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如何進行教學設計

如何進行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0-12-17 07:26:37

㈠ 如何進行教學設計的調整和修訂

教學設計評價的反饋和矯正是教學設計實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有經驗的教師都這么認為,沒有反饋與矯正,就沒有教學質量的提高。 任何系統必須有反饋,才能實現控制。教學設計過程是一個可控的系統,要控制教學設計向最佳狀態發展,就必須有信息的反饋。 學生學習信息的反饋對教師組織教學活動和進行教學設計有如下作用:(1)通過反饋評價,進行學生因素分析,以建立學生思維模型與學習個案。這對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都是一個很重要的依據,它將增大因材施教的可能性。(2)通過反饋評價,了解學生是否具備學習本課時的知識基礎與能力條件。一般通過診斷性練習的反饋評價,確定學生最佳鄰近發展區,作為優化課時目標的依據。(3)通過反饋評價,實現課堂適時調控。教學設計的實施過程中,不管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是一個動態的系統,會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甚至會發生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這些都不是教學設計方案中所能百分百估計到的。教師除憑借平常建立起來的學生思維模型與學習個案外,還必須通過及時的信息反饋,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作為隨時調整教學活動的依據,以實現課堂適時調控,它包括消除學生思維障礙,激發學習興趣,指導學習方法,控制教學節奏,改變教學組織方式等,使課堂教學過程沿著最優化的方向發展。(4)通過反饋評價,了解教學目標的達成度,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在教學設計中,對本課時每個知識點所確定的教學目標一般都要精心設計相應形成性練習,以檢測學生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後的目標達成度。對未能達標的知識,教師可及時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以完成教學目標。由此可見,教學信息的反饋與評價教師進行課堂適時調控,以實現教學設計最優化無疑是至關重要。 教學設計的反饋與矯正是教學信息交流的重要內容,處理得成功與否,直接影響教學質量。教師的教學效果主要取決於對教學信息反饋的處理程度;學生的學習結果不同,主要是學習過程的不同,即處理教學信息的能力、方法不同。(一)教學設計評價反饋的作用。處理好對教學設計的反饋與矯正,能對教學質量起重要的保證作用,經反復實踐探索與驗證,我們覺得它主要有以下作用。1.動力作用。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如果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結果,包括作業的正確或錯誤,成績的好壞,就可以強化有益的動機,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願望,這就是學習動力的作用。因為學生了解其學習結果比不了解其結果,學習的積極性要高得多。這從心理學上說就是給予及時強化。知道結果,看到自己的進步,求知的慾望得到滿足,從而使學習的態度和手段得到強化,激起進一步學好的願望。同樣道理,看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進心,樹立克服缺點的決心,會迎難而上,繼續前進。其實,師生都會從反饋動力中提高(或降低)自尊心和自信心,喚起新的要獲得成功(或放棄努力)的需要,而引起下一步學習能動的參與性的變化。要使矯正起到促進學習的作用最好的辦法是引而不發,千萬不可把現成答案交給學生。2.檢測作用。不論是即時反饋,還是延時反饋發出的信息,師生雙方都可以從中判定出學生的學習業績。因為,反饋一般說是學生對教師輸出的信息,經過處理後而傳輸出的一種信號,是一種"內化"的反映。無疑它是我們檢測教與學效果的最重要的依據。 有經驗的教師總是十分重視這一反饋的。有些教師的教學效果不理想,原因之一,就是往往忽視反饋,尤其是即時反饋。3.調控作用。教學信息的輸出與輸入,不是單向傳程,而是信息多次反饋的雙向、多向傳導過程。所謂教學信息反饋,是指"輸出端"和"輸入端"的信息相互傳導,來回交流,以調節教學活動,使教學過程得以協調進行。如教師把教學信息輸出給學生後,又從學生一方輸入反饋信息,據此調整教學內容、方法和進程;然後,學生又接受從教師方面輸出的反饋信息,調整和改進自己的學習。 教學信息的輸出和輸入的交流過程是可以調控的過程。調控的主角是教師,因為教師是輸出端,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師要善於運用各種反饋信息調控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使教學活動有序、有效地進行。4.策略作用。策略作用是調控作用在更高層面上的體現。