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教科版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植物有哪些相同特點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整個單元的小結,主要內容是對整個單元的學習進行一個梳理和整理。版由於前面每一節課都上得權比較踏實,大多數學生對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夠寫出很多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名稱,這遠遠超出了我的想像。而且同學們能從這些植物中知道他們的相同和不同,並且准確地用維恩圖表示出來。對植物共同點的概括,我的學生基本能夠得出: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的環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等;都會生長發育、都會繁殖後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整理已有觀察、分析和研究的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得出植物共同特徵。這節課的整理就水到渠成了,總體難度不大.
對於植物的一生,以向日葵為例的9張圖片,用詞語概括難度較大。像「種子」「生根」「發芽」「成長」「成熟」「結果」一類,學生基本能答出,但是「子葉長出」「真葉展開」這一類專業名詞就比較難接受,這也屬正常。通過探尋植物的共同特徵,學生深入地認識了生命體的基本特徵,開始關心生命的點點滴滴。
Ⅱ 《植物有哪些相同特點》教學反思
本節課結束後,我進行了認真的反思,發現了存在的幾個問題需在以後教學中改進:
1、教師備課不充分,對教材專研不夠。以向日葵為例的9張圖片,用詞語概括難度較大,像「種子」「生根」「發芽」「成長」「成熟」「結果」一類,學生基本能答出,但是「子葉長出」「真葉展開」這一類專業名詞就比較難接受。以大樹為例子的幾幅圖片,有幾組學生交流時認為大樹是春天發芽,夏天長得茂盛,秋天落葉,冬天死亡,而沒有認識到大樹的生命周期是比較長的。教師在備課時沒有充分考慮到這些問題。
2、教師對學生年齡特徵考慮不夠,時間分配不合理。三年級學生年齡小,寫字的速度比較慢,識字數量少,在教學第一部分內容時用時過多,而最後總結出來的植物相同特點也沒有記錄下來。造成了課堂前松後緊。
3、由於剛接手三年級學生,對學生的學情不了解,師生配合也不默契。如學生在寫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時,我以為學生能寫出許多課本中未提及的植物來,結果大部分學生寫的是課本中學過的植物。又如老師認為學生能快速回答出來的問題沒有回答出來以及學生答非所問等等。
4、課堂上教師講得多,學生缺少練習。比如在引導學生比較「向日葵的一生」和「一棵大樹的一生」時重復啰嗦,浪費了時間,導致後面的教學時間不多,沒有進行達標檢測,匆匆結課。
Ⅲ 教學反思優點和缺點
教學反思,是教師通過對其教學活動進行的理性觀察與矯正,從而提高其教學能力的活動,是一種分析教學技能的技術。它是促使教師的教學參與更為主動、專業發展更為積極的一種手段和工具,對改進教學、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途徑。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教師一直非常重視之。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當然,無論是運用行動研究法還是比較法,我們都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教學反思包括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
教學前反思的內容包含反思確定內容、階段及具體實施方法對學生的需要和滿足這些需要的具體目標,以及達到這些目標所需要的動機、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還要對對本學科、本冊教材、本單元、本課時進行教學計劃時列出反思的關鍵項目。如:第一、需要教給學生那些關鍵概念、結論和事實;第二、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是否准確;第三、教學內容的深度和范圍對學生是否適度;第四、所設計的活動那些有助於達到教學目標;第五、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第六、那些學生需要特別關注;第七、那些條件會影響課的效果……
教學中反思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不可預料情況發生進行的反思以及教師在和學生互動作用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反饋,對教學計劃進行的調整。不可預料情況發生時,教師要善於抓住有利於教學計劃實施的因素,因勢利導,不可讓學生牽著鼻子走。根據學生反饋對教學計劃的修改和調整要適當,不可大修大改。
Ⅳ 幸福是什麼教學反思優缺點不足之處
幸福是什麼教學反思
一、針對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恰當剪裁內教學內容,讓教容材成為一塊跳板
