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案分析怎麼分析
寫教案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十項: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二.教學目的(或稱教學要求專,或稱教學屬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十.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在教案書寫過程中,教學過程是關鍵,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一)導入新課1.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3.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二)講授新課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三)鞏固練習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四)歸納小結(五)作業安排布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
Ⅱ 如何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分析
一、 設計童趣性的作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熱情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標准也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作業設計時,我們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童趣性和親近性的數學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一個學習的熱情者和主動者。二、設計探索性的作業,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索者 學生完成數學作業也是一種數學學習活動,而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這樣學生對數學知識、技能和數學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為此,在作業設計時,要根據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已具有的數學活動經驗,設計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索、實驗、思考與合作為主的探索性作業,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成為一個問題的探索者。 1、觀察作業。觀察是思維的窗戶,它可以幫助學生發現問題,發現事物的規律和本質。如:學習「軸對稱圖形」時,可布置這樣的作業:請你在家觀察一些蝴蝶、天安門等平面圖形的形狀,有什麼發現?對具有這種特徵的圖形你有什麼感覺? 2、調查作業。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數學調查,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增強學生的數感。如:數學活動課「節約用水」教學後,可讓學生調查家裡或學校每月的用水情況,根據調查的結果,寫一份合理用水的建議書。 3、實驗作業。讓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和發展能力。如:學習「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後,可要求學生根據自家中消毒液的說明書自己配置一些消毒葯水給廚房用品消毒。 4、小課題探究作業。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探究,不僅能深入理解數學,體驗樂趣,而且能自主建構知識。如:學習「比例尺「後,要求學生對自己家裡的客廳製作一個平面圖,並思考:你認為這客廳的設計和擺設合理嗎?你有什麼改進的措施?為什麼?請你寫一篇探究報告。 三、設計生活性作業,讓學生成為知識的實踐者 生活是學習數學的場所,也是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場所。為此,在作業設計時,創設生活性的實際問題,促使學生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價值,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並逐步成為一個知識的實踐者。 如: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後,可讓學生做一回裝修設計師:如果你家的地面要進行重新裝修,你能為你爸媽提供一份裝修建議表嗎?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問題來考慮:(1)算出每間房間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米?每間房間的面積分別是多少? (2)根據自己家庭的生活條件和自己的愛好,在材料表中選擇你需要的材料?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及所需的錢數?在作業設計時,不能「一刀切」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層次性的作業,為任何一個學生創設練習,提高,發展的環境,使每個學生成為實踐的成功者
Ⅲ 怎麼寫教學設計分析
教學設計怎麼寫?
一、課前系統部分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課程標准》的要求。(2)分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二)學生分析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 A、述必須具備的四個基本要素:行為主體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老師,人們判斷教學有沒有效益的直接依據是學生有沒有獲得具體的進步,而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任務。一般在寫教學目標的時候行為主體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須注意如一般可以採取以下的表達:「通過……學習,能說出……」,「通過……學習,能分析歸納……」,而不是「使學生掌握……」「教會學生……」等表述方式行為條件行為條件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如「通過收集資料」「通過觀看影片……」「通過本課學習」 行為動詞行為動詞必須是具體可測量、可評價的。如知道、歸納、列舉、感受、參加等等表現程度指學生學習之後產生的行為變化的最低表現水平,用以評價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達到的程度。比如自己以前寫的教學目標:通過學習教材第三目(行為條件),能夠背寫出(行為動詞)鴉片戰爭的起止時間(表現程度),了解(行為動詞)戰爭的經過和中國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現程度) B、敘述最好有不同層次根據《標准》,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差異性,按照教學內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難,設計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如南京市溧水縣教研室的周紅英老師把《中華文化的勃興
