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歐姆定律教學反思

歐姆定律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0-12-18 07:53:08

Ⅰ 人類所有知識如何分類

按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理解,知識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知識可以分為兩類,即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

1、陳述性知識:陳述性知識是描述客觀事物的特點及關系的知識,也稱為描述性知識。陳述性知識主要包括三種不同水平:符號表徵、概念、命題。

符號表徵是最簡單的陳述性知識。所謂符號表徵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號。如學生所學習的英語單詞的詞形、數學中的數字、物理公式中的符號、化學元素的符號等都是符號表徵。

概念是對一類事物本質特徵的反映,是較為復雜的陳述性知識。

命題是對事物之間關系陳述,是復雜的陳述性知識。命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非概括性命題,只表示兩個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間關系。另一類命題表示若幹事物之間的關系,這類命題叫概括,如「圓的直徑是它的半徑的兩倍」,這里的倍數關系是普遍的關系。

2、程序性知識:程序性知識是一套關於辦事的操作步驟的知識,也稱操作性知識。這類知識主要用來解決「做什麼」和「如何做」的問題,用來進行操作和實踐。

策略性知識是一種較為特殊的程序性知識。它是關於認識活動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識。如∶如何有效記憶,如何明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向等。

(1)歐姆定律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1)沒有基礎,何來進階,知識體系環環相扣,沒有夯實的基礎,知識體系只會是漏洞百出,只懂表面,不懂原理,學習任何事物想要學好必須學好基礎,懂其原理,萬丈高樓拔地而起,還要靠地基打的好。

(2)任何事物基礎都很重要(對於不同事物這個基礎的表現形式也可能不同),更深奧的知識都是有最基礎的知識,理論原理組合而成的,沒有基礎,就不可能去理解更深奧的知識理論,就不可能往更高的層次進階,基礎學好了扎實了才能再進階更深奧的課程,再怎麼強調基礎的重要性都不為過,基礎一定要夯實。

Ⅱ 結合自己一年來學習物理的得失並請教他人寫一篇學習反思(600字)

反思: 現在很多學生覺得物理要比數學難學,這裡面也不乏一些數學比較優秀的學生,為什麼會這樣呢?我的教學經驗和思考告訴我,其實原因也很簡單:物理需要大量的聯系生活實際,需要對那些實實在在的客觀規律能夠真正的認識和理解,初中的物理當中,從客觀規律中所抽象出來的物理模型與用於進行定量分析計算的數學公式相比是要難上很多的,你的數學再好,但是你不能夠熟練的應用物理概念和規律,將蘊含在物理問題當中的物理情景提煉出來,不能理解到底發生了怎麼樣一個過程,那你又如何能將記住的那一大堆用於定量計算的數學公式加以應用呢?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凡是學生濫用和錯用公式的情況完全反映出對物理模型,即物理過程情景分析中存在邏輯混亂或錯誤。
在班上,我發現在分析一個問題的時候有一個很大的障礙,就是如果一道物理題,在題干當中沒有給學生畫出用於描述其物理情景的圖片或模型時,多數同學是很難通過自己的理解將其還原出來的,簡而言之,就是不能將文字的描述轉換為生動的模型,這在數學的應用題當中,表現的也十分明顯。那麼很顯然,做題的人連這個過程是怎樣發生的圖都畫不出來,那怎麼可能理解當中到底該應用哪些原理和規律呢?所以,我在班上經常強調學生注意模擬物理情景,多觀察生活,並且訓練自己將實際的物體模型化的能力,注意抓共性和主要矛盾,理解出題人的主要意圖,而不要在細節上斤斤計較,鑽牛角尖。
學生普遍存在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把物理當數學看待,大家更多的是想知道,方程如何列,公式如何用,怎麼計算,結果是什麼。在數學學習當中,數學的模型往往是現成給出的,比如就是一個式子、方程、不等式、函數等等,而物理則不然,我們重視的不應該都是數學技巧和數字之間的巧妙關系,而是物理意義。多數人沒有自覺的重視和在意過具體的分析過程,在教師生動的講解中,同學們僅僅是跟著聽,就當聽故事一般,雖然能夠理解,但是不注意課下總結和思考其中的物理概念和規律是怎麼與之聯系和應用的,以後遇到這類問題我應該考慮什麼樣的物理模型,以至於不能舉一反三,遇到相關問題仍然不會分析。
如何學好物理呢?我的觀點是:從概念入手是前提,從基礎做起是關鍵,從知道到理解是個需要時間、精力和用心思考的過程,從對生活實際的思考和觀察以及實驗來聯系與驗證理論體系是一種理論結合實際的有效作法,這些都是學好物理學的重要因素。
學而思的很多學生在數學上的解題能力很高,但是這僅僅是一種在強化訓練和細心指導後獲得的技巧,解題能力的高超並不能完全與真正的數學思想造詣畫上等號。同樣在物理學科上很多學生更是表現出是一種類似於對數學培訓的理解,是來學習解題技能和方法的,而對於其中的思想和與周圍生活實際的聯系卻毫不關心,這樣的培訓實際是在培養學生解物理題的興趣,而非學習物理應用物理的興趣,最終鍛煉的是解決其中數學模型的能力,而非真正的利用物理知識和思維方法來構建物理模型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學生對一些涉及到實際生活當中的物理概念和知識的應用時表現的一無所知,而自己學了那麼多物理原理和知識卻對實際生活中的很多現象和事物卻提不出任何問題,一遇到實際問題無直接的概念、理論和公式可循時,就顯得束手無策。比如一個學生在學密度後問我:「老師,有道題問我『在生活中密度都有在哪些方面的應用?』我不知道答什麼」。我當時的第一感覺是,這種例子在身邊太多了,或許是他連密度的概念到現在還不清晰吧,我給他從建築材料,服裝材料,航空航天飛行器的結構材料,鋼鐵船舶的漂浮原因和動物界的一些飛行動物的骨骼等等很多方面舉了很多實例,退一步說即使學生不懂高端科技產物,其餘的那些方面的例子不至於一個都想不到吧。真是越發感覺現在的中學生是把物理學成了書本上的東西,嚴重缺乏對周圍生活中的事物的觀察、思考和認識,如果要考察獨立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的中國學生還不如沒有學過物理學的美國小孩,那麼學那麼多物理定理和計算公式的實際意義何在?

