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語故事濫竽充數教案
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教案(教版學設計)權是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tr>
2. 讀後感教案
[讀後感教案]讀後感教案教學目標:
1、通過學寫讀後感,使學生養成邊讀邊思的良好閱讀習慣,讀後感教案。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會寫讀後感。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談自己的閱讀感受。
教學設計:
一、明確目標。
1、談話導入。
最近你看過什麼書?或者讀過什麼文章?
這本書或這篇文章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你有什麼感受呢?
2、師述:如果我們讀別人的文章只是走馬觀花地讀,那還不算讀。真正地讀,是從文章中「讀出自己」,好比看一場電影,看到動情處,你會流淚,這說明你不僅僅是在看電影,而是從電影中「看出了自己」;再如我每天帶上隨身聽,徒步上班,對《老師的窗前》百聽不厭,這同樣是因為由此很自然地想起過去的校園生活,總之,我是把自己給擺進去了,也就是「讀出了自己。」同樣,我們讀到一篇好的文章,會為之浮想聯翩,會為之感慨萬千……我們說這也是「讀出了自己」。今天我們把這種閱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後所產生的感想給它一個科學的名字——讀後感。
3、明確目標。
讀後感可以是閱讀時即興寫在書旁的一句話,可以是及時寫下的一段話,也可以是一篇文章;讀後感可以是邊讀邊做批註,可以是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後認真反思後寫下的一篇文章。今天我們要學的是讀完一篇文章後掩卷而思,用幾段話或一篇文章寫下自己的感受。(板書:寫讀後感)
二、確定感點。
1、讀後感,顧名思義,就是先讀後感,只有把文章讀懂了,讀通了,才有感受可言。
2、理解「感點」。感點就是讀完了文章後最使你感動的那一點或方面,也叫「觀點」或主題。
3、閱讀《背影》,說說你最感動的是什麼?指導學生給這篇文章列感點。
三、暢談感受。
1、推薦文章學生閱讀。
2、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
3、全班交流。
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發散思維談個人閱讀感受,如聯系實際、進行對照、運用聯想等方法談感受。
四、學寫讀後感。
1、默讀例文《做事要有主心骨》,看看你從中學到了什麼?該怎樣寫讀後感呢?
2、交流。
強調重在寫自己的感受。
3、除了像例文這樣寫之外,讀後感還可以怎麼寫?
引導學生懂得讀後感是閱讀筆記的一種形式,只要把自己讀書後的感想、體會或收獲用一種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了就行了。
4、從你所讀的文章中選一篇感受最深的文章學寫讀後感。
反思:
羅曼羅蘭說過:從來沒有人讀書,只有人在書中發現自己,檢查自己,超越自己。學生學寫讀後感,了解寫讀後感的形式、會寫讀後感還不是最終的目的,我們要通過寫讀後感,養成學生邊讀邊思的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閱讀,把作者豐富的、內斂的情感變成學生自己的情感,使他們的認識上升到另一個層面。【擴展閱讀篇】
所謂「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後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後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後感。
第三、選准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
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於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編輯本段如何寫讀後感
格式
一、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讀後感《讀後感教案》。題目可以用《讀後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八、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
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禁止寫成流水賬!
