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北京的春節教學設計

北京的春節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0-12-18 10:54:17

Ⅰ 小學高年級關於春節為主題作文教案

【教學目標】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鄉的節日時的民風民俗,交流時做到內容充實,表達流利。
2、借鑒第二組課文里描寫民風民俗的寫作方法,學習詳略分明,抓住特點介紹民俗的寫作方法。
3、學習修改、完善自己的習作。
【教學准備】
1、學生課外了解和搜集有關家鄉節日的民風民俗。
2、教師准備有關圖片和課件。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新課,激發寫作興趣
1、同學們,通過第二組課文的學習,我們了解到了祖國各地絢麗多彩的民風民俗,特別是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北京人過春節的習俗是那樣獨特,那樣有趣!這更讓我們感受到了泱泱華夏民俗文化歷史的悠久,魅力的獨特。今天,老師希望同學們能用你的敏銳的觀察、獨特的筆觸把家鄉節日的民風民俗也像老舍先生那樣寫成一篇精美的文章,好嗎?
2、同學們都知道我們的家鄉地處龍岩永定,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我們的家鄉不但有著被人們稱為「世界建築奇葩」的土樓,更有著客家人所獨有的節日習俗。
3、師出示代表客家人節日習俗的圖片:同學們,誰能說出這些圖片上的節日?
二、 確定思路,回顧寫作方法

1、 通過剛才的交流,大家都知道了我們客家人節日的民風民俗真不少,今天的習作中,你最想介紹家鄉的哪種民風民俗?
(1)、引導學生回顧客家人的傳統節日有哪些。(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課件展示客家人各種節日的畫面。
(2)、這些傳統節日里,你最想寫哪個節日?為什麼想寫這個節日?
(3)、學習小組交流:你最想寫得這個節日,有哪些民風民俗?
2、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用「俗白」的寫作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傳統節日的溫馨與美好。老舍先生在這篇文章中所運用的寫作方法更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1)、請學生回憶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得?(按時間順序,從臘月初旬一直寫到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2)、詳細介紹了北京春節的幾次高潮?(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課件出示描寫這三個高潮的相關段落,並指名朗讀。
(3)、除了詳細介紹的三個高潮的民風民俗,還介紹了哪些民風民俗?這種寫作方法有什麼好處?
(4)、這篇文章除了詳略得當外,還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結合課文,暢所欲言)
A、語言表達朴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里行間透露出老北京人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
B、非常自然地運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
C、場景描寫生動,有較強的畫面感。(課件出示描寫春節期間人們趕廟會的場面)
三、指導學生習作
剛剛我們回顧了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節》里的寫作方法,相信對同學們完成今天的習作一定大有幫助!我們客家人的節日習俗也很獨特,也很有魅力,要想把家鄉節日的習俗寫好,這和仔細觀察分不開,觀察時,要認真地觀察節日活動的場面和細節,認真地聽和想,還要積極地展開聯想和想像,觀察場面要抓住重點場面,並注意觀察的順序,要注意自己的真實感受,這樣在習作時,才能寫出真情實感。
1、引導學生根據提示編寫習作提綱,一般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來寫:開頭----節日的習俗(事件)----結尾。
2、小組交流:開頭寫什麼?在語言表達上要注意些什麼?
3、師小結:開頭要交代清楚寫什麼節日,語言表達要簡潔明了。
4、師:節日的習俗-----也就是文章的第二部分,是習作的重點段,要進行具體詳細地敘述:要介紹的民俗是什麼?它的主要特點是什麼?你打算從哪幾方面進行介紹?哪一部分將作為重點進行介紹?
5、你認為怎樣才能把第二部分內容寫好?(可以模仿和借鑒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節》里的寫作方法。)
6、寫結尾部分要注意什麼?(總結全文,點明中心,還要注意首尾呼應)
四、學生自由習作
從同學們的發言中,老師感受到了大家對家鄉節日民風民俗的熟悉與熱愛,趕快拿起你手中的筆,把家鄉節日的民俗風采展現在你的習作中吧!