(二)》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 (1)知識與能力: A .通過學習,學生能掌握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仁」的學說及其對教育和文化的貢獻;學生能了解思想家老子及其辯證法思想;學生能了解「百家爭鳴」及諸子百家的主要觀點。 B. 通過學習,學生能列表歸納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形成利用圖表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生能運用諸子百家的主要觀點解釋歷史現象,並將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思想文化聯系起來進行分析,培養運用歷史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 A .學生能通過收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及諸子百家的相關資料,編講歷史故事或編演歷史短劇,再現歷史情景,產生對歷史的認同感。 B. 學生能通過列表歸納、分組討論等方法進行合作和探究性學習,理解和運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主要觀點,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培養合作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 .通過學習孔子的教育言論,學生能正確對待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尋找有效的學習方法。 B. 通過學習諸子百家的思想觀點,學生能感知「百家爭鳴」促進了戰國時期學術思想的發展,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C、過程與方法是什麼?對於過程與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誤區,以前寫過程與方法,往往寫的是:討論法、合作探究、資料收集等,其實這些只是教師採用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為學生要獲得的能力目標。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是指具體的內在的學習思維的過程,如搜集資料的過程與方法、探究問題的過程與方法、辨析史料的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學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是「學會如何收集」「學會如何探究」。(這是以前教學的薄弱環節,也是以後教學必須重視的內容,學生應該學會基本的歷史思維的方法)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與難點部分的寫作要求:兩個操作要求:(1)確定本堂課的教學重點。(2)確定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五)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部分的寫作要求:介紹進行課堂教學所要採取的方法與技巧。
(六)教學用具 教學用具部分的寫作要求:兩個操作要求:(1)教學環境的設計與准備。(2)教學用具的設計與准備。
二、課堂系統部分——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部分課前探究部分的寫作要求:設計出引導學生進行課前准備和探究的方案。(二)導入新課部分導入新課部分的寫作要求: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引語,教學引語要起到「凝神、起興、點題」三個作用。(三)師生互動部分師生互動部分的寫作要求:(1)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結構(板書結構)。(2)寫出每步設計的設計目的(設計意圖)此外,在教學結構設計中要注意體現下列6個要求:(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2)從學生的問題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並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3)設計出師生互動方式。(4)爭取准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群體學生的教學安排。(5)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處理,發掘出教材內容之間的內存邏輯聯系及育人作用。(6)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四)課堂總結部分課堂總結部分的寫作要求:(1)設計出針對教材知識內容的系統的回憶鞏固問題及方案。(2)設計出發散、擴展、升華學生思維的問題及復習鞏固方案。(五)課後作業部分課後作業部分的寫作要求:每節課設計10道單項選擇題(選擇題突出對教材知識點的記憶、理解與掌握),1道材料解析題(材料解析題突出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1道問答題(問答題突出學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較、評價能力。)
三、課後系統部分——教學後記教學後記部分教學後記部分的寫作要求:(1)評價出你的每節課的教學設計的實施結果。(2)對你的每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及時的修改、補充、完善。(3)寫出你的教學感想、心得、體會。反思的主要內容有① 教學目標實現了沒有? ② 教育、教學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了嗎?通過什麼方式轉化? ③ 有沒有創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學資源 ④ 教學設計最突出的亮點是什麼?存在的問題和症結在哪裡? ⑤ 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策略
Ⅳ 案例分析和教學設計的區別在哪裡
教學設計:包括教案來、學案、評價方式源,甚至學生問題的設計。它是課前的一個准備。是以傳播理論和學習理論為基礎,應用系統理論的觀點和方法,分析研究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確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策略,選擇相應的教育媒體,確立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並對教學結果作出分析、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以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教學設計是以分析教學需求為基礎,以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步驟為目的的。教案僅是實施教學的計劃安排,而教學設計有明確而具體的教學目標,著眼於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夠客觀地評價和判斷教學結果。教學設計更加符合教學規律,容易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
教學案例:把教學的內容實例和教學設計意圖表現出來就行了。這個例指的是教的內容的「例」,而不是以這堂課作為例。一般是用來交流或者是自我經驗積累的。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它是一個教育情境的故事。一個好的教學案例,就是生動的故事加精彩的點評。
Ⅳ 怎樣寫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其實教學設計就是把教學生知識點的過程寫下來。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專教學對象的特屬點
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
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
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Ⅵ 教學設計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就是教師對影響學生成長的各種主客觀情況的了解與分析。之所以要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進行學情分析,是出於以下幾點思考:(一)進行學情分析是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必然要求
