是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換來的。她卻視名利如糞土,一心只想著科學研究,埋頭工作到67歲離開人世。這種在名譽面前的淡泊就是一種美麗。
生:我從課文最後愛因斯坦對居里夫人的評價中也可以知道她的淡泊名利,「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瑪麗·居里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師:是的,對居里夫人來說,人活著不是為了追求名利,而是為了對人類有所貢獻!所以作者說,「瑪麗·居里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發現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讓我們懷著對居里夫人的敬意把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讀一遍。
(生齊讀第5、6自然段。)
4、回歸整體,升華美麗
師:同學們,學習了課文,你們對「跨越百年的美麗」有了什麼新的理解嗎?
生:我認為課題中的「美麗」主要表現在她對科學執著的追求,為科學獻身的精神以及對名利的淡泊這三個方面。這種「美麗」是長久的,所以說是跨越百年的美麗。
生:我覺得居里夫人的「美麗」還在於她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這種「美麗」已經成為人類共同擁有的精神財富,流傳至今,而且還會繼續流傳下去。
師:外在的美是短暫的、易逝的,只有內存的美才會是永恆的、不變的。居里夫人的「美麗」不僅表現在她美麗的容顏,更重要的表現在她那堅定的信念與執著的追求,為科學獻身的崇高精神,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上。所以,她的美麗才會牢牢銘記在人們心中,才會跨越百年,甚至是永遠。
⑵ 語文四年級下冊61第六單元自我評估
這是人教版的~~~六年級下冊《回顧·拓展五》『交流平台』教學建議 寧夏銀川市興慶區教研室 仇千記 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是「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綜合性學習單元不安排《回顧·拓展》內容。於是,六年級下冊的《回顧·拓展五》將成為整個小學階段最後一個《回顧·拓展》,伴隨著它的學習,學生們的小學學習生活即將落下帷幕。教材編寫者抓住時機,為《回顧·拓展五》的「交流平台」有針對性地設計了兩個話題:一是讓學生結合本組課文以及課外的學習,談談對科學精神的認識,這是本組課文主題的小結與延伸。二是讓學生交流整個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收獲,或知識能力,或方法習慣,也可以傾訴語文學習中的酸甜苦辣,還可以對自己的六年語文學習情況進行自評與反思……話題二是一個特定內容,其意圖是藉此「交流平台」讓每個學生自選角度對自己小學六年的語文學習進行一次梳理和總結,為今後的語文學習做好准備。一「科學精神」對小學生而言,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就是成年人,如果沒有具體的人物、事件做依託,也很難說出幾條具體的「科學精神」來。因此,教學第一步,教師最好藉助本組課文或以前學過的科學家故事——這些學生人人皆知的具體內容例釋「科學精神」的豐富內涵。如:——居里夫人在日復一日的煙熏火燎中從一噸多工業廢渣中提取0.1克鐳,以此證明了放射性元素鐳的存在並把它分離出來(本組課文《跨越百年的美麗》)。這是一種剛毅、頑強、執著、熱忱的科學精神。——炎黃子孫幾千年的飛天夢,歷經幾代人不懈努力,終於在公元2003年10月15日變成了美麗的現實(本組課文《千年夢圓在今朝》)。這是一種和衷共濟、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懷特森先生用一種特別的方式,讓學生明白一種科學精神: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本組課文《我最好的老師》)。——李四光幼年時對村頭的大石頭的來源產生了疑問,數年後由此發現了長江流域的第四紀冰川活動遺跡(三年級課文《奇怪的大石頭》)。這是一種「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的科學精神。——愛迪生聚光救母親(二年級課文《愛迪生救媽媽》)。這是一種善於動腦、急中生智的科學精神。——伽利略年輕時對人人信奉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所謂真理產生了懷疑,經過反復試驗求證後,在人們的辱罵與猜疑中走上了比薩斜塔……(四年級課文《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是一種敢於質疑,不迷信權威,執著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當學生對科學精神有了一定的理解與體悟之後,布置他們課前從下面兩項活動中任選其一,做好交流前的准備工作:一是回顧自己已經閱讀或聽說過的有關科學家、發明家進行科學研究和發明創造的故事,試著用幾個詞或一兩句話概括其科學精神。二是通過查閱資料、請教別人或上網搜尋等方式先搜集一兩位科學家、發明家的故事,再用幾個詞或一兩句話概括其科學精神。這樣的故事很多,如,魯班造鋸,萊特兄弟製造飛機,富蘭克林捕捉雷電等。課堂交流時,可以採用「科學精神大家談」小型座談會的形式,先讓學生在四個小組內交流,以保證每個學生在充分准備之後有一個「口頭發表」的機會。同時,依靠小組的集體力量幫扶個別對科學精神概括有困難或總結不準確的同學。然後各組推選一位組員——其標準是「所講故事內容鮮為人知,科學精神認識准確」 ——向全班同學交流。