Ⅲ 高中物理教案,

第四章
牛頓運動定律
第一節
牛頓第一定律(實驗班)
主備人:wamgpeiluan
用案時間
2010年
9

2





牛頓第一定律




總5課時
第1課時


目標
1.掌握牛頓第一定律內涵和外延。
2.能應用牛頓第一定律解釋日常現象。




牛頓第一定律




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講練結合




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修改、備注
牛頓第一定律
一、知識梳理
1.運動狀態的變化:
運動狀態的變化是指速度的變化,物體運動速度的大小或方向的任何變化(大小、方向或大小方向同時改變)都表示物體運動狀態已發生了改變.
2.牛頓第一定律導出了力的概念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運動狀態指物體的速度)又根據加速度定義:
,有速度變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說:力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說「力是產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維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說「力是改變加速度的原因」。)
3.牛頓第一定律導出了慣性的概念
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有運動狀態的性質,這就是慣性。慣性反映了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慣性大的物體運動狀態不容易改變)。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
4.牛頓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理想化狀態
牛頓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體在不受任何外力時的狀態。而不受外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物體不受外力和物體所受合外力為零是有區別的,所以不能把牛頓第一定律當成牛頓第二定律在F=0時的特例。
思考、討論後回答
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修改、備注
是牛頓第二定律成立的前題,首先為牛頓第二定律的成立建立了一個慣性參照系。
二、例題分析
例1、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
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慣性是一種力.
B.
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C.
當有力作用在物體上時,物體的運動狀態必定改變.
D.物體慣性的大小隻由質量大小決定,所以慣性就是質量.
例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B.物體受恆力作用時,運動狀態保持不變.
C.物體只有在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時才有慣性.
D.慣性越大的物體運動狀態越難改變.
例3、火車在直線軌道上勻速運動,車廂內有一個人向上跳起,發現仍落回到車上原處,這是因為
A.人跳起後,車廂內空氣給他一個向前的推力,使他向前運動
B.人跳起後,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車始終有相同的速度
C.人跳起的瞬間,車廂地板給他一個向前的力,推動他向前運動
D.人跳起後,人受到的合外力為零
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一同學看見某人用手推靜止的小車,卻沒有推動,於是說:這是因為這輛車慣性太大的緣故
B.運動的越快的汽車越不容易停下來,是因為汽車運動的越快,慣性越大
C.把一個物體豎直向上拋出後,能繼續上升,是因為物體仍受到一個向上的推力
D.盛水的玻璃杯下面放一張紙,迅速抽紙時而杯子不動是由於玻璃杯的慣性使它保持靜止狀態。
2、關於力和運動的關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靜止在水平桌面上,它必定不受任何力的作用.
B.物體由靜止開始運動,必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C.物體向東運動,必定受到向東的力的作用.