Ⅱ 北京的春節 教案

北京的春節目錄

文章原文
六年級課文
作者簡介
相關鏈接課文簡說
詞句解析
文章分段
文章中心
教學目標
教學建議
教學案例第一課時
第二課時
北京春節童謠文章原文
六年級課文
作者簡介
相關鏈接 課文簡說
詞句解析
文章分段
文章中心
教學目標
教學建議
教學案例 第一課時
第二課時
北京春節童謠
展開 編輯本段文章原文
按照北京的老規矩,過農歷的新年,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並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在臘八那天,人家裡,寺觀里,都熬臘八粥。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乾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乾、菱角米……)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地上年貨,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這些趕年的攤子都教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復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才出現的,像賣憲書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時候,學童們到臘月十九日就不上學了,放年假一月。兒童們准備過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這是用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與蜜餞摻和成的。孩子們喜歡吃這些零七八碎兒。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各種玩意兒——風箏、空竹、口琴等。 孩子們歡喜,大人們也忙亂。他們必須預備過年吃的喝的一切。他們也必須給兒童趕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綵排"。在舊社會里,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著炮聲把灶王的紙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幾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按舊日的說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現在,還有賣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並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按老習慣,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假若不預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還有,舊社會里的老媽媽論,講究在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切出來,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過它也表現了我們確是愛和平的人,在一歲之首連切菜刀都不願動一動。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作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 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春節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擠滿了人;春節,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們在午前就出動,到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時,城內城外有許多寺院開放,任人游覽,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北城外的大鍾寺,西城外的白雲觀,南城的火神廟(廠甸)是最有名的。可是,開廟最初的兩三天,並不十分熱鬧,因為人們還正忙著彼此賀年,無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廟會開始風光起來,小孩們特別熱心去逛,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雲觀外的廣場上有賽轎車賽馬的;在老年間,據說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並不爭取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騾馬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技能。 多數的鋪戶在初六開張,又放鞭炮,從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聲不絕。雖然開了張,可是除了賣吃食與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鋪子,大家並不很忙,鋪中的伙計們還可以輪流著去逛廟會、逛天橋,和聽戲。 元宵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節(從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人們穿著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綵,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就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間燈中都點上燭,觀者就更多。這廣告可不庸俗。乾果店在燈節還要做一批雜拌兒生意,所以每每獨出心裁的,製成各樣的冰燈,或用麥苗作成一兩條碧綠的長龍,把顧客招來。 除了懸燈,廣場上還放花合。在城隍廟里並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來。公園里放起天燈,像巨星似的飛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街上的人擁擠不動。在舊社會里,女人們輕易不出門,她們可以在燈節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原始的電影--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裡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的響。大家還必須吃湯圓
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結束了。臘月和正月,在農村社會里正是大家最閑在的時候,而豬牛羊等也正長成,所以大家要殺豬宰羊,酬勞一年的辛苦。過了燈節,天氣轉暖,大家就又去忙著幹活了。北京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著農村社會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 在舊社會里,過年是與迷信分不開的。臘八粥,關東糖,除夕的餃子,都須先去供佛,而後人們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財神,吃元寶湯(餛飩),而且有的人要到財神廟去借紙元寶,搶燒頭股香。正月初八要給老人們順星、祈壽。因此那時候最大的一筆浪費是買香臘紙馬的錢。現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這筆開銷,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別值得提到的是現在的兒童只快活地過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們只有快樂,而沒有恐懼——怕神怕鬼。也許,現在過年沒有以前那麼熱鬧了,可是多麼清醒健康呢。以前,人們過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現在是大家勞動終歲,大家也應當快樂地過年。