調控作用在於對即時行動的調整,而策略作用則是針對整個將要進行的或可能進行的教學活動去調整的。對教師而言,其中包括改變教學計劃,調整教學目標和要求,完善教學的組織形式,優化教學方法,甚至於整個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對學生而言,其中包括端正學習動機,修訂學習目標,改變學習習慣,選用學習方法,轉移學習興趣或改變知識結構等。(二)教學設計評價反饋與矯正渠道暢通的條件。實踐告訴我們,教學過程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況,師生面對面進行信息通訊,相距咫尺之間,但是學生對教師發出的信息,有的收而不通,有的甚至不收不通;而有的教師對學生的反饋信息,或者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或者聽之任之,只顧自己完成輸出信息的單向傳導任務,似乎教學過程中不需要反饋與矯正這一環節。以上情況表明,一方面需要進一步加深對反饋與矯正這一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的認識,另一方面,通過探究使我們認識到:教學信息交流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要使之順利進行,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1.精心設計輸出信息。教學信息,對教師來說,應該是已知的、熟悉的。如果教師對教學內容還不理解,不會運用,或者是一知半解,不甚會用,甚至理解錯誤,那是不能輸出的,否則就會誤人子弟,謬種流傳。不僅如此,就是爛熟於心,了如指掌的教學信息,也要精心設計流程,而不能隨心所欲,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想怎麼輸出就怎麼輸出。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狀況認真備課,充分考慮好信息輸出的程序和方法。學生也要作好一定的准備,即精神准備和知識准備。只有這樣,教學信息的傳輸和反饋渠道才有可能暢通。2.准確捕捉與篩選信息。要使教學信息反饋與矯正的渠道暢通,准確而敏捷地捕捉、篩選接受的信息是不可忽視的。這不僅是教師的事,同時也是學生的事。經驗告訴我們,不論是哪一端反饋出的信息,當然尤其是學生一端反饋出的信息都具有多樣性、交叉性、跳躍性等特點,有時還可能是與教學主題若即若離的,也可能是節外生枝的,甚至極個別是「異化」了的。所以,教師與學生必須准確地捕捉與篩選信息,而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撿了芝麻當西瓜,更不能把魚目當成珍珠。這樣才能使教學信息渠道正常運行,取得成效,留下科學的軌跡。無數事實證明:教與學的效果,在相當程度上決定於能否准確地捕捉與篩選信息。3.提供信息交流的必要時空。課堂教學中若沒有信息交流的必要時空,反饋與矯正乃是一句空話。導學式教學要求"教師為學而導,學生循導而學;雙向交流,和諧共振,啟發思維,自主創新"。無疑,信息交流是建立在一定時空的基礎上的。因此,教師在備課和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必須留有信息交流的時空。這不僅是反饋與矯正活動得以進行的基本保證,同時,從學生心智的發展情況看,它好似有沖刺有歇息的長跑賽。學習任何學科的行為都要經歷"獲得棗轉換棗評價"三個階段,這同樣需要一定的時空作保證。也只有這樣,學生反饋出的信息才是有價值的,反饋與矯正的信息通道才能高效地運行。4.優化師生關系。要使教學信息渠道暢通,優化師生關系是十分重要的,師生關系也是社會成員中的一種人際關系。社會心理學家把良好的人際關系定義為「是集體成員對其相互關系的滿意」。這種滿意有兩個含義:一是對共同運動(學習、工作)的協調感到滿意,二是對相互交往的關系感到滿意。有了這兩個「滿意」,也就達到了集體的團結和融洽。而「對共同活動的協調感到滿意」,「對相互交往的關系感到滿意」,顯然不僅是思想認識的一致,更是情感的溝通與交匯。 毫無疑問,只有情感渠道的疏通,才會產生情感的對流。知識、道理是必須藉助於情感這個媒介的,這樣才能產生很強的教育效應。情通、心通,道理才能通。所謂優化師生關系,就是師生之間要能情通、心通。優化師生關系的關鍵是教師,如果我們真正樹立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就能發揚教學民主,那麼,師生關系的優化是不難做到的。(三)教學設計評價反饋與矯正的特點。通過實踐和探索,我們逐步認識到教學設計評價中的反饋與矯正具有形式的雙重性、方法的靈活性、過程的協同性、作用的相對性等特點。1.形式的雙重性。如前所述,課堂教學中的反饋與矯正決不是信息的單向傳導。從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看,最活躍的是教師和學生。教師和學生都是會思維,具有能動性的人,而決不是信息的輸出器和接受器。教師輸出的信息,學生總會有反應的。教師對學生接受信息後的反饋,也不會無動於衷,而且會出現反饋之反饋(再現或矯正),這是第二次的信息變換輸出;而學生對教師的再一次信息輸出後的反應,又是學生進一步向教師提供的反饋信息。成功的課堂教學設計,往往會出現這種多次往返形式,這就是形式的雙重性。實踐證明,每一次信息反饋既影響對方的思維和行為,同時也會影響自身下一步的策略和行為。2.方法的靈活性。