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小班教學活動「認識小白兔」設計兩種不同的導入方法
教案復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制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經發生的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
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接近,它們都是對教學情景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
② 幼兒園小班教學活動設計與指導(畢業論文)
活動設計與指導我肯定好,面積,我能做,肯定還好的,知道更多
③ 如何提升小班集體教學活動的質量
不知道這個小班的意思是哪一種小班。
# 幼兒的小班:
一、 選擇好教材
教材是活動的載體、是活動的根源,教材的選擇直接影響到活動開展的有效性。選擇了一個好教材就等於已經成功了一半,反之選錯了教材則註定要失敗。目前都有選用的教材,老師的自主選擇並不多,但主題活動中如果教材上的內容不符合班級的實際或者不容易操作,遇到要上公開活動,就需要去選擇教材。那應該選擇怎樣的教材呢?1.內容的選擇應符合幼兒的興趣以及當前經驗並回歸幼兒生活;2.內容的選擇應對幼兒具有一定的挑戰性;3.要來源於低結構活動。(例如:北山幼兒園老師《小小快遞員》取材於已經深入幼兒生活的快遞,學習如何看標識來運送物品、尋找買家、培養責任心,幼兒學得不亦樂乎。宋惠平老師《超級擂台賽》學習統計,是幼兒原有經驗充滿來挑戰性,激起來幼兒學習的興趣)
二、 目標的制定
教學目標是一節集體教育活動有效性的核心所在,它既反映主流突出重點,又要表達簡潔扼要,作為教師,既要做到心中有目標,還要做到眼中有孩子,也就是說,目標不是一成不變,是可以也需要不斷調整的,這個調整需要教師對幼兒年齡特點及已有經驗的了解與把握,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宜的。在制訂目標時,教師要考慮目標的全面性、適切性和操作性。全面性是指自然地滲透和涵蓋知識與技能、習慣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維度。適切性指的是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班級實際,既聯系幼兒的已有經驗又得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操作性則是指活動目標要具體明確,突出對幼兒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目標是教學活動開展的導航器,整個教學活動都圍繞它而進行。在實踐中發現,許多教師在制定目標時存在著這樣一些問題:有的照抄參考書上的教學目的,脫離自己教學的實際和本班幼兒水平;有的失之片面,目的擬定太多、太少、太深、太淺,甚至於太概括,太具體;還有的看來很順暢,似乎對任何一個活動都適用,實際上根本起不到作用,屬於通用式、萬能型的無效目的。
來看兩個例子:例如:目標:1.初步理解序數的概念。2.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分析:第2個目標不夠具體,沒有操作性,很寬泛。它就是一個通用型目標的典型,若把它放到其他的活動中去,一定也行得通,但卻絲毫無作用。這些可能是教學的中、長期目標,而不是一個活動就能實現的。例2:中班科學《灑水車》目標:1.了解灑水車的外型特徵及其用途,知道灑水車和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2.培養幼兒大膽、連貫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第1條目標是針對幼兒所提出的發展目標,第2條則是針對教師所提出的教育目標。這2個目標對象不統一,提法混亂。目標的指定對象要統一。必須固定從幼兒(或教師)作為行為發出的主體,最好指向幼兒。也就是說在目標的表述上,教師應以幼兒的角度出發,使用「體驗」「感受」「喜歡」「探索」等詞彙。如「手印螃蟹」的活動目標是體驗用手掌印畫螃蟹貝殼,嘗試運用畫的方式來表現螃蟹的不同動態;使幼兒樂意介紹自己的作品,能獨立創編有趣的故事情節。這樣的目標具體明確,操作性強,表述清楚。
三、 合理設計教學環節
一個有效的集體教學活動,除了選材好、目標適切之外,教學環節的合理設計是關鍵。對此,認為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激發興趣、引發問題、喚醒守望、注重體驗、尊重差異、關注全體」這六個環節。
