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兒繪畫《水母》教學反思
活動過程: 1、出示水母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水母的外形特徵。 (1)教師:今天老師帶來了幾張照片,你們看看,是誰呀? (2)教師:哪裡是水母的身體?它的身體像什麼?哪裡是水母的觸手?它觸手是什麼樣子的?像在做什麼?我們用小手學一學它扭來扭去的樣子。 (3)教師總結:水母有一個大大的、像蘑菇一樣的身體,還有許多長長的會扭來扭去的觸手。 2、引導幼兒探索表現水母身體的不同畫法。 (1)教師介紹繪畫材料。 (2)請個別幼兒繪畫水母的身體,教師反饋幼兒繪畫的方法。 教師:誰願意用水粉筆給大家畫一個水母的身體? 3、教師創設游戲情境,示範添畫水母的觸手和表情。 (1)添畫觸手。 教師:這個水母寶寶的觸手扭來扭去的像在跳舞呢,一隻小手都舞到頭上去了!(教師一邊說一邊添畫觸手) (2)添畫表情和背景。 教師:水母媽媽和水母寶寶們向你們打招呼呢!你看,眯著兩個小眼睛,還向你們頑皮地吐舌頭!(用棉簽蘸黑顏料添畫表情)這個水母寶寶的嘴巴圓圓的,它在做什麼呀?(教師用圓形的玩具拓印泡泡) ●在作畫的過程中,幼兒會使用到水粉筆、棉簽、玩具這三種作畫工具。為了讓幼兒能夠明確每種材料的方法及步驟,教師要清晰、簡要地介紹各種材料名稱及使用方法。或者可以通過逐步提供材料的方法,以減輕幼兒操作的負擔。 4、幼兒作畫,教師鼓勵幼兒表現不同造型、表情的水母。 5、展覽幼兒作品,互相欣賞、評價。 教師:你喜歡哪個水母寶寶?它在做什麼呢? 活動建議☆ 活動延伸: 師幼共同收集一次性的碗和軟點的線、毛根,嘗試用廢舊的材料製作水母娃娃。 ☆環境創設:將幼兒繪畫的水母作品和收集的水母圖片張貼在一起,引導幼兒欣賞照片、繪畫作品的不同效果和情趣。 ☆家園共育: ①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有關水母的圖片,讓幼兒充分了解水母的身體結構。 ②幫助幼兒豐富有關水母的知識,例如水母的種類、水母的生活習性等。
② 幼兒園中班這就是我繪畫的教學反思怎麼寫
活動目標: 1. 學習照著鏡子大膽地畫出自己臉上細微的部分。 2.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和別人的不同之處。 3.能選擇幾種材料裝飾自己的畫像。 重點難點:能大膽地畫出自己臉上細微的部分。 活動准備: 1.《幼兒畫冊》(第3冊第7頁)、水彩筆,每人一份。 2.在有大鏡子的活動室...進行,或每人一面小鏡子。 活動過程: 一、比較自己與別人在外貌上面的不同。 1.提問:我們的名字一樣嗎?我們長得一樣嗎? 2.請幼兒找各朋友,看看兩個人什麼地方不一樣。(幼兒自由結伴,自己照鏡子與同伴相互比較) 二、談談自己和同伴的興趣、愛好等方面的不一樣:我們除了長得不一樣,還有什麼不一樣? 小結:我們除了長得不一樣,喜歡的事情也各不相同。 三、在鏡子面前畫自己。 1.鼓勵幼兒使用合適的水彩筆畫出自己。鼓勵幼兒畫出自己臉上細微的部分,如頭發、眉毛的粗細、眼睛的大小等,並使用合適的水彩顏料畫出自己上衣的顏色。 2.啟發幼兒選用皺紋紙、彩紙等裝飾畫像中自己的頭發和臉部。 四、幼兒觀察圖畫,猜猜畫面上畫的是誰? 教後反思:活動前我們一起對著鏡子描述自己的外貌特徵,陳怡如說"我的頭長得像草莓"欣愉說"我的頭像餅干"瑤瑤說"我的眉毛像月牙"…… 以前的畫畫課我都要在黑板上把想要畫的形象畫出來,讓小朋友來模仿,我也想藉此機會鍛煉一下小朋友的想像力,小朋友的想像力真的是非常豐富,拿起畫筆畫的時候小朋友們一起聽著我的指令,先畫頭、頭發、眼睛、眉毛……一大部分小朋友都畫得非常好,源源和琪琪有些吃力,我就把他們安排在畫的比較好的小朋友身邊,這樣畫得好的小朋友帶著畫的一般的小朋友,互相模仿者畫,進步得也比較快,本節課上的還比較成功,通過這節課使我了解到了孩子間互相的模仿能力、想像力是超乎我們大人所想像的,而且小朋友也喜歡接受新鮮的事物,時常的帶著他們到新環境下上課,他們也會對美術課充滿興趣與好奇。
