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政治課教學設計的三個篇章怎麼設計
應該符合發展性教學和新課改提出的要求,應該把評價學生是否具回有創新精神與答實踐能力和促進學生的未來發展放在首位,使所培養出來的學生能運用所學書本知識解決現實社會的實際問題,以促進每個個體最大限度的發展,特別高水平學生的全面而充分的發展。與此同時,還要考評教師的創新素質與教學的有效性。
❷ 怎樣進行思想政治課教學設計
評價是泛指對人或對事物的一種價值判斷。發展性教學評價是注意充分發揮評價的學生主體、教師主體和家長主體的作用,全面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以最終實現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體發展、自主發展和個性發展為宗旨的評價。
政治課發展性教學評價是根據思想政治課的課程標准、任務和基本原則,利用一定的評價技術和方法(手段),對教學過程及其效果給予教學價值與教學效益上的判斷,為被評價者提供一個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機會,鼓勵被評價者展示自己的水平和成績,並做出結論或資格證明。在很大程度上,它是檢驗教學效果及教學改革方向正確與否的重要手段,是檢驗思想政治課教學有效性程度的有力措施,也是有效教學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激勵手段。
思想政治課教學評價既包括教學設計方案的評價,也包括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評價。教學設計方案的評價是對思想政治課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方案進行全面的價值判斷;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評價是對教學設計方案實施過程及其有效性如何的評價。設計與實施是教學的不同環節,設計是實施的操作藍圖,實施則是把藍圖變為現實。教學設計的評價側重於對教學方案科學性、創新性、實用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進行評估;而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評價則是側重於對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的探索過程和綜合素質的發展做出評判。兩者既不能截然分開,也不能相互代替,而是相互補充、相得益彰。
一、評價的基本原則
思想政治課教學評價的指標體系內容十分廣泛,評價對象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集體。一句話,在教學過程中,對一切人與事都可以進行評價。但評價並不是盲目、隨意的,也不是主觀想像的,而要遵循下列基本原則的要求,力求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系統性和權威性。
1.主體性原則
思想政治課教學不同於其他各科的教學,它更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更要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的主體性越突出,獨立探索與合作的機會就越多,創造性情感、學習的慾望就越強,其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養,教學就越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因此,教學評價必須突出主體性原則,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讓學生從被動接受性學習的評價逐步轉向主動參與性學習的評價,自覺地將評價變成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過程,從而使思想政治課教學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樂園」,讓教學活動(過程)充分體現學生是發現問題、探索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行為主體。
2.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教學評價的關鍵,就是要求評價者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教與學的主體。從總體上說,評價是指導教師去大膽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也就是說教學應當是教師去主動地適應學生,而不是去主宰學生。評價是為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服務,而不是學生的發展為評價的需要服務。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全體學生創造力的發展,不能把目光只投向少數尖子生、專長生;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不能只突出一方面而偏廢其他方面;還要注重全體發展和全面發展前提下的個性發展和自主發展。因此,教學評價既要考慮全體學生的面上的活動情況,更要重視特長學生的個性發展狀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而奠基。當然,評價也是為了促進教師自身的發展。
3.創造性原則
激發創造情感是實施發展性教育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思想政治課發展性教學的內在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各個環節、各種手段和整個過程,都應該充分體現創造性思維,做到與時俱進,營造無時不創造、無事不創造、無人不創造的生動活潑的環境氛圍,使學生在創造情感的支撐下使創新思維活動得以充分實現,使創造才能和創新精神得以充分展示、外顯。
因此,發展性教學評價的主要原則是創造性原則。沒有創造就沒有發展,沒有創新就沒有教育,創新是發展性教學的靈魂。當然,主要原則並不等於唯一原則,評價標准應當多元化而且必須多層次化。因為單以「創造性」來評價教學過程,就會引導教師單純追求教學設計的創意,追求教學方法、教學媒體的特色而忽視教學過程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4.可操作性原則
可操作性是指將評價的各項指標化為具體的目標或者操作程序,堅持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量化的指標體現質性的規定,並更多地採用質性評價法,並且使用操作性語言加以解讀。例如,設計方案的科學性、有效性是教學設計的目標之一。
但是,科學性是抽象的、原則性的概念,不具有直接操作性。但它包含的指標很多,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選擇以下三項直接可測性的指標來體現「科學性」:一是教學設計與施教方案的觀點、目標、內容、方法是否正確;二是設計方案是否符合現代教學規律,是否體現新一輪課改的方向與精神,教學過程是否優化有序,是否體現教與學的互動、合作、探究;三是設計方案與教學方法是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具有可行性和針對性。總之,評價指標只有用可操作性語言來描述,評價才可能是科學、可行和有效的。
二、發展性評價的重要性
發展性教學評價歸根到底就是以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尤其是促進學生的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為目的教學評價。其核心是以師生為本、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強調在一個有利於培養學生健康、豐富個性的情景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幫助,激發學生對知識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體系與意義的主動建構。
