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虎門銷煙教學設計

虎門銷煙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0-12-17 15:19:22

① 歷史教案

高中歷史必修一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西周實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這樣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中央實行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贏政規定封建最高統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秦始皇規定:皇帝稱「朕」;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本質特徵是:皇權至上
4、秦朝時,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太尉掌軍事。
唐朝時:中書省掌決策,門下省掌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的長官均為宰相。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 。後增設參知政事 、樞密使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政,以削弱相權。(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合稱「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 (除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戰國和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郡國二制並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將兵權收歸中央(杯酒釋兵權);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地方賦稅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東歸中央的中書省管,其餘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 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6、 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中書省和丞相,殺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7、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帝親政後,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 ;雍正帝時,設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8、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積極: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有得於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等。
消極: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約束和監督。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總之君主專制的加強,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6世紀,梭倫改革,按財產多寡劃分社會等級,打擊氏族制度殘余,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
2、公元前6世紀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緣部落打破了血緣關系,確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公民大會是城邦的最高權力機構。五百人會議處理公民大會閉會期間的日常事務,召集公民大會。陪審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與監察機關 。
4、雅典民主政治存在著明顯缺陷。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成年男性,婦女、奴隸、外邦人及下層公民都沒有真正的民主。
5、公元前5世紀中期,《十二銅表法》標志著成文法誕生;
6世紀,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撰法律匯編《民法大全》它是羅馬法編纂的結晶,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從習慣法到成文法——平民反貴族斗爭的結果,因此,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
從公民法到萬民法——羅馬對外擴張的必然結果公民法的發展(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
萬民法的創立(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
6、 羅馬法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承認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作用是維系帝國,影響後世: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是為了維系和穩定羅馬帝國統治。 它是歐洲歷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 對近代歐美資產階級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1、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它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責任內閣制是英國政治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 負責。首相實際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首相由下院中的多數黨領袖擔任。
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主要特點是議會權力至上,君主統而不治(國王的作用:對外代表英國,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徵,維系英聯邦)
3、美國1787年憲法:制定時間:1787年;地點:費城
主要內容:規定聯邦的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聯邦政府分為行政、立法、司法三個相對獨立的部門。
立法權歸國會。行政權歸於總統。總統由選民間接選出。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的總司令。美國的最高司法機關是聯邦法院。
5、美國聯邦制的實行,既避免了邦聯制的鬆散,又防止了中央權力的過於集中,既團結了各州,又給各州一定的自治權
性質: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法。
6、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內容:行政權力歸總統,立法權歸於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
7、《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①統一後的德國為聯邦制的君主國家。②皇帝擁有巨大的權力(國家元首,有權統率全國的武裝力量;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帝國宰相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③帝國設立兩院制的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的主要史實
①1840----1842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②1856----1860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
③1894----1895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1901 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確立
2、1842年,中英兩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其中規定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5處為通商口岸;關稅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鴉片戰爭後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95年《馬關條約》規定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瓜分中國的侵略要求(開設工廠),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1900年6月初,八國組成侵略聯軍。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劃定北京東郊民巷為「使館界」;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首。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3、禁煙運動的高潮是林則徐在廣東的虎門銷煙,以此為借口,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侵佔了香港島;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洗劫並焚毀了皇家園林圓明園。
到19世紀80年代,俄國共侵佔我國150多萬平方千米。
4、1840年至1900年間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
鴉片戰爭中:廣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
甲午中日戰爭中:黃海海戰中鄧世昌壯烈犧牲;台灣人民的反割台斗爭。
義和團運動提出的口號是「扶清滅洋」,性質:反帝愛國運動。(注意:不反封建)
5、1851年的廣西金田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永安建制標志著太平天國政權的初步建立;1853年,佔領南京,改為天京,定為國都,同清朝對峙,正式建立與清政府對峙的農民政權。
1856年,天京變亂標志著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1864年天京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6、《天朝田畝制度》的土地制度是以戶為單位,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產品分配方式是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農民階級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
1859年洪仁王干提出了《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7、日本東京和上海成為資產階級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兩個中心。民主革命思想家有:章炳嶙、鄒容、陳天華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骨幹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
8、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武昌率先發動起義,湖北新軍中革命黨人紛紛響應,史稱 「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 ,以中華民國紀元。
1912年2月,在袁世凱威逼下,清帝頒布退位詔書,清王朝結束。
9、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約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還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的標志是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0、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歷史功績),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11、五四運動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導致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加深。
五四運動發生的導火線是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從6月起,五四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運動主力軍由學生轉移到工人。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運動。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2、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黨今後的中心工作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還決定成立黨的中央機構——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總書記。
1922年,中共二大召開,大會制定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中共二大中心任務是制定最低綱領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1923年中共三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的決定。
13、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一大,大會還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的形成。
14、1926年7月,國民政府出師北伐,北伐的主要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
15、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成立了南京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抗。
1927年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此後不久,寧漢合流。 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全面破裂,標志著國民大革命失敗。
16、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領導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共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1927年,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毛澤東的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稱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1931年冬,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大會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毛澤東當選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定都瑞金。
17、1934年10月,紅軍被迫進行長征,其原因是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其失敗的原因是由於博古、李德「左」傾冒險主義。
1935年,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
18、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標志著抗日戰爭的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是中國抗戰勝利的重要保證(作用)。
193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洛川會議,制定了全面抗戰路線。
19、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會戰: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均失敗。勝利的戰役有:平型關大捷、台兒庄戰役總體失敗
20、日軍的滔天罪行:①1937年,南京大屠殺,被殺的總計三十萬人以上。②1941年,日軍在河北製造潘家峪慘案,③日在中國東北成立專門研究細菌戰的「七三一部隊」
21、1940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華北主動出擊日軍,取得百團大戰的重大勝利。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大規模戰役。中共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最終取得了八年抗戰的偉大勝利。
22、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國內: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國際: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23、1945年8月,毛澤東等赴重慶談判,10月10日雙方簽署了《雙十協定》。
24、1946年,國民黨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標志著全面內戰的開始。內戰初期,人民解放軍先後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陝北和山東的重點進攻;1947年6月,劉鄧率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共中央領導解放軍先後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
25、1949年,中共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指出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並提出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方針。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標志著國民黨統治覆滅。
26、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①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 。②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③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
2、1871巴黎公社的成立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3、俄國二月革命 1917.3直接結果是推翻了羅夫王朝封建王朝。二月革命後,出現了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四月提綱》提出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任務,還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爭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權。
4、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
①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②十月革命的勝利,在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繫上打開了一個缺口,它成功地將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實踐。
5、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實現(1953年~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實質是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這樣,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第六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毛澤東當選主席。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2、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會議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一屆人大選舉國家毛澤東為主席、劉少奇為委員長
3、1949年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初步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
4、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更明確規定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的民主制度建設。建立村民民主自製制度
5、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此後為劉少奇案平反。
6、1982年,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現行憲法。
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把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使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達到新的高度,成為中國法制建設的里程碑。
7、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發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呼籲。19.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首先在解決香港問題上得到成功的運用(最早是針對台灣問題提出)。
8、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香港、澳門回歸的根本原因是改革開放後我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
9、台灣成立海基會。祖國大陸成立海協會。1992年兩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這就是「九二共識」。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新中國建立初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內容包括「另起爐灶」(使中國改變過去半殖民地的地位),「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清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特權);「一邊倒」,(倒向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
2、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為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准則。
3、1954年在日內瓦舉行會議,這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會議。
4、1955年,亞非首腦在印尼的萬隆會議。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會議,周恩來代表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5、70年代中國外交成就:
1971年10月,聯合國第26屆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 。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得益於第三世界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幫助。
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訂了《中美聯合公報》,公報闡述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和中有一個中國的原則。這樣, 中美兩國結束了二十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台灣問題是中美間的最大難題。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
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應 訪華,雙方簽訂了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聲明。 日本早於美國正式同中國建交。
6、中日建交和中美關系的正常化,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許多國家紛紛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在國際上掀起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這樣美國遏制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終於被打破,我國外交出現了新局面。
7、 新時期中國國外交政策的目標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8、 2001年在中國上海成功舉辦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2001年由中國領導創立的「上海合作組織」,標志著一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區域合作組織的誕生。

