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言文愚蠢的父子教學設計
首先得先讀懂這篇文章的意思:
齊國有個富人,家裡有很多錢,但是他的兒子很笨,兒子的版老爸又不權教他.一天,兒子的老師對富人說:您的兒子雖然很美,但您的兒子不通事務,以後又怎能接管您的家產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兒子很聰明,而且很乖巧.怎麼會不通事務呢?老師說:我們來試一下他,問他米是從哪裡來的,如果知道,我甘願受罰.富人把兒子找來問了,兒子笑嘻嘻地說:怎麼不知道,米是從布袋裡來的.富人改變面容說:你這笨兒子,難道不知道米是從田中來的嗎?老師說:唉,有這樣的父親,兒子又能怎麼樣呢?
❷ 談怎樣進行文言文教學設計
1、原則:言、文結合。讀寫結合。
2、流程:常態課:分段講解,內容概括領先,文言詞語教學跟進。優質課:預習檢查生字——展開內容教學——點點句子翻譯——結合寫作訓練(過程中不斷閱讀推進)
❸ 文言文南轅北轍教學設計
寓言顯著抄的特點就是運用一個故襲事情節的開展,從而揭示一個道理。
在教學《南轅北轍》這一課時,因此必須讓學生充分的理解課文所蘊含的道理。出於這樣的考慮,可以確立兩個教學目標:1、朗讀課文抓住關鍵語句撰寫劇本,能感悟人物的說話語氣,並能通過合理的想像給人物添加合理的動作及表情。
2、通過表演,感悟人物形象,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❹ 如何開展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設計
注重基礎字詞的整理,各種此類活用、句式也要整理歸納,總之,要夯實基礎。
❺ 文言文學習方法教案
文言文學習方法教案:
縱觀近十幾年的文言文試題,除了在選材方面注重史傳類,文質兼美,命題點多,適
合高中生閱讀外,還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從考試內容看,文言文測試是「言」「文」並重。這里的「言」,即文言知識,
如實詞虛詞理解、古今詞辨析等;「文」主要指對文意的理解。近三年(1999年)以來的文言文試題,題量
一般是6道,6道題的測試內容分工明確,基本上是前三題注重測試「言」,後三題注重測試「文」,分數
「平分秋色」,各佔9分。文言文測試「言文」並重的特點,改變了過去重「言」不重文,實質上僅僅是
古漢語測試的不良傾向,對中學文言文教學起到了積極的導向作用,受到了廣大中學語文教師的好評。故
這一命題特點一直在文言文命題中保留著。2002年雖然有調整,但閱讀部分的命題不會出現大的變化。
2.從測試能力看,文言文測試著重考查文言知識的遷移能力和對文意的理解、分析
、概括能力。可能考慮到考生答卷的總書寫量和閱卷等多種因素,在題型方面,文言文測試一直採用選擇
題,命題的指導思想一直定位在「能夠閱讀淺易文言文」。而這必須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識,這是閱讀的「
階梯」。因此,從測試能力看,對「言」的重視,實質上是考文言知識的遷移能力,即利用有關文言知識
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文」的重視,主要是考文意的理解能力,只有個別題目(一般是最後一道題)考
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層級分別是B級或C級。這就使考生在掌握較扎實的文言文知識的前提下,感到文言
文試題相對簡單,心中有「底」。因而,文言文整體得分情況相對穩定,區分度較好。文言文測試能力的
相對穩定,對中學文言文教學改革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從答案的編制看,文言文測試是題目出在「課外」,答案在「課內」。這里「課
外」的含義一般指「選材」是學生沒學過的,題目是沒做過的;「課內」的含義可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
指測試的知識是學生「課內」學過的,二是學生可以利用學過的知識加以推斷。近幾年的文言文選材多出
自封建社會官修的所謂「正史」,如2001年選自《史記·田單列傳》,2000年選自《三國志·胡質傳》「
