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五年級反思上課怎麼上
一定要認真聽從老師講課,絕不遛號,也不能私自在下面搞小動作。更專不能養成惰性十足的學生屬。回家要認真對待作業並預習明天所學習的內容,上課積極發言,並且把不會的知識點用彩色的筆做好標記,下課問老師,做一個積極陽光向上的好少年。(共110字,請借鑒)
『貳』 求老教師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
一、復習了整數乘法的意義及整數乘法中由因數變化引起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生學習「小數乘整數」做好了鋪墊,尤其是掌握了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習小數乗整數的算理有很大的幫助。
二、創設了一個「購買風箏」的情境,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數乗整數的學習內容,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學習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如解決實際問題時,我讓學生小組合作思考交流解決的方法,在師生的交流學習中,讓學生充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計算方法,從而得到許多有創造性的解決辦法。然後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方法。
總之,這節課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思考交流的學習中,給不同的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課前,對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擔心幾點:1、學生能不能理解例題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2、學生能不能發現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之和?3、下午上新課,效果會不會不如早晨?學生會不會有意見?
例題出示,提出問題,列式、估算,都沒問題。提出用豎式計算後,學生埋頭計算,自己巡視了一圈,個別學生不知道如何計算,便輕聲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數進行計算;個別學生面對1008,雖然把小數點點在了兩個0之間,卻不知道為什麼點在這。告訴我看估算結果的;多數學生知道,因為兩個因數都乘10,積就乘100,要使原來的積不變,需要將現在的積除以100。幾個學生一說整個計算過程,其他學生恍然「哦!原來使這樣啊!」於是一通都通。「試一試」自然沒問題。計演算法則耶使學生自己總結的。因為在小數乘整數的教學中很注意讓學生總結小數乘整數的計演算法則,所以在這里只要在「看因數中有幾位小數」中添上「一共」就行了。最後黑板上只有五個字「算、看、數、點、化」。提醒學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
今天的例2依舊利用下午第二節課上的,例題出示,說說有關數學信息,提出第一個問題後學生自己列豎式計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講解就說出了在「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來補足」的注意點。後面的「試一試」自然一帆風順。
從兩天的作業看,學生出錯不是方法上,都是算錯,不進位、看錯數,7×7=46等。所以對這部分自己的評判是「過!」下周一上例3。
課後沒事,寫「教學反思」,感受是:「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和移動小數點位數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基礎上教學的。雖然最初擔心學生不理解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的和。但是,由於自己在教學小數乘整數時非常注意讓學生通過計算整理計演算法則,發現注意點(能化簡的要化簡,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補足),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學中自己才輕輕鬆鬆地完成教學任務。
通過這兩個例題的順利教學,提醒自己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於每單元的知識教學,一定要踏踏實實的講解到位,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注重雙基的訓練,每個知識點都要讓學生過。不要炒夾生飯,這樣才能讓自己後期的教學順利進行。
2、學生的學情不一樣,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礎也不同,要盡量抓住課堂上的四十分鍾,多關注後進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多給他們說話、板演的機會。
3、課前注意鑽研教材,注意要教學的內容與前期教學內容及後期教學內容的聯系,對學生學習情況要清楚地了解,對學生可能出現疑問的地方進行預設,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要隨機應變。」
求積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注重「創設情境」是《數學課程標准》中一個新的亮點。它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更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然而,「創設情境」是教師個人的任務還是由師生共同完成,是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兩種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積的近似值」教學,談幾點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師備課時一個人精心設計好,避免問題由教師提出來,避免學生始終被教師「牽著鼻子走」。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習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自然生成問題情境。本課教學從討論「買菜時應該考慮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的真實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學生看法的基礎上提供相關信息,使每位學生都成為情境的創設者。本課還創設了「填寫發票」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系剛才大家解決的問題,提出「你能幫賣方填寫一張發票嗎?」,使學生產生「填寫發票」的需要。然後指導學生親自嘗試填寫發票的過程,在填寫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填寫發票的方法,從而獲得了「必要的數學」。在這個解決問題的情境中,思考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根據學生隨時出現的問題加以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始終是問題情境的主動參與者。創設情境並非是教師的專利,教師應該積極引導每位學生參與到情境設計的過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其次,要避免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較少,討論的焦點要避免停留在「積應該保留幾位小數」上,要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積的近似值」的應用價值。本課教學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根據計算結果幫賣方開發票寫金額)產生疑惑,並嘗試自己解決,進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達成共識(錢應根據實際情況保留兩位小數),再進而能正確運用於實際生活中。