俗語說:教學有法,法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教學中的反饋與矯正也是如此,沒有固定的模式和一成不變的方法。其方法的靈活性表現為:(1)教學信息的輸出一般以教師為主,但有時也可以讓學生唱主角;(2)教學信息輸出的形式可以以語言為載體,也可以通過實物演示,或實驗操作,還可以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3)如前所述,矯正不僅是教師的事,學生自我矯正亦不可忽視,而且效果會更好;(4)學生反饋的渠道也是多種多樣的,我們不能拘泥於某一種形式,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特別善於察顏觀色,以及時調整教學。方法的靈活性並不是說方法越多越好,可以任意運用。靈活性決不是隨意性,因為任何形式和方法都是為目的服務的,一切要從效果出發。3.過程的協同性。課堂教學的反饋與矯正要能准確有效,必須有教學雙方的協調同步。其中包括需要的協同,知識內容的協同,認識上的協同,思維習慣與方式的協同以及情感、意志等的協同。只有這些協同,才能產生預期的教學效果。然而,要能使教與學雙方協調同步,並非一日之功。這里最重要的是教師要了解學生,不僅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同時要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習慣與方法;誠然學生也要了解教師,了解教師的教學要求、教學方法、教學特點等等。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4.作用的相對性。實踐告訴我們,任何一項反饋信息或矯正措施的作用都是相對的,這主要是由眾多的個體主觀上的多樣性決定的。反饋或矯正作用的大小,都與信息接受者的態度、情緒、興趣以及知識基礎與信息輸出者的默契度直接關聯,而不可能整齊劃一。否則教師水平就不可能有高低,學生就不會有參差。因此,我們既要充分認識到"沒有反饋和矯正,便沒有教學質量的提高";但又不可過高地估價其作用,似乎只要處理好了課堂教學中的反饋與矯正這一重要環節,教學質量就必定提高無疑了。反饋也好,矯正也好,只是課堂教學中使用的一種方法,並不具有提高教學質量的唯一性。所以,我們應正確認識其作用。 二、設計成果的修改與再設計教學設計成果的修改與重新設計兩者之間存在很大的差別。教學設計成果的修改是在對教學進行仔細檢查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一定的更新或發展。所以,經過修改後的教學設計與原來的設計是同一個產品,但卻比原來的設計更好。教學設計的重新設計則是設計性質發生了變化。這就意味著原來的設計方案與重新設計的方案之間存在一定的區別。比如,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的變化。換句話說,教學設計成果的重新設計要比修改有更大結構上的變化。(一)何時需要對教學設計成果進行修改教學設計方案是否需要修改?這對於任何教學設計者來說,都是一個非常難以回答的問題。如果必須對此做出判斷,羅伯茨·布蘭登(Roberts A. Braden)的建議是,通過四個重要的問題來考查每一個教學設計:(1)教學材料是否過於陳舊(是否有重要的新知識非常適合教學,但教學大綱中沒有要求)?(2)所設計的教學活動是否引人入睡(學科材料是不是無法引起學習者的興趣,即使是那些最聰明的、最有探究意向的學習者)?(3)是不是較差的呈現方式無法被接受(即使是大多數學習者都有興趣的內容,也沒有觸動學習者的高潮)?(4)是不是教學的質和量都無法促進學習(是否有明顯的跡象表明,無論怎樣教學,學習者的學習效果都沒有改變)?如果對於這四個問題的回答都是否定的話,那麼該設計方案就是合格的,不需要修改或者重新設計;如果對這四個問題中的任何一個的回答是肯定的話,那麼該方案的某些部分就需要進行一定的修改或者是重新設計;任何對這四個問題的回答都是"不知道"的話,就需要進一步地進行追問,這樣會發現一些需要修改的問題,但這些問題並沒有被教學設計者發現。 雖然對於教學設計來說,這四個問題並不是最重要的;但它們卻是教學設計者修改重新設計教學的起點。通過這四個問題,教學設計者可以了解設計修改或者重新設計的價值所在,而不至於盲目地進行修改。(二)教學設計的修改與再設計方式教學設計者經常會問的一個問題就是,在設計方案的修改或者重新設計過程中,需要加入些什麼?它取決於現存設計方案的性質和狀況、修改的目的、學科本身,也取決於教學設計者的職業水平(重新設計的設計者與原設計者之間的差異)。另外,修改和重新設計還取決於資源狀況,如資金、時間、其它幫助。如果在考慮這些因素的基礎上,教學設計者仍然無法確定如何修改,那麼可以向有關的專家進行咨詢。這些咨詢意見能夠從不同的方面來促進教學的修改和重新設計。通常,向專家咨詢有以下作用:(1)幫助設計者對教學材料的現行結構進行分析,幫助設計者對是否需要修改或重新設計進行決策。(2)提出適當的問題、討論目的、介紹一定的選擇,或者幫助設計者決定保持原有的設計。(3)評價教學設計方案修改前以及修改以後可能的教學狀況。(4)提供過程、介紹、教學選擇、修改過程方面的建議,這些可以幫助教學設計者擴展有關學習、教學以及教學技術方面的考慮。(5)幫助教學設計者選擇、設計和製作教學材料。(6)提供適當的鼓勵。當教學設計者對教學設計進行具體修改時,他必須重新分析和檢查評價數據和評價結果,根據「想要發生的」和「實際發生的」之間的差距,發現設計產品中的不足,然後,回到教學設計的規劃階段重新開始。

