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品德與社會公開課教案
《我家的綠色生活》教學設計鎮江小學 居海燕活動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綠色生活,與爸爸媽媽一起討論如何選擇綠色生活。2.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和對綠色生活的嚮往之情。活動准備教師准備課件,學生課前到超市、菜市場尋找綠色食品。活動過程一、導入教師:同學們,我們不光自己要積極參加環保活動,還要將環保意識帶回家中,與爸爸媽媽一起行動起來,共同選擇綠色生活,爭當綠色家庭。(板書:我家的綠色生活)二、家庭里的污染1.教師:東東同學自從學習了「我的綠色日記」單元以來,更加關注身邊的環境問題了,她從此成了一個保護環境的有心人。可是她沒有意識到,還有一個地方更值得她關注,這就是自己的家。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看看東東一家人的生活。2.播放錄像。錄像內容如下:這是一套裝修豪華的新公寓。一家三口,母親在用洗滌劑洗碗;父親邊抽煙邊看電視(煙霧彌漫),電視音量比較大;女兒在強光下寫作業;窗外不時傳來刺耳的鳴笛聲。雖然是白天,但室內燈火通明。門口有一裝垃圾的大塑料袋。3.學生看完錄像後討論:她們家的生活有哪些方面存在著環境問題?4.教師:你們家的生活有沒有類似的情況?三、走向綠色生活1.教師:這種生活方式既會影響身體健康,又會對環境造成破壞。那麼,我們應該追求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呢?請大家再看看西西家的生活。2.播放錄像。(錄像內容如下:西西和爸爸在布置得溫馨、簡朴的家中談話。家中擺放有綠色植物。媽媽在用熱水洗碗,沒有用洗滌劑)3.討論:西西家的生活方式的好處。4.教師小結:西西家可以說過的是「綠色生活」。他們家的每一位成員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對環境沒有造成任何污染,他們一家為環保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就是「綠色家庭」。5.交流:要走進「綠色生活」,讓自己的家庭變成「綠色家庭」,我們在生活中還應該做的事和應該注意的事。四、綠色食品1.教師:課前大家到超市去尋找綠色食品,有什麼收獲嗎?2.學生匯報在超市尋找綠色食品的情況。3.出示綠色食品的標志,引導學生進一步弄清什麼是綠色食品。五、我心中的綠色家園1.交流:在你的心目中,你希望未來的綠色生活的情景。2.教師:同學們心目中未來的綠色生活真是豐富多彩,十分迷人。你們能不能用自己的筆將自己心中的綠色家園畫出來、寫出來,完成我們的第五篇綠色日記呢?3.學生設計未來的綠色家園。(1)分小組合作,有的同學畫,有的同學寫。(2)學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並作簡單介紹。(3)師生共同評議。(4)交流:我們心中未來的綠色家園。六、總結保護環境是一個永恆的主題,讓我們共同呵護綠色家園。願家鄉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山川更秀美,泥土永芬芳。七、課外拓展1.與父母交流,訂立家庭綠色生活公約,並堅持寫家庭綠色生活日記。2.在居住小區開展環保活動,設立宣傳欄,倡導綠色生活,創建綠色小區,讓自己成為社區綠色使者。
❷ 品德與社會《戰爭給人類帶來了什麼》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對戰爭所造成的無數災難的了解,使學生知道世界上還有許多兒童因為戰爭而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甚至丟掉性命。從而使學生知道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危害,並對生活在戰爭環境中的兒童產生深切同情。
2.通過對戰爭和和平的比較,是學生了解和平生活來之不易,需要珍惜,需要捍衛,要用實際行動為維護世界和平作貢獻。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對戰爭和和平的比較,是學生了解和平生活來之不易,需要珍惜,需要捍衛,要用實際行動為維護世界和平作貢獻。
教學准備:
反映戰爭殘酷的圖片和和平時代過著幸福生活的兒童的圖片以及錄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交流對戰爭的認識,並進行歸納。
二、認識戰爭的危害
1.播放有關戰爭題材的電影、錄像片段,討論:戰爭有哪些危害?
分組討論,每組代表發言。
1.討論圖片——看:被槍彈擊碎玻璃後的眼睛!
從圖片中我們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2.閱讀:爸爸媽媽再也回不來了——一個伊拉克兒童的自述。
說說文章中給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什麼,為什麼。
3.自由閱讀76頁小資料,說說戰爭給兒童帶來的傷害有多少。
5.朗讀《請把握埋得淺一些》。
說說自己的感想。
6.展示有關一戰、二戰、二戰以後的戰爭資料,教師向學生概括介紹一下20世紀人類所經歷的戰爭以及戰爭給人類帶來的苦難。
三、學習「和平——人類的永久期盼」
1.展示畢加索的《和平鴿》,自由發言:從和平鴿中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教師講《和平鴿》的由來。
2.閱讀:國際兒童節的來歷。
思考:國際兒童節是怎麼來的?蘊含著怎樣的含義?