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雅爾塔體系的建立,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系,奠定了戰後兩極格局的框架。
2、美國的冷戰政策,目的:遏制共產主義;表現主要有:
美國方面:政治上:杜魯門主義——標志美國「冷戰」的開始;經濟上:馬歇爾計劃(援助西歐)軍事上:成立北約 1949年 ,加劇冷戰程度;
蘇聯方面: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1955年6月,成立華沙條約組織,從此在歐洲出現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3、「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德國分裂 ( 德國首先成為美蘇「冷戰」的主要地點);古巴導彈危機(冷戰);朝鮮半島的分裂;越南戰爭(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為熱戰)
4、歐洲共同體:1967年,三個共同體(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並為一個,統稱為歐洲共同體
5、20世紀80年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提出成為「政治大國」的目標。
6、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從20世紀七十年代,不結盟運動把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作為重要任務。
7、1989年,波蘭成為第一個發生劇變的東歐國家。1990年兩德統一。
1991年底,正式宣布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阿拉木圖宣言),這標志著蘇聯解體。
兩極格局瓦解的標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也標志著「冷戰」結束)。
9、目前世界格局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只是一個發展趨勢。多極化格局的形成,將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

http://..com/question/75579847.html
蠻好的

② 統編版五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 7、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 教案

教學目標:

了解列強侵華所犯下的罪惡行徑,知道中國人民面對外來侵略曾經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從中體會中華民族頑強的抗爭精神。

了解鄧世昌等民族英雄反抗外國侵略者的故事,感受先輩們的愛國精神。了解中國遭受外國列強欺凌的原因,懂得落後就要挨打的基本道理。

教學重點:掌握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及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理解對中國社會的影掌握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及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理解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教學難點:

分析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用。中國如何一步--步的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教學准備:教師課前製作課件、搜集資料,學生課前收集鴉片戰爭中與侵略者抗爭的歷史故事和英雄人物的事。

教學方法:啟發式、自主學習法、討論交流法。

(2)虎門銷煙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知識點

1、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自主意識)的逐漸增強,我們有時會覺得家人說的話和要求做的事與自己內心的想法不一致,有時還會與家人產生一些不愉快。

2、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心裡逐漸發生了(變化),很多事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們希望能自己(做決定),有時會把家人的(關心)看作是(干涉),甚至在明知他們講的話有道理時,故意與他們作對。

3、在長輩眼裡,我們缺乏(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我們言談舉止上的一些變化也會讓家人感到困惑,不懂事,經常懷念我們小時候的乖樣子。我們需要了解長輩們的想法。