㈡ 如何進行微課的教學設計

一份優秀的微課設計方案主要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老師的文案策內劃,另一部分是錄課機構的容拍攝以及視頻處理方案。 老師文案策劃: 1、確定微課的主題,一節微課講授一個知識點。 2、課程策劃: 策劃課程大綱、設計課程體系、規劃授課內容、製作課程文案 錄課機構拍攝以及視頻處理方案: 1、拍攝准備: PPT設計、課程腳本設計、課程素材整理、視頻製作規格確定 2、視頻拍攝: 互動式大屏拍攝、授課現場拍攝、虛擬場景拍攝、寫真拍攝 3、視頻剪輯: 視頻打點、視頻剪輯、視頻轉碼、視頻審校 4、視頻包裝: 素材插入、特效製作、片頭片尾製作、字幕製作 一個優秀的微課教學設計方案不僅在視頻錄制質量上優秀還要有良好的視覺體驗。 以上由德勝智課視頻課件製作提供。

㈢ 如何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學設計的成功與否決定了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否,也對後續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做好單元教學設計,可以從整體上把握這一單元的知識,使教師對整個單元或整章知識的結構都有著很清楚的認識,會讓你知道在什麼時候講到什麼程度,會讓你更好的把握教材,解讀教材,進一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會讓學生對一個模塊或一個單元的知識有一個系統的理解,讓學生能夠知道本單元在高中數學中的地位以及與前邊學過的章節和後續章節的聯系,就會有目的、理解性的去學習了。 目前新課程對數學教學設計有如下要求:
1.教學設計要充分體現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2.教學設計要突出對數學思考、情感態度的設計。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對話;讓學生參與廣泛的合作與交流。
3.教學設計要促進學生數學素質的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包括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取,數學方法的應用,數學思想的吸收和數學情感的投入。提高學生的素養,就必須化知識為智慧,積文化為品質。
4.教學素材要來源於現實。來源於現實生活,來源於學生的數學現實。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發生在身邊的數學,就會產生親和力。
5.教學設計要體現知識的生成、發展和應用的過程,要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
6.教學內容呈現的形式要豐富多彩,要注重學習情境的創設,如故事、場景、動畫、游戲、實驗等。
7.教學內容設計要有彈性,要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8.教學媒體設計要有針對性,要為我所用,提高效率,要在激發興趣、突破難點上做文章,要避免形式主義。
所以說單元教學設計不僅對教師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對學生學習本單元的基礎知識也是大有益處的。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教師都應提倡單元教學設計。
那麼單元教學設計究竟需要設計什麼?
一、首先是單元教學內容的分析,就是確定要教什麼。把單元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單元內的知識點、各知識點之間的結構、體現的思想方法,以及完成學習任務需要的從屬知識技能、與本單元相關的知識和思想方法等進行分析。這其中包括:1.單元主要內容及課時分配;2.單元教材編寫意圖(含課標要求理解分析):教材中的單元知識走向和邏輯鏈,特別是每一節課內容在單元中的地位,教材編寫的意圖等方面;3.單元教材內容的數學核心思想。教學內容分析應該建立在教師良好的數學素養之上。可以在教學組內或學區中心集體研討,或專家的指導下完成。
二、其次是學生情況的分析,教師要了解學生學習心理,認知水平,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學習起點的能力與學習特點等。包括:1.學習該單元學生已有知識背景(包括知識技能和方法);2.學習該單元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3.學生學習該單元內容可能的困難;4.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學習習慣和學法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分析應該有「前測」作為科學依據,不能僅憑經驗判斷。學生分析是個性化的工作,不能由他人的結果簡單代替自己的學生分析。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的「前測」往往可以通過訪談實現,可以是抽樣,也可以是有針對性的,如對於學困生做特別的訪談,可能會發現他們身上所具有的學習要素。學生分析應體現在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的設計上。
三、教學目標的設計。
教學目標包括:1.知識與技能;2.過程與方法;3.情感態度價值觀、重點、難點。教學目標是為學生的「學」所設計,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教學目標的達成服務的。教學目標是個性化的,又是尊重數學學科發展需要和學生未來學習需要的。同時,教學目標的制定應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思考,但具體形式不一定逐條對應。教材分析和學生分析是教學目標制定的依據和前提。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教學目標在學生分析之前和之後往往存在差異。如果對教材分析的要求越透徹,對學生分析的要求越科學和規范,教學目標的設計就越不是一件簡單而迅速的工作。教學目標應該在後期的教學活動中得到實在的落實,不能只寫不做,特別是設計意圖中應該逐步闡釋活動是如何通過組織與實施在為達成目標服務的。
四、單元教學活動的設計。
教學活動就是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所設計的活動。包括:1.活動內容;2.活動的組織與實施;3.活動的設計意圖;4.活動的時間分配預設。除了以上幾點外還應注意教法與學法的設計。活動的組織與實施是指教學活動開展的具體形式,包括學生學習方式—獨立學習,還是合作學習,還是建立在獨立學習基礎上的合作學習,還是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獨立學習等方式。教師活動的開展—提問或提出任務,組織合作學習,組織交流,講授等方式。活動材料的准備,如學具(寫明具體材料、數量等)、教具、課件等。而活動的設計意圖是為教學活動和活動的組織實施進行辯護,辯護的出發點是分析它們是否促成了學生教學目標的達成。不能簡單地主觀臆斷是為目標服務,應該有一定的理由—數學的、教學的。更不應該寫成一些沒有針對性,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口號式的「普遍真理」。
五、教學評價設計。
主要是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它包括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檢測不同層次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和課堂教學形成性測試和總結性測試的設計。總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的重要區別之一是前者重在得出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後者重在分析影響學生學習進步的原因。過去評價主要是在教學過程結束後進行,而實際上,要想學生在最後的總結性評價中獲得好的成績,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形成性評價,也就是要將總結性評價轉化為形成性評價,其標志就是:在教學過程之前基於評價設計教學目標。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我頗有感觸,以前寫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要學哪了才寫哪,最多就是超前幾小節再寫寫教案,可是在後來的教學過程中發現,每小節的內容以及題型都是和前後幾小節內容和題型相互聯系著演變,內容聯系還容易理解和掌握,但題型之間聯系和演變確實只有通過整章或者整個單元的連貫掌握,才會真實體會它們之間內容以及題型演變的過程。在進行了單元教學設計後,教師對整個單元或整章知識的結構有了很清楚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就自然的使學生明白了本單元的知識結構以及發展過程。單元教學設計就是將教師工作重心前移,也就是要將主要精力從做題復習移到教學設計上,新的課程標准告訴我們: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必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各種精心准備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和促進思維的發展,實現課程的新理念。