編輯本段六年級課文
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候。在臘八這天,家家都熬臘八粥(zhōu)。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乾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除此之外,這一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放進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孩子們准備過年,第一件大事就是買雜拌兒。這是用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乾果與蜜餞(jiàn)摻(chān)和成的。孩子們喜歡吃這些零七八碎兒。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各種玩意兒——風箏、空竹、口琴等。 孩子們歡喜,大人們也忙亂。他們必須預備過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春節的「綵排」。天一擦黑,鞭炮響起來,便有了過年的味道。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瓜形,又甜又黏(nián),小孩子們最喜歡。 過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須大掃除一次,還要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店鋪多數正月初一到初五關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了各色的年畫。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xiāo),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都要守歲。 正月初一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們午前到親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內城外許多寺院舉辦廟會,小販(fàn)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小孩子們特別愛逛廟會,為的是有機會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lǘ),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廟會上有賽馬的,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並不為爭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馬、駱駝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嫻(xián)熟技能。 多數鋪戶在正月初六開張,不過並不很忙,鋪中的伙計們還可以輪流去逛廟會、逛天橋和聽戲。 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處處張燈結綵,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有名的老鋪子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hǔ)傳》故事。這在當年,也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上燈中點上燭,觀者就更多。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裡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地響。這一天大家還必須吃元宵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臘月和正月,在農村正是大家最閑的時候。過了燈節,天氣轉暖,大家就又去忙著幹活了。北京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著農村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選自《聶紺弩雜文集》,三聯書店,1981年。老舍(1899—1966),滿族,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生於北京。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親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計維持一家人的生活。老舍中國著名作家,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1899年2月3日生於北京一個貧民家庭。老舍父親是清末皇城的護軍,在抗擊八國聯軍進攻北京中陣亡。 老舍先生七歲念私塾,以後在西直門私立第二小學堂、南草廠第十三小學、北京市第三中學讀書。1918年由北京師范學校畢業後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學校長、北京市北郊勸學員、天津南開中學教員。1924年夏赴英國,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華語教員。業余刻苦自學,並開始寫小說。創作了《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三部長篇小說。1929年夏離英,途經巴黎等地,在新加坡滯留半年,在華僑中學任教,創作長篇童話《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回到北京。1930年夏在濟南齊魯大學文學院任教授,利用寒暑假期寫作,創作了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短篇小說集《趕集》、雜文集《老舍幽默詩文集》。1931年與胡潔青女士結婚。1934年夏至1936年夏在青島山東大學任中國文學系教授,並繼續寫作。著有短篇小說集《櫻海集》、《蛤藻集》與個人創作經驗集《老牛破車》。1936年辭去教職,專門從事寫作,創作了《駱駝祥子》、《文博士》等。「七七」事變爆發,11月濟南失陷前夕,隻身離濟赴武漢。1938年8月武漢失陷前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遷重慶。自1938年3月至1945年抗戰勝利,一直是該協會的主要領導人。這期間他團結和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利用各種文藝形式對愛國抗日做出了貢獻。他自己也以團結抗日為題材,積極進行文學創作,寫出了《殘霧》、《國家至上》(與宋之的合著)、《張自忠》、《面子問題》等九部話劇;《火葬》、《四世同堂》(第一、二部)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火車集》、《貧血集》以及鼓詞、京劇等。1946年3月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老舍先生赴美講學。一年期滿後,留在美國繼續從事文學創作。寫完《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長篇小說《鼓書藝人》。1949年10月正在美國養病的老舍先生接到周恩來總理請他回國的信後,立即回國,於當年12月回到北京。在英期間開始文學創作。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說月報》雜志連載,立刻震動文壇。以後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趙子曰》和《二馬》。奠定了老舍作為新文學開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國後,先後在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任教授。這個時期創作了《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等長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等中篇小說,《微神》等短篇小說。1944年開始,創作近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擔任全國文聯和全國作協副主席兼北京文聯主席,是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躪辱投湖自盡。詳見詞條老舍教材解讀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編輯本段相關鏈接