3.閱讀:《世界兒童和平條約》。
四、作業
准備「和平頌」歌舞聯誼會。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通過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了解,使學生知道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離不開人民解放軍的捍衛,人民解放軍為了保衛國家的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維和區也受到了當地人民的尊敬和愛戴,從而用實際行動熱愛人民子弟兵。
教學重點難點:
使學生知道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離不開人民解放軍的捍衛,人民解放軍為了保衛國家的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
教學准備:
關於人民子弟兵和人民魚水情的故事、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看過哪些有關反映中國人民解放軍題材的電影、電視片,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二、展示有關人民子弟兵保衛和平、保衛祖國的資料。分組討論:
1.假如我是一名軍人,我會怎麼樣?
2.軍人的風采給我們什麼啟示?
三、播放有關歌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歌曲。
組織學生開展「歌頌解放軍的歌曲大聯唱活動」。
比一比:哪個小組會唱的歌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歌曲最多。
❸ 小學二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案人教版
我升上了二年級
我們班裡故事多
讓我們的教室清潔又美麗
好書大家看
秋天在哪裡專
秋天的收獲
秋遊去屬
秋天的節日
你真棒
我也棒
學做「小雄鷹」
做個「快樂鳥」
我升上了二年級(1)
【教學目標】
1、在班集體中,能和同學交流、分享感受、想法和活動成果。
2、感受與體會到自己的進步,並願意朝著新的目標努力。
【重難點】
感受與體會到自己的進步,並願意朝著新的目標努力。
【教學過程】
一、和同桌一起分享快樂。
1、同桌交談:暑假裡最高興的事是什麼?學到了什麼本領?
2、交換暑假中的作品,互相看看、說說作品中有意思的故事。
二、我們快樂的暑假生活。
簡簡單單的文字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謝謝 望採納
❹ 小學品德與社會:《規則是怎麼來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通過做游戲,讓學生明白規則存在的意義;了解與小學生相關的規則,明白生活中處處有規則,人人要自覺遵守;明確規則的重要性,積極探索規則的奧秘;自己遵守規則,見到有不遵守規則的行為要批評和勸阻。
教學重、難點:讓學生懂得規則的意義,理解小學生相關的規則,遵守規則,按規則辦事;教育學生遵守規則,懂得規則的重要性。
課前准備:教學課件;布置學生收集有關遵守規則的圖片;活動用的氣球和學生辦報的紙張。
教學流程:
一、談話激趣,游戲體驗
師:我知道大家都愛玩游戲,對嗎?現在我們來玩一個「吹氣球」游戲,比比誰吹得大,誰願意參加?
(教師挑選男女同學各三名參加游戲。)
師:我們分組吹氣球,先請男同學,然後再請女同學,吹得最多的小組獲勝。沒有參加游戲的同學認真觀察游戲,看看你們能發現什麼?
(男生組老師給5秒鍾就叫停,女生組老師給10秒,結果女生組獲勝。)
師:不用數都知道,女生吹得又大,又多,女生獲勝。
(男生急得大聲說:不公平。)
討論:怎麼做才能讓這個游戲公平呢?
師:原來問題出在我們沒有給這個游戲制定游戲規則。那你們願意按游戲規則再玩一次嗎?能說說玩「吹氣球」時有哪些具體的游戲規則嗎?(生講規則,再重新玩游戲。)
師:沒有規則,我們連一個小小的游戲都無法進行。看來規則真挺重要的。剛才咱們通過游戲,知道了規則在我們的游戲中。那麼,規則在哪兒呢?這節課我們活動的主題就是一起來找找:規則在哪裡?(板書:規則在哪裡)
(評析:以學生感興趣的游戲作為切入點,在兒童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積極討論和探索,了解規則的重要性。從無規則的混亂到有規則的公平、合理,學生經歷了一個探索的過程,初步的「規則意識」和「規則概念」也在學生心目中悄然建立了。)
二、找一找,規則在哪裡
(一)尋找生活中的規則。
1.師:(課件出示教材內容)這是教材第46、47頁的內容,請大家仔細觀察,找找規則都在哪裡?都有哪些規則?
師:除了這些規則外,生活中還有很多規則。昨天,老師已經讓同學們去收集我們身邊的規則了,誰願意把自己收集的與大家交流一下。
2.調查,有哪些同學遵守了這些規則,有什麼感受。
(評析:「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社會的認識、體驗和感悟。」社會調查,作為一種學生主動了解、接觸社會的直接手段,可以讓學生在了解生活中處處有規則的基礎上,引發他們關注生活現象,思考不遵守規則的後果,促進其深入有效地理解規則的重要性。)
(二)尋找與學生緊密聯系的規則。
1.師:生活中處處有規則,那麼與我們小學生緊密聯系的規則有哪些呢?
2.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出示課件並相應補充。
與小學生相關的規則有:《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交通規則、社會行為規則……
3.師:規則在哪兒呢,你們發現了嗎,遵守了嗎?現在,老師要考考大家。這里有一些校園生活的圖片,看看誰最聰明,能馬上找到圖片中的規則。
(出示課件:進校門的規則、回答問題的規則、讀書的規則、小組討論的規則、寫字的規則、上下樓梯的規則、課間活動的規則等。)
4.師:你們能從圖片中發現這么多的規則,真是了不起。這些是在校園里、班級中隨處可見的規則,它幫助我們形成良好的文明舉止,幫助我們做一名懂文明、會學習的好學生。這些規則在咱們的學校生活中還真的少不了。
5.師(小結):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我們發現,規則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規則在家庭生活中,規則在學校生活中,規則在社會生活中,真是生活中處處有規則。(板書:生活中處處有規則)
(評析:以學校生活作為課程資源,用圖片的形式充分挖掘隱藏在校園里的規則,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找到規則,對比自己的行為,從而引導他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用實際行動做一個遵守規則、熱愛學校的孩子。)
三、延伸宣傳,遵守規則
師:為了更好地生活和學習,就要處處有規則,我們人人更要遵守規則。可是還有許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認為規則沒什麼,所以也出現了許多事故。你們願意當個「規則小宣傳員」,讓更多的人明白這個道理,和我們一起來遵守規則嗎?