③ 幫助兒童繪畫心理輔導教學反思
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受現代社會激烈的競爭,學習負擔過重,家長期望值過高、學習競爭的壓力較大等多種因素的刺激,部分孩子的情緒和行為難免受到環境的影響而表現出一些異常,如缺少安全感、存在學習障礙、依賴感強、焦慮內向等。在現代幾百種治療方法中,多數是以言語為媒介從而實施心理輔導的。雖然這些方法在矯正成人非理性認知和思維上有一定的療效,但在解決兒童的心理問題,尤其是以情緒困擾為主要症狀的心理問題時,這些療法難免顯得無能為力。運用繪畫療法,以學生的繪畫為媒介,可以較容易地走進學生的心靈,及時對學生的情緒障礙、創傷體驗等心理問題進行疏導,能取得一定的實效。繪畫治療是促進和改善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徑。
一、繪畫療法的理論基礎
繪畫療法作為心理治療的一種形式是以大腦兩半球分工和心理投射理論為基礎的。
1.大腦偏側化理論。神經生理學家Sperry 的裂腦實驗證實, 左半球同抽象思維、象徵性關系以及對細節的邏輯分析有關, 右半球則是圖像性的, 與知覺和空間定位有關, 具有空間鑒別能力。這說明音樂、繪畫、情緒等心理機能都是由右半球所掌控的。心理學家Ley認為「 一個人不能用左半球的鑰匙去開右半球的鎖」。因此,繪畫療法認為,右半球所控制的繪畫藝術活動能影響、治療情緒機能障礙。
2.投射理論。繪畫治療的基礎是投射。在分析心理學中投射被認為是無意識主動表現自身的活動。投射的產物不僅以藝術的形式存在,夢境、幻覺、妄想等也都可以理解為心理投射。藝術心理學認為繪畫天然就是表達自我的工具,是用非語言的象徵性工具表達自我潛意識的內容。因此, 繪畫可以作為心理投射的一種技術。把人內心的情感、情緒感受、潛意識、動機等通過繪畫的形式不自覺地流露出來,以直接的、形象的特點呈現出來,更加便於分析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探索自我。
二、繪畫療法在學校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個性發展、性格形成的關鍵時刻,是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的重要時期。小學生的心理現狀,使繪畫療法在學校兒童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突出。
1.小學生心理狀態剖析。由於社會的發展與開放,小學生的生理發育比過去提前許多,相對生理的發育,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較低,常常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及心境體驗等。生活中有的學生,家庭親子關系不親、與老師關系疏遠;現代家庭居住的高樓環境,又缺少玩伴和朋友,當出現心理創傷或有異常情緒及行為表現時,或由於害羞,或由於自尊心太強,不願意或不好意思向父母和心理老師傾訴。這些不良的心理情緒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2.