事實上,注重學情分析的思想由來已久。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善於分析學生的不同性格、愛好、興趣,根據個體差異,給每個人以不同以至完全相反的教育,使學生的學習達到欲罷不能的地步。
「因此,充分了解和分析學情,為學而教,因材施教,是開展任何教育活動的起點,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學活動,概莫能外。(二)進行學情分析是落實學生主體性的必由之路
新課程強調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習者服務,以教學活動來引導、促學生主動學習。因此,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學生展開,任何教學活動都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切合學生的學習水平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我們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中,密切關注和分析學情,是教師落實學生主體性的重要途徑。(三)進行學情分析是優化教學設計的必要前提
教師在開展教學設計(即備課)時,要考慮的主要因素包括:課程標准、教材內容、學生情況、教學方法、課程資源。其中,學情分析既是教學目標設定的基礎,又是教學內容解析的依據,還是教學策略選擇與教學活動設計的落腳點,總之,學情是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具體落實。(四)進行學情分析是課堂上師生互動的有效保障
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的互動過程,師生互動的實質是精神層面的交流、溝通、理解、影響。課堂上的師生互動交往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得以實現的結合點。然而,師生互動不同於一般性的社會互動交往,這種互動在客觀上是不平等的,因為師生雙方社會閱歷、知識背景、活動目的、社會責任等方面都有巨大差異。作為教師,要在課堂上跨越年齡和文化上的代溝,課前設計好互動的路線,課中扮演「平等中的首席」角色,為學生搭設問題與對話的橋梁。為了達成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教師必須在這種「一對多」的互動中,充分理解學生在生活背景、知識基礎、能力水平、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多樣性,才能在通常「一人對五十人」的課堂交往中立於不敗之地。
Ⅶ 教學設計的前期分析包括哪些內容
教學設計是主要依據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進行分析、計劃並做出具體安排的過程。其主要環節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環境分析、確定學習目標、設計教學策略、選擇教學媒體或資源和學習效果評價。
教學設計是主要依據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進行分析、計劃並做出具體安排的過程。
主要環節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環境分析、確定學習目標、設計教學策略、選擇教學媒體或資源和學習效果評價。
教學設計方案,內容包括學習內容特徵分析、學習者特徵分析、任務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思路或意圖、教學過程、課堂小結(含板書設計)、自主性教學評價(教學反思)、教學資源鏈接等。
1、評估需求確定教學目的:測量學習差距、確定完成教學後能夠做什麼?
2、教學內容分析:學習者學習之前的知識技能分析?
3、學習者分析:學習者個性特徵和學習環境分析?
4、編寫教學目標:具體陳述學習後能夠做什麼?
5、開發評價方案:你准備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
6、開發和選擇教學材料:你設計各種教學資源和材料為教學做准備?
7、實施與評價:實施你的設計並進行多方面的評價?
8、修改:整理反饋資料和數據,進行修改教學設計
9、總結性評價:對學習者使用效果進行最終評價
教學設計的本質是建立在理論基礎之上的一門應用性的教學技術,最早起源於美國。美國教育家杜威最先提出應發展一門連接學習理論和教育實踐的「橋梁科學」,橋梁科學即為教學設計的原意。80年代初,由鄔美娜、劉茂森等人引入我國教育技術領域,但那時的教學設計只是原封不動的將教學設計從國外「拿來」,介紹給大家的觀點和理論也是零星的、支離破碎的,根本談不上體系,實踐幾乎沒有。經過這些專家20年的努力,現在教學設計在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個別成功的實踐應用。
但是縱觀我國教學設計的理論,我們看到的多數還是國外教學設計的印跡,由此導致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我國的教學實踐不適應,表現為:理論反映的是西方教育觀念、學習理論、教學模式發展的軌跡和成果,提倡學生創造性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實踐是我國千百年形成的「儒家」教育觀念、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實踐,以應試教育為主,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樣必然造成教學設計在我國形成了所謂「兩張皮」的尷尬局面。在教學設計理論的普及過程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教學設計的理論比較抽象、宏觀,缺乏可操作性的實際環節。既使教學專家都很難把握其實質,更別說新手了。我們可以看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型,其中前期分析、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三個過程都只是宏觀的描述,根本未提供容易掌握的研究方法和操作工具,教師只能根據已有的教學經驗來揣摩模型所提供的教學設計過程,這樣,優秀的教學設計就成為個別教員的專利,遠遠沒有發揮教學設計的教學應用性,實現規模效益。認為教學目標是高於一切的,它既是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又是教學過程的歸宿。通過教學目標分析可以確定所需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學評價檢查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教學過程的一切圍繞教學目標的實現。
探究型學習的基本過程。
雖然因為探究的程度不同,探究學習活動有多種不同的表現方式,但是總的來說,探究的過程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包含了一些基本的活動要素。
確定問題 探究過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確定問題,分析問題的屬性,根據問題的屬性,進而可以確定採用哪一種程度的探究活動,有沒有必要展開深入的研究,是進行完全的探究還是不完全的探究,還是以調查及資料的收集、整理和評價為主。在解決問題之前,不僅要將問題界定清楚,還需要確定問題所處的情境,也就是描述清楚問題空間。
形成探究思路 確定問題以後,需要在經驗的基礎上,形成解決問題的研究思路。有些時候,可以考慮與學生一起討論決定問題,這樣,問題對學生來說更是「自己的」,也更能夠將學生自己的知識經驗調動起來,分析問題,收集信息材料,形成解決的思路和策略。另外,問題的屬性不同,所採取的解決策略也有很大差別,不同的解決策略需要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動。
實施探究 開展探究是整個活動的核心過程,探究的過程是學生根據所確定的探究思路,進行調查、實驗、資料收集、訪問、考察等各種探究活動,最終將問題予以解決,並得出探究結果的過程。所開展的活動類型可以是豐富多樣的,在進行學習活動設計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問題的性質來探究的程度選擇相適應的活動類型。
結果展示/交流 經過一系列探究活動以後,將形成不同形式的探究結果,可以是實驗報告、訪談結果、調查報告、作品等。探究結果的展示和交流,實際上也是探究過程的一種活動方式,可以將其看作是探究過程的結束活動。
Ⅷ 教案分析是什麼意思
一、什麼是教案分析?