編輯本段要寫關於學習的讀後感應該讀什麼有感
(1)引——圍繞感點 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5)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五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一、先要重視感
感要多 讀要少,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二、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四、敘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復述原文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初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後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完某一展覽後寫\"觀後感\",觀後感的寫法與讀後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後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五、寫景、物的讀後感應該怎樣寫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
(5)簡要地說明原文有關內容,重寫有感,不要重點介紹,偏離主題。
3. 濫竽充數的故事是小學幾年級的課程
濫竽充數的故事是小學三年級的課程
很高興為你解答滿意望採納
4. 《日知錄》三則教案
《日知錄》三則教學設計
作者: 加入日期:11-03-24
第九單元 經世致用
《日知錄》三則
顧炎武
【教學目標】
1、學習《〈日知錄〉三則〉》,了解顧炎武「文須有益於天下」、著述貴獨創、立身貴務實等思想,體會其「經世致用」學術精神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2、學習《浙東學術》,了解章學誠反對「空言學問」、提倡「切於人事」的學術思想,體會浙東學術的務實精神。
3、讓學術聯系社會現實或自己的學習經驗,吸收本單元課文闡述的治學方法和表現出的論辯藝術,作一些社會調查或問題探究,切實提高議論文的寫作能力。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的觀點和思想方法。
【教學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南大學的校訓:經世致用。「經世致用」是中華文化特別是湖湘文化的精華,起源於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學說。「經世」的內涵是「經國濟世」,強調要有遠大理想抱負,志存高遠,胸懷天下,側重「形而上」;「致用」的內涵是「學用結合」,強調要理論聯系實際,腳踏實地,注重實效,側重「形而下」。校訓「經世致用」,一是體現了中南大學的文化傳承,有湖湘特色,並與孫中山先生早年為湘雅的題詞「學成致用」一脈相承。二是有利於引導中南學子把遠大理想抱負和鍥而不舍努力結合起來,既要志存高遠,敢為天下先,又要腳踏實地,從點滴做起。
二、簡介本單元內容及作者
本單元涉及的是清代學術,主要介紹古代學者的治學態度,「經典課文」為顧炎武的《<日知錄>三則》,而「相關讀物」則是章學誠的《浙東學術》,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經世致用的思想。
《日知錄》是一部經年累月、積金琢玉成的大型學術札記,全書一千多條,最長的五千多字,最短的只有九個字。節選的三則並見於該書卷十九,闡述了他關於作文、著述及立身處世的觀點,體現了顧炎武一以貫之的經世致用精神。
顧炎武,明末清初人,力主反清復明,拒絕出仕,發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清醒地認識到理學崇尚空談的危害,身體力行,注重調查實際,不為空言,以天下為己任,力主治學要經世致用(其思想源於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
《文史通義》是章學誠積一生學力著成的史學論著,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浙東學術》是《文史通義》中很有分量的一篇,集中論述了作者治學要「切合當時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現了作者經世致用的治學精神。作者立論鮮明,引證豐富,反對空言、提倡切實致用的思想貫穿始終,字里行間洋溢著堂堂正氣和烈烈激情。兩文的共同點是「經世致用」。
三、研習第一則《文須有益於天下》
1、結合注釋,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2、討論:
(1)、本則觀點是什麼?(文須有益於天下)
(2)、「文不可絕於天地之間」的原因是什麼?(明道、紀政事、察民隱、樂道人善)
(3)、無益之文有何弊端?(怪力亂神、無稽之言、剿襲之說、諛佞之文)
(4)、本則使用什麼論證方法?(正反對比論證)
↗正:文不可絕於天地——明道、紀政事、察民隱、樂道人善——益
文須有益於天下
(觀點) ↘反:無益之文:怪力亂神、無稽之言、剿襲之說、諛佞之文——損
四、研習第二則《著書之難》