4、家人的(人生經歷)、(生活經驗)相對豐富,我們與他們在(生活態度、觀念、興趣愛好、行為方式)等方面會有所不同。

5、我們要用心理解和體會,從家人的言談舉止,甚至是批評和教育中感受(他們的愛)。

③ 北師大八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第一單元 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 第一課 鴉片戰爭的烽煙探究預習習題: 1.設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簡表」。(必做) 2.請你為中國開葯方。(選做) 3.辦小報:「珍愛生命,拒絕毒品。」(選做)探究預習提綱: 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簡述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了解魏源、嚴復等人的主要思想。〖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鴉片走私對中國的危害,知道林則徐廣州禁煙的史實,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知道《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進而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知識拓展和遷移。了解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 過程與方法 收集有關毒品及其危害的文字、圖片資料。 收集有關虎門銷煙的信息,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 初步了解香港問題的由來,對比香港被割讓與香港回歸。 設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簡表」,學慣用表格方式陳述歷史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毒品的危害,樹立「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的信念。 通過對虎門銷煙的了解,認識到林則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學習他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剛正不阿、坦盪無私的品質。 通過對比150多年前香港被割讓與1997年香港回歸,認識到弱國無外交的道理,感受到祖國今天的強大,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信念。〖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虎門銷煙;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影響。 難點 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教學准備〗 學生情況分析 霍山二中八年級學生有的來自城鎮,有的來自城鄉結合部,有的來自農村,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但通過一學年的學習,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較濃,對歷史知識有強烈的求知慾,通過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教材分析 本課是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一課在中國歷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上承古代史,下啟近代史。經過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鋪墊,學生對近代西方列強的崛起和中國近代前夜的危機已有了一些感性認識。但經過暑假後,學生對前面的知識難免有些遺忘。為了便於本單元內容的學習,有必要用一課時的時間對相關內容進行簡要復習,分析第一單元的前言,布置收集材料的任務和課前預習的問題。 教具准備 1.教師課前和學生一起收集有關毒品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 2.人民英雄紀念碑「虎門銷煙浮雕圖」;電影《林則徐》片斷。 3.香港回歸的錄像資料。 4.根據收集的資料製作多媒體課件。〖板書設計〗 第1課 鴉片戰爭的烽煙 一、虎門銷煙 1.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2.林則徐廣州禁煙 虎門銷煙 二、中英《南京條約》 1.中英鴉片戰爭 2.中英《南京條約》 割地:香港島――領土完整遭破壞 賠款:2100萬元――增加財政負擔 五口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自然經濟被解體 關稅協定――喪失主權 三、魏源和《海國圖志》 「師夷長技以制夷」〖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毒品的文字、圖片資料。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多渠道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資源共享,並解決少數學生缺乏資料來源的問題) 學生根據資料介紹: 1.常見的毒品有哪些? 2.毒品有什麼危害? 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珍愛生命,拒絕毒品。 (設計意圖:對學生進行遠離毒品的思想教育) 一、虎門銷煙 教師設疑: 鴉片等毒品嚴重損害人類的身心健康。可是,150多年前,英國卻向中國輸入鴉片。這是為什麼? 學生合作探究: 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 (設計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體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學生代表發言: 英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需要掠奪廉價的原料,還需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而清朝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英國工業品在中國的銷售。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設計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 教師設疑: 閱讀以下材料,分析、討論鴉片走私給中國帶來的危害。多媒體課件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癮至,其人涕淚交橫,手足委頓不能舉,即白刃加於前,豹虎逼於後,亦惟俯首受死,不能稍為運動也。故久食鴉片者,肩聳項縮,顏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 ――俞蛟:《夢廠雜著》 材料二:當鴉片未盛大行之時,吸食者不過其身,故杖徙已足蔽辜;迨流毒於天下,則為害甚巨。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林則徐 材料三:(鴉片)槁人形骸,蠱人心志,喪人身家,實生命以來未有之大患,其禍烈於洪水猛獸。 ――魏源 材料四:不是嗎,「奴隸貿易」比起「鴉片貿易」來,都要算是仁慈的。我們沒有毀滅非洲人的肉體,因為我們的直接利益要求保持他們的生命;我們沒有敗壞他們的品格、腐蝕他們的思想,也沒有毀滅他們的靈魂。可是,鴉片販子在腐蝕、敗壞和毀滅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後,還殺害他們的肉體。 ――(英)蒙哥馬利馬丁 學生合作探究並回答: 給國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傷害;大量白銀外流,造成清朝的財政危機;官員吸食鴉片,愈加腐敗;士兵吸食鴉片,喪失戰鬥力。 (設計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多角度分析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教師引導: 由此可見,鴉片走私給中國造成了嚴重後果。如果你是清朝的統治者,會怎麼做? (設計意圖:體現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突出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 學生: 禁止鴉片走私。 多媒體課件展示電影《林則徐》片斷: 林則徐到廣州查禁鴉片和虎門銷煙。 教師過渡: 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可是,英國卻以此為借口,悍然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 二、中英《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 多媒體課件展示「鴉片戰爭英軍入侵路線圖」,教師據圖講述鴉片戰爭的經過。 (設計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 中英《南京條約》 教師指導學生看書並歸納《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歸納能力,指導學生用關鍵詞來記憶歷史知識) 學生回答《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多媒體課件展示《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割地:香港島 賠款:2100萬元 五口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關稅協定:喪失主權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其影響。 學生回答: 領土完整和主權遭到破壞,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通過《南京條約》的內容來分析鴉片戰爭的影響,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知識拓展和遷移,學會論從史出,防止死記硬背) 學生回答的同時多媒體課件動態展示: 割地:香港島――領土完整遭破壞 賠款:2100萬元――財政負擔增加 五口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解體 關稅協定――主權喪失 思維拓展: 鴉片戰爭給中國近代社會造成了哪些影響? 學生合作探究並各抒己見:略。 教師引導、歸納: 鴉片戰爭前,中國在政治上主權獨立,領土完整;經濟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性質是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後,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的最主要矛盾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中國人民開始肩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革命任務。因此,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教師設疑: 中國為什麼會在鴉片戰爭中失敗? 學生回答略。 思維拓展: 請為中國開一劑葯方。 (設計意圖:創設歷史情境,拓展思維,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授: 當時有一位開明的思想家叫魏源,就為中國開了一劑葯方,寫了一部書叫《海國圖志》。他提出的救國之策是什麼呢? 學生回答: 「師夷長技以制夷」。 教師提問: 「師夷長技以制夷」是什麼意思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追問: 「師夷長技」能「制夷」嗎?為什麼? 學生合作探究略。 教師總結: 由此可見,中國近代史既是中國落後挨打,被西方列強侵略的屈辱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英勇抵禦外來侵略的抗爭史,又是不斷尋找救國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總結 1.教師簡介香港問題的由來。 2.多媒體課件展示錄像《香港政權交接儀式》。 3.學生合作探究:150年前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的失敗和香港重回祖國懷抱的強烈對比說明了什麼道理?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代中學生該怎麼做?〖教案點評〗 此教案大膽跳出教材,結合現實,以毒品的危害為切入點導入新課,引發學生對英國走私鴉片原因的探求欲,並進一步激起學生對罪惡的鴉片貿易的痛恨,對殖民者卑劣行徑的痛恨,突出體現了歷史學科情感和價值觀教育的功能。縮短了教材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探究本課知識的興趣。 藉助多媒體課件的現代教學手段,用形象生動的形式,直觀表現虎門銷煙的民族豪情,鴉片戰爭失敗的民族恥辱,能激起學生對國家、民族命運的反思,引導學生形成適應社會變化,與時俱進、面向世界的人生態度。既有血和淚的感性認識,又充滿了理性的反思;既有教師的循循善誘,又有學生的合作探究;既有歷史的沉重與悲傷,又有現實的光榮與自豪,還有對未來民族復興的責任與夢想。 教學形式多種多樣,重視對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體現了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注意突出教師的組織、引導作用,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學習,發揮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1課 鴉片戰爭的烽煙 教學設計: 《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本節課的要求:能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簡述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了解魏源、嚴復等人的主要思想。依據此要求,確立如下教學目標。(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了解林則徐廣州禁煙的史實,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培養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知道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南京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進而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培養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知識遷移的能力。 了解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作用。過程與方法: 收集有關虎門銷煙的信息,編寫虎門銷煙的故事講稿,講述虎門銷煙的故事。 想像一下假如自己是林則徐怎樣禁煙最有效。是否有歷史責任感,做一名人民愛戴的民族英雄。 觀察「鴉片戰爭形勢圖」中香港島和五個通商口岸的位置特點,討論導致這一位置特點(位於東南沿海)的原因;組織討論這些地區的開放與今天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設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簡表」,學習採用多種方式(包括表格方式)陳述歷史問題的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虎門銷煙的史實的了解,認識林則徐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學習其在禁煙中表現出來的剛正不阿、坦盪無私的品質。 通過學習,認識英國發動戰爭是無恥的、非正義的;受到戰敗求和的刺激,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開始開眼看世界,提出向西方學習主張,這是對閉關自守的傳統觀念挑戰。 通過學習,認識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通過學習,培養適應社會變化,與時俱進,面向世界的人生態度。(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虎門銷煙的有關史實、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注重學生的閱讀、語言表達、知識遷移等能力的得到提高。 難點: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三)教學准備學情分析: 、 學生大都看過電影《鴉片戰爭》《林則徐》或有關通俗讀物對鴉片戰爭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節都很熟悉,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 初二學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維仍起重要作用,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雖已顯著地發展起來,但認識能力還不高,仍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個性方面,學生的自我意識有了迅速的發展,要求獨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學法和教法: 鑒於對《標准》的理解和對教材、學生等因素的分析,確定教師在本課文中的教學方式以啟發、引導為主,課件演示為輔助手段,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的思維由集中到發散到集中;學生的活動形式以情景想像,故事敘述,討論等為主,給學生充分的發散思維空間,培養個性並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學生課前准備: 編寫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講稿。 帶著以下問題預習課文:(1)英國為什麼要向中國走私鴉片?(2)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危害? 設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的表格。表格不僅可以是方形,還可以是圓形、三角形、梯形、樹狀等。鼓勵學生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收集有關鴉片的特性及有關鴉片對人類的危害,了解世界反毒斗爭的資料。可以上網查詢,可以看書查找。教材分析: 就世界史的范圍來說,鴉片戰爭是當時已經完成產業革命的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對一個正處於封建主義遲暮中步履蹣跚的古老國家----中所發動的侵略戰爭;就中國史范圍來說,它引起了中國社會一系列的變化,在歷史上形成了一個從來不曾出現過的局面。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和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起點,也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教材的重組與選材: 從本節課內容看,基本體現了《課程標准》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夠敘述林則虎門銷煙的故事,使學生了解鴉片戰爭性質是英國發動的侵華戰爭,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正義戰爭,除了林則徐,還有許多民族英雄,如:關天培、陳化成、葛雲飛等,須教師准備許多資料供學生參考,體現人民的反抗侵略的精神。 教材的重大變化。新教材打破了舊教材的編年體描述歷史的慣例,以主題的方式再現了歷史,體現了課程改革的理念。由於這一節內容幾乎把舊教材兩節課的內容都融入一節課文學,內容多了一些。所以我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課前預習,學生有了一定知識儲備,也就了有自信,就可以創設一種平等、和諧、互動的參與式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以平等身份參與教學活動,還給學生一個自由探索的空間。教學方法: 談話、討論、演示、啟發、閱讀指導等綜合教學方法。板書設計: 第 根本原因:英看中了中國的市場價值 一 課 直接原因和借口:虎門銷煙 鴉 片 戰爭的性質和戰敗的原因 戰 爭 戰 《南京條約》內容和影響 的 爭 烽 影 煙 新思想:魏源著有《海國圖志》 響 教學過程: 本課要求 要求學生把准備的資料,設計的表格等內容貼在自己的展板上。確定小組的序號,說明評比項目包括:小組發言 3 分,資料准備充分,處理得當 4 分,故事敘述流利,情節入情入理 3 分。鼓勵同學踴躍發言,為組掙分。 導入新課 師:從今天開始,我們學習第一單元《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民抗爭》,同學們閱讀第一單元引言,閱後思考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什麼樣的歷史? 學生:活動略。 師:1840 年----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中國近代史。中國社會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一部受盡侵略的屈辱史,也是一部體現人民反抗侵略的歷史,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事件《鴉片戰爭的烽煙》。 講授新課: 第1課 鴉片戰爭的烽煙 師:引起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和借口是什麼呢? 生:回答略。 師:對了,是林則徐虎門銷煙。 1、林則徐虎門銷煙 師:林則徐為什麼銷煙? 學生可能回答為: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危害太大。 師:英國為什麼要向中國走私鴉片? 生:紛紛回答略。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 英國在 17 世紀中期, 18 實現了資產階級革命, 世紀 60 年代以開展了產業革命。19 世紀初,英國的工業,首先是棉紡織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到 19 世紀中期,機器大生產取代了手工業生產,生產效率和質量大大提高,強大的工業生產能需要尋找廣闊的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正是英國理想的侵略對象。起先,英國商人主要向中國輸毛織品和印度棉花,而從中國輸入茶、絲等物品。由於中國社會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加上政府在對外貿易中實行限制和防範的閉關鎖國政策,英國商人未能在中國為自己的商品打開市場,因而出現貿易逆差。後來,英國商人發現鴉片可以獲得比成本高得多的利潤。由於 鴉片的激增,中英間的貿易逐漸發生了變化,英國由貿易逆差(即入超)變為順差(出超) 。 師:鴉片有什麼特性? 生: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資料回答。 (略) 師:閱讀課本的大、小字部分有內容,進行分組討論: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造成什麼危害? 生:活動過程略。 師:展示現代影片《中華之劍》,鴉片輸入後當時有關圖片,進行總結:損害身心健康;吏治敗壞,軍隊戰鬥力下降;白銀大量外流,造成政府統治危機等。正是因為鴉片私嚴重威脅到清政府的統治,所以,道光皇帝任命林則徐去廣州查禁鴉片。 假如你是林則徐,想像一下你怎麼禁煙最有效? 生:活動過程略。 師:禁海口,禁吸食的禁煙方法,都很難徹底禁絕鴉片泛濫。經過調查研究,林則徐決定從禁貨源入手。禁貨源就是要把英國鴉片販子囤積在廣東海面躉船上的鴉片查繳,以徹底禁絕鴉片,這一禁煙方法無疑是最有效的,但也是最需要勇氣和決心的。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用自己的語言對課文內容進行重組。概述林則徐廣州禁煙的史實。活動略。 師:在學生概述後,總結為:(1)決心堅定。 (2)措施有力。查繳鴉片,嚴懲販運,虎門銷煙。 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大家的語言表達能力,請同學們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體會林則徐愛國主義精神。 學生:活動過程略。 師:虎門銷煙振奮了民族精神,維護了民族尊嚴,林則徐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民族英雄。可是虎門銷煙卻成了英國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借口。 中英《南京條約》 生:在教師引導下自由討論「鴉片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虎門銷煙是戰爭的直接原因和借口,根本原因在於英國看中了中國潛在而巨大的市場價值。 師:利用多媒體演示「鴉片戰爭英軍入侵路線圖」 從 對戰爭過程進行介紹。 1840年 6 月,英國艦隊侵入廣東海面戰爭爆發,到 1840 年 8 月英國艦隊北上天津大沽口為第一階段;1841 年 1 至 5 月,從英國攻佔香港島開始到《廣州和約》訂立為第二階段;1841 年 8 月至 1842 年 8 月,英艦隊從廣東海面北上直至《南京條約》簽訂為第三階段。戰爭以中國戰敗求和簽訂屈辱的《南京條約》而告終。 有的學生可能問(給學生質疑空間,迸撞智慧火花) :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原因? 教師:鼓勵學生討論。 學生:活動略。 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鴉片戰爭是英國發動的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也是中華民族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中國這場正義戰爭中戰敗受辱的原因主要有經濟落後,政治腐敗,武器落後, (圖示《裝備齊全的清軍》)道光皇帝戰和不定,舉止失措等。 1842 年 8 月,英軍用武力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現在大家互相看看展板,關注下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簡表。越有創新越好。 生:分組評選優秀者在全班展示,評選時,注意表格形式的創新,表格內容的正確。重點內容必須記憶。 師:我做的表格供大家參考: 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簡表項目 主要內容 影響割地 ①中國的領土完整遭到破壞 中國.