首先,要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如形象生動的手偶、色彩鮮艷的教具、多媒體課件等。根據幼兒注意力的特徵,把最重要的內容安排在上課後5分鍾~15分鍾這個時段;其次,要根據幼兒思維的特點,使教學的內容由易到難、具體形象、生動有趣;再次,根據幼兒學習的特點,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創設環境、提供材料讓幼兒親身參與,親自體驗:還要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動靜交替,又要考慮幼兒個性發展的特點,安排有層次性、挑戰性的內容,既尊重差異,又關注全體。盡可能地讓每個幼兒都能在活動中獲得成功感,得到心靈上、情感上的震撼。
集體教學活動各環節要注重結構安排,它包括時間流程和空間形態。
◆ 時間流程
時間流程指對教學過程各組成部分的安排序列或結構,即各個環節所佔用的時間。在安排時間流程要注重其合理性:
1.時間總量的安排要尊重幼兒的生理特點。從性別上來講同年齡段的孩子,一般來說女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要比男孩子長;大班幼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要比中班幼兒長,中班幼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小班幼兒長,以此類推……
2.教學結構組成部分時間的安排要突出目標的達成。特別是重難點一定要給予充分的時間去學習,以達成目標。
例:中班音樂活動《小老鼠打電話》
其重點是理解歌詞,其難點是說老鼠和貓的對話。活動分為四個環節:理解歌曲內容——學說對話——歌曲表演——歌曲仿編。為了更好地完成目標,在時間的安排上各個環節就所側重:「理解歌曲內容」13分鍾,「學說對話」7分鍾,「歌曲表演」5分鍾,「歌曲仿編」4分鍾。有了這20分鍾解決重難點,活動就能順利進行,能更好地達成目標。
◆ 空間形態
空間形態是指教學活動的空間組織形式。在同等條件下,不一樣的空間形態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教學效果,適宜的科學的空間形態能更加有效地促進活動的開展。
集團在教研中不斷研討桌子如何擺放更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老師們也逐步意識到了空間組織形式的價值所在,但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也會出現怕麻煩,就這么坐坐來將就,從而阻擾了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比如美術活動,老師從活動開始就一直讓孩子們坐在桌子周圍,桌上的美術材料有不但吸引著孩子們的注意力,每位幼兒和老師的距離相對分散,這樣老師很難把孩子們的注意力集中到她這里。如果能以集中的隊形進行講解示範,提出要求然後再讓孩子們回到座位上去操作,活動將更加有效。需要強調的是當集中位子的時候,老師們比較喜歡選擇U型、半圓形,要注意教師與兩頭的幼兒不能平行,否則會影響兩頭幼兒與教師的視線交流。數學等操作活動也是如此。
四、設計恰當的問題
提問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經常性行為。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問與幼兒的答形成了最有效的師生互動。在師幼之間的一問一答之中進行著知識的傳遞、情感的交流和心靈的碰撞。可以這樣說:幼兒有效的學習決定於教師有質量的提問,教師有質量的提問直接關繫到教學目標的達成。一個巧妙的問題能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而一個無效的問題則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而且越說越繞、越問越糟,從而導致活動的失敗。那麼,到底怎樣設計問題呢?
首先,教師要考慮問題與活動主題的聯系性。如「要上小學」活動中,組織幼兒參觀小學後,教師提問「幼兒園與小學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幼兒對此能緊扣主題展開討論,列舉了許多方面的差異。直截了當的問題,能引導幼兒迅速進入活動的主題,節約達到教學目的的時間。