裴松之注」,1999年蘇瓊選自《北齊書·蘇瓊傳》,1998年李若水選自《宋史·忠義一·李若水》等,以
上史書都列在「二十四史」中。選文內容或忠孝,或法制,或處事高明,或英勇有智謀,或清正廉潔……
這些都是教材沒有出現過的,其包含著的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等積極因素,有一定的教益作用,適合
中學生閱讀。高考把學生沒學過的內容和課內學過的內容結合起來,非常巧妙地測試出學生課內文言文學
習的水平。例如2001年《田單列傳》11題中的實詞「拔、附、乘、龍」和12題中的古今詞,「反間、南面
、鼓噪、擾亂」等都是課內學過或涉及的,只不過換了一下語境而已。學生可以利用學過的知識推斷的題
目,如1991年第18題「頑魯者亦當矜憐」中「頑魯」的意思,如果注意到上文的「賢俊者自可賞愛」,二
者是對舉比較,則不難據「賢俊」一詞推斷出「頑魯」的意思是「愚昧而蠢笨」。
4.文言句子翻譯由辨析改為筆譯,即由選擇題改為語言操作題。如前所述,這是
2002年將增加的新要求,說其「新」,只是與近十幾年的高考相對而言,在1990年以前的高考中,文言文
筆譯的題目並不少見。增加文言文筆譯的好處,一方面體現命題「穩中有變」的原則,另一方面,從測試
的目的看,既考了理解文意,又考了語言表達,可以說一舉多得,導向良好。
(二)、怎樣有效地進行文言文復習
文言文復習,不同的考生,不同的基礎,不同的學習習慣,自然復習方式也不能強求
一律,從教學實踐看,一般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要有熟練地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實踐證明,有效地訓練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或
准確地解答文言文試題,最重要的就是要善於從整體上把握文意,或叫整體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則就
會犯望文生義或斷章取義的錯誤。
怎樣整體把握文意?常用的方法有兩種:
一是提取主要信息法。即拿來一篇文言文,通過整讀,應能快速准確地把握如下的信
息:寫的是什麼人,其生活在什麼時代(朝代),幹了什麼事(起因、經過、結果),這些事有什麼意義,文
中還涉及了什麼人,他與主要人物之間是什麼關系等等。
把握了上述信息,可以說基本上解決了文章的「大意」。在這個前提下再讀題、做題
,也許仍會有小的偏差,但一般不會有大的失誤。如果不能整體把握文意,有時不僅會搞錯了主要人物,
搞錯了人物之間的關系,還會混淆是非,如2001年第16題,如果不把握文意,就極易作出錯誤選擇。
二是倒啖甘蔗法。這是根據試題的測試特點,利用試題題面快捷地幫助我們把握文章
的方法。考生速讀了一篇文章,有時受理解能力限制,可能不會迅速獲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便可試用此法
:當考生速讀了一段文字,也已提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但不能判斷自己提取的信息是否正確,也可使用此
法印證。
文言文試題的最後兩個題,近年來的考點一般都是信息篩選和文意把握,前者設問點
定在把文中能表現人物某一方面特點的若干信息抽出讓考生辨析,據此可判定文中寫的是什麼樣的人物,
有怎樣的性格,或有怎樣的品質,或行為有何特徵等等。如2001年《田單列傳》,考了能表現田單「兵不
厭詐」手段的問題;2000年考了能說明胡質父子「清慎」的問題;1999年考了蘇瓊善於「處事」的問題;
1998年考了郭永剛直抗上的問題等等。而最後一個題目則考查對文言文文意的概述或分析,所給的幾個選
肢正是命題人對文意的概括,其中雖有一項「不正確」,但卻有三項是正確的,這正是給我們整體把握文
意的「提示」,把讀過原文獲取的信息與此相對應,便可印證自己的閱讀結果,有時自己想說而說不出的
話,一讀最後一題的題面便可豁然開朗。
2.理解詞語含義必須結合語境。文言文中「言」的試題,由於側重考理解能力,非
常注重語境因素。特定語境中的詞語往往有特定的含義。尤其是文言實詞,由於其具有多義性,離開語境
可能會做出完全錯誤的判斷。如1990年第15題,「上車弗謝而去」中的「謝」,有以下幾個義項:A.急