師:請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手,將自己收集到的規則分類整理,並製作成剪貼報。課下我們把它貼到學校的校園文化宣傳欄里,並義務地當回小解說員好嗎?(學生活動。)
(評析:在處理資料的同時,由身處其外的觀察與調查,變為主動地參與和宣傳,學生體驗到了規則的重要性,把規則貼到卡紙上的過程,也印到學生的內心深處。)
四、結束教學,實踐規則
師:同學們可真棒,剛才我們交流了很多規則,那麼下課時有些什麼規則呢?比比看,誰做得最好。
(評析:細節決定成敗,行動是關鍵。課堂上處處是教育,教師關注到了每一次培養和教育的機會,給學生一個從現在做起的實踐空間。)
總評:
教師在組織教學時,經歷「游戲引規則——生活中找規則——宣傳遵守規則——實踐應用規則」的過程。各個環節圍繞規則,從開課游戲的混亂到慢慢建立規則概念,到通過活動理解規則,再到最後的按規則做事,順理成章地按照兒童思維理解的順序完成了對規則的體驗、了解和內化。各項活動,緊緊抓住兒童的現實生活,採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與兒童的現實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孩子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會。使學生經歷了體驗探究的全過程,從而懂得生活處處有規則,我們要遵守規則的道理。
❺ 品德與社會有多少人為了我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有多少人為了我》是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的成長與他人」的第二課,是對上一課「我的勞動感受」的進一步升華和拓展。本課由四部分組成:「他們為我做了什麼」、「小采訪」、「小辨析」、「你能為他們想一想嗎?」。第一個環節,從面上展開一天的生活場景,讓這些親切的生活場面喚醒學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接著從反面引導學生思考,引發對身邊人的關注,把這些悄無聲息地辛苦勞動的人們由充當背景推向前台,擔任主角。第二個環節,選取某個點去觀察、訪問身邊的勞動者。在這個環節,學生得到的認識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第三個環節進行辯論,通過一個城鄉孩子都可能面對的話題展開討論,進行價值澄清。第四個環節是進行行為引導:首先通過學校和社會的兩個方面場景,引導學生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懂得要像尊重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這些勞動者。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年齡在10歲左右,他們的獨立性逐步增強,活動領域正逐步拓寬,經常會面對各種行業的勞動者不少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期望值很高,而對勞動幾乎不作要求,所以學生從認識上知道勞動者,但缺少對勞動的酸甜苦辣的切身體驗,缺少對勞動者喜怒哀樂的體恤,他們對這些人和事熟視無睹,沒有意識到自己與這些默默無聞的人們之間密不可分的生態關系,沒有思考應當有什麼樣的態度,率性而為,缺乏對部分勞動者人格上的尊重和心理上的認同。但孩子的父母、親戚都是勞動者,他們都有真實的家庭生活、社區生活,他們也有社會交往活動,而且,學生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去與勞動者進行交流。
三、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讓學生走近親人、生活中的勞動者的工作崗位訪問,請一些勞動者到班級來。
2.多媒體教學課件(白板)。
四、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培養他們尊重勞動者和感激勞動者的情感。
2.行為與習慣: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善待普通勞動者和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的習慣。
3.知識與技能:讓學生感受勞動者的勞動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尊重他們的人格。懂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道理。
4.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與勞動者的親密接觸,形成一定的體驗,感受與他們的關系,聯系生活引導學生傾吐真情,明辨是非,學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五、教學過程:
一、激情揭題
1.同學們喜歡吃饅頭嗎?我們來看看製作一個饅頭工序是怎樣的?(●播放課件:做饅頭的視頻)
2.看了這個短片,你有什麼想說的?
3.師:是啊!一個饅頭的製作過程是多麼復雜!吃到一個饅頭包含著製作者的辛苦勞動。其實,我們要吃到一個饅頭,就麵粉來說,就包含著許許多多勞動者的艱苦勞動。同學們來說說看?