《幸福是什麼》為一篇幅較長的童話,故事生動有趣,通過三個牧童在智慧的女兒引導下尋找到幸福的過程,告訴人們「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別人有益的事情」的這一人生道理。雖然文章主旨明確,但要深切地體會語言、感悟哲理則有一定難度。在寫法上,作者善於布白留空,對於三個牧童分手後十年間的所作所為的描寫極為簡約,僅通過三個牧童的簡單講述來表現。小學生好奇心強,這一布白恰好成為學生探索精神盡情展示的平台。因此,對三個牧童及智慧女兒的幾處語言描寫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語言訓練的焦點,成為了對學生進行想像力和表達力的語言性實踐及體驗生命歷程的關鍵。這樣處理既擺脫了串讀串講串問的陳舊教學模式,又集中了教學內容,長文短教,重敲一處,使教學效益有了最可靠的保障。
Ⅳ 三上科學第一單元《7,動物有哪些相同特點》教學反思
第7課 動物有哪些相同特點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動物的個體形態不同,內生活環境也不同,但是動容物具有共同的特點: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會運動,需要食物維持生命,會排泄廢物,會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會生長發育,會繁殖後代。
過程與方法:運用比較的方法獲得動物的共同特徵。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動物壽命的認識,懂得生命的可貴,也體會生死的自然規律。
【養成教育訓練點】培養學生能夠對觀察到的結果主動分析從而獲得信息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整理已經觀察、分析、和研究的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共同的除動物的共同特徵。
【教學難點】學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證據支持,學生無證據信息對整理的干擾。
【教學准備】蝸牛、蚯蚓、螞蟻、金羽的圖片;四種動物議政的圖片。
Ⅵ 《動物有哪些共同特點》教學反思
《動物有哪些共同特點》是教材動物單元的最後一章,也是對動物在運動、反應、食物、繁殖等方面的比較。前一個月,學生已經對四種動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從這些動物的相互比較中,可以知道它們的相同和不同。本單元所選擇的四種小動物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代表著不同種類、不同環境下的小動物。這些小動物的形態各不相同,生活習性也各具特色,顯示出每種小動物的獨特個性,體現出動物界的多樣性。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整理已經觀察、分析和研究的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共同得出動物的共同特徵。繼而與植物進行比較,形成初步的生物的概念,了解生物體的基本特徵,培養學生關注關心周圍的生命世界.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填寫表格的形式,先讓學生對所學的四種動物在運動、反應、食物、繁殖等方面的比較,由小組進行討論,再進行全班討論,進行匯報,教師對學生的匯報進行總結,說出他們有什麼共同點,重在培養學生的概括和觀察總結能力。通過學生的總結出的動物的共同特點,如何驗證他是動物共同具有呢?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點,如果某一種動物不具備上面四種動物的某個共同特點就刪去,這樣找出動物的共同特點。這節課文字內容較多,顯得比較枯燥,要進行適當修改,加些直觀資料。
Ⅶ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包括優點,不足,改進措施
這是一篇說明文體裁的獨立閱讀課文,也是中年級學生新接觸的一種新的寫作體裁。
課初,我讓學生讀課題,圍繞課題提問。學生說出黃河發生了哪些變化,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麼。然後我引導學生總結 「變化」:變化前是什麼樣的?變化後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而變化?帶著這三個問題我讓學生自讀課文。給學生充分地閱讀時間後學生馬上找到變化前被稱作是「搖籃」,變化後是禍河,引起變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課文理解到這已經很好了,但我沒有就此停止,而是讓學生再去細細讀文:課文中例舉了很多的數目字,請同學們關注到這些數目字,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通過讀書,學生發現:黃河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深重的——近2000年間竟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真是讓兩岸百姓叫苦不迭;黃河如果不治理,它的危險性極大——4億噸泥沙沉積在下遊河道里,河床高出兩岸農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土壤被嚴重的侵蝕——每年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相當於一年破壞耕地550萬畝。