繪畫療法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優勢。繪畫是潛意識的表達。繪畫對兒童有著一種天然的吸引力,而藉助色彩也可以有效釋放調節疏導兒童的心理作用。一筆一畫乃至顏色的選擇,可以將孩子內心深處難以用言語表達的焦慮、喜悅、憤怒、願望等在繪畫作品中投射出來,而隱藏或被壓抑的心理情緒也就自然釋放出來。繪畫的語言豐富,內容清晰。由於圖畫所傳遞的信息遠比語言豐富,表現力更強等優勢,繪畫過程其實也是一次審視自我、認識自我、反思自我、探索自我的旅程。繪畫療法的優勢,也體現在它的日常性、靈活性、可操作性。擁有一隻畫筆,隨心所欲,便能獲得瞬間心靈的寧靜,宣洩壓抑的情感。
三、繪畫療法在兒童心理健康輔導中的應用
繪畫療法在學校兒童心理健康輔導中的應用主要有三方面:
1.繪畫療法在處理兒童情緒障礙方面的作用。以語言為媒介實施現代心理治療並不能解決一切心理問題,蘭格認為「有一個重要的事實,即有些地方靠語言的影響力是達不到的,那就是所謂的『內在經驗』的領域,即情感或情緒……藝術的基本功能是將情感客觀化,以便思考和理解這些情感」。早在20世紀2 0年代弗洛伊德就提出,繪畫可以治療心靈創傷。繪畫對於調整人的狀態、釋放人的情緒,如憤怒、畏懼、妒忌、緊張、憂郁、瘋狂、散漫、疲憊、自卑等等,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繪畫療法在提高兒童自我概念方面的作用。自我概念是人格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與兒童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但兒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積極自我概念的形成也難免會受到一些條件的限制。對於兒童繪畫治療的研究發現,繪畫治療能提高兒童的自尊和自我概念,促進其和諧人格的構建。
小學生如果從小懂得關照自我的情緒意識,學會一些關照自我的方法,有利於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為此,我們特意安排了一節心理輔導課,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內在小孩」。告訴學生――假如童年時「你」正常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許多自然的情感受到了壓抑(特別是受傷或憤怒的感覺),雖然形體長大了,但「你」的內心其實還存留著脆弱、受傷、需要被關注的童稚小孩,這就是「你」自己的「內在小孩」。「自己」就會帶著這個受傷的「內在小孩」一起長大。怎樣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內在小孩」呢?學會關照自己的「內在小孩」呢?我先請每個學生在放鬆冪想後「畫」出自己的「內在小孩」。學生們邊畫邊感受到了自己的「內在小孩」:
有的學生畫了自己孤獨的「內在小孩」,他說:我的「內在小孩」一個人在深深的樹林中,自己一個人,很孤獨;
有的學生畫了自己憤怒的「內在小孩」,他說:我的「內在小孩」,因為受到了冤枉,很憤怒;
有的學生畫了自己膽小害怕受委曲的「內在小孩」,他說:我的「內在小孩」常受其他人的批評,膽子非常小等等。
畫出自己的「內在小孩」,幫助學生在畫畫中感悟和覺察到了自己的確是需要關照了,為學習關照自己奠定了基礎。接下來,老師引導學生學習關照自己的方法:看著畫,跟自己對話――和自己的「內在小孩」說說話,了解一下自己的「內在小孩」:
喜歡什麼?喜歡什麼?害怕什麼?有什麼感覺?需要什麼?我怎麼才能讓你感到安全?我怎樣才能讓你開心?