二「小學語文學習收獲」的交流話題十分寬泛,學生很容易在交流時出現人雲亦雲、泛泛而談的現象,如交流「學到了哪些語文知識」時,會說些「我學會了很多生字,積累了很多好詞佳句,背會了很多古詩美文」等只見森林、不見樹木,只有骨架、沒有血肉的大話、套話。為避免這種「浮萍式交流」出現,建議教師課前對交流內容做一個細化和提示,布置學生從下面幾項具體的列舉中,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一至兩項內容進行認真准備。1.小學六年,從十二冊《語文》課本中,我們至少學會了大約多少個生字,如果從12個「生字表」中任意抽寫20個生字,你有幾分把握能夠全部默寫正確。2.小學六年,僅從一至四年級的《語文園地》和五六年級的《回顧·拓展》中你讀背了哪些成語、格言、警句和古詩文名句。3.小學十二冊語文課本中我們學到了哪些古詩,你能背誦其中多少首,不妨做個詳細統計(如下表)。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中古詩詞統計表4.小學階段,你具備了哪些學習能力?如,獨立識字能力,朗讀能力,復述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習作能力等,最好舉例說明。5.在小學語文學習中,你有哪些好的學習方法?如,課前預習,剪貼積累,查閱資料,同伴互助,等等,也不妨舉一例說明。6.六年中,你養成了哪些好的學習習慣,如,早讀的習慣,堅持寫日記的習慣,及時更正錯題的習慣等。7.小學六年中,哪堂課你印象最深,哪篇習作自認為寫得最好,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最高獎勵是什麼。8.語文學習中的快樂與煩惱,辛苦與甘甜。9.整個小學階段語文學習的自我評價,以及今後語文學習的打算。…………建議學生課下經過充分准
⑶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交流平台
食物本身有它的酸甜苦辣,語文學習同樣也有它的酸甜苦辣。回顧這些年的學習生涯,讓我從中感悟到很多。
翻開語文學習的篇章,我首先看到了小時候的我。小學,上語文課像吃檸檬一樣酸酸的,坐在課堂上,看著老師用粉筆在黑板上畫著那些復雜的字,我甚至會問自己為什麼我是中國人啊!那時短短40分鍾的語文課對我來說卻是漫長的煎熬。我討厭一成不變的坐姿、 厭倦了那死板的上課模式,就這樣我熬過了六年。
到了中學,語文課已不是單純的文字課,它重在培養我們的興趣,老師也改變了那枯燥乏味的上課模式,課上師生間有了更多的互動,學習的篇目也有了更廣的選擇。我不用在抄寫和默寫生字之間痛苦的徘徊,也終於擺脫了這些束縛,可以有選擇的去閱讀,漸漸的我嘗到了閱讀的樂趣,語文課也從一門工具課轉變成一門興趣課,成為了我的朋友。
再後來,我進入了中專,因為要考大學,語文因此又變成了我的一門必修課。為了考出理想的成績,我不厭其繁的重復閱讀著同一篇課文,整日與那些注釋打交道,要背誦拗口的文言文,每天還有一堆的復習資料等著我去完成,那時的語文課就像我的敵人,我必須不斷努力來獲取最終的勝利。回想那段痛苦的日子,彷彿就是昨天的事。
終於我進入大學,身邊的一切對我來說是如此的陌生、新鮮、富有挑戰。與此同時,我的語文學習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剛開始我對大學那種脫離書本的教學方式很不習慣,老師也不是每篇課文都進行全面的講解,大部分需要我們的自學,上語文課就像聽故事一樣,是一種與眾不同的形式,少了一份拘束,多了一份自由;減了少許沉悶,增了少許樂趣;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我相信我對語文的興趣會更濃厚。
如果說人生是豐富多彩的,那麼學習也應如此。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都有不同的感悟,大學不是我語文學習的終點,也許在以後的學習中,我會感受到更深刻的體會。
⑷ 通過六年的學習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是「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綜合性學習單元不安排《回顧·拓展》內容。於是,六年級下冊的《回顧·拓展五》將成為整個小學階段最後一個《回顧·拓展》,伴隨著它的學習,學生們的小學學習生活即將落下帷幕。
教材編寫者抓住時機,為《回顧·拓展五》的「交流平台」有針對性地設計了兩個話題:一是讓學生結合本組課文以及課外的學習,談談對科學精神的認識,這是本組課文主題的小結與延伸。二是讓學生交流整個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收獲,或知識能力,或方法習慣,也可以傾訴語文學習中的酸甜苦辣,還可以對自己的六年語文學習情況進行自評與反思……話題二是一個特定內容,其意圖是藉此「交流平台」讓每個學生自選角度對自己小學六年的語文學習進行一次梳理和總結,為今後的語文學習做好准備。
一
「科學精神」對小學生而言,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就是成年人,如果沒有具體的人物、事件做依託,也很難說出幾條具體的「科學精神」來。因此,教學第一步,教師最好藉助本組課文或以前學過的科學家故事——這些學生人人皆知的具體內容例釋「科學精神」的豐富內涵。如:
——居里夫人在日復一日的煙熏火燎中從一噸多工業廢渣中提取0.1克鐳,以此證明了放射性元素鐳的存在並把它分離出來(本組課文《跨越百年的美麗》)。這是一種剛毅、頑強、執著、熱忱的科學精神。
——炎黃子孫幾千年的飛天夢,歷經幾代人不懈努力,終於在公元2003年10月15日變成了美麗的現實(本組課文《千年夢圓在今朝》)。這是一種和衷共濟、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
——懷特森先生用一種特別的方式,讓學生明白一種科學精神: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本組課文《我最好的老師》)。