D.物體運動越來越慢,必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修改、備注
例4、理想實驗有時更能反映自然規律.伽利略設計了一個理想實驗,其中有一個經驗事實,其餘是推論.如圖所示的斜面:
①減小另一個斜面的傾角,小球在這個斜面上仍能達到原來的高度
②兩個斜面對接,讓靜止小球沿一個斜面滾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
③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原來釋放時的高度
④繼續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最後使它成為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做持續的勻速運動
將上述理想實驗的設想步驟按正確的順序排列
(只寫序號即可)
在上述設想步驟中,有的屬於可靠的事實,有的屬於理想化的推論.下列關於事實和推論的分類正確的是:
A.①是事實,②③④是推論
B.②是事實,①③④是推論
C.③是事實,①②④是推論
D.④是事實,①②③是推論
課堂練習:
1.關於力和運動的關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力是產生運動的原因。
B.力是維持運動的原因。
C.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D.力是物體保持速度的原因。
2.關於力與物體的運動狀態之間的關系。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牛頓第一運動定律說明了,只要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的物體,必然受到外力的作用。
B.在地面上滑行的物體只所以能停下來,是因為沒有外力來維持它的運動狀態。
C.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其運動狀態不會發生
3.下列認識中正確的是


A.理想實驗是不科學的假想實驗.
B.理想實驗所得到的結論是不可靠的.
C.理想實驗是一種科學方法.
D.牛頓第一定律描述的是一種理想化狀態.
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修改、備注
變化,這是因為物體具有慣性。而慣性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的大小有關。
D.作用在物體上的力消失以後,物體運動的速度會不斷減小。
3.關於慣性的大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兩個質量相同的物體,所受阻力相同時,速度大的不容易停下來,所以速度大的物體慣性大
B.兩物體質量相等,慣性就一定相同
C.推動地面上靜止的物體開始運動比維持這個物體做勻速運動所需的力大,所以靜止的物體慣性大
D.在月球上舉起重物比在地球上容易,所以同一個物體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慣性小
4.物理學在研究實際問題時,常常進行科學抽象,即抓住研究問題的主要特徵,不考慮與當前研究問題無關或影響較小的因素,建立理想化模型.下列各對象是物理學中的理想化模型的有
A.質點
B.光滑水平面
C.位移
D.加速度
5.下列屬於慣性表現的現象是


A.快速跑步的人很容易被絆倒.
B.在真空中鐵片和羽毛下落得一樣快.
C.飛機要在到達目標上空之前投彈才能擊中目標.
D.物體沿光滑斜面下滑時速度越來越大.








教學探討與反思:

Ⅳ 我現在是初二下半學期了,數學成績和英語成績不好。真心想要學好習……真想體會當好同學的感覺。

首先不要害怕,初中課程比小學難不假,但是你小學很優秀說明初中一定能做好。
數學和物理的話,你聽了記了,是很好的,但是是遠遠不夠的。當時我有一個很好的辦法,你放學回家做完作業之後,打開數學或者物理書的目錄,想想今天講了什麼?有什麼定理?說的是什麼意思?比方說,今天我們學了有理數的概念,那麼有理數是什麼?或者學了質數,質數是什麼?合數又是什麼?舉幾個例子是什麼?今天學了平面鏡,平面鏡有幾個特性?千萬重視目錄的重要性,每天、每星期都要回想,時間允許的話可以畫一下知識框架,總之一定要知道最近學了什麼。這樣做題時才能及時反應到:這個題在考某個知識點,這就好比了解了出題人心裡給你安了什麼陷阱。我初中高中都在目錄里受益頗多。
英語的話,備好單詞,每天都看看老師寫的筆記,背是很重要的。同時每天做幾道單選題,比如20道,這樣不多。做完之後每道題都說出:這道題考了這節課講的哪個知識點?是單三還是過去式?如果找不出就問老師。長此以往會大有長進。另外,完型和閱讀理解一定要每天都做,不要太多,但每天都要堅持。我的經驗,很有用的,希望能幫到你~
加油啊這位同學~