④ 初中歷史《鴉片戰爭》的教案怎麼寫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了解和認識:1.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帶來的嚴重危害;2.林則徐為維護民族利益進行虎門銷煙的壯舉;3.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
(二)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用唯物史觀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科學地整合歷史資料說明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英國借口虎門銷煙發動侵略戰爭的史實,培養學生由現象到本質、由表及裡的辯證思維能力。
通過對中英《南京條約》主要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學生自我認知的智能,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罪惡行徑,認識資本主義發家史的卑劣、骯臟和血腥,揭露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偽和唯利是圖的本質,形成明辨是非的情感。
學習林則徐憂國憂民、嚴厲禁煙,維護了中華民族利益的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對民族英雄的欽佩、愛戴的情感。
通過對清政腐敗無能,外強中干而不堪一擊的了解,一方面,對封建沒落貴族的懦弱無能而深惡痛絕;另一方面,從恥辱中感悟國力衰微、落後遭劫的歷史教訓,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和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歷史使命感。
通過閱讀愛國將士關天培英勇抵抗侵略、以身殉國的事跡,使學生正確認識人生的價值。
二、教學思路
(一)教材重點、難點的處理
1.重點:林則徐虎門銷煙和中英《南京條約》。
本課主要敘述近代中國是怎樣由一個政治上主權獨立、領土完整,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過程。教材大字部分用了800多字宋體字精選了不可或缺的歷史知識,反映了上述過程。它少而精,簡而明,突出了鴉片戰爭中最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
這一重點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大板塊、六個問題。一是林則徐虎門銷煙:①英國與中國貿易逆差,借機從事毒品鴉片貿易;②走私鴉片讓英國牟取了暴利,給中國帶來災難;③林則徐嚴厲禁煙,虎門銷煙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二是中英《南京條約》:①英國發動了侵略戰爭,中國戰敗;②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③第一個不平等的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危害。
2.難點突破。
本課的難點是怎樣理解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首先理解一個「淪」字,淪者,淹沒,沉淪、沒落之意,中國好比停在海上的一艘大船,在猝不及防的英國強盜的炮火下受傷了,失去了原有的平衡,開始下沉。其次,分別解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含義,「半殖民地」是形式上獨立,實質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商貿等都受帝國主義國家控制奴役,仔細觀察五處通商口岸和香港島的地理位置,不難發現,這是英國掠奪中國原料和傾銷工業品的據點和通道。清政府軍事上處於劣勢,幾乎失去了對這些地區的控制權。「半封建」是原有的封建經濟遭到破壞,資本主義隨炮火接踵而至,並佔有一定成分,但清政府(中國)仍保留封建剝削制度,維護其腐朽統治。
關於這一內容,依據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結合英國侵略者陰險和兇殘的史實,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然後歸納:中國在鴉片戰爭後,形式上雖然是獨立國家,但其獨立自主的政治受到外來干涉,緊閉的大門已被打開;以自然經濟為特徵的封建社會也受到外來資本主義的沖擊,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會;傳統的民族文化也受到外來文化的滲透,由一元趨向多元。因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提醒學生注意,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有一個漸進過程,中英《南京條約》僅僅是開始,教材敘述這一內容時,「逐步」一詞要特別注意。以後的學習中,會進一步了解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程度的進程:開始──加深──完全淪陷。
(二)教學方法
1.分組學導,自學討論法。
「分組學導」教學模式為濟南市區課題組所創,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和合作探究理論指導下構建的一種能使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模式,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有一定的使用價值。七年級新課程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模式是科學的、實用的。
2.教學滲透點。
①學生分小組研讀「鴉片輸入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並歸納成幾個方面,進一步強化合作學習的意識;查閱「鴉片戰爭形勢圖」,進一步訓練學生閱讀歷史地圖的技能。
②分組討論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激發學生學習這段歷史的興趣,通過歷史事實讓學生獲得只有國力強盛,才不致於受欺凌的認識。
③分小組討論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學會運用歷史材料說明問題,形成知識遷移能力。
(三)教學資源
1.「課標」內容標准。
2.教材及《中國歷史地圖冊·八年級(上)》
3.教學掛圖和《中國國恥大事記》中有關鴉片戰爭的內容。
4.教師提供與「鴉片戰爭」歷史相關的資料。
(四)板書(略)
三、教學過程(見下表)