教材分析就是對於給定的教材,教師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分析,找出教材的結構,即找出構成教材的要素及其相互間的層級關系(形成關系)。
二、教案分析的特性
1.綜合性
我們在進行教材分析的時候並不是孤立地就教材看教材,而是綜合各種和學生學習相關的因素來整體分析教材。我們要了解當前教育教學理念、新課標、教材、教參、相關教學資料、各類網路資源、學情等等,只有在充分掌握這些資源的基礎上,才能准確地了解編者意圖、把握教材內容、確定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學習、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承接性
我們知道,對於學校來說,文化傳承的普及方式有三個層面:編者、教者、學者(即教材、教師、學生)。編者通過對眾多文化類型的篩選、優化和整合,形成系統的教材方式呈現給學生。但是由於學生本身知識結構和理解能力的局限,他們很難掌握和運用這些教材,他們需要一種媒介來支撐他們的學習過程。教師就是很好的一個臨近媒介,他們作為學生的學習引領和支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由於教材編寫具有很強的普及型,缺乏指向性和針對性,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了解編者意圖,獲取教材信息,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教材內容和呈現方式,拉近教材的主觀性和學生的具體性之間的距離,做好教材和學生之間的承接。
3.主觀性
同樣的一份教材,不同的老師由於經驗、思考方法、價值觀等的不同,就有可能會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說,教材分析反映了每個教師的經驗和主觀判斷,反映了每個教師的思想方法、思維特點。這些決定了教師分析教材的根本觀念和根本思想,也就是教學觀,而這些帶有強烈主觀性的教學觀直接決定了教材分析的質量。
三、教材分析的一般步驟
分析教材最好的方法是結合教育教學理念、新課標、教材、教參、教學資料等,按全書、各部分教材、章節等層次進行分析,通常採取「讀」的方式,從整體到局部逐步深入,最終把學習要點落實到教學過程中。其基本步驟可概括為「四讀」。
1.泛讀有關資料,建立教材觀
所謂泛讀,指在進行教材分析時,閱讀音樂課程標准、教學參考書,閱讀有關教育教學理論期刊和雜志等。通過泛讀,明確音樂課程在整個教育中的地位和任務,使教材分析既按教材又不局限於教材,全面深入地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落實音樂教學的各項任務。在此基礎上,盡量建立一種富有自身特色的系統的思想。
2.通讀整冊教材,總體認識教材
所謂通讀,是指教師閱讀所教小學或中學的整冊教材。它不要求對教材的細節進行研究,而是通過對閱讀,了解整個教材的基本內容、知識體系、結構特點以及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搞清楚教材內容是怎樣循序漸進地加以組織的,並結合課程標準的精神,結合分析學情、教材的知識結構及系統分析、教學的目標要求分析、教學的重難點分析等,梳理整冊的教材內容,給自己的教學進行定位。
3.細讀每一單元教材,分層了解教材
所謂細讀,是在通讀的基礎上,對音樂教材中的每個單元進行深人研究,從整體上對該單元教材進行分析。通過分析要搞清楚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①該單元教材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麼;②該單元教材中知識的邏輯結構和依存關系;③該單元教材中的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④該單元教材知識和學習者經歷、生活、社會的結合點;⑤該單元教材中包含了哪些科學方法和能力培養的因素;⑥該單元教材滲透了哪些思想教育的因素。
4.精讀每一課教材,具體分析教材
所謂精讀,是在細讀的基礎上,對音樂教材中的某一課進行深人鑽研,進行細致、具體地分析。做到以下幾點:①透徹理解該課教材中的全部知識,深入了解該課教材所述內容的背景材料,要能解答該課教材中的疑難問題;②弄清該課教材在整篇教材或整個音樂教材中的地位,課程標准對與其相關內容的具體標準是什麼;③找出本課教材中所蘊涵學習心理特點,學生學習時易犯的錯誤及其原因、難點的成因及突破方法;④分析本課教材的教學特點和講清知識的關鍵,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方法、設計教學過程,考慮如何通過知識教學培養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等。
Ⅸ 教學設計中怎麼進行學情分析