1、結合注釋,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2、討論:
(1)、從著書的角度,作者肯定了哪些書、否定了哪些書?作者提出了一個怎樣的著書原則?(首肯《孟》《荀》及《老》《庄》等,否定了《呂氏春秋》《淮南子》,其「匯而成書」,不自成體系;「古人之所未及就,後世之所不可無」)
(2)作者認為古人中還有誰做到了此原則?作者為何推崇此二人?(司馬光、吳端臨;他之所以推崇這兩部書,表明了他著書的價值尺度,即都是經世致用著作的典範,是史學著作)
(3)作者認為今人堅持了著書原則嗎?原因何在?(後人著書,產量越高,速度越快,錯誤越多。後世作者創作態度不誠實,動機——「成名」不純。)
(4)本則的觀點是什麼?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著書難;古今對比論證。)
小結:作者談古論今,闡述著書原則,表明愛惡褒貶,感嘆今人人心不古,「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
↗《孟》《荀》《老》《庄》等,「自成一家言」↘
古人 著書原則:「古人之所未及就,後世之所不可無」
↘《呂氏春秋》《淮南子》「取諸子之言,匯而成書」↗
→(司馬光、馬貴與:經世致用著作的典範)
↓
今人:「愈多」「愈舛漏」「愈不傳」——原因:「成書太易」「急於求名」
↓
著書難
3、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研習第三則
1、結合注釋,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2、討論:
(1)、作者開篇就慨嘆「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文人多,不好嗎?為什麼單說「唐宋以下」?(作者認為文人多是因為有些「不識經術,不通古今」的「文人」濫竽充數;表明了作者關心社會現實和尊古復古的思想。)
(2)、韓愈之詩是什麼意思?(強調「經訓」是學問的根本,博古通今是治學之基石,舍此如「潢潦」,朝滿夕涸,不但學問做不成,安生立命也陷入困境。)
(3)、作者引用韓愈和劉摯的話有什麼作用?(借他們崇尚經術、重視器量見識,輕蔑文采華意來宣揚經世致用的思想。雖然不免偏激,卻切中時弊。)
(4)、作者引述西漢揚雄和宋代黃庭堅的話,目的何在?(繼續說明務實與尚華的關系,揚雄對別人賞其文辭而不賞其義理痛心疾首,黃庭堅指出以文才的高低作為選拔獎掖後生的標准,是助長了華而不實的社會風氣。)
(5)、作者引用本朝掌故——空同的辯駁,作用是什麼?(證明前文「本朝嘉靖以來,亦有此風」)
(6)、最後一段,作者引用歐陽修的話,表明了什麼?(表明了作者崇尚實用的思想)
(7)本則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引證法、例證法)
↗文人:識經術、通古今——韓愈、劉摯、揚雄、黃庭堅、歐陽修——引證法
文人之多 (經世致用)
↘假文人:華而不實——空同辯駁 ——例證法
(注重文采)
3、熟讀課文
二、討論:比較本課所選三則札記在主旨、語言上的異同?
內容相關,主旨相同:都是宣傳經世致用的精神,識經術,通古今。而二、三則在立論上不同:《著書之難》以著述為話題,從正面立論,「難」是高標准嚴要求,與「後人之書」的「易」作對比;《文人之多》以人為話題,從反面立論,說假「文人」多,揭示真「文人」少。
語言風格不同:第一則立論鮮明,鋒芒畢露;第二則委婉曲折,敘議結合;第三則感情熾烈聲勢奪人。
第三課時
一、輔導學生自讀《浙東學術》
1、簡單介紹此文背景及章學誠與顧炎武的學術淵源、立論異同,並重點指出學術的共同之處:經世致用。
(詳見教參,略)
2、學生自讀課文。
二、完成課後練習。
5. 有文言文而濫竽充數的教案嗎
教學背景
本課是郭昶老師在2002年7月全國「注音識字,提前讀寫」教學改革20周年教學競賽活動中獲得特等獎的一節課。由於課文簡短而寓意深刻,在本課教學中,教師以課文為中心,開展課內拓展閱讀等豐富而生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感受寓言魅力的同時,獲得語言的發展。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讀准「竽眼兒」「齊湣王」等詞的字音。
2、通過對課文前後描述的對比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對照課文初步理解相對應的古文,並能根據古文復述故事。
4、能讀懂含有「濫竽充數」的句子,並能用濫竽充數造句。
教學方法
從寓言本身的文化特性出發,鏈接古今文化,構建立體語文,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展示寓言學習的特質,讓學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獲得語言的發展。
教學流程
一、看圖寫詞
1.在祖國的語言寶庫中,成語是一顆閃亮的珍珠。通過幾年的學習,同學們一定掌握了為數不少的成語,下面我們就來「看圖寫成語」。請同學們准備好本子,等會兒出示的每幅畫面只停留10秒鍾,同學們得仔細看圖,認真思考,然後快速地寫下來。
2.(課件逐幅出示相關畫面)學生看圖寫成語。
3.交流。(出示答案:驚弓之鳥狐假虎威畫蛇添足濫竽充數)齊讀成語。
4.學生較對並訂正。(采訪全部正確的學生,說說是怎樣學會沒學過的成語的。)
二、揭題解「竽」
1.揭題。會寫「濫竽充數」並不等於真正掌握了這個成語,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寓言《濫竽充數》(板書課題)
2.理解「竽」。「竽」指的是什麼?
