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古詩的教學設計

古詩的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0-12-18 00:07:51

㈠ 古詩教案怎麼寫

給個例子給你
教材簡析
《牧童》、《舟過安仁》兩首詩以輕松、詼諧的筆調描繪出悠然自得、無憂無慮的牧童和兩個張傘使風的頑皮兒童,凝練的詩句中充滿了童真、童趣。《清平樂•村居》以輕快、流暢的語言,徐徐鋪開一幅恬淡、愜意的農家生活圖,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設計理念
吟誦,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應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指導學生注意詩歌的韻律、節奏和情感。在破解文義的設計中,重點抓住描寫動作的關鍵字眼,勾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調動多種感官體驗,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韻味,輕松地理解詩意。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像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並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
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熏陶。
課時安排
3課時
課前准備
1.了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牧童》)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3.想像詞所描繪的情景,並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激發興趣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海」的故事嗎?誰知道「八仙」是哪八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岩」,是唐代人。呂岩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後來唐代暴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時局動盪,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後不知去向,傳說他已經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注意強調「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並質疑。(師適時板書並回答學生的質疑)
鋪,鋪開。
弄,逗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卧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讀古詩,交流學習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2.反饋:你讀懂了什麼?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黃昏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此詩。
(四)想像畫面,體會情感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像。
2.學生反饋,把所想像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麼,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5.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
(詩人嚮往寧靜淡泊,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自由讀詩,帶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教師適當點撥抑揚頓挫)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第二課時(《舟過安仁》)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想像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像的詩沖情景。
教學難點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課我們還要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孩子。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板書課題)
(二)自讀感知,理解詩句
1.自由朗讀,藉助拼音讀准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注意強調讀准字音:篙、棹)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准,最流利。
3.自讀理解,藉助課後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迴指導)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
使風:藉助風的力量。
5.匯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一隻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藉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三)再讀感悟,以畫悟情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像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像的畫面。
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像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像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
(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匯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並讓學生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贊賞。)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感情朗讀,帶著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五)拓展活動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請讀給大家聽聽

第三課時(《清平樂•村居》)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4.想像這首詞所描繪的田園生活的情景。
重點難點
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美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板書課題,讀題。
2.解題:
「清平樂」是詞牌名,並不是題目。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因為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的曲調名稱叫詞牌。「清平樂」的「樂」要讀成「lue」清平樂本來是一種音樂歌曲,後來才用來當做詞牌。
「村居」才是這首詞的題目,意思是「農村閑居的人家」。《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的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讀,正音
1.自由讀詞,注意讀准字音。
2.難字正音,引導學生讀准:茅、檐、相、媚、翁、媼、亡賴、剝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
4.且讀且點評,讀出韻律節奏。
(三)再讀,解意
1.自由讀文,自主理解詞語意思
2.自由匯報自己第一次讀課文的收獲,老師引導學生解釋重點詞語: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後,微微有點醉意。
吳音:吳地的方言。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密和睦的樣子。
翁媼:老翁、老婦人。
鋤豆:在豆田裡鋤草。
無賴:音同「無賴」,這里指頑皮、可愛。
3.小組合作,結合插圖和注釋,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一陣吳音,絮絮叨叨,還帶著幾分醉意,親切,美好!這是誰家,一對白發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小溪東岸,豆地里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手藝可巧!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蓮蓬,一個逗人喜愛的頑皮佬。
4.再讀全文,學生質難問疑
(營造民主課堂,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爭議之處,還可以展開討論)
(四)精讀、悟情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閉目想像畫面。
2.請學生自由談所「看到」的畫面。
3.學生配樂自由讀,邊讀邊悟。
4.請學生自由談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寧、悠閑、快樂、恬靜、幸福的平淡農村生活讓人陶醉使人嚮往。
(五)熟讀,成誦
1.小組內互讀,把所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2.全班朗讀,注意表達思想感情。
3.熟讀成誦。

㈡ 古詩《送兄》的教案

《送兄》
別路雲初起,
離亭葉正稀。
所嗟人異雁,
不作一行飛。
作者:唐 七歲女。

《送兄》這首詩出自《全唐詩》,是一個七歲女童寫的一首五絕。全詩二十字,表達了小作者送別哥哥時依依不捨的深情。詩中寫景的氣氛和離別的心情相應,兄妹不忍分離與雁行齊飛對照,顯得自然、誠摯,藝術技巧相當高妙。

【譯文】
哥哥啊!這就是我們要分手的大路了。雲彩飛起,路邊有供人休息送別的涼亭。亭外,是秋葉在飄墜。而我最悲傷嘆息的就是,人,為什麼不能像天上的大雁呢?大雁哥哥和妹妹總是排得整整齊齊,一同飛回家去的啊。