分析學生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 備課階段,深入研究課程標准、教材內容,把握學生在知識體繫上所處的位置, 分析學生可能已經具備的基礎。 這種分析是一種系統的分析,這是對老師的最低要求,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教師不僅僅了解學生在初中階段學了什麼,還要了解小學階段學了什麼,比如,對於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就沒有必要把定理內容作為探究對象,可以直接討論為什麼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再比如說我們要學習一次函數了,那我們分析一下此前按照課程標准和教材,哪些東西已經與一次函數有關系了呢?那麼顯然函數一般概念我們已經學習過了,另外此前我們可能從來沒有出現函數這個術語,但是過去我們是不是學習過二元一次方程?我們知道,一個二元一次方程,如果我們要用變數的視角來看的話,其實就是一個函數關系,所以這些東西應該成為我們學習一次函數知識基礎的梳理。此時,教師停留在「經驗」上,是自己主觀的確定學生的需要。此階段還有一點很重要:教師深入思考知識的形成過程,思考面對一個問題或現象時如何從第一反應走向思路的形成和解決過程,也就是確定教學內容所具有的學生發展空間。 第二, 用實證的方法(過去的經驗或者調研)確認學生的基礎。 課標和教材只能提供給一種學生是否具有相關基礎的理想狀況,然而,現實與理想總是有距離的,學習過的內容學生未必都能夠達到理想的要求,教師需要結合自己的學生進行調查,獲得實證的支持,為教學目標的確定奠定基礎。 這個就需要我們自己做具體的研究。實證的方法包括過去的經驗,也包括調研。1、課前調研,通過訪談、問卷了解學生的儲備和對新知識的感性認識。此時,由於調研的學生的局限性、片面性,不能全面把握所要上課的學生的情況。但能為自己的教學方向定位提供依據。2、課上調研,讓學生自己去做,發現問題,以問題作為教學資源進行教學改進,將這一資源與原有的備課資源進行整合。這時學生的問題才會全面的呈現,教師診斷性的進行教學,能夠高效高質的落實教學任務。比如,在有理數乘法一課,學生在計算帶分數乘法問題中發生了普遍的錯誤,比如計算二又三分之二乘以五分之三,我們會發現很多孩子的結果等於二又五分之二。(不知道分數怎麼插入,只好用文字代替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經過查閱課程標准小學部分,發現當前帶分數的運算已經不做要求了。很多地方學校只要求學生能夠認識帶分數,能夠將帶分數轉化成假分數,所以我們會發現我們原本認為關於分數運算的問題在小學已經解決了,因此初中主要去處理符號的問題,性質符號的問題。但是如果我們做了調研的話,就會發現當學生在初中面對有理數運算的時候,很多分數運算的問題,很多分數運算的基礎,可能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堅實。所以也許我們在這個地方,就需要把分數運算的一些必要的技能的掌握作為我們的教學目標之一了,由此觀之實證的分析特別重要。 第三,分析學生的認知的特點與個性特點。 學生的差異表現在認知水平和個性特點上,比如說,我們知道抽象思維水平對於數學學習來說特別重要,而對學生個體來說,抽象思維水平的發展存在著特別大的差距,這表現在很多孩子身上。比比如有理數加法這部分,關於絕對值這個概念,有理數加法法則的表述,就是加法法則自身直觀的認識,我們都知道並不困難,學生能夠完全藉助自己已有的這種對於正數與負數的理解和他小學關於加法的這種認識,把這個法則的本質有特別清楚的認識。但是我們有時候會發現,當我們幫助學生概括出有理數加法法則的時候,反倒有一些學生不知道怎麼去對有理數加法進行計算了。 原因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想一想,有理數加法法則的概念中有一個術語是絕對值,而絕對值這個概念的抽象程度特別是對於一般的一個數的絕對值的抽象程度,恐怕是遠遠超過有理數加法自身的。所以你就會發現,有的孩子他不是理解有理數加法困難,而是理解絕對值這個概念的困難帶來了他有理數加法的這個困難。所以如果我們不關注這一點的話,我們可能就會發現,我們在講有理數加法法則之前,你讓學生做一些有理數加法問題他能做,我們講完法則之後他反倒不會做了,這就提醒我們一件事,我們數學教學中要注重實質,淡化一些形式。因為形式化地過於強調術語的表達,通常要求比較高的抽象思維能力,而對於初中生來說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是需要有一個比較長的過程的。 另外,對於班級授課制來說,學生的群體特點顯得很重要,如果一個學生群體的抽象思維水平總體比較高,那麼教師就可以選擇相對抽象的素材作為教學的載體,反之就需要更多的實際例子,以對抽象的概念有個支撐。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班的學生總體上都很自信善於表達,那麼就比較有利於通過學生的方式組織教學,如果這個群體的學生總體比較害羞,如果教師希望用學生表達自己,就需要有對學生進行指導的准備,不能追求一步到位。 在對學生進行了這三個層面的充分研究後,才能「因學生的需要而教」,學生也會一直處於一種亢奮的狀態,課堂效率提高了,學生也感到輕鬆了。
