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晁錯《論貴粟疏》教案
第五章 漢 代 其 他 散 文
第一節 概 述
一 漢代散文的分類及其特點
大致分為史傳散文、政論散文、記事散文和抒情說理散文。
二 記事散文的代表作家、作品
劉向的《說苑》、《新序》和《列女傳》
《列女傳》「潔婦秋胡的故事」 此故事在漢代以後非常流行。晉代傅玄有《秋胡行》、顏延之《秋胡詩》,專詠此事;元雜劇中有《秋胡戲妻》
《新序》「趙襄子飲酒的故事」
三 抒情說理散文的代表作家、作品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2 鄒陽《獄中上樑王書》
在寫法上,廣征博引,巧設比喻,鋪張排比,辭藻富麗
3 楊惲《報孫會宗書》:
此信寫得尖銳潑辣,鋒芒畢露,充分展示了楊惲狂放不羈的性格。
班昭《為兄上書》
目的是請求和帝准許班超退休回家,在議理時注意抒情,對後來李密的《陳情表》有一定影響。
5 徐淑《答夫秦嘉書》 主要寫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四 作業:
課外閱讀鄒陽的《獄中上樑王書》和楊惲的《報孫會宗書》,熟悉其內容和藝術特色
政論散文
一 政論散文的發展過程
1 西漢初年
由於政治上的迫切需要,政論文得到發展,一般都寫得感情充沛、氣勢逼人,富於文采,代表作家、作品有:
賈誼 《過秦論》、《論積貯書》和《陳政事疏》
《陳政事疏》詳見文學史p177
(2) 晁 錯《論貴粟疏》 進一步提出務農貴粟的主張,陳述了對邊防和民食的具體措施。立論深刻、邏輯嚴密,說服力強。
2 武帝初年――東漢中葉
是西漢帝國由盛到衰、又由衰到盛的時期,這一時期,漢賦、史傳散文、哲理散文都發展起來,政論文相對衰落。
(1) 王 充《論 衡》 疾虛妄的寫作宗旨,見文學史p260-262
(2) 王 符 《潛夫論》 憤世嫉俗之作,見文學史p262
3 東漢後期
社會危機嚴重,朝野議政之風興起,政論文復興,但缺乏漢初政論文的氣勢和文采,思想文采均遜於漢初政論文。主要作家、作品:
(1)崔 寔 《政 論》它們暴露和抨擊了當時的社會弊端,
(2)仲長統 《昌 言》 有一定的認識價值
二 《過秦論》(上)
思想內容:《過秦論》上篇先用主要篇幅概述秦的興亡過程,然後通過簡要對比分析,得出秦亡於「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的結論。
藝術成就:
1 本文邏輯嚴密,層層照應,結構謹嚴,善於運用鋪張描寫和對比手法,突出全文的主旨。
作者在寫秦的興盛時,極力描述秦國力量的強大,並從多角度對六國同心協力攻秦的赫赫聲勢進行渲染,以襯托秦國之強;對於秦的滅亡,作者重點寫陳涉的平庸,起義軍的疲敝羸弱,並通過和六國作對比,突出了秦朝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仁義不施。
此外,文中極力寫秦朝之盛,也與秦朝滅亡之速形成鮮明的對比。
2 在進行鋪張描寫時,作者大量運用排比、對偶句式,使文章顯得氣勢磅礴,酣暢淋漓,很有感染力。
三 討論:賈誼《過秦論》是史論還是政論?