——李四光幼年時對村頭的大石頭的來源產生了疑問,數年後由此發現了長江流域的第四紀冰川活動遺跡(三年級課文《奇怪的大石頭》)。這是一種「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的科學精神。
——愛迪生聚光救母親(二年級課文《愛迪生救媽媽》)。這是一種善於動腦、急中生智的科學精神。
——伽利略年輕時對人人信奉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所謂真理產生了懷疑,經過反復試驗求證後,在人們的辱罵與猜疑中走上了比薩斜塔……(四年級課文《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是一種敢於質疑,不迷信權威,執著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
當學生對科學精神有了一定的理解與體悟之後,布置他們課前從下面兩項活動中任選其一,做好交流前的准備工作:一是回顧自己已經閱讀或聽說過的有關科學家、發明家進行科學研究和發明創造的故事,試著用幾個詞或一兩句話概括其科學精神。二是通過查閱資料、請教別人或上網搜尋等方式先搜集一兩位科學家、發明家的故事,再用幾個詞或一兩句話概括其科學精神。
這樣的故事很多,如,魯班造鋸,萊特兄弟製造飛機,富蘭克林捕捉雷電等。
課堂交流時,可以採用「科學精神大家談」小型座談會的形式,先讓學生在四個小組內交流,以保證每個學生在充分准備之後有一個「口頭發表」的機會。同時,依靠小組的集體力量幫扶個別對科學精神概括有困難或總結不準確的同學。然後各組推選一位組員——其標準是「所講故事內容鮮為人知,科學精神認識准確」 ——向全班同學交流。
二
「小學語文學習收獲」的交流話題十分寬泛,學生很容易在交流時出現人雲亦雲、泛泛而談的現象,如交流「學到了哪些語文知識」時,會說些「我學會了很多生字,積累了很多好詞佳句,背會了很多古詩美文」等只見森林、不見樹木,只有骨架、沒有血肉的大話、套話。為避免這種「浮萍式交流」出現,建議教師課前對交流內容做一個細化和提示,布置學生從下面幾項具體的列舉中,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一至兩項內容進行認真准備。
1.小學六年,從十二冊《語文》課本中,我們至少學會了大約多少個生字,如果從12個「生字表」中任意抽寫20個生字,你有幾分把握能夠全部默寫正確。
2.小學六年,僅從一至四年級的《語文園地》和五六年級的《回顧·拓展》中你讀背了哪些成語、格言、警句和古詩文名句。
3.小學十二冊語文課本中我們學到了哪些古詩,你能背誦其中多少首,不妨做個詳細統計(如下表)。
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中古詩詞統計表
4.小學階段,你具備了哪些學習能力?如,獨立識字能力,朗讀能力,復述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習作能力等,最好舉例說明。
5.在小學語文學習中,你有哪些好的學習方法?如,課前預習,剪貼積累,查閱資料,同伴互助,等等,也不妨舉一例說明。
6.六年中,你養成了哪些好的學習習慣,如,早讀的習慣,堅持寫日記的習慣,及時更正錯題的習慣等。
7.小學六年中,哪堂課你印象最深,哪篇習作自認為寫得最好,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最高獎勵是什麼。
8.語文學習中的快樂與煩惱,辛苦與甘甜。
9.整個小學階段語文學習的自我評價,以及今後語文學習的打算。
…………
建議學生課下經過充分准備後,先在家裡和父母或其他親人進行交流,算是畢業前向家人的一次語文學習口頭匯報,同時也是課堂交流前的練習和「演習」。
課堂交流時,依然先在四人小組內進行,保證每個同學都有一次向他人展示和交流的機會。然後每個話題推薦一兩位同學向全班交流匯報。
⑸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中高年級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重視單元導讀,培養單元整合意識
解讀教材發現,每個單元都是圍繞一個專題把各項教材內容組合成一個整體的。每組教材的「導語」,通過簡單的幾句話,點出本組的專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簡短的導語點明了本組的主題--童年。後面的課文、語文園地等都圍繞這一專題來安排。這樣的編排體系,體現了《課程標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瑣,加強整合的思想。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首先關注導讀的導向,並根據導讀進行有意識、有針對性、有重點地進行訓練,而且在教學中讓學生養成閱讀導讀的習慣,在每單元學習前花上三、五分鍾讀、議導讀,明確學習目標,培養單元整合意識。
二、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學習之母。正如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毫無興趣,只是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願望」。小學語文閱讀,是學生個體的自主閱讀。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本,營造民主和諧的閱讀氛圍。教師應面帶笑容,和藹親切,愉快的和學生進行交流、探討,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學生,讓學生想讀、樂讀、真讀。如在教學李白詩歌《望廬山瀑布》之時,先放輕音樂,然後用幻燈或信息技術展示廬山瀑布的奇麗、雄偉、壯觀之景,師生在聲、像情之中進入詩的意境,心隨情動,情動與辭發。同時,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其啟蒙而引其趣」,引導學生閱讀興趣的堅持,讓學生保持一種新鮮感,興趣持久。