㈣ 如何做好教學設計

1、內容選擇要公道
選擇公道的教學內容是備好課的條件,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依據知識的特點、教材的編寫意圖、完成教學任務所需的時間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因素來決定。如何公道地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呢?首先是根據教材的編排來選擇。通常我們把一個練習的知識劃分成幾個小段落,每個小段落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現行數學教材就是這樣編排的,教師在備課時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內容以及對應的習題編寫,就可以確定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了。

其次是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來選擇。一般來說,比較簡單的、學生易於接受理解的知識,內容可多選一些;對於學生難以理解、難以把握的知識,由於在教學中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所以內容要適當少選一些。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以一節課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所授知識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把握為准。


2、目標制定要正確
目標正確就是指制定的教學目標既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目標是設計教學過程的依據,是課堂教學的總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點,也是進行課堂教學的終極回宿。如何制定出一個具體明確又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呢?

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結合數學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制定出本節課的教學計劃:要使學生把握哪些知識、形成什麼樣的技能技巧、達到什麼樣的熟練程度、會用哪些方法解題等,這就是雙基目標。其次是考慮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應該培養學生哪些思維能力,這是思維能力的目標。再次是想一想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哪些思想教育,培養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是滲透思想教育的要求。最後是考慮哪些地方可以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這是創新教育的要求,這也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目標。

㈤ 如何進行教學設計

1、 管理者的誤導,追求形式,浪費時間。 長期以來,各級主管部門,對教師編寫教案要求過細過死,導致廣大教師在制度約束下,陷入「教案八股」的編寫之中。據有關資料顯示,教研人員對345名教師備課情況調查結果表明,在備課過程中,教師只有20%的精力用於鑽研教材、了解學情,80%的精力用於書寫教案,或者叫抄教案,應付主管部門檢查。
2、 視野狹窄,缺少創新。 除了管理上的誤導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視野狹窄、信息閉塞。相當多教師備課,尤其農村中小學教師,手頭只有一本教科書,一本課程標准,一本教學參考書。有的學校教師甚至手裡僅有一本教科書,其他什麼也沒有,各種教學資料奇缺,學科專業雜志基本沒有看見過。外出學習的機會沒有或很少。而業務鑽研不夠,知識結構陳舊,學科水平低,導致缺少創新能力。 教案改革勢在必行。首先領導陳舊的教育思想及滯後的教育理念得改。
當前對教師教案應該重新考慮:
1、取消數量、文字量的要求。 2、不求規范求創新。 3、不求形式求實用。 4、重在看教學效果。
其次,教案編寫要因人而異,動態管理。新教師,任教新學科的教師及其他教學能力不強的教師要備祥案,要指定專門的骨幹教師跟蹤輔導;對能力較強的教師可備稍簡教案,還可以將課備在書上,備在老教案上,教導部門應加強隨堂聽課。最後各校要鼓勵教師教案創新,寫出有個性特點的教案。要編寫個性化教案,就要鼓勵教師博採眾長,發揮自己優勢,要研究教學個性,獨樹一幟,,自成一家。這樣,教學研究才有生命力,教師的發展才有前途。 目前教案編寫在「惜時增效、減負增效」大目標下如何體現「動、樂、愛、創」這一教學特點呢?
1、 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 任何一次教育改革,無不以教育觀念的變革為先導,教育每前進一步,無不依賴教育觀念的突破。備課的改革也是一樣,教師思想上觀念上必須有所突破與創新,沒有教師教育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裝轉變,就不會有整個備課內容方法上的突破。部分教師在課改當中教案沒有創新,還未能跳出「導入——講授——鞏固——作業——小結」的思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舊模式,與其說是方法技巧的落後,不如說是教育思想陳腐,教學觀念落後。因此,可以說觀念更新比方法更新更重要。有什麼樣的理念,就有什麼樣的教育,就有什麼樣的教學,所以,改革備課方法應先改革備課思想。 2、 由靜態向動態備課轉變。 傳統意義上的備課,基本上是教師按著「我教你學」思路來編寫教案,教學過程完全是由教師控制的。這種教學設計基本上是預設的、有計劃的,是可控制的。它是靜態的、單一的、細致的、單向的,每一個環節,活動內容、時間、學生發言、教師講什麼都由教師課前進行設計。 新課程教學設計應「以學定教」。像裁剪師為每個人「量體定衣」一樣。教學設計應體現學生學習需求的教案,絕不等同於過去的「教案」。教學設計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多向互動,始終是在「發現問題(自學)——解決問題(質疑)——開發新問題(引導)——解決新問題(訓練)」循環中進行的。唯其如此,教學設計不應是對課堂情景進行面面俱到設計,只能做大體輪廓上的描述,應為學生留下更多空間,讓他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得到充實完善。 具體地說,新課程教案設計,教師在課前可以進行比較粗線條的第一次設計,而隨著課堂教學的進行以及教學中不斷出現新情況,則應隨機應變,隨時調整教案,進行二次設計。 原先很多教師為了應付檢查常會照抄名師教案,沒有照顧學生實際,學生思路跟不上就生拉硬拽,將學生繩之以「案」。學生和教師都成了教案的「奴隸」。現在可以根據新課程標准要求靈活掌握教學目標,用教材來「教」而不是「教」教材。實際上學生的思路就是我們課堂教學的線索,教師只是引導學生前進。過去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現在應以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為己任;過去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今天我們陪著學生走向知識。 3、 由經驗型備課向研究型備課轉變。 傳統的備課是一種封閉式備課,教師往往滿足於一本教材、一本教參,備的教案,講的是自己知道的,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獨自鑽研教材,選擇自己熟悉的教法。十幾年、幾十年備課上課全憑自己經驗,這是一種老牛拉磨式的磨道循環。 如今新課程實施,備課應是開放式,備課內容、形式、方法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備課不僅備課內還要備課外;不僅備教材還要備教材之外,如:圖書、報刊、電視、電影、廣播、網路、戲劇等,另外如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新聞、學生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資源。 新課程下備課就是教研,備課就是課程改革。備課本身就是一種研究活動,每一次新課程教學方案的設計就是對舊教學方案的否定與創新。教學設計推陳出新就是教學改革,因此時下教師備課應由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概括起來新課程備課有以下幾個特點:①備課內容的開放性②備課方法的多變性③備課過程的反思性④教學設計的創新性 4、 由個人備課向合作備課轉變。 新課程的實施使廣大教師認識到,如今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化身,學校也不再是文化的孤島,課程的優化整合要求廣大教師淡化學科之間的界限,與真實的外界生活接近,與學生、家長、社會實行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 新課程實施後,教師的合作備課顯得十分重要。新課程設計新問題多、困難多、矛盾多,靠一個人的智慧解決起來困難較多,如果靠集體智慧會提高備課質量而且節省時間。 具體實施中將各語文組教師整合在一起成立一個備課組,先集體學習,統一認識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再根據教材單元組合將語文知識點滲透於各單元中。在這個過程中,要做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確定每篇課文的重點、難點及作業難易度。確立了這些後備課組將整個備課任務公布出來,讓教師根據自己的個人愛好,挑選一個單元備課任務,認真准備,這樣集中精力打「殲滅戰」一可減輕教師備課工作量,二可發揮個人專長,效果非常明顯。