Ⅳ 初中物理《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系》教學反思

一、電流與電路是電學的入門,電流的概念比較抽象,講解時學要用形象的身邊的事例(如:水流)類比電流,這樣學生才能理解電流,掌握電流。
二、對簡單的電路連接及畫電路圖,採用先教方法再讓學生探索,然後教師糾錯的教學方法,能起以下幾方面作用:
1.能充分曝露學生學習上的問題,使教學更有針對性;
2.不約束學生的思維,適合中學生好表現的年齡特點,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終身探索的興趣;
3.避免學生以為學生內容簡單而掉以輕心;
4.讓學生在探索並解決問題過程中,體味成功的快樂。
三、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電路元件,使學生充分體現物理源於生活,用於生活。
四、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簡單電路,幫助學生了解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助於學生活用所學知識,對培養學生的興趣及創造性思維很有幫助。
以上僅僅是提供參考!
原文來自:http://www.wuliok.com/a/zongjiefansi/2015/0131/2152.html

Ⅵ 如何提高初中物理的課堂教學效率

一、提高教師自身素養和學術水平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為了使學生獲得一點知識的亮光,教師應吸進整個光的海洋」.如果說「學無止境」,那麼教師的教學也是「教無止境」,同樣的教科書,同樣的內容,教過十幾遍後,也不能說教得很完美,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索和追求.這就要求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要有一種敬業精神,讓學生充分感受師愛,讓學生受尊重而取得自信,教師要善於藝術性地駕馭教材,廣泛結合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物理在身邊,身邊有物理,努力讓自己的教學既顯得詼諧風趣,又不缺乏邏輯性和科學性,使學生願意聽,並引起高度注意,能夠讓他們在較為輕松的環境中接受知識,增加技能.與此同時,在教育工作上要不斷積累管理工作經驗,善於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思想實際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言傳身教,注意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以高尚的師德、嚴謹的學風影響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採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注意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培養,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教學態度認真嚴謹,掌握教學改革和發展的最新動態,積極參與專業建設、學科建設、課程改革,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名研究型的教師,學者型的教師.上課時,你會左右逢源「恢恢乎,其游刃有餘」.學生聽你的課覺得是一種美的享受.相反,如果一位教師平時不嚴格要求自己,最後只能淪為一般、淪為平庸,成為一名「教書匠」,其教學質量也可想而知.
二、讓實驗貫穿整個物理教學過程
初中學生大都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希望親自動手多做實驗.教師要充分保護和利用這個積極性,讓學生更多地參加實驗活動.《新課程標准》強調,應該逐步做到大部分物理課在實驗室中進行.以新奇有趣的實驗導入新課,例如:在做有關大氣壓作用的實驗時,上課一開始,我用一個空礦泉水瓶,預先用針在空礦泉水瓶底部刺一個很小的孔(學生不知道),然後,用食指堵住小孔,把空礦泉水瓶裝滿水,在水裡倒過來,礦泉水瓶里的水仍然是滿的,說明是大氣壓強的作用.再讓學生上講台演示我做的實驗,由於礦泉水瓶的底部有一個很小的孔,這樣學生演示的結果跟我完全相反,這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好奇,激發了探究的興趣.在講授概念、規律時,讓學生分組探究,或在講授過程中,進行演示實驗,穿插隨堂小實驗.例如:在學習歐姆定律時,通過創建問題情境,讓學生大膽做出猜想,運用控制變數法,自主設計實驗方案,為了讓學生發現規律,得出結論,實驗前先讓學生討論得出:改變電阻時,取三個阻值成倍數關系的不同電阻,改變電壓時,同樣取三個成倍數關系的電壓值.然後合作進行實驗,最後用圖像來說明物理現象,物理過程、揭示物理規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實施精講多練、講練結合