從它研究的題材和對象來看,它是一篇史論。
從它的實際內容和寫作意圖來看,它又是政論。
四 作業
自學晁錯《論貴粟疏》一文
⑵ 《過秦論》的教學講解或教案
過 秦 論
一、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主張「施仁義」的進步意義局限性。(難點)
2了解先進行論證,然後得出結論以及運用對偶、排比的寫作方法。
3掌握文言實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和古今異義等文言基礎知識。
4背誦課文三四五段(重點)
二、教學重難點
1掌握文言實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和古今異義等文言基礎知識。(重點)
2背誦課文三四五段(重點)
3了解作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主張「施仁義」的進步意義局限性。(難點)
三、教學方法
1. 誦讀教學法。基於學生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理解課文難度較先秦散文小,宜採用以朗讀帶動文章疏通,以背誦帶動對作品的鑒賞,寫作特色語言特點的分析鑒賞皆融於誦讀中。
2. 評品法。從品評鑒賞的角度,通過設置幾個鑒賞點來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讓他們的具體賞析該文的寫作的獨到之處。
四、教具准備
多媒體、教學光碟。
五、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 教學要點:
了解作者的生平概況和他寫作本文的目的;了解秦國日益強盛的情況;譯析一、二段。
二、教學過程
1、作者介紹、解題(板書課題及作者)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年青時就有才名,經人薦舉,被漢文帝召為博士,一年後,升至太中大夫。他學識淵博,很有抱負,曾針對時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張,但遭到了守舊的貴族和大臣們的打擊和誣陷,被遷為長沙王太傅深為憂傷憤懣,四年後改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墮馬死,賈誼自傷未盡大夫之責,經常哭泣,以至鬱郁而死,年僅33歲。後人輯他的文章為《賈長沙集》,另《新書》十卷。
賈誼是漢代傑出的政論家。他在政治上強調要削弱地方割據勢力,鞏固中央政權,全力抗擊匈奴的侵擾,主張重視農耕以充裕民食。
(詳見《非常學案》及注釋)
2、生朗讀一、二段,正音。
崤函:xiáo 雍州:yōng逡巡:qūn鏃:zú蒙恬:tián鞭笞:chī隳:huī
鋒鏑:dí瓮牖:yǒu墨翟:dí氓隸:méng鋤耰:yōu棘矜:jíqín
鉤戟:jǐ長鎩:shā度長些大:ó2cháng
3、譯析一、二段,理解文意。
第一段寫了什麼?
答:第1段敘秦王朝勢力的崛起,突出秦國地利(據餚殳函之固,擁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政通(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等的優勢。
第二段寫了什麼?敘述了哪幾位秦國國君時期的事?
答:第2段敘秦王朝的擴張發展.。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90年的歷史
問:是怎樣敘述這九十年的歷史的?(詳見教案選)
地利--據、擁
固:險要地方。 條件 人和--君臣固守
窺:伺機奪取。 1、始強 內政--務、修
斗:使相鬥。 政策
既沒:已死。 外交--外、斗
弱:使動用法。 文治:蒙故業,因遺策
與:結交。 武功:六國--合縱締交
一:數詞用為名詞。 2、日強 秦國--九國不進
之屬:這一類人。 結果:縱散約敗
倫:類(不倫不類)。 割地賂秦
延:迎。
厚:寬厚而愛人(厚道);賞厚而信(深,重。信,有信用。)
厚今薄古(看重);厚酒肥肉(味濃)
通:通其意(溝通);道路不通(通過、順暢)不肯為通(通報、傳達)
通今博古(通曉);通夜不寢(整、全)
4、布置課後作業
(1)復習鞏固課堂學習內容。
(2)預習課文餘下的三段。(找出課文中的文言基礎知識,識記)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點:
譯析三至五段;總結課文;完成練習;背誦三至五段。
二、教學過程
1、復習舊課
《過秦論》的寫作目的是什麼?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後省略了什麼?(之以)
注音:崤;逡;笞;隳;鏑;牖。
2、講析三、四、五段。(方法:讀、講、背)
多義詞:
制:制其兵 (控制,統率) 金:金人十二 (銅)
制其弊 (制服) 金城千里 (牢固)
制六合 (控制) 聞金聲而止(鑼)
增其舊制(規模) 勢:攻守之勢 (形勢)
制禮作樂(制定) 兵勢強盛 (勢頭,力量)
周制,…(制度) 萬乘之勢 (權力,勢力)
家:以六合為家 (家庭)。
大夫統治的地方叫「家」;諸侯統治的地方叫「國」。
析講:
三段:秦始皇是怎樣統一天下的?統一天下後實行了什麼樣的政策?
外交上,執長策而御宇內。用武力統一中國以後,國力空前強盛。
開頭用五句話寫出了「威震四海」的局面。接著又以「百越俯首」「北卻匈奴」的事例,寫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又擴展了版圖,鞏固了邊疆,國力強大之極。
第二層,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廢道焚書」、「隳城殺傑」,迅速把它的統治置於同人民敵對的地位。更有甚者,他窮兵黷武,想憑借險要的地勢(「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仗之高,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和依靠「良將勁弩」、「信臣精卒」來實現自己的統治,自以為這樣就奠定了「子孫萬世之業」。
以上三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敘述了秦國從開始強大一步步發展到統一中國以後赫赫威勢。作者這樣寫,都是為下文寫秦國的迅速滅亡做襯托文章。
四段:強大的秦國是怎樣滅亡的?