其次,教師要考慮問題的適宜性,即幼兒能否回答這些問題,是否適合回答這些問題。舉例:對象:小班,語言活動《雞媽媽怎麼辦》。畫面:池塘里,一隻小雞在水面上上下沉浮著,雞媽媽在岸上焦急地抖動著雙腳,眼睛裡閃爍著眼淚……教師的提問:這時候雞媽媽心裡是怎麼想的呢?情景描述:稍等片刻後一個女孩舉起了手,緊接著又一男孩也舉起了手。老師請女孩回答。女孩說:「雞媽媽哭了,兩只腳抖發抖發的。」老師一聽不是自己預設的答案(雞媽媽很著急),於是重復了一遍問題,可這次卻沒有一個人舉手。於是,老師就請剛才舉手的那個男孩來回答。被點名回答問題的男孩一邊抓著褲子一邊慢慢地站了起來(這兩個動作是他焦慮不安的表現),說得和女孩一樣。這時,老師急了,於是她在每一個幼兒的面前走動了一圈,一邊在自己的胸口一圈又一圈地比劃著動作,一邊焦急地重復地問:「這時候雞媽媽心裡是怎麼想的呢?」可是卻沒有一個幼兒回答。分析:小班幼兒的思維具有強烈的具體形象性。對於他們來說,他們所能回答的或者說他們所能思考的,只能是他們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對於眼睛看不見的東西他們是不能理解的。在上述活動中,幼兒看到的正是那兩個孩子所說的:「雞媽媽哭了,兩只腳抖發抖發的。」可老師的提問是「雞媽媽的心理活動」,這是他們所看不到、不能理解的。此時教師無論這樣用動作、語氣、表情來提示,他們都是回答不出來的。究其原因,問題不在幼兒身上,而在問題的設計上。若教師能根據小班幼兒所特有的思維特點,換個角度來提問:「從哪裡看出來雞媽媽心裡很著急?」那麼活動的效果則就完全不同了。
第三,設計的問題要注重開放性和挑戰性。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否引發幼兒的思考,激發幼兒的探索行為,這直接關繫到能否順利地進一步推進或延伸教學活動,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帶有開放性和挑戰性的問題能提高幼兒的思考深度,讓幼兒在自身原有的經驗之上去發現一些新的問題,探索新的知識。否則,幼兒的認知就得不到發展。避免「對不對」「好不好」等封閉性問題
第四,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性。幼兒的發展水平是不同的。幼兒個體性的差異要求教師的問題也帶有一定的層次性。如難度大、較靈活的問題,可請能力較強的幼兒回答;基礎性、綜合性的問題,可請中等能力的幼兒回答;比較簡單的問題,請能力相對較弱的幼兒回答。這樣可以幫助幼兒建立自信,提高學習興趣。
另外,提問要清晰、簡短、圍繞中心。盡可能講簡單句,一長串的提問容易混淆幼兒的視聽,使幼兒找不到這句話的重點所在,從而導致幼兒答非所問。
五、進行有效的回應
在課堂中,教師要靈活應對來自幼兒的多種信息,並進行有效的回應,這是一個幼兒教師必備的教學素養。那麼,在教學活動中到底怎樣做到有效回應呢? 首先,教師要對來自幼兒的信息作出價值判斷。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及時捕捉和分析來自幼兒的信息,到底哪些信息對教學有幫助,哪些信息應該及時回應,哪些信息可以進行引導和進一步拓展。如:譚培玲語言活動《點子大王》中,狗媽媽要出去了,家裡的六隻小狗怎麼辦?
其次,要了解幼兒,尊重幼兒。教師要真正靜下心來了解幼兒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尊重幼兒的想法和行為。只有充分了解幼兒,掌握幼兒年齡特點、發展規律和最近發展區,才能發現幼兒的需要,及時滿足幼兒的需要,從而作出有效的回應。
再次,要運用多種回應的策略。教師回應幼兒的策略有很多,如表揚、設疑、追問和參與等。如何選擇有效合理的策略來回應幼兒,也是教師要思考的問題。如:在表演中,一個小姑娘跳得特別漂亮,老師運用了表揚的回應策略,激起了幼兒的表現欲,達到了非常好的活動效果。 「四季風」活動時,教師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現在是什麼季節?一年有哪幾個季節呢?每個季節給人的感覺有什麼不一樣?一系列的追問幫助幼兒梳理了已有經驗,使幼兒知道一年不光有四個季節,而且每個季節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如果沒有教師的這些追問,幼兒的經驗便是零碎的。此外,參與也是一種回應的策略。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幼兒有時會表現出沒興趣,有時碰到困難會放棄,這時教師的適時參與能有效地激起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要開展好一個優質的集體教學活動,除了以上所說的這些外,還有很多的因素,如師幼互動、教師的素養、語言的功底、教學風格等,這些因素還有待於在實踐中不斷地去摸索,去反思,在今後的教研中不斷去探討學習。希望老師在集體教學活動中能用自己的教學智慧,讓活動精彩,讓教學閃光,讓幼兒得到有效的學習。
# 人數比較少的教學模式,小班。
備課的充分。人數少,就意味著學生的問題不能漏答,而學生的問題一般都會很多,因為小班教學一般都是針對性提高某一方面的技能。
課堂氛圍。小班教學,課題氣氛不應太死板,應該活躍,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注學生是否能跟得上講課的水平。比如說講一個知識點,學生是否能較好地理解,接受。
布置課後作業,及時了解學生他們掌握的程度。不明白的地方要多加講解。
希望能幫助到你,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