4.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家人以外,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在我們服務、在為我們付出。到底「有多少人在為我」呢?我們今天就來聊這個話題。(■板書課題:有多少人為了我)
二、小調查
1.課前,同學們已經進行了一番調查,現在我們來交流交流,(●出示課件調查表)
2.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來個競賽,看哪組同學在2分鍾內寫的勞動者最多!(小組長用水彩筆迅速記錄)。
3.小組匯報,互相補充。
(1)請寫得最多的小組匯報
(2)其他小組補充。
(●出示課件綠樹圖學生介紹多少就從資源庫中拉出多少樹葉)
過渡:我們的生活中原來有這么多勞動者在為我們服務。來,讓我們一起來看個錄象片段。
三、欣賞畫面——感受勞動者的辛苦
1.師:清晨,天還沒有亮,當你還在夢中時,還在暖暖的被窩里睡覺,(●播放課件)……
2.請學生說說感受。
四、反向思考——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他們
師:在我們身邊有那麼多的人默默無聞地為我們忙碌著。也許我們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存在對我們有多重要。假如有一天,他們都停止了勞動,我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課件出示教材中的填空題《假如》)
1.小組交流:
假如自來水廠的工人停止了勞動,
假如所有的警察都不上班了,
假如電視台的人都停止了工作,
假如所有的醫生都不上班,
……
2.通過剛才的交流,你有什麼感受?(他們每個人都很重要,他們一個都不能少!)
五、現場采訪——理解感悟
1.同學們來看,這是誰?(●課件出示門衛叔叔圖片、錄象)
師:今天我們有幸請到了我們學校門衛劉叔叔作客三3班,大家以熱烈的掌聲歡迎他們的到來!
(1)嘉賓介紹
(2)面對面交流
(3)學生表達謝意
(4)學生代表送禮物
(5)嘉賓說出內心感受
2.全體學生大聲地,動情地說聲:謝謝你!
3.嘉賓退場。
4.那在我們的校園里還有哪些人在為我們服務呢?(學生討論說)
六、美文欣賞,情感渲染
師:同學們,他們是我們最可敬的人,此時,他們正在自己的工作崗位辛勤地工作呢!讓我們通過一篇喬葉的《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人》送給他們,表達我們深深地敬意!(●課件出示:喬葉的《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人》)指名讀。
七、小喇叭
1.看看資料,說說感想。(●課件出示:小喇叭)
2.學生說說自己收集的相關內容。
師小結:勞動沒有貧賤之分,我們要學習這些勞動者不怕臟、不怕累的精神。
八、小討論
1.有人認為農民工進城雖然給城市帶來了方便,但也給城市帶來了麻煩。說說你的觀點。
2.你能為他們想一想嗎?
出示課文中的幾種情況,請學生說。(●課件出示:小討論)
九、總結延伸
1.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他們寧可自己臟、寧可自己辛苦和勞累,為我們換來了這美麗可愛的世界。
2.(●課件出示出示列寧名言),請學生說說體會。
3.在這節課結束前,讓我們再一次看看這些難忘的畫面,讓我們在歌聲中記住這些默默無聞的人。播放歌曲《為了誰》
十、板書設計
8、有多少人為了我
各行各業的勞動者 我 們
提 供 尊 感
方 便 重 謝
❻ 品德與社會教學案例與教學設計的異同
教學案例是真實而又典型且含有問題的事件。簡單地說,一個教學案例就是一個包含有疑難問題的實際情境的描述,是一個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學過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什麼是教學案例
教學案例研討
這可以從以下幾個層次來理解:
教學案例是事件:教學案例是對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它講述的是一個故事,敘述的是這個教學故事的產生、發展的歷程,它是對教學現象的動態性的把握。
教學案例是含有問題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並不是所有的教學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能夠成為案例的事件,必須包含有問題或疑難情境在內,並且也可能包含有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內。正因為這一點,案例才成為一種獨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
案例是真實而又典型的事件:案例必須是有典型意義的,它必須能給讀者帶來一定的啟示和體會。案例與故事之間的根本區別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和抄襲的,它所反映的是真實發生的事件,是教學事件的真實再現。是對「當前」課堂中真實發生的實踐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搖擺椅子上杜撰的事實來替代」,也不能從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論中演繹的事實來替代。
教學案例的特徵
案例是一種寫作的形式,那麼它與我們平時所說的論文等形式有什麼區別,又有什麼特點呢?