課文簡說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本文作者——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文中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全文內容安排有序,脈絡清晰,銜接緊密,詳略得當,推進自然。語言表達朴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里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 選編本文的主要意圖,一是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引發了解民風民俗的慾望,激起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二是學習按一定順序、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感受作者的語言特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引領學生隨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本課的教學難點:作者為突出北京春節的民俗特點所採用的表達方法。
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農業展覽會」指臘八粥里的米、豆、乾果的品種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開展覽會。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達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老北京春節熬臘八粥這一民俗特點。 ②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都要守歲。 從第一句話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熱鬧」。透過「萬不得已」「必定」等詞語,可以體會到人們多麼重視除夕夜「吃團圓飯」,這里飽含著濃濃親情,浸潤著傳統美德。按照老北京的習慣,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覺,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這叫「守歲」。「守歲」有兩重意義:歲數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則是為了給父母延壽。品讀這些句子,不僅了解北京的春節習俗,還要深入領悟傳統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③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 此處元宵如同南方的「湯圓」。「除夕真熱鬧」,這是春節的第一個高潮;初一拜年、逛廟會,雖「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樣熱鬧,這是春節的第二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集市上賣元宵、家家戶戶吃元宵,這是春節的第三個高潮。一個「又」字,表現出作者在結構文章、統籌內容上的匠心獨運。 ④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 這句話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殘燈:花燈逐漸少了、熄滅了;末廟:廟會的最後一天。從正月初一人們就開始逛廟會,正月初五又到處張燈結綵鬧花燈,到了正月十九,花燈逐漸少了、熄了,廟會也到了最後一天,隆重、熱鬧的春節結束了。十九天「美好快樂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過去了,作者戀戀不舍的心緒躍然句中。這個句子還與課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相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渾然一體。 (2)詞語解釋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後的幾天。俗稱「過年」。 臘月:農歷十二月。 臘八粥:臘八即臘月初八。在臘八這一天,用米、豆等穀物和棗、栗、蓮子等乾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製作,中空,能發出響聲的一種傳統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個十天,也稱「上旬」。 小年:農歷中的節日。在臘月二十三日,舊俗在這天祭灶。 除夕:農歷一年最後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後的一天。 廟會:設在寺廟里邊或附近的集市,在節日或規定的日子舉行。 嫻熟:熟練。 元宵:農歷正月十五日夜晚。因為這一天叫上元節,故晚上叫元宵。課文中指元宵節(又稱燈節)的一種應時食品,其他地區稱「湯圓」。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斷然分開的樣子。形容兩種事物毫無共同之處。本課指除夕夜的「鬧」與正月初一的「靜」形成鮮明對比。
文章分段
1-6為第一段,介紹北京的春節從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做好過春節的准備。 7為第二段,詳細描繪了除夕夜北京的熱鬧場景。除夕夜家家燈火通明,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 8-10為第三段,寫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以前這段時間,人們過年的一些活動。 11、12為第四段,寫北京過春節的三次高潮:元宵節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 13為第五段,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人們又投入新的工作、新的生活當中。
文章中心