㈥ 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

(一)有效的教學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1、學習者參與目標或子目標的提出或確立。
2、學習者在「做」中進行學習
目標一旦確立,學習者在進行主動建構的過程中必然要藉助一定的操作對象,也就是說總是要有一定的事情讓孩子們去做。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鼓勵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活動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一般先講授所要學習的概念和原理,而後再讓學生去做一定的練習,嘗試去解答有關的習題,其潛在的假設是:學和做是兩個獨立的過程,只有先學會了,才能去做,去解決有關的問題。建構主義所倡導的現代教學理論正好用相反的思路來設計教學。先鼓勵學生去做,在做中學。因為在學生做的過程中,學生要綜合運用原有的知識經驗,甚至可能還要查閱有關的資料,從而作出合理的綜合和推論,分析、解釋當前的問題,形成自己的假設和解決方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便可以建構起與此相應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提煉和概括,使得學習者所建構的知識更明確、更系統。
(二)有效的教學應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保持有有效互動的過程。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個人根據自己的經驗所建構的對外界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著局限性,通過意義的共享和協調,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確、豐富和全面。因此,在學生學習中的交流就應該是多向的,教學過程不僅包括師生之間的互動,還應包括學生與其他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在教學中應始終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和合作者。具體表現為: 1、促進者:教師參與協商,鼓勵和監控學生的討論和練習過程。不不是包辦代替,不是控制學生討論的結果。2、指導者:教師應抓住學生學習中形成矛盾的地方,設計出相應的問題情境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提供必要的線索和反饋,發展學生判斷、交流、反思和評價的能力,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通過示範、講解,尤其是提煉和概括,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3、合作者:教師把自己當作學習者,與學生一起去學習,敢於承認自己不如學生的地方;同時也願意與其他學科的教師和專業人員合作。
(三)有效的教學應為學生的主動建構提供學習材料、時間以及空間上的保障,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應更多地取材於現實生活,並且在很大程度上與問題解決聯系在一起,讓學生感受到問題的存在,並學會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種原始數據去進行分析、思考,展開探索,提出假設,進而檢驗假設,得出結論。第二,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充足的時間保障。。因為在學習者面對一個新問題時,必然先要求他們用自己的頭腦獨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後,開始嘗試用一些方法對該問題展開探索。根據嘗試後的結果,學習者還需准備自己在小組中需要交流的信息,必要時甚至要寫出書面的提綱。在小組交流討論時,一方面學習者需要讓別人理解自己的解題策略,另一方面還要努力理解他人的解題策略,並不斷回顧和反思自己與他人在解題策略上的正確與錯誤、相同與不同,對正確的需給出證據或闡述理由,對錯誤的需找出錯誤的原因,對都正確但方法不同的解題策略,需比較不同方法之間的特點,優化解題策略等等。第三,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空間上的便利。這里的空間主要是指學生座位的安排。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往往是插秧式地編排座位,使得學習常常被視為孤立、個體化、相互存在競爭的活動。如果我們把孩子們編排成一些工作小組,從空間上給予一定的調整,孩子們會十分樂於彼此進行交流、傾聽、解釋、思考他人的觀點以及自己進行反思,從而更有效地完成對知識的 建構。
(四)有效的教學旨在使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真正的理解。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這樣在課堂上教師想通過提問「你們懂了嗎?」或「你們還有什麼問題?」來判斷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就會變得毫無意義。學生是否形成了深層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斷定:
(1)能否用自己的話去解釋、表達所學的知識。
(2)能否基於這一知識作出推論和預測,從而解釋相關的現象, 解決有關的問題。
(3)能否運用這一知識解決變式問題。
(4)能否綜合幾方面的相關知識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
(5)能否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實際問題中去。這些方面,教師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和練習是可以判斷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況的。而要做到這些方面,教師在教學中則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因為只要理解和關注學生是怎樣學習的,才能促進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真正的理解。
(五)有效的教學必須關注學習者對自己以及他人學習的反思。建構主義強調,學習不是簡單地讓學習者佔有別人的知識,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見解。所以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習者要不斷監視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判斷自己的進展與目標的差距,採取各種增進和幫助思考的策略,而且學習者還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推論中是否包含邏輯錯誤等等。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生反思的習慣,即反省認知的意識,引導學生思考:「我怎麼想的?」、「為什麼這么想?」、「我的解題途徑是否最佳?」、「是否還有更好的解題途徑?」、「今天學的這些知識(或研究的這些問題)之間有何聯系?」……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逐步養成反思的意識和習慣。有人甚至將一個人是否具有反思習慣作為一個人聰慧的指標。由此可見,在評課時教師對學生進行自我監控與反思能力的培養無疑是一項重要的評價指標。