讓每位學生和身邊的的夥伴分享一下這種感覺,兩人一組,相互交流。
通過「看看、說說、感悟、覺察……」使學生學習了關照自己「內在小孩」的方法。可見,利用繪畫技術,在使學生更多地了解自我,關注自身成長方面確實有獨到的作用。
3.繪畫療法在促進兒童社交技能方面的作用
繪畫可以改進社交技巧。格瑞德和帕提斯也認為,繪畫這一心靈介質具有神奇功用,「繪畫不僅可以增進溝通和表達,提供樂趣、掌控感以及成就感,作畫的過程也有助於心理疾病的改善。繪畫和治療之間的交互作用可以評估治療的過程,並澄清人格的內在動力,以及揭示隱藏的沖突。繪畫催化兒童的自發性,並幫助受阻的青少年遠離個人發展上的關卡。繪畫亦可以幫助成人辨認在其行為當中反復發生的主題,並專注在最凸顯的問題上」。實踐表明,繪畫是人們最適宜的心靈表達方式,用其來宣洩攻擊和敵意的感受,對於情緒激烈而控制困難的兒童與成人而言,尚未找到比繪畫更好的替代策略。繪畫具有使患者自主控制的好處,也就是自我增強的行為。
由此看出,從情緒障礙到自我概念再到社交技能等,甚至對特殊有言語表達障礙的兒童,繪畫療法無不發揮著重大作用,從繪畫治療在兒童心理輔導的應用上,我們一致認為,繪畫療法是一種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繪畫治療在兒童中的應用范圍和群體會越來越大。
④ 三年級美術魚兒的啟示教學反思
首先,在繪畫教學中,我們提倡「放手」,也推崇「出手」。「放手」是指給幼兒應有的自主權,為幼兒提供寬松自由的環境和心理氛圍,尊重幼兒個性化的藝術表現天賦和表現方式,放手讓小孩子想像和創造。但放手並不是放棄老師的指導,否則幼兒在自主表現中常常會出現茫然或處於困境。
其次,教師的「出手」要把握好時機。也就是在幼兒認知發生沖突的關鍵時刻,教師就要對小孩子的表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宜的指導。給小孩子學習表現動態魚兒提供「支架」,適時適當地使教學處於了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內。
最後,老師的「出手」並不是簡單告知給小孩子正確的問題解決方法或者直接灌輸某種特定的技能,如給小孩子示範怎樣畫快樂的魚兒,而忽視和抑制幼兒在繪畫活動中自己動手、動腦探究的願望和發現學習的機會,使活動過程演變為幼兒單純練習技能的教學情境;而是盡可能地通過教師捕捉活動中的最佳問題情境、投入相關材料,設置系列問題、提醒幼兒回憶相關經驗、引導幼兒改造已有經驗、將幼兒已經勝任的具體問題概括化等方式,給幼兒的學習「搭架」,讓幼兒學會積極主動、獨立自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學習相應能力。這樣的「出手」才能真正有效地支架幼兒的「學」,才能有效地促使幼兒的個性化的發展。
「放手」並不是放棄教師恰當的指導,「出手」也並非是給幼兒一個直接的答案。我們要「放手」的是單純重視技能和追求結果,在必要時,找准介入點,把握好最佳時機,以最適宜的方式,果斷地「出手」吧!
⑤ 美術《長大後做什麼》教學反思 我的快樂大本營 九葉網博客
課後反思:
繪本故事《長大以後做什麼》簡單卻富有意蘊,用童謠般活內潑流暢的語言、彩虹般豐容富絢麗的色彩,把孩子心中五彩繽紛的世界呈現在大家的眼前。蒲公英的夢想是成為一頭威武又善良的大獅子,可以在森林裡保護小動物們;小魚的夢想是成為一頭大藍鯨,在藍藍的大海里自由自在地遊玩;小蠟筆想把自己變成一片大森林,樹上結滿了五顏六色的蠟筆……
從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我採用觀察講述的方法,貫穿教學過程,使孩子們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並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動中去。在欣賞、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讓孩子自由發揮想像力,大聲喊出自己不平凡的心願。通過老師的引導,讓小朋友勇敢地表達自己的「理想」和「願望」。我們的小朋友中:有的想成為一名演員,穿上美麗的裙子在舞台上為大家表演;有的想變成一頭大獅子,保護媽媽;有的則想當一名小博士,自己在房間里做實驗……
通過繪畫的形式讓小朋友把自己的「理想」和「願望」畫出來,一是強化記憶、便於保存;二是鍛煉小朋友的動手實施能力,培養「想做就做」的勇氣。孩子們畫的非常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