教學反思
《鴉片戰爭》是川教版新課標歷史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中的教學重點之一,又是引導學生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的門檻。認真思考本課的教學,有助於培養八年級學生進一步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對民族歷史、民族精神的認同感。
一研讀「新課標」,總體把握教材內容
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要求「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簡述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鴉片戰爭》一課很好地體現了這一要求。
教材內容滲透了歷史比較方法、心態史學方法、計量史學方法、口述史學方法等。
1.歷史比較法。英國處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是19世紀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國處於閉關鎖國、盲目自大、統治腐敗的封建沒落時期。
2.心態史學方法。林則徐痛陳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採取了嚴厲有效的禁煙措施,將收繳的230多萬斤鴉片當眾銷毀。林則徐的壯舉並非當時外國人想像的想發大財。虎門銷毀的舉措令許多外國人都對林則徐心悅誠服,贊嘆不已。知道這段歷史,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情感體驗。
3.計量史學方法。《英國輸入中國鴉片激增表》,將描述對象的歷史過程抽象為數字關系,設計成數理模型,直觀、形象地說明鴉片輸入的激增情況,從而讓學生對英國「從事毒品鴉片的貿易,可以牟取暴利……許多白銀流入英國,加劇了中國的貧窮」這一歷史教訓有一個深刻、明晰的認識。
4.口述史學方法。《炮子謠》說明鴉片輸入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驗證鴉片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嚴重災難的史實。
二從關注學生智能出發,拓展農村中學有限的課程資源,將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應用於歷史課堂教學
本課為八年級教材的第一課,也是本學期歷史教學的第一堂課,教學設計中,盡可能通過歷史學科教學來改善和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學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點創造多元的通道來改善學科教學。《鴉片戰爭》一課就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開發學生的智能。
言語智能。通過「自由閱讀卡」,讓學生表述從罌粟到毒品的過程,通過《炮子謠》的朗讀,加深理解鴉片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危害。
空間智能。通過閱讀地圖冊,了解英國的三次進軍路線,強化空間意識。
數理邏輯智能。了解鴉片輸入數量增加的具體數目,銀貴錢賤的掠奪賬,逐步形成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自我認知智能。林則徐領導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勝利,其卓越的組織才能和高尚的人格品質令人敬佩。了解這些史實,自覺形成對中華民族精神──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的認同感,強化愛國主義情感。
其他諸如動覺智能、交流智能等在本課的師生活動中也得到了體驗。
三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個性發展入手,探索適合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民主化課堂教學」之路,設計教師和學生的活動
本次課改的最終目的是: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掌握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教師由單純的教學者轉變成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這兩種轉變需要「量」的積累過程。在七年級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結合八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探索「民主化課堂教學」之路。
本課的教學活動設計思路為:指導學生獲取有關鴉片戰爭的歷史知識,了解鴉片走私到禁煙活動直到《南京條約》簽訂的基本線索,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並有一定的情感體驗。為此,安排以下兩個大的教學活動。
1.讓學生分小組帶著「中國東南沿海地理范圍」和「英軍侵略路線」這兩個問題看《中國歷史地圖冊──鴉片戰爭》。
2.學生在探究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原因時,設計了「假如我生活在那個年代,該怎麼辦?」「假如我是一位法官,我將怎樣審判鴉片戰爭罪犯?」這兩個問題。其目的,一方面強調學生讀圖時應注意的問題,進一步加強學生間學習的合作性;另一方面,構建以學生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為內涵的學習體系,強調課堂教學中的民主氣氛,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主動發展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自主整合學習資源,然後知識遷移,作出決策。整個活動以現代學生觀和教學觀為指導,力爭為富有生機和實效的歷史課堂教學找到源頭活水。
四以引導學生關注當今的社會問題為目的,將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起來。
學生知道了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後,聯系現實生活中的吸毒販毒現象和我國政府的禁毒決心,讓學生思考討論,然後歸納總結:鴉片是當時的麻醉毒品,危害了多少中國人的健康,而今天的「白粉」也是罌粟果經化學加工製成的毒品,人一旦吸食,就很難戒除,其毒性比鴉片更大。為了吸毒,傾家盪產者有之,殺人搶劫者有之,對社會造成了嚴重危害。為了我們美好的家園,為了我們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為了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健康。我們應理直氣壯地擁護政府的禁毒舉措,對販毒、吸毒者繩之以法。
這樣設計,讓學生懂得學習歷史可以更好地為現實服務,懂得歷史知識是每個人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精神營養。