最後,要充分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力求針對性強,且具較強的開放性。學生討論的焦點也最終落腳在「哪種結果更合理」上。從而在討論合理性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積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力求每位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在例5教學後,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加深理解:其一,舉出老師生活中購買東西的例子,有的錢保留一位小數(商場不收分了),有的錢保留整數(自由市場討價還價,了解一下去尾法保留),讓學生認識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保留;其二,通過一道應用題的練習,讓學生按老師的要求進行多次保留,比較哪個值最精確,從而讓學生明確,數位越多越精確;其三,安排一道計算結果正好是兩位小數不需要保留的應用題,讓學生明確取近似值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在最後的鞏固練習中結合生活實際,根據3個商場的價目表,讓學生設計購買3樣東西的方案,由於學生要考慮到價格、質量、路程、時間、信譽等問題,因此出現了多種方案,是一道開放題。學生既得到了技能訓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連乘、乘加、乘減」是「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內容。生活中需要用連乘獲乘加、乘減解決的實際問題很多,教材選擇了「學校圖書室用正方形瓷磚鋪地」這一學生較為熟悉的素材,設計了「用100塊瓷磚來鋪,夠嗎?110塊呢?」的問題情境。通過解決這一問題,呈現了小數連乘、乘加兩種算式,通過這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學習小數連乘、乘加運算,使學生體會到小數的混合運算順序和整數的一樣,小數的混合運算也是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有了整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經驗,學習本節課的內容並不困難。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學時應當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道理一樣,避免盲目地進行知識的遷移。因此本節課,我努力做好以下兩點:(1)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現代教育中,知識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實現創新的手段。因此,要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並不難,完全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但這樣一來,學生對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就相當於死記硬背。所以,本課我採用教材給我們提供的情境,啟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並同時體會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和整數的相同。(2)把數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把數學活動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如:從學生們較為熟悉的鋪地磚的活動引入,使學生易於從生活經驗出發,便於學生的理解,也便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認同本節課所要領悟的規律。鞏固練習時,我特別注意應用本課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良好情感。
「連乘、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連乘、乘加、乘減」是「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內容。生活中需要用連乘獲乘加、乘減解決的實際問題很多,教材選擇了「學校圖書室用正方形瓷磚鋪地」這一學生較為熟悉的素材,設計了「用100塊瓷磚來鋪,夠嗎?110塊呢?」的問題情境。通過解決這一問題,呈現了小數連乘、乘加兩種算式,通過這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學習小數連乘、乘加運算,使學生體會到小數的混合運算順序和整數的一樣,小數的混合運算也是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有了整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經驗,學習本節課的內容並不困難。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學時應當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道理一樣,避免盲目地進行知識的遷移。因此本節課,我努力做好以下兩點:(1)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現代教育中,知識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實現創新的手段。因此,要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並不難,完全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但這樣一來,學生對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就相當於死記硬背。所以,本課我採用教材給我們提供的情境,啟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並同時體會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和整數的相同。(2)把數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把數學活動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如:從學生們較為熟悉的鋪地磚的活動引入,使學生易於從生活經驗出發,便於學生的理解,也便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認同本節課所要領悟的規律。鞏固練習時,我特別注意應用本課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良好情感。
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教學反思
這節課主要使學生理解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在小數乘法中同樣適用。首先出示兩組算式:
0.7×1.2 1.2×0.7
(0.8×0.5)×0.4 0.8×(0.5×0.4)
(2.4+3.6)×0.5 2.4×0.5+3.6×0.5