又利用課件,觀看圖片,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黃河發生的巨大變化,這一系列的數字,圖片資料都表明:治理黃河勢在必行。在講「治理措施」時,除了專家的治理方案,還讓學生說說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本篇文章的教學,雖然有成功之處,但也存在許多不足。在教學中,雖然給學生了自主學習的時間,但仍然不敢放手,不能隨機應變,老是想把學生拉到自己設計好的線路上來。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又是讓人難以預料的,所以課堂上會出現教學思路混亂,一個問題重復講的現象。課文內容的學習始終離不開詞句,只有抓住了關鍵的詞語,深入體會,才能更深層次的理解文章內涵,本節課的教學中雖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點水 」,如在教學黃河是一條禍河時,只抓住了一些數字,而沒有抓住「決口」「改道」等詞語,在講解懸河時,雖然用了課件,但沒給學生講清楚,學生自然也就體會不到它的危害性。語文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內容,還要讓學生弄清作者用什麼方法寫的,本節課教學忽略了這一問題。
語文教學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語文就在生活當中。本節課的教學不足之處很多,成功之處甚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地總結經驗,多像別人請教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在語文課上,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教給學生恰當的學習方法,恰當地運用媒體資源,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綜合能力,為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Ⅷ 小班對對碰教學反思優點和缺點
對對碰》是小班的一節科學活動,科學活動是讓幼兒在實驗的過程中獲得成果。幼兒生活的世界是五彩斑斕的,就象紅黃藍這些顏色一樣。鮮艷、美麗的顏色讓孩子喜歡,顏色的變化更讓他們驚嘆不已。選擇《顏色對對碰》這一活動,正好滿足了幼兒的探究興趣和操作願望,讓幼兒在玩色這一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到了顏色的奇妙。
整個活動以變魔術貫穿始終,通過幼兒自己的實際操作,以及各種感官運用、動手動腦去探索發現,在嘗試與探索的過程中,獲得了初步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
第一環節通過「變魔術」活動快速地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而第二步讓幼兒自己親手來變出一瓶有顏色的水,正好滿足了孩子「試一試」的心理,讓幼兒體驗到自己主體作用的發揮,更有利於幼兒探究興趣的激發。小班幼兒的注意的指向性還很不明確,且還沒有記錄的基礎。接下來通過「找個朋友來變魔術」,初步探索兩種顏色混合後的變化,協作的機會,教師在材料准備中將兩兩顏色用彩紙標記出來,形象直觀的向幼兒介紹兩種顏色結合後變成的顏色,而且最後用橡皮泥讓幼兒自主去體驗兩種顏色的變化,幼兒更易接受。
整節課環節設計比較緊湊,但是在進行變魔術之後很多幼兒對是如何變出來的還存在疑惑,在此環節中可以適當向幼兒解釋說明。在幼兒自主操作的過程中老師注重幼兒操作的結果,雖然個別幼兒可以說出是哪兩種顏色混合變出來的,但個別幼兒還無法准確的表達,在此過程中可以與身邊的朋友說說發現,用語言表達,進一步理解,或是讓幼兒自己嘗試著去記錄。
整個活動中,教師為孩子們營造了一種寬松、明主的課堂氛圍,但一節課的成功不僅在於幼兒的表現也需要教師精心的准備與課堂上的現場發揮,更需要與孩子們玩到一起,共同探討,這樣才可以拉近與孩子們的距離。
Ⅸ 教育實踐的一般性質和特點應該是情境性、反思性、智慧性,那小學教育實踐的具體性質和特點是什麼