三、鼓勵探究,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
古人雲:「學貴多疑,小疑小進,大疑則大進。」現代心理學家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思維總是以發現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告終的。在新課程教學中,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大膽去探究,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主動去思考,咀嚼文本、品味文本,讀懂文本,讀活文意。
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我一般遵循如下的「三步曲」:先學會提出一般性問題,然後逐步過渡到會對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問題」,進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問題。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實際應用和創新能力。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十九課《最大的書》時,教師板書課題後問學生:「看了這個題目後你想知道些什麼?」學生就題目提出了一些一般性的問題,如「最大的書是什麼樣子?」「為什麼稱為最大的書?」「最大的書在什麼地方?」……這些問題的提出為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教師再指導學生合作學習並稍加點撥,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成於思、思源於疑」。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躍的表現,也是學生創新思維的活動的具體特徵。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大膽放權:一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大膽思考,大膽提問;二是創設民主、寬松的閱讀環境,拓展學生的閱讀時空;三是精心設計「問題」,教會學生質疑,深於文本探究。如教《山行》這首詩時,任讓學生閱讀,品味詩中作者的心情以及讓學生自己在回家路上時有什麼感受,談體會。
四、教會學法,提高學生閱讀思維能力
1、分布閱讀,培養良好讀書習慣。正確朗讀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習慣的培養,是小學語文課堂重要的教學任務,應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教學中,我採用「讀書三步曲」,首先要求學生讀正確,讀流利;第二步則是讀出情感;第三則要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這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讀書,實現了師生與文本、與作者心靈交流,這樣的讀才有實效。
2、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多元化解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思維永遠是以問題開始的,鼓勵學生對文本嘗試多角度質疑問難。比如在教學《將相和》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思考點:(1)藺相如會不會與和氏璧一起撞柱子,為什麼?(2)澠池會上,秦國與趙國是打成平手還是分不出勝負?(3)廉頗負荊請罪,他到底有沒有罪?這一設計,學生閱讀後,會眾說紛紜,思維非常活躍。
3、發展求異思維,突出創新思維。如教學課文《落花生》時,雖文本朴實無華,但真情實感躍於紙上。讓學生反復閱讀,品味花生與做人有什麼聯系?平凡與偉大,怎樣理解?
4、拓展思維空間,激勵想像創新。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世界的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一千個讀者,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豐富學生的想像,培養學生的發展性創造思維。如一問多答,一詞多解。教學《跳水》一文時,讓學生閱讀,想像「當船長逼兒子跳水時」,會有哪些結果,你對此有什麼感受?從而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收獲。
⑹ 數學小論文『初二的`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月之繁,無處不用到數學."特別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數學的應用更是無所不在.那麼,我們如何從小打下堅實的數學基礎,究竟什麼樣的課堂教學才適合新一代的學生呢 我認為,在課堂中,由學生去擔任學習的主角,才是我們的心願.那麼,數學活動課就是讓我們充分體現自主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
活動課上,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分成小組,通過自己動手去測量,拼湊,剪切,計算,去探索發現的規律,掌握數學知識.這樣,即培養了我們的動手能力,又提高了我們的思維能力,而且讓我們初步嘗到了數學家研究問題成功時的滋味,使我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倍增.