這一段的第一句,對秦國的勢力的強大再揚一筆,做足文章;接著,用「然而」一詞,調轉筆頭,把整個文章轉到反面。先寫陳涉出身,次寫才能,再寫人力,後寫物力,接著,寫由陳涉起義引起的巨大反響,「天下響應並起亡秦」。這一段是本文的第二部分,寫秦國在陳涉發動的起義面前迅速滅亡的史實。
五段: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這一段在上述大量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對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進行總結。(見板書)拿秦與陳涉進行比較,照應第1-3段與4段,最後用「何也」引出全文結論。
3、辯證分析:怎樣看待秦亡的原因?作者的看法是否正確?
從結論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主張「施仁義」來統治的。這種思想屬於儒家的政治思想的范疇,是對孟子「施仁政」這一思想的發揮。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秦國的逐步強大以至迅速滅亡,有著經濟的、政治的多方面原因,不能以「仁義不施」作為唯一的原因。但是,應該看到,秦朝的統治者奉行愚民政策,激化了矛盾,的確是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作者「施行仁義」的主張是針對漢初的政治而提出來的,在客觀上對人民是有利的,所以有它一定的進步意義。
4、歸納主題
本文論述了秦朝由盛到衰的變化中所犯的過失,分析總結了秦朝滅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關於治國應施仁義的主張。作者的目的是希望漢文帝以秦朝為借鑒,施行仁義,以免蹈秦朝的復轍。
5、分析寫作特點
A、列舉大量事實進行論證(舉例論證)
1-3段皆寫秦強,作者列舉大量史實,先寫始強,次寫日強,最後寫秦終於統一天下,建立了鞏固的統治。寫來氣勢充暢,有如江河行地一瀉千里。4段用「然而」一轉,寫出了秦國的迅速滅亡。5段對以上事實進行比較分析,最後用「何也」問句導出全文結論。
這種列舉大量事實進行論證,最後得出結論的方法,收到了水到渠成之功,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
B、對比論證 (1-3段與4段對比;5段內比;2段內比)
C、對偶、排比,廣泛運用。(整句:對偶、排比)
6、作業:完成練習題。
7、本篇為何從秦孝公寫起?能否捨去一、二段?
(培養輻射思維能力、擴散思維能力)
上篇:從秦孝公寫起,如何變法,富國強兵--攻 開頭
《過秦論》 中篇:從秦並海內,得到人民仰望寫起 由全
《過秦論》 下篇:從秦的地勢險要寫起(暗示涉首難後還可守住) 篇內
攻勢守勢不同 (上) 容決
各篇論點 不注意安定,造成滅亡 (中) 定
涉首難後用地形安民不可有作為(下)
⑶ 急!誰有《宇宙的未來》 說課稿
http://www.oldq.com.cn/rjbgz/yuwen/ywjiaoan/jiaocan/200705/73971.html
不知你要的是不是這個回…答…
⑷ 過秦論教案九國諸侯的強大都是從哪些地方表現出來的
九國諸侯的抄強大都是哪些地方表現出來的?這些內容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
先寫出了諸侯們買通天下之士,採用了合縱策略締結了盟約;其次寫出文臣武將,人才濟濟,各有所長;最後寫九國之師軍隊強大,而最後的結果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伏屍百萬,流血漂櫓」。這樣就反襯出秦國的強大,同時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國之所以強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符合社會時代的發展,是一種「仁政」,這種「仁政」得到秦國後代君王的繼承,所以到了勢力如此強大的地步,又間接地為中心論點的提出做了准備。
⑸ 六國論的教案
絕對上佳 六國論
江蘇省江都市丁溝中學 張廣祥
教學目的:了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為文意圖,體察作者的愛國之情;
掌握重要文言字詞及文言現象;背誦課文。
教學課時:3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疏通字詞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六王畢,四海一」,在《阿房宮賦》里,杜牧用這六個字概括了秦滅六過、一統寰宇的歷史進程。也許因為秦王朝過於短促,歷二代便驟然滅亡,所以後人總愛在秦的暴滅上作文章,而忽視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秦為什麼能夠以少勝多,以小勝大?或,六國何以由強趨弱,轉勝為敗?歷史學家語焉不詳,文學家往往指斥不當。
賈誼《過秦論》主要指責秦之過,但對秦的勝利(六國的滅亡)之因也作了簡要的剖析:在六國,「爭割地而奉秦」,使秦國「有餘力而制其弊」;在秦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橫而斗諸侯」。這種剖析顧及斗爭的雙方,是辨證的;但分析不盡准確,因為並非這六個國家都爭著割地奉秦。
歷史的年輪又增加了一千二百餘年,北宋策論大師蘇洵注目這個歷史課題了,於是有《六國論》出。
《六國論》是歷史上第一偏不鞭強秦之暴行,而剖六國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歷史的嚴肅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賂敵為安的悲劇結局,乃是有感而發,它具有現實批判的針對性(這一點,我們在學習課文中會進一步認識);它不足600字,言簡意賅,機鋒雄辯,又有很強的文學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 作者簡介
(學生自讀注釋一)補充兩副寫「三蘇」的對聯:
萃父子兄弟於一門,八家唐宋佔三席;
悟駢散詩詞之特徵,千變縱橫識共源。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 閱讀課文
學生先初讀,掃清語音障礙;再齊讀。
四、 疏通字詞
學生自譯。補充(板書):
重要字詞:率、厥、彌、判、速、洎、殆
詞類活用:小/大則……、義不賂秦、卻、禮、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異義:其實、祖父、至於、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厭、當
特殊句式: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詞多義:暴、與、猶、亡、始
五、 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分析課文
教學過程:
一、 檢查作業
完成練習二——四
二、 分析課文
1、 齊讀課文
2、 思考練習一。
3、 提名思考回答:
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哪一句?兩個分論點是?分別是就哪些國家而言的?文章的論證段落有哪些?哪一句是對歷史教訓的總結?哪一句點明了寫作意圖?