「精講」是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要求,「多練」則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精講」與「多練」的結合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於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抓住重點和關鍵,掌握物理基礎知識;有利於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怎樣精講呢?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多講重點、難點,易錯易混淆的概念,物理定律的概括和總結,著力於畫龍點睛,而不能照本宣科,眉毛鬍子一把抓.例如:對應該多講的地方,精講細講,可以變化題目的條件和問題,讓學生對各個相關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有一個更深的認識.怎樣多練?多練是學生復習鞏固的過程,是理解和應用的過程,是提高能力的過程,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項.多練不是搞題海戰術,而是要做到讓教師跳進題海,這樣才能讓學生跳出題海.教師應該以大綱為依據,精選出題目適量,難度適當的題目讓學生做,既節省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練習原則是緊扣知識點深化,使學生對知識點由熟識到活用,學會擴展,以不變的知識點應萬變的知識面,使學生由線性思維向多向思維發展.怎樣講練結合?例如:講新課時,可採用「邊講邊練,講練結合」的方法;復習課可採用「先講後練或先練後講」的方法;每講完一節,補充一定量的練習,以彌補教材上練習的不足.
四、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播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沒有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在教學中,出乎學生意料的演示,生動形象的類比,深入淺出的解釋,學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會中的有趣事例,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和小實驗,不斷出現的挑戰性的問題和隨之而來的學生討論,這些都是激發和保持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上課時,教師不能只滿足於讓學生感到新奇或吸引學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善於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在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愉悅,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持久地保持下去.例如:在學習「短路」時,都知道是「不經過用電器,用導線把電源兩極直接相連」.而在具體判斷時,學生卻感到比較困難,這時,可以把電流與公路上的汽車相類比,導線與公路類比,用電器與收費站類比,汽車走時為了節約錢,當然是不經過收費站了,這樣,學生對短路的認識就非常深刻,再遇到類似問題就迎刃而解,不再感到電學難學.又如:在學習測導體的電阻時,可將學生分組進行探究性實驗,先由各小組討論實驗方法,並要求同學們畫出相應的電路圖,然後領取實驗器材,進行實驗,同學們通過相互討論,研究後,實驗方法多種多樣,如伏安法,伏阻法、安阻法、極端法等等,有個別學生還採用了單表間接測量的方法,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通過學生自己探究並獲得成功,學生的學習氣氛油然而生,學習上主動性學習與研究性學習的精神就得到充分發揮,大大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的綜合能力,同時挖掘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勇於創新的精神.
五、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的運用為教學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合理藉助多媒體技術,把一些抽象的概念用形象的生活中的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可輕松引領學生進入直觀、形象甚至模擬的場景,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必將促使學生用多種感官去學,同時也在玩中學,動中學,樂中學,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課堂教學的效率.例如:在學習電流與電壓的形成、磁場概念、光學中的顯微鏡、望遠鏡、分子的運動、原子核的裂變與聚變等內容時,初中學生往往很難理解,這時如果憑借現代化手段,利用多媒體製作相關課件,模擬這些物理現象過程,或上互聯網收集相關資料並下載播放給學生觀看,就能便於學生理解,這樣在讓學生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物理的樂趣.
總之,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很多,這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總結,不斷鑽研.

Ⅶ 如何搞好高中物理教學中的物理學史教育

物理學史是研究物理學發生、發展的歷史,是介紹物理學概念、定理、定律等發展與變革,以及人類對自然界各種物理現象的認識史。它不僅記述了物理實驗與理論的發展過程,而且記述了物理學家的活動。