⑤ 鴉片戰爭的教案

第一節
教學目標:
1. 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和經過;中國軍民奮勇抵抗;鴉片戰爭的結束。
2. 能力方面:(1)通過分析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養學生運用「透過現象看本質」、「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等觀點辯證地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通過探討中國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分析和比較歷史現象的能力。
3. 態度、價值觀方面:(1)通過對鴉片戰爭前夕中國和世界形勢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當清朝封建統治危機四伏、腐敗不堪的時候世界發生了最重要的變化,即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中國遠遠落後於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2)通過對鴉片戰爭爆發原因的分析,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是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資本主義國家開拓殖民地、爭奪世界市場和霸權的重要組成部分。(3)通過介紹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和鴉片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愛國將領,培養學生崇敬英雄、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喚起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和獻身精神,樹立正確的「社會——個人」的社會價值和生存價值觀。
4. 學法指導方面:(1)引導學生把鴉片戰爭的爆發和近代中國遭遇放到當時那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讓學生會運用「現象與本質」、「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思維分析方法。(2)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和分析與本課有關的歷史材料,幫助學生學習從第一手材料中獲取信息與辨析歷史資料的方法。
重點、難點分析
1. 重點分析:(1)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是重點。它實際上是在介紹鴉片戰爭的時代背景。鴉片戰爭前夕,統治中國近200年的清王朝已經腐朽沒落,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方面,還是在對外關系及文化領域,都呈現出危機四伏的衰落景象。而此時的世界發生了最重要的變化,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發展起來,並處於上升時期。其中英國已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到19世紀上半期,歐亞大陸兩端的中英兩國的興衰局勢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通過對中國和世界形勢的分析對比,有助於學生了解國情,並能將中國置於世界歷史大背景中去考察,從而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戰爭爆發的必然性。(2)鴉片戰爭的原因和性質是重點。英國是19世紀上半期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擴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場,英國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打開中國的大門,充當了侵略中國的急先鋒。可見鴉片戰爭是歐美資本主義向外擴張、開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場的必然產物。中國的禁煙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走私活動,為維護可恥的鴉片貿易,打開中國大門,英國於1640年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通過學習這一內容,引導學生深刻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因此揭示其戰爭的性質。這部分應是學生把握本節教材的關鍵。

2. 難點分析:(1)鴉片戰爭的原因是難點。這一問題不僅涉及到對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認識,還應進一步明確蘊含其中的根本原因與直接原因的辯證關系,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關系。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結合鴉片戰爭前夕的時代背景,從運用「透過現象看本質」、「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等辯證觀點入手分析,讓學生認識到: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頭號資本主義強國——英國需要用「火與劍」為自己開辟海外市場和殖民地,而古老的東方大國——中國依舊在封建主義道路上徘徊並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中國日趨衰落的國力和極其廣闊的市場自然成為英國覬覦的目標和「獵物」。所以,英國率先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不是偶然的,它是歐美資本主義向外擴張、開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場的必然產物。(2)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的原因是難點。由於清政府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經濟落後、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後、綜合國力衰弱、掌握戰爭領導權的清朝統治集團戰和不定及軍事指揮失當,中國戰敗。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通過對中國戰敗原因的分析,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清朝統治集團的反動腐朽、虛驕無能。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得出「落後就要挨打」的慘痛教訓,並對學生認識當今的國情具有啟示作用。此外還想通過中西的對比展開對這一問題的更深層次的思考認識。

課堂教學設計

>師:同學們,談到古代中國的文明成就,可以這樣說,在近代以前時期的所有文明中,沒有一個國家的文明比中國更發達,更先進。但從17世紀開始,西方主要國家相繼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中國卻依然在封建主義的道路上緩慢發展。1840年一場血與火的鴉片戰爭,叩開了中國的國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古老的中國翻開了近代歷史的一頁。

生:(結合已有知識回憶)

師: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終結,大約110年。這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在這110年間,以1919年為界標,又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後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就是中國封建社會變為半殖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板書第一章與第一節的課題)