4、 教師簡析(參教師用書)
5、 簡介寫作背景,進一步了解作者的愛國之情
作者生於真、仁、英宗三世。其時,宋王朝雖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遼),西有西夏,它們不斷騷擾,國家不得安寧。1004年,大遼舉兵攻宋,當時宰相寇準力主抗遼,宋遼在澶州打了一仗,宋軍大勝。形勢如此有利,真蹤卻一味求和,訂下「澶淵之盟」,規定宋每年向遼進貢銀10萬兩,絹20萬匹,自此,抗敵衛國只氣銳減,委曲求全之風日上。後遼又連連加碼,宋均慨然應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書停戰求和,宋卻反而給西夏銀、絹、茶。一代又一代的「為國者」皆被敵人積威所劫,以物供敵,以錢富敵。蘇洵是睹之心憂,憂而思救,以為這和戰國六國以地賂秦相比,有國之而無不及,下場更加不堪設想,於是寫下了這偏醒世文章。
所以,結合背景,我們能夠更加體察到作者的一片愛國之情。
三、 小結
本文立論鮮明,論證嚴密,脈絡清晰,結構嚴謹。
語言上,長短相間、整散交錯。確如王安石雲:「蘇明允有戰國縱橫之學」。
文章字里行間包含著作者的感情,不僅有「嗚呼」、「悲夫」這樣感情強烈的感嘆,就是在夾敘夾議的文字中,也洋溢著作者的情感,如對以地賂秦的憎惡,對「義不賂秦」的贊賞,對「用武而不終」的惋惜,對為國者為積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憤,都溢於言表,有著強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四、 齊讀課文
五、 布置作業
背誦課文;
比較閱讀《過秦論》;
學習蘇轍《六國論》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比較閱讀
教學過程:
一、 檢查背誦
背誦中心論點句、寫作意圖句;背誦全文
二、 比較《過秦論》
1、 都是史論文
2、 都借古諷今,以史致用,都得源於作者的憂國情懷
《過》諷諫漢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滅亡的覆轍;《六》諷諫宋王朝要以六國為鑒,奮起抵禦外侮。
3、 論證方法:都雲對比論證方法。
4、 中心論點的提出:《過》卒章顯志,《六》開門見山。
5、 語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齊;長短相間,錯落有致。
不同:《過》詞采華麗,《六》淺顯易懂。
三、 學習另二篇《六國論》
一是蘇轍的,見教材。一是李楨的(節選)
四、 布置作業
寫一篇作文,題目是「從歷史看天下興亡」
附:從歷史看天下興亡
1、 各家關於天下興亡的觀點(高一年級)
《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伶官傳序》: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記身
《諫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出師表》:廣開言路、親賢遠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阿房宮賦》:戒奢以儉
《鄒忌諷齊王納諫》:廣開言路
《勾踐滅吳》:勵精圖治,心憂天下,尊賢重士,法紀嚴明
《我們對於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針鋒相對,寸利必爭,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決不搞屈辱外交
《觸龍說趙太後》:磨煉國君意志,培養能君主
《季氏將劃顓臾》:君賢臣能且上下精誠團結
《寡人之於國也》:使百姓不飢不寒且得庠序之教,明孝悌之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方面都得到發展
《六國論》(蘇轍):六國相互背盟敗約而失韓魏之天下要沖
2、學生習作選讀
悠悠中華經歷了五千多年的風雨洗禮。中國大地上風起雲涌,經歷著無數次「江山不改人已換」的歷史變遷。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種變化呢?或許我們可以從歷史長河的流動中看出一點天下興亡的端倪。