讓學生先分組計算再觀察每組算式有什麼特點,實際上這三組算式分別運用的是整數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但是這三組算式都是小數乘法,也符合嗎?通過讓學生觀察、計算,自己找出每組中兩個算式的關系,自己探究出「整數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對於小數乘法也適用。」培養了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的作用只是引導點撥,決不把規律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計算、觀察、發現。
學到了知識,然後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問題才是數學學習的真諦。既然發現了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在小數乘法中同樣適用,再運用這些定律使小數計算變得簡便,這一步教學能激起學生運用新知識的慾望。接著出示:
0.25×4.78×4 4.8×0.25
0.65×201 1.2×2.5+0.8×2.5
在簡算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不足之處:只重視了運算定律,而忽視了口算能力,在練習時,乘法分配律的逆向應用不夠靈活.。
針對這一現象我認為在練習課時要加以改進。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不斷的感悟和體驗中學習知識。
『叄』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如何引導學生形成關於「面積」的初步概念。寫一篇心得體會。
一、復習了整數乘法的意義及整數乘法中由因數變化引起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生學習「小數乘整數」做好了鋪墊,尤其是掌握了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習小數乗整數的算理有很大的幫助。
二、創設了一個「購買風箏」的情境,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數乗整數的學習內容,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學習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如解決實際問題時,我讓學生小組合作思考交流解決的方法,在師生的交流學習中,讓學生充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計算方法,從而得到許多有創造性的解決辦法。然後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方法。
總之,這節課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思考交流的學習中,給不同的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課前,對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擔心幾點:1、學生能不能理解例題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2、學生能不能發現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之和?3、下午上新課,效果會不會不如早晨?學生會不會有意見?
例題出示,提出問題,列式、估算,都沒問題。提出用豎式計算後,學生埋頭計算,自己巡視了一圈,個別學生不知道如何計算,便輕聲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數進行計算;個別學生面對1008,雖然把小數點點在了兩個0之間,卻不知道為什麼點在這。告訴我看估算結果的;多數學生知道,因為兩個因數都乘10,積就乘100,要使原來的積不變,需要將現在的積除以100。幾個學生一說整個計算過程,其他學生恍然「哦!原來使這樣啊!」於是一通都通。「試一試」自然沒問題。計演算法則耶使學生自己總結的。因為在小數乘整數的教學中很注意讓學生總結小數乘整數的計演算法則,所以在這里只要在「看因數中有幾位小數」中添上「一共」就行了。最後黑板上只有五個字「算、看、數、點、化」。提醒學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
今天的例2依舊利用下午第二節課上的,例題出示,說說有關數學信息,提出第一個問題後學生自己列豎式計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講解就說出了在「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來補足」的注意點。後面的「試一試」自然一帆風順。
從兩天的作業看,學生出錯不是方法上,都是算錯,不進位、看錯數,7×7=46等。所以對這部分自己的評判是「過!」下周一上例3。
課後沒事,寫「教學反思」,感受是:「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和移動小數點位數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基礎上教學的。雖然最初擔心學生不理解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的和。但是,由於自己在教學小數乘整數時非常注意讓學生通過計算整理計演算法則,發現注意點(能化簡的要化簡,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補足),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學中自己才輕輕鬆鬆地完成教學任務。
通過這兩個例題的順利教學,提醒自己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於每單元的知識教學,一定要踏踏實實的講解到位,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注重雙基的訓練,每個知識點都要讓學生過。不要炒夾生飯,這樣才能讓自己後期的教學順利進行。
2、學生的學情不一樣,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礎也不同,要盡量抓住課堂上的四十分鍾,多關注後進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多給他們說話、板演的機會。
3、課前注意鑽研教材,注意要教學的內容與前期教學內容及後期教學內容的聯系,對學生學習情況要清楚地了解,對學生可能出現疑問的地方進行預設,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要隨機應變。」
求積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注重「創設情境」是《數學課程標准》中一個新的亮點。它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更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然而,「創設情境」是教師個人的任務還是由師生共同完成,是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兩種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積的近似值」教學,談幾點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師備課時一個人精心設計好,避免問題由教師提出來,避免學生始終被教師「牽著鼻子走」。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習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自然生成問題情境。本課教學從討論「買菜時應該考慮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的真實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學生看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