例如,我們上《平行四邊形面積得計算》這節課時,老師讓我們分成幾個小組,發一些平行四邊形的小紙片,讓同學們互相討論,怎樣使一個平行四邊形經過剪貼,拼湊變成一個我們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呢 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開了,有的同學發現可以用剪刀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把它剪成一個直角三角形和一個直角梯形,然後可以把它們拼成一個長方形;一些同學又發現還可以從平行四邊形的任意一條高剪開,就得到兩個直角梯形,依然可以拼成一個同樣大小的長方形.同學們通過觀察,思考,認識到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就是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邊"和"高".由此,大家終於自己找到了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為:S=ah.再比如,上《有餘數的除法》這節課時,老師採用讓同學們玩撲克牌的游戲,使大家很快理解和掌握了有餘數的除法的計算規律,讓大家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學到知識.
我每次做數奧都是拿起一道題拉起來就做,因為我覺得這樣做起來很快.可是今天做數奧時,有一道題改變了我的看法,做得快不一定是做得對,主要還是要做對.
今天,我做了一道題目把我難住了,我苦思冥想了好幾個小時都沒有想出來,於是我只好乖乖地去看基礎提煉,讓它來幫我分析.這道題目是這樣的:求3333333333的平方中有多少個奇數數字 分析是這樣的:3333333333的平方就是3333333333×3333333333,這道乘法算式由於數字太多使計算復雜,我們可以運用轉化的方法化繁為簡,也就是把一個因數擴大3倍,另一個因數縮小3倍,積不變.使題目轉化為求9999999999×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08888888889因此,乘積中有十個奇數數字.這道題,我們還可以位數少的兩個數相乘算起,就能發現積中奇數的數字個數.即3×3=9→積中有1個奇數數字.33×33=1089→積中有2個奇數數字.333×333=110889→積中有3個奇數數字.3333×3333=11108889→積中有4個奇數數字.……
從上面試算中,容易發現積是由1,0,8,9四個數字組成的,1和8的個數相同,比一個因數中的3的個數少1,0和9各一個,分別在1和8的後面.積中奇數的數字個數與一個因數中3的個數相同,可以推導出原題的積是:11111111108888888889,積中有10個奇數數字.
做了這道題,我知道做數奧不能求快,要求懂它的方法.總之,我認為用活動課的方式上數學課,是我們小學生非常喜歡的.在課堂上,每個同學對知識的探索過程充滿了好奇心,都迫切渴望通過自己的實驗活動,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中,我們充分體驗套了做學習的主人的快樂和自豪.希望老師們能多用活動課的方式來上數學課.這樣,我們將會學的更扎實,更輕松,更靈活,更優秀.
⑺ 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交流平台
六年級下冊《回顧·拓展五》『交流平台』教學建議
寧夏銀川市興慶區教研室 仇千記
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是「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綜合性學習單元不安排《回顧·拓展》內容。於是,六年級下冊的《回顧·拓展五》將成為整個小學階段最後一個《回顧·拓展》,伴隨著它的學習,學生們的小學學習生活即將落下帷幕。
教材編寫者抓住時機,為《回顧·拓展五》的「交流平台」有針對性地設計了兩個話題:一是讓學生結合本組課文以及課外的學習,談談對科學精神的認識,這是本組課文主題的小結與延伸。二是讓學生交流整個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收獲,或知識能力,或方法習慣,也可以傾訴語文學習中的酸甜苦辣,還可以對自己的六年語文學習情況進行自評與反思……話題二是一個特定內容,其意圖是藉此「交流平台」讓每個學生自選角度對自己小學六年的語文學習進行一次梳理和總結,為今後的語文學習做好准備。
一
「科學精神」對小學生而言,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就是成年人,如果沒有具體的人物、事件做依託,也很難說出幾條具體的「科學精神」來。因此,教學第一步,教師最好藉助本組課文或以前學過的科學家故事——這些學生人人皆知的具體內容例釋「科學精神」的豐富內涵。如:
——居里夫人在日復一日的煙熏火燎中從一噸多工業廢渣中提取0.1克鐳,以此證明了放射性元素鐳的存在並把它分離出來(本組課文《跨越百年的美麗》)。這是一種剛毅、頑強、執著、熱忱的科學精神。
——炎黃子孫幾千年的飛天夢,歷經幾代人不懈努力,終於在公元2003年10月15日變成了美麗的現實(本組課文《千年夢圓在今朝》)。這是一種和衷共濟、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
