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高數學應用題教學反思
應用題是小學數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否學好應用題直接關繫到學生數學學習的效果。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對應用題的教學,採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提高應用題的授課效果,讓學生愛學應用題、樂學應用題、學好應用題。本文根據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對如何提高應用題的教學效果做了一番探討。
一、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幫助
在傳統的小學應用題教學中,教師常常採用的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以及大量演練應用題的數學模式,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起來枯燥無味,導致他們對應用題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有的學生還產生了懼怕心理。因此,如何消除學生對應用題的消極心態,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面對應用題,成為了教師的當務之急。為此,教師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上,提倡讓學生自己發現、提出問題。常言道,「探索是數學的生命,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好的問題能給學生的思維提供正確的方向和動力,能引發他們的探索與思考。因此,一方面教師在應用題的講解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問題,所提問題要有針對性,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面對相同的問題情景,提出的問題不同,教學效果亦會有差異。因此教師在提問時,尤其需要考慮提問能否引起學生的思考。
另一方面,教師要想在應用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就要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學生學習數學不應以接受式為主,要給學生充分探索的機會,通過對實際問題的感知、操作等活動來認識應用題。讓學生『做』數學,比簡單地教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例如在教學關於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周長的應用題時,可以讓學生通過實地測量或者手工製作,體驗這部分知識的應用。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出弱點與難點,並加以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此外,對於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想法,教師要從中找出值得贊賞與肯定的地方,然後再通過一步步的引導讓學生自己認識到錯誤原因,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本身的理解,還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反省認知能力,為自主探索奠定基礎。
二、豐富應用題的呈現方式
應用題是學生學習、應用數學知識的載體,傳統的題目主要是以文字形式呈現在書本上的,然而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們要豐富應用題的呈現方式,使呈現方式更為新穎、靈活、現實,以滿足小學生求新、好奇的心理特點,提高他們學習應用題的興趣與效果。
1.用實物演示應用題
實物演示以具體的物品為教學道具,在應用題的講解中運用較頻繁,有助於學生直觀地理解題意。尤其在低年級的應用題教學課上,實物演示更能提高小學生的形象興致,激活他們的思維。例如在教「利息」一課時,只要出示一張存單,讓學生自己從存單上找出有用的信息,並計算利息,學生就可以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探索興趣。
2.用圖表呈現應用題
在一些有關數字統計的應用題中,教師可以運用圖標呈現應用題,以便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量間的關系。在統計圖表知識教學時,例如有一道題是計算某市2000年月平均氣溫、年平均氣溫,我就帶領學生畫出了數字折線統計圖,讓學生對數字的變化和走向一目瞭然,還可以計算出當地某一月份的平均氣溫比其他月份的平均氣溫低了百分之幾。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把圖表方式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如把家裡的用電、用水量調查清楚,製成表格後,來計算出平均費用,或者出示殘缺的用電發票,根據已有的信息推算出發票上的全部信息。
3.用多媒體模擬場景演示應用題
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給應用題教學的改革帶來了契機,使得應用題由此變得生動活潑起來。有些應用題單憑字面理解十分抽象,只憑口頭講解又很難解釋清楚,而如果利用多媒體創設一些學生熟悉的、喜歡的、有利於數學學習的生動的情景,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應用題,全身心地投入到應用題的解析中,有的教師會用攝像機把外景拍下來,藉助多媒體在課上放出來,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師精心製作課件,把光聲磁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多種感官的積極參與。如在教學「相遇應用題」時,我設計了兩個卡通人物,讓他們從兩個小鎮出發,相向而行,走路時可配上腳步聲,形象地展示了整個過程,再利用計算機的優勢,把剛才走過的路按每小時一段進行分割,這樣很容易使學生理解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對解題方法的掌握也將會更加牢固。
4.通過自由組合的方式展現應用題
現實生活中的數學信息往往都以散亂的形式展現在我們面前,為了培養學生選擇、判斷、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師可以以列組是形式為學生提供一些應用題的素材。如出示一組條件和一組問題,讓學生選擇有用的條件或問題進行編題訓練,完了再進行解答。以此讓學生體驗相同的條件、不同的問題,或者不同的條件、相同的問題,會得出不一樣的結果。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活性。
5.引入開放式應用題