Ⅹ 如何評價教學設計
對教學設計的評價是一項重要的常規教學活動。評價的直接目的有兩方面:一是對課堂教學的優劣作出鑒定,二是對課堂教學成敗的原因作出評析,幫助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提高教學認識。經常開展評課,有利於教學問題准確診斷、正確決策和引導,有利於激勵教師苦練內功、加快知識更新、優化教學藝術,有助於教師間相互學習、切磋技藝、交流經驗。評課對於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評課方法:
1、評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它的正確制訂和達成,是衡量一堂課好壞的主要尺度。所以,評課首先要評教學目標。首先,從教學目標制訂來看,要看是否全面、具體、適宜。全面,指能從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等幾個方面來確定;具體,指知識目標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標要有明確要求,體現學科特點;適宜,指確定的教學目標,能以大綱為指導,體現年段、年級、單元教材特點,符合學生年齡實際和認識規律,難易適度。其次,從目標達成來看,要看教學目標是不是明確地體現在每一教學環節中,教學手段是否都緊密地圍繞目標,為實現目標服務。要看課堂上是否盡快地接觸重點內容,重點內容的教學時間是否得到保證,重點知識和技能是否得到鞏固和強化。
2、評教材處理。評析老師一節課上的好與壞,不僅要看教學目標的
制定和落實,還要看授課者對教材的組織和處理。我們在評析教師一節課時,既要看教師知識教授得是否准確、科學,更要注意分析教師在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上,是否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要看,教學目的的確定是否明確、全面,有針對性、導向性。教學重點是否把握准確,教學過程是否做到突出重點。教學難點是否把握准確並得到突破。教材的組織、處理是否精心。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必然、教學目的、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心理特點,對教材進行合理的調整充實與處理,重新組織、科學安排教學程序,選擇好合理的教學方法,使教材系統轉化為教學系統。
3、評教學程序教學目標要在教學程序中完成,教學目標能不能實現要看教師教學程序的設計和運作。因此,評課就必須要對教學程序做出評析。教學程序評析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看教學思路設計 1.教學思路是教師上課的脈絡和主線,它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兩個方面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來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學措施怎樣編排組合,怎樣銜接過渡,怎樣安排詳略,怎樣安排講練等。教師課堂上的教學思路設計是多種多樣的。為此,我們評教學思路,一是要看教學思路設計,符合不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符合不符合學生實際;二是要看教學思路的設計,是不是有一定的獨創性,能不能給學生以新鮮的感受;三是看教學思路的層次,脈絡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思路實際運作的效果。我們平時聽課,有時看到有些老師課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個程度就是教學思路不清,或教學思路不符合教學內容實際和學生實際等造成的。所以評課,必須注重對教學思路的評析。
(2)看課堂結構安排 教學思路與課堂結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教學思路,是側重教材處理,反映教師課堂教學縱向教學脈絡;而課堂結構,則側重教法設計,反映教學橫向的層次和環節。它是指一節課的教學過程各部分的確立,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順序和時間分配。課堂結構也稱為教學環節或步驟。課堂結構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課堂效果。可見課堂結構設計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節好課的結構是: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時間分配合理,密度適中,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