一、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

1.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崛起

師:(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概括)從17世紀開始,西方主要國家相繼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到19世紀上半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工業資本主義生產的存在和發展,需要不斷開辟新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正是這種需要,推動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加緊對外侵略擴張。列寧曾說:「資本主義如果不經常擴大其統治范圍,如果不把新的國家殖民化,並把非資本主義的古老國家捲入經濟漩渦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發展」。所以,他們遲早要去用「火和劍」打破落後地區和民族的那種孤立、封閉的格局,為自己開拓更為廣闊的海外市場。自然,古老的東方大國——中國,就會成為英國覬覦的目標之一,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正是世界資本發展的必然趨勢。大家了解這種世界的形勢後,讓我們把視線再移到地球的東方,看看此時中國的社會狀況。

生:(回憶知識,進行思考)

2. 鴉片戰爭前中國的基本國情——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

師: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鴉片戰爭前夕,已經走到窮途末路,呈現出危機四伏的衰落景象。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從經濟和政治兩方面說明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

生:(閱讀材料有關內容,思考並回答)

師:清朝統治集團反動腐朽,虛驕無能。對內他們極力壓制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扼殺新思想、新技術的發展,殘酷地剝削了廣大勞動人民,致使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對外,他們堅持「天朝尊嚴」和閉關政策,閉目塞耳,不諳外情;妄自稱大,19世界初的英國早已是「海上霸主」,「世界工業第一強國」,清朝政治者竟一無所知。長時期的閉關自守政策,遮蔽了中國人的眼界,使中華民族長期隔絕在世界潮流之外。曾經走在世界前列的文明古國,已遠遠落後於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當外國資本主義強敵襲來時,清政府既缺乏對抗的實力,又沒有周旋的良策,整個社會的裂縫更為擴大和加深,結局可想而知。這不僅是清朝統治的悲劇,而且也是中華民族的災難。

師:那麼中英兩國遠隔重洋,相距如此遙遠,為什麼會在19世紀中期爆發戰爭呢?請大家變換一下思維的視角,把兩個國家都放在19世紀上半期(鴉片戰爭前)的時間刻度尺上作一橫向對比。(投影表格對比材料,採用提問和談話相結合的方式)

19世紀上半期的中國和英國

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比較,得出上述結論)

師:從表中我們不難看出,到19世紀上半期,歐亞在陸兩端的中英兩國興衰局勢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鴉片戰爭前中國日趨衰落的國力構成了英國侵略中國的可能性,
而英國為了滿足自身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擴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場,這就又決定了英國要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必然性。

生:(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在辯證思維中揭示出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師:英國要打開中國的市場,也是急不可待之事,請通過下段歷史材料加以印證。(投影材料)

材料:1929年,柏金漢(英國資產階級代表)公開演說:「中國有龐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積極的消費的性格,如果把那個國家的市場開放給自由貿易商人,財英國貨物在那個市場上的銷量將比其餘全部世界的總銷量還要大。」

回答問題:(1)這段材料基本大意是什麼?

(2)「市場」、貨物「銷量」對英國資產階級意味著什麼?

生:(依據材料,思考作答)

師:大家都知道,貨物「銷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市場」的大小;而「市場」就是資產階級生存、發展的「生命線」。為此,他們會不遺力餘地去爭取市場,佔有市場,並在市場的貿易交往中追求最大、最多的高額利潤。然而一旦當他們不能從正常貿易中得到時就會不擇手段,甚至為達到目標而不惜動用武力。英國就是這樣來做的。

二、 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1. 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文字內容,了解鴉片戰爭以前中英貿易狀況)

生:(閱讀教材的大小字以及第7頁「閱讀與思考」所提供的表格材料,歸納出中英兩國在正當貿易中所處的地位)

師:(對學生的歸納作簡單總結)由於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外國的工業品具有頑強的抵抗力和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的限制,使英國不可能在中國為自己的商品打開市場,因而出現貿易逆差。這種正常的貿易狀況,顯然不符合英國資產階級侵略與掠奪中國的要求。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他們找到了對他們最有利的特殊商品——鴉片,以此作為掠奪中國財富,打開中國大門的「敲門磚」。1773年英國制定了對中國輸入鴉片的政策,開始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那麼英國走私鴉片達到了怎樣瘋狂的程度,並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危害呢?請同學們閱讀下面的材料。(投影材料)

材料1:1800年~1838年英國鴉片輸入數量表

材料2:由於鴉片的進口而「漏銀」,「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臣不知伊於胡底」。

——引自黃爵滋的奏疏

材料3:從吸食者來說。「其初不過紈絝子弟,習為浮靡」,「嗣後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隸,以及婦女、僧尼、道士、隨在吸食,置辦煙具,為市日中。」

——引自黃爵滋的奏疏

生:(結合投影材料,從幾個方面分析概括英國走私鴉片給中國帶來的嚴重危害)

2. 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和虎門銷煙

師:面對嚴重的鴉片走私,一些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改革傾向的開明地主官僚,主張嚴厲禁煙,杜絕煙毒對於中華民族的侵蝕,堵塞白銀外流的漏洞。請同學們列舉出力主嚴禁鴉片的代表人物,並引證材料加以說明。(啟發學生回憶有關的電影和電視片內容,並投影林則徐上書道光帝的材料。)

生:(回憶思考,並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林則徐上書道光帝的主要內容)

師:那麼,道光帝為什麼會接受林則徐提出的嚴禁鴉片的主張呢?他做出了什麼決定?

生:(思考並回答)

師:林則徐到達廣州後,很快就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他宣布:「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林則徐為禁煙所採取的有力措施。觀看《虎門銷煙》錄像)

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歸納概括,並就「我心目中的林則徐」一題進行討論)

師:欽差大臣林則徐指揮下的虎門銷煙壯舉,昭示世界,振奮國人,表現了中國嚴禁鴉片的正義立場,標志著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偉大起點。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沉重地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走私活動。為了維護可恥的鴉片貿易,打開中國大門,英國的義律向外相巴麥尊提出建議:迅速派遣軍隊前來發動對中國的戰爭。(投影有關材料)

三、 鴉片戰爭

1. 戰爭爆發的原因

師:通過對前面有關內容的深刻分析,使我們看到:殖民擴張的英國和閉關自守的中國,矛盾由來已久,一場大規模的侵華戰爭遲早要發生。(啟發學生思考,要求用准確、精煉的語言概括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生:(以談話的方式共同討論、歸納,求得共識)

師:(概括總結)19世紀前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為了擴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場,英國資產階級及其政府迫切要求打開中國的大門,並充當了侵略中國的急先鋒。這是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鴉片戰爭是歐美資本主義向外擴張、開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場的必然產物。中國的禁煙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走私活動,為維持可恥的鴉片貿易,打開中國大門,英國發動了侵華戰爭。這是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

師:(請大家繼續思考)有人說:因為林則徐禁煙,鴉片戰爭才爆發。你們是否贊同這一觀點。

生:(充分討論,發表個人見解)

