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一千米有多長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動,體驗1千米有多長,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間表象。
2.使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並適時滲透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1、體驗一千米有多長。
2、通過體驗活動,形成對一千米有多長的感性認識。
教學准備:米尺、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學們,你知道你走一步有多長嗎?
同學們可能一時想不起來,沒關系,請每組選一位同學上來走一走,再請一位同學量一量,不就知道了嗎?
二、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1.走一走。
通過實際測量,感受走100米用多長時間。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在操場上走一走,數一數10米、100米大約有多少步,分別用了多少時間,並做好紀錄。
回到教室,先讓學生匯報自己的步測結果,在說一說走完100米後有什麼感受。
2.估一估。
通過剛才學生的親身感受,猜測思考1千米的長度。
(1) 剛才我們測量出100米大約有多少步,思考:幾個100米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2) 估一估走1000米大約有多少步?
(3) (課件顯示)我們學校的操場一圈是200米。沿操場走( )圈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B. 分米毫米的認識周記怎樣寫
例文:
今天,分米來和毫米自正在熱烈地討論一個問題。分米說:「我比你長,你需要100個數加起來才和我一樣長,小主人肯定最喜歡我。」毫米說:「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嗎?你用得上的地方,我不一定用得上,我用得上的地方,你不一定用得上!」這時,小主人回來了,他放下書包,准備做數學作業,巧的是今天的作業剛好是量鉛筆盒的長,一分硬幣的厚。小主人把分米和毫米都用上了:鉛筆合長2分米,一分硬幣厚約1毫米。
可見,分米和毫米各有各的用處。
C. 北師大版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是小學幾年級數學教案
在教學新授新知分米階段,本段的設計巧妙之處就是將知識簡單化,讓學生在量的過程中建立1分米長度概念,教者通過看一看、數一數、找一找、畫一畫等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感知長度單位概念,得出1米=10分米。在交流畫1分米的畫法時,有多種找出1分米的方法,比如刻度0—刻度10,刻度1—刻度11等等,教師總結也就是畫滿刻度10,就是1分米。然後互相檢查是否畫了1分米,這樣的一個活動過程,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間的差異,採用互查,互學等形式,完美的體現出差異教學思想。
通過讓學生用厘米作單位,去量數學書的厚度的活動,讓學生意識到不足1厘米時,為了測量的精確,我們需要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即毫米。切實地[ ]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在實際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毫米的表象。然後講述:直尺上1厘米中間有一些小格,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你能用自己的手指比畫一下1毫米的長度嗎?此部分講解非常細致到位,值得我學習。
注意細節」是教學成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把握了教學中每個細小的環節。「大約」一帶而過,既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長度單位,也培養學生[ ]對數學的嚴謹意識。特別是在認識1毫米1毫米地數時,數到5毫米的刻度線時,讓學生觀察這個刻度稍微長些,是5毫米刻度線,滲透讓學生以後看刻度時更准確更快的方法。這個方面講解得很細致。
從多媒體應用方面來看,教師能夠把握每次集體交流過程,通過實物展台呈現給每位學生,照顧了全體,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建議:1、隨著數學的綜合化,數學的長度單位不在是生硬的文字,而是生動形象的字母符號等等,所以,在學習分米和毫米單位時,可以順其自然地介紹他們還可以用字母符號來表示,這樣更加地全面具體。
2、教者在最後一環節安排學生合作:選擇長度單位再測量,並寫出來。時間太急促沒能完成,結果就匆匆結束讓學生課後完成,這樣的活動不算完整,好多學生是不能完成的,也不懂的,不是一個完整的課堂,我想有布置就應該有檢查和評議。
D. 實用數學第一冊教案 認識有沒有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認識了毫米、米和厘米這三個長度單位,本節課是在此基礎上回認識分米。課上充分考慮答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能力,通過安排大量的實踐活動,運用量一量、畫一畫、數一數、比劃比劃等方式,使學生充分經歷測量常見物體長度的過程,從而學習長度單位分米,讓他們感到分米的產生是日常測量的需要,初步建立起分米的表象。重視數學學習與生活的聯系,教材中所用物品均來自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用品,使學生感到親切,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到學習分米的必要性。通過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材分析]
「分米的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學期關於長度單位的一個知識點。學生已經學習過米、厘米和毫米,對於分米由於實際生活中應用得少,學生接觸的也不多,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根據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充分做好各種准備,以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促進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