(1)與論文的區別從文體和表述方式上來看,論文是以說理為目的,以議論為主的;而案例則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也就是說,案例是講一個故事,是通過故事來說明道理。因此,從寫作的思路和思維方式上來看,二者也有很大的區別。論文寫作一般是一種演繹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抽象到具體,而案例寫作是一種歸納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
(2)與教案、教學設計、教學實錄的區別一般來說,與教案、教學設計的區別比較容易理解。教案和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
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相近,它們的區別也體現了案例的特點和價值。同樣是對教學情境的描述,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是有所選擇的。至於怎樣選擇,就要看案例撰寫的目的和功能了。
案例素材
教學案例來自日常的教學實踐活動,貼近教師工作,與教師有天然的聯系。教師有大量的實際問題,需要通過研究,妥善解決,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了大量的教學研究,有很多經驗和教訓,其中不乏典型事例,會給教師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成為撰寫教學案例的素材。教師有事實可說,有道理可講。教學實踐涉及的領域寬,發生的事例多,是教師撰寫教學案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案例寫作
一般情況下,撰寫教學案例要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寫案例事實,二寫案例分析。撰寫教學案例,是「講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教師對事實比較熟悉。敘述的事實比較具體,比較單一。通常情況下,教師寫這樣的記敘文不會感到困難。撰寫案例分析當然需要進行論述。但是,這里的論述是就事論理,是針對具體問題發表有針對性的意見,不涉及很多的人和事,不需要高度的抽象概括,難度不大。
寫作基礎
教師具有一定的教學基礎理論,一定的寫作基礎知識,一定的教學教研經驗,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總之,教師具備寫作教學案例的基礎。只要教師認真研究,都有可能寫出有價值的教學案例。只要認真地運用教學理論深入分析教學案例,都有可能提出獨到的見解。撰寫教學案例與撰寫教學論文相比,寫成的可能性,寫好的可能性,獲獎的可能性,發表的可能性,都要大得多。
教學反思
撰寫教學案例,教師要對教學過程進行真切的回顧,「照鏡子」,「過電影」,把自己的教學一覽無餘地再現,用新的觀點進行嚴格的審視,客觀的評價,反復的分析。教學過程中的是非曲直、正確錯誤,都能由模糊變得清晰。能使教師把某些教學問題認識得比較深刻,解決得比較恰當。利於教師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看清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就是重新認識教學事實的過程,就是反思的過程,研究的過程,總結的過程,提高的過程。
理論學習
通常情況下,撰寫教學案例,需要運用教學理論對教學案例進行分析。要把案例分析透徹,需要有足夠的教學理論支撐。教師往往感到教學理論修養不夠,分析教學案例力不從心。這就促使教師帶著教學案例的實際問題,深入地學習有關的教學理論。教師這時的學習,是為了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學習,有著明確的目的和強烈的願望,往往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百聞不如一見,教師通過撰寫活生生的教學案例學到的教學理論。就不再是抽象的、空洞的、乾巴巴的教條;而是非常有用的思想和方法,利於教師內化教學理論知識,提高教學理論水平,用科學的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總結經驗
有經驗的教師談起自己的教學經歷,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體會,但往往局限於具體的做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案例撰寫是對教學實踐的反思,從實踐中選擇適當的實例進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認識有些做法為什麼取得了成功,有些為什麼效果不夠理想。通過反思,提煉並明確有效的教學行為及其理論依據,從而更有效地指導今後的實踐。
案例還是教師梳理記錄自己教學生涯的一種很好的形式。在學校和課堂里,有許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事情或思考並不適合寫成論文,也不想記成流水帳,那麼撰寫案例不失為一種選擇。案例不僅敘述了教學行為,也記錄了伴隨行為而產生的思想、情感及靈感。它是個人的教學檔案和教學史,有獨特的保存和研究價值。
交流研討
案例是教學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對故事會有不同的解讀,因此案例十分適於用來進行交流和研討,可以成為教研活動和教師培訓的有效載體。教學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矛盾、困惑,以及由此產生的想法、思路、對策等,就這些問題和想法開展交流討論,對教師提高分析能力和業務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與撰寫論文相比,案例更適合一般教師的需要。案例的內容貼近實際,材料來源豐富,寫作形式自由,易於傳播交流,更為廣大教師喜聞樂見。學校和教師可以根據教改實際情況,確定一定階段內的討論主題,圍繞某個主題或專題收集材料、撰寫案例、交流研討,同時結合有關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使教研活動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研究成果
撰寫教學論文、課題研究資料,固然是教學研究;撰寫教學案例,也是進行教學研究。寫成的教學案例、教學論文、課題研究資料,都是教學研究成果。相對而言,教學案例是較小的、單一的教學研究成果,教學論文與課題研究材料是較大的教學研究成果。關於某個專題研究的教學案例,不僅本身是教學研究成果,而且還是撰寫教學論文與課題研究材料的很好的素材。這類素材經過加工,具有典型性,採用這樣的素材寫成的教學論文與課題研究材料,緊密聯系實際,內容豐富,有血有肉,生動形象,真實可信,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教學反思
撰寫教學案例,教師要對教學過程進行真切的回顧,「照鏡子」,「過電影」,把自己的教學一覽無餘地再現,用新的觀點進行嚴格的審視,客觀的評價,反復的分析。教學過程中的是非曲直、正確錯誤,都能由模糊變得清晰。能使教師把某些教學問題認識得比較深刻,解決得比較恰當。利於教師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看清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就是重新認識教學事實的過程,就是反思的過程,研究的過程,總結的過程,提高的過程。
理論學習
通常情況下,撰寫教學案例,需要運用教學理論對教學案例進行分析。要把案例分析透徹,需要有足夠的教學理論支撐。教師往往感到教學理論修養不夠,分析教學案例力不從心。這就促使教師帶著教學案例的實際問題,深入地學習有關的教學理論。教師這時的學習,是為了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學習,有著明確的目的和強烈的願望,往往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百聞不如一見,教師通過撰寫活生生的教學案例學到的教學理論。就不再是抽象的、空洞的、乾巴巴的教條;而是非常有用的思想和方法,利於教師內化教學理論知識,提高教學理論水平,用科學的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總結經驗