——懷特森先生用一種特別的方式,讓學生明白一種科學精神: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本組課文《我最好的老師》)。
——李四光幼年時對村頭的大石頭的來源產生了疑問,數年後由此發現了長江流域的第四紀冰川活動遺跡(三年級課文《奇怪的大石頭》)。這是一種「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的科學精神。
——愛迪生聚光救母親(二年級課文《愛迪生救媽媽》)。這是一種善於動腦、急中生智的科學精神。
——伽利略年輕時對人人信奉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所謂真理產生了懷疑,經過反復試驗求證後,在人們的辱罵與猜疑中走上了比薩斜塔……(四年級課文《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是一種敢於質疑,不迷信權威,執著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
當學生對科學精神有了一定的理解與體悟之後,布置他們課前從下面兩項活動中任選其一,做好交流前的准備工作:一是回顧自己已經閱讀或聽說過的有關科學家、發明家進行科學研究和發明創造的故事,試著用幾個詞或一兩句話概括其科學精神。二是通過查閱資料、請教別人或上網搜尋等方式先搜集一兩位科學家、發明家的故事,再用幾個詞或一兩句話概括其科學精神。
這樣的故事很多,如,魯班造鋸,萊特兄弟製造飛機,富蘭克林捕捉雷電等。
課堂交流時,可以採用「科學精神大家談」小型座談會的形式,先讓學生在四個小組內交流,以保證每個學生在充分准備之後有一個「口頭發表」的機會。同時,依靠小組的集體力量幫扶個別對科學精神概括有困難或總結不準確的同學。然後各組推選一位組員——其標準是「所講故事內容鮮為人知,科學精神認識准確」 ——向全班同學交流。
二
「小學語文學習收獲」的交流話題十分寬泛,學生很容易在交流時出現人雲亦雲、泛泛而談的現象,如交流「學到了哪些語文知識」時,會說些「我學會了很多生字,積累了很多好詞佳句,背會了很多古詩美文」等只見森林、不見樹木,只有骨架、沒有血肉的大話、套話。為避免這種「浮萍式交流」出現,建議教師課前對交流內容做一個細化和提示,布置學生從下面幾項具體的列舉中,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一至兩項內容進行認真准備。
1.小學六年,從十二冊《語文》課本中,我們至少學會了大約多少個生字,如果從12個「生字表」中任意抽寫20個生字,你有幾分把握能夠全部默寫正確。
2.小學六年,僅從一至四年級的《語文園地》和五六年級的《回顧·拓展》中你讀背了哪些成語、格言、警句和古詩文名句。
3.小學十二冊語文課本中我們學到了哪些古詩,你能背誦其中多少首,不妨做個詳細統計(如下表)。
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中古詩詞統計表
4.小學階段,你具備了哪些學習能力?如,獨立識字能力,朗讀能力,復述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習作能力等,最好舉例說明。
5.在小學語文學習中,你有哪些好的學習方法?如,課前預習,剪貼積累,查閱資料,同伴互助,等等,也不妨舉一例說明。
6.六年中,你養成了哪些好的學習習慣,如,早讀的習慣,堅持寫日記的習慣,及時更正錯題的習慣等。
7.小學六年中,哪堂課你印象最深,哪篇習作自認為寫得最好,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最高獎勵是什麼。
8.語文學習中的快樂與煩惱,辛苦與甘甜。
9.整個小學階段語文學習的自我評價,以及今後語文學習的打算。
…………
建議學生課下經過充分准備後,先在家裡和父母或其他親人進行交流,算是畢業前向家人的一次語文學習口頭匯報,同時也是課堂交流前的練習和「演習」。
課堂交流時,依然先在四人小組內進行,保證每個同學都有一次向他人展示和交流的機會。然後每個話題推薦一兩位同學向全班交流匯報。
⑻ 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實際談談如何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首先感謝教研室的領導對我的信任,讓我今天能夠和大家一起溫習新課程標准.對於新課標,相信大家和我一樣已不知翻看過多少遍了,07年參加滄州地區青年教師素質比賽時,我徹頭徹尾地把它深入地看了一遍,真是感悟頗深.難怪滄州教研室的張東興老師總是說:作為老師要手握一把尺子.這把尺子就是新課標.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一開始我很發愁,覺得自主,合作探究都是一些高深莫測的概念,不知如何說起.聽了魏書生老師的講座,我猛然頓悟:不就是結合教學,談談怎麼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嗎?呀!這不就像魏書生老師說的「一堆蘿卜」那麼的簡單嗎? 原來是我把它想復雜了.
《語文課程標准》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嶄新理念。它們互相依存、互相聯系、互相促進,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實現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重要途徑。
一.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內涵概述.