本文通過描寫北京春節的特點,寫出了北京地區過春節時的歡樂,祥和的喜慶氣氛,使我們又一次得到了傳統民俗文化的體驗。 1、北京韻味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話從事創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絕大多數作品以北京為背景,例如,《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四世同堂》《正紅旗下》。這些作品的語言,都富有濃郁的北京特色,猶如魯迅的作品語言富有紹興特色,沈從文的作品語言富有湘西特色,趙樹理的作品語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樣。任何人讀老舍的作品,都會感到語言富有北京韻味。 老舍作品語言的北京韻味,有賴於老舍的作品取材於北京下層市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為老舍運用北京語言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老舍一向注重從市民群眾的語言中汲取有益的營養。當然,老舍創作時並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語言,而是經過選擇提煉和加工改造,然後再恰如其分地運用到作品中去。 2、通俗明白老舍在語言運用上有著自己的一貫追求,他多次表述這種觀點:「我不論寫什麼,我總希望能夠信賴大白話;即使是說明比較高深一點的道理,我也不接二連三地用術語與名詞。」「我還保持著我的『俗』與『白』。」老舍致力於「俗白」,所謂「俗白」就是語言通俗淺易,朴實無華。自然,老舍的「俗白」並不是粗俗淺露,而是精練含蓄、耐人尋味。 比如,《北京的春節》一文,樸素自然,不事雕琢,流暢通達,明白如話,沒有難懂的字,沒有拗口的句子,沒有文雅的辭藻,也沒有歐化句式。讀起來,我們猶如在聽一位長者拉家常、講故事一樣親切有味。曹禺說得好:「他作品中的語言更有特色,沒有一句華麗的辭藻,但是感動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談的。」 3、幽默詼諧幽默詼諧是老舍語言藝術的一個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語言藝術區別於其他作家的語言藝術的一個突出標記。老舍說:「文字要生動有趣,必須利用幽默。乾燥,晦澀,無趣,是文藝的致命傷。」老舍對生活中的幽默極為敏感,並善於以機智與諷刺的形式來表現。作為語言鮮活色彩的幽默,它往往還要藉助於其他修辭手法和語言要素的綜合運用,來達到預期的效果。老舍小說經常運用誇張、比擬、諷喻、反語、諧音、曲解等修辭手法來構成幽默的情境。可以這樣說,老舍是一個幽默的語言藝術家,他的幽默才華閃現在作品的字里行間,把「想得深」的思想內容,用「說得俏」的語言表達出來,含蓄雋永,充滿濃郁的幽默色彩。
編輯本段教學目標
1.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翡翠、萬象更新、燈火通宵、日夜不絕、截然不同、萬不得已、張燈結綵、有聲有光、各形各色」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習俗,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理解節日習俗中的民族文明和傳統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詳寫、略寫的好處。
編輯本段教學建議
1.課前可要求學生查閱有關書籍或上網查找資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寫春節的文章、詩詞、童謠、春聯等;學生學習本單元時,春節剛過不久,也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談一談自己是怎麼過春節的。 2.整體把握內容,理清寫作思路。本文時間跨度大、內容多,從臘月初寫到正月十九,列舉了一系列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所以,理清寫作思路是學好本課的關鍵。文章按時間順序安排內容,可分5個時間段來把握:①1—6自然段(春節差不多在臘月初旬開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節);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結束)。每部分都以表示時間的詞開頭,構成各段的總起句、中心句,緊接著圍繞中心句列舉事例。在教學過程中,初讀課文後,可先讓學生談談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的整體印象,再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結構安排自然流暢、脈絡清晰的特點。 3.體會詳略得當的表達效果。課文先寫北京春節的開始,比較簡略地介紹了人們做了哪些過春節的准備。有的民俗習慣只一句話帶過。如,「必須大掃除一次」「店鋪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緊接著詳細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個春節高潮。最後簡略交代春節結束。這樣寫的好處是點面結合、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教學中,要留給學生充足的自讀自悟時間,老師適時點撥,達成這一教學目標。 4.品讀語句,想像畫面,領悟表達方法。老舍先生曾說,「我不論寫什麼,總希望能夠信賴大白話;即使是說明比較高深一點的道理,我也不接二連三地用術語與名詞,我還保持著我的『俗』與『白』」。老舍先生的語言風格樸素自然,流暢通達,清淺俗白,雅俗共賞,耐人尋味。這種語言風格在文中處處可見,如,「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春節的『綵排』」。教學過程中不必面面俱到,指導學生抓住自己對課文感受最深的部分潛心品讀,把培養語感落到實處。 本文有較多的場景描述,有較強的畫面感,要指導學生通過有感情朗讀,想像畫面,領悟表達方法。讓學生多聯系生活實際,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節不一樣的民風民俗,並引領學生理解本課所展示的民俗的內涵——春節代表的親情、鄉情、祝願、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徵和文化傳統。比如,「這些比賽並不為爭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馬、駱駝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嫻熟技能。」這一畫面可以反映淳樸善良、崇尚勞動、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徵和文化傳統。 關於表達方法的領悟,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並著重指導學生領悟作者語言表達特點。比如,「臘七臘八,凍死寒鴉」,引用俗語說明北京的春節從一年裡最冷的時候開始;再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將敘述和描寫融為一體誇贊臘八蒜;又如,「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乾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農業展覽會」,說明粥的材料豐富,表達對豐收的自豪和期盼。 5.生字可以重點指導易錯的字。例如,「醋」的左邊不要少一橫,「轎」左下是提不是橫。「栗」下面是「木」而不是「米」。 6.課後第一題除練習快速默讀外,意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全面了解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並能抓住印象最深刻的場景或細節談感受。在交流時,可引導學生聯系本地過春節的習俗,對比談感受。本題應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互動完成。 課後第二題旨在落實本年段的重點目標——「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領悟文章詳略得當的表達方法」。本題宜在把握全文內容後進行,找出詳細描寫部分,有感情地朗讀,讀議結合,相互促進,切實體會詳略得當的好處。 課後第三題的練習意圖是聯系生活經驗,進一步了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感受傳統節日蘊涵著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從而激發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 7.課後「閱讀鏈接」可在課內完成,也可在課外完成。目的一是擴展節日習俗信息;二是訓練瀏覽,提高瀏覽速度,培養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三是與課文相關部分比較,學習不同的寫法。比如《過年》,「我小時候並不特別喜歡過年」,「天天打掃剩菜」,守歲「困得低枝倒掛,哪有胃口去吃」,寫出了與課文不同的另一種感受。再如《除夕》,介紹了南方福建的過年習俗,可以讓學生和課