有經驗的教師談起自己的教學經歷,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體會,但往往局限於具體的做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案例撰寫是對教學實踐的反思,從實踐中選擇適當的實例進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認識有些做法為什麼取得了成功,有些為什麼效果不夠理想。通過反思,提煉並明確有效的教學行為及其理論依據,從而更有效地指導今後的實踐。
案例還是教師梳理記錄自己教學生涯的一種很好的形式。在學校和課堂里,有許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事情或思考並不適合寫成論文,也不想記成流水帳,那麼撰寫案例不失為一種選擇。案例不僅敘述了教學行為,也記錄了伴隨行為而產生的思想、情感及靈感。它是個人的教學檔案和教學史,有獨特的保存和研究價值。
交流研討
案例是教學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對故事會有不同的解讀,因此案例十分適於用來進行交流和研討,可以成為教研活動和教師培訓的有效載體。教學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矛盾、困惑,以及由此產生的想法、思路、對策等,就這些問題和想法開展交流討論,對教師提高分析能力和業務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與撰寫論文相比,案例更適合一般教師的需要。案例的內容貼近實際,材料來源豐富,寫作形式自由,易於傳播交流,更為廣大教師喜聞樂見。學校和教師可以根據教改實際情況,確定一定階段內的討論主題,圍繞某個主題或專題收集材料、撰寫案例、交流研討,同時結合有關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使教研活動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研究成果
撰寫教學論文、課題研究資料,固然是教學研究;撰寫教學案例,也是進行教學研究。寫成的教學案例、教學論文、課題研究資料,都是教學研究成果。相對而言,教學案例是較小的、單一的教學研究成果,教學論文與課題研究材料是較大的教學研究成果。關於某個專題研究的教學案例,不僅本身是教學研究成果,而且還是撰寫教學論文與課題研究材料的很好的素材。這類素材經過加工,具有典型性,採用這樣的素材寫成的教學論文與課題研究材料,緊密聯系實際,內容豐富,有血有肉,生動形象,真實可信,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第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第三,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第四,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1.教學設計要從「為什麼學」入手,確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目標;
2.根據學習目標,進一步確定通過哪些具體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習者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即確定「學什麼」;
3.要實現具體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掌握需要的教學內容,應採用什麼策略,即「如何學」;
4.要對教學的效果進行全面的評價,根據評價的結果對以上各環節進行修改,以確保促進學生的學習,獲得成功的教學。
系統性原則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是由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評估等子系統所組成,各子系統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諸子系統中,各子系統的功能並不等價,其中教學目標起指導其他子系統的作用。同時,教學設計應立足於整體,每個子系統應協調於整個教學系統中,做到整體與部分辯證地統一,系統的分析與系統的綜合有機地結合,最終達到教學系統的整體優化。
程序性原則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諸子系統的排列組合具有程序性特點,即諸子系統有序地成等級結構排列,且前一子系統制約、影響著後一子系統,而後一子系統依存並制約著前一子系統。根據教學設計的程序性特點,教學設計中應體現出其程序的規定性及聯系性,確保教學設計的科學性。
可行性原則
教學設計要成為現實,必須具備兩個可行性條件。一是符合主客觀條件。主觀條件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已有知識基礎和師資水平;客觀條件應考慮教學設備、地區差異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學設計應能指導具體的實踐。
反饋性原則
教學成效考評只能以教學過程前後的變化以及對學生作業的科學測量為依據。測評教學效果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反饋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學設計。
對各學科教案的設計,都有一個基本要求。每一個教師在達到了基本要求之後,要寫出學科特色和個人的教學風格來。
①教案中必須有:
教學內容(教學課題)、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板書設計(及演示文稿.ppt)、主要教學方法、教學工具、各階段時間分配、教學過程(五個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各階段設計意圖、課後評價與反思等內容。
同一個教學內容,在同一時期,不同的教師設計的教案形式可以不同。
同一個教學內容,在不同時期,同一個教師設計的教案也會不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設計方法和風格,只求基本部分相同,不求完全相同。
教師的備課和講課,要依據《綱要》和《課標》、依據教材,但是不能唯《綱要》和《課標》、教材,要根據該地區的情況、學校的條件、學生接受能力和水平,二次開發教材。要發揮出自我,要體現出自身的價值來,讓聽課的專家、領導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找到有悟性的您」。
②青年教師教案要詳細,但是不能超過A4紙5頁。有經驗的中老年教師教案要簡潔(簡潔不簡單),但是不能少於A4紙2頁。教案要保留書面和電子兩種形式,以備後期利用和檢查。杜絕無教案上課,後補教案和不規范教案。
教案的後期利用是指將舊教案復制過來。首先是改換日期時間等基本信息。然後,根據信息技術發展的情況、所授班級的情況、教學環境的變化,個人信息技術的教育教學觀念的改變,個人教育教學水平和能力的提高等,將教案中的舊的東西剔除掉,加進新的教育教學觀點、概念和方法,加進新的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加進更切合本班學生實際的例子……。最終,將舊教案改變為適合教育教學的新教案。
③在課堂實施的過程中,也要根據實際的課堂教學情況的變化而變化,能夠靈活多變地、輕松自如地駕馭課堂,不拘於教案。
④設計教案目的是在上課時,給自己看的。不是給學生或是其他什麼人看的。
但是,對於同行教師進行教學交流、討論研究的教案;對於教學領導檢查教學要看的教案,對於教學設計大賽和評比的教案,對於選入《教學設計案例》的教案,一定要注意區別對待。
對於同一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同用途的教案,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寫成多種形式。既不要求個個都做成經典教案,亦不必投入太多的無謂勞動。教案可繁可簡、可粗可細,但是都要認真地對待,最起碼也要符合教案設計的基本要求。
❼ 怎樣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分析