欲B告訴C.感謝D.告辭,不聯系語境就弄不清是「誰上車」,「謝」是什麼意思。聯系語境
,知道「上車」的是田單,因另一個人魯仲子跟他說了他不喜歡聽的話,於是他生氣而去,所以這里的「
謝」是「告辭」的意思。又如1992年第12題的「除」,1993年第12題的「勤」等都是結合語境考一詞多義
。近年來,這一考點的考查面逐漸擴大,由考一個詞擴展到考幾個詞,如2000年、2001年的第11題,就分
別考了「省、審、樵、信」和「拔、附、乘、北」幾個實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都必須結合語境。
至於文意整體把握方面的考查,就更離不開原文,離不開語境。
3.認真細致地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如前所述,2002年翻譯文言句子將在第Ⅱ卷單獨
設題,文言文翻譯的三字原則「信」(忠實原文)、「達」(文意通達流暢)、「雅」(語言富有文采)當然是
應追求的目標,但這畢竟是對專業翻譯的要求。作為高考,應特別注意一個「信」字,即以直譯為主,按
照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表達方式譯成現代漢語,只有難以直譯或用直譯表達不了原文意思的句子,再
酌情採用意譯(只翻譯原文基本意思,不拘於原文詞句特點)。特別要注意譯出重點實、虛詞和有活用的詞
語。因為,文言文翻譯測試的目的除了考查理解能力外,也包含對文言知識的考查。如果重點實、虛詞或
活用的詞語譯不出,當然句意的表達要受到損害,這自然要影響得分。如1997年第16題,理解「徒流及死
,具有等差」一句,就必須注意辨析「徒、流、等、差」等詞是否譯出,否則就沒法做出正確判斷。
其次,要靈活運用「留(保留)、補(增補)、刪(刪除)、換(替換)、調(調整)」等文言
文翻譯的基本方法,以提高翻譯效率。
4.考查把握文意或分析概括方面的題目,不僅考查考生能不能讀懂原文,更重要的
是考查考生思維細致、嚴密的品質。應在整體把握文意的前提下,對原文細加分析,將選項中的表述與原
文一一對照,方可保證沒有疏漏。例如,1998年高考第22題: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項。其
他三項BCD都沒失誤,只有A項「皇上當即接受他的意見,不再為高俅掛服舉哀」,原文實際是在李若水「
章再上」,而後「乃止」的,並非當即接受他的意見。這一題目的設計,若不細致推究,必然會做出錯誤
判斷。
(三)、解答文言文試題應注意的問題
文言文試題以其較高的分值在高考中占居重要位置。由於試題平穩,得分相對較易,
因而不可忽視。可以說,一個考生語文試題的總分能否進入高分段,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第Ⅰ卷,而文言
文又是第Ⅰ卷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文言文失分太多,第Ⅰ卷的分數上不去,進入高分段則很難,這是許
多考生多年的答卷實踐證明了的。而作為選擇題的15分文言文題目,如果細心推敲,實際極有希望得滿分
。
那麼,解答文言文試題應注意哪些具體問題呢?
1.切忌讀不懂原文就急著做題。語文試卷文字多,容量大,除了語言知識運用題,
還有閱讀、寫作等;又加上其在整個考試過程中處於首場考的地位,因而極易造成考生的緊張心理,致使
許多考生在做文言文題目時,讀不懂甚至讀不完原文就急著做題。在這種情況下,要想答好題目是很困難
的。所以,考生必須克服心理障礙,安排好時間,一定要讀懂讀完原文再做題,要牢記「磨刀不誤砍柴功
」,「讀」就是磨刀,是「砍柴」的基礎。
2.克服輕「敵」麻痹心理。文言文試題選材穩定,題型穩定,測試點穩定,致使許
多考生產生錯覺,認為文言文題目真的簡單,分數唾手可得。其實,高考任何層次、任何測試點的題目既
有較易的題,也有較難的題,實在輕視不得,麻痹不得。事實上近幾年的文言文試題得分率雖然由1997年
的0.48到2001年的0.6以上,逐年提高,但從文言文測試的特點和學生實際的水平看仍不十分理想,所以
應指導他們努力做好每一道題,以提高得分率。
3.做書面翻譯題除了注意准確體現原文的意思外,還應注意語言通順、無病句,注
意書寫大方、工整、清晰。有的考生或許認為文言文翻譯考的是「翻譯」,只要意思對即可得分,其他方
