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寓言兩則《濫竽充數》《邯鄲學步》教學反思
《寓言兩則》文學常識
(1)《濫竽充數》出於《韓非子·外儲說上》,原文是:「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課文是根據這段文字編寫的。
(2)《邯鄲學步》出自《莊子·秋水》,原文是:「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學行於邯鄲與(歟)?未得國能,又失其幫行矣,直匍匐而歸矣。」課文是根據這段文字編寫的。
內容詳解
本課是精讀課文,包括《濫竽充數》和《邯鄲學步》兩則寓言。
《濫竽充數》講的是戰國時候,齊宣王喜歡聽吹竽,又喜歡講排場,常叫三百人的樂隊一起吹奏給他聽。「講排場」,表現在吹竽的樂隊有三百人,而聽的人只有齊宣王等極少數人。「三百人一齊吹」,說明樂隊聲勢之大。南郭先生本來不會吹竽,可是他「自稱技藝高超」,混進了樂隊里,齊宣王給了他很高的待遇。「鼓著腮幫,捂著竽眼兒」表現的是南郭先生裝腔作勢的樣子。齊宣王死後,齊湣王繼位,他的愛好與齊宣王不同,他叫每個人單獨吹竽給他聽,南郭先生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逃走。
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沒有真本領,混進行家裡充數的人。後來作為成語來用,指不好的東西混進好的裡面湊數。另外,也常常用來表示自謙。
《邯鄲學步》講的是戰國時候,燕國壽陵有一個人到趙國首都邯鄲去學走路的故事。
課文先講燕國壽陵有個人為什麼要到邯鄲去學走路,原因是他「嫌當地人走路的姿勢不好看」。接著又講他看到邯鄲人「走路的姿勢十分優雅,很有特點」,就跟在後面學,「一扭一擺」是寫他機械模仿別人的動作。然後講他「徹底忘掉」自己原來的走法,「抬腿、跨步、擺手、扭腰」都機械地模仿邯鄲人的姿勢,這進一步說明他學習別人,只會機械地模仿。最後講事情的結果,燕國人的走法沒有學會,自己原來的走法全忘了,只好爬著回燕國去。
現在人們把這個故事作為成語用,比喻機械地模仿別人,最後連自己原來會的東西也忘記了。
這兩則寓言,都是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個短小的故事之中,具有諷刺意味,給人以啟發和教育。
㈡ 小學二年級下冊寓言兩則教學反思100字
本課是由《揠苗助長》和《守株待兔》兩篇寓言組成。課文分別勾勒出了古代兩個可笑的人物形象。一個做事急於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個是對意外的收獲心存僥幸,不認真做事,結果一事無成。這兩則寓言都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載。教學中應抓住課文篇幅短小、內容生動有趣的特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插圖,抓住理解重點詞句,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內容。同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抓住課文的內在聯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如:《揠苗助長》,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事物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如果違反自然發展規律,強借外力,強求促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這則寓言情節簡單,學生一讀就能了解故事內容,但寓意比較抽象,這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為此,我認真研讀了文本,尋找到了本課教學的關鍵所在,較好地引導學生悟出了深刻的寓意。
《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故事共4個自然段,按事情發展順序講明了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我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用填空的形式:「宋國有的農夫,因為巴望禾苗___________,就把禾苗_____________,結果_____________。」幫助學生理清了課文的脈絡,並自然地概括了各部分的意思。
《守株待兔》這篇寓言故事對孩子很有教育意義,這是古人做的一件蠢事,對什麼事情都存有僥幸心理,不會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奪。從古到今這樣的人依然存在,學習本篇課文時,課後我布置了一個作業,要求學生續編《守株待兔》學生寫的很形象很生動,有的學生寫到:"種田人對自己的行為很是懊悔,於是他就振奮起來,不再等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了,而是踏踏實實,勤勤懇懇的工作,最終在秋季得到了大豐收,並且家庭逐漸富裕起來,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後來這個種田人還把自己的經歷講給了自己的兒女聽,並奉勸孩子不要像自己學習."孩子現在明白了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但以後他們會怎麼做呢?我期待孩子不要只是片刻的明白,而是長遠理解。
自己取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