Ⅲ 《北京的春節》全文以及教案誰有

《北京的春節》 《北京的春節》創新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悟作者選材對表達文章主題的作用。 3、學習本文精妙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目標2、3 課時劃分: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說春節,談北京 1、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家裡過春節的情景,調動學生積極的情緒狀態。 2、說說對北京的認識。是呀,北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我們國 家的首都,那裡的人們是怎樣過春節的呢? 二、作者介紹 老舍,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1899年生於北京一個貧民家庭。其父親在抗擊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陣亡。1918年老舍從北京師范學校畢業後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學校長、天津南開中學教員。1924年赴英國,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華語教員。並開始寫小說,創作了《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三部長篇小說。1936年專門從事寫作,創作了《駱駝祥子》。1950年寫下了話劇《茶館》《龍須溝》等。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1966年受「四人幫」迫害,8月24日投河自盡。 三、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找出課文的生字詞語。 2、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 3、感知內容,理清思路。 (1)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熱鬧) (2)本文作者是以什麼為記敘線索 (3)全文共17段,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8)寫迎新年。 分三個層次: (1—2)寫臘八的風俗; (3—6)寫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風俗; (7—8)寫除夕前迎新年的風俗。 第二部分(9—16)寫慶新年和鬧元宵。 第三部分(17)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四、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一)快速讀一讀課文,老北京的春節從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作者都寫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順序說一說。 板書:臘月的初旬—正月十九 臘八——臘月二十三小年——新年——元宵 (二)研習「迎新年」這部分。 1、默讀課文,,劃出表現熱鬧的句子,談談為什麼說這些句子能表現出熱鬧。 2、這部分作者從幾個層面寫小年的景象的? 提示:三個層面:一是商販的忙碌,二是兒童們的「忙亂」,三是大人們的「緊張」。 3、第6段寫「祭灶王」的習俗時,用的是什麼寫法?用意何在? 提示:用對比反映時代發生了變化,人們的認識也發生了改變,反映出兩個時代不同的社會現實。用意在於謳歌新時代。 4、7、8兩段按什麼順序來敘述的?兩段的側重點有何不同?如何體現寫作上的詳略得當? 提示: ①以時間先後分別寫了「貼對聯」「掃房」「備菜」「吃團圓飯」「守歲」等。 ②第7段側重寫「忙」,第8段側重寫「熱鬧」。 ③詳略結合,「貼對聯」「掃房」「穿新衣」 「吃團圓飯」等一筆帶過,「備菜」則寫的較為詳細。 (三)研讀第二部分。 1、默讀這部分,說說這部分可分為幾層? 分三層: (9—11)寫拜年與遊玩;(12—15)寫鬧元宵;(16)寫新年結束,大家又要忙著幹活。 2、默讀第二層,說說作者是如何表現過元宵節的熱鬧的? 學生討論後明確: 先將元宵節與元旦進行對比(如何對比的?),說明元宵節的獨特魅力:時美,可出來踏月;景美,可出來賞燈;氛圍更美,「女人們輕易不出門,她們可以在燈節里得到自由」。然後寫燈,寫了燈的數量多,分布廣;寫燈的用材、形色、種類,突出其「各形各色」。最後又寫了孩子們在元宵節的快樂。 總之,是濃墨重彩,狀寫元宵節的盛大與熱鬧。 3、讀「鬧元 (四)研習最後一部分。 1、齊讀這一節。 2、北京過去和今天的春節有和不同? 提示:過去,過年跟迷信分不開,現在大家都不迷信了;過去的花費用在神靈身上,現在則不必了;過去兒童有「怕神怕鬼」的恐懼,現在則只快活地過年;過去大家是托神鬼的庇佑,現在則是憑一年的勞動成果快活地過年。 3、作者的用意何在? 作者通過新舊社會不同春節的對比,極其巧妙地贊美了新社會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從而使文章更具現實意義。流露作者對新生活的贊美與無比的熱愛之情。 4、感受咱的春節與老北京的春節有什麼不同。(聯系自己過春節的情況談一談。) 五、歸納寫作特色 1、時間為序,條理清晰。文章整體結構以時間為序,從臘八寫起,過小年、除夕前,再寫慶新年和鬧元宵;具體的節日也是按時間順序如第一部分的第三層,寫「貼對聯」「掃房」「備菜」「吃團圓飯」「守歲」等。 2、口語風格,樸素直白。 3、運用對比,凸現變化。對比大致有兩類:一是春節前後的對比,二是社會新舊風俗的對比。 板書設計: 老北京的春節(老舍) 第一部分(1—8)寫迎新年。分三個層次: (1—2)寫臘八的風俗; (3—6)寫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風俗; (7—8)寫除夕前迎新年的風俗。 第二部分(9—16)寫慶新年和鬧元宵。分三層: (9—11)寫拜年與遊玩;(12—15)寫鬧元宵;(16)寫新年結束,大家又要忙著幹活。 第三部分(17)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寫作特色:時間為序,條理清晰。 口語風格,樸素直白。 運用對比,凸現變化。

閱讀全文

與北京的春節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