我們通常所說的教學設計就是對你將要上的那一堂課的教與學的活動進行設計.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即在上品德與社會課之前,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的活動規律,強調研究教對學的指導,重視教學活動整體功能而形成的課堂教學方案.它有別於教學實錄,教學反思和教學案例.教學設計必須是課前的. 進行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首先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這里的「發展」是指以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的社會性發展;其次是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一份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學情分析,第三部分是教學目標制定,最後部分是教學過程及說明.四個環節解決兩大問題:一,發展什麼,就是教學目標的制定,這是教學設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二,怎樣發展,通過教學過程及說明來解決. 下面我以一級上冊品德與生活《去同學家玩》一課的教學設計來具體體現以下三點. 《去同學家玩》教材分析: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文明最精細的表現在情感里」.我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認識到,沒有情感作為人行動的動力機制,缺乏情感在人的行為系統中的調控作用,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過程中的本源性基礎,個體的道德人格大廈將無從矗立.《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指出:「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其本質就是將學生的學習過程作為一個情感的體驗過程,使外部的文化結構、社會需求、道德意識等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激發其內在需要,從而內化為良好的品格.一年級上冊品德與生活《去同學家玩》這一活動主題,它強調了小學生在家裡要行為文明,注意安全,玩有意義的游戲.然而現代家庭的孩子在父母長輩的關愛下,養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很多不好的習慣,如驕橫,霸道,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只知道享受的舒心,而不懂得給予的快樂.故而我在教學活動時用情感去喚醒學生,用知識去啟迪學生,用技能去武裝學生,讓他們真正學會與人交往.這樣,我根據新課標提出 「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的要求,努力使教學進入生活,貼近生活,創設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景,營造自由、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給學生充分參與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去觀察、去探索、去得出結論.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只是指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讓學生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教學課時: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教育學生明白和夥伴玩要有禮貌,講文明,注意安全,並通過活動體驗和夥伴玩的愉快. 2、能力目標:學生在自主活動中文明的解決玩中出現的矛盾,學會與人交往.教學方法: 「興趣是步入創造大門的台階.」對於剛踏進小學一年級的兒童,他們對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奇的,為了使他們盡快適應學校生活,學會與人交往.本節課中,主要運用交談、情境模擬、角色扮演、動手操作等教學活動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建構,使學生掌握初步的人際交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盡快適應小學生活,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法: 一年級學生年齡尚小,天真活潑、喜歡好動是他們的特點.所以在課堂上,以學生參與活動為主,盡量營造一個趣味盎然、輕松和諧而又積極主動的情境,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良好習慣的養成.教學過程: 根據一年級兒童特點和本教材特色,圍繞「在生活中進行情感體驗」的主旨我設計了和同學聯系、高興地玩、安全地玩、有創意地玩四個教學環節.(一)活動一 和同學聯系 上課的開始我就用樂樂小朋友與媽媽的談話錄音引入課題.然後出示小朋友和同學通電話的情景,(播放課件)愛恩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而生動有趣的聲音和圖片滿足了兒童精神需要,深受學生的喜愛.我藉助富有表現力的電教媒體,激發學生的情感.這樣從知、情兩方面為教學的展開作好了鋪墊.緊接著我利用「大嘴鳥」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猜一猜,他們會怎麼說呢?然後我又設計了一個情境表演,這樣自然地將學生帶進生活中來,讓學生去發現生活、感悟生活.(二)活動二 高興地玩 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並得到各方面的發展.活動中我們必須讓孩子進入生活,讓他們在生活中構建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因此我設計了兩個讓孩子進入生活的活動情景:①說一說、評一評,②我們去做客.在整個活動中注重學生、教師的共同參與.在說一說中,我利用大嘴鳥提出一個問題:「你和同學最喜歡玩什麼游戲?」然後組織學生同桌互相說.在評一評的時候,我先要學生讓學生看錄像,找出錄像中到同學家玩的學生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應改正,從而調動學生思維,讓學生討論分析,從中得出結論:到同學家做客應講禮貌,再設計「我們去做客」這一課堂活動,再讓每個小組的同學互相到別的小組那裡做客,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學會如何接待客人,如何當一名受歡迎的客人. 低年級學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僅處在萌芽狀態.他們活動的每一環節都需要具體形象相輔助才能順利進行.據此,我在小結時屏棄了老套的言語式表達方式,而是採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電教設備,這樣學生在樂意接受中觸發情感的升華.(三)活動三 安全地玩 明白事理並不等於掌握,「臨岸羨魚,不如歸而織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指出,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教學中只有密切聯系兒童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將生活中的情景讓學生在課堂上再現,從而使學生在心靈深處明白哪些是可以玩的,哪些是不能玩的,明白其中的道理.我用多媒體課件出示課本中的一些危險的游戲,並說出一些生活中學生玩過的危險游戲,讓學生感觀,然後讓學生判斷這樣做對不對,為什麼?(四)活動四 有創意地玩 學生在明白了玩的時候要講禮貌,注意安全這個道理後,我要學生說說圖片列舉的一些游戲,並說說還有什麼好玩的,然後安排了學生玩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讓孩子們在游戲中鞏固今天學生的內容.教學效果預測: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活動」為主線,貫穿於兒童生活中,讓兒童在活動中感悟生活、體驗生活,從而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然而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朝夕可就的,他必須持之以恆.