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發展性評價是思想政治學教學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課教師與時俱進、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通過這一評價對思想政治課的發展性教學行為進行導向、激勵、鑒定、制約和調整,從而有效地促進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也有利於師生群體整體素質的提高。從實踐上看,發展性教學評價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
1.評價的目標導向功能有利於堅持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正確方向和基本任務。評價向學生傳授馬列主義的基礎知識,宣講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引導學生領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實質,使之成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創新型、合作性和復合性人才。
2.評價的過程反饋調節機制有利於發展性教學模式的優化和有效性的充分實現。一個好的教學模式,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經過協商、討論、辯論、比較等不同的溝通方式進行反復的修改和完善才能得以完成。發展性教學新模式的完善是通過恰當、系統、積極的評價環節來實現的,只有經過評價反饋、調整、反思,才能產生最優化最有效的模式。
3.評價的動機激勵作用有利於調動政治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有效教學活動逐步引向深入。學校領導可以通過發展性教學評價,樹立典型,推廣經驗,表彰先進,激勵後進,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使教學模式不斷創新,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評價的鑒定、總結功能有利於推進思想政治課的有效教學,實現發展性教學的目標。評價可以客觀地、科學地鑒定各種教學模式和教學過程的質量狀態,具有哪些優點和缺陷,有哪些長處和不足,是否體現現代教學新理念,從而激勵政治教師以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風格去設計教學模式,形成教學特色,促進學生的進步與發展,與此同時提升自身的素質。
三、發展性評價的基本方法
發展性評價的方法已經由傳統單純注重量化的考試分數轉變為更注重質性的評價。對學生來說,具體的方法有:檔案袋評價法、表現性展示評價法、優秀政治小論文評價法、辯論與演講評價法、評價量表、個案分析、課後訪談等等;對教師來說,可以採用開放性訪談、參與型和非參與型觀察、實況錄像分析、即席演講等等。
思想政治課教學發展性評價標準的設計要具有科學性、方向性、可行性、前瞻性。因此,評價標准應該符合發展性教學和新課改提出的要求,應該把評價學生是否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和促進學生的未來發展放在首位,使所培養出來的學生能運用所學書本知識解決現實社會的實際問題,以促進每個個體最大限度的發展,特別高水平學生的全面而充分的發展。與此同時,還要考評教師的創新素質與教學的有效性。
❸ 如何有效進行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設計
思想品德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思想品德課要「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開展思想品德的活動課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思想品德活動課有利於教師教學的方式的轉變 在思想品德活動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 第二、思想品德活動課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 《思想品德課程標准》指出:思想品德課程改革應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三、思想品德活動課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與綜合能力的提高 思想品德活動課從課的內容到組織形式,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活動課中體現出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和自我發展的主體,重視學生的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需要。那麼,怎樣進行中學思想品德活動課的教學設計呢?本文僅從活動課的備課和教學結構設計兩個方面進行論述。一、思想品德活動課的備課設計 備課既是教學設計的前提又是教學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備好課,教學設計就能夠順利進行,就有針對性性,就能完成教學目標。思想品德活動課備課有哪些基本的要求呢? 1、備課要體現預設與生成的統一 在備課時,教師要把握預設與生成的內在聯系。所謂預設,就是根據教育目標和學的興趣、學習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教學活動。所謂「生成」是指師生依據學生的興趣、經驗和需要,在環境交互作用中進行有效的動態性調整,以引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進行新知識的探究活動。在生成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和物質環境,關注、支持、引發學生的主動探索和交往的慾望,滿足他們自主活動、自發學習的需要。 2、備課要體現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轉變的理念 我們強調學法指導中以學生為主體的重要性,反對以教案為本位,其實質是要以開放代替封閉,讓每一節課都成為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教案要從顯性教案為主轉向以隱蔽性教案為主,要從以教為設計中心轉向以學為設計中心。從推進素質教育的角度來說,轉變學習方式,要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換言之,要構建旨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意識,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獨特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要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思考實踐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 3、備課要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差異性的理念 備課中只有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把它當作一種資源去開發和利用,充分發揮每位學生的潛能,讓所有的學生都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探究活動,各盡其長,各有所得,不同程度地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這才是真正落實新課標理念,實施了素質教育。因而在目標定位上可以各有側重,在內容選擇上所體現的特點也可以有所不同。教師只有密切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才有針對性,才會更有效。