根據《課標》編寫的各種版本的高中物理課本,都不同程度地在內容上增加了很多歷史知識,主要呈現在「科學足跡」、「科學漫步」、「STS」等欄目中。

一、掌握物理學史的教學方法

(一)滲透法:所謂滲透法就是把與物理課程相關的物理學史知識恰當地穿插在物理課堂中來逐步開展物理學史教育的方法。

滲透法可以緩解學習者的學習疲勞,激發物理學習的熱情,可以使學生在心理上和情感上接近科學,增加物理學對學生的親和力,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更具有洞察力;還可以使他們以一種移情的方式設身處地體驗以往科學家的探究過程,促使他們主動學習和建構知識,並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例如在探究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時,先提出問題「電流能產生磁場,那麼磁場能否產生電流呢?若能產生,條件是什麼?」接著介紹歷史上安培、科拉頓、法拉第等科學家相繼提出的利用磁生電的方法。在歷史材料基礎上,讓學生討論、提出幾種產生感應電流的猜想:①將導線放在磁場中就能在導線中產生電流;②導體在磁場中運動能在導線中產生電流;③磁體運動,導體不動能在導線中產生電流;④導體和磁體都不動讓穿過閉合電路磁場發生變化能在導線中產生電流。然後全班學生進行分組進行實驗,根據事實得出結論: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閉合電路中就有電流產生。還可以插入科拉頓在這方面的研究軼事:「科拉頓在法拉第發現之前,曾做過這樣的實驗,他把一個螺線管與電流計相連接,為了避免實驗時磁鐵對電流計指針的影響,他將電流計放在另一個房間。實驗時,他將磁鐵插入或抽出線圈以後,再跑到另一個房間去觀察電流計指針的變化,結果當然什麼也看不到了。」再讓學生思考科拉頓沒有成功的原因在什麼地方,「科拉頓的方法暴露出他實驗設計的不夠嚴密,如果當時他能安排一名助手在另一房間觀察電流計,那麼他將最先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這一事例從反面告訴我們思考問題和設計實驗必修要科學周密,不能有任何疏忽。」適時、適當、適度地的進行課堂滲透是一種有效的進行物理學史教育的主要途徑。

(二)准歷史法:所謂「准歷史法」,就是在忠於歷史事實的情況下,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物理學史料進行組織後貫穿在教學過程中來達到一定教學目的教學方法。

1. 將物理學理論(教學內容)的歷史發展過程按問題起源—提出的工作假設—思辨以得出推論—實驗或思想實驗對推論進行檢驗—假設的修正及結論的推廣進行整理,以形成教學內容的「准歷史」過程。

2. 將學生對物理知識(教學內容)的一般認知過程,即對物理現象的觀察-提出問題-假設或猜測-實驗探索-結論及對認知過程的反思,整合到已組織形成的教學內容的「准歷史」過程中,形成具體的教學過程。例如,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時,先向學生提出問題:「根據生活中經驗,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靜止,這種說法正確嗎?」然後讓學生討論形成自己的觀點(假設),再向學生闡述歷史人物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即亞里士多德及同時代的人也都有「物體受力而運動,不受力則停止」的認識。接下來,向學生闡明三百年前的物理學家伽利略認為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再向學生展現伽利略為推翻這一論斷而如何質疑、如何進行實驗驗證的?最後慢慢讓全班的立場都站到正確的或更具優勢的認識上,使學生經歷從錯誤到如何突破、再到正確認識的過程。再例如,在學習萬有引力定律時,可以按照教材展現的人類對行星運動規律的認識的過程,先提出是什麼原因使行星圍繞太陽運動的問題,然後引導學生追尋牛頓的足跡,重演歷史過程,動手和動腦,經歷「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過程,讓他們在萬有引力的簡潔公式中看到了宇宙的統一與和諧。

二、重視物理學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1. 讓學生真搜集整理物理科學發展資料,自主地了解物理發展的歷史,

  2. 可以定期舉辦物理學史講座,以靈活自主的選擇在自習課的時間,在教室里或者以開主題班會的形式進行。在講座過程中可以採用多媒體設施,播放一些科教系列片

三、提高教師物理學史教育的素養

教師只有對物理學史的內容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對其作出合理取捨,設計出符合中學生思維和認識水平的教學方案,

教師還要特別關注物理學研究進程中出現的各種概念、學說、規律是怎樣建立的、怎樣形成的。

Ⅷ 《電流做功與哪些因素有關》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材分析抄 《電流做功與哪些因素有襲關》是滬科版物理九年級第十五章第一節的內容,是學生在前面兩章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歐姆定律等內容和學會了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的使用的基礎上學習的內容,是中學物理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本節課是本章第一節內容,由怎樣測算家庭電費的話題切入課題,首先認識電能表,通過電能表計算電費;又由電能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是通過電流做功實現的這一思路引出電流做功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問題,通過實驗探究的方法定性得出電流做功跟電流、電壓、時間都有關系.本節課既是前面所學電學知識的綜合應用,也是進一步學習電功率內容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歐姆定律教學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