自古以來,一個朝代和一個國家的興亡,首先在於為人君者自身素質的高低和行為的好壞。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如果一個國君無德無能,行為不正,他的臣子又能好到哪兒去呢?如此一批人去治理國家,他們的國家還能強盛嗎?反之,一個國君德才兼備,則其國家之強盛就指日可待了。大家都知道,劉備之子阿斗,不僅平庸無能,而且整天不務正業,一會兒吃喝玩樂,一會兒又鬥蟋蟀去了,真是枉費了他父親白帝城託孤的一片苦心,也枉費了孔明盡力輔佐的幾番汗水。後來蜀滅,阿斗難道不應該負有主要責任嗎?後人稱之為「扶不上牆的爛泥」,此言得之。太宗李世民聰慧過人,一世英明,「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又得魏徵等賢臣輔佐,如魚得水,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正因為如此,才有後人盛贊的「貞觀之治」。這一些都說明當神器之重者對於一個國家的興亡起著重要作用,如果說統治者是一扇窗,那麼,他的德才就是窗架,品行就是玻璃了,玻璃是否臟了,百姓一目瞭然,要是窗架爛了,怎麼擦玻璃也是不濟事的,那麼,人們就要換窗戶了。
民乃國之本,臣則國之柱。正所謂「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人人都說民眾的力量是最可怕的,這話不假,一位國君對待民眾態度的好壞,是天下興亡的又一重要因素。如果一個國家的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大臣們能夠盡其所能地為百姓做好事,而君主也能夠慧眼識得英才並能夠知人而任,甚至擇善而從,則國家之興旺發達是不在話下了。反之,則情況不妙了。
商紂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大暴君,其統治手段之殘忍在歷史上是鮮有的。他魚肉百姓,對百姓橫征暴斂,弄得民不聊生。為了堵住天下人之口,他鉗民而致天下人「道路以目」,更設立酷刑,鎮壓百姓,他還殺賢臣,留下一群溜須拍馬之人。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後來,後周揮幟進攻,守城士卒紛紛掉轉矛頭,反抗商紂王,紂王眾叛親離,只得引火自焚,留下千古罵名。他怎麼知道百姓是一座活火山,爆發出來就會有滅頂之災;他更不知道,「氣壓」不能太高,堵得住人言,堵不住人心!悲哉!劉玄德禮賢下士,三顧茅廬請孔明;愛民如子,過江流淚為父老;擲子於地,義薄雲天愛子龍。後來,蜀與魏、吳鼎足而立其緣由是與「簡能而任」分不開的。
康熙帝對百姓實行永不加賦的政策,使百姓生活富裕安定;他親自探望含冤帶屈的湯若望步入牢房,又促進了當時科技的發展。
這樣的事實不勝枚舉,如果說民是水,臣是船,君是渡河的人,船破了,它就會沉下去,渡河的人就會被淹死。可是如果及時發現漏洞並修補好它,那麼,船就可以安全到岸了。
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對於任何外來侵略都應與之對抗,不懼強暴,不欺弱小,這一點,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因素。
南宋之所以被外族入侵,受金人統治,就因為南宋政府的軟弱無能和其朝政的腐敗不堪。朝廷內部,奸臣當道為了個人私利,秦檜處處陷害忠臣良將,竟然連夜十二道金牌召回枕戈前線的岳飛,並以「莫須有」的罪名輕輕地掩蓋了將軍一生 「精忠報國」的宏願。在歷史的長空,只留下一聲「還我河山」和一曲《滿江紅》供後人緬懷。國家破亡,外敵猖狂,這不是南宋政府的軟弱無能和其朝政的腐敗不堪又是什麼?
清末,洋人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他們貪婪地瓜分著這塊關閉長久的肥肉。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與洋人簽訂了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致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華民族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險境地。經過孫中山、毛澤東等一大批優秀人物的艱苦奮斗和他們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們才迎來了中華民族的一個嶄新的春天。
以上史實都告訴我們:向侵略者低頭就只有砍頭的命。如果說侵略者是野草,我們就應該是拔草的人。不然,它就會吸取地里的營養,淹沒我們的莊稼。
「紛紛世事無窮盡,後來憑吊空牢騷」,天下興亡的道理,歷史已經給我們作出了正確的論述,我們應該借鑒歷史的經驗教訓,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為中國的繁榮富強奉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