(六)有效的教學應使學生獲得對該學科學習的積極體驗與情感。學生在學習某門學科時,總是帶有一定的情感的。這種情感的投入與學生學習該學科過程中所獲得的體驗密切相關。積極的體驗會使學生不斷產生濃厚的興趣和需要,對學習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並從學習中獲得興奮和快樂。而積極的體驗是建立在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之上,建立在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斷的成功與進步之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錯誤應該得到允許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擊;學生的創造性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而不是忽略和抹殺。建構主義的教學觀特別強調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每一次的成功與進步的評價在促進學生獲得對學科積極體驗中的重要性和引導作用。2.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是起 調節 引導 學生學習氣氛的作用。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簡單強硬地從外部對學生實施知識的「填灌」,而應當把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生長新的知識經驗。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教師不應只是知識的呈現者,知識權威的象徵,而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時下的看法,思考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並以此為據,引導學生完善或調整自己的解釋。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為使學生的意義建構更為有效,教師應盡可能組織協作學習,展開討論和交流,並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有利於意義建構的。
所以我們在上課之前必須認真備課應做到:
1.突出針對性,因材施教(吃透教材、熟知學生、所謂備課備學生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對學生因人而異)
2.突出創造性,別出心裁(教學設計一定要有新課標精神,要敢於標新立異試圖讓學生胃口常開,興致常濃,感覺常新)
3.突出指導性,學以致用(要發揮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
4.突出啟發性,循循善誘 (「啟發」,「啟」在教師,「發」在學生,啟而不發是教學設計的失敗,重點在發,發才是目的)
5.突出操作性,有章可循(教學設計不是抽象的說教,它反映的是怎麼教,如何學的教學過程)

㈦ 如何進行教學設計

(一)指導思想
所有現代教育思想理念都可作為我們進行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其中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要求教師要全心全意地為學生的學服務。
(二)遵循原則1、教師的角色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問題是教學設計中的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要思考的問題。傳統的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因而教學設計是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的。未來教育注重學生的學,強調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設計教學活動,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教學圍繞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設計。為學而教。2、自主原則未來教育的自主原則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設計好學生獨立進行的探究活動。自主原則的另一個要求就是學生是在活動中通過自己的探究,與他人的合作和交流建構起知識,教師的作用主要是活動的設計和組織,問題情景的創造,以及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適時指導或給予幫助。3、主題原則傳統教學注重教學內容的連貫性及教學組織的嚴謹性,這種大而全
的做法不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尤其是個性品質的發展。未來教育認為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都有其核心知識,其它知識都是圍繞這些核心知識來展開的。教學設計應根據核心知識確定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題,運用逆向設計的教學設計方法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目的性強,層次清楚,體現思維活動的發生、發展過程。4、發展原則未來教育關注學生的發展,體現在知識方面就是教師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最為重要的知識,其他相關知識是學生通過活動自主建構起來的;體現在學生方面就是尊重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注重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此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明確哪些知識是學生所必需的?哪些是提高的?哪些知識是學生通過合作和交流可以自主建構的?哪些是學生比較困難的?教師如何點撥?5、合作、交流的原則
教師的合作者、促進者的角色及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發展性原則決定了課堂學習方式是合作、交流的形式。合作、交流的原則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考慮問題情景的營造,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進行啟發引導。合作、交流的原則還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注意克服教師問題學生答,或者學生問教師答,或者教師自問自答的現象。提倡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共同解決問題,教師起穿針引線的作用。6、鞏固原則