自主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立的一種現代學習方式,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心理學家布希爾指出,創造力的形成離不開個性這一因素.無數事例證明,有個性的人,才有思想,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才能創造.
合作學習: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能激發學生發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還能促進學生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能增進同學間的感情交流,改進人際關系,由於學習任務共同承擔,問題也就容易解決.
探究學習:是學生在主動參與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猜想或假設,在科學理論指導下,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問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獲得創新實踐能力,獲得思維發展,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有利於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它著眼於學生的主體地位,使自主學習落到實處.
二.新課程標准倡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學習,那麼在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上,我們為人師者應該怎樣去做呢?
1.我認為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改善師生關系.教師要放下架子,走到學生中去,和學生交朋友。師生關系應是平等的、互尊、互愛的關系。課堂氣氛應是民主愉悅、和諧的,這是學生敢於參與,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師的態度應是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不能盛氣凌人、生硬粗暴、也不能冷嘲熱諷。著名教育藝術家魏書生老師尊重傾聽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學會學習。師生之間建立起民主、平等、互愛的師生關系,學生就會親其師信其道,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因而他是成功的,他的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很強。
2.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善於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課堂上要為學生提供互動式的學習平台,並且要精心組織學習活動。提供學習平台,也就是創造氛圍、空間,提供學習、實踐的機會,使語文教學有一個民主、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時時、人人有提問、發表、交流、展示的機會。精心組織學習活動,要點有:組織好自學,核心是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現教學目標。總之,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建構,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漸提高語文素質,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語文的方法。凡是聽過我們班學生上課的人都說我們班的學生思維活躍,有很強烈的參與意識。其實細想想在教學上也沒什麼竅門,只是上課時我很少站在高高的講台上,那樣我會覺得距離孩子們很遠,我總是習慣性的走到他們中間去,和他們近距離的交流。課堂上更多的是談笑風生,而少有嚴厲的訓斥.上一學期我在教學《鸕鶿》一課時,有個平時學習很差的學生把手舉得高高的,於是我請他來讀第一段.這個學生沒注意把「漁人在船頭悠閑地吸著煙」錯讀成「悠閑的抽著煙」了。馬上就有學生指出他的錯誤,經學生這么一提醒,我猛然發現這個「吸」字在這兒用得竟然這么巧妙.於是隨機抓住這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作者為什麼在這兒用「吸」字而不用「抽」字?同樣的意思,兩字有什麼區別?學生熱火朝天的討論起來,最後由組長總結為:「抽」字在動作上顯得用的力氣太大,「吸」更能突出漁人悠然自得的神態,與前面的悠閑一詞搭配起來更恰當.當時我非常高興,你看,不用老師講,學生自己總結的多好啊!於是我拍著他的背說:孩子,你雖然讀錯了一個字,卻讓我們大家品到了咬文嚼字的樂趣,這真是一個可貴的錯誤.孩子笑得燦如陽光.孩子們高興,我也深入啟發,於是把這件事當成一個課後反思寫在了自己的博客上.還有一點就是:平時課堂上我的話很少,學生話多,我看起來比較清閑,而學生忙得團團轉,忙得不亦樂乎。聽完魏老師的講座,我更加堅信教師講得越多,學生越不愛聽,教師累得汗流浹背,學生閑得直打瞌睡.教師必須做到三不講:是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通過自學能學會的不講;講了學生也不會的不講。要壓縮講課的時間,把它還原給學生,讓他們能有更多的時間自已去閱讀、感悟.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質疑,自己去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求得最佳答案。
3.教師的主導作用絕對不應該因為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削弱。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師要盡可能多地尊重學生,盡可能多地要求學生。一方面教師要實行教學民主,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使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夥伴的權利;一方面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有力的指導、引導、輔導、誘導,使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效的學習、高效的學習。教師必須做到三講:講重點、講難點、講易錯易混的知識點 。孩子們必竟年齡小,認知水平是有限的,有時看到他們為了一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我的心裡高興的不得了,這時候,我就會行使我的權利了。我說的時候,要求學生一定要看著我的眼睛,學會認真聽.我們的課堂需要熱烈的討論,也需要沉靜的思考與傾聽.動靜結合,才會形成卓有成效的課堂.
三.課堂教學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研究.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實際可單一使用,也可結合使用,合力則更好.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依據不同課型,不同教學內容和小學生的實際情況而選擇教法,確定學法,不應千文一法,一概而論.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談一談我的一些做法.