面「差點」無傷大雅。孰不知每年考生多,閱卷的時間短,考生答卷的整體質量一定會影響閱卷人的印象
和情緒,可以肯定地說,如果題目翻譯得好,但答卷態度不嚴肅,不認真,書寫潦草,一定會影響文言文
的得分。
4.注意選擇題中障礙的設置。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方面的文章一樣,文言文閱讀
由於採用選擇題,命題人在選項的編制方面必然也會設置一些障礙,以檢驗考生知識掌握得是否牢固。
文言文試題中常設的障礙主要有:
①用已知的干擾未知的,例如文言文實詞的考查,又如古今詞的考查。
②在對文意的綜合考查時,常常採用混淆是非的方式。如2001年第16題,題干要求選
「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所給的四個選項,ABD在文意的概括與分析上沒有錯誤,C項「田
單深諳戰略藝術,他誘使燕軍犯下令即墨民眾發指的罪行,以激發己方同仇敵愾;又假裝投降,派遣富豪
打入敵軍以作內應,麻痹對方,瓦解了敵軍鬥志」之所以錯誤,主要在於他是否「派遣富豪打入敵軍以作
內應」,原文中的表述是「田單又收民金,得千鎰,令即墨富豪遺燕軍」,這里送給燕軍的是金千鎰,而
並非富豪自身打入敵軍作內應。同樣,1999年第16題錯項設置也採取了混淆是非的方式。
③斷章取義,即有意將原文有關事件的經過搞亂,做出一種錯誤的結論。如前所述的
1998年第22題的考查。
二、文言文閱讀要善於藉助
文言文閱讀歷來是高考易丟分的一項。高考的文言文閱讀,應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
階段先掃讀一遍,大致了解文言段是什麼文體,如果是記敘文,那麼要知道寫的是誰,大致是怎麼一回事
。這時,一定不要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具體語句上,要把有些看不懂的地方暫時放過去,順著往下讀,借
助文段的題目,藉助文段的註解和出處,藉助設題和選擇支,先弄懂文段的大致意思。然後,藉助這個大
致意思,反過去讀第二遍,由於前邊的粗讀已經理出一點頭緒,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讀的時候,原來
沒弄懂的地方就變得比較好懂了。如果碰到比較難的文段,就要反復這樣「串」幾遍。「詞不離句,句不
離篇,前後推敲,整體把握。」有些同學在讀文言段時,對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沒讀懂就心急火燎,在
個別語句上糾纏,非要字字句句弄個水落石出不可,結果反而難以明其大意。考生應該知道,所選文言段
一定不會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二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要保持良好心態,調動各種手段,
藉助各種力量,善於前後推導,一步步走完解讀過程。
第二個階段是解決個別難點和正確把握文意、准確翻譯文句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也要
善於藉助。例如,善於藉助字形分析和鄰里相推,來正確判定實詞詞義,觀照語言環境掌握虛詞用法。這
一階段要有排除干擾的意識,例如古今異義的干擾,防止望文生義,以今釋古。高考文言段不會脫離課本
知識另起爐灶,所以要善於知識遷移,聯系已有知識尤其是常用詞的常用義項和常見虛詞的一般用法來推
出新知。
從以往高考來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題時丟分往往丟在不注意審題上,例如問的是「
全都直接表現某某人熱愛國家、不畏強敵的言行的一組是哪項」,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
這樣的重要詞語,造成所答非所問。高考臨近,在做文言練習時,要注意多積累考試經驗。
三、夯實基礎,課本復習三遍
新教材文言文篇目數量增多,課文難度增大。即便將古詩、古代戲劇單元除去,還有
十一個單元。高中生在兩年半時間里(一般高三上學期就結束課本教學了),需要學習這么多古詩文,其
記憶理解背誦的難度,可想而知。如果復習不及時,鞏固不理想,學生對於所學的文言文只能留下淺淡的