以往的應用題一般都是固定的問題、固定的答案,學生只要按照相關例題的解答方式「套」過去即可,這樣既不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也不利於對解題方法的活學活用。開放式應用題指具有現實背景意義的條件不充分或多餘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樣的應用題。在應用題教學中,開放題的引入為學生全方位地參與學習創造了條件,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多向學生滲透開放式的應用題,甚至可以將問題改編成開放式,供學生自由發揮。
如在學習折扣應用題後,安排這樣的問題:學校組合學生代表28人進行秋遊,公園門口寫著:學生票每張10元,團體(30人或30人以上)票打八折,你該怎麼買票呢?請你設計最好的購票方案。對這個問題,學生出現此下幾種方案:
買團體票:10×80%×30=240(元)
不買團體票:10×28=280(元)
通過不同方案比較,讓學生自己分析探究,培養學生的嚴密的邏輯思維,同時認識到數學知識應用的實際意義。又如讓學生解答:小明花20元錢買了2元和3元價格的兩種杯子,問小明買了幾個杯子?這道題不止一個答案,教師要鼓勵學生尋求不同的答案,最終通過討論得出最佳方案。
這類開放題需要學生運用發散思維去猜想、嘗試、探索,有利於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貳』 解決"原來有多少"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求原來有多少的實際問題》一課教學時,主要讓學生看圖想圖意,找題中隱含內的條件,說數量關系,寫容算式這樣的流程進行教學。在教學時我發現學生會正確列式,但要求學生說出數量關系,有一定的難度,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學生會列式,但不會說正確的數量關系。針對出現的問題,我採取了這樣的教學辦法,每做一題想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交流數量關系,而且小組的每個成員都要會說正確的數量關系,並且教師指名學生在全班中說數量關系,在這樣反復說的過程,加深學生對數量關系的理解,同時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以後學習應用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叄』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的正標題怎麼寫
如果在復教案後面作教學筆記,直制接寫「教學反思」即可;
如果單獨為一篇教學論文,則可以根據反思的重點取一個切合主題的正標題;例如「課堂討論要注意的問題」(副標題寫明是什麼課的教學反思);
如果作為教學隨筆,可用教學內容或課題加上「教學反思」作為標題。比如:「《百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僅供參考。
『肆』 求原來有多少的實際問題 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准》指出,數學中應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並且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在小學教學中必須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在這節課中,教師充分把數學和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不是枯燥無味的,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它是實實在在。本課的開始老師與孩子的幾句簡單的談話表面上是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其實也在有意識滲透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讓孩子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例題中出現的桃子,小猴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所出現的場景都是學生經常遇到的,這些都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
在上一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加法的含義,並應用加法解決過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本節課要求繼續教學用加法計算「求原來有多少的實際問題」,不過這些問題的現實背景稍微復雜一些,條件和問題的敘述順序與學生熟悉的思考路徑不甚一致,數量關系也更加隱蔽。因此,無論是理解題意,還是尋找數量關系,確定解題方法都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讓孩子自己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使學生在辨析中認識到原來樹上的桃子被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小猴摘下來的,一部分是樹上還剩下的。把難點一一分散,學生在此基礎上說一說、列式算一算比較自然,比較容易掌握。「想想做做」中提供的學生熟悉的情境,為學生提供了很多練習加法的機會,使進一步理解加法的含義,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初步的數學意識。
《求原來有多少的實際問題》一課教學時,主要讓學生看圖想圖意,找題中隱含的條件,說數量關系,寫算式這樣的流程進行教學。在教學時我發現學生會正確列式,但要求學生說出數量關系,有一定的難度,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學生會列式,但不會說正確的數量關系。針對出現的問題,我採取了這樣的教學辦法,每做一題想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交流數量關系,而且小組的每個成員都要會說正確的數量關系,並且教師指名學生在全班中說數量關系,在這樣反復說的過程,加深學生對數量關系的理解,同時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以後學習應用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大部分的孩子都掌握了解決此類實際問題的思路與方法,課堂氣氛熱烈,孩子們的興趣較高,但在這樣的課堂中,往往會一小部分性格內向,膽子較小的孩子被老師忽略,有些孩子反應很快,對於老師所提問題脫口而出,以至於還有些孩子都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這種現象會影響到這部分孩子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作為老師首先應適當地進行調整,盡量多地關注到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均衡發展。其次還要提高問題的思維含量,讓孩子要進過思考再回答。另外,練習的層次性還不明顯,在課堂中還應增加一些有思維深度和廣度的題目,讓一些學習能力強的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