㈧ 如何做好教學設計

一.內容選擇要公道
選擇公道的教學內容是備好課的條件,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依據知識的特點、教材的編寫意圖、完成教學任務所需的時間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因素來決定。如何公道地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呢?首先是根據教材的編排來選擇。通常我們把一個練習的知識劃分成幾個小段落,每個小段落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現行數學教材就是這樣編排的,教師在備課時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內容以及對應的習題編寫,就可以確定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了。其次是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來選擇。一般來說,比較簡單的、學生易於接受理解的知識,內容可多選一些;對於學生難以理解、難以把握的知識,由於在教學中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所以內容要適當少選一些。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以一節課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所授知識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把握為准。
二.目標制定要正確
目標正確就是指制定的教學目標既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目標是設計教學過程的依據,是課堂教學的總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點,也是進行課堂教學的終極回宿。如何制定出一個具體明確又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呢?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結合數學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制定出本節課的教學計劃:要使學生把握哪些知識、形成什麼樣的技能技巧、達到什麼樣的熟練程度、會用哪些方法解題等,這就是雙基目標。其次是考慮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應該培養學生哪些思維能力,這是思維能力的目標。再次是想一想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哪些思想教育,培養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是滲透思想教育的要求。最後是考慮哪些地方可以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這是創新教育的要求,這也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目標。
三.重點難點要把握
重點、難點部分的教學是一節課的關鍵,教師的課堂教學的水平主要體現在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上。一般說來,一節課中學生要把握的主要知識就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學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困難的地方就是教學難點。怎樣在課堂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首先,教師必須要把握住重點和難點,當教學內容確定以後,教師應認真考慮:通過教學應使學生理解和把握哪些知識,那些主要的、關鍵性的知識就是教學的重點;學生在學習時會碰到哪些困難,那些學生難以理解、輕易出錯的知識就是教學的難點。其次,考慮怎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當重點和難點確定以後教師還要考慮:教學時怎樣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相聯系?怎樣與學生已有的舊知相聯系?終極制定出具體的、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以此幫助學生化難為易,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所學知識。
四.學生水平要了解
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變化、引申而來的,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所教知識的內容,找出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看一看哪些知識學生已經把握了,哪些知識還沒有完全把握,確定需要跟學生補哪些知識漏洞,課始安排什麼溫習內容,新授選擇什麼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備學生的知識水平,只有這樣,我們在備課、上課時才能有的放矢。
五.學習方法要恰當
學生的學習方法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既能反映教師的教學理念,又能影響學生的課堂學習的效果和新課程目標的實現。怎樣選擇學生的學習方法呢?首先,要恰當、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其次,要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把握知識;再次要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和創造能力的發展,
教案
《如何做好教學設計》(http://www.unjs.com)。在學生的學習方法的選擇上,不要人雲亦雲,更不可追求時髦、追趕時尚,不管教什麼知識、上什麼課都使用指導發現性學習法、獨立發現性學習法、創新性學習法,而把傳統的有意義接受性學習法一律廢除,這樣教學只能是浪費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大力提倡:操縱、發現、討論、回納、猜想、論證、自學、交流等學習方法。
六.教學方法要精選
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年齡特點、接受能力以及自己的教學風格,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一般的做法是:一個知識開真個教學通常採用講授法、談話法進行教學,如數學概念的教學;比較抽象的、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在教到關鍵之處採用演示法、實驗法進行教學;對於一些學生易於理解和把握的知識,可採用嘗試教學法、引探教學法、自學輔導法和練習法進行教學。但是,在一節課中所用的教學方法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往往是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實際教學的進程交替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有的教學內容可以用幾種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這就需要和實際情況擇優選擇。
總之,教學方法的選擇要依據教學的內容、本人的教學風格、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達到課堂教學效果最優化為准。值得一提的是:選擇教法要符合學生的熟悉規律,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決不能憑空想像,不切實際。
七.題目設計要精當
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信息交流的多邊活動,師與生、生與生間的相互交流活動主要是靠教師的提問、學生的回答、生生之間的信息傳遞來實現的。學。怎樣設計好課堂提問呢?首先是精,課堂提問不在於數目多,而在於質量高優劣。教師的課堂提問要能啟發學生積極地思考,要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能激發學生合作交流的愛好,要能層層深進擊中知識的本質,要能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題目,要避免諸如:"你們懂不懂啊?""會不會啊?""有沒有題目啊?"等沒有思考價值的題目。其次是時機要恰當,要把題目設置在知識的重點之處、知識的轉折和發展之處、學生碰到學習困難之時,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積極的思維,節省教學的時間,進步教學效率。
八.考慮細節題目
課堂教學中的細節題目固然是一些細小的題目,但是也能影響一堂課的教學效果,細小的題目也能釀成大的失誤,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不要輕易放過每一個細節題目。細節題目包括的內容很多:有板書設計題目;有前後銜接題目;有教學設計題目;有學生作業書寫格式的指導題目等;以應付課堂教學中的特發事件等,做到萬無一失。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有通盤問慮各個教學環節,處理好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細節題目,使課堂教學自然、流暢、扣人心弦。

閱讀全文

與如何進行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