如果一個教師只滿足於經驗的獲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反思,那麼他的舊有理念及不適當的行為就很難改變,其結果他的教學將可能長期維持在原來的水平而止步不前。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技術,不是資源,首先是教育者的理念。教育理念正確與否是教師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有什麼樣的教育理念就會有什麼樣的教學行為。正確的理念導致正確的行為,錯誤的理念導致錯誤的行為。如果一個教師的教育理念陳舊、教育方法等方面落後的話,那麼,他的工作精神越投入,對學生的傷害往往越大。為此,教師首先需要反思的就應該是自己的教育理念。理念不轉變,只是對行為加以矯正,當然這對行為也起修正作用,但是,往往原有習慣化的不合理行為還會經常出現。教學反思的意義在於它著眼於教師知識結構中的實踐性知識的獲得、擁有和改善,反對和批判傳統教師培訓模式中只注重對教師的一般性知識的傳授,如對公共知識、專業知識(所謂本體性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所謂條件性知識)的佔有和相應學歷的提高。更為重要的是實踐性知識——指教師在面臨實現有目的行為中所具有的課堂情境知識及與之相關的知識。而這類知識的獲得,因為其特有的個體性、情境性、開放性和探索性特徵,要求教師通過自我實踐的反思和訓練才能得到和確認,靠他人的給予似乎是不可能的。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相反,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進。」他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
實踐證明, 凡善於反思, 並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努力,提高自己教學效果的教師, 其自身的成長和發展的步伐就會加快。在教學中,一旦教師熟悉教材,
特別容易陷入機械重復的教學實踐中, 處在經驗性思維定勢、書本定勢、權威定勢和惰性教學之中。因此,開展教學反思,
加強教師自我評估和自律學習對教師主體的發展特別重要,教師只有把自我的發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會努力的去發展自我, 建構自我,
對自己的發展形成整體性的看法,從而不斷促進自我學會教學,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
教學反思可以進一步地激發教師終身學習的自覺沖動,不斷的反思會不斷地發現困惑,「教然後而知困」,不斷發現一個個陌生的我,從而促使自己拜師求教,書海尋寶。學習反思的過程也是教師人生不斷輝煌的過程。教學反思可以激活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表達方式,構建師生互動機制及學生學習新方式。
反思是一種手段。反思後則奮進。存在問題就整改,發現問題則深思,找到經驗就升華。如此說來,教學反思的真諦就在於教師要敢於懷疑自己,敢於和善於突破、超越自我,不斷地向高層次邁進。你可能在燈光下靜夜思,回顧和展望。你可能倚著窗口,遙望星空,夜不能寐。正因為教學反思具有別人不可替代的個性化特徵,你就有可能形成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多進行教學反思,等於在本來沒有窗的牆上開了一排窗,你可以領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風光。不但是多了一雙眼睛、一對耳朵和一條舌頭,甚至還多了一個頭腦!
三、教學反思的類型和方法
我們盡可以看到一些十分成功的教學觀摩課,在這些觀摩課上教師和學生配合得天衣無縫,探索式、討論式、自學式等等操練樣樣俱全,加上多媒體演示,教學者為之興奮,聽課者為之激動。然而,在一年教學中,這樣的課又有多少呢?在實際教學中能夠針對自身的教學實踐和教學行為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反思,開展反思性教學的教師並不多,好多教師還是憑著自己有限的經驗進行簡單重復的教學實踐。教師的教學重點是放在教學內容,教學大綱和考試形式上呢,還是將教學注重點轉移到學生的性格、興趣、情緒等方面的培養和控制?這是現代教育思想轉變的重大原則問題。當然,教師對教學活動的反思不可能存在一個標準的模式,因為反思本身就具有情境性和不確定性,反思只能針對具體問題、根據實際情況而在可能的條件下展開。
反思類型可有縱向反思、橫向反思、個體反思和集體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動研究法、比較法、總結法、對話法、錄相法、檔案袋法等等。現把反思類型和反思方法結合在一起作簡要介紹。
縱向反思和行動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一個認識對象放在歷史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梳理。同時不斷地獲取學生的反饋意見,並把它作為另一個認識對象進行分析,最後把兩個具體的認識對象揉在一塊兒整合思考。
四、教學反思後的重新構建
教師對教學進行反思,是教師對自我的重新構建。教師構建自己的認識方法,構建自己對各種事物和觀點的理解, 構建自己的教育觀和教學方法,
能夠比較客觀看待自己的教學過程, 發現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 然後尋找解決的辦法和策略,
再監測實施策略的效果,真正地做到對教學的客觀評估。教學反思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學生, 並且更好地理解教學過程。教師的主動建構過程中,
理論知識與經驗知識是相輔相成, 處於同等重要地位。只有在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理論這種循環往復的過程中,教師才能成功地建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