作品評析
關於這首詩,所傳甚少,獨在《全唐詩》方見之,對作者的介紹是「如意中女子」,其真名實姓、生卒年月、何地之人等皆無從考證,唯能全憑《全唐詩》註解了。《全唐詩》寫道:「女子南海人」,「武後召見,令賦送兄詩,應聲而就。」由此大致能推斷,詩人是南海人,此詩出自唐武則天時代。
或許真是時勢造就,一個七歲女童,大堂之上,面對武後和群臣,應聲做詩,且情態如此逼真,字數如此儉約,不得不另後人仰慕。
此詩第一層:「別路」、「離亭」,相當於驛站,是古代送別、餞行的處所。點明地點,暗含事件,感情由此鋪開。「雲初起」,要麼是清晨,要麼是傍晚,要麼是雨後天開。但一切景語亦為情語,一語雙關,亦指心中「愁雲初起」。「葉正稀」,結合下句中詩人觸景生情聯想到的「雁」來推斷,應該是在一個秋風蕭瑟的季節。秋風緊,黃葉飄零,「離亭」前的落葉,為秋風掃盪,漸次稀疏,著實蒼涼,著實沉重。
第二層:古人送別有折柳相送,寓「留」於「柳」的習俗。此處的葉,可能就是柳葉。前面不斷有人送別,使得柳條折盡,漸漸稀少,真是一條柳枝一片心。而現在,盡管柳條稀少,但她還是要再折一枝贈與兄長,此中惆悵叫人難以消受。至此感情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詩人靜靜地站立,眼望兄長漸去漸遠,馬蹄聲終於被重疊的山巒阻隔。心中更是生出對於人生、對於命運的自憐嘆惋。「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歸。」雁的遷徙,總是結隊成行,同出同歸。可是人迫於環境所限、條件所囿,而不能與兄隨行,而兄去妹留,各自孤單,再也不能心心相印了,誠為可嘆。並且,這一「歸」字可以做兩種分析,一者:妹在家,兄啟程外出。那麼,這里的「歸」便是「同出同歸」的意義了,詩人大部分的思想放在了兄長身上,是對他一路風塵、外行凶吉的牽掛;一者:兩人皆在外,或是寄人籬下,或是流落他鄉。此時兄長啟程,回返故里,而獨留妹一人不與同歸,此間便更生出對故土、親人的思念,對身如浮萍、命如蟬翼的慨嘆。
濃濃情誼,如訴如泣,盡融於字里行間。而全詩寥寥數語,連題目僅二十二字。用字之儉約,另人折服。題目「送兄」,點明主旨,定下全詩的基調,是送別兄長。至於上面推測的種種情況,全無交代,給人很大的想像空間。而與此相比,後來大詩人李白的《送程劉二侍郎兼獨孤判官赴安西幕府》、《送族弟單父主薄凝攝宋城主薄至郭南月橋卻回棲霞留飲贈之》等很多這樣的詩標題就大為失色了。此詩前兩句表明了地點和大致的時間,大肆渲染了送別的場景。心中的惆悵、離別的情懷躍然紙上,如江如河,翻湧不息,卻僅用了十個字;後兩句也是十個字,突出了「雁」、「一行」、「歸」,使得感情再次升華到一個相當高的層面上,由送行也到了對人生的慨嘆,對身世的質問,情長紙短,惜墨如金。
南朝江淹在《別賦》中說過,「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從古至今,離別詩一直都在詩篇中佔到了相當大的比重,在表現手法上也是各具風格、各至一家。對這一首也作一簡要的分析。「別路」、「離亭」形成對舉,一詠三嘆。在克儉如金的字數中,這算是潑墨如雲、大肆渲染了。為的是以景襯情,為下兩句做好鋪墊。而且詩人善於選取特景:「別路」、「離亭」、「雲」、「葉」等等,暗藏離愁別緒之情。緊接著,筆鋒陡轉,採用了電影中「蒙太奇」的手法,將鏡頭對准天上的「雁」。當然,這里也許是虛寫。由「雁」的特性聯想到人,將二者緊密地聯系起來,形成鮮明的對照,由此生發哀情,並且升華到了一個更高的層面,也為讀者將全詩刻畫成了一幅雋永的畫面,印入讀者的腦海中。其意境深遠,空間開闊,且滿目皆蕭然,滿腔皆哀傷,滿腹皆愁緒,實在不能不說是詩人的高妙之處。且詩人時齡七歲,且為女子。在古代輕視女子,滿口「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她能如此善用這樣的藝術技巧,實在讓人費解,驚異。
再回到全詩,通篇都是情深意切,而字字珠璣,語言簡朴、明白如話,意境高妙。這樣的詩篇,在中國古詩詞中實在不可多得。難怪有人稱她為「神童」、「奇女子」,於情於理,都是當之無愧。
七歲女子
唐代武則天時期南海(今廣東一帶)人。其真實姓名、生卒時間皆無從考證。幼年即能詩,被後人稱為「女神童」「奇女子」。存世作品僅《送兄》詩一首,載於《全唐詩》。

閱讀全文

與古詩的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