1).自主性學習
自主性學習首先要明確學習的目的,確立學習任務,再立足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必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在生字詞的教學中,我更多的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對於低年級的識字教學:
1. 課堂上開設「游戲樂園」激發學生識字興趣。低年級學生識字,學得快,忘得也快。在實踐中,我發現適時做一些游戲,讓學生進入「游戲樂園」,如猜字謎:根據生字的特點,引導學生自編、互猜字謎。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時,我讓學生自己觀察這個畫字的字形特點,他們自己編了順口溜來識記:一塊豆腐切四半,放到鍋里蓋上蓋.學生很容易把字記住了,同時也經歷了一個自主識字的過程。
2.走出課堂,在生活中自主識字。認同學姓名,快速識字;留意街道邊廣告牌上的字,學校的宣傳標語,飯店的菜譜,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很快就認識了很多字。
高年級的孩子已有了一定識記生字的能力,在隨文識字時,盡量通過查閱工具書,歸類識記等方法進行自主識字.在教學《二泉映月》一課時,我引導學生用歸類法自已找出描寫月光和阿炳內心情感的詞語進行分類識記,激發了學生識字學詞的興趣,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當然在閱讀教學中,尤其是初讀課文時,我更多的是注重學生的自主閱讀,讓他們帶著自己獨特的體驗去走進文本,解讀文本,感悟情感。
2)合作探究性學習
合作探究學習不僅要求教師對整個課堂教學設計進行整體把握,分配學習任務,控制教學進程,同時要求教師關注與學生的交流活動,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啟發、相互幫助。這種學習方式有助於促進師生之間的理解,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命力,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增強集體榮譽感,有助於學生形成健康的競爭意識,增進友誼。切忌在課堂上搞形式上的合作探究學習,表面上熱鬧紛紛,嘩眾取寵而沒有收到實效.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課堂:讓學生小組討論而沒有目的性,沒有落到實處,學生討論的結果是各行其事,甚至藉此機會開起了小差,打鬧起來,從而失去了合作探究學習的意義.我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初讀以自主閱讀為主,讀出自己獨特的感悟.在深入品詞析句時,學生在理解感悟上,往往會有一些困難,這時就需要進行合作探究學習,互相交流探討,解疑釋難,達到對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松坊溪的冬天》一課時,讓學生說說:課文題目是松坊溪的冬天,作者卻用了很多筆墨描寫了冬天來臨之前松坊溪的景色,這是為什麼?學生很難自主解決,這時就需要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在組內討論交流,從而體會「對比」這種寫法的好處,並引導他們試著將這種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學生通過自己的研究討論得出的這些結論,比教師直接告訴答案要記得深刻,且讓他們學會了學習.例如在上一學期省檢查團到我校聽課時,我執教《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圍繞居里夫人的美麗表現在哪裡而展開教學。上完課自己非常不滿意,總感覺收的太多,放的太少,一堂課總在牽著學生走。現在想想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找出體現居里夫人美麗的句子進行討論交流,並結合自己搜集的資料體會提煉鐳的艱辛以及她為科學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再分小組進行匯報,總結,從而體會到居里夫人的內在的美是永恆的,可以跨越百年直到永遠.我想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這樣的例子可謂數不勝數.所謂用心處處皆學問,我相信只要我們在教學上做個有心人,每一堂課都會有精彩綻放.
「自主、合作、探究」是三位一體,緊密聯系的。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和基礎,合作是自主探究的形式和途徑,探究又是自主、合作學習的目標和方向。只要科學地引導學生採用這種學習方式,那麼,就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與合作精神,切實地提高他們的探究創新能力,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⑼ 《跨越百年的美麗》的教案及所使用的教學方法
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教材的編寫意圖弄明白,讀懂參考教學用書很重要.
其次要備學生、備課迴文、備自答己,有教學思路
教案的格式:一教學內容分析;二教學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三教學重點與難點;四學習者特徵分析;五教學策略與設計;六教學過程(重點);七教學評價設計;八課後反思及自我評價.
⑽ 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交流平台怎樣寫
我感受到了這六年裡來經歷了很多,碰到了許許多多的好朋友,還學到了發現問題,專就刻苦的研究屬,不會的去和同學討論.問老師。強迫自己:不可以知難而退!
感受最深的是作家們優秀的文筆和從課文中學到的人生哲理。
學到的知識:在作文和日記中運用各種修辭方法;許多成語 諺語 歇後語 古詩 名言······並會合理的運用他們。
具備的語文能力:在30分鍾內寫一篇500字左右的命題作文。
掌握的學習方法:在課外書中積累好詞好句,將其背誦,並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養成的好習慣:多積累成語 諺語 歇後語 古詩 名言 好詞 好句······
我今晚剛剛寫的!O(∩_∩)O
我也知道,如果去問老師會被TA罵死的。如果要400字左右的找我,我這還有一篇加長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