學生猜想,教師簡介。(出示「竽」圖,播放用竽吹奏出的《鳳凰展翅》片段)這就是竹做的樂器——竽,我們聽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來的名曲《鳳凰展翅》的片段。
3.設疑。那麼「濫竽充數」是什麼意思呢,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課文,注意把字音讀准確。讀完一遍後把手舉起來繼續讀。
三、初讀課文
學生自讀課文,檢查交流。
1.指名分段讀課文。(隨機指導讀准「竽眼兒」「齊湣王」的讀音。理解「竽眼兒」。竽有眼兒,還有什麼樂器有「眼兒」?「眼兒」就是小孔)[
2.再讀課文。課文雖然簡短,但要真正讀通也不容易。請同學們再讀一遍。並且思考提出不懂的問題。
3.交流問題。(預測學生可能不懂的問題:課文寫誰濫竽充數?南郭先生怎樣濫竽充數?隨機理解復姓「南郭」。)
四、學文明意
1.找重點句。課文中哪句話寫南郭先生在「濫竽充數」?
出示重點句:每次吹竽,他也鼓著腮幫捂著竽眼兒,裝腔作勢,混在隊里充數。(學生齊讀)
2.理解重點詞。這句話中哪個詞語最能說明他濫竽充數?(裝腔作勢)
換詞理解。請給「裝腔作勢」換個詞。(裝模作樣)
3.看錄像練說。
1)看錄像。你能想像他是怎樣裝腔作勢、怎樣充數的嗎?我們來看一南郭先生第一次吹竽的情景。(播放錄像)
2)說話練習。請你根據課文中的描寫,根據剛才看到的畫面來說說南郭先生是怎樣裝的?怎樣充的?
3)指導朗讀。小結:同學們,「濫竽充數」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樣不會的充會的,不懂的裝懂的,以次的充好的。
4.明寓意。
這樣做會有什麼結果呢?指名讀描寫結果的段落
6. 小學語文
二、組詞。5%
朗(朗讀)梭(日月如梭)儉(勤儉)怒(發怒)篷(帳篷 )
郎(兒郎)俊(俊傑)撿(撿東西)恕(饒恕)蓬(朝氣蓬勃 )
三、選詞填空。4%
陳設 擺設 陳列
1.這間屋子裡(陳設 )十分豪華。
2.這間屋子(陳列 )著許許多多的動物標本。
屹立 肅立 挺立 矗立
天安門廣場上(屹立 )著人民英雄紀念碑。為人民解放事業而英勇獻身的先烈們的高大形象永遠(肅立)在億萬人民心中。
四、修改病句。6%
1.我們要學習他刻苦鑽研的精神真叫人佩服。
我們要學習他刻苦鑽研的精神。
2.我的家鄉是永春人。
我是永春人。
3.廣州地區盛產荔枝、桔子、南瓜、西瓜等水果。
廣州地區盛產荔枝、桔子、西瓜等水果。
五、解釋下列帶點字的意思。5%
1.惟弈秋之為聽。(惟:只 之:的 )
只聽弈秋一個人的。
2.為是其智弗若與?(為:是 與:嗎 )
是這個人的智力不如那個人嗎?