痕跡,課上出現不
知所雲、答非所問的現象是絲毫不足為奇的。然而,分析歷年高考試題,我們就會發
現,文言文的考查,無論是實詞虛詞、特殊句式、文句理解,還是翻譯語段、默寫名篇,無一不是源自於
課內,幾乎歷年的考點設置,都可以從課本中找到相關聯的知識點(這里,我就不再舉例了),尤其是辨
析虛詞意義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寫,其中例句和考查內容,全部都是課文原句。可見,學好課本,鞏固基礎
知識,是關鍵。那麼,知識如何得到有效的鞏固?如何做到遷移,轉化成能力?歸根結底,沒有量的積累
,就沒有質的飛躍,不能有三隅在胸,便不能以一隅反之,只有基礎扎實,才能觸類旁通。
針對這種情況,需要加強對課本的復習。那麼為什麼要復習三遍呢?這是遵循
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規律而確定的,為了真正做到「溫故而知新」。三遍復習
法,採取由淺入深、由零散到集中、由個體到群體的方式。
第一步,從高一開始,每學完一冊書,利用寒暑假,要求學生將所有要求背誦的篇目
(這里也有老師要求的),在假日里,復習背誦並且默寫在作業本上,三年一貫,「學而時習之」。這是
疏通重點的一步,旨在熟記要點,形成口筆交互
效果,增強記憶。
第二步,在高三上半年,利用晨讀,將1---6冊課本所有文言篇目(這時,最好不包
括古詩與戲劇,這兩部分單獨復習,效果會更好),採取5、4、3、2、1、6的先後順序,每周三節晨讀,
一周一個單元,十一周可以復習完。要求學生每篇必讀兩遍,第一遍連注釋一起讀,重點讀注釋,解義;
第二遍,通讀全篇,如有背誦,復習背誦。之所以照前面順序安排,是為了提高復習的效率(一般高三先
講第五冊,大約兩個月後能講到第六冊,如此安排這兩冊就可以及時復習)。這一步,是以學生個體的活
動為主,教師僅指導而已,目的在於熟悉課文內容,
在淺表意義上,力圖增強語感和熟悉程度。
第三步,在高三上學期末,利用一個月的課上時間,師生共同逐篇復習課文。這一步
,是最關鍵的一步,尤其是對於第二步的深化與提高。要求教師必須認真備課,形式上,好象是在串講文
言文,而實質上,教師一定要對全套教材每篇文言文的知識要點爛熟於胸,在課上復習時,要拎出要領,
觸類旁通,注意知識前後聯系,總結規律,授之以漁。所以,這一復習過程中,一定要突出重點,做到每
課有得,充分體現知識體系的連續性相關性和取法於課內、應用於課外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從量的積
累達到質的飛躍,才能從淺表的熟識達到深層的理
解進而從容的運用。
三、加強針對訓練,復習穩扎穩打
前面的三步復習,如果缺乏有力的督導措施,極容易半途而廢或者事倍功半。
第一步,檢查作業即可。而對於二、三兩步,則必須加強針對訓練。以考核來
促進復習,以成績來檢驗效果。
第二步,一單元一測,命題側重課本中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以及詞類活用和文學文
化常識,加上課文重點句子的翻譯、名句名篇的默寫。測試時間以一
課時為宜。
第三步,一冊一測,時間以兩課時為宜。除了以上內容以外,再加入課外考查,翻譯
和閱讀一律選自課外(最好選用最近六年來的高考文言文閱讀,翻譯也從中命題,這樣可以一舉兩得,節
約復習時間),考查要點要與本冊知識點銜接,
體現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轉化。
這種檢測題,必須教師自己命題,針對課本,針對學生,針對自己的教學。備課組里
,幾個老師最好分工合作,根據具體情況,各分一部分命題任務,
便於集體備課腦力資源共享,也避免重復考查無效勞作。
四、高考文言文閱讀題的解答技巧
(一)、以題知文法
為體現「能閱讀淺易文言文」的檢測目標,文言文試題重點考查遷移能力和實際運用
能力,因而可以用「題源在課外,答案在課內」來概括命題的指導思想。作為「題源」的文言文段,多出
自教材之外的所謂「正史」的二十四史;同時又為保證答案在課內,保證考查范圍不「超綱」,所選文段
一般不是節選其中一個現成的片斷,而是綴聯寫人敘事紀傳體史傳文的若乾片斷而成的一篇完整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