師:我與大家一樣,不贊同這一觀點。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是要使中國成為英國商品自由開放的廣闊市場,要打開中國的大門。試想,如果沒有林則徐的禁煙運動,英國資產階級也會尋找出另一借口來發動戰爭的,這是毫無疑問的。由此可見,鴉片戰爭的爆發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投影材料,加深認識)

材料:義律(被迫繳煙的同時)報告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稱:中國政府禁煙「乃是陛下政府對於過去所受一切損失取得補償的最好理由」,也是擴大對華貿易「最有希望的機會」。中國「強迫繳出英國人的財產(註:指鴉片)就是一種侵略。」「應該使用足夠的武力」,對中國進行「迅速而沉重的打擊」。(《義律致巴麥尊私人機密件》)不久,巴麥尊告知義律:「陛下政府意將派遣海軍到中國海去,可能還有少量陸軍」,「立刻封鎖廣州與白河或北京諸河」,並「有意於要永遠佔有」可作為英國遠征軍基地和商務基地的島嶼。「我希望你用心研究實現這樣一個計劃」的各種條件「和對華貿易有關的商人和製造家」「對中國人實行強力行動」的要求。

《巴麥尊致義律的機密件》

2.戰爭過程:

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並結合《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理清戰爭經過的兩個階段和重要事件。)

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

戰爭爆發(1840年6月)——戰爭擴大(1841年)——戰爭結束(1842年8月)

師:(投影有關材料,加深認識)

生:(在教師指導下閱讀思考,通過材料感受歷史。)

材料1:英軍攻入定海,將全城洗劫一空,一個參加了這次戰役的英軍官記載到:「軍隊登陸了,英國國旗豎起來了。從這一分鍾起,可怕的掠奪在眼前展開了。橫暴的闖入每幢房子,打開每一隻箱篋,……這一切都被席捲而去,剩下來的只是被無情炮火擊斃擊傷的死戶和傷員,……直到再沒有什麼東西可拿的時候,搶劫才停止。」

——古柏爾等著《殖民地保護國新歷史》

材料2:三元里的抗英:「逆夷自破虎門以來,未有如此之受創者。」「鄉民熟睹官兵不可恃,激於義憤,竭力抵抗,一呼而起,遂令英夷膽落魂飛,驟解圍困」。

——引自林增平《中國近代史》

師:(概括總結)英國侵略者從侵入中國領土的第一日起,就開始了極其殘暴的屠殺和劫掠。可見,這是一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也就從這時起,中國人民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三元里人民的斗爭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武裝斗爭開端。此外,廣大的愛國將士英勇作戰,為國捐軀,表現出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尚的情操。

2. 中國戰敗的原因

師:(將《19世紀上半期的中英兩國的情況對比表》再次用投影展示在學生面前)鴉片戰爭是東方古老刀矛與西方近代炮艦的拼殺,是落後的農業大國與新興工業王國的較量,是東西方歷史長河交匯掀起的駭浪,這場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自衛與劫掠的搏擊,其結局是:正義遭到懲罰,野蠻褻瀆了文明,劫掠者彈冠相慶,自衛者俯首求降。為什麼會是這種結局呢?(提出問題,引發思維)
生:(從具體原因和根本原因兩個方面進行討論,得出結論:中國戰敗的原因和教訓)

師:(從學生討論中歸納、概括)具體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經濟落後;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後;綜合國力衰弱;掌握戰爭領導權的清朝統治集團戰和不定,軍事指揮失當。根本原因是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抵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生:(在教師的啟發下,把視角放得更寬,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師:此外,這場搏擊還把許多問題和思考帶給了我們:中國禁止毒品輸入,卻遭到痛打;西方販賣鴉片,終為國法所容;中國在遼闊的本土作戰,卻慘遭失敗,英國海盜式的襲擊卻一舉勝利;正義的民族戰爭受到懲罰,掠奪的殖民戰爭反取得成功;中國社會按自身矛盾運動的固有軌跡運轉,遭到歷史扼制,西方社會按固有軌跡運轉,卻獲得歷史成功。總之,這場戰爭及其結局是那樣不可思議又理所當然,是那樣偶然又不可抗拒。野蠻與文明在這里交叉,貿易與掠奪在這里混雜,正義與邪惡在這里碰撞。讓我們在比較分析中探尋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讓學生充分討論,還可以寫出小論文)

⑥ 初中歷史與社會 教學設計中的反思怎麼寫

一、教材分析

《鴉片戰爭》是八年級歷史上冊第一課內容。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中國開始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因此本課在教材中有開篇點題的作用,了解並掌握本課有助於對中國近代史基本特徵的認識,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歷史使命感的重要素材。

二、學情分析

根據初二學生的心理特徵以及我校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因為大多數學生不重視歷史課的學習,歷史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有限,所以教師仍需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採取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講授方法進行因勢利導,不斷啟發。

三、教學目標分析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認識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帶來嚴重危害。掌握林則徐維護中華民族利益進行虎門銷煙的壯舉,認識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通過學習認識清政府的腐朽和落後是中國戰敗的主要原因,認識面對外來侵略中華民族始終進行著頑強的斗爭。

四、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分析能力,了解掌握林則徐虎門銷煙,確定《南京條約》為重點,其理由是:《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它的簽訂使中國性質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教學的難點則為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怎樣理解中國中國開始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五、教學方法分析

為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本課以討論分析為主,輔之以講授法。目的是讓學生在認知的基礎上增強分析歷史事件對社會造成影響的能力。

六、教學設計

導入設計

1、 給學生展示有關鴉片的圖片(罌粟花的圖片、鴉片的製作過程、鴉片名稱的由來、鴉片的用途,清朝人吸食鴉片的情形以及出示本課標題。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回答。

2、展示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

3、學生預習課本1、2頁及自由閱讀卡回答下面問題

⑴英國為什麼向中國走私鴉片?

⑵鴉片輸入對中國的危害有哪些?

⑶面對災難,中國應該怎麼辦

學生討論,其他學生補充,最後教師出示答案

4、鴉片走私受到中國抵制,英國決定發動侵略戰爭

5、思考討論:⑴通過展示歷史史料,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怎樣的影響?⑵有人說鴉片戰爭是由林則徐的禁煙引起的。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⑶小討論;中國為什麼在鴉片戰爭中失敗?

6、教學鞏固 補充練習:處理練習,布置作業

七、教學反思

課堂情節設計合理,恰當整合教材,用圖片導入新課,簡單易行,方便教學,引導學生關注教材,圖片資料豐富,增強直觀教學,符合學生年齡特點,但是如何將文字材料和圖片有效結合,提高效率;教法有點單一,這兩方面仍需努努力。

閱讀全文

與虎門銷煙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