3.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以: 始: 去: )
4.孰為汝多知乎?(孰: 為: 汝: )
六、填出古詩句,並寫出句子的意思。8%(3+5)
1.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 。意思是: 心裡只想著天上有天鵝飛過。
2. ,及日中, ,此不為 ?意思是:
七、讀短文,按要求作答。25%(9+3+4+4+5)
(一)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先生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一聽之,處士逃。
【注釋】使:叫,派。 請:被聘請。 悅:高興,喜歡。 廩食:官府給的糧食,文中指待遇。 以:和。 立:繼位。
全文的大意是: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裡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顫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後,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拿優厚的薪水和豐厚的賞賜,心裡得意極了。
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和別人一樣吹奏得挺投入,還真瞧不出什麼破綻來。南郭先生就這樣靠著蒙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閔(min)王繼承了王位。齊閔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一樣,認為300人一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逍遙。於是齊閔王發布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好好練習,作好准備,他將讓它300人輪流來一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樂師們知道命令後都積極練習,想一展身手,只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二)節約用水
一天下午,四(1)班張帆打掃好教室,背著書包回家。
他路過洗手處,(發現)自來水龍頭沒有擰緊,水正往下滴。於是,他就把水龍頭擰緊,然後才回家。
張帆邊走邊想:這里的洗手處,常有同學用了水忘記關上或不擰緊水龍頭。要是一天浪費一點兒,一年就是一筆很大的(損失),得想個辦法提醒大家。
張帆回到家,放下書包,取出硯台、毛筆和墨,雙拿出一張白紙,工工整整地寫下了「節約用水」四個大字。
第二天清晨,張帆第一個來到學校,把寫著「節約用水」的紙條貼在水龍頭上方的牆上。
過了一會兒,同學們(陸續)來到學校,發現了牆上的紙條。有的說:「這是在提醒我們要節約用水呢?」也有的說:「咱們得向寫這張紙條的同學學習!」
1.將文中括弧內不恰當的詞劃掉。
2.短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答:短文寫了張帆提醒我們要節約用水這樣的一件事。
3.我們應該向張帆學習什麼?
答:我們應該向張帆學習節約用水的優良品質。
4.當同學們發現牆上的紙條後,還有的同學會怎樣說,請舉一個例子。
這是誰寫的呀,雖然字數少,但很對。
附加題
1.請寫出帶有「春」字的一副對聯。
一年四季春常在 萬紫千紅永開花 橫批:喜迎新春
春滿人間百花吐艷 福臨小院四季常安 橫批:歡度春節
春雨絲絲潤萬物 紅梅點點綉千山 橫批:春意盎然
黃鶯鳴翠柳 紫燕剪春風 橫批:鶯歌燕舞
春花含笑意 爆竹增歡聲橫批:喜氣盈門
2.請試著把下聯補充完整。
門迎春夏秋冬福 戶納東西南北財
江山無限好
戶納財萬年春
八、作文。35%
一堂難忘的課
提示:選擇自己上過的一堂難忘的課來寫。注意把事情經過寫清楚,重點寫為什麼使你難忘。
7. 在小學課本中有篇詞,是拔苗助長還是揠苗助長,和濫竽充數的那一騙文章,要准確答案.
是揠苗助長啊
8. 成語故事(自相矛盾,濫竽充數)》教學設計1doc下
【成語】: 自相矛盾
【拼音】: zì xiāng máo dùn
【解釋】: 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抵觸。
【出處】: 《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之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應也。」
【舉例造句】: 這些理論自相矛盾。
【拼音代碼】: zxmd
【近義詞】: 格格不入、桿格不入
【反義詞】: 自圓其說、無懈可擊、天衣無縫
【燈謎】: 類;開封;尺短寸長
【用法】: 作謂語、定語;用於說話或文章
【英文】: paradox
【故事】: 戰國時期,大思想家韓非子曾講有一個賣矛和盾的人,見人推銷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沒有穿不透的東西;一會又向人推銷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堅硬的盾,沒有什麼東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問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成語】: 濫竽充數
【拼音】: làn yú chōng shù
【解釋】: 濫:失實的,假的。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里充數。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出處】: 《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舉例造句】: 言調整人事,濫竽充數,依然如故。 ★鄒韜奮《抗戰以來》二七
【拼音代碼】: lycs
【近義詞】: 名不副實、掩人耳目、魚目混珠
【反義詞】: 貨真價實、名副其實
【歇後語】: 南郭先生吹竽;紅薯粉摻在藕粉里
【燈謎】: 南郭先生吹竽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混飯吃的人
【英文】: be there just to make up the number
【故事】: 戰國時期,齊國的國王非常喜歡聽吹竽合奏,好吃懶做的南郭先生想辦法混進了樂隊,他不懂裝懂、搖頭晃腦,裝出一幅行家的樣子。不久老國王死後,新國王喜歡聽吹竽獨奏,南郭先生這下心虛了,害怕會露餡就連夜逃出了皇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