『伍』 關於如何設計課堂問題的教學反思
上好課,上有質量有效率的好課,是每一個教師的願望。怎樣才能在四十分鍾內把握好、上好課呢?相信每一個有志於教育事業的教師都有心鑽研,以下是偶的一點經驗。
一、認真鑽研教材,用心設計教案
備好課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基礎,作為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暑假中我就開始備課,用心研讀文本,與文本對話,認真研讀教材(課程標准、教科書、教參、相關的資源)。做好開學前的准備。。在每周的教研活動時,我說完課後,虛心聽取別的教師的評課和建議。對自己的備課再進行修改。通過這樣的環節,提高了我課堂教學的時效性,為有效教學做好了充分的准備。
二、有效組織教學,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
備好課,接下來就要組織好上課了。對於小學生而言,缺乏自控能力,集中注意力時間短,是大多數小學生普遍存在的現象。作為教師,如果不善於組織教學,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注意力分散,課堂秩序混亂。在這種情況下是難以保證教學效果的。而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和教學效果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教師組織教學技巧。我在課堂上,要求學生要做到三看,看書本,看教師,看黑板。我的眼睛也始終關注著所有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感到老師在注意他們,讓他們感覺到自己在老師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尤其是當學生有開小差或者講話的情況,我會停下來,眼睛注視著他們,在最短的時間里拉回他們注意力。同時,我們做教師的要注意語言的藝術,數學教師的語言在做到精煉簡潔的同時,也要注重形象生動。如果語調平緩缺乏激情,就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還要特別關注學困生。優等生在注意力,理解力等方面都優於這部分學生,因此我們教師在課堂上要更關注這部分學生。比如,一些簡單基礎的問題可以請這部分學生來回答,例題後的同類練習也可以請這些學生來黑板板演。給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學困生做作業的速度往往很慢,所以在布置作業時,我減少他們做題的數量,比如布置四道題,只要求他們選擇其中的兩道完成。同時重點巡視他們的作業,遇到問題及時給他們指出,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解決。
三、分層設計練習,提高教學效率
練習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我們現在的課堂存在著這種現象,有不少老師拿著課本按部就班的講,書上有多少習題,全部都要處理完,所以經常會聽到他們抱怨課堂時間不夠用,一節課的教學任務根本就完不成。我認為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練習,不僅能使學生掌握新知,同時也能大大的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練習,練習還要分層次進行。第一層次是基礎練習,用於例題講解完以後,這類練習題和例題的形式基本相同。目的是鞏固基礎知識的應用。第二層次是變式練習:這類練習在基礎題的基礎上略有改變,如:「在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時候,基本題是「紅花有40朵,比黃花朵數的2倍少22朵。黃花有多少朵?」,我把基礎題改編為「紅花有40朵,比黃花朵數的2倍多22米。黃花有多少朵?」比黃花朵數的2倍少22朵,變成了比黃花朵數的2倍多22朵,引導學生進行對比,並抓住題目中的數量關系進行解答。在完成這兩道題以後,我又出了一道題「紅花有40朵,黃花朵數比紅花的2倍少22朵,黃花有多少朵?」受思維定勢的影響,不少學生用方程來解答,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題目的數量關系,學生明白後恍然大悟。通過這樣的練習,防止了學生的定勢思維,培養了他們發散思維,認真觀察的習慣和思維的敏捷性。第三層次是綜合型練習:就是把新舊知識綜合在一起,進行綜合應用的題目。如「一套《少兒網路全書》共16本,每本單價相同,甲乙兩個書店都在出售這套叢書,分別採取了不同的促銷方式:甲書店:購一套按八折出售。乙商店:購3本贈1本。如果買一套書,到哪個商店去買最合適?」這一題,既綜合了「打折」、「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等知識,而且和生活緊密聯系。要在不同的方案中選擇最優方案,既運用了所學知識,又培養了應用的意識。
四、設計彈性作業,提高學生興趣
作業設計是教學設計中的基本環節,也是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一直以來我都是全班一刀切,布置統一作業,結果導致學困生遇到靈活的題目不會做,為了完成任務抄襲的現象比較嚴重。針對這一現象,我在作業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我的作業基本分為三大塊,第一大塊,是把當天學習的內容說給家長聽。這個作業,旨在讓學生及時的對當天內容進行復習,在講的過程中,既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又復習了當天所學的知識。第二塊,是進行當天的內容的鞏固練習。在布置作業時,我給學生選擇上的一些自主權。比如說:學困生,可以只選擇基礎題;優等生,對於已經掌握很好的基礎題目,可以不做,把重點放在那些變式練習和綜合練習上。這類題學生如果能做對,就說明基礎知識已經掌握。第三塊,是預習作業。顧名思義,就是預習第二天要學的內容,完成預習題。這樣嘗試
『陸』 解決中間有幾個的問題一年級教學反思
數學問題的解決在一年階段涉及的題型還只有單一的加法和減法,只是深度從20以內數的加減逐漸提高到100以內數的加減。雖然用的數不同但題型是類似的,能否有固定的解決問題模式呢?
在期中復習階段給學生總結了做題4步驟:
1、 找已知條件:具體的體現方式是圈出題目給的數字。
此步驟的目的是避免孩子列式時出現下列錯誤。例如依據題意原本要列的式子為:14-9=5 會有很多學生列出式子:14-5=9。其實基本的計算學生已比較熟悉,而解決問題考察的就是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但是基本的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錯誤的話和談能力的運用呢.
2、 分析數學問題:體現方式標出關鍵詞。
由於題目考察形式的單一,故很多問題中的關鍵詞就能馬上判斷出用加法還是減法解決問題。
例如:
一共:當一共出現在問題句時。肯定求的是2個數的和用加法。
比:當出現a比b。。。。。。?這樣的問題形式肯定求的是2個數的比較結果用的就是減法。比如求多多少、少多少、貴多少。。。。。。等等。
還有\已經:當問題中出現這樣的詞語時肯定涉及到整體部分和另一部分的關系用減法。
3、 列式
要求學生列式與計算分開。列式是要求學生看步驟1圈出的數字先將2個數字大的寫在前小的數字寫在後,再依據步驟2找到的關鍵詞用+號或—號將2者連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