❽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溫暖的家教案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社第二單元《溫暖的家》——《1、我的名字》教案
課時編號:第6課時 課型:問題探究式「我的名字」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知道自己名字的故事,明白每一個人的名字都包含了父母對自己的愛與希望,進而理解家是一個溫馨的港灣;2.激起學生的幸福感和對長輩的感激之情,從而努力學習,以實際行動來回報父母對自己的愛與希望。教學重點和難點1.怎樣回報父母的愛與希望;2.理解每個人的名字寄託了家人對自己的愛與希望。教學准備照片、磁帶、桃心、粘貼、名字卡片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出示一張嬰兒圖和嬰兒啼哭聲的錄音帶。師:小朋友聽,隨著一聲清脆的啼哭聲,一個小生命來到了我們這多姿多彩的世界裡。從那一刻起,他就在一個幸福溫暖的家庭中慢慢長大。看,多可愛的孩子啊!(出示幼兒圖)胖乎乎的臉上鑲嵌著一雙水靈靈的眼睛,你知道他是誰嗎?(出示一張學生全家照片)瞧,這就是他們幸福的一家子。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家就像一個溫馨的港灣(出示這五個字)。在這個溫馨的港灣里,每天都會發生一些真實而平凡的小故事。這節課,我們就來聊聊每個小朋友都有的名字的故事吧(板書:名字的故事。)二、學文明理今天,老師為小朋友領來了三個新朋友,想知道他們的名字嗎?翻開書,自己認識一下吧。學生自己看書,可說給同學聽。教師提問:你知道他們的名字是怎麼得來的嗎?從他們的名字看,你認為他的名字實際上體現了爸爸媽媽對他們的什麼心情?(學生答「愛」)對,體現了爸爸媽媽對他的愛。(板書:愛)教師提問:1.從謝凌寒小朋友的名字里你又知道了什麼?2.你知道「凌寒獨自開」是哪首詩里的句子嗎?你能背給大家聽嗎?3.你們知道梅花具有什麼品質?4.從這里可以看出她爸爸媽媽希望她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學生討論並回答。老師小結:剛才,我們認識了三位可愛的新朋友,我們不僅知道了他們的名字,而且還知道了他們名字的故事。從故事中我們知道了他們的名字實際上是體現了家人對他的愛與希望。板書(希望)。一個小小的名字要把家人對他的愛與希望體現出來,可想而知,他們家人當初給他們起名字時,一定費了不少心血。老師就有這么一段難忘的經歷,想聽嗎?師:介紹給自己孩子起名字的故事。教師提問:你能把當初家人給你起名字的故事講給大家聽嗎?學生自願回答。聽了這么多小朋友的介紹,我們知道了一個人的名字不是爸爸媽媽隨隨便便取的,而是費盡心思,才有了你們現在的名字。他們為什麼要這么做呢?因為你是他們的(愛與希望)。既然這樣,那我想你的名字里一定有一個個溫馨的故事吧,能說給大家聽嗎?三、小組交流名字的故事先請小朋友在小組中互相交流,一個同學說,其他同學要認真聽,每個同學說完後要把你的名字卡貼在「溫馨的港灣」的家中。其他小朋友等他貼完後回到座位上再接著說。每個小組的組長負責,全組小朋友都要說。並且推薦一個同學們認為名字最有意思的小朋友代表小組進行全班交流。等全部小朋友把名字貼在了黑板上,進行全班的名字交流。記者采訪全班小朋友名字的故事。評出最佳小記者。四、激情導行猜老師的名字。師:小朋友表現得真不錯,今天,我特別高興,因為我認識了這么多新朋友,不僅知道了你們的名字,還了解到了有關你們的名字的有趣故事,那你們想不想知道老師的名字呢?請小朋友來猜我的名字怎麼樣?教師小結:其實,老師的名字也和你們一樣,也體現了爸爸媽媽對我的愛與希望。是啊,我們幸福,我們驕傲,因為有愛我們的爸爸和媽媽,請讓我們閉上眼睛,(停頓,等學生閉眼再按音樂)回想一下這么多年來父母關愛自己的點點滴滴,家庭的美和溫馨(時間大約一分鍾)。此時此刻,你最想對愛你的爸爸媽媽說些什麼?學生自由暢談。根據學生回答,老師隨機引導學生說出怎樣去回報爸爸媽媽的愛和希望,現在應該怎樣做等。小朋友說得真好,我想如果你們的爸爸媽媽聽到你們這番話,一定會非常非常高興,因為他們有你們這樣懂事的好孩子。五、寫名字的故事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聊了名字的故事,你懂得了什麼?剛才小朋友都說得不錯,那你能把你名字的故事寫下來,製作成一張名片卡,送給他們嗎?學生製作名片卡。教師小結:四十分鍾匆匆而過,小朋友真能幹,讓我們彼此能記住對方,永遠記住爸爸媽媽的愛與希望,讓我們的家永遠是一個溫馨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