備課時尊重學生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首先,教師的頭腦中要始終有學生的個體差異意識,這樣在備課時才會構思;其次,教師要設立分層教學教案,把學生的差異性發展放在第一位;第三,教學時教師必須真正讓學生各得其所;第四,開展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享受成功的喜悅,同時也體現學生的自身價值,從而產生良性循環。 4、備課要體現課程資源整合的理念 課程資源的整合與拓展,既要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提高,又要完成對學生的因材施教,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有效地進行資源重組,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整合課程資源,能夠較好地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進行課程資源的整合要做到三個整合:首先,目標整合,以學生發展為指導思想,著眼於學生品德和人格的完善,以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其次,內容整合,一是凸顯經驗性,以直接經驗和自主操作的活動性的學習方式為主;二是以學生的自身興趣、經驗和需要為出發點創設有教育潛力的情境,讓學生參加者各類活動;第三,形式整合,凸顯「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課程設計要在現實教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進行整合;第四,各種資源的整合。課程資源的整合必須實現各種資源的優化組合,從而實現最佳的教育教學效果。二、思想品德活動課教學結構設計1、思想品德活動課教學結構設計要以「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惟一準則新課程標准把「學生發展」作為基本的課程理念,「學生的發展」既指全體學生的發展,也指全面和諧的發展、終身持續的發展、活潑主動的發展和個性特長的發展。在此背景下,教師的課堂教學結構設計應體現這一思想,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進行更富教育意義的設計,為每位學生的發展創造合適的「學習的條件」。要尊重學生的獨特差異,在課堂教學結構設計中,要保留一定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捕捉、表達自己的感受、體會,為不同學力的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時間和支持。在設計教學過程中,不但要針對不同學習內容設計不同的學習方式、活動方式,還要在同一學習任務中考慮到學生學習方式的差異,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嘗試機會。當然,在現實條件下,每個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空間是有限的,但是,在設計教學時,還是應該關注這一問題,因為這是求得教學實效並節約學生精力、激發學生興趣的必然要求。2、思想品德活動課教學結構設計要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供空間 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主要是「聽中學」和「看中學」,學生聽、教師講,,看教師提供的教具、圖片或錄像,在聽或看的過程中思考記憶。新課程的實施,特別要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確立學生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建立自主、探索、發現、研究以及合作學習的機制。而要真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加以引導、扶持。所以課堂教學結構設計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創造機會,使課堂教學不僅成為學生學會知識的過程,還成為學生形成科學合理的學習方式的訓練基地。教學結構設計中應當創設一定的情境,提供相應的教學條件,通過教材呈現方式的變革、活動任務的「交付」、教學方式與師生互動方式的變化,最大限度地組織學生親歷探究過程,在動手、動口、動腦和「做中學」、「用中學」的協作參與中,發展他們的個性和能力。 3、思想品德活動課教學結構設計要以實現「三維目標」為導向 我國傳統的課程過於注重知識的授受,學生成了「信息庫」,空有著大容量的靜態的「知識」,遇到實際問題,缺乏解決問題的創造能力。新課程把「過程與方法」也作為課程目標之一。在具體的教學結構設計中,要注意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在操作實驗或深人實際生活的過程中學習,讓學生從自己的直接經驗中學習,或者從他人的經驗(例如對某些事實或現象的介紹資料)中通過再發現來學習。另外,在課堂教學結構設計中,還要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使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完成知識授受的過程,還成為一個蘊含著豐富情感、人生哲理的教育性的動態過程,使學生在學得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養成健康的心理素質、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津的一代新人。 4、思想品德活動課課堂教學結構設計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在課堂教學結構的設計中,把教學過程考慮得細一點,把可能出現的問題估計得充分一點,尤其是涉及多種教育資源的整合時,多一些事前的准備,應該說都是必要的。但是,教學結構方案不是施工的圖紙,它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要圍繞學生、學情做必要的情境化的調整。一些教師常苦惱於是否完成了教案或是否走完了預定的教學程序,這其實是沒有必要的。作為事先的計劃或構想,一成不變地得以實現是少有的,大多要做一點調整,更何況在今天大家都強調學生主體性、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大背景下,就要圍繞「學生的發展」這一核心進行各種教學設計。在學生的發展需要面前,方案、計劃可以調整,它們可以因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而改變。從這個角度說,教師不但要在課堂教學結構設計上下功夫,還應該著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應變能力,以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自如地處理各種「意外事件」。 思想品德活動課是新課程改革後出現在思想品德教科書中的一種新的課型,如何上好思想品德活動課?首先應理解中學思想品德活動課的價值,接著要知道如何去備課、完成教學設計,最後及時實施教學評價。
❹ 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設計中遇到了什麼樣的難題
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是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保證,無效溝通會導致教育目標難以實現,溝通不當必然導致師生關系不和諧。師生溝通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由於師生雙方溝通不和諧,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授課方式與溝通方法造成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以學生為本,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克服溝通障礙,提高溝通的表達能力,加強教學交流,因人而異,增加溝通的靈活性,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